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教学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美术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建筑美术的定义建筑美术,顾名思义就是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美术,是把美术建立在集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于一身的建筑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建筑与美术总是如影相随,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里隐藏着有关美术的诸多因素,如果脱离了对美的感受,就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第一篇:美术课程教学论文

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措施

摘要:高中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美术课程,美术教师要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主动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合适的美术欣赏素材,培养高中生观察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通过全面分析美术课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美術欣赏;观察能力;审美;培养

美术欣赏活动呈现个性化特点,本质上就是人们结合自身情感、美术素养等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新时期人们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具备一定审美能力。从这一点考虑,需要美术欣赏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到美术欣赏的魅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审美素养。

一、高中美术课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欣赏兴趣

美术老师要全方位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存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评价学生。通过合适素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如,美术课堂上教师根据高中生知识接受特点,选择合适的欣赏素材。教师选择可以选择一些爱国油画,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感受到美术乐趣,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注重关注生活细节,不断积累与丰富素材。如,人物写生学习时,选择情景融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接触美的事物,借助自身体验丰富视听感受,潜移默化间融入美的世界。

(三)培养学生民族情怀

高中美术教材上有很多美术欣赏内容,如雕塑、油画、建筑物等,美术教师要主动挖掘这些内容,利用这些欣赏内容开展德育教育,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选择兵马俑、华山日出、九寨沟等图画,通过欣赏这些内容,感受到祖国的美好,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高中生的民族情怀,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培养与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措施

(一)选择合适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就是兴趣。新课标强调:美术教学要发挥课程独特魅力,使得课程与学生情感认知相吻合,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对美术课心生好感呢?首先,美术老师要全方位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存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评价学生;其次,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室外写生,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多,通过实地体验与观察获得更好的收获。如,“大自然色彩”知识点讲授时,要求学生在室外画一幅简单的风景写生画,学生会主动地寻找素材,作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作品质量也要远高于教室里的作品,学生上课的兴趣浓厚。

(二)结合美术教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观察能力培养,侧重观察能力培养,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如,人物写生学习时,选择情景融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接触美的事物,借助自身体验丰富视听感受,潜移默化间融入美的世界。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任务的技巧与流程,可以以身边同学为对象,引导其观察同桌脸形、发型等,掌握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技巧,初步掌握写生技巧,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观察练习。利用这种人物写生的方式,锻炼学生观察力与记忆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顺利实现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可以引入色彩欣赏教学方法,让美术鉴赏更具有感染力也使学生产生画面感。

(三)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开展

在美术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加强学生视觉体验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其听觉感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者动画来为学生开展美术教学,通过视听结合的模式进行作品呈现,使其在直观的影音环境中,切实感受美术作品为其心灵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比如,在学习《探访大自然奇观》时,鉴于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奇美景观进行观察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感受大自然之神奇。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单凭教师直白的语言描述尚不足以为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从网络上为学生收集一些关于“世界十大奇观”的内容,包括血色瀑布、闪电奇观、摩拉基大圆石、日量等等,通过这种真实发生且存在的自然景观和现象,再以配以合适的音乐效果,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引导学生真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提升美术教学的热情和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加深学生之间了解,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锻炼学生美术能力、养成良好美术欣赏习惯的目的。美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恒.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5):161-162.

[2]马静之.试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J].教育界,2021(33):48-49.

[3]李笑芬.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J].学苑教育,2021(17):77-78.

作者:杨兴

第二篇:“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建筑美术的定义

建筑美术,顾名思义就是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美术,是把美术建立在集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于一身的建筑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建筑与美术总是如影相随,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里隐藏着有关美术的诸多因素,如果脱离了对美的感受,就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它既涉及通常我们所理解到的艺术问题,又有对学科的特殊要求,它融入在审美、科技、工艺等综合因素的一个系统里面,其作用是隐性的、长期的,而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纵观历史,我们来看哥特式建筑,了解到它是为信徒而建的一个教堂场所之外,我们通过建筑的风格样式还能惊奇地发现,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以及那扑朔迷离的彩色玻璃窗会让人产生无限的幻想,此时建筑似乎成为了人类与上帝之间沟通的地方。这就是隐藏在建筑里面的一些美的要素。再看中国的苏州园林,在欣赏亭台楼阁、山石湖水和花草树木的同时,我们会深深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智慧和生活情趣。园林布置精巧,结构与空间尺度把握恰到好处,让人们感觉如同置身于一张画卷里面,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二、建筑美术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建筑美术是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美术,它既包含艺术问题,又要扎根于建筑类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其达到符合建筑审美的要求。这里面涉及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节奏、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内容。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主要就是对造型能力的培养,能够将头脑中所感知的和想象的形象通过图像可视化,并能迅速、准确和生动地展示出来。空间节奏的训练是培养对空间的感受力、想象力及组织能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需要以人心理空间为主导,并熟练运用空间的概念,创造出完美的空间结构。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开拓对事物的新认识,培养一种高度的归纳能力和提炼能力,能够通过现象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审美情趣的培养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品质。建筑美术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三大板塊:第一板块是造型艺术的训练。从最基本的对形体结构的观察、分析及表现,培养学生对形体的观察能力和对物象视觉的感受能力,从简单的石膏几何体练习开始,到静物结构素描,再转到建筑景观场景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结构素描和钢笔线描进行训练。第二板块是对色彩的训练。色彩的感知、色彩的搭配及色彩的运用,培养整体与局部之间对比与统一的色彩关系,建立一种整体的色调意识。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水彩静物写生练习,到水彩风景写生练习,再拓展到彩色铅笔和马克笔的综合运用。第三大板块是对构图布局、空间尺度以及节奏韵律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能力,能够合理安排画面空间,使之创造出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美感的画作。

三、建筑美术教学中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全国的建筑类相关专业学生几乎都是零绘画基础,目前国内除了极少数院校在入校前需要考核绘画水平外,基本上都不加试绘画水平的考核。面对一个毫无绘画基础的学生,如何使其能迅速入门并能熟练掌握建筑美术相关知识,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自建校以来,经过一步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多次参加在全国高等建筑类院校建筑美术研讨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建筑类院校建筑美术作品大赛并获奖。实践证明,建筑美术的教学初显成效。在建筑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初学者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观,并不是有绘画天赋的人才能学好建筑美术,这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一旦培养起对建筑美术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便能迅速掌握建筑美术的知识要领,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建筑美术的学习状态中来。其次,要使学生能懂得建筑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领会学习建筑美术知识与后面的专业课程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证明,建筑美术学习掌握得好的同学在后面的专业学习中也表现得很优秀。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多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做到举一反三,潜移默化地就会逐渐领悟建筑美术的精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建筑美术产生兴趣极为重要,一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与建筑美术相关的疑难也便迎刃而解了,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也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对后面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今全国的建筑院校《建筑美术》课程正在被不断地压缩,对于建筑美术教学来说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就对建筑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向课堂要效率,课后更需要动手训练,通过不断地巩固训练,不断地总结,培养既才思敏捷又心灵手巧的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连德

第三篇: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建筑美术基础教学之于建筑设计专业,不仅仅是造型艺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空间构成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创造的过程,更是设计由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最初途径。然而,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如何满足现代设计需求?如何优化建筑美术的教学才合理?这都是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思考的。

关键词: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建筑作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历来与绘画、雕塑等美术教育密不可分。加之建筑专业设计活动中须臾不可离的构图和造型,故而各类美术基础教学就成为培养优秀建筑设计师的必修课程之一。尤其是随着建筑设计艺术性、审美功能等越来越受到业界内外关注,扎实的基础美术功底便成为造就现代建筑设计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亟待创新优化以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夯实基础

既然是基础课程,建筑美术课程教学首要的重要职能自然就是夯实基础,促使进入建筑专业的求学者都能拥有足够牢靠的基础美术功底,从而适应包括建筑设计与规划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教学及未来职业生涯所需。

比如造型和构图,这不仅是让建筑走下图纸成为最终实体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而且也是实现建筑物艺术性、创造性和提供建筑审美本质功能的先决条件。所有优秀建筑设计师都必然具备一手卓而不群的美术造型与构图能力,这既是将设计师脑海中的建筑构想落实到设计蓝图的桥梁,也是传达建筑师设计理念、创作宗旨的渠道。缺乏足够坚实的美术基础教育,建筑设计师就如同在沙滩上建筑高楼,不仅随时可能遭遇倾覆和坍塌的风险,而且往往由于在造型或构图等方面的基本功缺陷而词不达意、不得其门而入。

(二)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

纵观历史上一件件珍贵的建筑遗迹不难发现,传统古建筑在现代人眼中固然极具古典美与艺术性,但在本质上不过是对封建礼制严苛要求的惟命是从,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更侧重于实用而少了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创新创意元素。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追求设计师或团队与众不同的符号化表达,甚至不断尝试以标新立异突出一件作品的新奇性。而要实现这样的时代化要求,前提之一就是建筑设计师可以凭借一手过硬的美术造型与构图功力形成设计图,以抽象的概括传达设计思想,求得受众的认同与接受。因此,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也是提升现代建筑设计艺术性、创造性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二、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有序推进

与相对纯粹的艺术院校不同,进入建筑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足够全面和体系化的美术教育,这就极易造成学生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进而影响后续教学有序推进。

尤其是不少应用类大专院校里,建筑专业学生中的多数都存在美术基础教育水平极低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为零基础。而基础教育的差异性表现在美术教学中会出现短期内产生巨大落差的现象,这很容易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一旦在一段時间的努力后无甚改观,这些学生就有可能自暴自弃,或是对美术基础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美术基础学习水平持续下滑。

(二)缺乏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学针对性欠缺

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大专院校的建筑专业在美术基础教学方面缺乏个性化教学设计,习惯于沿用艺术院校中美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仿照这些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计,这往往导致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欠缺针对性。

比如五年制本科的美术基础一般涉及素描、色彩、平面造型(构图)、立体造型(构图)、美术史等课目,相对平均地分摊到四学期两年左右的教学时长里,累计课时近五百小时。然而对其他院校专科制建筑专业来说,只有不到三百小时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如此短促的时长根本无法实现对众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这种课程设置不仅会使教师教学疲于奔命,也会影响学生美术基础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不少应用类院校中,建筑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如同艺术类院校那般重视写生。然而建筑专业培养的建筑设计师并非纯粹的画家、艺术家,而是有其特性化的美术基础要求,比如对更加工整的结构、形式的关注,或者对美术实用性的侧重等。因此这样的美术基础教学就应兼顾临摹教学,让学生在临摹前人经典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扩展阅历。否则,这些陈旧的教学形式容易和建筑专业的现实要求间拉开距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美术基础教育和建筑专业学习之间的根本性联系,也就无法被激发出足够的学习兴趣,会在美术基础学习中大打折扣。

三、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依据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新构建

美术基础固然是左右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然而建筑专业毕竟不是艺术专业,这样的根本性差异需要针对建筑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突出差异性,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构建一、二年级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造型”必修课,及高年级开展“艺术素养与创作”选修课的模式,与原有的美术教学是更深层的延续,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内容上改变现在的建筑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素描教学比重,因为传统素描耗时不菲,对需要在更短时间内记录下设计师创作灵感的建筑设计而言不甚实用。因此,美术基础教学中可适当增加速写训练。速写较传统素描更加精练,能够在寥寥数笔间勾勒出建筑设计的主体轮廓,也能够充分突显设计灵感的核心部分。因此,良好的速写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创作早期发挥想象力,记录更多的设计灵感。

为了更好地为将来的设计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不如尝试以更多的色彩造型取代传统的色彩写生。比如对物像的色彩进行色彩归纳练习,有写实归纳、平面归纳、意象性色彩归纳等。这些色彩造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色彩装饰性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视角,而且有利于学生由自然色彩的真实表达转换到对色彩的主观运用。

(二)艺术教学手段的多元拓展与延伸

美术基础学习是一项需要足够时间积淀的过程性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教学能够呈现明显效果。因此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数十分钟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更多课余时间持之以恒的自我练习才是促使学生美术基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因此,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延伸美术基础教育外延十分必要。

教学评价空间的延伸——在针对建筑美术基础教学的考核模式方面,不妨设计更多日常作品考核的内容。也就是综合考评学生在一段时间中一定数量作品呈现出的水平变化幅度,视前后作品差异性给予评分。这是为了保护低水平、零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察每个学生个体努力的程度并给予更多鼓励性质的评判。

院校可以组织一定频率的建筑美术基础作品比赛,并将比赛结果纳入期中或期末考核分数权重范畴内。这样一来,学生会有更大的动力在课余时间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久而久之,更加自觉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显著进步。

艺术教学课题的多元拓展——建筑美术基础重视造型能力的提升,而造型能力不仅限于平面的纸化绘图,还包括立体雕塑等三维造型。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诸如泥塑、陶艺、装置或木刻等立体造型的教学和课后练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通过双手造型发现更多建筑设计的乐趣。如此,学生可以在造型学习基础上融入更多体验,指引学生创造性思考,以至达到空间想象力的实践。“最好的教育是自己的体验,体验比学习更重要,”包豪斯的约瑟夫·阿尔贝斯如是说。

(三)构建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转化模式

建筑业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建筑设计必须通过实体建筑物得以体现,因此实践操作在建筑专业学习中至关重要。美术基础教学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专业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实践化教学比重也极为必要。

要实现实践化教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进入现实企业的具体操作环境。即便不具备进入企业现场的条件,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础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实训基地中除了院校的教师,一般还会有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担任辅导教师或者导师。这些工程师往往会亲身参与众多工程项目的设计,也就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既可以临摹企业既有成功项目中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根据现实项目发挥想象力创作设计图,再由工程师导师进行点评修改。突出实践化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美术基础学习方面保持与行业足够的紧密性,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构筑绘画与设计的桥梁。

结语:

要培养出优秀的建筑设计学生,对于我们美术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如何让学生们在短短两年的时间达到与将来设计创作相匹配的绘画技能水准,这并不轻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尝试着调整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实验结果归结如下:心理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美术课程的目,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技法上,依托传统绘画技能的基础上,不过度强求技法达标,注重学生個体想法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达到思维目的,因材施教;实践上,启发学生从自身、历史、生活中体验,让他们了解美术史,观赏各类艺术展,以及充分的户外写生考察实践。师法自然、师法大师、师法社会,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和体验实现造型技能的多样性;在思维上,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这是他们对现实的真实的个性表达。具体操作时应注重把握学生的体验反思与形态构成规律的逻辑推导,切不可随意纯体验主义;

综上种种,对于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不能因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娴熟而安于现状,也需要保持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教会学生追求表象塑造的技术热忱,还要使其获得精神内涵的转化。由此,师与生教学相长,教与学也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曾坚.当代建筑美术体系探析——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胡兰贞(1978—),女,江西高安,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学位,设计艺术学方向。

作者:胡兰贞

上一篇:土木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