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随着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和思想,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只有从目标管理的方向出发,明确这一管理思想的内涵,然后将其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一步一步的进行落实,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篇:高等教育管理论文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多年的扩招,为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其改革速度也变得缓慢,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吸收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通过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教育体制改革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产生的背景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政府公共服务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下,将政府职能市场化,将服务质量和效率(顾客导向或者结果导向、公民导向)作为追求目标,进而帮助政府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新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从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延伸到包含行政组织在内的公共组织,例如高等教育管理等其他公共组织领域。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涉及内容广泛,他是一个管理理论的高度概括。通常来讲,新公共管理是指传统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转向私有部门进行管理,政府只提供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模式,但是管理要采用市场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当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新公共管理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着重于经济和效率、成本抑制和分散化管理。后期则引入市场概念,着重于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注意到使用者的期望,这就是现称的“新公共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与以往的行政理论差别很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公共管理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我们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属性。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核心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军队、社会保障等。这种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机关提供统筹把控。另一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者称为混合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是处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可以同时具有共同性和私有性的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可以由非政府机构甚至是个人所提供,比如公共服务行业。依据公共管理理论的这个概念,可以认为教育属于混合公共产品。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教育在进行划分时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基础义务教育更加偏向于核心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则具备了混合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提供管理,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甚至是个人。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现有市场经济结构主体已经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逐渐被知识科技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越来越重视,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已经无需进行垄断。通过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让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机制,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自主权利,同时,国家在管理领域扮演监管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效率以及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可行性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下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改革需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学校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兴起教育分权运动。从而使西方发达国家将教育管理实现了市场化。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的形势下更要将教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改革时,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据国外的教育目标为基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教育行政作为一种公共行政,它也必然存在公共行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成本高,而产出率却相对较低。这是各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如何提高教育行政产出比,已经是各个国家遇到的共同难题,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当前采用新公共管理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但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政治、体制、国情等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时,不能照搬西方的應用模式,而要依据我国自身的情况找出现有教育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契合中国实际的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滞后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已经从原来核心公共产品开始向混合公共产品转变。这种认知方面的变化,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需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地改革。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符合我国长远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需要;第二,符合国家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需要。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体制来看,还不能完全符合以上两点。在对国有办学的学校改革过程中,虽然对学校的隶属关系已经做了相关的调整,但是要想改变传统由政府指导的办学体制还是相对缓慢的。导致现在的高等教育存在效益低下,教师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存在。虽然部分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实施了部分主体多元化的改变,但是体制模式还不够完善。另外,在国家的统一宏观调控下,虽然在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机制。但是地方政府在面对新的改革机制下缺乏一定的经验,另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在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上,高等学校依然以一种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导致高等院校在自主办学上缺乏一定的权力,在内部管理方面也缺少自我约束的相关机制,从而导致高等学院不能灵活的与社会发展对接。

(二)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不畅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改革,将高等教育当成一种混合公共产品。由此可以认为高等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相关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市场的供给来创办高等教育。依据这样理论,我国政府才大力促进民办或者合办的高等教育,由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办学的多元化。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这种没有完全自主的民办机制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首先,部分教育管理者以及部分社会人员传统观念难以改变,认为民办教育的开展,不足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发展民办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知不一致。所以,国家在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时,往往发展速度较慢,质量不高。导致现在的民办学校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对教育改革的需要。另外,在学校面向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社会配套也不够完善,国家如何调动社会公民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措施并未真正形成。

(三)政府或教育主管部分角色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作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国家也明确了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时,要能够充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部门在市场机制中,对于自己的角色不能有正确的认知,自我角色定位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应用市场机制而引进的相关投资管理过于死板,导致高等教育失去了灵活性,进而丧失了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另外一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民办高校管理过于松懈,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督以及激励机制。导致部分高等教育资源面对的市场竞争过大,阻碍了民办教育的持续发展。当然,现有体制下,政府需要对高等教育有着相应的监管制度,如果让高等教育实现完全的市场机制,则会导致另外一些弊端出现,比如出现教育不公平,恶性竞争和教育质量低下等现象。

四、基于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

首先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宣导,增加有关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认知。对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为高等院校创造更好市场资源,以便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发掘市场资源并充分利用,才能使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展现出来。另外,高等院校只有融入市场中,才能让高等学院找准自身的地位,并在发展中发现本身的不足,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改进和良性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只有逐步完善自身的特点,提高办学效益,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向“一流大学”看齐。当然,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产物,无法完全脱离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中仍然需要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高等教育在市场上必须是在一定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必须做好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平衡选择。通过市场与计划之间的互补,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逻辑,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进程

虽然高等教育经过了近20年的扩招,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相对需求依然比较稀缺。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下,高等教育应该扩大供给,应该改变原有体制,提倡服务体制多元化,以便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过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政府依然应该作为供给主体,并为高等教育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让其他部门可以适当参与高等教育的供给,通过其他部门辅助高等教育的供给,建立一主多元的共同参与体制。在具体的机制改革中,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适当多开办冠名的二级学院,扩大高等办学合同承包范围。这种高等教育的供给合同主要由政府与其他机构进行签订。在合同中,政府作为主体,对学院开办起主导作用。而其他机构则作为生产者。通过冠名二级学院的开办,可以扩大高等学院的供给,进而增加社会民众的选择。第二,鼓励企业或个人开办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市场经营者依照市场机制进行自主创办的高校,甚至是可以依靠外资来创办高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第三,发展股份制。股份制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资金融合,进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

(三)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明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要求是,应用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非核心的公共产品。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就是在应用市场机制的同时,还要关注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弊端。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管,从而消除市场机制本身问题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机制下,政府已经由原先的完全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监管者。如果在高等教育采用的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时,就需要政府来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责,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消除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问题。此外,高等教育完全采用市场机制也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政府部门要加强教育管理改革的推进。比如,学校出现权力失衡、教育乱收费、弱势群体收到教育歧视等问题。政府部门就需要采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为教育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保证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在采用市场化管理时,提供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市场化管理的有效性,进而缩短城乡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中,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型背景下,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吸收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对高等教育改革中,不能完全复制西方的模式,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有选择性地引进其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及做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管理改革有序走向新征途。

高等教育应面向国家更要面向社会,使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理论、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各类信息和资源都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并让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共享性的制度服务平台,由局限于内部向关注战略导向和结果导向转变,发挥高校智库和社会服务功能,才能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等教育,从而让高等教育的发展融入社会,使高校教育职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不仅能提高高等院校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增加高等教育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通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发展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措施,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勇.新公共管理主义视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挑战[J].高教探索,2011(11):40.

[2]许书烟.从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高校契约管理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6(01):52-53.

[3]戴欣晔.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的文献综述[J].商,2016(04):66.

[4]高娟.新公共管理理論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62-65.

[5]吴晓芳.浅析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214-215.

[6]王硕旺.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3):20-27.

[7]石小娟,高骏敬.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01-103.

[8]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3):38-43.

[9]蔺起超.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下的现代大学权力运行[J].大学(研究版),2016(11):19-26+18.

[10]刘德林.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借鉴[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07):7-10.

作者:周洪波

第二篇: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随着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和思想,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只有从目标管理的方向出发,明确这一管理思想的内涵,然后将其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一步一步的进行落实,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目标管理进行阐述,并且就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促进这一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等教育 管理 应用

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标管理作为科学管理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企业的应用中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管理中也逐渐将这一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到实际的管理实践工作中,随着目前高等院校教育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目标管理在高等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展开。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一度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但是大学作为学生人生的最后完善的时期,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对其后期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目标管理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就业率也会得到根本的保证,下面就具体针对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简述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具有预期性、激励性的,并且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工作保证顺利的进行。这种管理理念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实施管理。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中,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目标管理,将系统的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的不同管理环节中得以体现,确定相应的目标,这样大学生以及管理人员就会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水平的目的。具体的实施程序包含订立目标、目标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目标管理,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管理体制变成学生和院校方面共同实现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将目标管理引入到高等院校中,可以通过目标的设定,使管理者和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认同感得到强化,从而转变为内在的动力,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会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努力的学习、工作,尽可能的配合管理者完成各项工作。这种管理理念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分解的形式,将大的目标转变为小目标,最终再将其进行综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最终的管理效果完全大于进行整体管理的结果,使高校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2.特点。目标管理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确定性,其目标一旦确定,与其相对应的质量,实现目标的时间,以及各人的职责、范围也会明确,并且这些方面的内容不能轻易发生改变。另一个特点就是目的性,具体就是指每一个目标设置的水平高低问题以及最终是否达成,对于参与人员在这一目标中分别作出的贡献要进行明确,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团队中好吃懒做现象的出现,督促所有人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次,这一管理模式还具有智能性。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人为动力和核心的,重在强调成员的参与程度。最后,闭环性。在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因为共同的目标而构成的一个由小的目标组成的一个闭合性的系统,也就是最终需要达成得总目标,这种模式的形成就是将总的目标通过分解,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促使大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早期的目标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发展中,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随着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由于目标管理中超前性、系统整体性特点比较突出,同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仅重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有效的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后期在政府管理中也逐渐开始渗透。最后,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目标管理慢慢得到了高校管理的青睐,并且投入到了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一管理理念和方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管理者服务意识的提升。在进行目标管理的工作中,目标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对目标实施的过程进行关注,更重要是向参与人员提供相关的服务,同时,在明确最终目标以及各个小目标的基础上,每一个管理者还需要明确自身的功能以及职责,这样才能保证总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情况下,随着目标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断推进,管理者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2.目标性的强化。在目标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进行中,能够明确的找到每一个問题的关键所在,这是这一管理模式之所以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优势所在。在实际发展中,如果这一管理模式要求各方面要根据高校的发展配合工作,首先就需要进行目标的强化,然后再按照职责分工将最终的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目标的分解,能够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通过明确各方面的职责,然后对目标的组织、实施、评价、监督等按照相应的程度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每一个参与者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还能做到以大局为重,避免顾此失彼,保证最终目标顺利、有效的完成。

3.目标实施环节的贯穿性。目标管理其着重点在于结果,主要是参与者通过对总目标以及各个子目标的认识,从而激发起不同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特点使得不同层次的领导可以脱离繁琐的管理事务,这样也可以使实施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潜力,保证目标的顺利、有效实现。目标管理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每一个职责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就避免了不同部门以及职位间的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目标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负责人,这样管理模式无疑给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目标的不明确。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总目标的确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如果不能将管理的总体目标进行明确,目标管理的功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的确定不仅需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还需要着眼于当前高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当前的需要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种情况下,总体目标的确定就有了相当大的难度。另外,目标的制定主要是高校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研究决定的,但是如果高层领导的眼光不够长远,缺乏科学性,最终的目标的决定就会收到相关方面的怀疑,后期子目标的实施效果也就得不到保证。

2.目标时效性以及持久性问题。首先从目标的持久性来说,目标的持久性主要指的是长期目标,高校高层领导在进行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以长远目标为中心,进行短期目标的设定,短期目标必须为长久目标所服务,这样才能保证长远目标的持久性。但是一些高校在进行目标的设定中,普遍存在短期目标的衔接性较差,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为长期目标服务,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另外是短期目标的时效性,目标管理的时效性是实施目标管理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只要保证这一部分功能的实现,才能达到目标管理的效果。因为一些短期目标是一些高校在发展中的一种短期的行为,因此,这种目标就是在一个阶段内可以实现的一种目的,但是许多高校在实施目标管理以后,几乎都没有重视时效性这一问题,这样就会对目标管理实施的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3.管理理念问题。在高等院校中实施目标管理,必须保证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使目标管理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但是就当前实施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以及高校领导并没有全局观念,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处理教师自身发展、高校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改革几个方面的关系,同时因为整体观念不强,所以在具体的目标管理的实施中,往往会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对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造成影响。最后,领导的服务意识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力度不够强,缺乏整体性。

4.目标管理实施的沟通以及监督检查存在问题。影响目标管理实施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上传下达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保证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对基层意见不够关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下层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就很难顺利的开展,影响目标管理工作的效果。在目标管理的进行中,如果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各个子目标的实施情况就难以得到保证,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最终总目标的实施效果。目前在实际的工作中,普遍存在这一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教师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对相应的目标进行跟进检查,甚至存在任其发展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对已经发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解决。另外,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相应的目标,无视成本的投入,降低资本的有效利用率。最后,在考核方面,不能按照相应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忽略实施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奖励,一味的注重最终的结果,影响目标管理实施效果。

四、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前提就在于科学、规范、有效的实现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这同样也是我国教学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当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我国当前高校对于目标管理的应用而言,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团队精神的增进,同时也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目标管理的不断深入实施,教师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改善,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目标管理。

1.管理目标的确立。高校发展的中的内涵建设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实施,必须确定总体目标,这是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最终教师需要达到会教学、爱教育、好研究的目的。首先,从会教学来说。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素质的表现则是教学质量,这一标准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在教师管理方面质量的评价标准,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必须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对其进行深入的体会,这样才能保证教案的深刻性。对于学生的责任心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富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保证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授课,尽可能的将自己最高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其次,爱教育。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实践教学不断的总结经验,按照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尽可能的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效的吸收相关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增进交流,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探讨。此外,教师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本身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如果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这样才能保证在实际的教育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爱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个人实现不断提升的根本。因为要想提高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就需要通过实践以及科研,不断的进行总结,然后将其更好的应用在未来的教育中,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收入,同时也能不断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综合实力的提升。

2.科学的协调个人和院校的发展的一致性。教师个人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相对来说,教师的个人目标应该是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发展中,只有将这两个部分实现有机统一,才能保证在实际操作中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最终才能促使这两个目标的共同实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本身的发展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当前的院校的教学和评价中,教师本身的特点和能力对教师劳动的独立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中,如果存在一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院校发展不一致,一些教师就会侧重于自身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就会无视院校目标的实现,甚至对院校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对教师强化自身利益与院校利益统一性的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全局意识,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向心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院校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在教师方面的管理目标确定以后,为了更高的实现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还应该引导学生确定相应的目标,在进行目标确定工作中,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深入的和学生进行接触,通过日常活动、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思想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对学生各方面情况深刻、及时、真实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的确立。在目标确立以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所需要的条件列举出来,然后细化大学期间需要达到的小目标。目标确立完成以后,就需要切实的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小组以及学习小组的建立,强化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等个人素养实施有效的管理。在进行小组的组建中,应该以不同的目标作为分化小组的根本,比如就业组、考研组、专升本组等。然后每个小组需要有相关的负责人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通常可以选择导师或者学习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年级学生承担这一职责,为其制定学期内需要达到的目标。

4.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综合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总体表现,将学生在学习小组的平时的表现、德育测评、考勤等情况全部在建立的个人考核档案中进行记录,最终對其进行总结,并且依次发放奖学金以及助学金等。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学生干部在目标管理工作实施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可以指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在最终的目标实现以后,可以根据个人的表现进行评比。为了明确不同参与人员的职责,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机构,这样就可以使各个管理工作者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评价制度的确定需要按照学生个体进行确定,综合学生个体差异、努力程度以及目标的达成程度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教师的目标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目标管理工作中去,明确目标管理的最终结果,更好的实现目标管理工作效益的提升。评价以后,还应该实施奖优罚劣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积极性也能有效的调动起来,对于表现好的进行奖励,表现较差的则要进行惩罚,从而促进后期目标管理工作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不断的实现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达到目标管理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落实,不仅能够使高校与当前教育改革实现同步发展,同时也能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此外,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保证,由此就可以看出,目标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想使这一目标管理的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最主要的就是目标的确定、实施以及评价结果几个方面。不过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几方面在实际的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相信随着目标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未来这一管理模式一定能够有效的推动高校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萍.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8).

[2]温文君,徐娜.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3]李黎明.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上),2012(4).

[4]钟山.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4).

[5]高玮玮.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0).

[6]陈抒忆.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2).

作者简介:张宁(1982-),女,辽宁开原县人,硕士研究生,燕山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布局与产业发展对接问题的研究”,编号:14JDGC017.

作者:张宁

第三篇:基于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探讨

摘要:在社会多元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社会各种需求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迟缓和乏力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公共管理主义主张市场中心论,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科技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半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合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主义;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敖琢(1978-),男,湖南湘潭人,湘电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罗金梅(198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管理。(湖南 湘潭 411101)

一、新公共管理主义的起源与概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的破产。继之而起的是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理论》的发表,产生了以扩大有效需求、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全面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并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流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西方经济迅速从战后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来并得到高速发展,一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却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等为特征的“滞胀”现象。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制政府也由于权能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开支不堪重负、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政府由此陷入了财政和信用危机。这些问题都促使人们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政策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与反思,由此而产生了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经济学思潮。这种思潮主张改革政府管理模式,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对西方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政府的困境和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潮流,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则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既难以解释政府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又不能为政府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1]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学术界逐步形成了新公共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主义主张市场中心论,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科技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半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合作。新公共管理主义侧重于把经济学原理和私营部门管理的方法与精神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提出了顾客导向、绩效管理、分权原则、公共责任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从而把公共管理的范畴延伸到了政府之外。

二、高等教育与新公共管理主义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作为一种产品,教育在新公共管理主义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是何属性呢。新公共管理主义将公共产品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核心公共产品,这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国家机关管理、警察、国家安全和社会保障等等;另一种是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公共产品,是指公共性与私有性两者兼备,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这是可以由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提供的半公共服务,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等等。从这个概念出发,教育产品就是那种介于私人产品和核心公共产品之间的混合公共产品,不过,按照闵维方等学者的观点,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产品的属性划分上也是不同的,基础义务教育等偏向于核心公共产品,只有高等教育才更具有混合公共产品的色彩,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市场化的内在基础,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仅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会来提供。其实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的格局下,经济结构已经由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向以知识和科技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角色和作用,来增加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受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影响,面对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需求,国家已无力也不必继续垄断高等教育市场。 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赋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而国家更多的只担当监督作用,这样才能增加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效能和效益。[2]

三、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作为混和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不同教育产品在属性上的划分和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教育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属于混和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此外,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要求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认为高教改革应适应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要适应国家长远发展的宏观规划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市场机制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当时目前的办学体制还难以适应以上要求。在国办学校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已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两个系统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缓慢,部分学校和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益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虽然在办学主体上施行了部分主体多元化,但是还不健全。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等学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使学校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央宏观管理下,以地方统筹为主的新机制虽然部分建立,面临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形式,各地方政府尚缺乏经验,并缺乏能适应改革新形势的高等教育的管理干部。[3]

2.国有高校办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民办高校缺乏监督

高校缺乏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力,使水平较高的学校难以发挥其所长,把学校办出特色,水平较低的学校尚不能正确理解办学自主权的作用,习惯于计划体制下的以行政机关管理方式办学。部分学校热衷于脱离实际地提高办学层次和争取中央或高一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辖,对面向地方、服务所在地区的认识不足;争取地方和本地区的领导、支持不够。办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不少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科研工作不能适应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办学主体多元化部分实现,但发展不畅

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属于混和公共产品,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仅应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扩大其社会供给的来源。参照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这种观点,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民办、合办高等教育等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政策,同时制定了发展民办教育的16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在实际执行中问题较多。由于几十年长期形成的国家办教育的观念难以改变,相当一部分教育管理干部、社会公众及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对民办教育在发展教育、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特别是对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上认识不一致(更多的只看到发展民办学校可以扩大教育投资这一个方面)。因此,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方面缺乏相应的发展目标规划和推进措施,致使民办高等学校发展慢、水平低,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此外各种社会配套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学校面向社会,社会(产业界、科研部门、非政府系统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公民参与公办学校(特别是地方办学校)的管理以及投资办学或捐资办学的相关政策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如何鼓励公民个人投资,进一步接受高一级教育或培训的合理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政府或教育主管部分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时的角色不明确

在新公共主义思想被人民日益接受的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承认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样在对于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国家也明确表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对自己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和角色认识不清,从而出现两级化角色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于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过来的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和资源,部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其管理过死,使其缺乏在市场机制下灵活运作的能力、权力和动力,从而丧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高效、灵活和合理的特性。另一方面,部分教育主管部门过分缺乏对市场机制下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和必要的扶持、鼓励机制。这就使得该部分教育资源必须直面过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会给其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障碍。此外完全的市场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支持,不利于消除市场配置资源失灵时带来的弊端,不利于引导民办高校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产品。

四、基于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科技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半公共产品(混和公平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合作。因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仅靠政府或者仅靠市场(社会)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必须借助两者的合力。

1.运用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思想,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

加强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广大高等教育机构等对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观点、方法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些部门和机构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办事的观念。如对政府来说,政府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政策上还市场的机会于学校,给各学校创造新的发展机会。离开了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能力都无法充分得到展示。只有强化向市场争取资源的能力,还市场机会于学校,学校才能主动地寻找自己合理的定位,由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办学效益,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流大学”。当然,高等教育始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和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撑,市场资源的争取也只能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对学校自身来说,今后也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4]

2.在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进程

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其稀缺性更加明显,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扩大供给,满足社会需求。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改进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首先要建立起以政府供给为主体,其他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供给体制,也就是说,我国政府将继续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应垄断高等教育供给,而应恰当地寻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适度参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具体的供给机制改革可以采取:(1)多办二级学院,扩大高等办学合同承包范围,这种高等合同承包主要是由政府与私营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签订关于高等教育供给的合同,此时,政府扮演安排者角色,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则扮演生产者角色,也就是由这种二级学院来为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提供相应的补充供给,增加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选择性;(2)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这种策略主要通过市场制度由私营部门来供给高等教育,其投资主体主要由私人负责,甚至鼓励引入外资来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3)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5]

3.明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的作用和地位

新公共管理主义要求在运用市场机制和公共机制相结合来提供非核心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时,应大力提倡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完全市场机制本身的弊端和不足,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来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应由原来完全的管理者、政策的制定者转变为监督者和服务者。在未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只行使必要的监督和提供必要的服务;当市场机制弊端出现时,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来消除这些弊端。

此外,完全的市场机制有时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这就需要国家或相关政府发挥其作用,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尽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如针对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教育乱收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教育公平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弱势群体享受高等教育权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尽量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只有这样,市场化才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能改善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平等,体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优点。[6]

参考文献:

[1]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l,(1).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忠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2).

[4]赵霖平,王林芳.新公共管理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

[5]张晴.对高等教育中发展独立学院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5,(3).

[6]孙学玉,周义程.新公共管理与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体制改革[J].江海学刊,2004,(4).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敖 琢 罗金梅 罗恩华

上一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