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管理案例分析

2023-01-28

第一篇:苹果公司管理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经营理念.及运营管理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经营理念

1.与竞争对手合作:在苹果经历了12年的经营亏损后,乔布斯需要很快为苹果注入新的资金。因此,他开始向比尔.盖茨寻求合作,盖茨最终向苹果投资了1.5亿美元。

2.开发亮丽性感的产品:作为一名伟大的推销员,乔布斯深知产品外观美感的重要性,他也意识到苹果产品看起来已经过时。乔布斯在1998年苹果的一次会议中表示,“你一直公司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吗?公司的产品外观非常糟糕,没有一点性感美学元素在里面。”如今,苹果开发的产品个个性感十足。

3.变革原始的商业规划,树立新的发展蓝图:苹果最初只是一家生产电脑的公司,乔布斯知道如果公司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改变这种单一性。后来,苹果MP3,iPhone,iPad等相继问世,取得了巨大成功。乔布斯也在2007年将公司的名字从Apple Computer Inc.改为Apple Inc.,这也象征了公司的更新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4.开创新的解决方案来逾越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销售商都没有足够重视苹果产品。乔布斯是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开创了苹果商店。现在苹果商店已经遍布全球,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5.主动告诉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不能消极地等待消费者的信息回馈:乔布斯一向采用的方式时,在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之前告诉他们需要什么。苹果有能力使用户购买他们曾经认为不需要的产品。

6.连点成面:苹果推出的产品不仅极具创新性,而且不同的产品之间还能够有机融合。iPod和iTunes是完美组合,iPad和iPhone在应用店中也是彼此呼应。乔布斯曾经说过,“创新就是将不同的事物有机连接起来,连点成面,形成合力。”

7.员工雇佣标准不能千篇一律:不是只有常春藤的毕业生才能经营公司。乔布斯曾经就说,“苹果曾经开发的Macintosh计算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计算机开发人员的多样性,有音乐家,诗人,也有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电脑专家。”

8.鼓励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苹果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起过一个以“Think Different”为主题的广告设计大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激起了人们的创新发明意识,也正是这些造就了今天的苹果。

9.使产品简单化:简单的用户体验才是王道。苹果的设计师Jonathan Ives曾说过,“无论我们开发什么产品,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使产品变得简单易用,因为人们天生青睐简单易用的产品。”

10. 销售的是梦想,而不仅仅是产品:乔布斯总能给人这样一种感觉,用户购买的不是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要记住,人们最关心的还在他们自己,所以要让产品与用户产品连接,这样产品对用户就有不一样的意义。

苹果公司运营管理案例分析

1.苹果公司的采购管理

庞大采购量

苹果公司成功的采购管理得益于庞大的采购量。庞大的采购量使得苹果在零部件成本、制造费用以及空运费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折扣,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因为消费者众多,所需零部件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苹果每年需要支付给三星零部件采购费用超过70亿美元。苹果是三星的最大客户,三星2011年收入总额1090亿美元中苹果所占比重达7.6%。三星上游供应链厂商指出,诉讼后苹果和三星仍有可能继续维持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去年的诉讼高发期,三星仍然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供应核心A5逻辑芯片。

但也有人认为,苹果似乎不想再让三星控制全球的芯片市场。苹果公司近期向日本尔必达公司广岛工厂下达大笔DRAM芯片订单,占苹果芯片需求的三成。苹果此举是希望帮助尔必达与三星在芯片市场对抗,以维持苹果公司自己的谈判能力。

2.苹果公司的库存管理

精简库存

苹果公司曾一度陷入存货危机,库存成品价值高达7亿美元,年库存周转率还不到13次。为此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库存。

第一,减少供应商数量。苹果公司将原先庞大的供应商的数量减少至一个较小的核心群体,开始经常给供应商传送预测信息,共同应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库存剧增风险。但是,苹果公司对供应商也提出了一系列残忍的完美主义要求,无论何时,如果一个项目没有达到要求,苹果公司都会要求供应商在12小时内做出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

第二,减少产品种类。这是整个改革中最基础的环节,苹果公司把原先的15种以上的产品样式消减到4种基本的产品样式,并尽可能使用更多标准化部件,从而大大地减少了产品生产的零部件的备用数量以及半成品的数量,能够将精力更集中于定制产品,而不是为大量的产品搬运大量存货。

譬如,iPod nano几乎使用了所有的通用IC,从而减少了在元件准备上的时间和库存。2007年,苹果公司获得了快速的存货周转水平和高速的业绩增长(38.6%)。

第三,提供更多无形产品。迄今为止,苹果公司的需求预测、库存管理仍非常糟糕,但是,苹果公司通过提供iTunes音乐商店服务,让消费者把钱大把地花费在一个近20亿美元销售额的零库存商品供应链上。目前,苹果公司的在线iTunes音乐商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音乐零售商,仅次于沃尔玛和百思买。

苹果公司的翻身仗说明,只有降低了企业的存货成本才能直接的增加企业的盈利。

3.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1)上游物流与供应链

苹果公司是典型的品牌输出企业,负责创意和 设计,产品制造由供应商提供。从一些公开的产品拆解报告和产业分析文献中看到,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韩国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台资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后主要由富士康组装成机。

苹果公司的供应链条

以Iphone4为例:

Iphone4主要零配件产地为韩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负责组装iPhone 4 的主要为山东烟台和深圳的富士康企业 。欧洲物流(出口至欧洲)被马士基所承接,美洲物流(出口至美洲)就被APL所掌控,而在亚洲的物流经营则分给了台湾的阳明海运,大陆的则部分交由中远集团负责。

(2)下游物流与供应链

苹果公司的实体店物流主要采用的是直营+代理的模式。

直营模式主要是苹果公司直接在国外市场开设实体店,销售苹果产品。目前,苹果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都开设有直营店,三里屯的Apple shop是Apple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实体店面。但是目前数量很少,为抢占中国市场,据苹果公司官员透露,到2012年前在中国要开25家直营店。

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属于稳定发展中,大家都想吃下中国这个市场。而大陆又是重中之重,所以苹果公司很看重这块肥肉。如何对抗大陆的山寨机和其他品牌机也是苹果后续考虑的问题。

代理模式主要是苹果公司授权经销商代理销售苹果产品。但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对零售终端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各级经销商向苹果公司定期汇报,并对销售终端展开频繁检查。此外,苹果公司还加强了在中国的售后服务体系。官方和授权的苹果公司是不允许销售除行货外的苹果产品,而且授权也是分电脑授权和ipod系列授权的。苹果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主要依托实体店面,然后再将商品发往各个代理店铺实现实体店的销售。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都有苹果的零售店。

苹果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垄断生产线

IT制造业新生产线投资巨大,必须很高的产量才能收回投资,在目前还只有苹果公司能和供应商签大批量的长期协议,苹果公司甚至为供应商支付工厂建设费用,换取新零部件的独家采购权。

需求导向的务实设计创新

苹果公司是把握消费趋势的高手。因为把握了消费趋势,苹果公司成为最初的个人电脑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品牌,遗憾的是,过于超前的产品构想,让苹果公司丧失了在个人电脑中的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随后,对人性至察而又通明的能力使得苹果公司能及时调整需求满足策略,构建了务实的设计创新,即对于每一个新的产品设计理念,苹果公司都要求其工程师提供三份评价文件,即一份市场开发文件、一份工程设计文件以及一份用户体验文件;如果这三个文件被执行委员会评价并认可,设计组就会得到一笔预算。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棗不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是从市场角度,确定什么样的产品及销售价格的策略值得揣摩。 譬如,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最佳发明的iPhone,虽然使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但是却能够给消费者全新消费体验。以音乐功能为例,iPhone使用的是3.5mm的标准耳机接口,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耳机而获得不同的音乐享受。

苹果公司的经历说明,虽然非常了解消费者,但是超前的理念和设计并不一定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共鸣,还需要有必要的市场资源和技术支撑才可以。在这个方面,苹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的多。如果苹果没有那些失败,可能不会有惠普,不会有Dell,不会有康柏,甚至不会有微软。

差异化销售渠

苹果公司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采用各具特色的销售渠道。对于iPhone产品,苹果公司全部是直接与运营商合作,通过销售分成的方式获利,在美国是AT&T,英国是O2。但在中国,当骄傲的苹果公司想将这种方式直接复制过来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运营商远比其他国家的同行强势。据了解,O2在取得iPhone的销售权的同时,便意味着今后将要把40%的收入交给苹果公 司,但这种方式对中国移动或联通是行不通的。

以上我们从苹果公司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几个方面浅显的分析了苹果公司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其实苹果公司的成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靠单一某个方面,甚至某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就像今天,乔布斯先生已经仙逝,但是苹果的神话依然在继续。我们今天做的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希望对大家的工作生活能有些许借鉴意义,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相通的。

第二篇:苹果公司运营管理分析

一、苹果公司的采购管理

庞大采购量

苹果公司成功的采购管理得益于庞大的采购量。庞大的采购量使得苹果在零部件成本、制造费用以及空运费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折扣,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因为消费者众多,所需零部件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苹果每年需要支付给三星零部件采购费用超过70亿美元。苹果是三星的最大客户,三星2011年收入总额1090亿美元中苹果所占比重达7.6%。三星上游供应链厂商指出,诉讼后苹果和三星仍有可能继续维持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去年的诉讼高发期,三星仍然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供应核心A5逻辑芯片。

但也有人认为,苹果似乎不想再让三星控制全球的芯片市场。苹果公司近期向日本尔必达公司广岛工厂下达大笔DRAM芯片订单,占苹果芯片需求的三成。苹果此举是希望帮助尔必达与三星在芯片市场对抗,以维持苹果公司自己的谈判能力。

二、苹果公司的库存管理

精简库存

苹果公司曾一度陷入存货危机,库存成品价值高达7亿美元,年库存周转率还不到13次。为此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库存。

第一,减少供应商数量。苹果公司将原先庞大的供应商的数量减少至一个较小的核心群体,开始经常给供应商传送预测信息,共同应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库存剧增风险。但是,苹果公司对供应商也提出了一系列残忍的完美主义要求,无论何时,如果一个项目没有达到要求,苹果公司都会要求供应商在12小时内做出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

第二,减少产品种类。这是整个改革中最基础的环节,苹果公司把原先的15种以上的产品样式消减到4种基本的产品样式,并尽可能使用更多标准化部件,从而大大地减少了产品生产的零部件的备用数量以及半成品的数量,能够将精力更集中于定制产品,而不是为大量的产品搬运大量存货。 譬如,iPod nano几乎使用了所有的通用IC,从而减少了在元件准备上的时间和库存。2007年,苹果公司获得了快速的存货周转水平和高速的业绩增长(38.6%)。

第三,提供更多无形产品。迄今为止,苹果公司的需求预测、库存管理仍非常糟糕,但是,苹果公司通过提供iTunes音乐商店服务,让消费者把钱大把地花费在一个近20亿美元销售额的零库存商品供应链上。目前,苹果公司的在线iTunes音乐商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音乐零售商,仅次于沃尔玛和百思买。

苹果公司的翻身仗说明,只有降低了企业的存货成本才能直接的增加企业的盈利。

三、苹果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1、上游物流与供应链

苹果公司是典型的品牌输出企业,负责创意和设计,产品制造由供应商提供。从一些公开的产品拆解报告和产业分析文献中看到,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韩国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台资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后主要由富士康组装成机。

苹果公司的供应链条 以Iphone4为例:

Iphone4主要零配件产地为韩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负责组装iPhone 4 的主要为山东烟台和深圳的富士康企业。欧洲物流(出口至欧洲)被马士基所承接,美洲物流(出口至美洲)就被APL所掌控,而在亚洲的物流经营则分给了台湾的阳明海运,大陆的则部分交由中远集团负责。

2、下游物流与供应链

苹果公司的实体店物流主要采用的是直营+代理的模式。

直营模式主要是苹果公司直接在国外市场开设实体店,销售苹果产品。目前,苹果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都开设有直营店,三里屯的Apple shop是Apple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实体店面。但是目前数量很少,为抢占中国市场,据苹果公司官员透露,到2012年前在中国要开25家直营店。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属于稳定发展中,大家都想吃下中国这个市场。而大陆又是重中之重,所以苹果公司很看重这块肥肉。如何对抗大陆的山寨机和其他品牌机也是苹果后续考虑的问题。

代理模式主要是苹果公司授权经销商代理销售苹果产品。但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对零售终端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各级经销商向苹果公司定期汇报,并对销售终端展开频繁检查。此外,苹果公司还加强了在中国的售后服务体系。官方和授权的苹果公司是不允许销售除行货外的苹果产品,而且授权也是分电脑授权和ipod系列授权的。苹果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主要依托实体店面,然后再将商品发往各个代理店铺实现实体店的销售。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都有苹果的零售店。

苹果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以下几个因素: (1)垄断生产线

IT制造业新生产线投资巨大,必须很高的产量才能收回投资,在目前还只有苹果公司能和供应商签大批量的长期协议,苹果公司甚至为供应商支付工厂建设费用,换取新零部件的独家采购权。

(2)需求导向的务实设计创新 苹果公司是把握消费趋势的高手。因为把握了消费趋势,苹果公司成为最初的个人电脑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品牌,遗憾的是,过于超前的产品构想,让苹果公司丧失了在个人电脑中的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随后,对人性至察而又通明的能力使得苹果公司能及时调整需求满足策略,构建了务实的设计创新,即对于每一个新的产品设计理念,苹果公司都要求其工程师提供三份评价文件,即一份市场开发文件、一份工程设计文件以及一份用户体验文件;如果这三个文件被执行委员会评价并认可,设计组就会得到一笔预算。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棗不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是从市场角度,确定什么样的产品及销售价格的策略值得揣摩。譬如,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最佳发明的iPhone,虽然使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但是却能够给消费者全新消费体验。以音乐功能为例,iPhone使用的是3.5mm的标准耳机接口,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耳机而获得不同的音乐享受。

苹果公司的经历说明,虽然非常了解消费者,但是超前的理念和设计并不一定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共鸣,还需要有必要的市场资源和技术支撑才可以。在这个方面,苹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的多。如果苹果没有那些失败,可能不会有惠普,不会有Dell,不会有康柏,甚至不会有微软。

3、差异化销售渠

苹果公司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采用各具特色的销售渠道。对于iPhone产品,苹果公司全部是直接与运营商合作,通过销售分成的方式获利,在美国是AT&T,英国是O2。但在中国,当骄傲的苹果公司想将这种方式直接复制过来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运营商远比其他国家的同行强势。据了解,O2在取得iPhone的销售权的同时,便意味着今后将要把40%的收入交给苹果公司,但这种方式对中国移动或联通是行不通的。

以上我们从苹果公司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几个方面浅显的分析了苹果公司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其实苹果公司的成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靠单一某个方面,甚至某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就像今天,乔布斯先生已经仙逝,但是苹果的神话依然在继续。我们今天做的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希望对大家的工作生活能有些许借鉴意义,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相通的。

第三篇:A公司员工关系管理案例分析

浅析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

——以A公司为例

摘要:

首先,介绍了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分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然后,给出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从员工关系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更加确定员工关系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员工关系管理;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收到市场的冲击,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表面上来看,企业最直接的任务是成功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也赚取自己的利润。然而,如果从更深层次看则不难发现,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市场上竞争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他们能否能够创造一个建设性的、和谐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

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证明,和谐的员工关系不仅能帮助企业赢得人才、留住人才,而且可以使企业管理和业务的运作效率大幅提升,从而更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从广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员工与公司、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现代的、积极的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含:劳动关系管理、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冲突管理、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16项内容。 目前,员工关系管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接受。许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已开始逐步引入员工关系管理,但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且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进一步落实。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研究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员工关系管理做出相关介绍,及A公司员工关系管理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员工关系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2.案例简介

A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网络游戏交易服务的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其创立公司原址位于浙江金花市,公司的创始人即现在的董事长在当时天才地抓住中国大陆网络游戏发展高速膨胀的机会,使公司的主营网站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网络游戏交易服务平台,引起国外投资商的注意,投资方主动前来投资,并帮助公司欲在

3、4年后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为了发展及融资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人才,于2004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分公司从2004年8月的

3、4个人己经发展到现在的约4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公司考虑到浙江金华人力成本低廉,因此总部仍然设在金华市,目前金华还有约210人左右的员工,而且这些员工大多是直接从事网络游戏交易或代练服务的业务人员,这些员工直接为公司赚取利润。但这些员工的平均薪资比上海市分公司的员工低很多。

公司的员工结构从教育背景或学历水平来看,上海明显要高于金华,管理层明显高于普通员工,从工作实践来说,普通员工的工作年限基本不会超过5年,管理层也几乎同样如此。例如目前任公司董事长的公司创始人,是金华本地人,只有28岁,学历就是初高中水平而己,在创立这个公司以前,从没有过管理公司的经验,公司现在主要负责人(总裁)也是投资人的工作背景,以前也并没有管理公司的实践经验。相对而言,分别负责市场、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工作的副总裁要相对“专业”一些,这些副总裁也是出于对未来的利益期望而被吸引到此公司。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约有

25、26岁左右,绝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截止到2005年9月底,A公司共有员工251人,其中上海所在公司有员工41人,金华所在公司有210人。公司在上海和金华分别设有办公场所,为了节约成本,都设在离市区中心地带较远的靠近郊区的地方,由于办公地段较远,租金便宜,相应的物业管理也很不到位。除了寒冬时暖气不足,酷夏时冷气被物业提前关闭,吃饭地方太少外,其他方面到也没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 3.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A公司的员工关系管理的情况。 3.1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中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反应恐怕当数公司和员工所签定的劳动合同了。从劳动合同的签定来看,上海分公司这边形式上基本上是及时和合乎法律规定的,而且新进员工在人力资源部的协助下很快能履行完签定的手续。然而A公司的劳动合同是由律师负责做出的,与一般的劳动合同相比,无论内容或者条款方面,细心的员工都能看出,这个劳动合同几乎有些“霸王条款”的味道:劳动合同中的附加条款主要是维护公司利益的,条款对员工的兢业限制描述非常详细,而对公司针对员工的经济补偿则轻描淡写。有这样两件事足以说明其“霸王”的程度:一件事是公司的CTO在到任之时,就对此合同表示出不满并要求对一些内容做出修改,公司为了留住这位高管单独对他的合同做了变动,修改的内容也是针对其个人利益方面的。另一件是这份合同在金华的合同就未被采用,因为金华的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的劳动合同都要进行审查,A的这份合同就因为没通过审查而不允许公司进行使用,其原因被告知就是因为合同的附加条款对员工限制太多。 3.2员工满意度

所谓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感觉工作本身可以满足或者有助于满足其工作价值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程度。员工满意度受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雇员对同一种东西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同时,工作满意是员工满意度(主观)的感知,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员工满意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

A上海公司的大多数员工薪酬基本就是月薪这一项,因为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所以很多部门也是在初步设立过程之中,相应的薪资也在调整和变化之中,但因为老总想节省开支又不想招致公司员工太多埋怨,因此将工资分几部分来发,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发到工资卡里,另外一部分通过发票报销的形式直接将现金发到员工手里,这种报销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所以员工是默认甚至愿意这样继续下去。但这部分报销的只是针对部门经理或主管这一级别的才有的“待遇”,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只能拿最真实的缴过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了。

管理层也因为刚刚到职不长时间,尚出于磨合状态,管理层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都有很多隐形的冲突,大家碍于某种环境或各自的利益,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遇到某些敏感的问题,都会来踢“皮球”,而员工也只能背后发发牢骚,埋怨人力资源部办事不利。

公司的工作环境一般,属于能过得去的样子,只是公司距离市中心很远,到公司没有地铁,公交车也只有一个班次而且经常不准时,公司允许三人以上可以从某个规定的地点拼出租车,费用公司报销。 3.3冲突管理

企业的冲突可以分为两类: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良性冲突是指双方目的一致,而手段或途径不同导致的冲突,它是有益于组织发展的;恶性冲突是指由于双方目的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它对组织是破坏性的、无益的。

A公司的冲突总体来看,管理层基本都是良性冲突,而且这些冲突都是由于管理制度或决策的不断调整或没有有效实施而造成的,主要的冲突发生在上海和金华两方的高层管理者之间。还有一些冲突是发生在企业创始人的家族成员和公司高层管理者之间。恶性冲突从表象上来看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从员工的私下交流和牢骚中也能“窥见一斑”,这些冲突大多是因为自身的利益引发的,比如因为加班费的问题,某员工在公司的《加班制度规定》出台后,愤然将自己的MSN名称设置为“蔑视A的一切制度”。 3.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并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行为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

A公司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企业文化并没有完全形成,甚至公司的工作氛围,公司的风格等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从目前来看,两地公司的工作氛围因为员工的个人及工作素质的差距及所从事的工种不同,两边也大相径庭,上海总体来说员工比较活跃,工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更强一点,工作能力更突出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也更强一些。也正因为如此,金华方的员工认为上海方的一去金华公司就是要来指使他们去干活,是来“增加”更多的“麻烦”。 3.5离职人员管理

A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因为时间比较短,很多职位尚在招聘中,因此离职的员工占整个员工的比例来说还比较少,有员工离职时,公司会尽快为其办理离职手续,仅此而已。金华方公司由于制度和管理者素质问题,时有发生突然就开除员工或解雇员工的事例,这对于公司的发展及社会影响也很具消极影响。 4.研究结论

目前公司的优势可以归纳为:抓住了机遇的先发优势,公司投资资本充足,业务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团队建设相比同行业,A公司还是“矮子里拔将军”因而也有相对的团队优势。但是,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很多以前可以甚至是不错的员工关系管理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总的来说,公司的历史背景和员工普遍年龄小,学历低,工作经验和工作素质偏低,公司又身处上海、金华两地,公司的经营管理等制度和业务流程等极不完善,在如今网络游戏服务的业务和网站开发人员稀缺的现实状况下,A公司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和留住现有人才,而改善员工关系管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公司部门间,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的有效管理。 5案例启示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即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一些方式: (1)教育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及其共同价值观

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达到的。但是员工不是生来就认同企业愿景与价值观的。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企业应向员工描绘组织愿景,指明员工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方向,便能让员工看到希望,进而在美好愿景的吸引下与企业风雨同舟。

(2)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

无论是企业所有者、经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中基层管理者,各级管理者都要重视员工关系管理,负起各自的职责。企业一把手对员工关系管理的好坏负主要责任,其次是各级业务或职能管理者,而人力资源部则主要起筹划、专业指导以及监督实施的作用。

(3)确保有效的沟通

沟通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还是建立良好员工关系的主要方法。作为一个部门经理,如果员工总是怨声载道,那么管理者是失败的,他的工作也不可能做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倡管理者以朋友身份同员工密切接触。

(4)建立全员激励机制

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员工激励机制。无论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还是制度激励,这些都是为了使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样员工做事才会发自内心,心甘情愿为团队的荣誉付出,最终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吴慧青.如何进行员工关系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 (美)Susan E. Jackson, Randall S. Schuler.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3] 陈天祥、王国颖.人力资源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 Norman B· Sigband Arthur. Bell. Communication For Managers.1998. [5] 殷丽娟:企业与员工关系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绩效的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6; [6] 许云华·探析基于组织承诺的员工关系管理[J].经济论坛, 2005 (19): 84-85· [7] 张建民.组织内心理契约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2):50-51. [8] 李慧.浅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3):79-82. [9] [美】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0]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版

第四篇:***公司基础管理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透视公司目前基础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下将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或类似问题,有助于公司管理层立体性的看出目前公司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于后续问题改善、管理规范化起到很大的思想指导意义。系统角度看公司管理

公司是经济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从这个角度看,公司是一个社会的构成“个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又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人”。然而这个个体“人”在社会上发展的如何,能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自身能有多大收益,关键还是看这个“人”的“思想”、身体状况和实际行动三大关键要素。这三项少一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发展。没有“思想”,这个人就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力劳动者;有“思想”,身体状况太差,体弱多病,也难以实现目标;有“思想”,身体状况又好,但没有实际行动,只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坐等“梦想水泡”破灭。

“思想”是公司的灵魂,是公司的愿景规划(公司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目标)、公司战略(包括品牌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是公司“烙”在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灵魂。

身体状况就是公司的管理架构、职能分工协作、高效的流程体系、信息流系统、技术工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绩效考评体系、薪酬体系,是生产、技术、销售、财务、后勤等各部门组成的一个团队密切协同工作,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实际行动就是在公司阶段性发展目标的指导下,脚踏实地(高效执行力、适当的工作方式方法)向既定目标努力,而不被日常琐碎的小问题打乱方寸。

在此,希望公司管理层在思想上提升高度,把公司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系统来看待,并且抓住系统的三个关键核心点。

1、公司“思想”方面

在调查了解中,各部门工作都很忙:办公室忙着安排订单、研发中心忙着设计零件图、生产忙着应对生产任务……,各部门都在围着订单转,但借用一位部门经理的话说——忙来忙去,反而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了,因为忙的结果是产品质量仍然不稳定、交期依然延误,忙的结果是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错发货、漏发货、多发货依然不断出现。

各部门均缺乏对公司规划、战略、文化的了解,或者说公司还没有明确的书面的愿景规划、公司战略、企业文化。虽然这些东西落实到书面上只是几张纸,但其指导性、方向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a、没有品牌意识、品牌战略,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永远打“价格战”,拼成本,最终头破血流、消耗公司元气;

b、没有发展战略,公司就没有调整公司架构、分配职能的依据,像原来给*总提到的关于公司层面加强对客户增加“软服务”的问题;

c、没有技术开发战略,公司研发中心停留在目前“流水作业”性质的零件设计上,难以有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出现,也很难做到对现有产品的结构优化、工艺优化。

d、没有人才开发策略,会造成“书到用时方恨少”,即使被动的临时引进空降兵,因为缺少全面的人才保障体系,也很容易造成人才水土不服而频繁更换。

e、企业文化不提炼,员工不知道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也没有言行标准、工作服务的内涵。

公司发展不能靠“车到山前必有路”,规划、战略、文化有了,就为公司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指明了方向,各部门根据公司具体的规划、战略目标,分解制定部门的目标方向,有计划、忙而不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围绕着订单转。完成销售订单是日常例行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没有方向目标指引,公司有限的资源像一盘散沙,力量聚集不到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2、“身体状况”方面

公司目前的组织架构没有实际作用,并且和现实也不相符(如组织架构中质保部是单独的部门,实际中属生产部门管理,市场部的客服科实际上属研发中心管理等);

部门职能方面没有明确的分工,部门间职能界限模糊,容易造成“扯皮”现象,造成公司执行力不够、内耗多。职能没界定清楚,部门间协调困难重重是必然出现的问题。

流程体系方面。目前公司流程体系一方面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存在缺失,如生产派工流程有缺失、成品发货流程没有、仓库管理流程制度没有,造成装配缺件/等件问题、发货漏件/多件/错发问题、装配领件时发现没有等待外购或加工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造成公司运营成本上升。采购岗位,仓库可以报采购、质检可以报采购、车间员工也可以直接报采购,没有采购审核,但目前这三方都属于生产同一个部门管理,采购员说自己审核;办公用品采购也没有入库单。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购流程制度,必然成了“凭良心”工作的岗位。

信息流是公司肌体的“血管”,没有全面畅通的信息流,公司肌体就会出现局部栓塞或面临瘫痪。

在与非生产人员座谈中,好多人反映:

a、很多产品质量问题老板并不知道,往往大家都知道了,老板还不知道;

b、管理人员有故意掩盖问题现象。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老板如果信息闭塞,一是不能及时做出决策,二是决策容易失误。再就是订单信息传递,据*主任反映,销售人员打电话确定订单时,客户要求与实际做出来的有差异,这种情况少,但出现过,中间就是因为信息传递出错造成;次品入到仓库没有任何标识,和合格品混放在一起,这是标识信息流出现问题,使检验失去了意义,装配人员领料时领到次品,装配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配”出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如何,很难保证。

技术工艺体系方面。目前公司技术力量薄弱,经常出现生产基层员工指导技术人员修正图纸现象:

a、一方面有历史原因(调查中发现仓库中有很多“无名”的零件,没有明确的尺寸规格)生产、仓管人员都不知道仓库到底有什么件、有多少;

b、一方面技术人员对产品综合了解认知欠缺,包括产品装配性能、产品实际使用性能,在加工、装配过程中发现图纸明显有问题;

c、现行加工装配工艺急需规范,目前生产仍然是小作坊式生产模式,技术多数掌握在装配员工大脑中,技术部门甚至对装配存在“畏惧”心理。在问卷调查中98%的员工认为生产工艺或产品构造方面有必要改进完善,如此高的比例比较罕见;

d、目前技术人员的工作多是异型机零部件设计,没有发挥出技术部门应该承担的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工装改进、产品结构优化等重要的价值。技术人员反映80%以上的工作量体现在异型机零部件设计方面。从成本角度考虑,公司花重金聘请高职称、深阅历的技术人才,但做的却是最基础的技术员的工作,既造成资金浪费,又不利于公司发展,还不利于人才稳定,这是公司对技术部门定位问题。当然鉴于历史原因,研发中心成立仅半年多的时间,当前是一个过渡期,但公司要尽量缩短过渡期的时间,明确研发中心职责及工作重心,使投入产出最大化。

人才培养体系。从与各部门经理访谈及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新员工进公司后没有或很少做相关培训,而是直接进入岗位,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培养起来的也仅占32%,靠周围同事帮助和自学方式成长起来的员工占到了52%的高比例;销售人员对市场了解太浅,对新产品掌握知识不够,公司组织产品知识培训,销售人员不是借故不来就是迟到,平常除

了在市场跑就是在家里待着,长期脱离公司大环境后同兼职业务员没有多少差异,如果公司变革发展了,销售人员思想很难跟上,这是销售人员潜在的问题;管理层同样缺少相关管理技能基础及公司文化、执行力培训,再加上管理方法的欠缺,日常管理往往凭“良心”管理。觉悟高的多用心少说话,觉悟低的多说话少用心,给人一种混天度日的感觉,还容易形成不良的文化影响。既增加了公司运作成本,也为公司后续发展出现“本土”人才断层埋下隐患。绩效考评、薪酬体系方面。目前生产部门实行计件制和日工制,销售部门实行提成制,不否认这三种考评形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但作为现代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思想,这三种形式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计件制会滋养员工的“小农”意识,只关心“我今天干了多少活,能挣多钱”,不关心“公司卖了多少产品,生产效率如何、产品质量如何、我能拿到多少”,造成了公司产品质量、成本、销量和我无关,我生产多少件就有多少收益;日工制更是公司为生产管理不规范付出的无效成本;销售人员提成制与生产部门计件制相似,销售人员不关心公司的产品策略,只关心“我销售一台设备就有一台的提成”,造成哪种产品好销售就多卖哪种产品,置公司产品策略之不顾。

各部门协同工作方面。这方面是公司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各部门间工作协调性差,如涉及到生产和技术部门的图纸经常出错问题、涉及到财务和生产部门的仓库盘点难问题等,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公司运作成本增加,还“污染”了公司文化环境。职责界定不清仅仅是基本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方法的欠缺,因为很多问题并不是不能协调或解决不了,而是不愿意协调、不愿意解决,谁都不想揽责任。工作能力有限造成协调困难还可以理解,但因为工作态度造成协调困难是公司最可悲的成本浪费。

3、实际行动

实际调查了解中,上至总经理下至员工,均普遍反映执行力差。是什么原因导致执行力差呢?员工调查问卷中对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员工认为造成公司执行力问题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

a、工作范围、权限、流程界定不清楚(28%);

b、缺乏监督落实机制(27%);

c、上层自身缺乏执行力度(26%)。

以上三个原因占到81%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到执行力问题的原因。处在最基层的员工看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会比较深刻,但鉴于基层员工对管理认知不会太深,往往提出的“硬件”性原因较多,“软件”性原因不容易看到或理解。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已充分考虑到这点,如b项设计的是“缺乏监督落实机制”,而不是“缺乏监督落实的人”。“机制”和“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司现行日常管理中是用“人”执行监督落实职能的,但会受这个人的管理水平、认知能力、协调能力和其思想、心态等等众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会掺杂“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造成信息失真,协调失效。只有监督落实机制健全,才能避免“人”的“个人感情色彩”带来的弊端。

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同样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生产管理中,仓库管理员在零件没有时才上报,从而耽误生产,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仓库各种零件(自己加工件、外协件、外购件)根据日常消耗状况制定“报警红线”,库存低到一定数量时,立即上报。这是仓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仓库存在此问题这么长时间,很大成分上是管理者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仓库里账物不符、存在“无名件”等等都是身为仓库管理员最起码要做到的,即使每天清点一种“无名件”,也可以看出仓库管理在进步。这都是工作方式方法问题。

......

第五篇: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 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创立,戴尔是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主要领导厂商.戴尔公司能够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日渐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销售模式.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主要是: 一是零库存.零库存的关键是按定单生产.这样就要求对用户的需求把握要很准.零库存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戴尔在全球有6座工厂,包含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他们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从而达到了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不用为库存堆积而蒙受损失. 二是强化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通速度和透明度.和戴尔做生意的供货商,等于是帮它管理库存,必须很清楚戴尔未来的出货计划,以免库存过多自己赔本、库存不够被戴尔撤换.对戴尔来说,也必须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形,确保上头每一家公司的运作都正常.这牵涉双向的信息流通和信任.它必须确保这一整条神经活得好好的,一小段出问题,整条神经就会瘫痪,在供应链的运作上,换供货商的成本很高,因为学习曲线是效率的损失.戴尔高度运用信息科技,架构连结客户、管理生产线和联络供货商的基本骨干,并要求供货商配合. 三是找到最短的到达客户路径,也就是说,用户对DELL直接提出需求.这种最短的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销.直销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需求,最“懂”市场.戴尔计算机因采取直销方式,库存量低于同业,可将成本下降迅速回馈给消费者. 四是低成本.DELL采用的直接模式、生产方法和对供应链的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包括DELL对办公地点的选择和对新技术的研发,也是着眼于不降低质量为前提的降低成本.这些削减的成本最后会反映到用户身上.他们买产品的价格就会趋于更加合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DELL喜欢进入技术标准化,但是“利润不合理(很高)”的行业.通过DELL的这种“低成本”运作,实现在这个行业中具备领先优势迫使竞争对手调整自己的管理和策略,降低价格. 五是客户关系管理,是戴尔公司重点关注的服务.在顾客方面,整合了顾客关系管理的软件,让顾客那一头的下单状况透明,使得工厂和后续供货商那边可以配合更好,预估做得更准确. 六是接单生产的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及网络化的普及,使得戴尔采取直接接单再生产的流程,这种模式越过经销商、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可以更确切的知道客户的需求.也因此,没有存货在店面的货架上,所以,一旦货从戴尔的工厂送出,就等于已经卖掉.这就实现了零库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供应链效率.顾客下单到出货存货周转天数只要4天,交货时间提升到只要8个小时. Dell目前供应链的运转状况可说是业界最成功的,不管是与上下游的厂商的整合或与客户之间行销方式都可算独创的先例,从研发、设计、生产到行销完美的串连起来,将整个过程彻底e化,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很好的相结合.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了一席之地.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借鉴,特别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地借鉴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改善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基于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在技术上展开已经逐渐转移到在供应链上展开.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戴尔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先进合理的供应链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零库存及更好地服务顾客,最终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欧美企业纷纷掀起流程再造运动,其实质都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一种调整,以便在今后发展中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组建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协同整合.为了保证直销模型的顺利运作,戴尔公司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实时共享一切重要的客户与生产信息.原配件供应商大多将自己的仓库建在戴尔工厂的附近,以保证生产所需原件在20分钟之内可以运到其装配车间;戴尔的技术设计小组全部配有供应商的工程师,在推出新产品时这些工程师会常驻戴尔,以保证新产品的顺利推出.为了维持这种相互信任、高度默契的企业关系,戴尔公司严格挑选供应商,逐步减少供应商数量,同时努力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程度,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础;同时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操作平台. 第三,我们要有目的性的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管理经验,不可盲目性.以戴尔为例,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固然值得引鉴,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或者所有企业.首先,直销模型只适用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例如计算机,家电等.其他类型的产品,如时装、珠宝首饰等,顾客对产品的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因此零售商在促进这类产品的销售方面不可或缺,直销模型并不适用.其次,即便是应用直销模型在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上,企业也要谨慎确定正确的目标客户群,正如戴尔公司定位于熟练计算机用户一样,直销模型多适用于有一定产品使用经验的顾客.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其方法的特点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避免陷入盲目引进的误区.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进程的加快,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制造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化为显著标志的后工业化时代,供应链在生产、物流等众多领域的作用日趋显著.戴尔模式无疑对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论文出处(作者):admin

上一篇:派出所平安创建倡议书下一篇:平安小区建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