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的境界美文

2024-05-04

犹豫的境界美文(通用13篇)

篇1:犹豫的境界美文

犹豫的境界伤感美文

几乎每个人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

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在那个时代,孔子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他还精通祭祀的礼仪,也“敬鬼神”。可是,他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子路的问题呢?《说苑·辨物》中的一段记载,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的犹豫——

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不说。”

子贡问:“为什么不说?”

孔子回答:“我若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若我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孝子孙丢弃遗体不予安葬,败坏了道德。所以,我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

这便是大师的犹豫。孔子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考虑得周全,不仅要照顾到有与无、真与假,还要照顾到好与坏、情与理;不仅要作出事实判断,还要作出价值判断,所以他不肯满足于一般性的事实陈述,还要考虑事实陈述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作为圣人,孔子当然不能说谎。可是,若说出了全部的真相而使人们丧失了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权衡再三,孔子选择了沉默——搁置鬼神问题的讨论。

在我看来,思想大师的犹豫代表一种微妙的分寸感,是一种难得的远见卓识,此为犹豫的第一境界。

第二种犹豫可以理解为帝王或当权者的心虚。史书记载,陈桥兵变的前几天,开封的百姓就在风传,说赵匡胤要发动兵变当皇帝。赵匡胤听到传言后回到家,问正在厨房做饭的姐姐:“外面传言很凶,你说我该怎么办呀?”赵匡胤的姐姐毫不客气地说:“大老爷们儿做事,一人做事一人当,行与不行你自己决定。”得到了姐姐的“授权”之后,赵匡胤才发动了陈桥兵变。

在发动兵变之前,赵匡胤和他的幕僚们当然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对于胜算,他有十足的把握。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回家问姐姐?因为他有点心虚。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这样夺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不厚道,缺乏足够的道义支持。论实力,他发动兵变的胜算几乎是100%;可就心理而言,他还有一个道德的门槛需要跨越。他询问姐姐,其实是在犹豫,是在试探,是在寻求一点来自民间的微弱的道义支持(起码不是激烈反对)。

对于帝王和当权者的这种犹豫,我们亦应给予一定的认可。因为这说明赵匡胤还是有敬畏之心的,他起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枪杆子,除了实力,还有一种别的.力量——道义的力量——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此,我们说这种犹豫是次一等的犹豫。

最差一等的犹豫就是凡夫俗子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类人的犹豫无关思想,无关大局,只关一己之利害(有时甚至只是多得点还是少得点的问题)。可是,就这点小利害,不知让世人生出了多少烦恼!禅宗里有一个狗叼热骨头的例子最能形容此种犹豫的痛苦:狗叼着一根刚出锅的热骨头,骨头烫嘴,想扔掉不舍,一口吃下去又不敢。其实,这种情况下,一口吞下或者果断放弃都是解脱之法,可实际上,很多狗都选择了犹豫。犹豫的原因是患得患失,犹豫的结果是被热骨头烫坏了嘴巴和牙齿。

犹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我的犹豫属于哪一种境界?看自己在哪些问题上犹豫,就大体能判断出自己气度之大小、境界之高低。如果犹豫的境界很低,那就说明我们做人的境界还不够,还需要提升。

篇2:犹豫的境界美文

她应聘到了美国最著名的缝纫机品牌“胜家”(SINGER),做了一名缝纫机推销员,开始了职场生涯。但是,她的第一次推销,就被兜头泼了凉水。

这天,她来到一个鱼市,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寻找可能购买缝纫机的潜在客户。来一个鱼档前,她看到鱼贩穿着的衣服破了,心想衣服破了肯定需要缝补,就向那人推销起了缝纫机。

那个鱼贩正在忙碌,不耐烦地说:“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他不友好的态度,让玛丽很尴尬。可是她不甘心就此罢休,继续小声介绍她的产品。鱼贩火了:“滚开,别耽误我做生意,再不走开我就拿水泼你!”玛丽还要说,那个鱼贩抄起水桶,把满满一桶充斥着鱼腥味的水泼到了她的身上。受到如此羞辱,是玛丽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她含着眼泪羞愧地落荒而逃。

回到家里,玛丽感到万分屈辱,心想:我这是何苦呢?放着养尊处优的太太不做,非要逞强做什么推销员,抛头露面不说,第一次推销就遇上这样没面子的事情,真是太丢人了。她犹豫着还要不要继续做这份工作。

晚上,她跟丈夫说了自己受到的羞辱,保罗借机劝她还是不要出去了。

玛丽躺在床上思来想去,最后一个念头占了上风:我不甘心做一辈子家庭主妇,不能因为这个小小的挫折就后退服输。也许被客户羞辱就是上帝有意的考验。如果就此停止推销工作,失败和耻辱会缠绕我一生的。

第二天,她打起精神再次来到鱼市,找到那个鱼贩,继续推销缝纫机。鱼贩见她又来了没好气地说:“你这个女人,脸皮怎么这么厚啊?”玛丽半开玩笑地说:“先生,我不是来卖厚脸皮的,我是来卖缝纫机的。您看您的衣服破了,我想您的妻子一定想让你体体面面地面对顾客,所以我想您家里一定需要一台缝纫机,好让您带着她的手艺,光鲜地站在众人面前。”

鱼贩听完玛丽的话,脸上的表情慢慢地温和起来,玛丽趁热打铁,介绍起了公司产品的优点。经过几天的努力,那个鱼贩终于决定购买她的缝纫机,并为自己的行为向她道歉。

玛丽厚着脸皮拿下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这让她的信心倍增。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她不再矜持犹豫,而是坦然自信地解决,业务风生水起,创造了连续15年推销第一的佳绩,成为名扬全美的职场励志名人。

篇3:犹豫的境界美文

呀:近乎“拙劣”的惊叹

初见梅雨潭闪闪的绿色, 朱自清先生情不自禁地连发出几个“呀”:“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两个“呀”的背后, 传递的是怎样的姿态和神情呢?闭上眼睛, 我们不难想象, 此时的作者正站在汪汪一碧的潭边, 满眼是醉人而奇异的绿色, 他惊呆了, 他瞠目结舌了, 他难以言状了。虽然满心疑问和惊叹, 虽然满腹才情与经纶, 他却只能选用最为平实的“醉人”和“奇异”来形容, 却只会用最平常而稚嫩的语气词“呀”来表达感叹。但仔细想来, 这实则是作者对当时情境和体验的本真还原, 给读者以无限的真实感。同时, 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梅雨潭的绿有多么醉人、多么奇异了, 以至于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一时语塞, 被彻底地“惊诧”着。近乎“拙劣”的这几声惊叹, 是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审视着眼前的一切, 他自然地流淌着心中最初的感受和最真的情感, 并以此引领读者慢慢地、静静地走进梅雨潭这片醉人、奇异的绿。

呢:自我否定的赞美

渐渐地, 先生开始不满足于对如此之“绿”的简单描绘与“拙劣”惊叹了, 他想要用自己最好的才情与世上最美的语词来形容、比拟和赞美眼前的这一大片绿色, 甚至显得有些焦急、有些迫不及待。“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这个“呢”既是与梅雨潭之绿的亲切呢喃之语, 也是对自己的发问, 以及对一切词汇世界的叩问。这声急切的发问, 缘于之前对绿的极度惊叹, 是一个作家对大自然的神奇所产生的赞美欲望。接着, 作者运用了精妙的比喻、鲜明的对比、丰富的联想, 从形态、质地、色彩、光泽等多角度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发自肺腑的形容、再现和赞美。可以说, 这里的每一处比喻都是语出惊人的, 这里的每一组对比都是恰到好处的, 这里的每一次联想都是精彩绝伦的。可是, 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和比拟并不满意, 甚至是自我否定的。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个“呢”字, 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比拟梅雨潭之绿的确定无疑。这声非常确定的语气里, 也透露出些许的无奈, 无奈于自己的“无法比拟”。先生用这种自我否定式的赞美, 既表达了对梅雨潭之绿的无尽喜爱与赞叹, 也告诉世人, 这儿的绿实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么:小心翼翼的疼爱

面对眼前这片自己无法形容和赞美的绿, 还能做点什么呢?作者以柔情似水般的怜爱, 轻轻地“拍着”和“抚摸着”, 如同对待“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他又掬绿入口, 用人类表达喜爱的最真挚的方式去亲吻她。由此观之, 作者对这片绿已是喜爱至极、近乎入神了。情至深处, 作者似乎将梅雨潭的绿视为己出, 如同自己的女儿。他想送给她一个动情的名字“女儿绿”, 以表达自己的无限爱意。可就是送给她一个名字, 作者也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毫无自上而下的强加之意。“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么?”你听, 这声“好么”多么轻柔、多么含情、多么疼爱!似乎害怕惊扰了她、委屈了她、惹恼了她……这份小心翼翼的疼爱, 既是作者情感升华至极的外现, 亦显示了梅雨潭的绿美得让人缱绻。梅雨潭的绿已不再是一处风景, 作者也已不是一位欣赏风景的旁观者, 他好似一个慈父, 以最温柔的语气在与女儿交谈着、商量着、亲近着。

篇4:犹豫的境界

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老师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在那个时代,孔子又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还精通祭祀的礼仪,也“敬鬼神”。可是,他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子路的问题呢?《说苑·辨物》中的一段记载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的犹豫。这段记载是———

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不说。”

子贡问:“为什么不说?”

孔子回答:“我若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若我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孝子孙丢弃遗体不予安葬,败坏了道德。所以,我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

这便是大师的犹豫。孔子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他考虑得周全,他不仅要照顾到有与无、真与假,还要照顾到好与坏、情与理,他不仅要做出事实判断,还要做出价值判断,所以他不肯满足于一般性的事实陈述,还要考虑事实陈述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作为圣人,孔子当然不能说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会有流弊(别人会以此为借口说谎不脸红)。可是,若说出了全部的真相而使人们丧失了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权衡再三,孔子选择了沉默———搁置鬼神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种高境界。他一方面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

我们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高境界的犹豫。《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人以为老子是在搞文字游戏,是在玩玄学。其实不然。这是思想大师的一种犹豫。他深知,自己因为写下《道德经》会得到后世的推崇。因为推崇,有些人就会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并以此为全部真理。而这无疑是一种误读。为了向后世传播思想,老子不得不借用文字,但他同时也知道,后人若执著于文字,反而会有误解思想的危险。所以,他在开篇就做郑重的提醒。道(真理、规律)确实是可以说的,但是,一定要明白,说出来的道其实已经与真实的道不一样了,二者之间至少隔着一层语言的幔帐。何况,语言有时是很笨拙的,它有着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在我看来,思想大师的犹豫代表着一种微妙的分寸感,是一种难得的远见卓识。此为犹豫的第一境界。

第二种犹豫可以理解为帝王或当权者的心虚。史书记载,陈桥兵变的前几天,京城开封的百姓就在风传,说赵匡胤要发动兵变当皇帝。赵匡胤听到传言后回到家,问正在厨房做饭的姐姐:“外面传言很凶,你说我该怎么办呀?”赵匡胤的姐姐毫不客气地说:“大老爷们儿做事,一人做事一人当,行与不行你自己决定,干吗回来吓唬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得到了姐姐的“授权”之后,赵匡胤才发动了陈桥兵变。

在发动兵变之前,赵匡胤和他的幕僚们当然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对于胜算,他有十足的把握。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回家问姐姐?因为他还是有点心虚。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这样夺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不厚道,缺乏足够的道义支持。就实力而论,他发动兵变的胜算几乎是100%,可就心理而言,他还有一个道德的门槛需要跨越。他询问姐姐,其实是在犹豫,是在试探,是在寻求一点来自民间的微弱的道义支持(起码不是激烈反对)。我们设想,若他的姐姐激烈反对,他还可能真就不发动陈桥兵变了。

对于帝王和当权者的这种犹豫,我们亦应给予一定的认可。因为这说明赵匡胤还是有点敬畏之心的。他起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枪杆子,除了实力,还有一种别的力量———道义的力量———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此,我们说这种犹豫是次一等的犹豫。

最差一等的犹豫就是凡夫俗子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类人的犹豫无关思想,无关大局,只关一己之利害(有时甚至只是多得点还是少得点的问题)。可是,就这点小利害,不知让世人生出了多少烦恼!禅宗里有一个狗叼热骨头的例子最能形容此种犹豫的痛苦:狗叼着一根刚出锅的热骨头,骨头烫嘴,想扔掉不舍,一口吃下去又不敢。其实,这种情况下,一口吞下或者果断放弃都是解脱之法,可实际上,很多狗都是选择了犹豫。犹豫的原因是患得患失,犹豫的结果是被热骨头烫坏了嘴巴和牙齿。

篇5:做事的境界美文

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三十出头,有活力,有智慧,风生水起,把分管的工作搞得“有声无色”,大家有口皆碑,上级领导颇为满意。

当了主要领导后,正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胆识,把单位上上下下各项事务打理得“无声有色”,各种荣誉接踵而至,领导、员工民心所向。

再后来,做了企业集团的一把手,年逾半百的人,有能力,有经历,里里外外,一切事情都处理得“无声无色”,企业发展达到空前水平,跃居国内500强大型企业之列。

现在退下来了。你看,我天天养养花,喂喂鸟,优哉游哉,此生无悔。

大学生听得一脸糊涂。

老领导继续说:“年轻人,我用我大半辈子的经验告诉你,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精力;能做得‘有声无色’的人,说明他有活力;能做得‘无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魄力;而能做得‘无声无色’,那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篇6:做人的境界情感美文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忍、持、悟。人生有很多事、很多话、很多气需要忍,忍是一种领悟,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课程,懂得忍,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持”则是教你学会如何放手,因为在你得到的同时就失去了别的东西,毕竟人只有两只手,能抓住多少东西呢?得到的,不要沾沾自喜,没有得到的,不要灰心丧气。失去是另一种得到,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

篇7:一毫米的境界美文

在这关键的时刻,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出界。波尔的教练见状后立即起身狂欢,并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这一瞬间,波尔立即举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一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的分!

教练很惊讶,观众也很惊讶,怎么可能呢?就这样,刘国正被自己的对手从即将被淘汰的深渊救了回来,最终转败为胜。

让我们来听听波尔的解释。这个球是否擦边只有一毫米之间,观众看不见,对面的刘国正更看不清楚,即便裁判也不可能精确到毫米,但是,波尔看见了,毫不犹豫地主动示意,将到手的胜利相让对手。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波尔的回答是: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你能不感动吗?作为观众的我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球员肃然起敬。依我们世俗狭隘自私的心理,在决定胜负的时候举手向对方投降呢,还是昧着良心为一毫米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沉重的话题。

尽管波尔输了比赛,但是我觉得他赢了,赢得光明磊落,赢得无私坦荡,赢得无愧良心。很不起眼的一毫米,在我眼里却成为一个至高的海拔,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光芒。

有时候在竞争的道路上,我们不是输在比分上,更多的是输在境界和风度上。一个能够在一毫米中直面良心和公正的人是战无不胜的人,未来不可限量的人。

细节彰显境界,境界成就未来。为人处世,最好处处有这样的一毫米;发展进步,最好人人都尊重这一毫米。

篇8:周作人美文的和合境界与审美维度

【关键词】周作人 散文 和合境界审美维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23-03

和合是一种审美情感境界,在这种情感境界中能够获得愉快,是由于审美情感在审美关系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情与景、心与物,审美结构与功能等的既冲突又融合中,获得了一种和合。周作人记叙性的美文,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情感与意象、理性与诗意、情调与意趣、实与虚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均衡节制和合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他对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境界的追求,对清淡高远、简素自然格调的崇尚,其美文达到了古人提出的“含吐精微,锻炼高卓”、“居约致弘”的高度,对读者产生隽永的艺术感染力,常常让人沉醉于“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艺术境界中。周作人对和合审美境界的崇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美主体方面表现为对理性从容审美心境的建构与坚持

周作人的散文多数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这类作品多是在理智平静、从容自如的心境观照下写就的。这种审美心境的建构是以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为其基石的,以“中庸”的精神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调和于一身。具体表现为他的世界观中儒道思想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双方经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他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逐渐找到微妙的平衡,由激烈的冲突达到相对的调和静穆,进而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杂糅中见调和”的思想统一体,这一新的思想感情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得体地活着”为中心,在顺乎物理人情的自然发展与自我节制中求得平衡的中庸主义,在这一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顺应自然,无为冷静的人生观,他声称,通过对“五四”传统和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他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很好的人生观,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在宇宙的顺序面前,一切人为的干预不仅多余,而且愚蠢,也许娴静地站在一旁,不介入,绝义务,只冷静观察,顺应自然,才是明智的人生选择,由此建构了他的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

当他的启蒙理想在黑暗、焦躁的现实面前碰壁时,他的世界观中道家的“出世”思想便转而逐渐成为其主导方面,他主张“宽容”,提倡“中庸”和“费厄泼赖”,以“抱朴守真”的态度,使自己“安贫乐道”,“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求得性命的安立,从而获得与自然相依偎、相沟通、相融合的审美空间了,在自由逍遥中享受游世的愉悦和生命的意义。他在美文创作中始终坚持了这种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坚持披中庸之衣,着平淡之裳,由草木鱼虫而窥知人类之事,突出地体现出其“和合境界”的美学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周作人美文表现出理智平静和从容自如的特点。读周作人的美文就好像在听一位闲适的久居北京的长者淡漠地、不急不忙地说着家常便饭。周作人生活在大都市,他憎恶喧嚣,憎恶人与人间的狡狯,憎恶不公平的责罚与赞美,憎恶无理由的传统的束缚。这种憎恶情绪尽管也曾在他的心中纠结,但他的洒脱冲淡的人生态度很快使其得到消解。他以从容悠闲的审美心境,走上了到西山去的路,鸟声使他知道了春天,一株草、一塘水使他爱上了自然,青蛙落水的声音使他知道了动和静,松涛和泉鸣使他知道了美。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使他在行文中更显得特别的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舒徐婉转,显示了独特的风格与气度。

这种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还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圆通的重视上。周作人总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的这种交融中达到精神上高度自由。为此,他总是以爱心和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审美观照,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如在《苍蝇》一文中,他曾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咏苍蝇诗为例。可见,他对于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

理性从容的审美心境还表现在对待读者的态度上,周作人始终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他在美文中也总是以其委婉、平和、温润行文风格与读者对话交流,让读者与其一起构建和合的审美境界。

二、在审美客体方面表现为对本然真实、灵肉和谐生活情状的向往与追求

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的自由被日益增加的物质欲望与日益严密的道德规范等所谓的文明约束着,人类的本性被异化。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世界正日益成为异己力量,吞噬着人的本性,异化了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生活情状也随之扭曲变形。因此,本然真实、灵肉和谐的生活情状成为许多中国文人的追求,也成为周作人美文的审美理想,它首先表现为对自然和谐的素朴生活和丰富生动的精神家园的向往。周作人怀念和回味简单而有真味的故乡生活,真挚自然、让人感到亲切的故乡童年欢乐生活常常是周作人美文的主题。他在《故乡的野菜》中回忆故乡妇女和小孩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搜寻野菜的真实快乐情形,还回想起小孩子们唱得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一连串遥远面临甜蜜的日子,好像尘封已久的旧物,突然显得如此自然而亲近,而又怅然若有所失,表现对真诚快乐、自然和谐的闲适生活情状的向往。周作人对本然真实、灵肉和谐审美境界的崇尚还表现在传统自然、无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回味与追求,因此他常常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失落表现出惆怅和感叹。他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在这旧京城里,竟吃不到传统的好点心,”所有的只是供人充饥的饽饽之类,人们仿佛不知道,人除了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总要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例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的饱的点心,都是“无用的装点”,却体现生活的另一种意义,这一切,本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却统统失落了,连最古老的京城也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的点心了”。这里,周作人抒发了吃不到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传统好点心的惆怅和感叹,认为生活中除了需要功利的东西,还需要属于休闲和审美方面精神享受的东西,还需要属于自己的自由愉悦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才是符合本真真实、灵肉和谐的理想情状。他对自由丰腴的精神生活的崇尚,也表现在对传统自然真实的灵肉和谐、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他在西四牌楼的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也从那模糊阴暗的字迹里引发他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精神生活的幻想。在他的名作《乌篷船》中,他写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夜间睡在船舱中,听水声橹声,往来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向往那虽然已是遥远但仍似十分地亲切的“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的心灵安闲自由的生活方式。不难想象,周作人之所以如此执著地追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踪迹,是因为现代文化和生活,过于追求物资的满足和功利的实现,使人的精神世界日趋“焦躁”,失去了自由舒展和自然享受的休闲的空间。显然,周作人还是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念和随想,表达自己对安闲丰腴、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调的眷念和追求,进而表现对自由丰腴的精神生活的崇尚,对“灵”与“肉”和谐一致、自然真实生活方式的呼唤。

三、在审美情感方面表现为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与抒发

艺术是与人的审美兴趣相联系的,它是人的意识、心灵的流出,其情是心灵的投射,其景是心灵的投影,其景是情之景,其情是景之情,从而形成崭新的意象或美妙的意境,这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在艺术赤子之心的纯真心境的观照下,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才有可能真情的激荡,自然的抒发。周作人以他真诚从容的心境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不假人工雕琢,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力求表现天地万物本然的样态,促进情感与景物的有机交融,情感本真的“流出”,也就是非人为生出,而是真情流露,这种自然抒发的本真诚挚的情感正是人性共同所需要、所崇尚的东西,因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回味与共鸣。由于“顺于自然,便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而周作人散文中的本真情感易于形成了和合的心灵生命境界。

在周作人的美文中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与抒发的审美实践,首先表现为对审美主体的本真心灵和情感境界的描绘上,周作人的《初恋》写的是作者少年时对一位少女的朦胧的初恋之情,是公认的作者早期美文的代表作。文中对初恋心理的描写非常地准确、真切。譬如有一段是: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地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赐物了。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关系的问题。

文中那句“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一直为人称道,认为真切地写出了少年人初恋时的心理。对“本真自然”情感的褒扬和抒发,还表现在对内在真情的守护,以内在的丰富诚挚的情感去超越困境中生存的痛苦和焦虑,在《苦雨》中,则由北京夏夜暴雨带来的种种灾难:后园西墙淋塌,“梁上君子”刚刚光顾,门口南墙又被冲倒二三丈宽,西屋书房水也浸满全屋……物质生活的困窘,使原已失衡的精神世界更加焦躁和痛苦,而20多年前的故乡同样是雨夜,同样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处于窘困的境地,但由于有和谐自然的心境,因而虽然雨夜困于乌篷船里,却能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口乃的橹声,仿佛进入梦似的诗境,即便是去吊唁父亲保姆之丧的归途中遇到暴风骤雨,危险极了,却还是感到愉快极了。物质生活的困苦素朴与本真自然情感有机交融,在古朴乡间的简单生活中达到了和合一致。因此,周作人对古朴简单而亲切的故乡生活的回忆,意在传达出这样一种生活理念,人的生活即便古朴简单,甚至清苦,但却能因为有本真自然的情感作底蕴而能够自然快乐的生存,显得自然和谐、充实有真味,以此来说明本真的情感和心灵之于生活的重要性,来表达对本真心灵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四、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为对平和冲淡格调的崇尚与追求

平和的情感人生态度源自于道家对人身自由的追求,道家对生命资源的本然欠缺有着清楚的自知。因此,他们舍弃与自然相对抗的怨恨、恐惧、渴望,以平和的人生态度获致内心的自由。周作人生活在20世纪的充满忧患的中国,为了获得内心的平衡与自由,他选择了道家平和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审美风格方面就是对平和冲淡审美风格的崇尚和追求。他说:“我的意见总是倾向着平凡这一面”,“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周作人在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他自己的话是解释得非常恰切。他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像我这样偏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大愿望。”可见,周作人在美文的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美学主张,努力使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彰显“平和冲淡”的格调,在他的散文中为了避免情与景、心与物的矛盾冲突,影响平和冲淡格调与境界的形成,他总是极力抑制主观激情的喷发、奔泻,避免繁富形象、辞藻、夸大词语的运用,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像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地、有节制地、隐而不显地、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使其情境有机交融,心物和合一体,因而给人一种熨帖、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他在《初恋》中写所恋少女几个月后不幸死去,这对初恋者来说本应该是一件大悲大痛的事,可是周作人却以平静、淡然的语气结束了它:“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这似乎很反常,但稍一思索,其心理的描写却又是十分真实;这里的描写表面看来似乎很淡漠,但其实是在淡漠中仍然包含着、深蓄着缕缕的情丝。显然,周作人在这里是将深意浓情作了淡化处理,力求在平淡中透露其深浓。

《乌篷船》是周作人早期的一篇名作。作者写道:“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着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口,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篇9:混的最高境界美文

在一次列车旅途中,冯小刚身边坐着的一位年轻乘客一直处于亢奋的通话中,不停地换着人倾诉,而他的通话内容开头总是千篇 一律,夹杂着怨天尤人:“今年我混得特垃圾,不如人。好多机会都与我擦肩而过,我悔青了肠子……”他的手机终于没电了,才停下来。

坐在一旁的.冯小刚乐呵呵地听着,微笑着问年轻人:“我听你通话中多次提到‘混’字,你知道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吗?

对方疑惑地望了一眼冯小刚,说:“三点水加一个昆,就是混字!”

“你知道‘混’这个字的真正含义吗?”冯小刚继续问。

“我认为糊里糊涂过日子,有钱赚就是混!”对方回答。

冯小刚说:“我认为这个‘混’字大有玄机。首先看它右边的字,是‘昆’,就是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日子是‘比’出来的。那么如何去比呢?或者如何去比得过别人呢?那就看‘昆’旁边的‘三点水’。要有一点良好心态的水位;要有一点拼搏抗争的水准,还要有一点道德修养的水平,这样才是真正的‘混’字,也是‘混’的最高境界。”

篇10:赢的最高境界美文摘抄

在湖州时,胡雪岩去了一家只有一爿店面的钱庄“永兴盛”,不动声色地问老板,“阜康”的银票在这儿兑不兑?那老板面露鄙夷之色说道:“我怎么会跟这种下三流的钱庄有业务往来。”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家钱庄的老板竟然面朝大家“高谈阔论”,大讲“阜康”没有本钱、肯定倒闭……

胡雪岩很生气,发誓将来要给这家钱庄一些颜色看看。

十几年过去了,胡雪岩的钱庄已经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钱庄。有一天,胡雪岩路过湖州,托人打听“永兴盛”钱庄的境况,得知老板债务缠身,钱庄正面临倒闭。

去调查的人建议胡雪岩一举拿下“永兴盛”钱庄,以解当年之恨。可是胡雪岩认为,每个钱庄老板做生意都不容易,现在拿下“永兴盛”,只会损人不利己。

最后,胡雪岩决定出资帮“永兴盛”钱庄偿还债务,还给了老板一笔钱,并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帮助他重整事务。老板终于渡过难关,也掂量出了人心,自愿把“永兴盛”钱庄做成胡雪岩“阜康”钱庄在湖州的分号。

胡雪岩一举四得:一是解了早年的心结,二是在湖州找到代理钱庄,三是帮助钱庄老板和钱庄伙计脱困,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胡雪岩在钱庄同行中树起了好形象——“阜康”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乐于帮助弱小钱庄。

好形象、好口碑带来的裨益,继续在胡雪岩的后半生显现。

在胡雪岩和洋人争斗的时候,所有的钱庄没有落井下石,相反,他们都给胡雪岩大力支持。

篇11:生命的最高境界随笔美文

人生的.最高境界

忙中不说错话;

乱局不看错人;

复杂不走错路;

自律的最高境界

无功不受大禄;

无助不受大礼;

无能不得大位;

生活的最高境界

常与高人交往;

闲与雅人相会;

每与亲人休闲;

事业的最高境界

爱岗尽职无憾;

养家小康无忧;

自己开心无悔;

交友的最高境界

久不联系;

常在心中;

爱情的最高境界

虽已白发苍苍;

篇12:美丽最高境界的美文摘抄

1

苗是我高中同学,苗长相貌美,身材高挑,脑袋聪明,最为可恨的就是苗家境出众,据说他爸是开公司的,没错,苗就是传说之中的白富美。

偏偏苗性子柔和,笑容温和,她见识又是极广,无论是什么话题,她都能够知道一二,坦然自若,苗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每次学校文艺晚会,总是会有她的身影,上了三年高中,我就看了三年她的文艺表演。

她落落大方,却又谦和耐心。

没有一般富家子弟的傲气,苗性子温和,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和她相处,尤其舒服。我曾经问过班里面的男生,最喜欢苗哪一点。平日里那些跳脱的男生,提到苗,这个时候,总归会是不好意思地笑笑,道:“长相是没得说的,和她相处,特别自在。”

如沐春风,说的就是苗。

我曾经有幸见过苗的父母,苗的爸爸高大帅气,苗的妈妈温柔贤惠,苗的爸爸特别幽默,一件小事,从苗的爸爸口中说出来,就觉得特别好玩。苗的妈妈温柔大方,和你说话的时候,总是看着你的眼睛,让你感觉到哪怕你是个小孩子,也被她尊重。

苗曾经和我说过:她小时候特别调皮捣蛋,对什么事情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家里面的墙壁无数次被她画得乱七八糟过,只不过她的父母从来不阻止,总是让苗去发挥她的创意性,小的时候,家里面做生意也是有好几次失败的,有一次,甚至是连家里面的房子都被抵押出去了,可这些事情,苗的父母从来不和苗说,只是告诉苗他们要去一个新的地方旅游一段时间,就好像是你玩了好久的旋转木马,现在带你去玩碰碰车一般简单。

这般活着的苗,性子柔和,却又不失坚定,对着这个世界,总是维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一有空苗的父母就带她出去看世界,在和这个世界交流的过程之中,苗逐渐长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苗的.身上,我总能够看到,原来被父母所富养的女孩儿,是这样一种平和的状态,她与人为善,自在舒适,兴趣广泛,能够背的起lv包包走世界,也能够放下架子去街边撸串。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共鸣。

真正生活富足的女孩儿,从来不是浅层次的追求奢侈品,追求顶级名牌,追求那些看似很实在其实挺虚的东西,苗有自己的小爱好,弹琴唱歌,大学的时候兴趣来了就组办了乐队,不为盈利,只为快乐,苗高兴时也愿意买个名牌包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过得精致一些,只不过,更加愿意暑假的时候拉着行李箱去山区支教。

富养,它会让你以一种平和而从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从而回报世界。

2

大学里有个朋友叫雪,雪容貌一般,性格却特别开朗,见到你总是热情的打招呼,让你不自觉地就是被她的热情感染。

雪是那种,你一见到她,你就想要笑的女孩儿。

她身上的快乐,就好像是小太阳一般,不自觉得心底的阴霾就会散去。

雪家境一般,不过雪一直都想着出国读书,她想去英国读大学,用她的话来说,她对于英国,有着一种古怪的情节。

雪家庭条件其实负担不起雪出国的这么一大笔费用,不过雪一点儿也不担心,她总是笑着对我说:“我都读大学了,有手有脚的,想出国啊,也是我自个儿想要去做的事情啊,当然我要自个儿努力赚钱了。”

雪一有空就去给人做兼职翻译,整整四年大学,没有放松过一刻,就是这样,还保持着年级第一,奖学金从来没有落下。

四年之后,她被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录取了。

那天,我和她两个人,两个人手拉着手在外面逛。

“开心吗?”我问她。

“开心。”

“钱存够了吗?”我低下头来问她。

“差不多了,到那儿交了学费,还得申请奖学金,要不然不够,实在不行,去赚么,年纪轻轻,有手有脚,怕什么啊。”

一如既往的笑容,让人不自觉的就想要去相信爱笑的女孩儿,运气真的不会太差。

“我爸从小就和我说,凡事不要怕,凡事要尝试,凡事要乐观,我这个小镇里出来的女孩子,不也上了大学,现在不也考上了英国的研究生,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不可能,只有敢不敢去做罢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怕什么?

我相信,雪的爸爸一定是很睿智的父亲,生活上的贫困其实并不能决定太多东西,而心灵上的贫穷会扼杀一个人。

那些被富养的女孩儿,不见得个个家庭富裕,只是,她们始终都对生活报以最大的善意。

富养穷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雪家庭条件一般,但是面对生活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勇气,你以赤诚待生活,生活回以诚心。

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才是最好的富足模样。

3

云其实家庭并不幸福,从小父母离异,她跟了母亲,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她看在眼里,心里面始终想着就是有朝一日,得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大学里别人的快乐她并没有享受到,她拼命打工赚钱,就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大学毕业之后,她去做了销售,做了两年,因为业绩出色,她做到了经理的职位,每月的工资过万,再加上林林总总的奖金,攒了两年,总算勉强能够付了首付,于是,她就把母亲接过来和她一起住。

放下了心头重担,云开始过起了自己觉得快乐的日子。

周末的时候,她会去学习插花,下班回家会找在线英语老师学习英语,难得放假的时候,她会带着母亲出去旅游。

“这日子,我就感觉,越发有滋味起来了。”

云转头看我,她的脸上,少了那些戾气,开始以一种平和却又舒缓的模样自在面对生活。

原生家庭给云带来的伤害似乎不见任何踪迹,她面对生活,开始微笑。

“以前觉得苦吗?”

那段拼命咬牙坚持的岁月,见客户的时候拼命挤出笑容,拉拢关系,不断地做报表,熬夜坚持,普通女孩儿约会逛街的时光自己始终都没有享受,苦吗?埋怨过吗?

“不苦,以前只要想到,能够让妈妈过上好日子,我就不觉得苦,更何况,我始终相信,我的付出,是会被看见的,你看,我现在不挺好,老天爷让我经历这一切,或许只是希望,多年以后,我能够转身微笑,从容面对。”

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我也未曾享受过那般的幸福,可我始终坚信,你少了什么,你就努力去争取,世界会在最恰当的时机,还给你想要的。

或许,真正的富养,也并非是来源于父母,更多的是来自于那个面对痛苦生活依旧努力的自己。

我始终相信破茧成蝶,凤凰涅,我曾经被岁月所苛待,可我知道,这并不是我的错。

我努力生活,果然,世界回报我以我想要的。

富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养。

4

不是有钱就是富养,也并非没钱就是穷养。

我见到过家财万贯却无所事事的少年,这种叫溺爱。

我也见到过家财万贯却胸有千壑的少年,这种叫富养。

我见到过家境贫穷却吊儿郎当的少年,这种叫堕落。

我也见到过家境贫穷却学识渊博的少年,这种叫富养。

只是那些被生活所富养的女孩儿,她们都不抱怨,热爱生活,愿意为了梦想付出,有眼界,却并不浮夸。

她们心中富有,不慌不乱,神色坦然自在,态度磊落大方。

心中富有,才是富养的最高境界。

篇13:人生的四种境界美文

我攀登的目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以中国传统儒道两寒而论。儒家以“道德的境界”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其“天人合一”之“天”主要具有道德含义。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明显以“审美的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农组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做印糕的大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