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实践思考

2022-09-12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高校提升品位、丰富内涵、创新品牌、增强实力的具体实践。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又是一个精心设计、科学管理、日益完善的过程。笔者以为创建和谐校园, 要基于为什么要创建和谐校园、什么是和谐校园、如何创建和谐校园去探索和实践。

1 建立创建和谐校园共同愿景, 形成创建共识

“共同愿景”一词, 是美国管理学大师、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的一个关键词。“共同愿景”是指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 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是由相互渗透的组织目标、价值观、使命感组成的, 它对其组织成员将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

建立和谐校园的共同愿景, 就是将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内化为全体教职工共同愿望的景象。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学文化制度、社会面貌等等的预见和设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建设, 将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推动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 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基础。创建和谐校园既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更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提升学校文化品牌, 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因此, 创建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 是培育全体人员对和谐校园的心理认同感, 深刻理解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努力使广大教职工在实际行动上, 自觉地围绕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同心同德, 全心全意, 奋力拼搏, 以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去。

2 把握和谐校园的建设标准, 指导创建实践

要切实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当前, 应明确创建和谐校园的标准, 以标准指导实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的内涵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入教育自身的特征, 应该是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运行状态,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等。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据此, 和谐校园的标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确定、理解和把握。

2.1 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的核心

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育人为己任。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要尊重人的人格, 尊重人的创造性, 尊重人的个性。依靠人是办好学校的保证:要依靠教职工办学,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务实态度。提高人是办学的目标:要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活条件, 改善工作学习环境, 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2 人际关系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 教职员工之间的和谐, 师生关系的和谐, 生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要互相信任和宽容, 在意识上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 与人为善之情感。学校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与周边社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和谐。

2.3 充满活力是学校和谐的动力

充满活力是校园文明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校园充满活力,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构建充满活力的校园, 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学校领导班子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驾驭全局能力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团结和谐, 开拓进取, 公正廉洁, 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学校党团组织建设、师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扶困助学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日常工作有特色、见成效。积极深化教育改革, 扎实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创新, 重视产学研结合,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2.4 公平公正是学校和谐的凝聚力

和谐校园要尊重人的权利,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领导还是普通职员, 其权利的平等是公平的基础, 力求达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就是指在校园内, 不论什么人, 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 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过程公平, 指师生参与学校经济与政治生活等各项活动的过程要公开和透明, 比如在考试、就业、评职称、评奖等各方面, 评选机构要按标准公正行事;在制定诸如学校岗位业绩津贴分配等重要制度时要有专家和教师的广泛参与;重大事项要征求全校教职工的意见, 重大的决策要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论证等。结果公平一是指要建立按劳分酬、优绩优酬、责酬一致的分配激励机制;二是要对一些由于知识、技能、条件等欠缺的师生提供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参与结果分配的能力, 对一些家庭贫困、负担较重的师生, 应当给予适当的保障。

2.5 依法治校是学校和谐的准绳

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 做到依法办学,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 大力推进校务公开, 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作用, 畅通民主渠道, 不断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中, 强调依法拥有和行使权力, 才能有效克服各种弊端, 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结构的协调性和发展的合理性、科学性。

2.6 创新特色是学校和谐的品牌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内涵建设、质量第一的新时期, 高校的竞争已呈现品牌引领、特色致胜的新态势。办学特色是竞争力的基础, 又是竞争力的结果。创新特色要处理好综合发展与强化特色的关系, 逐步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专业成长、师资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凸显特色, 增强实力, 提升社会影响力。同时要积极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师生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育共同理想和团队精神, 创建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使师生员工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得到净化和升华, 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

2.7 文明整洁是学校和谐的形象

校园整体规划科学, 环境整洁优美, 管理规范有序。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注重陶冶师生情操。师生用语、用字规范, 校园语言环境和谐。重视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与学校所在社区、街道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 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努力形成校内外共建、共享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

2.8 安定有序是学校和谐的保障

校园安定首先是指校园平安、稳定。师生的生活状态安定有序, 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稳定、舒心的生活环境, 在心理上营造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 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校园有序是指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建设、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 井井有条, 使校园在平安、正常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运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安全法制教育效果明显;工作网络健全, 责任制落实;应急管理体系健全, 防范体系完善;安全措施落实, 公共卫生和治安状况良好, 师生满意率高。

3 完善和谐校园的建设机制, 奏响和谐旋律

要使和谐校园建设走向经常性和规范化的轨道, 需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1 全员参与机制

创建和谐学校是保证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共同愿望。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广泛参加和积极参与, 每一个成员、每一个组织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体, 又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建设的全员参与机制, 就是要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党、政、工、团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 把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逐级分解, 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 建立政令畅通、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把创建活动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在学校的组织推动下, 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创建工作, 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着力形成人人努力、全员参与促进和谐的合力。

3.2 经费投入制度

创建和谐校园, 必须建立经费投入制度, 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物质保障。没有物质保障的工作是难以为继的。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要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稳定的经费投入制度, 从而满足必要的和谐校园建设的物质需求, 使校园的各种设施日益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实际工作中, 学校应从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和身心发展出发,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3.3 约束激励制机

约束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规范组织及个人的行为, 给予一定的外部压力, 以增强创建和谐校园的紧迫感, 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情, 和谐的效应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 个人和组织对和谐校园的创建就会穷于应付。所以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要建立合适的约束机制, 从而保障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激励是为了激发和谐校园创建者的内在动力, 将激励制度渗透到和谐校园创建的各项活动中, 并重视激励机制的完善。激励要坚持标准, 完善考核, 奖惩分明, 建立富有活力的创建和谐校园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和谐的激励机制, 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用事业发展平台凝聚人心。人才最大的满足是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 即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要用典型力量激励人心。加强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典型的宣传以形成氛围, 强化典型的示范作用,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三是要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努力改善学校的工作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 积极关心解决教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增强他们对学校的信赖感、归属感及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3.4 利益协调机制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决定社会是否和谐的根本因素, 是利益关系是否合理、协调。何时利益关系紧张, 何时社会就不和谐, 紧张程度影响和谐程度。所以, 我们要不断健全利益导向机制,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在坚持效率优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前提下, 从机制上、制度上解决校园内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及时合理地处理利益冲突。

3.5 评估机制

评估是对和谐校园创建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和测量, 它从创建现状与既定目标的差距上反映着创建活动已经达到的水平。在创建初期, 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能够起到引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 能够对创建效果进行很好的检验。评估机制是涉及到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价值、是非、得失评定的关键性环节, 必须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评估的准则。目前许多高校对和谐校园评估指标进行了设计, 提出了一套衡量创建活动综合性、整体性的指标及具体评估办法, 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及时修正错误、推广经验、鼓励先进具有明显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何创建“和谐高校”既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化和谐信念为构建实践, 把坚定信念与不懈奋斗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把创建和谐高校的实践引向深入。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为社会发展发挥人才资源库、知识创新源、技术辐射源, 经济增长源的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

摘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创建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 但还是要着眼于为什么要创建和谐校园, 去建立创建和谐校园共同愿景, 形成创建共识;着眼于什么是和谐校园, 引导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标准的把握, 指导创建实践;着眼于如何创建和谐校园, 完善和谐校园的建设机制, 奏响和谐旋律。

关键词: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等学校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通知 (苏教社政〔2008〕2号文件) .

[2] 魏大鹏.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N].光明日报, 2007-10-26.

[3] 吴芳等.解读“和谐”校园建设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7) .

[4] 刘尧.探索和谐大学的发展机制[N].中国教育报, 2007-04-23.

上一篇:浅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低的原因及对策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