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2022-09-10

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 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因此, 语文老师应发挥朗读的优势, 大胆地带着学生读书, 创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学习环境。

一、悦读----唤醒沉睡的阅读欲望

一篇课文的教学,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让学生投入地读, 兴致盎然地读, 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爱读的欲望, 阅读也就成为一种习惯。那么, 如何做到让学生“悦读”呢?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切入口”。教学的最佳切入口, 意味着教学思路从混沌到有序, 有助于对课文文本的解读, 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介绍海底鱼多的这一部分内容时, 从“景”切入。先播放轻松活泼的音乐渲染气氛, 当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海底世界的整体图象时, 学生忍不住喊道:“哇, 鱼真多啊!”接着配以录音朗读, 每介绍一种鱼, 屏幕上就出现这种鱼的特写镜头, 以及精彩的动画模拟。学生先是惊叹, 接着情不自禁地口中念念有词, 不知不觉地跟着音乐和画面朗读起来。于是, 学生轻松地体会到这部分内容从数量和种类上讲了海底的鱼多。

二、品读----拨动蕴藏的情感琴弦

新一轮课程改革仍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使学生兴趣盎燃地进入学习活动, 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 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接触, 鼓励学生智慧的、精彩的、有个人意味的“多元解读”。

在教学中实现“品读”, 关键是在读中实现“言意互转”。阅读, 既是一种就“言”而得“意”的吸收过程, 又是一个从“意”到“言”的表现过程。实现这样一个“互转”, 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读书感悟的过程。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观潮》、《草原》等, 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通通的, 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 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 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 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境入情。然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唤起美的共鸣,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通过指导朗读, 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整个潜伏部队,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像千斤巨石一般, 一动也不动,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 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显然, 在朗读的轮回中, 学生把内心的感情转化为语言文字, 由“意”回归到“言”, 又通过朗读让“意”、“言”合一。

三、美读——扬起澎湃的情感风帆

叶老说:“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朗读方法, “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经过反复读, 美美地读, 学生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 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 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 为文中之喜所喜, 之悲所悲。在此基础上, 学生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 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二度创作”了, 不知不觉中, 这些语言已成为学生的积累。例如, 教学《难忘的一课》时, 当读到“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反复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句子, 此时的朗读充分表现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整合。

学习文章, 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的基础上, 美读文章, 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上一篇:利用川陕苏区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