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文献情报学使命论文

2022-04-29

〔摘要〕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图书馆既遭遇了来自内部的迷失和断裂,又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挤压和困惑,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本文指出图书馆理论延续性以及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断裂性,剖析了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并给出整合路径,以期通过运作模式、服务整合、联盟和集群等形式有效影响外部生存环境,创新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知识经济与文献情报学使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经济与文献情报学使命论文 篇1: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时代;角色定位

摘 要:从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探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提出信息时代图书馆应发挥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导航、知识服务与创新等功能。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郭自宽(1979-),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期刊部副主任,馆员; 秦晓珠(1963-),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07LX198)的研究成果之一。1 信息时代及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信息量激增,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人类社会真正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经济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2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收集、组织、存储和传递文献资料为其主要服务内容。奉行“用户走进来”的服务方式,执行的是“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工作模式。信息时代,信息的激增,数字化信息的暴涨,知识经济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趋势凸显,这些都对图书馆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图书馆的概念、服务理念、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馆员素质以及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等方面无不受其影响。

2.1 图书馆的概念和服务理念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就是有丰富的藏书,有宏大的建筑,由图书馆员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其业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资源从传统纸本文献资料发展到纸本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多种存在形式,服务内容不再拘泥于本馆的文献资料。图书馆走出了“藏书楼”的模式,不再仅限于物理概念的固定建筑,如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等都是虚拟状态的存在形式。

服务理念上,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利用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信息时代,图书馆这些服务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朝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2.2 馆藏资源发生变化

2.2.1 馆藏从文献资源向信息资源转变

图书馆长期以收藏纸本文献为主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及藏书建设的局限,从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视角和高度,将各类文献收藏视为社会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受到了冲击。

首先,图书馆赖以生存的馆藏资源已超出纸质物理形态的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各种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涌入图书馆。这些新的知识载体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河南农业大学2008—2010年对纸

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购置经费的投入情况,说明电子书已成为馆藏重要的资源。

其次,文献资源建设阶段,读者一般只能获取本馆资源。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获取的信息不再依赖一馆资源。互联网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连成一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其他共享馆的资源。这些资源也可能是实体馆藏资源,也可能是网上数据库等形式的虚拟馆藏。

最后,信息资源由于包含实体的纸质文献资源和虚拟的数字化资源,更容易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时代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

2.2.2 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组织

传统图书馆时期,馆藏资源的来源主要依赖现场采购和邮发订购等形式。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建数据库。许多大中型图书馆或凭借自己的实力或者与技术商联合对本馆一些有特色的、重要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2)网络采访。网络采访是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获取文献信息的一种采购形式,是信息资源采集的一种新方式。网络采访是图书馆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3)集团采购。集团采购主要是针对电子资源、数字化资源而言,是图书馆之间自愿组成联盟或者集团,对电子资源进行联合采购,共同承担购买和维护的费用,以期达到用最优价格、最少经费获取最符合需要的电子资源和最佳服务。集团采购是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已成为图书馆电子资源尤其是网络数据库的主要购买方式。

2.3 图书馆用户需求发生改变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到图书馆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对图书馆的期望就是拥有尽可能多而全的文献资料,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信息环境的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海量信息,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不再单独依赖图书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也为用户辨别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带来困难。当前,信息瓶颈不再是检索或者获取不到有用文献,而是如何从大量相关信息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少了,但是对其期望却变得更高。他们仍然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便捷、品质更高的服务。

2.4 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更高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来临,对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而图书馆的从业者也同样受其影响。过去,图书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的采访、标引、加工和借阅等工作。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必须面临新的使命,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员责无旁贷地成为信息组织和知识挖掘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因为图书馆现在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

2.5 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受到冲击

信息时代,新兴的信息媒体如电视、广播、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快速普及,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这些都强烈震撼和冲击着传统的图书馆。陈传夫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新的信息需求壮大了信息市场,但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一是网络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早在2001年,美国著名媒体Newsbytes统计,Internet首次替代图书馆成为美国学校各层次人士在项目研究中最先寻求帮助的地方;二是商业化服务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Google、Baidu、Yahoo等一批具有实力的网络搜索引擎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他们凭借商业运作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优势,不断推出新型服务内容和形式,抢占了图书馆的市场;三是不断增长的外包业务弱化了图书馆的专业性。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外包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资源组织、管理等业务逐渐走向外包,甚至连核心业务——编目也包括在内。

这些冲击和挑战使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带来信息和知识在形式上和利用上的变化,作为信息获取主要中介的图书馆作用发生改变。如何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图书馆业界和学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3 信息时代图书馆更应该“有所为”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图书馆业态环境的变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用户需求出现新的特征。这些都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图书馆如何能够突破重重困境,在信息社会继续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导航、知识创新的功能呢?

3.1 积极转变理念,建设复合型图书馆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有固定的场所、一定规模的建筑、数量众多的藏书、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和查询服务的物理实体。就其结构来说,主要有6个基本要素组成,即藏书(主要指纸本图书)、建筑设备(包括计算机)、图书馆员、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管理和读者等。信息时代,信息化进一步向更广和更深层次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等信息技术逐渐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实体概念,正在不断衍生出一个无限扩展的虚拟空间——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无不冲击着图书馆原有形态。图书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势必也要随之改变。原有的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拓展服务项目,传统的印本、到馆型的图书馆服务必须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据统计,主流的、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获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下,图书馆的形态必须走出物理空间的限制,建设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

3.2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藏书展开的,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拥有大量藏书成为众多图书馆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小而全、大而全”、“重藏”、“轻用”的模式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不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3.2.1 树立以用户为本的思想

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商业上奉行“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用在图书馆界,“读者是上帝”也不为过。Anna Noakes.Schulze在其《信息专家的“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中指出,应建立在人机交互的文献之上的以“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准确表述,并应用此理论发展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用户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程焕文曾提出“读者永远都是正确的”。图书馆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而生存。“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始走进图书馆。肖希明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中指出:图书馆要将以读者为本的精神贯穿在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宗旨来开发和运用新技术,让新的技术成为方便读者、快捷并准确获取信息资源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杠杆。

3.2.2 分析当前用户特点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必须分析当前用户需求的特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陈传夫认为,当前信息用户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1)多元化。除了纸本文献信息外,文字、图片、多媒体乃至新型的Blog、wiki等数字化信息也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2)个性化。一般性信息用户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而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独特的信息组织和分析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基于其兴趣、特点和专业需求的信息。(3)知识化。原始信息已不是用户最终需求,用户更加渴望获得信息中所包含的知识,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进行挖掘和提炼。

3.3 从“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社会。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常规资源中的物质与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核心资源。作为传统信息与知识集散地和传播源的图书馆也在经历着从文献收藏部门到信息管理部门再到知识管理部门的深刻变革。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各种挑战,图书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知识管理运用到现代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必须从过去对文献的收藏与管理、对信息的搜集与管理转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与应用上来。

3.3.1 知识的组织

图书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文献的组织,文献分类、主题标引与内容揭示等技术也因此产生。但是目前的各种分类法、索引法对文献的组织只是一种信息的组织,而不是实质上的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为了知识的利用和创新,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以便组成结构优化的知识库。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传统的信息组织相比,它更突出系统化地处理与利用信息和数据,对知识内涵进行发掘,需要建立不同学科、行业的知识资源库与知识网络系统,以便提供有规律性的信息和内在关联的信息链与知识链。知识组织的方式是智能的,利用人工智能机制诸如归纳、综合、比较、分类、推理等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底层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对知识的发现、处理与控制。

3.3.2 知识的转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的管理是传统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的侧重点,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则往往遭到忽视。隐性知识是人们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性知识,存在于人脑里或者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他人不易获知。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人们的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对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进行发现、提取和精炼,有效地集合、组织隐性知识,这就是知识重组。只有建立一个知识库(包含信息使用者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的内容和地址),知识的转换与知识的创新方能实现,最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才能顺利完成。

图书馆中知识的管理属于公共知识管理的范畴。图书馆有效开发、研究和应用显性知识,读者用户或者图书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这些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3.3 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工作重心的变化将使得图书馆员工作任务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员的重要使命将由原来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转变到图书馆知识的创新上来。例如,图书馆开展的定题服务,它是将知识作为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要求这些知识必须是最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增值。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知识的原材料,并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才能实现新知识的创造和生产。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包括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知识推送服务。

3.4 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充满了竞争,人才对于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储藏和传播的都是人类知识的成果,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知识面开阔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钱学森说:“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一精辟论述指明了图书馆员在新时期角色定位和方向。培养和造就信息时代合格的图书馆员,需要图书馆、馆员自身以及大学教育的多方努力。

3.4.1 图书馆必须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期规划

图书馆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依靠人才。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期规划,确定图书馆发展的人才战略。应该积极引进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以增强图书馆的技术力量,着眼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图书馆必须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把有学历、有精力、有干劲儿、有冲劲儿的专业人才安排到最需要的第一线,为他们提供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不但能进得来,而且还要留得住。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图书馆也应加强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为图书馆融入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4.2 图书馆从业者必须清楚信息时代自己的使命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不应再是传统的文献管理员和信息咨询服务者,而是应该具有动态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信息专家,拥有扎实的信息管理知识、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知识评价体系,熟悉各种信息资源的特征、结构和规律,精通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既善于挖掘潜在的信息资源,把大量、无序的虚拟信息加工、整理成有序、可供检索的有价值的知识,也能积极指导读者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资源信息,教会他们快速获取最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并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增值。

3.4.3 图书馆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等专业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确立、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陈传夫认为:现代的图书馆学教育要“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在高等院校开展图书馆学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开展新时期图书馆的职业研究——面向学科与面向问题的研究、面向物理世界与面向数字空间的研究、基于经验的研究与基于模拟的研究、从安全封闭的环境到虚拟社区的研究、面向学术与面向决策支持的研究。信息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需要针对图书馆职业提出新使命和新要求提供实质的能力支持。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压缩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等的出现与在图书馆的运用,以及数字知识对象、关联数据、物联网、Web2.0、语义网和虚拟现实等新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有效推进,加速了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4 结束语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业态环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馆员素质,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创新,努力从“文献借阅”、“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型。只有如此,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才能大有所为,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服务与创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于媛.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与方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8-30.

[2] 陈黎敏.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91-92.

[3] 谢金红.图书馆信息化革命与图书馆学的沿革[J].图书馆学刊,2008(5):57-58.

[4] 袁琳,简文晖.近年来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

[5] 曹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99.

[6]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陈传夫,吴刚.图书馆的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8-9.

[8] 李体华.试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46-48.

[9] 初景利,吴东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5.

[10] 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图书馆,2000(1):10-11.

[11]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2.

作者:郭自宽 秦晓珠

知识经济与文献情报学使命论文 篇2:

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

〔摘要〕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图书馆既遭遇了来自内部的迷失和断裂,又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挤压和困惑,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本文指出图书馆理论延续性以及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断裂性,剖析了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并给出整合路径,以期通过运作模式、服务整合、联盟和集群等形式有效影响外部生存环境,创新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SOLOMO

1图书馆的迷失、断裂和困惑

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既有来自图书馆自身的迷失和断裂,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挤压和侵蚀,内外交汇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惑。从图书馆自身来看,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延续性、图书馆自身的变革等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信息技术的活力与创新给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兴的信息化商业机构对图书馆的法律环境和业务空间,也构成较大的限制和挤压。

1.1图书馆理论延续性出现断裂

图书馆理论延续性的断裂,使得信息时代图书馆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愈加迷失。现代图书馆理论以加布里埃·诺迪的《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为标志,继而有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发展至今,主要是建立在图书馆基于公益事业的价值观和基于传统纸本载体的管理与服务两大基点之上。由于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和成熟,往往被学界称为前科学,但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图书馆的自我定位勉强能够体现自身价值。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图书馆理论愈来愈不能适应图书馆变革和指导图书馆实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颠覆了图书馆学的概念和认知体系,使图书馆理论延续出现断裂,从某种程度上令图书馆理论向情报学、信息学、传播学靠拢和屈服。我国学者于良芝不无忧虑地指出:与西方图书馆学相比,我国图书馆学不仅经历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问题大讨论的冲击,而且经历了概念体系骤变的冲击。以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体系取代原有的图书馆学概念体系,使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概念体系出现极大的混乱。这种混乱势必阻碍甚至间断学科的继承,加剧学科已有的困惑,从而延迟我国图书馆学走向整合与振兴的时间[4]。概念体系重建的结果,不仅没有完成图书馆的理论基点、业务模式和价值体系的重建,反而造成图书馆实践工作盲然无从,甚至令图书馆失去发展的方向。

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1.2图书馆基础建设与服务出现断裂

基础建设与服务的断裂,造成图书馆利用率的大幅度下降。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服务空间场所建设以及文献传递手段建设3方面内容。传统图书馆依托固定的馆所,通过向各种纸本图书、期刊等出版机构采购作为文献获取的来源,并通过版权使用例外原则,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获取被数据库加工商垄断;已购买数字资源的服务范围,也被这些商业机构的霸王条款直接控制,图书馆不能任意开放使用。这就造成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流通在入口和出口两个关键的环节,都被商业规则紧紧束缚住手脚,图书馆自由的业务活动仍被局限在传统的纸本图书服务领域,距离全面广泛开展信息化服务望尘莫及。

1.3商业机构蚕食图书馆公益化领域

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商业机构和企业,越过纸本图书积累的过程,凭借一系列技术手段,把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等加工成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打着数字图书馆的金字招牌,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替代图书馆公益化的职能,向社会提供阅读服务。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无论怎样宣称免费和公益,都回避不了其追求商业利益的本性。在互联网上图书馆文献获取和信息服务的缺位,意味着图书馆并没能守护自己的阵地,也没能全面履行自身的职责。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意味着图书馆的公益化、公平化原则和理念,被这些商业机构的游戏规则所侵蚀和绑架。

1.4图书馆与时代潮流断裂

全球经济一体化、行业集群化、产业规模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知识经济为龙头的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行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在产品和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在行业内部不断重组和兼并,形成以百度、谷歌、微软、英特尔为代表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几乎垄断某一领域的应用。

反观图书馆行业,尽管图书馆界也在不停地进行各种形式的馆际合作、区域联合,以期实现行业内的资源共享和行业外的博弈优势,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实现信息化服务。但在全局化视野下,图书馆对环境的感知是迟钝的,图书馆创新的动力依旧显得不足,整个行业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态势显得无比离散、零碎和割裂。

1.5图书馆行业战略规划缺失

图书馆界可以细分为众多不同职能差异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往往习惯于从本位主义角度出发,探寻自身的狭隘定位和出路。整个行业缺少整体战略思考,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和战略设计。图书馆越来越去中心化,边缘化,半专业和准职业使得图书馆人越来越失去职业自豪感,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图书馆的两难困境

2.1分散与集中的困惑

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规模,各图书馆之间却呈现出地理空间上的分散性、馆际关系松散性等特征。由于传统图书馆业务与实践的基点,交通传输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局限,图书馆只能以数量优势弥补空间不足。然而信息技术已经使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村落,把各种机构、组织与个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各种信息内容通过高度集中的桌面、界面或窗口汇集在一起,尤其是依托云技术支撑的搜索引擎,更是把内容服务集中在一个简化的界面上。呈分散状态的图书馆服务,面对这些信息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加显得不合时宜。图书馆行业的分散态势,分散了整体优势,造成了不必要的竞争内耗。科学工作者和普通用户越来越意识不到图书馆对他们是有用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2自由获取与权益保护的困惑

在传统图书馆时代,围绕图书和文献,图书馆与著作权人、出版商、读者等各类权利和利益主体的角色关系比较清晰,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工比较简单明确、易于区分,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很难造成对其他主体权利和利益的侵犯。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个体言论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发布平台,网络成为图书馆,互联网上的主体变成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和用户,传统的出版业等各种权利主体的角色退而居其次。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保护限制尺度较为宽松,只要是以平台名义开展内容服务,就可以通过“避风港原则”等补救措施规避侵权。但对于图书馆这类专注于内容服务的公益服务机构,却在数字文献的使用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内容不存在主观故意就可以有效规避风险,而数字图书馆却需要严格筛选、严谨分类,具有极强的主观故意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最大的开放状态下,图书馆却需要愈加规避侵权风险,从而越来越变得保守和固步自封。

2.3公益与功利困惑

毋庸置疑,图书馆作为公益化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近些年来,图书馆的公益化之路变得处境艰难,在理论构建和现实运营中不断受到功利化的诱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网络运营商呈现一片繁荣的状态,图书馆在理论研究上不断使用资源、客观知识等信息科学和经济学概念重新定义图书馆的研究对象,从而导致图书馆理论走入偏差,其隐含的功利性选择动因和暗示时刻警示图书馆:追求功利是商业机构的本性,放弃公益的核心追求,图书馆将不再是图书馆,而会蜕化为追逐利益的商业机构。

3图书馆突破困境的策略与路径

3.1构筑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法律环境

每个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图书馆员、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以及支撑图书馆的运行体系,既是图书馆的财富和价值体现,同时又成为图书馆走向信息时代的沉重羁绊,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和优势,恰恰能够有效地缩短图书馆、文献和用户之间的时空距离。信息社会要求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传统的场馆建设、文献购置迁移到信息化设施和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并根据信息技术的服务与应用特点,在有效保护著作权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字化图书文献资源流通的立法工作,为图书馆真正能够践行使命,构筑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法律环境。

3.2行业联合架构集群优势

图书馆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相比较,最大的劣势是组织较为松散,信息技术利用水平较低,从另一方面讲,图书馆行业却拥有更多的优势,实体图书馆数量众多、纸本文献资源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同时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履行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广,拥有极高的品牌信誉基础。图书馆要想在信息社会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实现自身价值,应该利用自身的规划和整合能力和号召力,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行业整体的根基建设和基础规划工作上,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扬长避短,整合图书馆行业的优势,对于那些对图书馆基础设施层面有深刻影响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和理论界要给予更多的关注[5]。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实现图书馆行业的紧密联合,把松散的图书馆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规模巨大、行业集群、统一形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3.3信息化设施资源的云联合

云计算技术对于单个的图书馆并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全面深入整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利用云计算技术把分散的图书馆设备、资源、数据、服务等与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集中提供强大的信息设施整合与扩充能力。云计算以其基础信息设施联合、满足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技术优势,为图书馆实现优势集群、馆际资源的联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图书馆行业整合,促进分散的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融合,架构未来图书馆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在底层硬件计算能力方面,云计算可以把分散在各地图书馆中的CPU、内存、存储设施有效地连接起来,构成属于图书馆行业的大型信息应用于服务的基础计算设施;拥有了这个大型的基础计算设施,就可以在此之上进行开发和部署统一的应用平台与门户,形成代表图书馆向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入口和形象标识。

3.4智能物联网技术:图书文献、数据和知识交流场所的整合

纸张载体的图书、文献以及图书馆的馆所与设施,是传统图书馆的业务载体和支撑。纸本图书文献在流通过程中,借出脱离图书馆之后就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图书馆的设备、设施、环境等也未能处于信息技术的直接监控和管理之下。物联网技术以RIFD 技术和定位技术为标志的识别技术,以智能感应芯片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对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资源和其他物理设备设施的信息化联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在图书馆设施管理上,可以通过对每个图书馆的建筑、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温度、湿度、亮度的智能化调节;对于图书文献在流通环节,也可以通过定位技术实现智能化监控,这就为这些纸本的图书全面实现跨馆借阅和跨馆归还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设备和第三方物流系统,依赖于云图书馆链接的网络,通过定位系统确定图书的物理空间位置信息,对图书进行管理、运输[6] ,实现图书文献、数据和知识交流场所的整合。

3.5SOLOMO:用户与服务模式的整合

以移动通信技术、基于开放源码的Android智能终端和广泛分布的WIFI热点为标志的SOLOMO技术与应用,整合了现今互联网领域最热的3个关键词: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7],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化交流网络,把网络应用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图书馆通过SOLOMO开展围绕个人信息需求和应用,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令图书馆真正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SOLOMO也使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与服务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二者之间形成平等的地位,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知识服务与获取。图书馆利用本地化位置服务,还可以对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4结语

当代图书馆在理论延续性、基础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断裂,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显得更加脆弱,导致图书馆核心价值愈显薄弱。突破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创造一个崭新的焕发生机的图书馆,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图书馆一定能冲破藩篱,开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3.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4]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7.

[5]范并思.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2-16.

[6]王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87-90,95.

[7]梁辰.SoLoMo引领移动互联网走势[J].通信世界,2011,(38):14-1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任建英 王红

知识经济与文献情报学使命论文 篇3:

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视化分析

摘 要: 文章以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为分析对象,借助中国知网文献中心可视化分析工具和CitespaceII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中具有较高社会显示度、学界认可度、学术影响力和全面综述性的文献进行了揭示,并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分布情况、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地分析。

全球一体化加速和知识经济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机构也席卷其中,战略管理特别是战略规划日益成为图书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工具。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战略规划是一种主要的分析工具,可以识别未来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以便制定最佳决策;是一种态度和工作方式,可以公开阐明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和行动纲要;是一种结果,是图书馆长期形成的一整套计划[1]。

自198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诺瓦东南大学学者Donald E.Riggs出版《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y managers》(《图书馆管理者战略规划》)以来,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2]。国内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产生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1995年,杜克主编)、《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等重要成果[3]。2008年以后,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升温,并在我国图书馆界逐渐形成了研究热点,柯平、孙坦、于良芝等学者相继发表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总的来说,近10年来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见图1)。

1 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1.1 中国知网文献分析工具和知识图谱

中国知网文献分析中心提供了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计量和分析工具,功能包括文献互引图、参考文献、文献共引分析、引证文献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文献、读者推荐分析、H指数分析、文献分布分析等。其中,文献互引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文献的相互引用关系;文献共引分析依据有相同的参考文献对待分析文献进行聚类;文献共被引分析依据有相同的引证文献对待分析文献进行聚类;关键词文献对关键词按词频进行统计分析;H指数分析是指待分析文献中至少有H篇文献被引频次不少于H次;文献分布式指对待分析文献按来源、年、机构等分布进行统计,并可视化展示出来。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综合了科学计量学、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4]。知识图谱可以说明对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继承和利用情况,标志科学的发展,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笔者选择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博士设计的CiteSpaceIII软件工具Version:3.8.R5(64-bit)版本,通过对1982年以来的有关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出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和机构,探寻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演变和热点。

1.2 数据准备

笔者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在中国知网专业检索界面中,使用检索式“SU=‘图书馆’AND SU=‘战略规划’”对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结果312条(模糊检索可能对关键词进行了拆分检索和检索结果的合并,经过分析发现其检索结果含有大量不相关文献)。检索发现,最早发表的论文是王学林等于1985年发表的《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王科正等于1985年发表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梁福荣等于1985年发表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学研究发展战略规划》和唐纳德·E·里格斯等于1986年发表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评价方法》。笔者导出所有文献到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在文献管理中心,选定所有记录并导出为RefWorks格式文件。

2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分析

文献互引图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了待分析文献的相互引证关系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笔者将检索结果的312条数据按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将被引前150位的论文导出到文献分析中心进行分析,并使用文献分析工具建立文献互引图(见图2)。

2.1 基于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

依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序,该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见表1)。被引频次前两名的论文是学者蔡孟欣于2006年发表的《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和学者卞清于2007年发表的《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前者从技术角度对RFID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做出了准确的预见和分析[5];后者提出了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战略规划、构建要素等框架[6]。高被引频次表明其有较强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说明在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中新兴技术和新兴观念的应用与实践获得了社会和学界较大的关注。

2.2 文献互引分析

从文献互引图中,可以直观地识别出选中文献、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互引关系。笔者将所有涉及的参考文献,按被该150篇文献参考的频次排序(见表2)。其中,学者盛小平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和学者于良芝的《战略规划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具:应用、价值及其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性》的参考频次最高。前者立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剖析了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内涵和意义;后者明确了战略规划的含义,认为战略规划对图书馆是有用的和必需的[7]。在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学术研究中,这两篇论文具有较高的学界认可度和影响力。

引证文献是在参考文献基础上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引证文献的引证频次说明了该引证文献在研究中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测度了研究是否全面完整,引用文献的占有是否充分。按引证频次排序,引证频次前10位的引证文献(见表3)。

其中,《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基于CNKI研究论文的实证分析》一文的引证频次达到47次,《基于战略规划的国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一文的引证频次达到11次。前者是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综述和趋势分析;后者是在国内学者的有关国外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和国外高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高引证频次说明该论文的研究基础较为全面,引用文献的占有较为充分。

3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JP4]由于CiteSpace不能直接识别RefWorks格式,因而需要对RefWorks格式进行转换。笔者进行格式转换,得到待分析记录98条。在CiteSpace中建立新的项目(Project),设定数据目录(Data Directory)为数据转换时的数据输出目录,在时间片(Time Slicing)中设定时间跨度为1986年—2014年,共计29年,每个时间片长度为1年。在文本处理(Text Processing)区域中,设定术语来源(Term Source)为标题(Title)、摘要(

从以上图表可知,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信息服务、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资源共享、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研究领域。其中,“战略规划”和“图书馆”在知识图谱网络中频次最高,这与检索时是依据这两个词进行主题检索有关。此外,出现频次较高的还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可见基于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研究比公共图书馆更为活跃。节点中心度0.3以上的关键词依次是“战略规划”“图书馆战略”“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可见这几个关键词在网络中起到主要的连接作用。

突现词(Burst terms)是指依据词频统计探测出来的大量的主题词中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最大的主题词。笔者按照强度排序得到前20个突现词(见图4)。

1997年—2010年间出现的突现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图书馆、图书馆战略。这一阶段,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才刚刚兴起,研究成果主要为国外战略规划的介绍、启示、解读、评析、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如学者孙坦分析了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8],学者曾翠、盛小平对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进行解析[9],学者柯平系统论述了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概念辨析及关系[10]。

2011年—2013年间出现的突现词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情报机构、专家报告、发展愿景、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2011年后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逐渐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和图书情报机构关注的热点。如学者欧朝静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发展热点分析[11],期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组编的《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对图书馆战略规划有较多论及。2011年大量出现了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盛小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14-18.

[2] 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4-10.

[3] 柯平,陈昊琳.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6):52-57,138.

[4] 刘则渊,陈悦,候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

[5] 蔡孟欣.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91-96.

[6] 卞清.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7(4):5-9.

[7] 于良芝.战略规划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具:应用、价值及其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性[J].图书馆建设,2008(4):54-58.

[8] 孙坦.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10):82.

[9] 曾翠,盛小平.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131-135.

[10] 柯平.图书馆战略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3):5-9.

[11] 欧朝静,许洪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发展热点分析——基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11(10):1555-1558.

(编校:严 真)

作者:刘军 金淑娜

上一篇: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