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与经验浅析

2022-09-10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辖1市1区4县, 总面积9490 km2, 全市常住人口228万人。晋城市是山西省的相对富水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26 m3,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属于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地区, 严重制约着晋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晋城市于2008年起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2008年11月, 晋城市被列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晋城市坚持以“充分利用矿坑水、鼓励使用再生水、合理配置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为原则, 以行政、法律、工程、经济和科技等措施为手段, 以煤矿排水利用及煤化工、电力等产业节约用水为突破口, 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工作。2013年10月, 晋城市顺利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经过几年建设, 探索出了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地区节水新途径, 为相类似地区, 尤其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地区提供实践经验。

1 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开展以来, 晋城市紧紧围绕四大节水体系建设, 不断开展和深化各行业节水工作。

1.1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制度与管理体系

制度是构成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制度建设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内容, 也是难点和关键所在[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政府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晋城市自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活动开始以来, 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关于创建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划定了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 建立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和用水统计管理制度, 实施严格的节水指标考核体系, 严格执行山西省有关规定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实施节水“三同时”和节水产品认证、评估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1]。

1.2 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逐步建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民经济体系[4], 亦即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晋城市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生产与生活并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治理污染与循环利用并重”的原则, 实现了所有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根据晋城市水资源分布状况, 今后工业布局逐步向水资源丰富的西部沁河流域转移, 实现“以需引水”转为“以水定需”的局面, 根据水资源状况确定企业建设规模和布局, 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设。

1.3 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

加大对现有用水设施的节水配套改造, 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和中水回用, 加大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完善节水工程技术体系, 提高用水效率。树立节水典型,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是晋城市在创建节水型社会中的一大亮点。试点期间, 开展了城区司徒、阳城县北音、泽州县巴公双峰山、高平市原村、高平市东韩雨水集蓄示范园区等农业节水示范工程, 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得到了广泛运用;创建了以晋煤集团成庄煤矿、晋丰煤化、阳城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为典型的工业节水企业, 企业实施了节水改造和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既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 又减少了污水排放;完成了部分老城区、沁水县、陵川县供水管网改造和公共场所节水改造, 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和中水回用, 降低了管网漏失, 又降低了成本。通过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节水载体建设, 进一步提高了晋城市的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水平, 形成了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节水工作新局面。

1.4 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 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更需要培育和树立强烈的节水意识[5]。为培养广大群众“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习惯, 晋城市充分利用《太行日报》、“晋城在线”、“晋城水务网”等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 宣传节水方针、政策、法规, 普及节水知识, 并在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宾馆、饭店、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和旅游景点等关键部位, 设置醒目的节水警示标志、节水宣传牌, 不定期播放节水公益性广告, 逐渐形成全民参与、自觉节水的良好社会风气。

2 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涉及生产、生活和各行各业, 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6]。为此, 晋城市政府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委员会, 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 成员单位涉及水务、发改委、建设等部门, 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下设节约用水办公室 (设在晋城市水务局) , 负责全市节约用水日常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在委员会的领导下, 协调配合, 密切合作。同时将27项考核指标纳入各县 (市、区)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促进了节水工作的有效实施。

2.2 加强宣传教育

为切实增强民众对节水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各级水务部门紧紧把宣传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坚持不懈搞好宣传普及工作, 重点针对水资源危机、水污染、水浪费等进行宣传。各新闻媒体加大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相关报道, 大力宣传节水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 对违章用水现象予以曝光,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各用水行业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用水大户, 积极抓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工作, 营造了良好的节水氛围。

2.3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和鼓励作用。全市各级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收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水资源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节水工程的投入。对已经建成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节水、水处理设施, 可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收回资金用于新建节水项目。形成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 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

2.4 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

晋城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利用煤矿废水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实施办法》, 即“一矿一池一园区”, 以工补农、以煤补水政策, 鼓励煤矿兴建蓄水设施, 田间工程采取各类农水资金捆绑运作, 分级配套实施。由于出台了发展农业节水优惠政策, 扩大了资金来源渠道, 整合了资金,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了节水园区建设规模发展。

2.5 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为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 晋城市政府建立了以市政府为主导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了各级节约用水办公室, 整合水务、城建、城市、乡村行政资源, 化解职能交叉、多龙管水的矛盾, 统一管理节水职能, 深入推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高效的节约用水管理体制。目前, 全市六个县 (市、区) 均已建立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 以制度和机制建设为重点, 建立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明确水资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指标, 逐步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2.6 重视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

晋城市政府一方面加快建设“四供八库”水资源配置工程, 另一方面提出“三大水网”理念。 (1) “井”字型骨干供水网; (2) 农田水利灌溉网, 即以大水网为框架, 万亩灌区渠系工程为支网的农田水利灌溉网, 在对现有的的灌区挖潜配套和节水改造基础上, 新建6个万亩灌区; (3) 城乡一体化饮水安全网, 以现有集中供水工程为基本框架, 以骨干大水网和建设备用水源为有效补充, 以县 (市、区) 为单位逐步构建片水网、区域水网、县域水网, 基本达到城乡供水同价同质、供水价格结构合理的城乡一体化饮水安全体系。

3 结语

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晋城市的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 节水的战略地位不够突出, 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不太强, 节水工作仍停留在政策推动和试点示范层面, 晋城市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因此, 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节水效率,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有力保障晋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摘要:山西省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地区。为了保障晋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晋城市围绕四大节水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工作, 探索出了资源型工程型缺水地区节水新途径, 为类似缺水地区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经验,节水体系,山西省晋城市

参考文献

[1] 晋城市水务局.晋城实践:走出一条资源性缺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J].中国节水, 2014, (18) :40-47.

[2] 陈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启示[J].中国水利, 2012, (15) :30-33.

[3] 秦大庸, 王浩.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 2007, (15) :1-3.

[4] 胥信平.大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天地, 2013, (2) :4-6.

[5] 何宝银, 刘学军.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与经验[J].人民黄河, 2009, 31, (5) :13-14.

[6] 王彦.兴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陕西水利, 2014, (1) :67-68.

上一篇:自发性气胸不同排气疗法观察比较下一篇:切实有效结合心理知识,增强高校学生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