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09-25

百合 (Lilium spp.) 是百合科 (Liliaceae) 百合属 (Lilium) 种和品种的统称, 是重要的药用、食用和观赏植物。曾连续3次被中国卫生部列入药食兼用资源目录, 是一种药食兼用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药, 虽然在国内市场百合的价格一直较为稳定, 但在国际市场上则一直居高不下,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1]。近年来, 随着百合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 病害的危害也越发严重。百合生育期内的主要病害包括病毒病、叶枯病、枯萎病、灰霉病等, 其中枯萎病发病率较高。

1 百合枯萎病症状

百合枯萎病也称百合茎腐病、根腐病, 是一种由土传真菌引起的病害, 在百合特别是龙牙百合大面积栽培地发病率较高。病害流行时植株感病率达91.42%, 病情指数为88.50, 产量平均减少46%以上[2]。百合枯萎病在百合生长中后期 (4-6月) 发病严重, 茎秆与土表之间为最先发病部位。染病后, 植株生长缓慢, 植株不能向上运输养分, 叶片发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萎, 后期植株维管束坏死并附着白色小点, 根系发育缓慢[3]。潮湿时有粉红色或粉白色霉状物覆盖发病部位[4]。

2 百合枯萎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百合枯萎病属真菌病害, 传染性强

百合枯萎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是百合20多种病害种类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 系由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茄腐皮镰刀菌病原菌侵染所致。其中, 尖孢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病原菌侵染百合鳞茎基部, 造成基盘坏死, 鳞片出现坏死斑, 并逐步向上蔓延, 最后导致植株枯死, 鳞片散落、腐烂。病原菌侵染植株后, 以菌丝体在种球内, 或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此外, 土壤传病、种球传病也是百合枯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有学者以感病田块土壤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 以经消毒处理土壤为对照, 结果发现, 以感病田块土壤种植的百合发病率高达90%, 对照发病率为0, 这表明土壤带菌传病十分严重;同时, 以上年感病田块中的病株和感病田块中的健康株种球进行盆栽试验, 并与经消毒的健康种球作对照, 结果发现, 感病株种球全部发病, 15.4%的病田健康种球发病, 而对照未发病, 这说明病菌能在种球内定殖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5,6]。

2.2 抗性育种难度大

选育抗病百合品种是抑制枯萎病害发生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 病原菌对抗性宿主没有适应能力。因此, 选育具有持久抗性的百合品种成为可能。毛百合与麝香百合的杂种后代存在遗传了毛百合抗病特性的个体, 间接证明了抗镰刀菌育种的可行性, 但要获得抗镰刀菌百合品种仍有很多困难。

杂交育种一直是百合育种的主要手段。目前, 推广的百合新品种大部分是通过远缘杂交育成。但百合有性繁殖时间长, 间接增加了选育抗镰刀菌新品种的难度。另外, 受百合染色体倍性差异、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以及镰刀菌抗性在其基因组中的渐渗现象机理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 百合抗枯萎病育种进展缓慢。

2.3 田间管理不合理

百合枯萎病传播方式多为土壤传播,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球内, 或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10 a以上, 离开寄主后其寿命仍可达5~8 a, 病菌还能与土壤中的根结线虫等发生复合侵染。此外, 采收后的种球也可能持续发病。因此, 连作、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当、栽培管理不合理均能导致病害流行。且实际栽培过程中, 种植户为降低成本多采取自家留种方式, 种球传病也给百合枯萎病的流行增加了风险。

3 控制百合枯萎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3.1 加快抗性育种研究进程

在百合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除常规育种外, 出现了分子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生质融合等新的育种手段, 使百合新品种选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并在不育材料选育, 克服杂交不亲和, 转基因育种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为加快百合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保障。

3.2 农业防治

品种、种球、播种时期、土地、轮作、施肥、排水等都与病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百合增产增收, 必须阻止百合枯萎病的流行。

不同的百合种或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显著, 种植抗病品种是有效控制病害最根本的措施。实际生产上, 卷丹百合和兰州百合对枯萎病的抗性较好, 但龙牙百合表现为高感。另外, 必须种植经检疫无病原菌的繁殖材料, 才能有效减轻种球传病的风险。

枯萎病系土传病害, 病菌可随残体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连作可使病害加重。因此, 要严格实行轮作换茬。同一田块上, 百合与其他作物实行3~5 a的轮作倒茬, 能有效的预防枯萎病病害的发生。可与百合轮作换茬的作物有黄瓜、旱地烤烟、水稻等。

3.3 生物防治

在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今天, 生物防治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真菌、细菌、植物提取物、放线菌、真菌与细菌混合以及水杨酸、抗生素等均可在生物防治上发挥作用。但目前, 百合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害传播最直接的手段。百合枯萎病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消毒、种球消毒、灌根等。叶世森和林芳[7]对百合种球消毒、圃地消毒、药剂防治方面开展百合真菌性病害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联合运用圃地消毒和种球消毒预防百合真菌性病害最有效, 且圃地消毒比种球消毒防治效果更佳。朱茂山[8]等通过生长速率测定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百合枯萎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的毒力作用, 结果表明50%多菌灵、50%福美双、95%噁霉灵、5%己唑醇4种药剂处理后抑制效果最好。虽然化学防治效果显著, 但长期使用会造成诸多问题, 病原菌对化学药物免疫能力会增加, 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等一列问题,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栽培过程中, 应当结合百合生产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来控制枯萎病的流行。

摘要:百合枯萎病也称茎腐病, 是百合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 随着百合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 枯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严重影响了百合的产量和质量。掌握百合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 结合百合生产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 是控制百合枯萎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百合,枯萎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红娟.卷丹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栽培特性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 丁丁, 吕长平, 刘飞, 等.百合枯萎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3) :128-130.

[3] 潘其云, 朱明德, 邓建玲, 等.百合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 2004 (3) :103-104.

[4] 邹一平, 晏文武, 周蓉.食用百合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3 (12) :2294-2295.

[5] Lêffler H J M, Meijer H, Straathof T P.Segregation of Fusarium resistance in an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 L ilium longiflorum and Liliumdauricum[J].Acta Horticulturae, 1996 (414) :203-208.

[6] 张丽丽.百合抗枯萎病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3.

[7] 叶世森, 林芳.百合真菌性病害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 (3) :65-68.

[8] 朱茂山, 关天舒, 吕振环.13种杀菌剂对百合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农药, 2010 (10) :760-761.

上一篇:国外民航高危乘客的行为类型主观识别技术简析下一篇:中学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与公平性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