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22-10-22

第一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荣

(扬中市国土资源局,镇江 212200)

土地是稀缺资源,自国家加强土地调控以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继续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土地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的7年中,也就是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多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要多出近100万亩。

1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开发区总量失控,且布局不尽合理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进行的非农业用地清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规划占地12356.8平方公里,实际占地2322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占用耕地1283平方公里,占耕地比例高达55%。在4210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139个,省级开发区989个,省级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3082个。各类开发区总量过多,面积过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着扩张心态,基本上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开发道路。全国开发区实际占地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20%,扩张心态由此可见一斑。有些开发区以“滚动开发”为由,把自己的范围滚得很大,造成了土地和财力的浪费。

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所谓开发区,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规划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马,是目前开发区数量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圈占一片土地,即赋名为开发区,至于开发区选址是否恰当、规模是否合理、有无开发前景,开发区主办单位则心里没谱。一些开发区虽然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开发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过于超前,缺乏科学性,结果造成开发区规模过大,总量失控。

1.2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2004年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纪违法案件7.06万件,已结案6.07万件,占立案数的86%,共收缴土地6125.5公顷。按法律规定,哪怕占用一亩基本农田都需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调整规划,将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就可以规避审批,且大多未受到严格处理,这使得一些地方党政干部敢于屡撞耕地保护“红线”。“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公不算违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于不顾,对违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法律失去应有的监督职能。

1.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资料显示,江苏省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消耗2.4万亩土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已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建设“宽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工厂”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时尚”。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1.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在我国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农民把工厂建在自家的田里,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1.5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一些地方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行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而且拖欠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长期生活得不到保障。

2 我国土地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土地集约利用意识淡薄

土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式住宅,贪大求洋,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外商来了必须保证用地,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招商引资形成的地价恶性竞争

一些地方发展的心情急迫,为了形成所谓的政策“洼地”,推进招商引资,不论项目大小、好坏,通通降低地价,甚至公开宣称免收地价,严重违反了国家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规定。地方政府无钱征地,又要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要给投资商优惠,于是就只好向农民打白条,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而且低地价在相当程度上又进一步诱发用地单位圈占浪费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2.3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

一些地方对规划工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规划“编制时不重视、实施中较随意”、“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要”的现象;规划的权威性不高,“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外商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违背城镇发展正常规律,随意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不依规划办事,擅自或变相修改规划,不少地方2010年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全部用完,都希望通过规划修编追加指标;同时,由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实施的效果。

2.4土地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形成管理“真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耕地悄然流失,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年6月出台《土地管理法》,实现城乡土地统管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掀起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之风盛行,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耕地保护工作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年初,中央领导同志三次听取耕地保护问题的汇报,最后下达了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令,即1997年的11号文件,并将土地用途管制等内容写进了新的《土地管理法》;2003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批示:一些地方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占地、非法入市的问题相当严重,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温家宝同志批示精神,部署在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11月3日,国务院再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回顾18年的土地管理史,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土地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自身体制中的缺陷造成管理流行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形成管理“真空”。

2.5现行干部考核机制的缺陷

以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主要以地方完成的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数字指标为标准,而这又得依靠企业才得以实现,因此,以损害土地所有者收益为成本换取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些干部不再仅靠直接抓企业来带动GDP以及就业的增长,而是更多地瞄准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集中土地再公开招标拍卖吸引投资的方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而且直接增加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入——再占地——再收益的循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中,为了展现本届政府的形象和政绩,形成了“政绩是硬道理”,什么法律政策和农民利益可以先放一放的错误观念。

3 进一步做好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非法占地

国土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部门既要充分运用国土资源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动摇。耕地资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保护耕地作为土地政策的首选目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始终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杜绝新农村建设中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以租代征”、以预审代替审批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格执法监察,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违法违规盲目圈占土地、侵占基本农田。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公开曝光。

支持新农村建设,就要把政府各类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落实上,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几项重大改革。当前,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公正补偿安置办法和途径,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裁决机制。

防止新农村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村镇建设用地利用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严防盲目大拆大建,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利益。

3.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2.1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土地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决定的。因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保护耕地的重点放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要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全面落实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要坚决保住这条红线不能逾越。同时,还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决落实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个一律不批”,即要求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要求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各市(地)坚决收回各地违规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一律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计划指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设用地申请;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未按预审要求完善相关内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受理建设用地申请。申报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说明具体建设项目或详细规划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五不准”和“六不批”是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审批这两项制度的层面,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对于促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从制度层面看,它们显然还不能涵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全部内涵。

3.2.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一,坚持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作用,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都必须坚决执行。第二,要坚持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城市建设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禁止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学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方案设计,尽可能节约用地。

3.2.3严格把好集约用地关,实行供地目录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预审时,依据规定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强化对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坚持按照项目审批和供应土地,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建设名义圈占土地。

3.3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体制

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主要基于国民生产总值、引资额等数字指标,而且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地方税收收入多来自于生产领域。在这种考评制度的激励下,“短视”的地方政府不惜以浪费土地等资源为代价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为了减少以牺牲土地等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需要改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制度。为了尽快遏制土地市场中的问题,在短期内,要将土地管理绩效这一指标纳入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之内,对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治本之策是,在长期内建立另外一套对政府官员考评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如减少生产领域的税收,代之以消费税和财产税等,这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的激励,维护土地价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的改革,能够减少以牺牲土地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

3.4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切实盘活存量土地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土地,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1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2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2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3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4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土地,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5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6对于一些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设容积率和规模不达标准的用地单位,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使其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出多余用地。

与此同时,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应优先安排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对己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而又无力再进行投入开发的半截子工程项目,在审批新的类似项目时可以利用原有项目进行再投资,这样既可以盘活半截子工程,又能缩短新项目建设周期。今后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之后,应加强批地后的用地跟踪管理,建立档案,及时跟踪反馈情况,然后及时地采取措施,促使企业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3.5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5.1推行新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地需求的日益加大,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努力为广大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既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3.5.2严格按照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坚持“两公开一登记”制度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提高依法征地,依法补偿的自觉性,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用支付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补偿费用按时足额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对克扣、侵占、截留等不按规定支付补偿费用的,一律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风雨十八年,是我们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十八年。回顾与展望都让我们感到,只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更新行政理念,才能解决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林永兵

(赵集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淮安 洪泽 223100)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放在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上,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给农民以实惠,来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这一头不热,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因此,建设新农村,就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做到惠民利民先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一开始就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主动性,国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经营好土地,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保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依法监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土部门而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我觉得必须抓好几个方面。

1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促进依法规范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当前,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站要进一步摸清所辖区域的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为规划修编提供基础数据。要积极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简化规范程序,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用地的依法规范。

2搞好土地整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新建、整治和改良,把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结构调整,建成成片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行的标准农田,达到地块连片、结构改善、设施配套的要求,有效地改善农地的硬件条件,实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了基础。从实践中,有些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农村康庄工程建设,也往往可以促进农村路网建设,开通了当地村庄对外交通的致富路。通过土地整理,为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的效益和产值,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的欢迎,提高土地综合收益。

3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充分注重多个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重新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整治“脏、乱、差”现象,来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有效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整治村的村容村貌;结合农村厕改、坟改,实施村庄整治、拆旧建新,也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状况。二是与拆乱拆违相结合,对农村一些应拆未拆、非法搭建以及一些旧房户、危房户实施拆除,统一调剂使用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工作进展。首先是加强政策化引导,兼顾政府、村集体及农民三方利益,实施指标回购政策与使用倾斜政策,建立了强劲的工作动力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4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数量。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工作中,要积极倡导拆旧建新、节约集约和保护耕地的用地观念,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的坚决不能审批,鼓励支持村民建房利用旧宅换新、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荒地。要加强执法监察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特别是要及时查处突击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建房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拆基还貌。二是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5健全土地供应机制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立足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通过盘活存量,内涵挖潜,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等建设项目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可以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子中切出一部分来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在用地上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村民用增量土地新建住宅的,或利用村内老宅基地建设新宅的,我们可以将规划新建住宅用地征为国有,同时设置一定的前置条件(如必须是本村村民,人均住宅面积低于多少等),将拟新建的住宅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给农民,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显化挂牌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土地资产,进一步实现产权的自由入市流转。通过土地使用权挂牌所得的收益,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用地标准,农民住宅建设要充分体现用地指标的刚性约束要求,对用户住宅占地面积和人均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实行“双控”标准。工业用地也必须符合相关的用地指标控制要求。要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用足用好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在原先已有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回购、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提高指标回购价格和补助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民宅基地的管理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6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对新制定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要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7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我们基层国土资源站的建设。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站为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加大我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我站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增强了,才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挡住各种诱惑,不犯错误,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第二篇: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涉及农村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也越来越多,村民基层组织经手管理的修路、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救灾扶贫等方面的款项也明显增大。实行“村账乡(镇)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预防农村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上的混乱以及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诱发出一些村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这也造成了部分村民的集体上访,疏远了党群关系,影响了当地和谐。“村账乡(镇)管”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一是不少村存在将部分收入(如租赁、集体企业、罚款等收入)不入乡(镇)代管账,而是在村上建立自管账、账外账、“小金库”等;二是一些村虽然有自管账,但会计、出纳形同虚设,乡镇代管村账外的其它收入不入自管账,有些甚至以集体使用等名义将政府下拨的专款(如新农村建设款、征地拆迁补偿款等)从乡镇代管账上套出体外循环,这些资金由村主任或者村支书自己掌管,造成流向及用途不清,形成“口袋账”;三是个别村干部在换届后仍然把自己掌管的“口袋账”不结算、不移交,在政府或司法机关审查时则拿出大量票据、条子称是自己为村公务所花费,这些都使得财务管理混乱,且容易诱发挪用公款、贪污等职务犯罪问题。

二、报销手续不严格、不规范。一是报账手续不规范,按照现有的农村财务报销制度规定,开支票据必须有经办人、证明人、村民委员会主任或者支书同时签字才能同意报销。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票据只有经办人、负责人而无证明人,有的票据只有负责人而无经办人和证明人,甚至少数票据无任何人签字也被入账;二是票据来源不规范,有一些票据根本无正式发票,只是白条,有些白条打条人、办事人、审批人、管钱人同为一人,造成一些村、组干部才大肆用自制单据报账,数额已由最初的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造成资金流向无法说清;三是票据审核不严格,个别村、组干部为截留部分资金以及报销不合理费用而制作虚假的票据,进行虚报冒领,造成假账、糊涂账,致使部分人从中谋取了不正当利益。

三、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前些年就存在一些村干部用集体资金请客送礼、进入高档饮食娱乐场所高额消费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村集体各种收

入的增多,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一些村干部打着争取上级资金扶助、外援资金以及洽谈招商项目等旗号,公私不分,将招待费、租车费等支出与自家平时在饮食、坐车、送礼上的花费混在一起,从中谋利。二是一些村干部用自己掌管的“小金库”给干部办福利等,如发钱、发实物以及外出考察旅游等,支出单据不全,不及时报账且数额较大。三是为了维护稳定,用集体资金给上访人员报销车费饭费,甚至发“工资”进行安抚,以求得这些人员不再“闹事”,殊不知会造成缠访。更有极个别村干部因目的不纯,用自己手里掌管的集体资金支持上访,破坏了地方稳定。

四、村务公开制度不落实,村民知情少。虽然乡镇一般都规定了比较完善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但实际中落实不到位。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主要来自上级拨入的一些款项,不再或很少向农民收费,而且实行了“村账乡(镇)管”,一些村干部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跟群众公示账务。二是既使公示,也是避重就轻,大多只公示“村账乡(镇)管”账务上的收支情况,对自管账或“小金库”不公示,对详细的收支情况不作说明,村民即使看了,也是摸不着头脑。三是有的村搞企业,抓建设,事前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听取群众意见,事后村民闹意见或反馈一些财务问题时村干部却采取回避态势,置之不理,甚至压制。乡镇及村监委会等部门监督不到位,使得村级财务无法阳光下运行。

上述问题的产生,其主要是因为乡(镇)村两级对财务工作重视度不够,监管不到位以及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高造成的。在实践中,乡(镇)重经济发展、地方稳定工作而轻财务管理工作,因为村民自治,乡(镇)一般在监管村级财务中有畏难情绪,具体原因如下:

一、乡镇对村级财务没有管严、管死。一是乡镇代管的村级账务大多是财政收入补助,对村的非财政性收入(承包费收入、村办企业收入以及村集体经济的房屋租赁收入等)没有纳入乡镇代管,使得其沉淀在村自管账上;二是账务目录中未设有村固定资产账,使得无法对村的固定资产进行监督,容易造成流失;三是明知一些村设有账外账、“小金库”却不予取缔,也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乡镇对村级财务的审查监督不严格。一是认为村集体是自治机构,不易多管,对村干部报上来的支出只是做账,不去实质审核和监督村里的收支,只要票据正规,就准入账,使得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合理化”,甚至对一些不合理不

合规的票据乃至白条一样放行入账;二是在例行的对村财务审计监督时,也只是审计乡镇代管的村账,而不去审计村自管账,使得“村账镇管”形同虚设。

三、村监委会对财务监督职能缺失。村监委会等组织或个人对村财务工作监督流于形式,不去管也不敢管。村监委会本是村民们选出来代表大家对村委会的各项事务进行审查监督,但实际中由于村民选举制度实施中的不规范,这些监委会的成员以及不少村干部都是被操作内定了的,再加上其待遇由村委会负担,所以他们对村财务工作一般都是不管不问,审查监督职能完全缺失。

四、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够。一是对“村账乡(镇)管”存在认识不清,部分村干部认为农村村级财务是村民自治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村财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提前下,实行“村账乡(镇)管”,完全是政府强制行为,加上财务规章制度、办事程序较为复杂,一些村干部对这项制度不支持,把“村账乡(镇)管”当做一种负担和障碍,认为钱只有拿在自己手上用起来才方便,造成了很多村自管账、“小金库”的泛滥。二是为“官”动机不纯,部分村干部当“官”是为了给自己挣个面子,图个吃喝,利用职务之便多赚取一些利益,如将自家花费混到村开支中一起报销、承包村上工程建设项目等。三是霸权思想严重,搞“一言堂”,在村事务财务管理上听不进去其他村干部及群众的意见,自己搞独权,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势排挤他人。四是法律财经意识淡薄,有的村干部兼任出纳将集体资金自己保管,虽然一些村设有会计、出纳人员,但他们只是充当了记账的工具,没有起到监督管理村财务作用。

由于以上的原因,造成村级财务管理不严、不全,诱发了部分村干部违法违纪,群众上访、缠访等事件的发生,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乡镇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监管力度。一是乡镇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村级财务管理当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村账乡(镇)管”各项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手续,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严把审核关,审查村级报来的每一笔收支单据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确性及真实性,对不规范的票据坚决不予入账,对未经村监委会审核的票据坚决不予入账,除报账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得经手钱物,对不按规定报账、

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除对责任人做出处理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三是乡镇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各村账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乡镇要注重实效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扩宽乡(镇)代管村账的范围、内容,对村级财务管死管住,彻底杜绝村级出现“小金库”的可能性,同时建立固定资产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审计,临时对村建公路、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进行审计,确保国家对村级重点项目投资的专款专用,落到实处;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村级一些必要的开支,可实行村级开支限额审批管理。如村级招待费、送礼问题,可以按照村里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特殊情况,规定一个合适的限额,把真正为集体办事、有利于村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必要接待、送礼与公款吃喝、挥霍浪费区别开来。

三、落实农村监委会的监督职能,做到财务透明。一是要发挥好村监委会的监督职能,首先监委会的成员必须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思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敢于说真话和有理财经验能力的村民组成;其次制定监委会详细的工作制度,明确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权限,如在“村账乡(镇)管”中票据报销时必须要经过村监委会审核签字后才能予以入账。二是强化外部监督,做到村财公开。除了按有关规定每年两次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中公开财务外,还要定期不定期的公开村里的重大财务支出,公开的内容要保证详实、及时以及真实。公开后要随时听取群众意见,并及时答复,对不按规定公开财务的,乡镇要责令其整改,监委会和村民代表可对其质询。

四、加强教育,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消除一些村干部对“村账乡(镇)管”制度的模糊错误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抵触心理,使他们认识到“村账乡(镇)管”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预防职务犯罪、爱护干部的需要,而不是将村级的资产划归乡镇,由乡镇统一调用;二是加强村干部财务管理知识和财务纪律的学习,使其学会科学合理的管理村级财务,清楚了解“村账乡(镇)管”的工作流程,以便其按规定的程序和制度管理村级财务;三是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聘请相关人员进行法纪知识讲座,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法纪意识。

第三篇: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但是MIS的开发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所以开发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充分注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丶认识上的问题

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侧重计算机硬件的配置,而不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深度。这种误解给国内外的系统建设带来了惨重损失。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信息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才选择和培养强调计算机知识,而不是管理,数学及系统工程的各方面知识与经验的人员。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复合型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人才。

二丶系统开发上的问题

软件开发的问题。软件开发生产效率低,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软件系统质量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软件的开发成本高,会成为发展的桎梏;管理软件跟不上发展需求,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环境,提高软件及系统的质量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丶对开发关键的把握的问题

要搞清楚系统用户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考虑要怎么做。

四丶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问题

教育、理论体系落后,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内容陈旧、理论落后实践、忽视对学生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MIS的性质决定MIS的建设需要计算机、通信、管理等个方面人才。在教学中忽视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熟练,而对做系统还很迷茫,实践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差。

五丶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开发模式存在问题。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不允许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变化,需求分析不彻底也是导致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开发系统时选用的开发工具和方法是否恰当也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质量和速度。

小结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精髓,用于实际工作

第四篇: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镇中心小学:冯思凤

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她的主要价值在于“育人”,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当前在我们县小学生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学校领导层不重视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他们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完全可以胜任班主任一职,根本没有对班主任任职前的集体管理能力、思想凝聚力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考核及锻炼。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学文化有着进一步的提升,而现在大部分的小学班主任团队仍然缺乏针对现代化小学班级管理进行的定期培训,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理论处于过时的状态下。

2、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加重了班主任对学生成绩方面的重视,从根本上忽视了小学生成长重要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在“应试教育”的枷锁束缚下,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被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社会、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都把这些方面作为衡量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与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导致班主任加班加点、主抓成绩,以实现升学率达到自己的教学效益,根本无暇从小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进行教学培养。

3、.极度缺乏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成员组成,并且他们应该拥有共同的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由于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小学班级里的同学自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都比较独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可本班级的凝聚力作用,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都有多元化的自我思想不能得到统一,导致小学班级缺乏较强的整体思想凝聚力。

4、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小学的班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还有小学高段的学生由于老师经常安排班干部管纪律、检查卫生、检查作业等事情,这些事也经常会得罪人,而且班主任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要求又更高,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当班干部的主动性不强,不能确实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5、心理问题突出。

(1)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幽闭症、抑郁症以及孤僻独立,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我想如果不及时做好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问题亦不可轻视。

(2)心理承受力不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难以承受失败的挫折。作为独生子女,在家要什么有什么,认为自己想的都能实现,没有经历社会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3)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不再认同“知识能改变命运”的这一说法,读书无用论在它们心中滋长。在学校不爱读书还影响其他同学。

(4)心里成熟比较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6、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没有目标,沉迷于网络游戏,浪费了大好时光。问题确实存在也确实很多。当然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做得非常好。这只能说是一小部分学生。但作为育人工作者,任何问题都不可小视。

第五篇:目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部分教师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任课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方法不够妥当、观念陈旧,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原本要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成了泡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当前的教学,综合起来看,以下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广,缺乏人格魅力。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知识不全面,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从而影响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

2.教学组织不到位,时间利用不充分。我们课堂教学中有两段时间学生注意力最差精神最容易涣散:一个是上课开始后几分钟,一个是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如果老师不注意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容易把时间浪费掉。这时教室乱糟糟的,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讲完课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这段时间学生也容易精神涣散,教师应该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干。

3.课堂提问,没有层次性,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明确,全员参与不够。有时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范围,可说的话不多。有时问题太简单,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或者干脆就聊天。教师在分组活动之前交代不清,讨论的过程中,也没给与及时的帮助,大多数学生茫然坐在那里不知干些什么好。这些都是因为教师组织不到位,形成全员参与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学生课堂违纪频繁,教师处理不当。课堂上,教师是管理者。有的教师放弃管理者的责任,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走进我们的课堂就会看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课,有的趴桌子睡觉,有的看闲书,有的玩各种小玩意,有的互相传送暗号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批评,不制止,必然造成课堂纪律涣散。然而,也有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从而导致矛盾激化,难以收场,课堂气氛紧张。

5.教师不注意观察,不能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6.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堂常规管理不能适应当今的学生。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一味地采取“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

上一篇:财务个人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财务管理实训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