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2024-04-08

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共10篇)

篇1: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山小学校 熊淑芳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及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一、善于激情设境,导拨心弦

教师要深入剖析作品,善于捕捉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设身处地地体味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形成一种激情,然后借助各种手段把激情释放出来,打动学生,使“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

有些课文内容的选材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单凭光秃秃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无法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教师就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因素,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条件来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境。第一次,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当歌曲进行到“长城长,长城内外是故乡”这一高潮时,有的学生眼里已经闪着激动的泪光。学生的真情被释放了,深植于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了,情感目标顺利完成。

二、善于设疑引思,循循善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用他那精妙的语言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重点句为契入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读完课文,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哪句?”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止,个个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你想,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义深奥、不易理解:周围怎么会黑洞洞的呢?难道他常常走夜路?鼻子又怎么会碰壁?难道他眼睛不好使?面对质疑,我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思考:

(一)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黑洞洞的”?“碰壁”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经常碰壁?

(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三)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

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学生最终懂得了这句双关语的含义:在那个军阀肆虐,动荡黑暗的社会里,一切敢于向它宣战的人都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它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坚韧斗争的精神。而课文的难点也在层层探索、拨云见日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得到了解决。

三、善于捕捉灵感,合理驾驭生成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善于调控现场的高手,让每一节课都不断生成“精彩”,甚至“高潮迭起”。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内生成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拓宽教与学的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偏差,通过负反馈引导学生补救;对优点,通过正反馈引导学生扬长。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中,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农夫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兔子来撞死,他还在那儿傻傻地等呢!你准备怎样劝他?”一学生说:“农夫,兔子是不会来送死了,你还是快点把田里的草除掉种庄稼吧。”“要是农夫还是执迷不悟,不听你的话怎么办?”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无以应答。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我想: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的缘故。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才有话可说。这时,我看到了讲台边的`椅子,灵机一动,坐了上去扮起了农夫,自言自语地说:“哎!兔子啊,你怎么还不来撞死呢?我都饿了好几天了,你就行行好吧,让我填填肚子呀!”马上,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迫不急待地想去劝说。

生一说:“农夫,你别傻了,还是快快下地除草吧。再不然,你真的要没吃的了!”

生二说:“农夫啊,兔子撞死在树上,那是巧合,哪有兔子会经常撞死在树上呢?”

生三说:“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心存侥幸,不劳而获,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听听,说得多好!如果当时我没有扮农夫,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这一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入情境,那美丽的“生成之花”就不可能有了。所以,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整,进行巧妙的点拨。让课堂上的“生成之花”开得更美!

四、善于张扬个性,鼓励多元感悟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一定是抱着乐于接受的态度,不会被课本教参牵着走。在他的课堂中,尊重并激励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合理进行多元化的感悟和体验,使教学中的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的火炬。

以下是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交流品读“漓江水”的片段。

师:你读这段话时有什么感受?

生一:我爱漓江的水。

师:请带着你的喜爱之情来读这段吧。

生二:我陶醉在这漓江的水中。

师:请把你的陶醉带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三:我赞叹这漓江的水。

师:那你在大家面前把你的赞叹表达出来吧。

……

让语文课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

篇2: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作者邮箱: chenlin04517@sina

篇3: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

讨论是有激情的, 由于创造了讨论的情境, 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一) 展示图片

师:常言道:水火无情。无情的火魔使那么多美好成了伤痛, 又让噩梦击碎了心灵。看了这些图片, 你感受到了哪些火灾的危害呢? (让学生自由表达:物品、建筑化成焦土灰烬, 人轻者窒息、烧伤、残疾, 重者死亡, 惨不忍睹, 生命、财产毁于一旦, 给人们带来巨大伤痛和严重经济损失等。)

(二) 小结

师:是呀!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家园如此美好, 生命如此美丽, 可一旦发生火灾却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一定要真爱他们, 提高防火意识, 注意消防安全。

(三) 引申

师:同学们, 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火灾危害, 你见到的、听说的都可以。

生甲:1987年5月6日到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五六大火”,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那次火灾让1800万英亩的林区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 还使得邻国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遭殃。整个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公顷, 外加1个县城、4个林业局镇、5个贮木场。这场大火直接损失达4.5亿元人民币, 间接损失达80多亿元, 5万居民无家可归, 193人葬身火海。

生乙:在一次大火中, 人们仓促逃生。一位老爷爷因腿脚不便, 倒在了火海里, 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亲人们发现以后, 痛哭流涕, 可惜为时已晚, 回天无力。

二、通过学习诗歌, 增强想象能力

(一) 进入作品深处

想象诞生了诗歌, 想象是诗歌的种子, 没有想象, 诗歌好比是无根之木, 难以茂盛;好比是无源之水, 难以有壮阔的波澜;又好比是无翼之鸟, 不能展翅冲天。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是想象的花朵, 有了想象, 诗歌才生根发芽, 才能够茁壮成长, 才能够芳香馥郁, 才会生机勃勃。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就是缺乏灵性的作品, 就是不完美的文字堆砌。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 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 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 进行阅读、欣赏、分析、研究 (乃至创作) 时, 必须插上想象的翅膀, 捕捉诗歌的意境, 激发灵感。这不仅仅是一个眼观耳听口读的过程, 还是一个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 是解读, 是加工, 是润色, 它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必然归零, 不仅仅文字是干瘪的, 内容也将空洞, 就无法实现高层次的审美。因此, 诗歌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驰骋想象, 透过灵动的文字看到五彩缤纷的图画与场景, 透过文字看到世界, 通过语言看到生活, 读者、作品甚至连作者一起都交融一处,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 注重导入, 触发想象

上面说了, 想象是诗的翅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带动学生, 振起想象的双翼, 在诗中一路遨游。带动学生的想象有多种策略, 一是多媒体导入, 促其想象。多媒体的使用直观形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 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 它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构思、写作。太阳, 光照大地千万年, 百姓日用而不知, 而这篇课文将之描述成全世界孩子的好朋友, 她是一个精灵, 像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和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尽兴地游玩, 给小读者带来曼妙的畅想。“太阳是大家的”寓意着世界是和平的, 人人需要平等自由博爱, 全世界的孩子共享温暖, 宇宙中间永远是和睦的岁月, 永远是色彩斑斓, 文明是永恒的主题。

三、通过教师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生观

教学生写作文, 教师要身先士卒, 这样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比如, 李济远老师根据新闻报道写了自己的感受:早晨看了一则关于圣诞礼物工人的报道, 字里行间他们为了生存的各种苦涩艰辛, 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案例中选取了一对圣诞工人, 他们是父子关系。从贵州到义乌打工, 选择了一家专门制作圣诞礼物的工厂。

他们工作的工序很简单, 首先将雪白的泡沫制品, 浸没在胶水里3秒, 然后捞起来, 放入专门喷粉的机器中, 不断旋转泡沫制品, 直到全部沾上粉末。只需10秒, 白色的泡沫制品就变成了鲜艳的红色礼物。最后烘干, 就成了精美的圣诞礼物。然而, 他们的工作环境却相当恶劣。生产工程中, 整个60平方米的车间内弥漫着粉尘。为了减轻粉尘的危害, 他们不得不使用口罩来防尘。两人单是口罩的消费数, 便达到10多只。

他们的工作采取计件制, 为了多赚钱, 常常一天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 早上7点干到11点;中午休息后, 从12点做到下午5点半;晚上吃完饭, 再从18点多工作到21点。在车间里, 他们一天能够制作5000多颗星星等精美圣诞礼物。一个月下来, 每人大概能赚3000多元。

在这对父子工作的地方, 全世界60%、全国超过90%的圣诞用品都诞生于此。然而, 颇有搞笑意味的是, 他们工作这么长时间, 竟然不知道, 他们所辛苦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泡沫、星星、袜子、鞋子、雪花等究竟是为了什么。即使对于圣诞节, 他们的所知也仅限于这是国外的一个重要日子而已, 其余的事情, 相当于零。

这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穷苦之人古来有之。然而, 似乎他们的境遇并不像这些工人般凄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人起码还知道烧炭是暖的, 自己的炭给了那些宫墙之内的达官贵人以温暖, 让他们安全越冬;哭诉“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的蚕妇, 起码还知道自己精心制作的衣物给了那些遍身罗绮的人以光鲜和美丽;而“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的陶者, 他至少也知道自己制作的陶瓦给千家万户带来了便利。相比较而言, 生活在新时代的圣诞礼物工人, 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闷头工作十几个小时, 却根本不知道圣诞为何节, 礼物为何物?这到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实在有些无法说清了。

李老师的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样的文章对学生带来的启示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还要注意给学生起带头作用, 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内愉快地进行学习。天长日久, 一定会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本文开篇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接着对如何学习诗歌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通过教师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生观进行了解读。

篇4: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智慧 表达能力 诗歌 作文

一、通过讨论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是有激情的,由于创造了讨论的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一)展示图片

师:常言道:水火无情。无情的火魔使那么多美好成了伤痛,又让噩梦击碎了心灵。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哪些火灾的危害呢?(让学生自由表达:物品、建筑化成焦土灰烬,人轻者窒息、烧伤、残疾,重者死亡,惨不忍睹,生命、财产毁于一旦,给人们带来巨大伤痛和严重经济损失等。)

(二)小结

师: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园如此美好,生命如此美丽,可一旦发生火灾却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一定要真爱他们,提高防火意识,注意消防安全。

(三)引申

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火灾危害,你见到的、听说的都可以。

生甲:1987年5月6日到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五六大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那次火灾让1800万英亩的林区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还使得邻国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遭殃。整个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公顷,外加1个县城、4个林业局镇、5个贮木场。这场大火直接损失达4.5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达80多亿元,5万居民无家可归,193人葬身火海。

生乙:在一次大火中,人们仓促逃生。一位老爷爷因腿脚不便,倒在了火海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亲人们发现以后,痛哭流涕,可惜为时已晚,回天无力。

二、通过学习诗歌,增强想象能力

(一)进入作品深处

想象诞生了诗歌,想象是诗歌的种子,没有想象,诗歌好比是无根之木,难以茂盛;好比是无源之水,难以有壮阔的波澜;又好比是无翼之鸟,不能展翅冲天。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是想象的花朵,有了想象,诗歌才生根发芽,才能够茁壮成长,才能够芳香馥郁,才会生机勃勃。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就是缺乏灵性的作品,就是不完美的文字堆砌。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进行阅读、欣赏、分析、研究(乃至创作)时,必须插上想象的翅膀,捕捉诗歌的意境,激发灵感。这不仅仅是一个眼观耳听口读的过程,还是一个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是解读,是加工,是润色,它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必然归零,不仅仅文字是干瘪的,内容也将空洞,就无法实现高层次的审美。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驰骋想象,透过灵动的文字看到五彩缤纷的图画与场景,透过文字看到世界,通过语言看到生活,读者、作品甚至连作者一起都交融一处,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注重导入,触发想象

上面说了,想象是诗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带动学生,振起想象的双翼,在诗中一路遨游。带动学生的想象有多种策略,一是多媒体导入,促其想象。多媒体的使用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它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构思、写作。太阳,光照大地千万年,百姓日用而不知,而这篇课文将之描述成全世界孩子的好朋友,她是一个精灵,像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和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尽兴地游玩,给小读者带来曼妙的畅想。“太阳是大家的”寓意着世界是和平的,人人需要平等自由博爱,全世界的孩子共享温暖,宇宙中间永远是和睦的岁月,永远是色彩斑斓,文明是永恒的主题。

三、通过教师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生观

教学生写作文,教师要身先士卒,这样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比如,李济远老师根据新闻报道写了自己的感受:早晨看了一则关于圣诞礼物工人的报道,字里行间他们为了生存的各种苦涩艰辛,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案例中选取了一对圣诞工人,他们是父子关系。从贵州到义乌打工,选择了一家专门制作圣诞礼物的工厂。

他们工作的工序很简单,首先将雪白的泡沫制品,浸没在胶水里3秒,然后捞起来,放入专门喷粉的机器中,不断旋转泡沫制品,直到全部沾上粉末。只需10秒,白色的泡沫制品就变成了鲜艳的红色礼物。最后烘干,就成了精美的圣诞礼物。然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却相当恶劣。生产工程中,整个60平方米的车间内弥漫着粉尘。为了减轻粉尘的危害,他们不得不使用口罩来防尘。两人单是口罩的消费数,便达到10多只。

他们的工作采取计件制,为了多赚钱,常常一天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早上7点干到11点;中午休息后,从12点做到下午5点半;晚上吃完饭,再从18点多工作到21点。在车间里,他们一天能够制作5000多颗星星等精美圣诞礼物。一个月下来,每人大概能赚3000多元。

在这对父子工作的地方,全世界60%、全国超过90%的圣诞用品都诞生于此。然而,颇有搞笑意味的是,他们工作这么长时间,竟然不知道,他们所辛苦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泡沫、星星、袜子、鞋子、雪花等究竟是为了什么。即使对于圣诞节,他们的所知也仅限于这是国外的一个重要日子而已,其余的事情,相当于零。

这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穷苦之人古来有之。然而,似乎他们的境遇并不像这些工人般凄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人起码还知道烧炭是暖的,自己的炭给了那些宫墙之内的达官贵人以温暖,让他们安全越冬;哭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蚕妇,起码还知道自己精心制作的衣物给了那些遍身罗绮的人以光鲜和美丽;而“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的陶者,他至少也知道自己制作的陶瓦给千家万户带来了便利。相比较而言,生活在新时代的圣诞礼物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闷头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根本不知道圣诞为何节,礼物为何物?这到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实在有些无法说清了。

李老师的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文章对学生带来的启示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还要注意给学生起带头作用,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内愉快地进行学习。天长日久,一定会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篇5: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论文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本文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智慧 乐趣 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构建化学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变得富有智慧。在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作业的“多”、气氛的“闷”、评价的“缺”使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厌恶课堂。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少的是积极、愉悦、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挫折的感受。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中,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化学课堂的快乐与魅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授课中,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本课课题: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在满是贝壳的沙滩上烧火煮饭,在收拾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锅的底部有一层亮晶晶的物质。接着提问学生:猜想亮晶晶的物质是什么?当部分同学猜到了是玻璃后,进一步设问:贝壳、沙子怎么就变成了玻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便引出了玻璃的制备原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虽然生活中有较多硅及其化合物,但对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物质的性质,学生可能只是死记,而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真正的理解。正如有人说的:听到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为此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如学习硅酸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案并上台演示。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一个是硅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硅酸钠的阻燃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硅及其化合物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含硅材料的环节,学生纷纷说出有电脑芯片、水泥材料、水晶饰品、玻璃器皿、陶瓷餐具、太阳能电池、硅胶干燥剂、光导纤维……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体会到了它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巧设提问,创设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如在学习二氧化硅制备硅酸时,我提问学生:你会通过什么途径去制备?思考后,有学生马上就说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这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设问:你是怎么想到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的?学生说联想到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此时我及时给他鼓励,鼓励他能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一步提问:二氧化硅主要存在哪些物质中?学生想到沙子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继续提问:你还认为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吗?学生说不会,否则河边就不会存在沙子了。此时教师点出在用类比方法进行性质推导时还要考虑递变性和特殊性。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制备途径,经讨论学生想到: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硅酸盐,然后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硅酸。这其中一些环节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五、设计富有探究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篇6: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本文着力探讨在沐浴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如何营造充盈智慧的灵性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一、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再创造”的课堂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定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的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研究那些未定性的层面,去填充那些“空白”,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课文《梅花魂》中有这么一句话: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从中读出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吉鸿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又如《将相和》中写“负荆请罪”故事时,写道:“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段话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到了蔺相如的府上,廉颇说些什么,蔺相如说些什么,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同学说:“„„老天爷仿佛要考验廉颇似的,下起了鹅毛大雪。廉颇背着荆条跪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动也不动。蔺相如见此情景,十分感动,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了廉颇身上„„”多精彩的一“披”,学生的创造也在这“披”中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是的,我们的教育需要具有智慧头脑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应该营造具有智慧氛围的课堂,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让成长的生命缺失智慧。中国的孩子带着问号走进学校,带着句号走出学校,死板的课堂逐渐地使活生生的生命体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学生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学生智慧的棱角被磨去了。学生渴望有智慧的教师,渴望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展现。

二、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还原文本”,追求唯一性、标准性,使得教学目标成为“海市蜃楼”。因为实践表明:学生有时是无法超越时空去对文本加以理解的,于是造成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老师想听的话。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谁的表达像老师,谁就会得到更多的表扬。追求“一个声音”只能使学生的感悟和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具有思想奴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静心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实践证明,一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过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能一问抵多问,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上的“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所以一堂课以不超过6个问题情境为宜。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易,会使学生感到无聊;太难,挑战性又变成了威胁性。

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中第二个问题是“主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头脑风暴”,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研读。在“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了重建。有同学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造箭任务,后面写道第三天大雾漫天,顺风顺水,由此可见诸葛亮算到了第三天的天气和风象,真是神机妙算。”有同学说:“课题中‘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为‘借’是有借有还的,诸葛亮的‘还’是在战场上‘还’到曹军的身上。”多有创意的回答,真正读出了文本的未尽之意,未曾有之意。在总结《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展开了辩论:有同学认为:“武松是个英雄,他遇到了老虎,没有害怕退缩,而是机智、勇敢地打死了老虎,他值得我们敬佩!”也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武松这个人酗酒,酒多会误事的,新闻里经常报道说有人酒后驾车酿成车祸,造成家毁人亡。所以他不值得我们

学习。”„„这时候答案不重要了, 他们分析可能与文章的主旨不一样,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与教师备课的结论不一样,但这是正常现象,其中还可能孕育着创造的萌芽。当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并不是追求教学的一种无序状态,还需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如上述案例中,在学生一番畅所欲言后,我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武松酗洒固然不好,但他的机智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海德格尔说:“理解文本不再是找出文本背后的原初意义,而是超越中返回的去蔽运动,去敞开和揭示出文本所表征的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相一致,揭示了有智慧的阅读教学的内涵: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去阅读文本,超越作者本意,对文本重新建构,产生创造性阅读结论。

三、智慧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要实现这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所以,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云一样,任由精神舒展,任由心灵放

飞;智慧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智慧的课堂,要让学生有丰满的个性,能“我思故我在”,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灵性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

一年级上册《虎王开会》一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转换角色来激发兴趣:“如果你是‘百兽之王’老虎,看到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来你会怎样想?说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发脾气,又会怎样?”这样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地“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情、理、意、趣。老虎的心情有的学生认为是生气,有的认为是担心,还有的认为是疑惑;蜗牛的心情有的认为是害怕,有的认为是得意,有的认为是恭敬。不能强求一致,要鼓励求异思维。当学生真情投入谈到是否喜欢小蜗牛时,有的说蜗牛懒惰,不喜欢它;有的喜欢小蜗牛,因为它聪明,肯动脑筋想办法。只要学生理解得合乎情理,且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们。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必要的是非尺度,避免太多游离于文本之外活动或者说表演,引领学生走上科学的感悟之路。只有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苏穆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缺乏智慧,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只是一种“死读书”。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真诚地走进文本,在对话中思辩,在补白处遐想,在意味深长处拓展,带领学生寻找智慧,创造智慧,让阅读教学永远勃发出智慧的光芒。

四、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荷德尔林对人的生存发出了诗意的感慨和召唤。是的,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课堂是学生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错误——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诗意的课堂应该充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诗意的课堂,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苦苦探索后的发现,应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应有“摘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应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是诗意四溢的栖息地,是灵魂畅游的伊甸园,是情感荡漾的乐园,是妙不可言的美的殿堂,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诗意,使课堂飘洒美丽音符;审美,使课堂流淌浓浓的诗意。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五、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应当是学生发展的乐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精神的、直觉的情感世界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真正快乐。要拓展课堂的精神空间,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现实的社会。要把认知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使课堂充满人文的气息,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有人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新课程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教

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应该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学生智慧的头脑,用智慧的生命去启迪生命的智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让语文课堂充盈智慧

河东区盘山道小学

篇7: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

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常感到作文难教,作文难改,学生怕写,不愿写,觉得“没有东西写”。为此我常感到非常苦恼。我也常常依据教材的要求,从生活中找素材,尝试着让我的学生能写出点真情实感,慢慢地喜欢上作文,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一直不是很好。而这次参加的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将我混沌的作文教学沉淀下来,老师们精彩的课例,名师专家们生动的点评,有如一阵春风掠过,在我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他们为我今后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大家普遍认为是教学难点的习作教学展开,通过分组讨论、专家点评、同课异构、二次上课等方式展开,展示汲取大家修改意见后的课堂,从而加深对新课标下的中高段习作教学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张化万老师是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开拓者。他提出开发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习作教学要生活化,实践化;让写话与习作成为儿童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并将游戏、实验、表演、谈天等形式引入课堂。张老师实践探索了多种教学型式,有命题作文式、感悟独白式、科学实验式、交际应用式、放飞想象式、游戏表演式、专题研究式读写结合式等等。今天聆听的几节“张万化”风格的习作观摩课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1

一、创设真实场景,创造性解决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怎样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如王瑞燕老师在《猜猜猜》习作教学中,就围绕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连续认真观察几名同学的表情、动作,然后说出来,并让学生及时地把刚才所看到的过程写出来。先写完的同学,站起来在班内读出声音,来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然后找几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怎样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的要求的很好落实。下午汪玥老师执教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也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更为生动、真切的感受,加以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修改,一节习作课学生的习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就全出来了,不得不令人佩服。

二、让习作适应儿童生活和心理过程,使儿童喜欢习作。把儿童平常生活中的“玩玩说说”和“做做说说”等引入到习作教学中,使喜闻乐见的游戏成了驱散学生习作恐惧症的良药。如徐华芳老师执教的《辨色能力》,学生在习作课堂上玩辨色能力测试的游戏,连最迟钝的孩子的眼睛里也会放出光来。游戏成了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自我感悟、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外在诱因和动力。

三、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中的体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人人关心,又带着各自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如《猜猜猜》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2

一课中,每个学生带着好奇、疑惑的心情,经历猜谜的整个过程,激活了想象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使每一个学生珍视各自的独特感受,大胆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张化万老师营造的是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力点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实际作文课教学设计中应心中装有学生,课堂上一切服务于学生,习作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文思泉涌,才会使课堂熠熠生辉。

2012.5.24

篇8: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一、恰当运用导入, 激发学生情趣

一堂课的导入效果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导入,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 结合文本的内容来精心设计导入, 使用能够紧扣学生心弦的朗诵、有趣的故事、精彩的谜语等, 引领学生走入课文的世界。

比如, 在执教《蒲公英》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在新课开始前, 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飞呀飞/飘呀飘/落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生根开花……’同学们, 听完老师朗诵的诗, 你能不能猜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蒲公英!”我接着说道:“同学们, 蒲公英在播撒种子的过程中, 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知道吗?”“想!”我听得出学生们的回答中充满着期待。“那么, 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 读一读《蒲公英》吧!”一首小诗的朗诵, 拨动了学生们一颗稚嫩的童心, 他们的思绪也随着朗诵飞扬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二、通过阅读教学, 调动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充分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才能读有所获, 才能得到精神的陶冶。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朗读、重点语句朗读等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升华审美情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示范朗读, 去引领学生的情感, 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如在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时, 我开篇用充满向往、神秘、自豪、亲切的声音朗读道:“传说仙女下凡时, 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学生们听着似乎陶醉了, 他们轻轻感叹道:“真是太美了!”优质的示范朗读,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还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 我找出了文本中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 如浩瀚、海域、辽阔、繁衍心旷神怡星罗棋布等, 并让学生找出含有这些词的句子。这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了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使其很快学会了运用。语文教学要在阅读上加大力度, 通过阅读让学生去发现文本所蕴含的美, 调动他们的审美情趣, 实现美的教学活动。

三、整合教学资源, 体验实践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语文源自生活, 生活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大课堂。以小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训练语文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比如, 在执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 我给学生设计了“我帮乌鸦想办法”一项实践践活动, 让学生们想象, 除了放石子外, 乌鸦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 要求学生自己验证一下所想的办法是否可行。若可行, 就把这个办法告诉爸爸、妈妈、同学等。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真是有趣而新奇。他们说:“我直接请乌鸦来我家喝可乐!”“我跟妈妈要个吸管, 送给乌鸦, 我试过了只要吸管够长, 乌鸦很容易喝到水的。”“我找个小碗, 把瓶子的水倒进小碗, 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们在探究实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快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自我探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情趣中实现了才智的共同提升。

四、开展游戏活动, 开发学习情趣

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开展游戏的方式来辅助教学, 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 增长智慧。

比如, “快乐对对碰”游戏。教师在备课时制作了一个转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点名让学生来转这个转盘, 无论转盘转到哪里, 形旁及声旁都会组成一个字。学生十分喜欢这种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 他们在开开心心的娱乐中, 学会了一些生字, 也明白了形声字的规律所在。再如, “摘果子”游戏。老师把后面写上生字的各类“果子”挂在画中的大树上, 让学生去摘, 并读出生词, 读对的可以摘下果子, 摘果子最多的学生会被评为“识字状元”。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这些有趣的游戏活动, 契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 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在游戏活动中, 记住了很多比较难记的字、词, 背熟了课文, 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篇9:让智慧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一、反抛错误,不教而自醒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有些错误往往是很好的教学机遇,教师应善待错误,巧用错误调整预设,将错误转化成精彩,真正达到不教而自醒的目的。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我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课文,当读到“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句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你读错了!”我满脸疑惑,问他哪里读错了。他说:“‘吐出’的‘吐’应该读第四声,你读成了第三声。”他话音刚落,班里就有不少的学生纷纷附和。我灵机一动,对这位学生说:“谢谢你的提醒,‘吐’是多音字,能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这里为什么读‘tù’吗?”这时,有学生掏出字典查起来。这位学生自信满满地说:“我查过了爸爸的《现代汉语词典》,‘吐’(tù)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第二种是‘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这里的‘吐’(tù)是第一种意思,就是水从桥上雕刻的龙的嘴里涌出来,形成了美丽的水花。”“原来是有备而来呀!那你能给大家说说‘吐’(tǔ)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立马就说:“‘吐’(tǔ)就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我趁机说:“哦,原来如此,那这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死龙’当然不能使水从嘴里吐(tǔ)出来了!”此时,立刻有许多学生表示不同意:“它们不是‘死龙’,是‘活龙’!”我接过他们的话头:“你们从哪里读出它们是活的呢?”“从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看来,你们是在用‘心’读书!”其他学生潜心读文后也纷纷表示读“tǔ”好,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些栏板上雕刻的龙逼真的程度,真的就像有生命的龙一样,那样主动,那样自然地张着嘴,吐出美丽的水花。如果读成了“tù”,就好像这些龙在被动地喷出水珠,显得生硬呆板,没有生命的活力。一个“吐”字,把龙读活了,也读活了课堂。

如此将错就错,巧妙“反抛”学生的错误信息,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文本的精妙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种效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所无法比拟的。

二、合理取舍,弃伪而存真

课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课堂生成的信息丰富多彩,但这些信息也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教师应在短时间内,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辨别,及时筛选,合理取舍。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正当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哈尔威船长高大感人的英雄形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大家逃离轮船以后,他完全还有时间离开沉船。他为什么要与船一同沉入大海呢?他太傻了。”立即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他的说法,认为船长不珍惜生命,死得没有价值。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这样才能显示出哈尔威的英雄本色。双方各不相让,一场唇枪舌战一触即发。此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辩论赛呢?但是,我马上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的辩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毕竟是一堂语文课。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来理解船长的行为:“课文的作者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课文的结局,也正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色,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个悲壮的英雄。在古代,航海人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崇高信念。对于文学作品的结局,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从珍不珍爱生命这样的角度去解读船长的行为。”这样,我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当中来,通过对文本中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细品读,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伟大人格魅力。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战象是干什么的?这头战象在哪里?为什么是最后一头战象?其他的战象到哪里去了?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这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怎么样了?这些问题中,经过筛选,我认为第五个问题既包容了其他问题,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悟嘎羧的崇高情感。于是,我果断地选择它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研读、探究。这节课,我没有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根据课题质疑的环节捕捉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将其纳入教学资源中,重新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构建了开放、高效的课堂。

三、抓住即时,因时而制宜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预测学生的思维走向,未雨绸缪,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预设。但在课堂实践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如一位教师执教《自己去吧》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这一句时,一位学生突然插一句:“山那边的风大不大呀?”乍一听上去,这一问题似乎是无端打岔,教师却以一颗宽容而敏感的心,听出了其中的端倪——这个孩子对“风景”一词的理解可能有误。果然,通过提问反馈,不仅是这位学生,还有好几位学生对“风景”的意思也弄不清楚,以为这是一个跟“风”有关的词语。于是,教师果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山那边可能有什么好看的景物呀?”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绿绿的树、各种颜色的花、清清的小溪,还有漂亮的小木头房子……教师趁机说:“是呀,孩子们,这些景物就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说:“校园里有哪些景物,风景美不美?你还看到了哪里的风景很美?”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这里,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反馈信息中的蛛丝马迹,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这个教学环节有的放矢,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原本对“风景”不理解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不仅理解了词语,学会了运用词语说话,还锻炼了想象能力。

诚然,精彩的课堂生成是不可能在一个沉闷、僵化的课堂中产生的,它需要师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为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有预设。教学中,教师应有从容应变的教育智慧和有容乃大的教育胸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把握预设以外的生成,成就“未曾预约的精彩”。

篇10: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边 五 小

娟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激趣为先 精彩纷呈 高效生成

靖边五小 宋娟娟

【内容提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呢?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课堂。我以为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关键词】 教育教学 语文 高效课堂 激情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为其探索不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做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 语文的热爱?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都在用一辈子的学习来准备上好一堂课。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敢说自己就已经能够上好一堂语文课。正如诗曰:“有好句无佳篇”一样。我在教学的路上只是有了一些粗浅、零星的感悟而已,所以,在此,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它关涉到教师的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怎么为学,怎么做人”吧。既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否做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提升。这是一个立体型、动态的语文课堂,我远远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很难说好,故避而不谈。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也是一个很小的话题,说来无非是课前准备、课中演绎、课后练思这样的三个过程。把这三个过程做好,就算得上是一堂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吧!这是一个平面的、线性的语文课堂,较好把握,也不难理解,我便捡个便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这儿说起,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课前准备

1、开阔的眼界

我以为,一个语文教师的眼界应该开阔,要多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这样备起课来便会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如教学古诗词,课前就可以去收集一些譬如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背景资料及相关古诗佳句等来备课;教学《丝绸之路》则可以多搜集一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资料等内容来备课。

有了这样的视野,我们还用担心备不好课吗?还用担心没有新意吗?

2、丰富的创意

网络的发达,杂志的丰富,书籍的充实,使得我们备课不再是 一个难题,当然,这也为教师偷懒种下了祸根。我主张有自己的教学创意。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班情、学情的教学案例来。

找准一个好的教学支点,抓住一两个主问题,带动全篇的学习。这样的创意,正如余映潮所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

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样的创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创意,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由于是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适合班级的,因而也是最好的。

二、课中演绎

1、自然

课堂教学只有教的自然,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没有语文味了。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的。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要把语文还给语文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例如老舍的《草原》,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读等形式,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这话说到点儿上了,很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

2、丰美

一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道、极具美感,形式多样又主次分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地占有课堂,让课堂生机勃勃。

案例一:

我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环节,意图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感受这户农村人家和平宁静、朴素安适、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扮演“翁”,孩子们扮演“媪”。我这个“翁”先夸赞“媪”:老伴呀!你真是太棒了,给咱们生下了这三个勤劳、孝顺、可爱的儿子。孩子们也学着夸赞我这个“翁”,有的说:老头子啊!咱们一辈子风风雨雨中走来,还说什么感谢啊!有你,我才感到幸福啊!还有的说:老头子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像这样喝点小酒、聊聊家常,是我最高兴的呀!也有的孩子说:老头子啊!这也有你一半的功劳啊!孩子们的夸赞引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拘束时,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了这样不同的活动,课堂也就有了不同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一般不是独立进行的,往往是交互穿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激情

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面对朝气蓬勃的小学生,我们的语文课 堂需要激情,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听人说,有的老师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之间就像一个老师。这里面恐怕跟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吧!

何为激情?我以为是老师那满含的微笑,是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是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是那会说话的手势,是那忘情的、会心的、痴迷的投入。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努力打磨自己的语言,力图让它变得幽默。注意自己的手势与肢体,让它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情态。

案例二:

还记得我校的马德平老师在执教《望庐山瀑布》中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出示了《水浒传》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潘金莲。问孩子们:“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都说美,不少男孩子则不好意思的说喜欢。继而老师话题一转,谈及潘金莲的丑恶行径,再追问:“现在你们觉得她还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巧妙地回归到课堂,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正是这个理。

马德平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以及那幽默风趣、谈吐不凡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引来台下听课老师的阵阵欢笑声。

感悟: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步入靖边五小的这两年,我深深明白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现在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可以说是向身边熟悉的和陌生的人学习的结果啊!

喜欢看上海卫视的《壹周·立波秀》,拜服于周立波幽默的谈吐,折服于周立波丰富的肢体语言。我常常想,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本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掌握知识。

感悟:当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拥有不凡的谈吐,高超的演技。

4、过渡语

过渡语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归纳 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且对下文所学的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过渡语的设计要巧妙、要有语文的味道,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某句话,过渡语就是串成语文课堂上各个环节的闪亮的珍珠,虽然小,确可以串成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这枚闪亮的珠链,每一位教师应做到会用、善用、巧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三、课后练思

1、余韵

一堂课上完了,教师不能夹着书一走就完事了。语文的课堂教 学也需要作业,也呼唤训练。只不过语文的练习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布置写课后生字,并让在字典中找它的同音字,既培养了动手查字典的能力又丰富了词汇积累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诸如雅词摘抄、名句积累、精段记诵、编写诗歌、仿写文章等有效作业。

2、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后,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是现代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以为写反思,可以不拘形式,记录一些零星的感受。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写教育教学论文,将零星的反思进行放大、进行规律提取,形成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小论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研究迈进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了。

案例三:

我在四年级时执教《麦哨》一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写得一首首虽略显稚气确情感真挚的小诗带给我很大的启发,由此我写了论文《麦哨声声 诗意浓浓》,获得了国庆杯论文评选二等奖。

叶圣陶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正如学无定法一样,教无止境!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来不需要昏天黑地地讲解、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首席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携手走进课本。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景就

会踏足我们的课堂。

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努力成就课堂的精彩与个性,持之以恒,用实践去体悟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最后,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句我最近在微博上读到的句子:“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就转行,如果不想转行就努力工作。”是啊!如果我们总是做一行,怨一行,那只能是到老不在行!我的一个要好的同事在微博上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三十才解师之语。”我这样回复她:“三十醒悟,犹未晚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要留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管理平台下一篇:克和千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