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公司管理

2022-06-22

第一篇:案例分析公司管理

李宁公司物流管理案例分析

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公司采取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除自有核心李宁品牌(LI-NING),还拥有乐途品牌(LOTTO)、艾高品牌(AIGLE)、新动品牌(Z-DO)。此外,李宁公司控股上海红双喜、全资收购凯胜体育。

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目前,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底,李宁公司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

国际著名品牌耐克在中国的物流分拨时间是7天,而李宁公司的物流分拨时间只有4天半,李宁公司物流绩效的优秀由此可见一斑。李宁公司在物流策略上拥有更胜一筹的“独家秘籍”,那就是在物流运输服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化上都善打组合拳。

1、寻找最适合的物流商并科学管理

在选择物流公司时,国内的很多企业总是相信大型物流公司。而李宁公司不找最大的物流公司,只找最适合的。同时,李宁公司在物流承运合同中加上了一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李宁公司的货物首先发。在确定承运商之后,李宁公司还非常重视对承运商的动态管理,并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和追踪控制。李宁公司物流部会亲自监控每一个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所有物流承运商都必须每天上报报表,包括货单号、提货时间、发货时间、和事故分析原因等。与此同时,李宁公司物流部设有运输追踪机构,专门负责电话追踪经销商、专卖店,形成承运商在一个月的编程。参照这些编程,李宁公司每个月都会给承运商打分,把数据报表向承运商公布,要求其针对不足限期整改。依靠这种严格的动态管理制度,承运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公司都是可以借鉴的,只要选择了合适的物流商,加上物流商对自己足够重视的话,完全能够像李宁公司一样与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创造出有货即发,即发即到的高效率服务。

2、整合储运统一分拨

李宁公司在全国共有两个一级配送中心:一个位于北京五里店,负责长江以北地区的产品配送;另一个在广东三水,负责长江以南地区的产品配送。全国共有13个分公司,各自下辖的仓库是二三级配送中心。为了集中网络优势促销售,李宁公司一边把全国13个分公司的物流储运部整合起来,设物流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一边推行按销售地入仓的做法。这种新做法试行一年之后,已经达到了三个目标:一是在广东生产的产品,一部分发北京,一部分到三水,分拨距离短、速度快。二是由于减少了运送环节,不仅成本降低了,在接到订单后,货物在36小时内可到达所有的门店,对当地的销售反应非常及时。三是整车运输的成本低于零散运输的成本,按销售地点入仓所耗费的运力实际上等同于做批发的车辆运力。由于大部分里程都是长途干线运输,因此整车价格比小批量送到门店的成本要低得多。

也许很多中小型公司并不能像李宁公司一样拥有如此大的配送中心,但是就算是小的配送中心,也要选择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和合理的配送运输方式,才能将分

公司的物流低成本地联系起来,经济而又高效。

3、依靠科技提升仓储水平

和其他生产企业一样,李宁公司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减少库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成本,然而减少库存要在保证安全库存量的前提下进行,即配送中心必须有一定的储存量。因此,李宁公司决定以没有原料库、成品库为目标,在可控范围内压缩库存时间。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在反思了整个物流过程的各个指标之后,李宁公司发现其货物拣配时间比不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于是决定在货物拣配时,首先分清产品大类,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款式、色码上架。另外,李宁公司投资改造了仓库,而且在改造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比如为了选择合适的货架,不同的货架在仓库里按照不同的发货需求和货品属性依次排开。

分清货物的类别我想大部分的公司都能做到,可是要科学地区分,方便查找和运送,就得学习参照李宁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

李宁公司在其物流方面确实做到了低成本,高速度,贵在其方法得当。

第二篇: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

2010年5月4日,随着监管机构的一纸批准协议,平安保险战略投资深圳发展银行的计划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天后,平安再次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新桥所持5.2亿余股深发展股份的交易,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这一交易完成后,平安的保险、银行、投资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得以初步形成。

(多元化:相关多元化)

对于平安来说,更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是,如何让旗下三大业务数十万的营销人员向客户推荐更多产品,从而实现销售效果和成本的最优配置。而作为金融控股公司,平安能够通过内部严格的风险控制,来提高银行、保险和投资业务三大业务序列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听上去似乎有些熟悉?没错,这也正是花旗、汇丰等为代表的西方金融机构在过去十几年中试图建立,但至今却尚无完胜案例的综合金融超市模式。由于内部资源整合困难、文化冲突难于统一,通过并购而形成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除了在借资产配置多元化以抵抗风险方面取得了成效外,并没有显现出太多协同效应。毕竟,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失败告终,而安联、苏黎世等保险公司购买的银行业务也没有太大成果。

并购失败的原因: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

(补充资料: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后内部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1)“三头马车”式的领导降低了整个集团的整合效率。在这一时期整合工作实际上由花旗银行的财务执行官Menezes和旅行者集团所罗门美邦公司的两位共同执行官Dimon与Maughan负责。但Dimon与Maughan的关系并不好,加上还要应付花旗银行的Menezes,从而导致决策过程缓慢,难以达成共识。

(2)企业文化的冲突。花旗银行是典型的商业银行文化,讲求作风保守、注重管理程序及内部控制;所罗门美邦公司则是标准的投资银行文化,作风积极热情、自由放任、重视业绩表现及奖金分红。

在花旗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内部,由于来自花旗银行与所罗门美邦的代表在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运营委员会中旗鼓相当,双方都拥有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因此更容易导致相互对立与冲突。

(3)品牌的争议。在花旗集团整合初期,合并双方对于以何种品牌进行新兴市场债券承销争执不休,互不相让。花旗银行认为自身多年来已经与全球1800家的跨国公司、7000家新兴市场公司及美国以外的成千上万富裕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应以花旗银行的“金字招牌”从事该项业务。所罗门美邦公司则认为,尽管该公司长期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的债券承销,相对缺乏海外市场经验,但由于它具有债券业务方面的专长,因此应当以该公司品牌进行营销活动。)

如今,尽管从表面上看,平安的公司结构与其它多家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太大差异,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与目前国内更多流于形式的综合金融集团相比,平安已经是最为接近金融超市核心竞争力的一家。

一个可以为之做注的事实是,即便是在2008年10月经历了海外投资富通的巨额亏损事件,(详情请与Gemag.com.cn查阅《平安之劫》)平安依然在去年迅速扭转了局势:其净利润高达人民币145亿元,其中产险保费收入的14.5%、 新发信用卡的56.5%、 新增银行公司业务存款的10.4%均来源于交叉销售。

金融控股

早在1995年,平安便在内部正式启动建立了金融控股架构的计划,并聘请咨询公司麦肯锡针对公司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改革。当时国际上混业经营的浪潮正演绎得如火如荼,老牌金融巨头如花旗、AIG、汇丰不断打破各国金融领域分业经营的界限,尝试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两年后,平安向国家有关部门呈交报告,提出建立“综合金融”模式。然而在那时,这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平安除了保险业务外,仅有一家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全面开始,但却已经正式提出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即便是在美国,最具榜样意义的花旗银行也尚未突破分业藩篱。

好在试图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挑战监管神经的并非马明哲一人,1998年,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王军给前总理朱基写信,同样提出了在中国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对此提议,朱基并没有枪毙,而是让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去进行相关研究。事实上,正是由于高层的观望态度,使得平安能够采取“拖”的战略,当时,因不符分业监管的思路,平安为保有证券、信托的牌照,几年未能新设分支机构。

在那几年中,尽管决策层没有明确表态,但马明哲做综合金融集团的意志并没有动摇。到了2001年,好消息终于传来—经过长达7年的分业方案的多次修改,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改革的通知》的红头文件,确定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标志着平安主导的分业模式核心内容通过。2003年2月14日,挂牌屡被延迟的平安终于发布公告宣布:“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继光大、中信后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团,而平安是其中唯一一家以保险为基础的公司。

(以上体现的是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环境因素影响)

这个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集团的架构中保留了平安信托,用平安信托合法持有平安证券。然而在获得许可后,平安仍然有着其它两家所不具备的麻烦:缺牌照。在中信控股成立之时,公司已经拥有中信银行(5.20,0.00,0.00%)、中信证券(19.48,-0.32,-1.62%)、信诚人寿以及期货、资产管理等多家子公司。

这种“缺条腿”走路的情况直到2003,这一年,平安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与汇丰银行一起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正式进入银行业。2006年,中国平安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并将两个银行整合成今天的平安银行。实际上,早在2005年平安便曾经遇到过一个绝佳机会,当时,几近破产的广东发展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寻找新的投资者,但经过数轮竞购和绵延近两年的争夺战,平安最终不敌花旗而与广发失之交臂。

在外部寻找更好并购对象的同时,马明哲也并没有在平安内部停止结网。曾经连续几年,他在面向员工的大会上都会以“我们别无选择”为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平安要坚定地向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

2004年6月,平安集团实现整体H股上市,由集团对子公司进行绝对控股。对于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来说,这一做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母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各子公司共享客户等经营资源,充分发挥彼此的协同效应。而在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这一问题曾经困扰其相当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平安重新整合了其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这如同神经中枢般重要。据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对本刊回忆,平安最初分别考察了其外资股东汇丰在香港和伦敦的后台,但其技术系统要么太超前,要么成本太高,最后在巴西,平安才找到了学习模板—汇丰在美洲的后台业务。在2002年和2003年,平安的管理人员曾密集造访于此。2006年6月,平安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个后台的雏形便是拷贝了汇丰在巴西的运作模式。

“我们从汇丰学习的不仅有后台管理,还有银保模式、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等诸多方面。”张子欣表示,这也让平安在金融危机后多了几分庆幸,因为汇丰是为数不多没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巨头,“汇丰很伟大,开放了整个知识产权给我们。”

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价格偏于昂贵,但实际上这却是马明哲不得不选的一个解决方案。2008年10月,平安海外收购的富通集团在金融危机下被政府接管,这项涉及238.74亿人民币的交易宣告失败,其造成的损失几乎抹平了平安的全年利润。

(这一点体现的是政治风险。该集团是比利时最大的保险商,也是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市场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中国平安力图通过投资更加成熟的富通来获取更多资源与经验,从而跃居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三国政府(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共出资112亿欧元实施了拯救行动——其后在未征得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协议出售富通最核心资产保险和银行两块——保险业务的10%出售给巴黎银行;荷兰境内银行与保险业务出售给荷兰政府;银行50%+1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政府。最终,富通集团95%的业务被分拆,公司股价因此大幅下降,导致平安受损。)

交叉销售

稍微仔细研究下各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业绩便不难发现,平安是最早尝到综合金融甜头的一家。

2007年8月,平安银行首次推出信用卡,到去年底,其发卡量便已达340万张,其中新增卡量的一半以上全部是由其内部的交叉销售渠道完成,而去年全年,平安产险的保费14.5%来自交叉销售。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平安交叉销售贡献的业绩始终保持着30%至50%的增长速度,如今其对存量寿险客户销售非寿险产品产生的盈利已经远远超过一张寿险保单。

“类似信用卡的这些产品其它保险公司没有,而平安有。”在平安北京寿险分公司做了近十年业务员的刘志新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尽管有时候销售其它子公司的产品佣金有点让人失望,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拓展业务、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有一次,在销售过一次60万保费的团体养老险后,她随后便找到了几个寿险客户。

骄人业绩的背后是平安的一整套产品设计、销售流程以及考核体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销售方式,即使是主抓该业务的集团副总吴岳翰看来也是“十分复杂,外行人进来绝对会一头雾水”。而从最初的懵懂起步,到后来的日渐成熟,中间经历过矛盾、争吵,甚至自相残杀,平安为此磨合了将近十年。

从2000年起,平安便在内部尝试进行交叉销售,但那时只是在产险、寿险与养老险之间进行。最早的项目诞生于集团的“智囊机构”—发展改革中心,由张子欣一手主抓。但总体上,那时交叉销售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高层号召鼓励,产品方自己出钱去推动,规模很小。

尽管模式简单,但如今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张子欣仍然坦言:“那时低估了内部合作的困难。”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寿险业务员通过交叉销售可以获取相应佣金,所以有一定的销售动力,但在当时,寿险还在每年保费增长超过50%的高增长阶段,因此高层员工由于本身的业绩压力便没有足够的热情去销售其它公司的产品。

为解决这一问题,平安2005年在控股公司成立了综合开拓部,并在寿险、产险等各个子公司内也设立相应部门,成为专职负责公司内部交叉销售的“问题收集箱”和“组织协调员”。而就在那一年的平安集团系统工作会议上,各个专业公司的总经理在自己的报告中被马明哲强行增加了一个主题:除了主业,今后你还能为其它兄弟公司做什么?

当时刚刚被调到综合开拓部担任副总的毕志勇回忆说,那天会议结束后,很多子公司的总经理立刻找到他,谈论交叉销售的相关做法。随后,毕志勇挨个拜访了所有专业公司,收集交叉销售的困难在哪里。

以公司内部竞争为例,平安产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都可以销售团体意外险,当一家企业客户有保险需求,“嗅觉灵敏”的业务员们可能会同时争夺客户,而寿险业务员和电话营销之间争抢车险客户的情况也比较常见。针对这样的矛盾,综合开拓部制定了客户优先、立项优先原则,也就是先看客户意向,客户为难的时候就看这个客户的最初来源。

事实上,相比于其它以银行或证券为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保险出身的平安显然拥有更具强势的销售文化:二十年间,平安积累了四十万乐于每天寻找新的销售机会的保险代理人。这也使得平安寿险公司的交叉销售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金融产品的不同特性,以及寿险代理人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撬动平安寿险军团仍然并非易事。以信用卡为例,平安银行在针对寿险业务员进行培训时,便会在介绍产品之外,着意强调推销信用卡不仅可以为其带来收入,更可以为保险业务开拓空间。同时,信用卡在产品上也做出一些调整,如附加很多保险的功能等。坚持了九个月以后,银行和寿险队伍的磨合才开始变得顺畅,收效亦相当客观—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便突破100万大关,大大超过深发展、浦发等同行。

如今,随着整个寿险市场的增速放缓以及交叉销售业绩的逐渐显现,各个子公司已经对

此没有太大怀疑,而作为掌握着寿险业务员这一最主要渠道的寿险公司,现在开始反过来要求其它提供产品的子公司设计出更多更合理的产品。在内部利润分配上,渠道方也不再是从产品方拿销售佣金,而是由平安集团直接将交叉销售的相关费用下拨。每年的销售指标和预算,如同其它业务一样,在上年的第四季度就制定出来。“与过去不一样,”张子欣大笑着对《环球企业家》说,“现在是寿险公司董事长李源祥反过来追着我了!”

(交叉销售体现并购的营销与销售协同效应。对交叉销售本身不用太多研究,领会意思即可。简单讲,销售寿险的员工可以同时把银行卡销售给客户,寿险产品与银行卡之间实现了销售协同。)

另一个起点

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优势初现,但如今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便是深发展。收购深发展前,平安的三大业务支柱中,除保险外,银行和投资板块尚显不足。2009年,平安保险利润占比76%,银行贡献的利润则仅7%,这与平安保险、银行、投资“三足鼎立”的目标相差很远。按照平安管理层的规划,要在未来5至10年,保险资产占一半,信托证券银行资产占一半。

拿下深发展之后,平安的银行业务板块一举翻倍,营业网点扩张至全国,按照平安估计,收购完成后,平安的银行网络对保险客户的覆盖率可以一举从目前的15.7%提高至80%左右。但在分析人士看来,接下来的整合并非易事—无论是将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还是逐步私有化深发展使其并入平安银行都会面临极大困难,前者涉及监管限制,而后一种方案的成本过高。

(公司私有化,具体内容见教材第十一章)

第三篇:富康公司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

富康口服液供应链案例分析

一、富康口服液生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场预测不准,导致整个系统的高库存水平和高缺货并存的现象。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同导致了同种产品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用某一地区过高的库存来应付另一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重新设计供应链的结构,提高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是新竞争形势下摆在富康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

1、富康的产品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需要24天,包装材料需要6天,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

2、为了考核各区域的销售业绩,避免各区域之间发生“冲货”现象,富康目前采取的是借助产品包装材料进行产品区分的方法。导致了包装差异化,不能及时地调货。

3、让利给中间商没有能够与销售商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公司各部门之间不能齐心合作,却是互相推诿,存在很大问题。

三、当企业现有的供应链达不到事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对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关于富康口服液供应链重新设计的建议:

1、制定供应链的目标:改变现有的状况,改善供应链让公司绩效上去。

2、制定供应链的策略:①公司现有的供应链关系需要改变。

②公司的生产,销售,以及库存之间的管理都需要改善。

3、确定供应链结构的候选方案。

4、评价供应链结构的各种方案。

5、选择供应链结构。

四、策略:

1、统一生产、包装,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

2、在8个销售区域间,建立共同的仓库管理,每周检查库存一次,对于8个区域销售的业绩的评定,可以根据他们从仓库的提货数据来考评。

3、与销售商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4、培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合作。

五、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富康口服液现有供应链的结构提出的几点意见:

(1) 富康股份有限公司富康口服液生产厂从投料到区域销售公司采用的是供应链中推的模式。

推动模式是指企业通常根据历史的销售情况,兵根据市场预测和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有关生产和分销的计划,推动模式的优点很明显,能增加商品交货的可靠性,但是缺点是不能及时满足变化的需求,它比较适合于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相对较小,能通过预测进行管理的产品。

富康的销售问题就是在不能及时的预测市场,而富康将销售部门作为整个公司的核心,所以销售预测的不准确没有改善问题就不能解决。应该将这个模式改为推拉型供应链,拉动型供应链生产和分销活动是根据真正的客户需求确定的,而不是根据需求预测确定的,它的重点是快速反应。生产时是按照预测进行管理的,但最后销售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所以在供应链环节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2) 从富康生产销售图上可以看出,它为了避免地区之间的“冲货”,将各个生产销售系统独立开来,这个是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富康口服液市场需求的波动情况幅度是比较大的,且每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销售数量。我觉得应该将生产整个为一个,建立集中仓库,然后市场预测,将生产好的商品,根据预测,贴上“仅限XX地区销售”的标签运往区域X销售公司,及整个过程在包装之前整合为一体管理,这样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数据,及时做出销售调整,避免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包装材料供应商也大大减少,节省成本。

(3) 以拉动模式来重新设计供应链,以订单模式来生产,销售人员拿到订单,到集中仓库提货,当仓库达到最低水平,就发出补货通知,通知生产部门进行生产。

(4) 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信息共享,互相合作,培养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部门联系和合作

第四篇: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自墨西哥的比索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以来,墨西哥近年来经历了许多重大经济事件,如大规模的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耗竭以及1994年12月的货币贬值,这些事件也给墨西哥带来了经济的萎缩与高失业率,然而,自货币贬值以来,墨西哥的贸易余额开始改善。 仔细调查墨西哥的经历并就此写一篇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记录墨西哥在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这段时间里国际收支、汇率、外汇储备等主

要经济指标的趋势。

2、 调查比索贬值以前墨西哥国际收支困难的原因。

3、 讨论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来阻止或缓和国际收支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比索贬值的问题。

4、 从该案例中总结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教训。

在报告中,你也可以讨论任何与墨西哥国际收支问题相关的任何主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提供了墨西哥宏观经济的基本资料。

布鲁斯伯里草药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英格兰中部,靠近威尔士边界,是一家经营药茶、调料盒药品的老厂商,其产品覆盖整个英国以及欧洲大陆的许多地方。

布鲁斯伯里制品有限公司在向国外客户出售商品时,一般都用英镑结算,这样做是为了防范不力的汇率变动。然而,该公司刚刚收到了来自法国中部的一家大批发商的价值为320000英镑的订单,条件是3个月付款并以欧元结算。

布鲁斯伯里的财务长埃尔顿。彼得斯得考虑接下来的3个月里英镑对欧元是否会升值,以便弄清楚再以欧元付款时会不会抵消掉公司全部或大部分利润,虽然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他仍然决定向公司的银行就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征求意见。

彼得斯先生从公司的银行处了解到目前欧元/英镑的即期汇率是1.4537欧元/1.00英镑,因此交易量应该是465184欧元。彼得斯先生还了解到英镑和欧元对美元的3个月远期汇率分别是1.8990美元/1.00英镑和1.3154美元/1.00欧元。银行建议根据两种外汇对美元的远期汇率所暗含的欧元/英镑的套算远期汇率,建立一个套期保值,卖出应收欧元、买入英镑。

如果你是彼得斯先生,你会怎么做呢?

1.4436欧元/1.00英镑

卖出465184欧元,得322238.8473英镑

第五篇: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姓名:王永丽

班级:

学号:

8B0941 8B094116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一、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概况

在戴尔直线模式的背后,是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它能在收到顾客个人化需求的定单后,立即向不同的供应商采购材料,迅速转入生产,再交给快递公司分发送货。在整个过程中,戴尔能保证公司的实际材料库存量始终保持在最低水平,从而使产品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

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有二个难点,一是客户服务,一是物料配送。怎样解决这两个难题,是整条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客户服务要面对面地处理好所有客户的要求,对一个公司有很高的难度。戴尔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公司能和大部分的客户建立联系,并且能够和每一个客户都维持一对一的详尽对话,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要求;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各自的定单,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在戴尔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处理客户信息的系统,它能对不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对客户的定单进行处理并且自动传递到采购和生产部门。网上定单处理既加快了速度,又加强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为公司下一步的采购和生产做好铺垫。

在客户服务这一点上,还要提到的是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这一点上,戴尔采取的是外包的方式,并且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服务品质,控制外包厂商的技术水平。外包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司成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做出细分。

物料配送物流成本每年大概要花费公司运营成本的74%,2000年戴尔花在物料上的资金是210亿美圆,这笔费用只要下降0.1%,就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为了消减物流成本,戴尔在物流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建有非常严密的网络,每一个供应商都和戴尔连在网上,通过电子网络,戴尔和上游配件制造商组成了一个虚拟企业,在这个虚拟企业中,供应商变成了戴尔的一个零件提供部门,互相之间联系紧密。当戴尔接到客户从网上发出的购买电脑的电子定单以后,公司的配置中心会把整张定单分解成一张张的零件采购定单,通过网络发给配件供应商,各个供应商在收到定单以后,马上会组织生产,在指定的期限内发货给戴尔,收到零件以后,戴尔公司只需在生产车间进行组装,就可以把成品包装发送了。

有时戴尔也会面对原料不足的情况,这时戴尔就会和供应商马上取得联系,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硬盘之类的通用部分,公司会与后备供应商商量。如果穷尽所有供应渠道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公司采购部门就与销售和营销人员磋商,协助把需求转向其他方面。所有这一切过程,都会在几个小时内完成。

二、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实施战略

1、供应商客户关系管理

戴尔(Dell)公司因为其出色的表现,引发了对其成功奥秘的探讨。但是人们过多地把目光盯在戴尔独特的直销模式上,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顾客至上、让顾客满意”的核心战略思想和支持这个战略的其它一些细节性模式。

顾客满意战略(CS)根植于一个浅显的道理:让顾客满意的企业是不可战胜的。戴尔之所以短短十几年间就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者,正是由于它成功地运用CS战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满意、服务满意、生产满意和组织结构满意系统,从而在竞争中尽显优势。

(一)产品满意系统是CS战略的核心子系统

CS战略要求企业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尽可能地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产品本身去除。企业要顺应顾客的需求趋势,发现顾客的潜在需要并设法用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去满足这些需要。

产品满意系统首先是产品功能满意,戴尔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产品功能满意战略。一是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研发产品。面对一个庞大的市场,先把其分割后再各个进入,这是人所共知的市场细分策略。戴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产品细分的同时还随着公司的成长壮大进行了充分的顾客细分,并根据顾客需求和实际购买行为的不同研发不同的产品。

1984年戴尔创立之初,顾客只有两类:大型顾客和包括一些商业组织、消费者在内的小型顾客,当年公司的资产为35亿美元;到了1996年,就从大型顾客市场中细分出大型公司、中型公司、政府与教育机构三块市场,同年公司资产升至78亿美元;而到了1997年,戴尔又进一步把大型公司细分为全球性企业客户和大型公司两块市场,政府与教育机构市场则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三块不同的市场,小型顾客则进一步分解为小型公司和一般消费者两块业务,当年公司资产攀升到了120亿美无。

另外与众不同的一点是:戴尔将顾客细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二种。其中40%的顾客(大部分是大企业)被纳入到关系型中;30%的顾客(大部分是小企业)被划分到交易型中;剩下的30% 作为二者的混合。

交易型顾客是那些需要不断做出购买决策的个人或者企业。这些顾客关注的是购买的经济性,盯着诸如性能、规格、特征、折扣等因素,他们从不同的厂商那里购买产品,并且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使用评测、评论、广告和口碑各种信息渠道。

而关系型顾客关注的是交易的总成本,价格只是其中一部分。这类顾客大多数包括中型以上的商务、政府或者教育部门。这些顾客关注的是服务、可信度、厂商声誉和产品标准等特征。

这些“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使戴尔在逐渐扩大的同时,仍然维持了稳定而持续的成长。

二是为顾客量身定做产品。戴尔在创立之始就明确规定:要敏察顾客的意见与需求,以此来设计产品和服务顾客。因此它创建了“按需配置、按单生产”的直销模式。在这种方式下,戴尔的每件产品都是按照每个用户的个别需求定做而成。这不仅充分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还使顾客产生了“拥有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产品”的超值满意感。

三是根据顾客的直接反馈改进产品。戴尔在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生产并交付产品后,还想方设法地了解顾客使用产品的体验以获得修改设计或改变制造程序的灵感。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通过拜访重要客户、接听顾客打入的免费技术咨询电话获得相关信息,经过归纳整理后交给公司研发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因而,戴尔的主导产品始终能够围绕顾客的使用体验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也始终适应了顾客需求的发展趋势。当竞争对手仍在为预测顾客需求变化举棋不定时,戴尔己经掌握了清晰的顾客定单。 其次,产品质量满意和价格满意是产品满意系统不可缺少的支点。戴尔创立了将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外包给专业化公司的合作方式。因此,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整机产品的品质优劣。

戴尔公司遵循的原则是拥有尽可能少的合伙人,而这些合伙人必须长期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经过不断的筛选,戴尔公司的原料供应商己从发展初期的140多家精简到现在的50多家。

戴尔一方面通过效率超常的供应链降低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也通过“零库存”和“直销”增强了产品价格竞争力。这样,其价格满意战略水到渠成。

(二)服务、生产和组织结构满意系统是CS战略的重要子系统

顾客满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服务系统满意,它己成为企业争取顾客,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戴尔独创的 Dell Plus服务项目。通过Dell Plus程序,在初始建立系统时就执行了用户的所有硬件和软件一体化安装,即在一个无缝的生产过程中安装。这样的“一次性”方法意味着:排除了重复的工作,减少了错误的机会,提高了生产效率。迄今为止,凡是通过Dell Plus感受过戴尔公司高质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都成为了戴尔品牌的忠实追随者。

在生产满意系统方面,戴尔公司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便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使大规模定制生产得以完美实现。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设备使工厂较易快速调整装配线,条形码扫描仪使技术人员能够跟踪每一个零部件和产品;数据库现有的数万亿字节的信息,使数字打印机可即刻改变不同产品的包装说明;先进的后勤和供货渠道管理服务软件使其在密切协调制造和销售的同时还保证了较低的成本。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由此带来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全球大客户,戴尔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更是做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以福特汽车为例,戴尔公司为福特不同部门的员工设计了各种不同的配置。当通过互联网接到福特公司的定单时,戴尔公司马上可知是哪个工种的员工,订的哪种机型,且迅速组装好合适的硬件和通过Dell Plus所定制的软件,甚至包括一些专有密码,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交运到顾客的手中。

戴尔还专门成立了顾客服务部来统筹和顾客服务相关的一切事宜,这就是组织结构满意系统。顾客的任何感受和意见,都可以拨打800免费专线向客服部反映。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会将所有顾客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案,并对能立即解决的予以答复和执行。经过客服部专业优质的服务,大多数顾客的不满都得到了补偿,补偿的力度甚至超过了顾客的期望,从而将顾客从不满意状态转化为满意状态。

为了全面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戴尔公司还成立了“CE”(Customer experience)小组,由销售部、技术服务部、顾客服务部、生产部、质量部等部门的代表组成,每周一次的例会将影响顾客体验的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各就各位地予以解决。

戴尔正是因为从上述四个系统将CS系统落实到了实处,并且将人们称道的一些实用模式通过这个整体战略联系起来,从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三)利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服务

戴尔利用一切先进的通讯方法和自己的顾客保持联系,了解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细分产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互联网是戴尔用来直接面对顾客的好工具,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指定自己需要的电脑类型和电脑零件,还可以指定送货方式及付款方式,通过互联网,戴尔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这种了解和把握会贯穿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需要遵循顾客的喜好,这样才能做到和顾客的需求同步。许多公司的生产过程都是优先于销售,在接到定单前早已经生产好了产品,等着顾客来购买,这样很容易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而戴尔的方式则是先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再生产。实现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套很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旦解决了供应链系统,直销模式就能发挥最大的威力,使顾客得到最大的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积压。戴尔的存货期只有6天,而中国最优秀的电脑生产企业的存货期也要30天,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直销模式的强势。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电脑价格直线下跌的时代,库存管理几乎成了电脑制造企业的财务生命线,产品库存给企业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戴尔的直销模式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制定生产计划的,这种现做现卖的方式使戴尔在库存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这是戴尔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户服务要面对面地处理好所有客户的要求,对一个公司有很高的难度。戴尔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公司能和大部分的客户建立联系,并且能够和每一个客户都维持一对一的详尽对话,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要求;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各自的定单,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在戴尔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处理客户信息的系统,它能对不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对客户的定单进行处理并且自动传递到采购和生产部门。网上定单处理既加快了速度,又加强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为公司下一步的采购和生产做好铺垫。 在客户服务这一点上,还要提到的是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这一点上,戴尔采取的是外包的方式,并且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服务品质,控制外包厂商的技术水平。外包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司成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做出细分。

2、经销商管理

三、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的评价

1、DELL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外部资源。DELL公司的高层负责将DELL公司的成功归功于独特的直接运营模式及其背后支撑的基于现代化的高效供应链,认为这个供应链管理平台使DELL公司在供应商、客户之间构筑一个“虚拟整合的平台”,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无缝集成。DELL公司前期本希望通过实施ERP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投入了2亿美元巨资,经历了2年努力之后,发现ERP项目并不能帮助DELL公司实现外部资源整合的目标,于是毅然决定中止ERP项目,转而投巨资建设了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目前超过50%的客户订单是通过互联网发出的,在客户发出订单50秒内,供应链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就会收到信息。工作人员借助供应链管理平台,把收到的订单信息迅速传递给各个配件供应商,通知他们DELL公司所需配件的数量、规格、型号、装配和运输,供应商则根据相关信息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开支制造出更好的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DELL公司已经把客户、配件生产大家、供应商、装配线等连结成一个整体。

2、DELL公司将渠道流程优化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实现策略。DELL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为什么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供应链管理始终以渠道流程优化为核心实现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销原则。直销(Direct BusinessModel)在DELL公司具体体现为基于最终客户需求的模式,就是由DELL公司建立一套与客户联系的渠道,由客户直接向DELL公司发订单。订单中可以详细列出所需的配置,然后公司“按单生产”。这是DELL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个特点,实质上就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渠道扁平化。虽然大多数人把DELL公司的直接模式简单地理解成“直销”,但实际上DELL公司的真正成功绝不仅仅是直销,其真正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在于整个管理上的先进,而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就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渠道流程优化。“虚拟整合”了供应商和顾客,使得企业的效率大大高于竞争对手,这才是DELL公司真正的制胜之道。

第二,以信息代替存货。DELL公司为什么敢提出“零库存”这个大胆的理念?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公司基于其强大的渠道流程优化能力,通过处理信息资源创造价值。传统分销代理渠道是存贮货物的水渠,厂商的库存是压在分销渠道中的,这样一来很难做到“零库存”。DELL公司通过供应链流程的简化和优化,信息反馈速度的提高,加强库存管理能力及与零件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加强,达到了“以信息代替存货”的目标。目前DELL公司与全球170多个国家5万多家供应商和配件生产厂保持着联系,并掌握它们的库存和生产信息,保证按时、按质送货到位。因此,DELL公司能够在竞争对手的库存周期大都还徘徊在30—40天时,就将自己的库存周期降至4—5天,极大地降低了库存和物料成本。DELL在销售和采购环节的零库存,效益显而易见。DELL公司的运营成本比例不断下降,现在仅为10%,而惠普是21%,盖特威(Gateway)是25%,思科则高达46%,DELL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电脑行情跌入低谷时,DELL公司仍然保持着较高收益的真实原因。

第三,价值整体创造。价值整体创造在DELL公司被具体化为“与客户结盟”的战略,DELL公司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始终保持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及时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然后根据客户需求接受定单,再进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制造。这样就能保证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产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正是通过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渠道流程优化,DELL公司能够实现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以最优的价格送到合适的地点,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而效益大幅度提高

1、戴尔供应链管理分析

供应链是物流向上和向下的延伸,包括了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就成为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供应链运营中库存、供应商、延迟策略、信息策略四方面逐一分析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1、戴尔的库存管理库存是指供应链中所有的原材料、流程中的半成品和制成品。传统的库存管理仅仅是对自身库存物资的数量管理与控制,而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则应把视野从自身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上来,和它们之间充分交换库存信息,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库存,实现整体库存水平的下降,甚至零库存。戴尔公司所涉及的IT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产业。据悉,该行业的原材料每周都面临着1%的贬值,如果能有效控制库存,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戴尔公司正是通过如下几方面实现库存优势的:

1.1.1、面向订单直接生产直销是戴尔公司最大的营销特点。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脑产品的喜欢自由的选择中意的产品型号和配置。戴尔则是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按订单订购配件,组织生产。对于消费者来说,直销使得戴尔产品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戴尔而言,直销便无需囤积大量的产品配件,从而有效的减少资金占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1.1.2、直接与客户取得联系在戴尔的供应链关系中不存在任何的中<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间商,无论是原料的获取还是产品的销售都是由企业直接联系的,而一旦减少了中间商环节便也减少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并最终降低产品总成本。据此,戴尔电脑可获得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

1.1.3、物料低库存和成品零库存在库存的数量管理上,戴尔以物料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而声名远播,其平均物料库存只有约5天。在IT业界,与戴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也都有10天以上的库存,业内的其他企业平均库存更是达到了50天左右。在低库存的管理模式下,戴尔过期的零部件比例始终保持在材料总额的O 05%至0.1%之间,2000年戴尔全年在这方面的损失为2100万美元,而这一比例在戴尔的对手企业中一般都要高达2%至3%,在其他工业部门更是高达4%至5%。

伴随着低库存的是戴尔的成品零库存。客户的订单没有下之前戴尔中国客户中心的车间里理论上是没有工料的,由于戴尔是按单后生产,不走经销道路,每个零件拉进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有买主了,因此也就没有存放在店面上货架上的商品。可以说,一旦货品从戴尔工厂送出来就等于已经卖掉了。从这个层面上讲,戴尔电脑真正实现了零库存。

1.2、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如果说零库存是戴尔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其供应商就构成了这道风景的坚实基础。戴尔公司之所以能够围绕直销实现JIT生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有一个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戴尔公司95%的物料来自这个供应网络,其中75%来自30家最大的供应商,另外20%来自规模略小的20家供应商。戴尔公司每天都要和这些供应商交互,在生产运营中,如果生产线上某一部件的需求在数量上得不到满足,主管人员会立刻联系供应商,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的只是些通用部件,主管人员就会立即与后备供应商协商。如果穷尽了可供选择的所有供应商渠道仍没有收获,主管人员就会与公司内部的销售和营销人员协商,争取把客户需求转向那些备贷充足的部件。所有这些操作都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完成。 戴尔有一整套十分完整和严格的供应商遴选和认证制度。要想成为戴尔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证明其在成本、技术、服务和持续供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特别是供应能力必须长期稳定。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戴尔才能在生产中获得稳定的保质保量的材料来源,并快速反应客户的订单需求

不仅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戴尔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供应商的选址戴尔亦有其特别的规定。戴尔在全球有六座工厂,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它们必须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中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

和戴尔做生意的供应商等于是在帮戴尔管理它的库存,他们就像戴尔公司中一个个部门一样,以非内部构成的方式紧密围绕在戴尔公司周围。人们常说戴尔公司没有仓库,但其实戴尔的这些供应商们就是戴尔的仓库。他们一方面分担着戴尔的库存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戴尔在接到订单后快速进入预生产阶段。可以说给戴尔做供应商是非常辛苦的,如果达不到要求随时都有被替换和淘汰的可能,但是戴尔的供应商们愿意与其合作,因为戴尔可以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给他们带来充足的订单和有效的预测保证。据此,戴尔与供应商的合作达到了理想的双赢状态。

1.3、戴尔完全延迟策略下的定制生产虽然有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但是面对差异大、个性强的不同订单企业要能一一满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之后,人们逐渐将这种设想定义为大规模定制生产,其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戴尔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戴尔很少在一个新技术或新产品刚出现时把它推向市场,而是要等技术已经标准化,产品已经成熟时才大规模进入市场并成为领导者。从延迟策略上看,属于完全延迟。即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的基本结构,重新设计某些零件或流程,使其标准化和简单化,也就是在使用时具有共性,以简化存货管理,使产品具有一致性、规模性的特点、完全延迟策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物流服务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致性的策略响应客户需求。要做到完全延迟就要做到产品的敏捷开发和模块化设计,做到零部件标准化、模组化设计、业务流程再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反应市场需要。据统计,戴尔在简化流程方面拥有550多项专利。分析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专利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真正复制的貌似简单的“戴尔模式”的主要原因。 1.4、戴尔的信息策略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是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特征。戴尔电子化的供应链系统为处于链条两端的用户和供应商分别提供了网上交易的虚拟平台。戴尔有90%以上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戴尔每天会把pc的销售数字公布在内部网站上,以帮助供货商了解哪些零部件正在被使用,哪些将被使用。戴尔中国客户中心数据中心的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运行,客户既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通过800电话下订单,这些信息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每一个半小时把这段时间内的订单统计出一张清单,上面列着分别需要哪些配置。这张清单直接就会传到供应商的仓库在离戴尔中国客户中心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戴尔供应商的公共仓库,由戴尔的全球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伯灵顿公司管理。供应商把贷发过来就放在这个仓库,由伯灵顿公司管理,伯灵顿按照戴尔传来的清单也需要每一个半小时给戴尔送一次货。伯灵顿接到戴尔的清单后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把货配好,不到20分钟就可以把货送达。

再看戴尔电子商务化物流的8个步骤,消费者通过免费电话或网上商店进行订货,在确定订货信息和支付货款后就进入了预生产阶段。即戴尔与供应商联系看供应商是否有相应零部件,如没有则会及时告知消费者并引导其订购有配件的产品。随后进入配件准备阶段,配置阶段,测试阶段,装箱阶段,配送准备阶段和发运阶段。而这一系列过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进行都有全程监控,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自己产品在生产线上的生产状况并快速得到资金回笼。

2、戴尔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商业社会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技术竞争逐渐转向供应链竞争。因此,现在的企业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戴尔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就像是一座醒目的灯塔成为企业更好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典范,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企业纷纷掀起流程再造运动,其实质都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一种调整与完善。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程度,我们也应该学习戴尔公司:加强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促进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在互利互助中实现双赢。同时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操作平台。

当然,戴尔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并非一个万能公式可随意套用在任何的企业。一般而言,直销模型只适用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有一定产品使用经验的顾客。但是对于差异性大且需要顾客亲身体验的产品,如珠宝、时装等如采用直销模式则会适得其反,增加企业的工作负担。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对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产品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避免陷入盲目引进的误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戴尔供应链的成功来源于诸多方面:零库存,完全延迟策略、与供应商共享需求信息等等。可以说,如今戴尔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一种“现象”在不断的被研究和学习。在越来越依靠供应链管理获得企业竞争实力的今天,我们亦在这种“戴尔现象”中受到启发,感受到供应链管理优化带来的种种益处。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戴尔公司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戴尔库存、供应商、延迟策略、信息策略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优势所在并提出借鉴意见。

上一篇:安全技术保护措施下一篇:安全风险化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