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

2022-04-30

摘要:大学教学的现代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技术在大学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认为教学现代化就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在技术的驱动下,教学现代化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技术作为工具,辅助大学教学”“技术作为环境,融入大学教学”“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1:

高校青年教师关于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及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笔者结合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及从教的心得和体会,针对打好教学基本功、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现代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

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是一项每位教师都需要终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主要从打好教学基本功、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思考。

一、打好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投入到工作中。教学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是一门新学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的最大体会是“自己学习和教别人学习”是两回事。自己学得好,未必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讲好课,亦是如此,所以需要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底,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任课教师要掌握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在授课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学习状态。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言中有理、理中有道”。笔者认为打好教学基本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教授课程的目标是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所应该学会的知识或技能。课程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由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现的,所以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每次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即细化知识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其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知识点、知识链构建而成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且具体,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学习结束后其认知及行为所发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学会的知识或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检验,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桥梁。教师授课与其日常交流的语言是有区别的,例如普通话标准、表达逻辑、语速等都同日常交流不同。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走上讲台,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开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发音准确,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要保证来自不同省份、地区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按照规范要求,结合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及目标等灵活运用,把握好语音、语速和语调,既要言简意赅又要形象生动,既要科学准确又要逻辑严谨。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研讨性及适度的幽默性。青年教师应该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板书及设计能力。板书是指在黑板上写的字。教学板书以文字、符号、图标等具象性手段将教学内容通过视觉直接传输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点。教学板书是教师授课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好的板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尤其是需要大量推导的理科及工科基础课,在定理证明及原理推导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板书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逐步得出结论。而如果借助于多媒体的话,学生往往跟不上演示的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设计好的板书要求字迹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能够起到辅助学生理解课堂教授内容的作用。板书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青年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经常练习,不断提高板书及设计能力。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了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当今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很多,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主导。传统教学的主要优点是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系统地展开教学。传统教学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统教学的缺点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慕课、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现代教学集图像、动画、声音、色彩、文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快速、直观、可重复等特点。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同时也具有新的特点。现代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演示功能,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独立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大部分的现代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前预习或课下复习,但是事实上,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是存在差异的,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成在课下预习课程内容、自学课程内容或复习课程内容,这样导致一些现代教学方法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所在学校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学校教学发展中心会定期组织教学午间沙龙及各种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教学发展中心也会邀请教学名师来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通过参与教学沙龙活动,一方面让自己更多地了解现代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更多地向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学习。笔者所在学校设立了教学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开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模式的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学习流程管理与教学互动功能,如教师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与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测试等。同时,网络平台具有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如统计学生访问次数、讨论活跃度、任务点、完成测试情况等。笔者通过学习现代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平台,切身感受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讲课的水平高低,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教师自己,更不是专家,而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二者对于“高水平的讲课”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教师有对于“高水平的讲课”的追求,学生有对于“高水平的讲课”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师心中的“高水平”和学生心目中的“高水平”是吻合的,有些时候却是有偏差的。当偏差比较大时,教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组织教学活动,又要设计教学方法。面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发生的这些变化,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盲目夸大现代教学方法,过度地依赖多媒体功能而舍弃传统教学方法应有的教学基本功,更不应该固守传统教学方法而忽视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青年教师应该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使两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互助互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学历层次高、理论功底深、思想观念新、研究能力强、学习新知识快。高校青年教师在完成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这个期间,主要培养了其独立科研的能力。但是进入高校工作之后,所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科研为中心,而是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高校教师的难题。对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科研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如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所说:“会教书的教师是好教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好教师,既会教书又会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更好的教师。”“洪堡”时期,科研与教学在内源上是一致的,使得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发展和认可。从这一点来看,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对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抱有足够的信心。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身份确定的前提条件。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另外一个职能,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知识。笔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得到以下两点思考。

1.教学对科研有促进作用。从高等教育的教学性质出发,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融入部分科学前沿知识,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课堂上教授的内容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欲望的,并且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困惑和疑问也能够启发教师的科研灵感,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利源泉,从而推动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进展。从笔者讲授的《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来说,很多学生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用处,同时不知道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具体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等。笔者得知学生的这些疑惑后,针对当堂课程的进度安排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向学生们讲解了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并指出现在的过程控制设计中还存在哪些公开没有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做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还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才能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在讲解这些工程案例的同时,也加深了教师自己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笔者从教授本科生课程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教学相长。

2.科研能够提高教学。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存在知识陈旧的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必要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动向加入到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大学教师将科研成果作为一部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科学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将耳濡目染的带给学生。无疑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大有益处的。用科研支撑教学,才能够使教学得到更好地延伸和发展。无论何时,人才培养都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是弱化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得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社会职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踏实肯干、品质优良和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易金务.略论教学基本功[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12-19.

[2]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97.

[3]宋德发.如何走上大学讲台[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23.

[4]张楚.大学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

[5]李泽彧,曹如军.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3):51-56.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the Young University

WANG Qian1,CHEN Guo-da2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32,China)

Key words:teaching basic skills;modern teaching;traditional teaching;teaching and research

作者:王茜 陈国达

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2:

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 历程、特点及趋势

摘   要:大学教学的现代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技术在大学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认为教学现代化就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在技术的驱动下,教学现代化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技术作为工具,辅助大学教学”“技术作为环境,融入大学教学”“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通过分析技术驱动大学教学现代化的五大特点:即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环境电子化、教学运行协同化、教学理念前卫化、教学范式区别化,进一步提出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三大趋势:即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智能化、虚实结合引领的教学立体化和数据分析催生的教学细节化,以期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各类实践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趋势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教育的战略目标确定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两者均将2020年定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因此,在2020年已经结束的当下,总结和探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顾明远曾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特征,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指标体系的参照系[1]。鉴于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各类数据来综合考证,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教育现代化的下位概念——教学现代化作为研究主题,以期通过论述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来考证当前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现代化的水平,并探讨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的驱动作用,从而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各类实践提供参照。

二、现代化及教学现代化的内涵

在不同领域,对现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社会学领域,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一大转变,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起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较高的综合生产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性和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

通过对现代化概念的梳理,不难发现现代化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不同时代对于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工业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础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而在信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则是信息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要使某事物达到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分析教学现代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现代化就是教学模式、教學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使其达到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进入工业社会后,教学现代化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学术界首先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再由国家推动基于这些新理念、新模式的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在这一阶段,教学现代化主要由新思想驱动,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核心。

进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教学现代化设定了新的目标,也让教学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发生了变化,过去以新思想为单一驱动的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在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地位也逐渐提升,出现了教育信息化领域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至此可以认为技术完成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如果将教学现代化比作一个拉石头上山的过程,那么在信息社会,新的教育思想就是在前面拉的“人”,而技术则是在后面推的“人”,前者是“引领者”,而后者是“主推手”,共同为到达山的顶峰——“信息社会的教学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发展历程

以技术为线索,追寻大学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在大学教学的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1.技术作为工具,辅助大学教学

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粉笔、黑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始终扮演着工具的角色,它们既是大学教师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也是大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手段,这一阶段后期出现的投影、多媒体设备等也具有工具性,其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教学用具,尽管他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要,但并没有上升到教学环境的层面。从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中,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主角”,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更多地为“教”所用,对“教”的影响很小。

2.技术作为环境,融入大学教学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相比上一阶段技术显现出的工具性,在这一阶段中,技术更多地作为一种环境的构成存在,也就是说它不仅具有单一的教学用具属性,也是教学场所的重要构成部分,兼具两种属性的技术对大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安装连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交互式教学设备已成为高等学府修建、翻新教室的“标配”,可以说技术已切实地融入了大学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逐渐成为“理所应当”,新一代大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十分“适应”,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相较于前一阶段技术强烈的工具性,这一阶段的技术更多地体现出环境的属性,它所带来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大学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可能,但也仅仅局限在小幅度的创新,没有掀起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惊天巨浪”。

3.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

对比前两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大学教学出现了新的趋势,“互联网+教育”逐渐显现,并衍生出了网络学习空间、混合式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新的教学技术、教学平台,由此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新的高峰迈进,即从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限制,原本在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被打破,大学教学被部分重塑,而技术在这一重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正是技术的突破使得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理念得以成为现实。

四、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特点

在信息化社会,大学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教学的信息化是“因”,而教学的现代化则是“果”,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等特点,对大学教学现代化的特点描述也应基于信息化和大学教学的特点,具体如下:

1.技术驱动的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尋找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适应教育前沿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教学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教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广泛传播,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也在大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如大学教学更多地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更加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对学生使用信息化设备的限制较为宽松等。

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紧接着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随后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出现的MOOC学分认证、学分互认等举措,大大加速了“纯线上”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节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让“停课不停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有效作用,让全国高校教师、大学生都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受益者。这一特殊的在线教学经历,也让更多的教师、学生重新认识了在线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和推广。

2.技术驱动的教学环境电子化

电子化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呈现出电子化的趋势,其中不仅包括教学用具的电子化,也包括教学场所的电子化。

教学用具的电子化主要是指传统的黑板、粉笔、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的电子化。在信息社会,出现了交互式黑板、虚拟实验室、电子书包等产品,替代了原有教学工具,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感染力和丰富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

教学场所(主要指教室)的电子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解读,即局部电子化和整体电子化。局部电子化是指在教室内添加投影、投屏、交互式教学设备、录播系统等设备,使其具备传统教室所不具备的多媒体展示、教学录像等功能;整体电子化则是将教室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理解,所有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场所都被认为是教室,那么网络学习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教室。在这个教室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可以学,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交流,基本满足了传统教室的功能要求,是对传统教室在互联网空间的迁移和再造,因此可被称为教学场所的整体电子化。

3.技术驱动的教学运行协同化

保持学校教学正常、平稳地运行是大学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教学运行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工作:①选课、排课及课堂管理;②考试组织管理;③学籍及成绩管理;④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

要确保以上工作为核心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教师、学生等主体的通力协作,在管理主体的牵头下,其他各主体在各个环节予以及时、有效的配合,才能较为高效地完成。在传统的大学教学环境下,需要使用纸质文档在各主体间传阅、签字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长时间保存。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功能丰富的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工作进度,使教学运行做到协同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各主体的工作、学习时间,也让工作的过程更加有迹可循,严谨度更高,教学运行信息的保存也更加方便、长久。

4.技术驱动的教学理念前卫化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大学教师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国教育领域教学理念最为前卫的一个教师群体,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教学环境相对宽松,没有中小学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大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将学科的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断地去学习、自我提升,才能够跟上时代、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大学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也使得教学研究连带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综合上述原因,大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着充足的内在、外在驱动力,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常规”话题,不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在呼吁以学生为中心,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在以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的过程中,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的出现,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在信息化的在线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由教学的掌控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需求。

5.技术驱动的教学范式区别化

陈晓端[4]认为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杨现民等[5]认为教学范式是对教学活动的概括性解释,体现了某个时期或阶段教学的综合特征,不仅包含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包含教学模式、学习策略、教学评价方式等。李爽等[6]将教学范式定义为:特定时期教学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在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信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教学政策和实践模式、方法与策略等。

在信息社会,教学范式的转变受到了技术的影响。杨现民等[5]认为数据驱动教学是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李爽等[6]认为“互联网+教学”并不只是教学的网络化与数字化,而是一场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王淑芬[7]提出知识可视化以其形象性、自主性、陶冶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促进课堂教学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转变的基础上,教学范式的区别化发展是教学现代化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科的不同,各种教学范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技术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以学科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教学范式的区别化发展为教学现代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发展趋势

结合凡文吉[8]等提出的高等教育技术的重大发展趋势(见图2),笔者认为大学教学现代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智能化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渐丰富,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发展的机遇,在教学层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师层面促使教师角色多样化,在学生层面有利于私人定制化的来临[9]。教学智能化是在教学数字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大学教学现代化的新特征,是教育领域对当前社会技术发展的一次主动追求和深入应用,符合教学现代化的内涵定义。

人工智能辅助和替代了教师的部分工作,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教师与学生摆脱了许多繁重的、低阶性、重复性的工作,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10],催生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变革,由学生主体、双主体向互利共生型的师生关系转变,带动了教学资源服务由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使得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还让教学环境更加“聪明”,能够更好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加以分析利用。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智能化变革甚至可以称为一次革命,它所带来的改变触及了教学中各要素的基本联系,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一旦实现将会深刻地变革教学的面貌。

2.虚实结合引领的教学立体化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已持續多年,王雪等[11]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元分析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对整体学习效果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周榕等[12]的元分析也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成效具有中上等影响。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虚实结合教学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中,如何利用虚实结合让技能教学更加方便、快捷成为关注的重点。

虚实结合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对于一些在“实”中难以观测的现象、物体、细节等,“虚”能够提供一种拟真化的视觉冲击,同时将一些“实”中过于微观的变化以一种动态、拟微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解决了现有教学条件下对部分细节难以呈现、呈现效果不佳的问题,切实做到教学立体化。

3.数据分析催生的教学精细化

数据分析技术已经连续多年受到《地平线报告》的关注,相关研究与应用也由探索期逐渐进入了深入期,数据分析技术正在逐渐走出学术圈,走进实践圈。在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智慧教学环境将成为教学现代化的“眼”和“脑”,多维感知系统能够“观察”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将其转化为教学数据,而智能分析系统将通过数据分析功能,生成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指导,为大学教学“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献策献力,为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支持。

六、结束语

教育现代化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改变,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将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变化[13]。同样,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构成部分的教学现代化也应当与时俱进,站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所看到的教学现代化情景不尽相同。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教学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又将会是另外一番情景,而这也是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33(9):4-10+26.

[2]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3-5.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4]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3-118.

[5]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3-20+26.

[6]李爽,林君芬.“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31-39.

[7]王淑芬.网络技术下知识可视化的课堂教学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7):43-47.

[8]凡文吉,袁磊.高等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与应用思考——基于对2015~2020年《地平线报告》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4):25-31.

[9]周美云.机遇、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20(3):110-116.

[10]李泽林,陈虹琴.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解放与奴役——兼论教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15-121.

[11]王雪,徐文文,高泽红,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能提升学习效果吗?——基于教学设计视角的38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6):61-71.

[12]周榕,李世瑾.虚拟现实技术能提高学习成效吗?——基于46个有效样本的实验与准实验元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 46-52.

[1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等.走向实现的教育现代化定义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33-37.

(编辑:李晓萍)

作者:张靖 郑新

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3:

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优化探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利弊分析,论述了必须充分重视并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最优化

作者简介:郑元景(1973-),男,福建仙游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信息化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A09349S)、福建农林大学教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1jg04133)的研究成果。

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四通八达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学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网络虚拟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日益凸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浪潮,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新的信息平台,引起了教育系统要素及其功能的变革,从而导致了新的教育系统——人机教育系统的出现。作为教育工具,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加有效而方便的信息通道,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平台和可能性,丰富了教学的实践形式和多样性。美国苹果公司的实验证明,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自主学习,比传统的课堂讲课更能提高学生兴趣、学习能力和效率。实验证明,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缩短约40%的学习时间,同时提高30%的学习效率。有专家指出: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三大基石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高效率检索式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2)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在远程交流中写作的协同化、群体化。(3)计算方式的变革。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与创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将创造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各种新技能。[1]

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它们分别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学功能。

1.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单位时间的有效知识传授量,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媒体具有集图文、音像和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功能,表达更加直接和形象,而且根据教学需要,能随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还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种功能,通过将文字教材制作成多媒体软件,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员容易理解掌握。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把一些历史过程性强和工作流程方面的理论通过动画、视频加以展现,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教学容量,促进学员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2.实行网络教学,促进网络交互反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易于存取、快速处理;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网络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共享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它,并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教学是围绕着教师、学生和教材进行的,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受到限制。网络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性强的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做到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学生可以在自主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兴趣、知识经验等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进度学习;师生所面对的热点信息因为有了网络,在时效、范围上变得完全平等,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网络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虚拟技术,开展虚拟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的交互式的人工虚拟世界。人类交流方式的数字化进程中的必然逻辑是从文字到图像,从三维技术到虚拟(现实)技术,它在教育领域内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实验即是利用虚拟及其虚拟模型功能,来仿真实际物理实验过程,以达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虚拟化意味着实验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摆脱了传统实验教学时空观念的束缚,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仿真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对该情境的操纵、观察和思考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大大减少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实验室用房面积,节省实验耗材,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最重要的是它能给实验者更为逼真的体验,并为探索宏观、微观世界中不易观察的运动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验者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体验和交互,使一些不易观察的、有危险的或费用高的实验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表达出来,并在这些虚拟实验环境中完成实验。通过身临其境的、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觉、听觉、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展现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等,形成知识点。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工作效率,而且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教学的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虚拟实验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增长,有利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可以作为实验室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两者互有优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于教育而言,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

1.信息取代知识,取消判断力

在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中,网络只是给予信息,信息则被误认为知识。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如果将来果真如此,那将是现有教育的彻底改变或终结。事实上信息根本无法替代知识。知识是指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而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关于客观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描述。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更无法取代知识。信息是原料,人类只有在接受了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大量信息,通过实践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将这些信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新的认识,也就是说,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是优化信息的总汇和结晶。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寻求知识和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互联网上,信息已经代替了判断力。学生们大多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的信息,不再注重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因此,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同时又要有效地抑制其负面影响,充分地利用它而不能完全依赖它。[1]

2.课件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有的课件界面设计得很漂亮,交互功能也很强,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就像有些网站的主页一样,片面追求视听效果,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课件用高科技“新瓶”装传统教育模式的“老酒”,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或者把为应考而准备的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这种重形式轻内容、喧宾夺主的课件,或是舍本求末,或是手段成为目的,没有注重教学、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实际效果,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冲淡了教学主题。

3.青年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弱化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它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使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相反或许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和道德界定,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在这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人们往往有一种“特别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想为所欲为的冲动,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面对网络虚拟社会所提供的极大的、远远超出人们社会责任范围的自由度,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滋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倾向,造成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冲击和挑战,乃至无视道德和法律存在,并进而引发大量的道德失范和犯罪行为。[2]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最优化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化的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化的发展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网络和虚拟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只提供了超越传统教学,创造更佳教学质量的巨大潜在可能,并不具备超越的必然性。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网络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1.掌握信息量适度原则,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供给流量比普通教学过程大得多。这是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教学信息量的增大不是无限的。从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便必然会出现学生的注意分配不过来或来不及分析、理解、同化、吸收新的内容、重要的知识点,反而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使人的紧迫感、压抑感、浮躁感上升,对信息消化程度降低,感觉麻木,思维不畅,深层次思考受到妨碍。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能影响学习质量。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应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要注意把握信息供给量的度,避免出现新的“满堂灌”现象,保障学习者能处于最佳状态;要把学习看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兴趣和爱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所作出的能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理解、消化、回味的空间,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知识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2.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师生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

高校教师和学生身处信息量巨大的网络环境中,应尽快提高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是具备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和上网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应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在正确的政治意识指导下,培养科学、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的政治鉴别力。有人认为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是纯技术性的,这种看法不正确。因为信息是由有思想的人来传递的,传递什么性质的信息,又是由传递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决定的。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应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应包括“选择”、“引导”能力的培养。学生同样不仅仅要学会如何上网,而且要学会如何有效而正确地吸收网上的信息。“两课”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习”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正确信息的方法。当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培养选择有益信息的能力,加强在网上的自律行为。[3]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或指导学生学习,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实现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支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坷.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之利弊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6).

[2]胡晓辉,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求实,2003,(11).

[3]黄永宜.网络环境下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探索,200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郑元景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运用下的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