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生是祖国的高级预备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我国基础课程教育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音乐学科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思维和谐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研究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和转变音乐教师的观念着手,剖析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思维和谐发展的美学、心理学理论基础,提出音乐教育对学生思维和谐发展起到的激发创新思维、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思维;和谐发展;意义

音乐的产生与文化、习俗、艺术、教育、宗教等等息息相关,融合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与各领域有着和谐发展的共性,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和谐发展的水平。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和谐发展的独特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

音乐是有关听觉的艺术门类,它与我们熟知的文学教育、绘画教育、体育教育不尽相同。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听觉的感受,因此发展学生的听觉审美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音乐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即反复的聆听、细致的鉴赏和琢磨音乐的表现等等,以此来感受音乐所特有的内涵。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興趣、审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他们学习的情感态度,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督促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多互动、多学习、多感受,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此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二)转变音乐教师的观念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除了能感染、影响学生的情绪之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天然的优势,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除了观察其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关注教师是否具备创新观念,只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教育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除了传递之前的学科知识外,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思维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音乐美学的基础

首先音乐美学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审美价值中,音乐审美价值除了给学生形态上的感知,对情感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除了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到轻松、愉快,情绪上的满足、调节之外,还对他们的心灵的起到安抚,解放、升华的作用。其次音乐美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影响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其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靠近,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角度和审美价值定位。帮助学生判断社会、自然中的美丑现象,赞美弘扬美好的事物,披露痛恨丑恶的事物,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升自己的审美高度,让其心灵和行为更上一层楼。最后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鉴赏音乐的基础之外,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当下社会中,具有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新新人才。

(二)音乐心理学的基础

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音乐教学课程就是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感知、想象、体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对这四个阶段的感悟学的越深,则收获越大。感知在音乐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到铺垫的作用,感知的越清晰,越细致,对下一个环节的想象起到引导性的帮助越大,学生能够更真实的想象音乐中传递的信息和能量,对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般的涌现出来,学生能轻松、快速的明白音乐中传达的思想,为最后理解音乐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学生只有能够融会贯通的掌握它的变化过程,对自身的思维锻炼和身心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思维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创新思维

首先音乐教学能够放松人的心灵,音乐的感受是自由的,音乐没有具体的形象特征,只有抽象的概念,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不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描述不受限制,是自由随意的,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其次对音乐想象的情感描述有差异性,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吸收知识的能力等等各不相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情感程度、深浅的理解,对音乐艺术魅力的领悟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一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提高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敏感神经,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另一方面要营造浓烈的氛围,使学生尽可能再现音乐情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慢慢打开想象之门,刺激大脑神经,激发创新思维。最后培養学生的探索精神,任何的创造和创新都是建立在不断的实验探索基础之上,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传承,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约束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扼杀了创造新音乐形式的念头,因此教师因注重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辅助教学。

(二)塑造完美人格

首先音乐教育与片面追求知识分化的教育学科互补,音乐能净化人的心里,促进人身心发展,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真、善、美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的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因而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次音乐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诱导学生发现、体会音乐中的美学,而非强制的、填鸭式的灌输音乐知识,它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主,通过聆听作品,感悟作品中传递的情感,描述的画面、讲述的道理,来激发、感动、影响学生的人格力量,促使学生更热爱生命,诚信待人,勇于探索真理,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最后音乐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鉴赏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欣赏了音乐作品,而且还将音乐中的情感、美感一一吸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自热而然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人格更趋于完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熟知了音乐教育的原则的基础上,不仅基于音乐美学、心理学的前提,充分的研究隐喻教育之于学生激发创造思维、塑造完美人格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艺术气息。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艺术品位,对今后鉴赏音乐,创作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琳,李幼平,葛俊杰.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影响[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11(04).

[2]郭琳.谈音乐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与时代,2013(04).

[3]吴惠燕.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华章,2015(10).

作者:李娜

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回顾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历程试探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摘要: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生是祖国的高级预备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我国基础课程教育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音乐学科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培养

我国的音乐教育自1903年首次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被列入学校教育课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们若从音乐课程内容及课程标准的变化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在以歌唱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部分学校音乐增加了识谱和乐理知识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唱容易的歌曲,能识简单的乐谱,发展学生快乐而活泼的天性。在这一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唱歌、识谱为基本内容。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唱歌、乐理、识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即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的规定就更加明确具体。比如要求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独立识谱能力和一些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音乐语言,领会歌曲内容。从而达到感受音乐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0世纪的80、90年代,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器乐的教学,这样小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包括了歌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练耳;中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包括了声乐、器乐演奏、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可见,在这一阶段,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趋于完善,而且在教育目的和理念上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到了21世纪,这一阶段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最佳阶段。教育部在21世纪第一次制定的“全日制—课程标准”。在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了音乐创作与相关文化,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标准范围有了新的突破和扩大。在音乐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以及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也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如在音乐基本理念方面,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出发,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音樂课程的性质作为完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变化的简略回顾,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及基本理念的认识,积极探索并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改和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而更重要的方面是启迪我们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教改方向借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快高师教改的步伐,提高高师音乐教改的效果。

首先,深入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知道,中小学音乐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积百年音乐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进一步体现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音乐的审美观,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它不仅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而且也为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提出新的任务,为音乐课程“标准”的实现,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积极探索,改变过去那种重技能,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专业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还音乐学科本来面貌,要认识到它既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显然我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中小学及其它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高师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使高师毕业学生具备音乐教师所需要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综合型的、创造型的音乐教师。

第二,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要与“标准”规定的项目内容相互适应,这里笔者想着重谈几点:1.高师音乐教育要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使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文化修养,宽厚的音乐理论基础,熟练的音乐专业的技能与技巧,健康的体魄,美好的情操以及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2.高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共性和学生的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师音乐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特殊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发展学生自己的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以造就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3.高师音乐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理论、基本知识和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比如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并将“三基”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三基”和“能力”的重要性。4.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艺术的实践,高师音乐教学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将来组织音乐活动的创造意识。5.应将优秀的传统艺术和反映现代社会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高师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要学习、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化价值观。6.提倡多学科综合,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同领域的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

第三,我们知道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属于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高师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要涉及多门学科的教学领域。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突出高师音乐教育的选修课程,选配业务水平高、知识全面丰富的教师担任选修课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全面修养,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深厚的基础。

作者:张宏亮

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以及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人心。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导致现在的教学课程以及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需求。因此,笔者将选取学校音乐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关联性的话题展开讨论,探析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性,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两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引言:所谓音乐教学也即为老师通过对音乐的介绍,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所谓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技能,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也即“术业有专攻”。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学校机制不同,很多时候具有限制性,所以在理念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二者的关联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

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性,这四个方面是学校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具体来讲,强制性是指有一定法律保障或者可以说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规范性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它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是指,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观念、行为以及相应的形态进行传承,每个阶段都有它所代表性的音乐,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按照年代、风格等形式进行系统性教学;制度性是指有音乐教育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也即为音乐教育通过课本的形态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固定下来,而这種“范本”将会循环的进行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制度性特征[1]。

(二)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制度化、规范化、强制化,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开放式的、是包容式的,是多元式的。所以,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四个特点,也即为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以及功利性。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也即为它不受任何的约束与限制,只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可以稳定的存在。

自发性。所谓自发性是指它不是教育部门所开设的教育学校,而是个人或者机构自发创建的私人培训机构,为广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了课外学习音乐的机会。

从众性。这里的从众性,是从“教育对象者”的角度来谈的。也即为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音乐机构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家长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厚爱”,抱着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不惜花大价钱去给学生找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久而久之,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攀比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性[2]。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基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性质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所创办的,所以说很多时候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大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

上文中,笔者已经简单介绍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终归都是和教育有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夯实了他们自身的理论。倘若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及时的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学以致用,那么便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身音乐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或者传统的音乐知识,学生便能从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以后在社会教育学习、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为自己积累实力。

(二)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从诸多实例来看,笔者觉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毕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它是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虽然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但并不能较好的培养有真正音乐细胞的学生。而社会音乐教育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因为班里的学生过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再加之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倘若每次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蜻蜓点水”式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褪去了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失败。但倘若加之社会音乐教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情况下,去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本身对音乐都感兴趣,通过社会音乐教学课上的实践,再加之学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所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

学校一直是一种“封闭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难以和社会教育的一些机构进行沟通。这样走不出进不去的状态,就使得二者出现脱节。课本中永远是些最传统、陈旧的歌曲,社会中永远都是些流行而缺乏韵味的歌曲,倘若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或者互相切磋不同的技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只有适时的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音乐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音乐人才。进一步说,要想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社会音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同步化[3]。

(四)社会音乐教育需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开放式”“随意式”的运营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很多时候在教学方面不够嚴谨,出现了诸多不利与音乐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社会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但并不代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能有很高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倘若在师资力量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笔者为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学生对音乐拥有很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但并不代表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都是有效地。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以利益为主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还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业余专业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倘若老师的水平很差,还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所以说,社会音乐的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五)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

于很多的学校来说,他们的重心是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不怎么重视,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比较繁重,学校很多时候会减少或者直接取消音乐课程,更别提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音乐的教育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选择去校外学习音乐,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较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另外,学校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音乐能够塑造较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社会教育所侧重的是学生的技艺是否有所提高,导致其忽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认为将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体现音乐之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好,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社会教育就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去参加社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音乐天赋的,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定期的去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所以基于目的不同,那么两者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倘若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作为学生本身而言,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靠谱的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而言,也应该积极地和学校的音乐老师适进行沟通,并且经常要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时地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当然,校内的音乐老师也是如此,也要定期询问学生校外学习音乐的情况,定期给他们一些科学性的建议,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其实也算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也可以說,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消化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这两者同时运转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最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王萍.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邵宏博 蒋璐珍

上一篇: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