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漳浦县浦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实施情况、效益情况和管理体制改革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搞好中型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 篇1: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非常关键。考虑到灌区工程的特征与技术方法,信息化技术可以精确的测量水位,完善水资源管理,能够适应灌区的用水需要,从而获取均衡效益。本文简单分析了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深入探讨了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仅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节水;信息化技术;运用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开始广泛运用水利信息化技术在通信行业、计算机行业中。信息化技术可以辅助防洪减灾、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全面管理工作,还能够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提供指导,有利于提高水工程的管理质量。现代化水利工作的中心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1.1 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机组优化水平,提升装置的运行效率,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同时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保证级间流量的科学分配,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减少亩次灌溉用水,增加灌溉水利用系数。比如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保证有效、精确的测量水位,具有直观性。遥测水位计的使用就可以达到这效果。型号XD-2206-JB是一种导压式一体化水位测量仪表,采用锂电池供电、现地无线射频通讯、GPRS远程数据传输,能够实现水位测量、水位较准、水位记录等功能,并且具有体积小、防水、防淤堵、冬季可运行、便于操作等特点。能够适应灌区的用水需要,从而获取均衡效益,保证灌区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

1.2 完善管理工作,更新工作观念

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完善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如下:(1)在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体系中会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来快速搜集信息、完善水资源分配,并且实时的监督与控制。这样可以确保及时了解水情,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供水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水资源,达到量化管理的目标。水户灌溉的效益达到平衡,消费过程透明化,计算结果精确;同时,管理工作开始具备公开化的性质,灌溉的用水量、水价、相关的管理制度都开始实现公开化,这样不仅可以监督人们节约用水,增强用水的主动性,还能够避免发生水事纠纷。(2)在信号化系统中对局域网的运用,为灌区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掌握新型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个,更新工作观念,同时也能够推动新型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1.3 节约灌区的成本

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通过创建网络监控系统,可以全面管理与储存数据信息,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节约办公成本。并且,也可以降低在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的集成度,这样可以实现节约成本的目标。

2 灌溉节水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

节水灌溉,科学用水是以正确的灌溉用水信息为依据,因此,灌溉用水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水利信息化技术,实现灌区管理上的自动化,其核心为节水灌溉的有效实施,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部分。

2.1 数据采集。主要建成以河、渠水位测量,田间墒情采集、雨水利用及雨量观测,计量供水为主的信息采集系统。

2.2 泵站、闸门控制。对重要部门的重要部位实现有人值守的计算机远程控制及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控制。

2.3 水量调度管理等应用系统。包括灌区需配水计算及模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

2.4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会商等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突出建设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集成化控制技术、测量自控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身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系统首先依据用水量需求数据采集,由数据总线传至灌区用水信息数据中心并根据预置好的程序和策略进行预处理,依据相关规程,作出用水信息管理决策,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科学灌溉的目的。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系统信息组网设计;灌区用水数据采集及传输;数据采集总线路径规划和设计;中心数据机房设计;水位、田间监测要素观测设计;供配电系统设计;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传输设计;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等。

在对闸门的控制上可以使用手动闸门遥测终端进行控制,一体化手动闸门遥测终端XD-2400用于野外手动闸门的闸前、闸后及闸位的测量采集,并且计算出过闸瞬时流量、累计流量。最终通过GPRS传输模式将信息传输至上位机系统保存及分析。其中在对水位的测量上,采用液位变送器,通过模数电路的转换产生相应的水位。闸位测量是通过无线闸位尺记录闸门的变化位移。

3 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套完善的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下设两个子系统。分别是用水信息收集系统与用水决策支持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促进快速决策,自动管理水资源等工作,从儿童达到灌溉节水的目的。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灌区的管理工作中,对于用水户信息与渠系数据的管理能够达到动态化的目标。

3.2 可以有效的明确灌区配水方案,达到动态化的目标。

3.3 在灌溉方案、工程进度、水费收取等方面也可以达到动态化的目标。

3.4 灌区需水量的运算、用水量的收集、以及各类信息的整合达到动态化的目标。

3.5 在灌区中运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工作中达到动态化的目标。

3.6 在灌区中不同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水户准确计算灌溉量数据,实现计量到户、统计到人。

3.7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新的灌溉技术、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查询当前较为普及的灌溉产品、总结并积累灌区管理的先进经验等。

3.8 实现办公自动化。使灌区管理工作正统化、高效化、节约化。

此外,为实现灌区渠系量水、动态配水以及水费征收等用水管理信息自动化,首先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分析采集到的土壤、气象、作物需用水状况等信息,结合灌区蓄水、配水、输水能力等方面,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用水计划。在实施灌溉的过程中,管理系统还应该根据采集到的各项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用水计划。进而实现对灌区水源及土壤分布、作物需水量、渠系配水结构等进行合理配置,优化调度。由于许多灌区设施安装在野外,地理环境、气象环境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尤其对防雨、防雷、防冰、防沙等环节尤为多加考量。所以,设备需要简洁、实用、抗破坏等特性。例如,对大量偏远测流点,需实现水位的采集与存储,考虑环境的限制(主要包括交通和能源等方面),记录仪表需具备无电工作状态,以便完成长时间对灌溉用水计量统计的工作;对有电力供应的重要闸口,需实现渠道过流量的实时传送,根据实际部署,多利用网络技术、VPN技术、加密防病毒技术等,使系统具备实时、安全、开放、可靠、易扩展等特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灌区中开始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但是在不少步骤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相关人员应该遵循有效投资与由浅入深的工作原则,重视灌溉挂历与工程管理工作,同时明确工作方案。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特点,所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很简单。因此,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节水灌溉为中心,推动灌区的发展,以信息化为指导方向,采取科学、有效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刘红坤,薛挺松,陆晨,高祥.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11).

[2]迪力木拉提·努尔.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9).

[3]卡米力江·依马木.灌溉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6).

作者:杨茂

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 篇2:

农业综合开发漳浦县浦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评价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漳浦县浦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实施情况、效益情况和管理体制改革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搞好中型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农业综合;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陈清锦(1963-),男,福建漳浦人,漳浦县水利局水管站站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

一、项目概况

(一)灌区概况

漳浦县浦南灌区为跨流域多水源的灌溉工程,通过祖妈林、后井、梁山三座中型水库的渠道,将灌区内各主要水系水资源串通起来,形成蓄、引、提水相结合,可进行水资源调度相互补充、合理配置的灌溉体系。灌区初步形成于1960年,先后建成梁山水库、后井水库和祖妈林水库等三座中型水库。同时还陆续兴建了三座小(一)型水库和十座小(二)型水库以及一些小型塘坝、引水、提水工程。灌区范围涵盖漳浦县的霞美、杜浔、沙西、古雷、盘陀五个乡镇和大南坂、下蔡两个农林场,总人口2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农村劳力10.5万人,总土地面积89.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8万亩。灌区渠系包括7条干渠和35条支渠,干支渠总长176.47公里,其中:干渠长79.42公里,支渠长97.05公里,渡槽、隧洞、涵闸等渠系建筑物237座,设计灌溉面积8.5万亩。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浦南灌区属于水资源贫乏地区,人均水资源量1210立方米。根据水量平衡计算,设计枯水年(P=85%)现状年缺水4130万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灌区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新建水源工程不可行。因此,着手对灌区进行改造配套,提高水的利用率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是项切实可行的根本性措施。

(三)项目前期工作情况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建设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科学设计。项目前期工作包括编制规划报告、建立项目库、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编制实施计划和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等,并先后通过水利部专家评估组和省、市水利专家组技术审查。在规划设计中,一是根据灌区的特点和发展潜力,摸清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提高效益为原则,并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相衔接。对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改造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做到质量可靠、经济合理、造型美观、优化环境。尽量采用“四新”成果,为建设水利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改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灌排条件,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供水利保障。三是重点突出灌区“两改一提高"2E作,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要为灌区管理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一)任务完成情况

两年来,共投入资金2122万元,占计划的100.2%,计划的任务已全部完成。实施的主要项目有:开挖疏浚干渠7条,总长15.52公里,占计划的101.3%:衬砌防渗干渠7条,总长49.75公里,占计划的100.1%;农桥25座。占计划的114%:涵闸135座,占计划的102.3%;渡槽24座,总长8.45公里,占计划的109%;暗渠18处,总长4.32公里,占计划的95%;工程管护设施500平方米,占计划的100%;建设测水量水设施42处,占计划的93%;临时工程94万元,占计划的108%;水土保持28万元,占计划的93%。完成土石方22,22万立方米,占计划的98%,其中土方15.85万立方米,占计划的96%:砌石5.42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1%:砼0.96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3%。工程质量全部合格,有的达到优良,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基本做法

漳浦县紧紧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契机,认真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部农发办[2002]3号文件《关于编报2002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水利部门的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全面规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其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群策群力,齐心共建灌区工程

(1)机构健全,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是一项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项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因此把它摆上了重要办事日程。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政府于2002年3月成立“漳浦县浦南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水利局局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计划、水利、农业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场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协调组织有关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为切实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县政府以浦政办[2001]91号文批准成立“漳浦县浦南灌区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负责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日常事务工作。水利部门全力以赴,负责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抽调1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到项目区,对工程质量、进度、技术进行检查、指导、督促,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和切实加强领导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传播手段,广泛宣传我县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和灌区实施“两改一提高”的重要意义,并利用典型工程、样板工程、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性形成共识,进一步树立了“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观念。为灌区节水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部门配合,齐心协力。为确保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在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亲自抓这项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和质量监督;农业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灌区节水改造与种植结构调整推广工作: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部门落实建设资金:灌区受益乡镇政府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投资投劳完成渠道清障清淤的土石方开挖任务:项目区管理单位具体组织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涉及到的建设项目及其运行管理。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互相促进,有效地确保了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和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2、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资金投入是保障。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涉及工程

量多,任务重。时间短,点多线长面广,工程建设资金一次性投入较大,除上级各级财政补助1376万元外,还需投入750万元。为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以中央投资带动地方投资,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着手建立了一套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新机制,切实增加投入,为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可靠的资金保证。两年来,我县共筹措工程建设资金2122万元,全部投入到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中去,其中县级以上财政资金1376.6万元,地方水利部门及受益乡镇自筹资金745.4万元。

3、应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浦南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实践,因地制宜。在渠道防渗方面应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成效。梁山水库高干渠由于渠道底坡陡(1/800),流速快,冲刷严重,而且常年运行时间长,维护检修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在分析总结原防渗措施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细骨料砼板外涂沥青防水层的防渗处理施工工艺,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后,渠系水的利用率从原来的0.7提高到0.95,基本实现了渠道不漏水,后井水库通过截弯取直在0+280-0+340处新建渡槽一座。长70米,高16米,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渡槽地处高山深谷之中,乱石成堆,杂草从生。基础开挖难度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两边采用A字型钢架连接从沟底直达渡槽顶部。该渡槽的建成,使原有盘山渠道缩短了360米,改变了过去土渠经常崩塌、淤积渗漏严重、过水能力低的现状,大大缩短了通水时间,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三、效益情况

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的成功实施,通过对灌区内7条干渠进行全面彻底的清障和开挖疏浚,使干渠面貌焕然一新。渠道断面达到原设计标准,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对灌区所在乡镇的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2004年全灌区灌溉面积达到8.5万亩,干渠恢复通水长度16公里,新增恢复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2万亩。灌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1万公斤,新增油料作物生产能力10万公斤,新增蔬菜等其它农产品生产能力40万公斤,年新增产值473万元。

由于干渠大部分渠段实施衬砌防渗,渠中流速比改造前提高1/3,经测试,渠系水的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50提高到改造后的0.70,干渠减少跑水、漏水1019万立方米。梁山水库灌片高干渠长8.4公里,全部衬砌防渗后,渠系水的利用率从原来的0.7提高到现在的0.95,年减少输水损失336万立方米,增加发电收入5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0.75万亩:后井水库灌片,原来全灌片灌一次水需35天,现在灌一次水仅需20天。缩短了15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祖妈林水库灌片,干渠恢复通水6.5公里,左干渠衬砌防渗后,原来从水库放水至杜浔镇水厂(距离6.4公里)需3.5小时,现在仅需2.2小时,缩短输水时间1个多小时,新增恢复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此外,在灌区干渠整治中,对渠道外渠岸堤顶进行挖填平整。整理出堤顶宽2~3米的平台,作为渠道管护道路,方便灌区管理。

四、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近年来,随着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试点也同时进行。

(一)抓改革增活力。推进水价改革

灌区节水改造,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的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属自收自支单位,工程的维修、设备更新及管理费用只能从水费中解决。但多年来,水商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行政干预过多和水费制度尚未步入法制化,针对这种情况,从1999年起,我县就着手对水价征收办法进行了改革,积极开展有益探索,充分发挥其价格的杠杆作用。根据福建省物价委员会[1999]公字198号、福建省水利厅闽水电[1999]财395号文《关于印发福建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农业水费价格,对新建的灌区工程受益区实行新水新价,对已建、改建和扩建的灌区水利工程水价进行适当调整,县物价局以浦价[2000]5号文核定我县农业水费供水价格每立方米0.06元。通过实行合理完善的水费征收办法,我县的水费收入已由1984年的68万元增至2003年的575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用水大家争、兴水无人管”的困境,为灌区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以水养水、以水兴水”、“科技兴水、改革活水”的新路子。

(二)完善量水设施。实行“按方收费”的水费计收办法

灌区量水设施配套完善后,实行“按方收费”的水费计收办法,水价按县物价局审批的每立方米0.06元。按灌区各分片的实际情况,签订《供用水协议书》,制订了详细的供用水管理制度,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

1、可较准确地计算灌区各行政村的用水量,避免因无法计量而造成水资源浪费,年可节约水量150万立方米,占灌区年用水量的15%。

2、提高灌区用水户节水意识,增强群众节约用水的观念。

3、更好地执行“以方计费”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提高水是商品的价值观念。

(三)成立灌区用水协会,完善自主管理的改革试点

鼓励灌区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管理,明确权责,明晰产权,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2001年前,灌区水费计收主要采用乡镇统筹的形式进行,由乡镇政府与水管单位签订用水合同,乡镇政府负责向所辖区用水户收取水费后统一向水库缴纳。这种形式在1995年至1998年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费计收工作较为顺利。1999年至2001年,由于灌区乡镇、村财政困难,镇村两级将农民上缴的水费挪作他用,导致水费征收难度增大。2001年后,随着浦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续建配套建设的顺利进行,灌区渠系的配套完善,管理单位开始探索在部分独立片区成立灌区用水协会,负责协调灌区与水库的供用水管理以及水费计收工作。

用水协会成员是由灌区独立片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能为民办实事、受农民拥护的代表组成。2002年上半年,后井灌片霞美镇的巷内村、眉田村、运头村先后成立用水协会,结合现行村级管理制度。分别由这三个村与水库签订用水协议,这三个村委托用水协会全权负责该村的供用水管理与水费计收。提取实收水费10%作为用水协会的费用,用水协会接受水管单位和乡镇政府的监督,用水协会成立后,在用水管理及水费计收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水费及时上缴水管单位,完善了水费计收管理制度,促进了水费计收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成立村级供水协会,由协会负责与水库管理处协商放水事宜和农业水费的征收等事务,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成功典范。

作者:陈清锦

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 篇3:

某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水量平衡

摘 要随着水资源的短缺,提高农用水效率已迫在眉睫,灌区节水改造是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这一。本文以实例分析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水量平衡关系。

关键词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平衡

1基本情况

某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总长度达34.48 km,共有干渠8条,47.08 km,支渠40条,约100 km,斗渠235条,约446 km,农渠4 003条,约2 519.4 km,采取一、二级站集中供水、三级站分散扬水的建设方案。灌区枢纽工程现已完成中型泵站4座,其中一级泵站安装10台机组,二级泵站安装3台机组。

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项目区地下属于变质岩贫水区,地下水仅能满足人畜饮用,发展农业灌溉只能依靠灌区工程提引乌苏里江水。建设高标准的防渗输水干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兴建某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更是灌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势在

必行。

2项目区建设内容及投资

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渠开挖干渠12.585 km,支架开挖4 km,引渠开挖4.5 km,干斗开挖20 km,排水沟开挖30 km,修复及疏通排水沟

60 km;干渠砼板衬砌12.585 km,支渠砼板衬砌4 km,引渠衬砌4.5 km,干斗衬砌20 km;提水站9应,交通桥4座,生产桥27座,涵管3l座,5T节制闸16座,2T分水闸29座,倒虹吸ll座,渡槽1处,砌石明渠600 m,暗渠1 km,一级引渠渠首工程、杨庄沙河水源和渠首工程以及管理工程建设,测水量水设施及仪器购置。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总投资2 38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00万元,地方水利部门第集资金785.6万元。

3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节水配套改造建设顶目区属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系,自东向西、由北向南分别流入黑龙江和松花江。地下水文地质单元属于平原变质岩区,其地下水为浅层水,存储于风化层和个风化层之中,开采条件很差,仅可供当地农村人畜饮用。区域内现有部分大口井和拦蓄水工程,总拦蓄水量320万m3,每年汛期蓄水较多,干旱时只能勉强提供点种用水和浇“救命水”。因此,在水资源平衡中不考虑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该区域农业灌溉水源唯有依靠引乌苏里江水。

4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项目区供需水平衡

4.1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 536万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416万m3,地表水拦蓄能力320万m3,引水量1 800万m3,由于地下水无集中开采价值,只能提供人畜饮水,农活用水完全依靠引水,因此,地表水、地下水不参加平衡分析。

4.2现状农灌需水量

本灌区当前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及其他小杂粮也少量种植,复种指数为1.75,粮经比例8:2。项目区灌溉总面积7.53万亩。现状灌溉形式主要以大田漫灌为主,畦长、畦宽超标,并且疏于管理。

1)灌溉水利用系数。项目区土壤土质属于中等透水性壤土,主要骨干渠道进行防渗砌护,故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

2)综合灌溉定额计算。

综合灌溉定额M=Σam

4.3项目区现状供需水平衡

本项目区内无大型工业及副业项目,用水量很少,水资源平衡不再计算工业及副业需水,地下水仅用于人畜吃水和生活用水。因此,水平衡仅分析引水与农灌用水平衡,经分析计算、成果如表1所示。

5项目建成后或设计水平年水供需平衡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项目两年完成。干、支渠全部实现防渗化处理,由此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区分别按有项目和无项目,在50%与75%两个不同保证率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5.1需水预测

工程全部完成后,可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7.53万亩。项目区目前粮经比例为8:2,项目实施后,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结构调整速度很快,粮经比例达到6:4,由此可以预见,需水量将有大幅度增长。

本次需水预测按照项目区农业粮经比例,由目前8:2调整到5:5进行分析,新增加经济作物2.26万亩,需水量将有大幅度增长。如仍采用目前灌溉方式(无项目),在50%与75%两个不同保证率上,作物年综合灌溉定额分别为240 m3/亩、320 m3/亩,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807.2万m3、2 409.6万m3。

项目区农业粮经比例调整为5:5后,实施项目建设(有项目)采用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粮食作物灌溉面积3.8万亩,拱棚蔬菜畦灌面积

0.5万亩,大田蔬菜渠灌面积2万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1.23万亩。在50%与75%两个保证率下,年灌溉定额将大幅下降,各类粮经作物,在不同灌溉形式下的灌溉定额从需水量如表2所示。

5.2可供水量

由于该地地处变质岩区,地下贫水,地下水只能满足人畜饮用。地表水虽然铰为丰富,但考虑到项目区内旱季没有水可拦蓄,只有部分大

(上接第94页)

口井汛期有水用不着,旱季用水没有水。因地表水、地下水不参加供需水平衡分析,供水量仍然是可引水量,为l 800万m3。

6小结

通过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大大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供水保证率,解决春旱缺水,减少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作物单产,提高灌区人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同时,灌区的节水不仅可用于林、草和灌区周边的天然植被灌溉,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灌区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树宝.引沁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水量平衡分析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

[2]丛日颖,刘磊.灌区渠道防渗的节水技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2.

作者:彭龙 张永利

上一篇:网络广告创意现实平衡论文下一篇:地方电视台下公益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