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文化境界作文

2024-04-13

追随文化境界作文(共4篇)

篇1:追随文化境界作文

追随文化境界美文

如果说文化像条大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祥和,那么时代便是曲折的河岸,虽然改变了流水的方向,却不改变水的本质,一样是那么的清澈,迷人。文化是魅力的天使,是上苍撒向人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沐浴饱受干旱折磨的禾苗的一阵甘露……若没有文化,人类的精神必是空虚的,人类文明会止步不前,民族成就无法有所建树。追随文化境界,是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文学讲究境界,孔夫子将文化分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的人,是能体会到学习文化之乐,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充实自我者;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时常和朋友切磋知识,交流精神文化是非常难得的,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批评的乐趣,境界便更进一层;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不知道的知识是快乐,求知永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不知道世间过多的繁琐,不也是一件乐事!孔子把“人不知而不愠”看作是追随文化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便可享受在精神上广阔的.天空里,灵魂的自由飞翔。爱文化,求境界的人,想必都领略过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心爱的书籍,渐觉尘嚣远遁,忘却自我也回归自我的快乐。

泰戈尔曾经说过:“在耗尽后结束的,是死亡;但在无限中结束的,才是完美。”我认为,在无限中追求永恒的精神才是文化的完美全部。许多人把学习文化当作是自己追求物质的工具,对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略其本身的价值。一味的追寻物质,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如今书店里畅销的是各种名人成功之路等相关的励志小说,文章里永远会见到如何立志成才如何赚钱如何出名等等,各种利益在诱惑着人们,孩子们只知道学习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可是这不是永恒,也不是精神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应该是可持续的,有影响力的,可以使狂躁的心灵平静下来,可以使绝望的浪子悬崖勒马,可以让和平鸽衔来橄榄枝,可以抹去孩子脸上的泪水,可以让世界无硝烟无战火。追随文化的境界,就是像范仲淹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化的全部尽在追随精神中体现。

文化本是用来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像鲁迅一样用笔锋刻画灵魂,以笔代刀扼杀那封固人们几千年来的封建腐朽与黑暗社会的险恶。像莫言这般科幻现实主义,将人性的丑恶流露出来。一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呼唤理性和唤醒良知。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曲折史,富贵荣华的生活使末朝皇帝沉迷酒肉而不理朝政,直至西方列强炮轰过门番醒悟要富民强兵,迟矣!观看历史这面镜子,追随历史这本古书,让这经过时间筛选而遗留下来文化财富引领我们。

追随文化境界,品味精神升华。做一个智者,做引导时代巅峰,追求文化境界的智者。

篇2:追随文化境界作文

人生如一壶酒,越品味道越甘醇;人生如一杯茶,越品味道越可口;人生如一幅画,越品画面越觉得美如仙境!

人在一生中,起起落落很多,平淡无味的事也有,色彩斑斓的事还有,调灼情感的事更有。我们不妨品其滋味,就觉得人生不再是有人所说的索然无味了,它更像我们生活中的饭菜、或是糖果、或是其它一些美味的食物。越咀嚼它,味道就越自然溢出,就越觉得有味、有甜、有鲜美的滋味。

往往人们在生活中不加以品味,只是初略地走过。殊不知人生其实也是有味道的,它发挥出的气体,如果你不加以品尝,就不会发现其中的感悟。有人觉得生活很快乐有趣!而有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就是这个道理。这就看你是否会品尝人生,是否会将人生咀嚼的有滋有味。

一旦将人生细细观察,加以品味,就不难发现人生原来也是有灵感的。你快乐了,它就回馈给你一份安逸祥和的感受;你忧伤了,它就回馈给你一份黯淡的时光,陪你度过那些岁月。当你仔细品尝其滋味时,人生便会给你不一样的味道。正如你碰到喜欢的事,就感觉到周围的`环境和人也欢呼跳跃起来,那种滋味是欢快的、甜蜜的;你碰到不愉快之事,山河湖泊随着也呜咽起来,那种滋味是忧伤的、乏味的。这不仅是人的心境问题,而且更多的则是人生中的那个味道而已。你品尝它,那气味就散发在你的心间;你不细品尝,那气味就随风飘散。

社会上有些人就是不去品尝人生的滋味,感觉生活无意义,没有趣味。便悲观失望、消极厌世,甚至还有的出现跳楼、喝药、等自杀的行为,那就是对人生毫无品尝,感觉生活荡然无存。这些人体会不到生活的滋味,寻找不到快乐感!生活在暗淡的色彩中。所以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价值!然而,社会上有些人,觉得生活非常有趣,感到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做平常事,觉得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活;做有作为的事,觉得是为自己的前途而战,为自己的命运而战;做情爱之举,是为自己浪漫的生活,为自己一生的爱而付出的代价。这些人不仅对前途充满希望,而且对生命也非常重视。不会感到没有意义!相反,他们认为生活充满了七彩的阳光。

其实,越是人生险境的地方,就越应该去积极品尝,看该不该继续进行。如若觉得有味道,有滋味,就值得继续探索。如果没有必要,食之无味,就契而舍之。我在生活中往往就是以品尝为向导,慢慢摸索前行。感觉味道有时变苦,就纵观一下远方,看看有没有甜头出现,有没有亮点出现。有甜头,有光环,就继续去挑战未来。否则,就退出再重新进入下一局。

正如一杯酒,你喝过了,慢慢品尝才觉得很有酒味,并且是甘醇的。一杯茶,细品,才觉得那股茶叶味。人生的图画,越看越品,才觉得那幅画很美!假如你不去品尝,怎知酒的甘醇?怎知茶的味道?怎知画的唯美?只有细细咀嚼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才能感受人间的美味。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酒的甘醇,茶的味道,画的优美。只有身临其境,细细品尝,才能获得人生的甘甜,才能享受人生别样的风情。

品味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追随的境界。没有品尝的境界,就得不到人生的鲜美!你就永远只能在人生的外围,永远不会知道人生的甘甜。有人说,虽苦也很乐!就是觉得虽苦犹甜。其实,人生,就是我们人间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它承载的东西很多,经历的世事也很多。期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酸甜苦辣,难以描述!只有慢慢尝,细细地品,才知人生的丰腴!

篇3:拓展管理的境界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建立共同的愿景, 增强学校的向心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第三项工作就是建立共同的愿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也曾说:“杰出的团队的显著特征, 便是拥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

斯塔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知道要到哪里去, 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在长期的实践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 建立共同的愿景, 要在“高端”发展理念的统领下, 建立“金字塔”式的目标分解结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既要兼顾眼前的利益, 又要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校风校貌建设, 还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 都必须有近期和长远打算, 制定出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从而带领全校师生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奋斗, 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立共同的愿景除了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之外, 还有进行周而复始的宣传、沟通和分享, 任何强迫和勉强的举措都可能适得其反。建立共同的愿景需要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地将共同的愿景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当中, 它的建立需要细致的工作和漫长的过程。领导者要善于把大家心灵深处的共同意愿挖掘出来, 把学校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加以提炼, 把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教学风格等凝练、积淀成学校文化, 进一步促进学校共同愿景的形成。

二、加强情感管理, 在“法治”的同时注重“情治”

《吕氏春秋》上说:“故烦举事者必先审民心, 然后可举。”在管理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只有把握管理者的欲望, 懂得管理者的爱恶好憎, 进而服从和顺应其要求, 才能在管理中进退自如, 取得好效果。

作为具有高素养的知识型员工, 教师更加要求平等、张扬个性、追求卓越, 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 情感管理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情感管理, 是其他管理无法替代的管理, 是一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管理, 它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有宽容和豁达的胸怀。要多一些宽容, 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责备;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只有宽以待人才能够包容, 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其次, 要善待和体谅教师。这是实施情感管理的基础。要在善待和体谅教师的基础上, 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想法, 了解教师的需要、愿望和要求, 想教师之所想, 急教师之所急。面对问题,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教师解除顾虑, 畅所欲言, 允许教师发牢骚, 提意见, 广开言路, 形成民主作风。再者, 要关心和信任教师。校长若能恰如其分地将情感融入管理当中, 就会“拆除墙壁变为桥”, 缩小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校长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 另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环境, 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学校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机制, 要善于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智慧, 相信他们的诚实和善良, 从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营造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结氛围, 增强每一个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还有, 要注意沟通与赏识。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消除距离, 达到校长与教师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的关键。良好的沟通, 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需求, 还可以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减少误解与隔阂, 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教师团队产生自豪感,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篇4:追随文化境界作文

一、构建和谐社会。追随世界潮流

关于它的意义我总结了四句话:和谐社会思想统一了知行,联系了党群,沟通了古今,贯穿了中外。

统一了知行。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统—起来。中國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的最大课题就是要带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而不是要推翻的旧社会,也不是充满阶级斗争和暴力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我们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思想。

联系了党群。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和多层次化,在这种情况下,在党内可以用一种观点去统一思想,到了社会上就行不通。以前我们提出的某些思想,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开始阶段,人们有时热情上不来,认识上不来,学习积极性上不来。执政党应该最大限度使人民达成共识,形成双赢、多赢、共赢局面。和谐社会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政界、学术界、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响应。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引起当今中国人民最广泛共识。和谐社会思想满足了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现今有人在网上搜索,“和谐”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说明人民群众都盼望和谐向往和谐。所以和谐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体现了执政为民,体现了新时期的为人民服务。

沟通了古今。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这个“仁”不仅仅是仁者爱人,也远远大于西方的博爱。“仁”是大道,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和合思想,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知行合一以求真,天人合一以求善,情景合一以求美,身心合一以求生。中国人的人生,中国人的治国平天下,就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天地人和,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民族文化延续了五千年。我们的文化是“仁”的文化,“仁”,就是和。当然在那种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和”伴随着皇权、宗法和等级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历代执政的人都用“和”的理念来沟通当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出现了断层。1840年以后,世界在进步,中国在落后,中国和世界就出现了断层。中国落后,外国就打我们,我们内部也出现了断层,出现了民族分裂和阶级分裂,出现了异常激烈、异常复杂、异常残酷、异常持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如台湾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历史三峡”。中国历史从远古走来的时候是滑涓细流,后来汇成滔滔江河,近代中国进入了历史的“三峡”,航道狭窄、曲折、落差大,矛盾和斗争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历史的主流。挽救中国的途径是“斗争哲学”,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任务变了,我们可以向文化母亲回归了,我们可以平静客观地享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执政理念里面,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6年来,在指导思想上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深刻的沟通,一次大面积的契合。从来没有一个纲领,像和谐社会思想这样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满足民意、润泽民心。中国老百姓自古喜欢“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谐社会思想提出之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是有道理的。

贯穿了中外。和谐思想延伸到外交,就是和谐世界、和平崛起。这帮助我们减少了各国的误解,增加了各国的理解,外部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中华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要求集体来搞水利,集体来对付天灾人祸,这种群体性文化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同西方强调斗争的、人与自然分裂的游牧文化和强调竞争的、强调个人的商业文化不一样,当今时代需要这两种文明互相取长补短,需要各大文明模式和平共处交流融合起来,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提出和谐社会思想,使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使我们在外交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功。世界正在走向合作大于竞争、和平大于战争的时代,大家看到“朝核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伊拉克局势好转,巴以冲突似有曙光,世界各国忙于发展经济,忙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连最难的《京都议定书》也签下来了。中国此时提出和谐社会思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对学者夫妇一资中筠和陈乐民,他们写了一本书叫《冷眼向洋》。上个世纪末,他们一道去看望汪道涵先生,汪先生跟他们说,这个世纪就要过去了,怎么看这个世纪的?希望有人以中国人的视野,写一本书。《冷眼向洋》有个观点,20世纪世界有两大潮流,一是发展,一是公平。发展指经济发展。公平指社会公平。过去我们只注意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历史的潮流,注意了政治,忽视了经济。今天我们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的思想,和谐社会就是公平的思想。这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对执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提出来之后,使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思想贯穿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党在几十年的执政中艰难探索到的非常宝贵的思想。我们要追赶世界的历史潮流,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有含义。既然要追随世界的历史潮流,那就说明我们落后了,落后于谁?落后多远?落后在哪?世界各国,凡发展了的国家,其内部充满活力与生机同时又保持着和谐与秩序。中国应该学习和追赶他们。

二、认识历史巨变,描绘和谐社会

文艺与和谐思想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首先。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题目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不外乎两种状态:一是相对稳定状态,一是显著变动状态。从哲学上讲,历史总是在量变和质变中变化。量变就是相对和谐,质变就是一种飞跃,一种斗争。和谐这个题目能够贯穿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题目可以做。中央媒体组织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等方面的专家来讨论和谐,每个人都从各个方面来说了很多道理,它的空间很大,其中奥妙无穷,和谐社会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子系统都大有文章可做。其次,在当前提出和谐概念,有新鲜的含义和时代的特征,是个崭新的题目,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今天讲和谐。是在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具有丰

富明确含义的理论成果和行动纲领。

文学实质上是写人、写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波澜壮阔的过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型当中。中国社会目前有两个历史性的变革:一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二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一个社会和国家从剧烈变动走向和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转变可以给作家、艺术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宿命,无人可以回避或逃脱。这个转型的深刻剧烈和规模巨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过去—切社会的总和。美国1868—1898年的社会转型、整形、定型用了30年;俄罗斯1861—1905年的转型,将近半个世纪;日本1868—1895年转型才26年。我策划的电视剧《走向共和》讲的就是中国的第一次历史转型。中国从1895年到1925年和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从1978年到2008年的两个30年都是在转型。中国的转型多次被内忧外患打断,因而时间特别长,曲折特别多,代价特别大,但是转过来后的中国也特别不同凡响,焕发出青春的文明古国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潜力。

纵观世界文学史,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给作家、艺术家提供的主题、思想、题材、素材,不啻于一个露天的富矿,可洪任意开采。欧洲的文艺复兴与社会转型相伴,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文艺辉煌。美国的“黄金时代”,产生了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德莱塞和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斯托夫人等等。俄罗斯转型期的文艺大师们像天上的星斗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由专制的宗法社会向民主的平等社会进发。中国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被外国人欺负的入到独立自主扬眉吐气的人;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卖儿卖女的人到几世同堂安居乐业享受温饱小康的人;从低眉顺眼奴隶般的人(旧社会的人大部分是奴隶,包括皇帝也是奴隶,是政权的奴隶、家族的奴隶、性别的奴隶),变成自尊自强文明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值得我们去讴歌。实际上人民需要党做的事情并不多,一共三件事:一是让中国人不受异族奴役,实现民族独立;二是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实现安居乐业;三是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自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基本思想就是扩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组织人民当家作主。十七大的主要精神就是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更为伟大的一场改革一场革命。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十七大的精神就是“民”,用两个概念来概括的话就是“民主”和“民生”。这次十七大关于民主的论述非常多,有一条特别重要,就是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希望,它现在还很小,过若干年,基层民主就会长成一棵大树,一片森林,一片海洋。中国人民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都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的文艺家如果能充满激情地创作关注民生、关注民主、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作品,那么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艺家和作品本身也找到了巨大的、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的源泉。

三、顺应时代要求,建设和谐文化

党在新时期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养积极进步的社会共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最大的和谐。社会和谐是9q/g~~会成员共同的利益和事业,共建共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动员最广大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建和谐文化也是文艺界学术界新闻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文艺家应该是创造和谐文化的主力军,文艺应该是和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纽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与信念基础之上的。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主导的、压倒性的主流价值。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如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一切人类活动都要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就是“人按其本性便是政治的,亦即是社会性的”。有社会,就要有秩序。秩序来自何处?威尔·金里卡在《当代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为了平衡个人利益,人们建立了一些程序性的制度、机制,但只有这些制度和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水准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这里指的就是为公民所自觉认同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和谐文化具有人民性、进步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种文化体现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人民是文化的主体,和谐文化应该是一种人民的文化。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只要它在前进,就不能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如果执政者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成员就不会有公平。这个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也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价值观的本质所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所以发展是和谐的条件,在发展中才能和谐。

在资源分配和享受方面的公平与公正是人民对和谐的本质要求,所以平等是和谐的本质。平等是目的,和谐与斗争都是追求平等的一种状态,和谐与暴力都是追求平等的一种手段。非暴力是和谐,和平共处是和谐,这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但是有时人们为了平等不得不使用暴力。像近代中国,要推翻三座大山,一切非暴力手段都不管用,你不使用暴力行吗?怎么看待旧民主主义革命?怎么看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是不是不和谐?那个时候的斗争就是为了和谐而奋斗。那个时代的文艺经典中充满革命和斗争精神,危机美战争美甚至粗犷美。激励鼓舞了无数人为和平与和谐去奋斗去献身。战争与革命成为革命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凡事都有个限度,超过了就会走向反面。也许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年代太久了,烙印太深了,如今反而不太会写和平生活,一写就走样。经过文革那样极端的时期和市场经济竞争因素的渗入,人们把斗争的积极作用夸大,甚至形成了对暴力对粗痞对野蛮的歌颂,还有的文艺作品嗜痂成癖,渲染勾心斗角贊美权力争夺,极大地破坏了文化生态。要看到,那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反应,人类历史上更丰富更长久的主题是和平与和谐。和谐是符合人民需要、符合人民心愿的一种美。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平稳定是人民的最大心愿,和谐团结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人类在宇宙中不知道能存在多长时间,从有人类以来,就不断在和谐与斗争这两种状态中生存,但是在大多数历史阶段,社会都是和谐的。

从当今的状态来看,更需要歌颂和谐。到今年改革开放整整走过了三十年的艰难历程,这也是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转轨交织在一起,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负资产总得一步步消化。我们面临太多的悖论,太多的死结,需要耐心,平和,宽容,妥协,理解和理性与科学。在当今中国要很好地歌颂和谐,要从各个角度来写和谐,写和谐的各个层面,写妥协之美、法治之美、民主之美、忍让之美、公平之美。和谐实质上有过程美、状态美、本质美、目标美等等层次。我们写和谐、画和谐、舞和谐、歌和谐,就是要深入和谐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谐的过程、状态、目标和它的本质是统一的。

总之,我认为,和谐的本质就是人民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历史的规律,是时代的特征。和谐的本质和内涵是稳定的,不是谁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的,从构建和谐文化角度来看,文艺家是有题目可做的,也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当代中国从1840年算起,期间经过“历史三峡”,到今天应该还是在转型当中。唐德刚说中国的历史转型需要200年,我认为他的估计是对的。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对文艺的期待和历史对文艺的赐予同样伟大。

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以来,不断强调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这和文化、人心、人的基本价值观有关。希望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借助各种各样的文艺方式,去把它们表现出来,希望我们湖南的文艺家能在全国较之其他省份更早扬起和谐的风帆,更强劲地吹起和谐东风,让我们的文学艺术为时代、为人民、为祖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上一篇:散步:教学设计详案下一篇:晴隆县五项措施推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