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与境界影视剧论文

2022-04-19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近期,不少红色影视作品频频“破圈”,吸引众多青少年观众成为粉丝。中学生、大学生纷纷为剧情和剧中角色留言、刷屏,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模仿起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品位与境界影视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位与境界影视剧论文 篇1:

当下婚变影视剧的研究

[摘要]在当下中国,婚变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婚变影视剧也在雪崩式地涌现,两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相互交融,使得婚变影视剧的研究不容忽视。这一研究可以从社会与文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运用文化批评、心理分析、跨文化比较等方法来分析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影视传播与受众、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中西方婚变影视剧、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等问题,这将有利于中国影视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婚变 影视剧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近年未,在中国荧屏上活跃着古装剧、军事题材的影视剧等,然而与老百姓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且收视率极高的还是有关婚姻爱情的,尤其是婚变影视剧最受欢迎。从上世纪最后10年开始,以婚变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纷至沓来,让观众应接不暇,如:《渴望》、《牵手》、《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一声叹息》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此类影视剧数量上急剧增高,呈现出日趋繁盛的局面,令人眼花缭乱,《中国式离婚》、《临界婚姻》、《双面胶》、《离婚女人》、《我们俩的婚姻》、《画皮》、《温柔的背后》、《蜗居》、《婚姻保卫战》等均在百姓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可是,本人通过网上检索和文献查阅,发现近些年来,婚变影视剧虽然大量涌现,在广大受众中产生热烈反响,但对其深广、全面、系统的研究却很匮乏,造成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现有的对婚变影视剧的研究有:张学见的《从(中国式离婚)看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丁冠景和卫红的《“婚变”题材盛行令人堪忧》(《中华新闻报》2004年10月25日)、陈建男和吴海清的《危机与重构——关于近年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危机叙述的研究》(《当代电视》2007年第3期)等,这些研究只是谈论了婚变影视剧的部分问题,对婚变影视剧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在影视文化研究中对婚变的研究还没全面展开。

追求婚姻美满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价值观念的嬗变、思维模式的更新,一些家庭正面临着剧烈的震荡、裂变和重新组合。婚变牵涉到亿万家庭生活,困扰着当今众多男女,也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的成长,婚变还与腐败、信仰危机、价值颠覆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研究更加重要,因而,它的存在与影响不容忽视。

婚变现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婚变仍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婚变题材的影视剧也将不断上演,其研究空间很大,意义长远,具有可持续的特征。那么,怎样研究婚变影视剧呢?我们可以从社会与文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婚变题材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批评、心理分析、跨文化比较等方法,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层面上来分析和研究婚变影视剧中影视传播与受众、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中西方婚变影视剧、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等问题。

一、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关系之研究

近20年的时间,中国人婚恋观念变化之大让世人瞠目,而婚变影视剧成为这一变化的历史写照。我们可以以影视剧实例揭示出处在婚变中的人们的道德责任与个人幸福的矛盾,考察道德责任与当代婚恋观念的关系。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道德有相当强的权威性。但道德标准是人为界定的,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事物作出的道德评价也会不同。在传统的观念里,有外遇是不道德的,是极丢人的事情,第三者是遭万人唾弃的狐狸精,但现如今婚外恋者也有情可原,第三者也是形象极佳、气质高雅,甚至心地善良。婚变电视剧《临界婚姻》中的王小理美丽善良,她与丈夫婚姻生活不和谐,与范子庆发生了婚外情。剧作对于她的婚外不轨行为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这种肯定人性合理要求的婚变影视剧在某些方面如实反映了现代人的情感。

当然,现代影视剧还表现了搞婚外情的人的矛盾与困惑,凸现出其精神焦虑与道德诉求。负心之人在经历了情感的炼狱,经受了道德责任的严厉拷问后,面对爱人的宽容以待,他们感到愧疚,日久天长他们有了回归家庭的向心力,经过一番情感罹难后,破裂的婚姻终于复和,主人公重新找到了失去的幸福。《金婚》、《温柔的背后》、《离婚女人》等影视剧强调了夫妻间尚有感情的存在,并以此推动情节的发展,召唤在外漂泊的心灵向温馨的家庭回归,流露出向善的道德诉求。

婚变影视剧研究可以用心理分析的方式及男女博弈的观念探析现代人的婚变心理,以此探寻现代中国人婚恋观念的转变。例如,通过《金婚》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究,可以看出婚姻观念的一种变化,即由重义务责任向重情感和婚姻质量的转变。

二、影视传播与受众关系之研究

受众和影视剧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婚变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婚变问题的积极作用,但也会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正如弗罗姆所形容的,它是现代社会的“匿名权威”,以其君临一切的姿态和无所不在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担任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它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婚变问题,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当然,它也能够在作品中掺杂一些不健康的成分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婚变影视剧如果一味地去展示低俗的婚外恋情本身,而不给予一定的道德批判的话,势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使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准则,迷失在个人欲望之中。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与和谐,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视作者应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受众创造一个健康清新、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其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状态也会对影视剧创作带来影响,当代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婚恋观念及其价值观念对婚变影视剧的创作者也是一种冲击,他们会及时真实地反应现代人的生活。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使观众与其作品产生共鸣。

三、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关系之研究

电影、电视等影像视频的迅猛发展,宣告了属于大众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文本”意义上的文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文学对影视剧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学是影视的基础和源泉,“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剧本就是文学,影视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加以提升”。

优秀的影视剧应该用文学艺术的方法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出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创造出声画并茂的屏幕形象。现在我们相当多的影视

剧艺术质量总体不高,缺乏艺术感,主要原因,就出现在文学剧本创作这个环节上。失去了作家的援助,仅靠职业编剧来支撑,中国影视剧文学文本的创作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我们应从创作机制上力争把文学作家吸引过来,共创社会主义影视剧艺术大业,要强调文学在影视剧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影视剧美学理论建构的内在需要。

我们从影视作品个案的考察和分析入手,阐释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的差异,论述如何利用文学文本提高影视剧的文化品位,同时,探讨文学如何利用影视的优势表达和强势传播来促进小说的发展,寻找文学的出路。

四、中国婚变影视剧与西方婚变影视剧比较之研究

置身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传播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再也无法回避西方影视文化东渐这一事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西方影视作品正通过官方、半官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影视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传统心理也在经历着重新整合。如《婚姻保卫战》等作品显示出中国的婚姻观念中也具有了西方婚姻观念中的平等独立色彩。《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金婚》中的佟思博等荧幕形象展示了中国人身上沾染了性开放、纵欲等西方婚恋观念中的消极思想。可见,在中国对西方影视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范围和接受土壤,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西方影视文化东渐这一事实做深入的思考。

我们可以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国婚变影视剧与西方婚变影视剧的比较分析,呈现出东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影视剧的影响与渗透,充分意识到西方影视文化东渐的正负面影响,辩析中国影视剧在对待西方影视剧上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影视如何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不落后于他国,并且始终张扬人类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全社会对西方影视文化的共同控制,让它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从而超越西方影视文化”。

五、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比较之研究

对于婚变,传统家庭伦理剧往往使用传统道德叙事模式来讴歌善、抨击恶。在《渴望》中,造成家庭解体的是个别人的伦理缺失,刘慧芳等所代表的善良、忠贞、牺牲等伦理价值获得她周围的人和观众的认可,“而且具有相当强的社会整合力和权威性,没有其他的价值观可以取代或者挑战这套价值体系”。相反,当王沪生离弃刘慧芳时,他选择是背信弃义和道德败坏。这种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决定了《渴望》的情节结构将极力突出善恶冲突。而《牵手》、《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画皮》、《温柔的背后》等剧作在面对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个体幸福伦理与家庭责任伦理之间的冲突时,没有停留在传统道德的叙事模式上,而是已经改变了这种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及其所决定的情节模式,形成了更加开放的价值观念和结构模式。

与早期的表现婚变的影视剧相比,现代影视剧采用相对开放的叙事立场,深入挖掘人性的丰富内涵,尽力让剧中人表现自我选择的合理性与片面性,对其选择不批判也不认同,而是在多元语境中重构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梳理出我国近20年的婚变影视剧经历的逐渐理性化的嬗变过程,并且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趋向。

我们可以用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这种变化及这种变化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社会问题,这将有利于中国影视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婚变影视剧的研究内容很广,我们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研究,其宗旨均在于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婚变影视剧作品,同时使婚变影视剧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而充分利用影视剧资源为现代化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

作者:张桂玲

品位与境界影视剧论文 篇2:

红色影视剧“破圈”传播:青少年的生动党史课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近期,不少红色影视作品频频“破圈”,吸引众多青少年观众成为粉丝。中学生、大学生纷纷为剧情和剧中角色留言、刷屏,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模仿起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为建党百年献礼是今年红色影视作品的主题。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导演张忠撰文指出:红色影视作品饱含着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资源,组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培养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重要方式。跟着优秀影视剧学党史,已经成为时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银幕荧屏

正在读大二的周书源和他的同学们时常分享看剧的感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心系家国,便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这是他们看完近期热播的红色影视剧后在朋友圈发的句子,情感饱满而热烈。“相比很多生硬的学习党史的方式,看剧更有代入感,让人迅速进入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直观地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周书源说。

“在一个竞争性传播、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曾经有人断言,主旋律正能量是最难做好传播的。然而近段时间,一批制作精良的、以《觉醒年代》《山海情》为代表的红色影视剧接力‘破圈’热播,让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大小荧屏,引燃广大青少年学生学党史悟思想的高涨热情,也让前述断言瞬间黯然失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肖晋说。

要实现主旋律红色影视剧“破圈”传播,让年轻人爱上学党史,正是近年来红色影视剧创作团队探索的方向。“这些红色影视剧的创制团队以打动和赢得青少年观众为最大目标,就像《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所言,‘在拍摄过程中,时时刻刻想着年轻观众群体’。他们探索对红色题材进行创新化、年轻化的表达,努力打通历史人物和当下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点和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结合点。他们以党史为源泉,以生活为基础,让大时代、大事件、大人物和小切口、小细节互相交织,以小切口映照大时代,从小细节表现大事件大人物,让国家命运、社会状态、百姓生活在剧中都有了立体丰满的呈现,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场景让书本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了起来,让书本里性格全无、形象干瘪的历史人物以兼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温度的方式可亲可感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正像B站网友在弹幕上表达的:因为(历史)鲜活、人物有魅力,所以为之着迷。”肖晋说。

《光荣与梦想》的导演刘江介绍,从人物“家庭成员”的角度进入角色的情感世界,再进入他们的革命岁月,这样能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年轻人接受事物更加丰富,所以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去讲故事,我们要做得更好。”刘江说。

而《精神的力量》则采用“党史题材影视汇编+嘉宾宣讲+采访解读+外景拓展”的融合表达方式,从总导演到各分集导演都选取了资历和经验都十分丰富的资深导演担当,目的便是向观众精准地讲述党史故事、传递党史精神,希望通过创新的内容表达,让年轻人对党史里的故事和精神产生共鸣。

由此,肖晋想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对于确立一个人的世界观来说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育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掂量和深思熟虑。凡是內容空洞、枯燥乏味、生搬硬套以及大动肝火、神经过敏的话,都是有碍于创造条件使树立信念的过程正常进行。”

“无疑,这些红色影视剧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创制团队反复掂量和深思熟虑,因而才经得起广大青少年学生挑剔的观剧(影)眼光,激发起他们浓厚的观剧(影)热情,赢得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至于在剧(影)情中蕴藏的隐喻和巧妙的留白,就像创制团队留给青少年观众的一道道思考题,引发有心的他们在观剧(影)之外自发自愿思考,自己作出回答。”肖晋说。

让红色影视作品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网课

“从教育的观点看,青少年时期最适于陶冶。对很多青少年来说,一部走心的影视剧,其影响力可能不亚于读几本书。知名编剧马继红有一年去某部队联系拍摄一部作品,当接待的人得知她是电视剧《红十字方队》的编剧时,一定要留下她吃顿晚饭。她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现场8个人里,有7个人都是因为看了《红十字方队》才走入军校的。一部走心的影视剧给当代青少年带来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肖晋说。

发挥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热”起来,润物无声地引导青少年沿着红色影视的光影印记,重温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深刻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经典中的党史”系列讲座中,2017级本科生丁倩深受触动,她说:此次讲座通过一部部献礼片重温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光辉历程,影视剧的片段令人身临其境,直观地、有温度地感受到开天辟地的激情岁月,是一次入心入脑的党史学习活动。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建党献礼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溯,更是对当代人的鼓舞与支持,为我们提供不懈奋斗的力量与勇气。

让党史题材“落地”,从年轻人主动接受党史题材开始,红色影视作品在创作上对历史题材进行年轻化表达和当代性挖掘,寻找历史人物与现代青年的精神通联,让历史人物与当今青年产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呼应与互动。

肖晋注意到,在观看《觉醒年代》的过程中,很多青少年学生边追剧边学党史、边追剧边写手记;还有不少学生看完剧后,马上找来相关的党史书籍去读;更有读者悄悄在豆瓣小组里转身成为党史学习的小教员,开始了历史知识科普,自发自愿为“觉醒爱好者”们补充历史知识。从读书,到历史人物,到历史故事,再到周边人物,成功把“觉醒年代”变成了“学习年代之中国近代史网课”。

共鸣是最好的传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觉醒年代》等红色影视剧用精良的制作感染并征服了口味挑剔的青少年,赢得了他们的认同和追捧。更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观剧(影)对那段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党的历史产生共情共鸣,让他们进一步感悟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借此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激发他们学习成长和人生奋斗的内驱力。”肖晋说。

在新的党史中书写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奋斗史

这个暑假注定是一个有着丰富精神食粮的暑假,作为一个初一学生的妈妈,张莉已经排好了孩子暑假的时间表,娱乐时间安排了《理想照耀中国》《绝密使命》等红色影视作品观看。“一方面,现在许多考题会根据这些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来出题;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通过这些作品对历史产生兴趣,未来能够自己去主动了解和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等。”张莉说。

对此,肖晋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激发内驱力至为关键。找到内驱力、不断激发内驱力,解决心劲不强的问题,是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功课之一。每年暑假既是学生们放松身心、修学储能的难得时光,更是磨砺心性、陶冶情操的寶贵时间窗口”。

针对青少年通过红色影视剧学习党史,肖晋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今年的暑期,恰逢建党百年华诞。建议家长们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课本知识学习的小课堂和自己围绕日常生活构建和守护的小世界。针对孩子对沉浸、互动、参与等学习方式的偏好,充分运用网上网下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和孩子共看红色影视剧、共聊观后心得、共访革命旧址、共寻红色记忆、共学红色精神,发挥“影视党课”“行走党课”“实境党课”等的协同育人功效,教育引导孩子不仅活在当下,也要活在历史和未来。

“孩子们不仅要跟身边的优秀同龄人交朋友,也要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交朋友,做红色精神火炬的传人。引导孩子从小修炼一颗温暖的心、宽广的心、奋进的心,不要满足于仅仅为自己而活,还要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造福人民中创造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用一辈子的努力,发出更多火和热,活出人生的更多意义。让这一代青少年的青春史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党史,更好地书写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奋斗史。”肖晋说。

张忠从红色影视创作上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党史题材影视创作要以完善和提升作品艺术内涵为目的,凸显文艺作品的艺术属性和精神属性。党史题材影视创作者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无论是写实的情景再现,还是浓缩史实的综合表现,都要带着崇敬和敬畏的心,这样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精品佳作,为史增辉。

“党史题材影视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将主旋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以感人肺腑的史实激励人民群众,以创新性的艺术再现感召时代青年,鼓舞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张忠说。

作者:杨飒

品位与境界影视剧论文 篇3:

论地域文化特色与“影视陕军”

[摘要] 中国西部是我国丈化资源的宝库,中国西部影视是我国影视艺术版图极具个性特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西部以其独特地域特征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于“陕军”而言,地域丈化既是其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特色,也是其优势。而如何在影视创作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关键。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影视陕军

中国西部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宝库,中国西部影视是我国影视艺术版图极具个性特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西部以其独特地域特征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陕西省曾在2001年提出了打造“影视陕军”品牌的口号。目前,陕西的影视创作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影视陕军”的品牌也越来越来受到国人的瞩目。

对于“影视陕军”这一品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是指一支强大的影视创作团队,即所谓“陕军”,具体来说,这支队伍包括西安电影制片厂、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以及近几年来在陕西异军突起的众多民营影视公司,这是一支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影视创作团队,冠之以“影视陕军”,可谓名副其实。其次,“影视陕军”也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艺术品牌,从这层意义上讲,“影视陕军”不仅包括“陕军”,同时还需要有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同时又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来支撑“陕军”。本文着重从第二层面,即将“影视陕军”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艺术品牌来探讨地域文化特色与打造“影视陕军”这一晶牌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对于“陕军”而言,立足于本地文化,创作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剧作品是形成集体风格的优势所在,也是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制胜“法宝”。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一直都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吸引着广大观众的注意。

回顾电影、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曾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影和电视剧精品。电影方面,以最早产生于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西部电影为例。1984年3月,钟惦裴先生在西影厂率先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西部片”的理论倡导,在其鲜明而又系统的理论支撑下,以西影厂、广西厂为代表的西部电影生产厂家,继《人生》、《黄土地》之后,纷纷推出了《野山》、《老井》、《红高梁》、《黄河谣》等一大批享誉中国及国际影坛的西部电影。西部电影大都以粗狂的西北野山为背景,以生活在那里的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中国农民为主要人物,表现西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中,西部电影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出现在中国上海的现实主义电影以及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香港功夫片一起构成中国百年电影中最具影响力的三个艺术品牌,成为地域文化品牌中最典型的代表。

与电影并称“姊妹”艺术的电视剧在我国是大约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了民族风格意识的自觉。在大量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电视剧精品涌现出来的同时由各种由地域文化孕育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有着浓郁的关东风味的现代中国“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京味十足的《四世同堂》、《渴望》,洋溢着齐鲁文化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雪》等等。在陕西,上个世纪90年代初,陕西电视台以《半边楼》一剧一举走红全国,此后又生产了《庄稼汉》、《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等优秀剧目,这些电视剧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初步形成了陕西电视剧特有的地域文化风格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司。

从理论上讲,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本地域的观众来说,观看富有本地特色的影视剧,文化的接近性使他们感到格外亲切。对于本地域以外的观众来说,观看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剧,是他们了解一个本地域以外民风民俗和特定文化的窗口,满足了这些观众接触“陌生化”世界的需求。

近年来,“影视陕军”继续沿着地域化发展的思路,创作出一些具有浓郁陕西地域特色和风情的影视剧,从观众的反映、市场的回报以及所引起社会反响来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影视剧在当今依然有着独特的文化生存空间和市场感召力,尤其是电视剧。

近几年,“陕军”创作的电视剧《西安虎家》、《走进八里堡》、《迟开的玫瑰》、《山里世界》、《金碗钗》、《丝路豪侠》、《关西无极刀》、《关中匪事》、《关中往事》、《关中秘事》、《关中女人》、《郭秀明》等都以大打陕西牌、关中牌、民俗牌而秦味浓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电视剧《关中往事》以另类视角描写民国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独特的民风民情和民事匪患,带有苍凉和厚重的黄土风情,在近年的西北题材剧中独树一帜,该剧在陕西、四川、山东、吉林、重庆、南京、武汉、深圳、兰州等省市电视台的播出时,均创当月收视率最高。电视剧《郭秀明》则以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为原型,细致地层示了陕西铜川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作为西部人那种为了大家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执著精神和人性力量,风格朴素清新,同样陕味十足。这部原本在影视剧市场上并不被某些人看好的主旋律电视剧,在播出时却“意外”地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电影方面,最近几年最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由西影厂拍摄的电影《美丽的大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普遍的“滑坡”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曾经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创造过辉煌的中国西部电影也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电影《美丽的大脚》却将这种淡忘和沉寂骤然打破,影片捧得四项金鸡奖大奖的业绩虽然不能替代市场回报的落差,但是影片的出现却催生出电影理论界及评论界对于“新西部电影”理论概念的热情关注和广泛认同,催生出西部电影人对于未来新西部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前景的设计和前瞻。该片所引起的波澜昭示出新世纪西部电影这一地域文化品牌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

对“陕军”来说,过去和现在的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是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从地域文化资源来看,“陕军”同样有着国内其它同行们不可能完全共享的资源优势。

西部拥有孕育华夏文明的深厚文化背

景,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古老独特的地理历史资源,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陕西地处祖国西部,在历史上,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长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古老的文明里包容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形成了凝滞厚重的外壳。伴随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传统的西部社会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这一切都成为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巨大资源优势。而这样的资源优势正是其它地域所不具备的。

法国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对经济与文化发展有一个“场域”说,他认为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定“场域”,这个“场域”就是“一个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即不同的经济与文化发展都不能超越它自己特定的“场域”。可以说,“影视陕军”以地域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受到西部特定的经济与文化“场域”的限定,但同时西部特定的经济与文化“场域”又为“影视陕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域文化特色自身的魅力、以往创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丰富地域文化资源都是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先天优势。对于以后的“陕军”而言,如何在以后的影视作品中更好地表现地域文化特色,使“影视陕军”真正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地域文化品牌是“陕军”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辩证地处理好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中华文化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之间的关系问题。成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要既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个性同时又能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影视陕军”的艺术品牌,缺乏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色不行,缺失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仅仅流于用奇风异俗来点缀剧情或用几段方言俚语作为噱头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或者用以哗众取宠,同样也是不行的。地域文化特色应与影视作品的总体审美价值呈现为一种和谐的状态。

其次,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时,既要用审美创造的功力真实地描绘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同时又要在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之外,格外花力气去描述附着在这些自然景观之上的社会文化,使地域文化中的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构成因素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示地域文化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没有这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中的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还要明确,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山川地貌还是社会风情,都是为写人服务的,为表达作品主题服务的。离开了作品的叙事,离开了作品的主题和人,地域文化同样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次,在影视作品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在地域文化观念中灌注当代意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过去那些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或许显得有几分土气。但是,在当时那些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当代意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地域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情、民俗以及人的文化心态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应当在表现地域文化时敏锐地捕捉并加以表现。地域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开放的体系,地域文化不等于落后文化。尤其在影视作品中,要表现地域文化中最有活力,与现代文明保持一致的那一部分,在地域文化中融入当代意识,烙上当今时代的印记。只有这样,“陕军”的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才能融入到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语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影视陕军”在地域文化格局“对话”中的有效性。同时,这也是改变“影视陕军”在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时“土气、暗淡”的最有效的策略。

在影视产业化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陕军”的影视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一种必然。但是多元化、地域化与产业化三者之间并不;中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是打造“影视陕军”品牌的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陕西影视走产业化之路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有了地域文化差异,才有了影视剧中风格意义上的异彩纷呈,对“陕军”来说,在影视剧中展现地域文化魅力,也是作为影视艺术工作者原本就该负有的艺术使命。

作者:任庭义

上一篇: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论文下一篇:北斗卫星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