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岗位增幅有限,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总体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1:

“管理”与“引导”,开放时代的两种境界

从历史渊源上看,由于加拿大曾隶属于英联邦帝国,因此加拿大各高校早期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继承了英国传统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德国教育模式的推行,加拿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生变革,开始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后来,这种形式进一步发展,各种学生俱乐部大量涌现,学生课外活动大量增加,管理上出现了混乱。加拿大各高校开始认识到这种管理方式的危害,因而采取各种措施,把学生管理工作与办学目标联系起来,将学生工作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使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相应地,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学生管理中心”(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处”),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并制定了工作细则。该中心是在校长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部门,下设招生办公室、学生活动中心、学习中心、咨询中心等,主管教学以外的一切学生事务。这种学生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加拿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颇具特色,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管理职能,调整培养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加拿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法制管理理念。加拿大是一个法治国家,非常崇尚“依法治国”,这种精神体现在高校里则为“依法治校”。加拿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据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不仅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学生一入校,就会得到一本类似《大学生活指南》这样的书,包括“新生须知”“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学生权利与责任”等内容,详细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明确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就明确了学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禁区”。加拿大高校管理学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在犯了错误时,首先和学生协商处理意见,如果学生不同意处理意见,可逐级上诉,最终由校委员会召开听证会,请原告、被告、证人参加,经过辩论、商议依法处理;如果学生不服,可以依法上诉到法庭依法裁决。“依法治校”可见一斑。

具有多样性和学生个性化的管理意识。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多种文化并存。加拿大国家宪法规定,教育行政管理权交给各省议会和政府,各省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省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因而加拿大各大学没有统一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标准、学位颁发标准和学生管理规则。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表现出了多样性,例如: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各有各的标准和要求。加拿大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自己的大学生活,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而不是强迫学生选择什么。这是西方社会价值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结果表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个性化。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享有无限的自由,加拿大各大学均采取综合化的强制措施把这种个性化建立于严格的法律与纪律之上,如一些大学明确规定不许酗酒等。

尊重学生自主权、参与学校决策权。加拿大高校按照联邦政府的法律规定,都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机构——学生会。学生会的宗旨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致力于为学生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使校方提供安全、便捷的学习环境。加拿大及各省都分别成立有联邦学生联合会、省级学生联合会,主旨是在全国和各省组织大学生运动,提出政治见解,为学生提供服务,努力保护学生在学校、城市的最大利益。在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上,加拿大高校注重平等和尊重学生自主权,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多伦多大学早在1921年就实行了“荣誉制度”,新生入学要在该制度的誓词上签字,因而该校任何考试均不设监考教师。该校荣誉制度主席科尔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同时能建立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信任。学校的许多管理制度保护学生的自主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必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教师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同时,加拿大许多大学都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务管理的机会,一些大学还制定了“学生评议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等进行评估。在学校董事会和教务委员会这两个机构中均有学生参加,如约克大学的董事会15名成员中就有2名是学生。在加拿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他们的权益是受到充分尊重的。学校的相关动议都是在广泛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得以通过并施行的,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加拿大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加拿大各省都有一所大学设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来培养学生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所学课程讲究应用性和操作性,如《后少年期心理》《精神卫生》《大学集体活动》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加拿大一些大学还设立了学生工作方面的博士点,培养学生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加拿大高校富有成就的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专家化是分不开的。

深切的人文关怀。加拿大高校注重从细微处关心学生的成长,比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克服学习困难;为学习困难学生举办专门的补习班;对少数族裔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服务;等等。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是某门课程的专家,负责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校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余活动、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自主选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加拿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尽管我国与加拿大的国情及社会制度不同,但透过加拿大高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管理体制,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变“管理”为“引导”。要搞好学生工作,首先,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观念。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维护学生权益的保障机制,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明确哪些是必须管死的,哪些是应该放手的,做到管理职能明确,强化服务性管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对各种学生组织进行政策化、实体化的指导性管理。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学生管理模式应向开放式转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创造性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素质,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实行开放式管理。高校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参加教育教学管理环节和日常管理工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努力培养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是留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不够系统,工作仅凭经验,专业化程度很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工作对教师在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等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高校中虽然有不少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数量较少,而且专业大多不对口,满足不了新形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借鉴加拿大的做法,我们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意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和学历层次,并解决好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专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我国高校要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教学环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当然也在变化,能否与世界高等教育同步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与世界名牌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让学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是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在高等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地方,这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要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高校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思 源

作者:许 青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2:

论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拓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岗位增幅有限,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总体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本文从分析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特点入手,对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拓宽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引言

一些市场经济不健全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瓶颈,这个瓶颈曾经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如果不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以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失业就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并可能对我国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高等学校,然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共性是:地方高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所以,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稳定。

一、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从人才市场供求匹配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供求数量、专业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我国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在这种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下,由于大学生不受分配计划的限制,可以自主择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师范生的就业不再受到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的限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 用人单位的挑剔、结构性矛盾突出、学校培养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以及毕业生本人就业期望值偏高等因素,与此同时,师范生就业也面临着教育部门职位饱和、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范生供需不平衡和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各种挑战也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巨大,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一下主要特点:

1.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

陕西省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一所万余人规模的师范类院校。在本地教师岗位需求不能完全接纳、又没有合适的机制很好地实现师范类人才外省输出的情况下,师范生“供大于求”,是不争的事实,在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考研和“专升本”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师范生就业“一届不如一届”,灵活就业人数居高不下,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走低。

2.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弱

师范类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以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习为辅,从事教学工作相对而言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从事其他其技术岗位的工作则显得能力较弱。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应落实工作单位,若当年无法落实就业岗位,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也就基本上失去了优势,师范性不刚、学术性不强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得不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越来越多的师范类毕业生不能“专业”就业,但如果从事非教师行业,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无一技之长”的知识构成和能力储备,注定使他们不具备和其他专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条件。

二、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分析

造成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萎缩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如果从就业空间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萎缩,就业渠道不畅

从理论上讲,我国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缺口很大,国家大力号召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但实际情况是,陕西作为西部高教资源大省,由于多种原因,其吸纳本省师范类高校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十分有限。在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使师范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的同时,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学校班级数逐年减少,几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学校布局的调整使中小学教师出现大幅超编,每年都有新毕业的师范专业学生,但是又并不是每年都有到年龄退休的老教师,师范招生规模的膨胀和教师岗位饱和造成了师范生 “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同时,一些贫困地区受财政收入制约,囿于财政窘迫,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压缩教育系统编制,在毕业生吸收的力度上大打折扣,学校宁愿聘用待遇较低的代课教师,也不愿接收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影响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维护就业公平,陕西生在事业单位推行凡招必考政策,受人事、财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基层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许多地方要求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后再参加“招教考试”择优录用。这种非水平考试的录用比例非常低,将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挡在了教师队伍之外,导致社会资本较弱的师范毕业生“回乡教书”的愿望落空,使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直接影响到地方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顺畅。

2.就业竞争激烈,岗位挤占严重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始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市场定位重合,他们的进入不断“挤占”了原本属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很多硕士研究生和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得不“委曲求全”,做起了地方师范院校本科生、大专生甚至中师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并由此带来高校毕业生以学历学位为主导,由高到低单向挤占就业岗位的现象。

3.师资来源多元,就业空间缩小

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变原有的封闭式、定向型的办学模式,步入开放型、非定向的发展模式。非师范类院校也能培养师资,非师范毕业生可以参与竞争教师岗位,从而打破了师资培养是师范院校专利的模式,师范类学校对教育系统输送教师人才的垄断局面已经被打破,地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教师职业”选择的传统空间将急剧缩小。

三、扩大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拓展的对策

毕业生就业模式无法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管理模式落后于市场经济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出路是:改革高等教育,畅通就业渠道。

1.学校要主动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准确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拓宽专业口径和方向。从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在办学实践中努力把握其内在规律,探索毕业生就业新途径,从而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2.学校间加强横向联合,共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具有的趋同性,应改变目前拓展就业空间院校单兵作战的模式,通过院校之间的横向联合,规范和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全省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平台,打破就业信息分割的现象,促进毕业生合理有序的流动。可借鉴东北高师院校模式,积极创新地方师范类高校公共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成立陕西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建设就业联盟网、举办联合供需洽谈会等措施,使我省师范类高校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同时,学校积极培育协作性、区域性市场,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

3.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地方师范类毕业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和协调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制定地方师范招生计划。要改革招生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宏观预测,要根据师资的需求,加大师范本科、研究生招生数量,减少专科招生数量,解决培养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改革师资培养模式,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地方师范院校层次和布局,提高师资培养层次,改善师资培养结构。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多吸纳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

4.政府要全面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我国自2007年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一举措应尽快在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推行。陕西农村基础教育初中教师95%以上均由属地高校培养,其主体来源于地方师范院校,因此,应将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充实农村学校师资的任务主要交由地方院校来完成。做好地方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工作, 对于办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提高基层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有利,而这种师范院校“免学费+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会极大地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实现高就业率与高就业质量的统一,学生个人成才与国家建设人才需要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1.

[2]关注.国外师范专业是否实行免费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3-19.

[3]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1.

[4]张文双.新时期高等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5]吴若飞.高师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总第89期).

[6]孙泽厚.大众话高等教育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

[7]耿绍宁.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5.

作者:刘 伟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3:

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摘要:从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别从学生教育、科研管理、学科设置、行政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文章最后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在今后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课程设置;科研管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采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办法在一定时期内是可行的,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有限不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先发展国家建设所需的教育和科研领域,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角度来讲,曾有过积极的一面。但已时过境迁,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国当前现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1]。过重的行政管理只能使得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学术科研上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育人上过重的行政干预也难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一、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机械和制度化,没能做到从学生自身出发去进行施教、传道和授业。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而没有去进行对学生主观思想的改造。管理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2]。

(二)注重科研是我国当前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首要任务,国家也就各高校的科研情况下达了各项科研任务和科研管理办法以努力促进和刺激我国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目的、科研环境、科研人员配置等情况不同,若想对我国高校一视同仁,在科研管理上采取统一的考核方法和制度,必定会造成一部分高校难堪重负。

(三)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具体教学内容方面与我国当前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程度不够,致使学校所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既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当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需求。

(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包括大批民办高校仍然是沿用行政机关里的一套管理办法,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运行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高等教育在学术和育人方面内在的逻辑体系,造成管理死板,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五)管理队伍不专业,行政、育人、学术三方管理混淆,行政管理经常渗透到育人和学术过程中,干扰育人和学术内在的逻辑体系,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制度上的规范只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去限制学生的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起到教化、育人的目的,而且还会增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进而造成学生心理疾病和性格扭曲。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应处于服务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行为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施教,是服务于学生的一方,而绝不是限制和管制学生的主体[3]。学生从高等教育院校中所获得应是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服务,教师应当从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进而起到让学生的行为在自不知不觉中自觉的去符合各种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目的。教师应当是服务于学生的一方,而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才是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需要努力改变的方向。

(二)对高校教师以及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除了要有论文检测等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外,还要采取严厉的事后处罚手段。对文管类学科科研成果的文字重复率检测,对理工类学科科研成果的实验重复验证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这方面必须严格,绝不能省略或草草了事。一经发现,必须严肃、严厉处理。对于在科研成果上弄虚作假、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高等教育管理上要颁布制定详细的管理处罚条令,做到有法可依,其力度要尽可能地做到杀一儆百。

(三)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科、课程设置应尽量做到门类齐全,并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加大国家对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中研究生层面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加强社会调研和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加大校企合作、校院合作的培养力度。高校中要设立对学生专门进行就业指导的机构或部门,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加大对失业学生或主动放弃工作自主创业学生的创业扶持力度,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把就业工作做好。

(四)我们国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摒弃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将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仅应用在高等教育院校的行政部门而将学术管理和育人管理从行政管理中明确分离出来,形成各自的自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才能逐步地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高等教育院校接轨,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也才能得到飞速发展。

(五)应建立严明的教师管理队伍,对一线教师的品德、德行和授课过程进行严加管理,让育人成为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处罚。将行政管理和育人的逻辑管理严格区分开来,禁止将行政管理中的琐事渗透或涉及到育人上,在育人上完全尊从育人的内在逻辑进行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一线教师为榜样,尊师重教、传道受业,以学生满意为宗旨,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不刻求规范上的死板,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相比仍不够。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仍有待提高,而公立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变动弹性比较小,数量一般较为固定。因此,在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素质、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方面,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仍有较大作为。

(二)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方面,民办高等教育院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继续成为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的重要补充,对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办高等教育院校在继续加强自身办学特色、满足公民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规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如何在民办高等教育市场里遏制住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监管部门需要考虑和做的事。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缴纳学杂费后能够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所有管理者都是服务于学生的一方,规范、制定、品德的遵守是学生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接受高等教育教化后主观自发的行为,而并非是在任何人管辖下的约束行为。二战后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民办高等教育占绝大比例、国内的高水平大学由民办创建和运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国在改革開放后民办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正是迎合这一趋势,努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国际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莎莎.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解析[J]. 中国商论,2020(04).

[2] 阙明坤,王佳丽.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逻辑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 (02).

[3] 曹珊.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浅析[J]. 知识经济,2020(01).

作者简介:宋伟(1981—),男,博士,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宋伟

上一篇:机电技术专业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会计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