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境界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于高中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策略研究,首先分析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必要性以及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其次探索出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即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德育評价五种工作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工作境界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工作境界研究论文 篇1:

青年德育工作者人格塑造之路径

摘 要:德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于育人,他们的人格将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染。作为德育工作者,除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一定要重视自身的人格塑造。青年德育工作者生涯发展的关键路径是人格塑造,它包括爱人之心与善待自己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关键词:德育工作者;人格塑遣;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孙颖(1969-),女,山东荣城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天津50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08BSH047)的研究成果之一。

德育工作者从事的工作是学校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针对青年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工作,同时,更要以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盖兹达等人指出,教师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培养其情趣、意志品质和性格。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魅力,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熏陶作用。可见一名优秀德育教师,他的人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任何书本上的理论都无法替代的,它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人格魅力对德育工作的桥架作用

任何有效教育过程的起点都是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与辅导。因为教育者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都将充分地反映到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地,他对别人的看法与感受,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此,德育工作本身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青年德育工作者来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并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是青年德育工作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同时它对德育工作的桥架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德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好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所以其良好人格特征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一个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不适宜从事德育工作的。特别是当一名德育工作者的人格没有在他从事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向前发展时,这名德育工作者就有必要重新接受更加严格的职业培训,否则便应终止德育工作。这是因为,只要一名德育工作者透彻地理解并掌握了德育的理论和技术,他的人格就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反之,如果他的人格发展停滞不前,就只能认为他本人还没有对德育的理论和技术理解清楚。很难想象一个不愿面对现实困难的德育工作者能够帮助大学生重树积极的“迎着困难上的决心”,因为他本人就只懂得一个方法,那就是逃避。因此,如果德育工作者本身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自己的扭曲的价值观和古怪的心态必然会造成教育活动中的混乱与冲突,甚至可能诱发出大学生的某些病态思维。所以,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本身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发展的人,他本人的人格发展越完善,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为大学生提供的帮助也就越大。

二、青年德育工作者人格塑造的两条路径

1.爱人之心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爱人之心”,而这一点对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来讲更是义不容辞的。德育是一项助人成长的工作,既然要“助人”首先就应该“爱人”,这不仅是德育获得成功的一个契机,更是德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人格不断发展的见证。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青年德育工作者是一群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没几年的年轻人,虽然他们刚刚体验完学生生活,谙知学生中间的种种“机关”,但由于初出茅庐,在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时,总有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感觉,这对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当德育工作者面对一位有着重大现实问题的大学生,特别是当其心情极度低落,自认为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或遭遇,悲观失望的情绪更使得当事人面无光彩,情感委靡,此时此刻,德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不是“以理服人”,而首先应该“以情感人”。必须表现出对当事人的关爱,对当事人不能有丝毫的鄙视,即便是出于教育目的和管理上的要求,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刚性规范方面的处置,也一定要让大学生明白教育者只是对他所犯的错误感到不满,而对他本人的态度仍然是平等和善的。“爱人之心”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切记保护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出于对德育工作者的信任,坦诚地将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向德育工作者表露。德育工作者不应该对这种暴露感到震惊,更不能拿大学生所谈的隐私与工作关系以外的人随意议论。

知识内容的贫乏和知识结构的缺陷将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难以理解,在助其成长的过程中显得心力交瘁。要么僵化地执行刚性规范,强硬、呆板,要么误解人文关怀为似水柔情,却难以在大学生和自我之间架设一个多层面的精神交流平台。这种两极式的工作形式均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甚至会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爱”。德育工作比起学校的其他教学工作,学生可以从与德育工作者的接触中直接感受到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关爱,这样的情感要转化成职业自律,转化成专业能力,更要转化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广泛的爱。“爱人之心”是德育工作者的灵魂,也是德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爱”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原动力。当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信任时,他们便会涌起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会对德育工作者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青年德育工作者,应该将“爱人之心”作为其完整人格的一个部分来锤炼,只有爱,才能够赢得教育。

2.善待自己

德育工作者人格塑造还必须体现出的一点就是“善待自己”,不懂得善待自己的人就不可能学会爱护他人。但是这一人格特征又往往被德育工作者本人所忽略。因为他们太注重对他人的关注了,就会忽视对自己的关爱。

“善待自己”与上面提到的“爱人之心”并不矛盾。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德育工作者会教给大学生在生活中“善待自己,体验幸福”的策略。这样的德育工作者不仅无法帮助心灰意冷的大学生重新唤回生活的勇气,更有甚者,会因为他们不具备“善待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可能在教育活动中—点点地耗尽自己的能量,而成为一个因职业枯竭而“无法体验幸福”的受害者。所以,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德育工作者在关注大学生,帮助他们自助的同时,会努力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他会时常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及时填补心灵深处的缺陷。无论面对怎样的大学生,他们从不会把德育工作看做是一种负担。相反,他们会把自己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把自己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活力投入到教育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给大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一个能够善待自己的人才会知道以感恩的心态面对“过去”。无论是正面的经历,还是负面的经历,带给自己的都是宝贵经验。只有那些懂得善待自己的德育工作者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时候需要他们运用刚性规范去警示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启发大学生感恩于自己的过去,无论过去是值得骄傲的,还是过去只是一个痛苦的创伤。可以想象,拥有这种人格品质的德育工作者会让大学生努力学会调动自身积极的力量去重新整理过去的问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善待自己的人,还可以让自己从心灵深处悦纳德育工作。虽说德育工作岗位看起来平凡,做起来辛苦,但平凡的工作之中定能创造出超凡的魅力,辛苦的工作之后一定会迎来累累的硕果。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要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征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打造自己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和自信,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把优良的人格特征充分展示给大学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地砥砺自我,净化和纯洁自我,不仅会使德育工作容易获得大学生们的同频共振,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效,更会因为他们不断地自我砥砺而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德育工作打造更好的人格基础。

三、小结

德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德育工作者的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塑造还涉及许许多多方面,这里所谈很可能挂一漏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发展与专业成长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单方面追求专业成长而忽视人格塑造,不利于德育工作者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如果一名德育工作者不能做到人格发展与专业成长齐头并进,只顾专业成长,忽略自我人格的发展,这名德育工作者迟早都会走到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最终被德育事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余南飞.丛 亮.论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的人格魅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6):24-25.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刘美珍.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科技信患,2008,(24):247.

[4]邹晓敏.用宽容之心提升班主任人格魅力[J].中等职业教育,2010,(8):47-48.

[5]肖红利.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250.

[6]吴光勇.黄希庭.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43-47.

[7]王金霞.陈 寒.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70.

[8]王丽英.教师人格特征及其教育价值[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0-22.

[9]王荣德.王嘉德.钱学芳.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名师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6):1-3.

[10]李存生.吴 祺.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7,(5):11-13

[11]杨碧君.陈 鹏.中学德育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8-29

作者:孙 颖

德育工作境界研究论文 篇2:

高中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策略研究

摘 要:基于高中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策略研究,首先分析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必要性以及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其次探索出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即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德育評价五种工作途径。最后提出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良好的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工作;生活化;工作策略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德育体系也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化德育工作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想发挥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路径,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道德,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必要性

当前的高中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生活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据一件事情都能讲出一套套的道理,但唯独缺乏道德的笃行。学校道德工作的局限使学生只有道德认知,缺乏道德情感;只有道德知识,缺乏道德行为,在德育工作中的形式化,使高中德育陷入了低实效的困境中[1]。因此,要将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世界,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引导者,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同时道德教育不仅要用社会性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含义,将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情感和意念,外化为行为和生活习惯,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自觉性,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学生道德修养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只有将道德教育应用于生活,才能改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将德育工作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体会生活的内涵,从生活中发现真谛,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但在当前我国高中德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学校依旧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真正培养[2]。其次,我国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学习到的德育知识无法在生活中得到印证。并且,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德育工作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率。而且,高中的德育活动都是由教师负责,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德育活动形式单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违背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导致高中德育工作不理想。

三、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

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就是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建立生活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引导[3]。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自己体会德育知识,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工作目标。

比如当学生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时,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首先,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出关于我国文化的纪录片或短视频,如《汉字源流》,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并向学生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到中华文化与自己的联系,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其次,教师将课前收集的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展示出来,为学生讲解包容性,引导学生体会包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确保德育工作生活化的有效实施。

2.组织实践活动

高中德育工作不能仅在口头上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因此,教师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工作生活化,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让学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规范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慰问,让学生在与老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世界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孝顺老人和长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4]。当学生步入敬老院的那一刻,看到老人被岁月碾过的脸庞和驼掉的脊背,让学生的心不禁揪紧。随后,学生将老人搀扶到屋里,为老人表演节目,比如唱红歌、跳舞等。在表演结束后,和老人一起聊天,谈论日常生活,使学生知道其实老人缺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资源,而是精神上的陪伴。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还是一次人生经历,也是一生宝贵的财富,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

在制定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计划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都在快速发展,学生的道德需求主要是自我完善。所以,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出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并明确德育工作目标[5]。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等指标,将其作为德育目标的参考标准,使德育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

其次,在选取德育内容时,教师要选取能够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由于德育工作生活化,因此,德育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教师要避免把失去生活根基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选取贴合学生生活的道德事件,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事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相应的判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6]。比如在学习“政府的责任”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的认同。因此,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討论对案例的看法。

4.打造校园文化

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主要依赖生活环境,因此校园文化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学生在校生活的需求,所以,可以将学校的教室布置得温馨亲切,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校兴我荣的认同感[7]。同时,可以将校园的走廊布置得高雅一些,可以在走廊上张贴一些名人名言或名画,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另外,可以在校园中组织一些师生游戏,比如羽毛球比赛等,让环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寻校园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提高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实效性。

5.开展德育评价

在传统的教育中,高中学校和教师都是以考核作为德育教学的目标,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其已经无法满足德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在德育工作生活化下,对学生的评价也要融入生活元素,来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德育的纪录片,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记录,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在班级里举办相关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班会的资料搜集、表演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工作生活化,将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教师丰富多样的德育工作方式和手段,让德育工作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良好的道德,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含义,将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情感和意念,外化为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磊波.高中德育工作的生活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6):54.

[2]施晓静.教学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视角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57):156.

[3]周文英.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下的生活化德育模式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7(5):2-3.

[4]柯明欣.中学德育生活化趋势及引导策略研究[J].师道(教研),2017(9):35.

[5]赵新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路探讨[J].华夏教师,2018,117(33):92.

[6]韩进城.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现状与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8(52):179.

[7]孙夕辉.中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注:本文系2019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德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19]PLG330)阶段性成果。

编辑 李博宁

作者:史世毅

德育工作境界研究论文 篇3: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 学校德育工作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对保证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 德育工作 课改 社会实践

学校德育工作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保证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传统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许多切实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德育会议,专题研究德育工作,建立切合我校实际的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以政教处为德育专职科室,以班主任为骨干,以政治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形成了较为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紧密配合。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

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在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相处。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四是各班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五是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不重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德育工作好局面。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一)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中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教育方法,扎扎实实取得效果。

(二)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学校德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但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三)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调研,特别是对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与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四)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

总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需要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发展。我们要以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倦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科学的、切合学校实际的新方法,探索出富有成效的班级德育工作新路子,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作者:姚志军

上一篇:保险中介市场研究论文下一篇:投资风险金融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