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思考

2022-07-02

第一篇:高校实践教学思考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 要】教学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建设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

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

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

[2]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2).

[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3.

[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

(作者单位: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楷书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一门传统艺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对海内外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时代的大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了毛笔,感受中国文化,当然这也在呼唤更多的书法专业人士在传承书法技艺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按字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其中楷书的受众群体是最多的,这与中国人在幼时接触的正楷字有很大的关系。教育部已在2012年秋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家课程,并正式实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施堪称国民书法教育的有效方案,但至今其实施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据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卢中南先生再一次呼吁加强对中小学书法专业师资的培养,让书法教学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切实行动。这给高校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也进一步对高校书法专业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写好楷书,应当是每一位高校书法专业大学生的“分内”之事。

一、从“非专业”到“专业”

能踏入高校进行书法专业学习,也不是件容易事。每年的书法艺考大军数以万计,能在其中脱颖而出,确是实力与运气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艺考培训中心学习或是经过社会书家点拨过的,他们能初步掌握一两种字体的临摹或创作,也就基本能应付书法高考。学书法似乎就是通向大学的捷径。

对于18岁左右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值学习的黄金阶段,当然这时也是他们学习书法的黄金阶段。但入学前,往往书法的学习不够系统,多数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宗旨,使得多数书法生对书法的认知“先人为主”,这一点尤其是在楷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别无他,只是楷书临摹或创作成了所有书法高校录取的必考科目。“先人为主”未必是好事,因为高考前的书法学习存在一定的学习隐患,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社会习气或者不良习惯。那么,“先人为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其一,非专业写法。社会培训机构、学校专业教师等由于条件有限,目的性(即升学)很强,在那里,学生与其说是在临摹占代碑帖,倒不如说是在学习老师的“二次加工”碑帖。其二,用笔的做作。为了强调楷书字形的准确,不择手段,如为追求收笔处的棱角特征,故意涂抹。其三,对于楷书中魏碑(包括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的误读时有存在。这在用笔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为魏碑笔画的起收笔处往往异于唐楷的书写方法。

从“先人为主”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时间的磨合,这也是从侧面衡量学书者能否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标尺。据现在高校书法专业教育成果来看,这些都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学生也基本上能在四年的大学书法专业学习中修得正果,成为合格的书法专业毕业生。

二、有关楷书的选帖问题

在楷书的选帖问题上,书法专业高校的处理往往能更加合理,更接近学生的学书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的贺文荣先生曾在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上提及“学序”一词,并发表了《论书法的“学序”问题――不同书法史观指导下的系统化书法修习》一文,文章对于书法教学与修习,如选何帖、写伺体、如何衔接、如何训练等问题提供了大量资参的资料,为高校书法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并呼吁高校书法教学应当持一种较为理性的传授态度,重视书法学序中的理论指导。文章对所涉及的明清著作也有详尽的论述,如丰坊的《童学书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学叙第二十二》等。

选帖是否合理势必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一旦选帖成功,必然事半功倍。但多数人以为学好书法的方法就是苦练多写,却没有正确、系统的学书方法。写字仅靠多写,要成功并非易事。所以进入高校的书法专业学习,也必须寻找到学习书法的方法。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加之勤奋,学好书法也不是太难。

楷书的选帖,宜从帖入碑。如学生在楷书选帖上,可选择《智永楷书千字文》,智永受到王羲之书风嫡传,用笔圆润爽利,清秀妍美,宋代大书家米芾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因为其楷书接近行楷,所以学习此帖对学习赵孟?楷书,甚至行书,有很好的承接作用。且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往往更能使楷书写得灵活生动。楷书的选帖范围比较广泛,但选择楷书碑帖应尽量选择隋代或唐初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风格较“颜柳”更加平稳,楷法稳健,且较为自然,如初唐四家――“欧虞褚薛”。众所周知,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到中晚唐时的“颜柳”已经把楷法演绎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华饰”现象。过分地强调楷法势必影响到书写的连贯性、自然性,所以书写楷书当借鉴行书法。像褚遂良的楷书在用笔方面就有行书笔触的存在,有笔断意连及“空中起笔”的动作。

三、楷书技法的难点

虽然楷书受众群体很多,但是能真正掌握楷书技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书坛,楷书名家能叫上名的可以说屈指可数,或者说在楷书上成绩斐然的不多。现从笔法上、章法上、墨法上对楷书技法的难点进行分析。

(一)笔法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有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氏“笔法至上”的观点把笔法放到了书法最为关键的位置,可谓振聋发聩。掌握一门书体的笔法特征,也就成了学书者的关键。作为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仅仅学会一种楷书书体,往往不是目的,其教学目标应是学会几种楷书的临摹与创作,然后能掌握一两种书体的楷书创作。这对于书法专业大学生来说,略有难度。

在唐代,对于楷书笔法的要求进入了巅峰状态,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虞世南的《笔髓论?释真》、李世民的《笔法诀》等。

以唐楷“褚体”为例,《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的代表作,也是书学者临摹最多的。清代王澍在《跋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言:“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际,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矣。”刘熙载奉褚遂良书法为“唐至广大教化主”,且以为“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得其肉”。所以说写好褚字,对学颜字和其他唐楷大有裨益。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还认为其书法出于分隶,也是有指导性意义的。在《雁塔圣教序》中有很多带有隶意的点画,当然也兼有行书的用笔。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入阵。”《雁塔圣教序》中诸多连带用笔、笔断意连、空中起笔(即无起笔动作)的出现就是例证。所以写好褚字确实不易,其用笔的丰富性和节奏感使得其成为楷书练习中的难点之一。反之,写好褚字对写好其他书体,甚至字体都有很大的好处。因为《雁塔圣教序》是碑刻,初学难免会有误读,所以可选择传为褚遂良的作品《倪宽赞》和《大字阴符经》作为参考版本,进行过渡临摹。

现结合《雁塔圣教序》中的一些个字进行褚字用笔的分析。如横画的起收笔的变化丰富,起笔多以方为主,尤其对于起笔方切角度的运用娴熟而自然,这是学书者在学褚字时要加强注意的,也是写好褚字的难点之一。写横画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注意横画的线型,在褚字中多“S”(横向)形的线条结构,有些表现突出,有些表现含蓄。对于其中纤细的笔画不能写得太弱,细画也要有筋骨,不仅是横画,在点画、竖画、撇画、捺画、折笔等中,这些特点也多有出现。

(二)章法

书法中的章法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小到一个字中点画的位置关系,大到整体布局,甚至形式上的构思。孙过庭《书谱》中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此语旨在说明组成书法作品的每一个汉字及组成汉字的每一点画都对整体章法的把握有着很大影响。楷书作为点画相对并不连带的书法字体,有着其章法的特殊性。纵观历代名家楷书作品,其章法构成样式多属有行有列(也有有行无列的,如一些小楷作品)。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楷书章法时,我们会发现每一行和每一列字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且每一行中的字形大小变化相对微小。由此可见,楷书的书写虽没有经过精密计算、画线设格的程序,但也是书写能手经大体估量书写面积后在相对严谨的情绪状态下完成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绪状态,楷书书写才较多地保留了正体书写稳定和统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章法,并能写好楷书作品呢?针对初学者,画界格或叠界格无疑是简单而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写好楷书来说,相当“实惠”。楷书书写不仅是字与字的简单排列,也是需要彰显气息和神采的,所以在书写楷书时也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组字规律和结构变化进行大小、疏密、长短、欹正等安排,使得整个书法作品在遵循楷法的基础上,能更加自然地书写和表现。通过楷书教学,笔者发现在楷书创作甚至临摹阶段,学书者把楷书写成“方块体”(即强调楷书的字形方正,基本上为方块,不懂得字形变化)的不在少数。这类学书者往往观察不够仔细,且过于“遵守”楷法,以致主笔发挥不明显,进而造成字形整齐划一,呆板无神。

(三)用墨及材料

在楷书中,用墨的表现不太明显。但在大字楷书,如摩崖、魏碑、造像刻石等中,往往需要运用墨色变化对整体的作品进行气息和章法上的调整,这就要求做到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材料的选择是书写楷书前期准备的必要环节之一。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被后代人引用借鉴颇多,其中对书法创作的客观条件(相对的,也包含人自身的)有精练表述。纸张对于写好楷书关系是最为直接的,所谓“纸墨相发”是对材料工具的衡量标准。当纸张和墨精良时,有可能写好楷书;反之,则功亏一篑。比如写“欧体”,往往需要的纸张是偏熟的,如水纹宣,纯生宣往往无法使点画做到清晰可见,更无从谈及笔触、用笔等。再如书写小楷,纸张更需要精良,泥金纸、绢类往往是不错的选择。

四、小结

楷书是我们当今社会接触最多的书法字体,受众群体的人数非常之多。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国学普及范围渐渐扩大,中小学书法课程逐步走进校园,我们越来越有必要写好楷书。对于高校的书法专业大学生来说,写好楷书并能进行书法教学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在快速发展,新媒体、数字化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书写楷书能让人们任“快餐”文化中不断警醒自己,让人们更加扎实地去弘扬、传播和研究中国文化。黄悖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当中国书法遭遇计算机》一文发人深省,旨在唤醒中国人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笔者借此文也希望更多的学书者能系统地学写书法,并能影响周围的人,营造良好的书法氛围,让中国的本土传统经典文化经久不衰、薪火相传!

第三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思考

摘要:作为高校实施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指出了青年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优势,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137-02

作为高校实施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近几年地方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始转由青年教师来承担。尽管青年教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明显优势,但由于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在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等方面比较欠缺,致使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一、青年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优势

1.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

对于刚刚步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短期内往往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可能会暂时中断,而且前期连续多年枯燥的科研工作也会让部分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有短暂的休整期。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青年教师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大部分青年教师会主动要求承担教学任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目前,高校的人才引进十分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除个别紧缺专业外,承担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以博士为主,学历层次较高,由于经历过长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在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表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拥有快速提高教学能力的巨大潜力。

3.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高校,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自然保留着学生的气息,容易与大学生找到许多共同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指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一般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其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1-2]本文重点从这三种能力角度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以解决选取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为主体的相关教学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最优教学途径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首先,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解欠缺,尤其是现在高校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只需要电子课件即可进行教学,而没有意识到教学过程需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完整的设计;其次,青年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即使了解一些方法仍然无法将其与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直接导致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再次,部分青年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即是制作课件,但由于其课件设计水平有限,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能力不足,导致教学内容条理不清,重点难点不突出,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实施能力

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外,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青年教师既存在普通话不标准、语气单调的现象,也有语言逻辑混乱的情况,反映出青年教师在备课阶段缺少对教学语言的锤炼,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不能有效地利用语言、眼神、手势、纪律、教学方法的变化等手段调控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过于单调压抑,导致课堂教学松散消极,影响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估反馈方面,无法正确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状况和言行表现,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课后无法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以持续改进。

3.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教研论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创新等因素。首先,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教学活动看做一种研究性工作,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发现问题并有意识地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教学过程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缺少自己对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估;再次,青年教师没有把上课看做是一种临床性研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等缺乏临床性诊断,没有把听评课看成是一种比较性研究,失去了通过比较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契机。

三、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鉴于目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研”的学术倾向,为了鼓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学研究的热情,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量化考评中提高教学相关指标的权重。比如,连续2次获得校级教学能手的教师优先聘为副教授,相同级别的教学成果和教研课题的量化分值高于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以此提高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提高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岗前培训的热情;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青年教师既具备系统的高等教育学理论,又能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为尽早走上讲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鼓励他们通过访学、学术会议、骨干教师培训的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再次,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竞赛

教学竞赛是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3-4]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多媒体课件评比、教案评比、课堂教学竞赛等。竞赛活动可促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多个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4.持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对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精心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通过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课,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指点。

5.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听课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传统方式,尤其在青年教师中应当坚持实施。听课范围包括各级精品课程与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教学名师所担任的课程等。青年教师在对听课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才会逐渐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6.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活动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引导。一方面,通过提高教研课题的资助力度吸引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另一方面,以课程组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加强集体教研,通过经验介绍、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同讨论,取长补短。

7.借助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能力[5]

结合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点选取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要求3年内达到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围绕验收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制作教学资源库、录制教学视频,教学能力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另外,要求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课程验收时必须发表1篇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论文,以此来督促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7):36-39.

[2]刘芳,姚之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题调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76-79.

[3]高胜利,陈三平,谢钢,等.讲课比赛是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3-44.

[4]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61.

[5]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等.依托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82-84.

(责任编辑:王祝萍)

第四篇: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思考教学论文[大全]

摘要:钢琴课程是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基础课,也是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练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数量增多、水平参差,以及课堂缺乏变化、教师水平有限等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拓展训练。本文对高校钢琴教学的拓展训练进行了策略性思考与实践探索。关键词:钢琴教学;拓展训练;高校教学;综合素养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迎来了新的转折。作为声乐艺术学习的基础课程,高校钢琴教学需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探讨,前辈诸家已多有涉猎,本文将从钢琴技艺、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对此再次进行分析。

1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1.1高校扩招情况下的集体课教学

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对于钢琴教学实际上带来了一些直观可见的影响的。首先就是扩招带来的大量生源,使钢琴课程不得不从以往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单一教学转变为集体课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教师不再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要逐渐探索出面向班集体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势下,教师更多地关注到的只是学生的技能,而对于蕴藏其中的情感投入、创造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甚至对于学生弹奏时简单的指法错误都不能及时的纠正。当然,这种做法的优势就在于对于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讲解清楚,大班授课能够使学生更具竞争意识,更为集中精力的进行学习,并且有可以探讨的对象。

1.2教师钢琴教学经验有限

当前高校选择的钢琴教师,多数都是来自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尽管这部分教师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在钢琴教学中难免会有些淡薄。钢琴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性学科,需要弹奏者有着较长时间的练习,否则只能算作会而不精,而且钢琴本身是一门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弹奏特色,但如同有些人成为了弹奏的大师,有些人始终默默无闻,区别就是能够成为大师的人都是激起了人们的共鸣的。钢琴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师范院校的教师的弊端充分暴露。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大学的教师一样,都是声乐艺术的附庸,而且师范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教学技巧等综合课程的学习。因此,既有娴熟的钢琴演奏实力,又具有教学能力的少之又少,这也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选择的困哪原因。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1.3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当钢琴教学成为个高校的教学学科后,便很明显的呈现出中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在高校大环境下,本身学术氛围就较为浓厚,教师也偏向于学术派,在这样风气下,学生的学习重心自然发生着偏移。除此之外,钢琴教学本身也并未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受限于校园的钢琴器材,学生练习的机会减少,还缺少表演机会,钢琴虽然被称为乐器之王,但大部分发挥作用于伴奏等,既能给声乐演唱伴奏,又能给其它乐器演奏,但钢琴本身单独演奏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因此,在教学中,理论的部分明显高于实践。

2探究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意义

2.1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钢琴学习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要求,当前高校钢琴课程受到时间及教师精力的限制,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属于单纯地进行练习,对于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等都未能顾及到。组织展开钢琴教学方式拓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养,缓解集体课教学带来的教师精力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技能的全面提高

这种技能的提高,既是指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提升,因为在教学方式拓展的过程中,教师是要想办法弥补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的,也就是说,缓解的当前集体授课的弊端,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得到提升,基于此,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实际上代表着对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学方式的拓展,能够使教师更加关注到钢琴教学本身,更多地去探寻钢琴教学方法,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使教师走出理论的限制,真正地去观察、探索钢琴教学,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策略性思考

3.1从音乐技能角度进行的拓展训练

就音乐技巧的角度,主要是学生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的提升,这是从音乐表现力方面展开的,需要关注到钢琴弹奏训练、音乐敏感度训练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做好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展开进一步钢琴训练以及发展的基础。(1)进行弹奏训练。在进行弹奏训练的过程中,包括指法训练和乐法训练等方面,基本功的练习,是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勤学苦练,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练习技巧、思路等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带来学生唱乐谱。唱乐谱是钢琴弹奏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唱乐谱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节奏,唱乐谱、唱指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靴子过程中记住这些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节奏,在演奏过程中不慌不忙。在练习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及方向。(2)进行音乐敏感度训练。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体验,既弹奏过程的体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进行策略性思考,对学生进行音乐敏感度的训练。所谓敏感度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的乐感,看似摸不到、拿捏不清,但实际上却是需要给予关注的,因为这正是音乐学习中需要关注到的。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源于日常大量的练习与欣赏,钢琴作为一项高雅艺术,尽管钢琴本身能够为许多乐器或者声乐演唱配音,但真正能成为钢琴大家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能够真正掌握钢琴奥秘的人少之又少,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钢琴带来的音乐敏感度,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3.2从学生角度进行拓展训练

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言的。学习钢琴演奏,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实力进行全面的提升,包括欣赏艺术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这是最基本的几个方面,不仅需要在课堂中教师进行引导,还需呀学生在日常练习甚至生活中进行感悟。(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钢琴作为一门艺术,在我们弹奏钢琴的过程中就已经是在创造美了,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钢琴、弹奏钢琴,就要能够发现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是音乐中的美还是生活中的美、图画中的美、文字中的美,教师要尽量将美的内容带给学生。在课堂中的无意提及,或者专门的进行有关“美”的内容的讲解,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多时候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而非刻意能够实现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基础。(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学生的钢琴学习,或者说在学生的艺术学习中都占有着重要作用。单反艺术门类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于学生的创造,钢琴弹奏的技巧都是一定的,但是有些人成为了一代名家,有些人却始终不被接受,反观不同的人,我们又能发现他们弹奏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创造。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而不是拘泥于模仿。[1]钢琴演奏需要个性,也体现着个性。(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好钢琴,还依赖于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有许多,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曲子时,教师可以将《贝多芬传》推荐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走进大师的世界,与曲子的作者实现精神的交流。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读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其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并不仅是要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怀。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发生变化,能够更为深沉内敛的观察这个世界,也更能够培养出敏感的内心。在面对乐曲的时候,透过音乐语言去感悟其内在的精神,与曲作者或者与未来的听众达成共鸣,通过乐曲传递出感情。[2]

3.3从教师技能方面的分析

从教师技能方面的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扩展,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钢琴学习的全面提高,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改革,也是对教师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的统一。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还是要面对传统的“小规模授课”,向此时的大班授课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克服这方面的困难。现在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基本集中于大班授课与小组互助学习的有效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的步骤主要包括如下,教师先将理论的、技巧性的内容进行集中的讲解,先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与互相帮助,对于有些学生自己独立拿捏不准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彼此之间有所依赖,又将学生有效地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单位,方便教师的进一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每组都可以选出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习作为组长带领学生联系。教师在分别抽时间对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检查与指导,相当于各个击破,既缓解了教师集中的教学压力,又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指导。[3](2)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之所以在此处单独列出,就是想指明当前教师教学观念中的误区,进而进一步做出应对策略。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意识到钢琴学习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及舞台中的,这与高校教学重学术轻实践的现状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关注到的就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些看似与钢琴学习的理论无关,与学生所学内容无关,但实际上会影响着学生日后的成长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认识到,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是课本,教师需要研究的也是学生,而不是教材。[4]

4结语

事实上,对钢琴教学方式进行拓展的思考与实践,其目的就在于转变现有教学观念,实现钢琴教学的突破性发展。而对于钢琴教学,真正的发展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来年各个方面、综合实力,或者说是学生做事与做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拓展,都是有方向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任淑婧.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6):116.

[2]胡敏.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田,2013,16(9):229.

[3]候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4):159-160.

[4]李莹.高校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2):164-165.

第五篇:三三三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吴起县第二小学 高光东

我校“三三三高校效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山东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和江苏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教学改革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二小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教学案”为载体,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合作交流”为主线,以“导学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既“三会”是课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是指 “会质疑、会合作、会表述”;第二个“三”既“三到位”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三会”目标而应采取的教学手段,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是指“自学指导到位、释疑点拨到位、目标落实到位”。第三个“三”既“三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教学环节,具体是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二、“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教学案”的设计

“教学案”就是把教案、学案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点拨释疑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 “教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1、导学性:体现“四导”,即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导法,即让学生能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导学方法学会自己阅读,

自己分析从而掌握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导路,即设计的导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遵序识其真,循序见其明;导疑,即设计的导学问题应具有反思性,让学生能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疑、答疑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导思,即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性: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这些疑难困惑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4、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参与性:在教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成功喜悦。

6、课时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是学生在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读书、观察、分析、总结等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版块包含自学要求、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和自学质疑四部分内容, “教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导学性。

(1)自学要求:指导学生看什么?自学要求要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学时遇到的困难问题,一边下一学习环节与师生交流。

(2)自学指导:指导学生怎么看?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前面的问题能成为解决后面问题的铺垫,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激发思维、利于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自学检测:指导学生反思对自学进行评价。学生预习后,需要对自学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评价,发现通过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自测题的设计面对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涵盖的内容是教材中的有关基础知识。故它所选用的题目也是最基础的,最富有针对性的。一般不含大型的综合题、信息给予题、知识迁移题和实验设计题等。题型设计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特点和预习的时间问题,一般首选选择题。这样能最快速的有效的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做一个粗略的了解。

(4)自学质疑:指导学生想什么,怎样想?通过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让学生及时反思、质疑。我学会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我解决

不了? 我能提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依据?我提出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进一步整合,提炼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类比,我又能得到哪些问题?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以便在“合作交流”时讨论解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案上要留出适当空间,供学生记录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能力、碰撞思维火花及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旨在锻炼学生的合作和质疑能力。“合作交流”版块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 、“师生交流(主要指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提问、质疑来解决生生交流环节没有解决的问题)” 、“知识梳理”等活动形式。首先课前备课,(1)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2)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薄弱点、易漏点、易错点和易混点)。(3)准确预测在“自主学习”中哪些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解决;在编写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确定教学任务,创设活动情境,制定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注意事项、记录活动结论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活动评价等。其次是课中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老师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倾听小组学生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哪些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得到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捕捉老师在第一次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及时思考,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突发问题的教学设计,为 “师生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因此,“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再次进行合作交流留下活动记录的空间。

3、“达标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达标测评”

版块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拓展性”和“反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恰当的分层的练习,及拓展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编写时要注意:第一,问题设计覆盖面大。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和非重难点内容都能涉及到,起到夯实重难点、兼顾非重难点的作用。第二,问题设计质量高。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第三,对问题的处理方法科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第四,要精选典型的练习题,并注意试题的梯度、难易度;要根据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起到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拓展、应用知识,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操作基本流程 课堂操作的基本流程是: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具体可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结合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太大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当堂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当堂预习并交流。

下面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为例,谈一谈“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具体操作。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前首先教师应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进入教学需要的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出示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才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自主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学案”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并画重点,标难点,记疑点,写发现、深入思考“教学案”上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自主学习后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答预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会提出一些想法和新问题,经认真思考后把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上。以备在生生互动中共商困惑,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疑,共享发现。

(二)教师在自主学习阶段的任务是:

1、个别指导。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辅导,解决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放在辅导较弱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

2、督导监控。监督那些不认真看书、或看书效率低的学生,及时告诉他应该看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及独立自主性。学生自学时,教师中途一般不插入讲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疑点及自学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为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4、检查预习作业,收集新问题并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设计本意有什么出入,从而适时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不断地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案的实用性,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老师展示风采和水平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自悟、自问、自查,把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师生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学习小组是生生合作交流的单位,学习小组一般以前后四人为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的作用是:(1)组织: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为本组出谋划策;(2)督导:督导、检查合作交流活动,帮后进生学习;(3)记录: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4)汇报: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1)质疑:提出在自学之后仍存疑难的问题或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向组内同学请教;(2)交流: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发表对问题的见解;(3)讨论: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一致意见。(4)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合作交流成果。

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老师的任务是:

1、组织:全面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小组开展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2、观察:了解小组活动情况,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间,既不能在学生交流兴趣正浓时打断学生,也不能到学生无话可说时才结束交流;

3、参与: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等各个环节中去,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从而发现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发现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以便于师生交流时解决;

4、评价:调控好互动的方向,及时并对各小组的互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激发学习欲望,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灵活多样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是师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单位是班级。一般地说,通过“自学”和“生生互动”,基础知识和浅层次问题学生已经解决,老师不需要考虑教学的“完整性”;而只要考虑如

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行了。所以, 在师生合作交流时,

1、首先处理自学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由小组内到小组间质疑、解疑;再次引发新的生生互动。

2、教师可进一步进行归纳讲解,讲解要做到画龙点睛,力求简要清晰,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补充、概括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3、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首先评价学习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其次是评价小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小组三会达成情况及“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整体考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让学生懂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评价时,要多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效,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达标测评

针对每节课的要点进行达标测评,促使学生自我纠偏反馈,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监测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依据。通过“达标测评”,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深化、形成技能,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达标测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共性的新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在问题引领下,再次掀起合作学习交流高潮,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做完练习后,可让学生评议,使学生知道自己知道错在哪里,然后自我矫正,注意给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以表现的机会,鼓励成功。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拓展 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好的课堂应给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探究留下空间,。

四、“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对相关的各科知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渗透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小组的异质性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条件下成员之间必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相互帮助,互相监督,相互监督,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合作交流虽然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但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他强调的是“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他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当然,只有学生具有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能激发各族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内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是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目标,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竞争意识不断强化。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以教学案为载体抛弃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全通课堂教学交流单一的形式形成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学造成的学生系里负担,。它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更有利于朱元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最东大道共提高。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作用,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料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五、运用“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从合作交流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方式,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也可以学习任务的难易成度划分,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划分,让程度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让程度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学生自由组合。总之,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的。小组划分后,座位的摆放很重要,一般可采用“同桌合作式”即同桌2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pair work;“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4人为一学习小组,适合做group work;“多人合作式”即5-6人相对而坐,适合做team work。总之,教室课座椅有多种摆放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做适当调整。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合作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

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分工。一是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带头示范;二是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三是汇报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展示。四是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负责观察组员合作技巧,发言是否积极,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谁没有参加讨论,有没有利用礼貌用语等。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另外,学习小组的各种职务可由学生轮流担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

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5、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和合作时机。

有效的合作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一般而言,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要交流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使学生感到独自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求。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以后合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学习任务较简单,或任务本身更适合学生独立学习,或学生对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根本不了解,则不必采用合作学习,避免为合作而合作。

6、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一听、以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了解上,必须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下一教学环节。

7、教师要适时调控与引导,保证合作高校有序的进行。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应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合作任务、合作时间、目标高低、所给条件等进行调控,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引导,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如对一个安静有序、分工制作的小组给予关注,或是赞扬某种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组也会努力这样去做。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特别奖励的星数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8、教师要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教授合作的技巧。 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此时应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或是教授学生一些社交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或是给予其他的鼓励、支持,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最终获得成功体

9、给学生流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

在合作交流时合作交流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只有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

六、影响“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但这种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

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而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教师难以对合作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

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 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更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因此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4、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上一篇:关系营销方式理论下一篇:高校学生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