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与公平性浅议

2022-09-25

班级, 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 是学生键康成长、个性化和人才成长的摇篮。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 对于贯彻执行学校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设法创建一个优雅舒适、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生置身于这种优雅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为实现理想的班级管理模式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处理好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 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接管一个班级后, 应当调查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心理、家庭等情况, 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 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 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 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 中间型, 嫌弃型。人缘型学生具有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健壮的体魄, 优异的成绩, 较强的工作能力, 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中间型的学生具有渴求进步, 但又害怕困难, 满足现状, 努力程度不够的特点。嫌弃型学生具有学习意识不浓, 成绩差, 品行不良, 难以与人相处的特点。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 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 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 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 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 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 不断完善自己, 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 帮助他们。关心他们, 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 合理安排他们工作, 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 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其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鼓励他们参加, 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 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 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 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 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 (1)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 (2) 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 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 从而鼓起勇气,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2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 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 定向和控制, 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 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 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 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 不仅是社会化功能, 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 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 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a.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 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 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b.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 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 强调同一性, 步调一致, 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c.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 模式化和整体划一, 对学生来说, 是失去一部分发展的机会, 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 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 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 班级需要科学管理, 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 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 形成民主和谐, 宽松的班级气氛,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 重视正式群体, 忽视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 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 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 成员稳定, 有一定纪律和计划, 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志趣相同, 感情融洽, 或因地域等关系, 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 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 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 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 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 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 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 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 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 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 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 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可偏爱正式群体, 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 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 重视优秀学生, 忽视后进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 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 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 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 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 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 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 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后进生”。歧视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 后进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 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 而优秀生个子再高, 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后进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后进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 班主任老师能原谅, 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后进生犯了同样错误, 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后进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成长, 因此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素质高, 思想表现好, 学习勤奋刻苦, 成绩好, 即所谓的优秀生;有的学生素质低, 思想表现差, 学习怕苦怕累, 成绩差, 即所谓的差生和后进生。而班级中的优生和差生又是相对而言的, 素质再高的班级也有差生, 再差的班级亦有优生, 因此老师要设法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师爱施于优秀生, 应是锦上添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后进生, 应是雪中送炭, 暖人心扉, 催人奋进。事实证明, 后进生和犯了错误的学生, 心理上处于脆弱状态, 如果老师不及时采取教育和挽救措施, 个别学生就会破罐破摔、悲观绝望,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时, 更需要老师“雪中送炭”, 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关怀和尊重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从一件件, 一桩桩小事做起, 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树立起不断进取的上进心。激发每个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 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 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心, 提高他们成为优秀学生的勇气, 最终达到使后进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产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唯其如此, 班级才能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 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 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摘要:重点讨论了中学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在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

参考文献

[1] 张世惠.激励: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2) .

[2] 胡新立.班级管理4项原则[J].青年教师, 2007 (07) .

[3] 李红蕾.对班级管理的体会及思考[J].西北职教, 2006 (11) .

[4] 李本华.班级管理应注意克服的几种不良“效应”[J].学校管理, 2007 (04) .

[5] 孙向红.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渗透[J].学校管理, 2006 (04) .

[6] 胡勇.营造和谐向上的班风——班级管理之浅见[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上一篇: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下一篇:数字出版时代高校教材营销策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