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

2022-10-2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老年患者,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43~75岁。患者均有牙列缺损, 余留牙过度磨耗, 面下1/3高度变短, 颌间距离过低, 自述咀嚼功能差。

1.2 方法牙齿

(1) 修复前准备:完成必要的牙体牙周疾病的治疗, 取分析模型, 制定治疗方案。

(2) 修复过程:确定最合适的颌位, 转移颌关系, 制作过渡性树脂合垫式义齿, 配戴6个月, 每个月复查1次, 观察恢复的垂直距离是否合适, 及时调整最合适的颌位。根据合垫或义齿最终确定垂直距离, 根据此垂直距离进行基牙预备, 制作固定义齿。不作为固定义齿基牙的牙齿进行全冠预备, 制作全冠修复体, 调合, 重新建立咬合关系, 嘱每半年复诊1次。

1.3 修复标准

优:自述咀嚼功能明显改善, 肌疲劳感消失, 咀嚼硬物无不适感, 颜面外形恢复较好, 基牙无松动。良:自述咀嚼功能正常, 肌疲劳感减轻, 可咀嚼大部分食物, 颜面外形恢复满意, 基牙无松动。差:自述咀嚼无力, 只吃软食, 咀嚼硬物时疼痛, 基牙松动。

2 结果

1年复查:

优, 28例, 87.5%正常行使咀嚼功能。

良, 3例, 9.3%为基牙牙周炎症造成, 进行牙周治疗。

差, 1例, 3.1%为桥基牙明显松动, 咀嚼出现疼痛, 明显疼痛的基牙拔除, 改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2 年复查:

优, 25例, 78.1%正常行使咀嚼功能。

良, 5例, 15.6%为基牙牙周炎症造成, 进行牙周治疗。

差, 2例, 6.0%大部分基牙出现明显松动, 咀嚼无力, 疼痛, 拔除基牙, 改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3 讨论

正常合时,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基本居中且双侧对称, 两侧肌肉位置对称, 功能活动协调。牙列咬合面的重度磨耗及上下颌交错缺牙导致正中合位丧失或偏离正常范围, OVD明显降低, 可使口颌系统的生理平衡关系破坏。

固定义齿加全冠修复, 通过适当增加垂直距离, 使下颌及髁突位置前下移位, 并稳定于正常的关系位, 以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正中颌关系。同时, 由于OVD增加, 咀嚼肌张力减小, 消除了肌肉活动的病理状态。进而重建口颌系统的平衡。

有研究表明:重度磨耗患者恢复正常的牙尖交替位后, 能明显减少息止合位时咀嚼肌的紧张度, 提高大力咬合及咀嚼等功能运动时咀嚼肌的收缩力, 恢复患者正常的咀嚼肌功能。对修复前需要拔牙且拔牙后造成咬合错乱或丧失颌间支持的患者, 应在拔牙同时制作即刻义齿, 以保持正确的颌位关系。

升高咬合的过程应循序渐进, 缓慢升高, 以免造成口颌系统不适应, 个别患者也可以在双侧咀嚼肌平衡而患者又无异常感的情况下一次性升高。咬合升高距离应以患者感觉无特殊不适为原则, 咬合升高的下颌位置以不超过息止颌位为好, 以免产生关节和肌肉不适的症状。

固定义齿的设计时, 应考虑基牙的牙周状态, 基牙的位置和数量, 以固定义齿设计原则为基准, 义齿应与基牙牙周组织的支持能力相适应。

固定义齿加全冠修复, 可充分利用义齿的整体性, 恢复咀嚼功能较好,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余留牙的牙周膜支持力。患者较舒适, 同时全冠修复后可减少敏感症状的发生。垂直距离的升高, 使患者颜面外形恢复正常, 患者满意度较高。

摘要: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是中老年口腔多发病之一。牙齿重度磨耗经常会导致临床牙冠变短, 垂直距离过低, 咬合关系不稳定等多种临床问题, 给临床修复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恢复患者的垂直距离, 重新建立咬合关系, 增加咀嚼效能, 恢复面形, 是口腔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32例患者采用固定义齿及全冠修复, 重建生理咬合, 恢复垂直距离, 增加咀嚼效能, 改善面形,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牙齿,牙周疾病

上一篇:欢127块水窜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下一篇:对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