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交易证券市场论文

2022-04-19

【摘要】证券市场投资主体面临的一切风险,主要源自于股价跌涨结果,而股价波动期间又同时包含供求关系、政治、经济等影响要素。为了将以上因素科学解析衔接,笔者决定采用可拓学原理,进行股份波动描述模型搭建,借此针对我国短期股价开展全面化预测,希望能够为投资主体经济实力稳固,提供些许指导性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T0交易证券市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T0交易证券市场论文 篇1:

公司内部薪酬差距与内幕交易

摘要:本文针对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愈发猖獗的现象,实证分析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公司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易导致内幕交易严重程度的增大,进而建议企业应控制公司内部薪酬差距来抑制内幕交易的发生。

关键词:内幕交易;影响因素;公司内部薪酬差距

在我国,自2007年以来证监会以“内幕交易”名义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证监会分别披露了33起和44起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内幕交易的存在必然会打破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其明显具有道德评价上的否定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绊脚石。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的角度着手,研究分析影响内幕交易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内幕交易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证券法》有关内幕交易的相关规定①,发现《证券法》第76条中明确指出,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内幕交易的定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内幕交易主体存在相对确定性,除了传统内部人(例如发行人的董监高以及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具有控股权的大股东),还包含推定内部人(例如会计师、律师券或证券监管机构)等;第二,已经拥有重要的非公开内幕信息的知情人进行证券交易,但是知情人在公开信息渠道通过私人努力获得的信息除外;第三,三种主要的内幕交易行为方式为泄露信息使他人交易、建议他人交易证券及自己交易证券;第四,参与内幕交易是为了利用利好或利坏的内幕消息攫取个人私利。

关于内幕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数学者从公司治理方面入手;这是因为脆弱的公司治理环境往往容易滋生内幕交易的动机(Brown等,2001;Cruces等,2005;李心丹等,2008)。由于公司的治理水平是影响内幕交易的重要因素,越完善的治理方案越能抑制内幕交易行为:Lee(2001)等得出结论较大的公司规模会降低内幕交易发生概率;李捷瑜等(2008)研究得出公司业绩与之呈负相关,但岳宝宏等(2013)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凌玲等(2014)研究证实独董规模并不如想象当中能够有效抑制内幕交易的发生;张云等(2009)则指出法律等外部市场环境会对内幕交易行为产生影响。以上实证研究丰富了内幕交易影响因素的经验数据,从公司治理的多个角度分析了哪些因素会诱使内幕交易非法行为的发生。然而,公司薪酬设计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司治理环节,其相关的实证研究数据并不多见,而设计中的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这一因素对于内幕交易行为是否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更是少有。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在解释公司内部薪酬差距的实证研究问题上,张正堂(2007)、杨志强等(2014)在研究其与企业绩效或是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问题时,将公司内部薪酬差距细分为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高管员工间薪酬差距两个方面,因而本文也参考以上学者的做法。

首先,行为理论是关于薪酬差距的主流理论之一:强调公平与合作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公司内部薪酬差距是影响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的一大重要部分,对于组织成员是选择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还是选择通过协作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该理论认为缩小公司内部薪酬差距有利于团队合作、创造公司绩效。通过上述的行为理论可知,高管内部薪酬差距是影响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因素,高管薪酬差距的扩大会促使高管选择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参与内幕交易。这是因为当高管成员之间薪酬差距过大而导致相互不协调、不和睦时,由此带来的竞争意识有可能导致公司内部的“公平性”失衡,进而引发公司内部人的负面情绪,凸显出了企业内部的治理矛盾,影响公司的整体价值。

第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方面阐述了为何高管与员工间的薪酬差距越大、越容易导致内幕交易。这是因为,高管的权利越大、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也就越大,这意味着具有信息优势的高管有能力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牟求个人私利(例如通过内幕交易获取个人私利),并且不用为相应的后果负责。

综上所述,不论是高管内部薪酬差距还是高管员工间薪酬差距,其扩大会促进内幕交易的发生;而这两者与内幕交易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可能导致公司内幕交易的发生。所以本文提出了假设:控制其它因素,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越大,内幕交易严重程度越高。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参考岳宝宏、王化成(2013)选取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9—2013年的所有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部分残缺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选取公告效应(AE=CAR(0,1)/ CAR(t0,1))测算内幕交易严重程度(岳宝宏、王化成,2013):如果AE较高,则说明CAR(t0,-1)内大部分都是由控制权转移的正式公告披露产生而不是非法内幕交易造成的波动。研究发现,样本均值为0.433,即仅有43.3%的超额收益率发生在控制权转移事件首次公告日之后,这就意味着在控制权转移事件首次公告日之前已发生56.7%的超额收益率。这可以说明,公司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内幕消息在信息公开日前提前泄露的可能性更大,这会导致公司发生内幕交易行为。

(二)回归分析及分组检验。本文首先以公司内部薪酬差距为解释变量、建立两大模型:模型(1)AEt=α+β1MWDt+β2ROEt+β3Sizet+β4Outsidert+β5MIt+β6Year+β7Industry+εt ;模型(2)AEt=α+β1MEWDt+β2ROEt+β3Sizet+β4Outsidert+β5MIt+β6Year+β7Industry+εt 。通过OLS回归分析后发现,不论是高管内部薪酬差距(MWD)还是高管与员工间薪酬差距(MWED)都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与公告效应呈负相关关系,即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越大则内幕交易越严重,该结论证明了假设。

(三)稳健性检验。本文参考岳宝宏、王化成(2013)改变事件期窗口长短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得出相同结论,限于文章把篇幅、不再赘述。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公司内部薪酬差距与内幕交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建议:(1)合理设计公司薪酬机制,适当缩小公司内部薪酬差距,提升公司治理环境质量;(2)提倡薪酬制度改革更加关注“公平性”,效率优先时勿忘兼顾公平。(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心丹,宋素荣,卢斌,查晓磊.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行为动机研究[J].经济研究,2008(10):65-79,92.

[2]李捷瑜,王美今.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来自业绩预报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8(12):59-66.

[3]岳宝宏,王化成.控制权转移中内幕交易严重程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85-91.

[4]凌玲,方军雄.公司治理、治理环境对内幕交易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4(6):63-68.

[5]唐齐鸣,张云.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股票市场非法内幕交易研究[J].金融研究,2009(6):144-160.

[6]张正堂.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9):81-87.

[7]张正堂.高层管理团队协作需要、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竞赛理论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07(2):4-4.

[8]杨志强,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14(6):57-65,97.

[9]刘小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13-15.

[10]杨亮.内幕交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Minenna, M., A supervisory Perspective on Insider Trading: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J]. Working Paper, 2000.

注解:

①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保险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其第三章“证券交易”第四节“禁止的交易行为”明确指出了内幕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第73条明令禁止我国的内幕交易行为,第74条列举了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第75条则限定了内幕信息的范围,第76条清晰规定了内幕交易行为的定义。

作者:张竑天

T0交易证券市场论文 篇2:

短期股价预测的模型分析

【摘要】证券市场投资主体面临的一切风险,主要源自于股价跌涨结果,而股价波动期间又同时包含供求关系、政治、经济等影响要素。为了将以上因素科学解析衔接,笔者决定采用可拓学原理,进行股份波动描述模型搭建,借此针对我国短期股价开展全面化预测,希望能够为投资主体经济实力稳固,提供些许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短期 股价预测 模型 验证解析

一、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股价波动模型论述

(一)证券价格和Markov过程

(二)模型的修改细节

1.余波效应。依照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判定,涉及股票价格变化可以细化为趋势和阶段两个类型,尤其在市场环境影响作用下,股票价格S交易方式存在显著的连续性,对于上一阶段各类状况依赖性也相对较强,而不属于某类前时刻点的状况,就是说在[t0,t3]这个时间段中,S会始终遗留某类总体惯性特征,大的趋势基本稳定(除了某类突发性政治、经济问题衍生情况下),所以,在[t2,t1],(t0

2.a系数的精准化认证。现下我国在开展短期股价预测模型分析事务中,经常使用指标法进行S的运动特征确认,涉及这部分指标法类型主要包括三类:包括映射股价相对高低、投资者心态,和以成交量为核心映射出的市场动力。上述内容透过各类层面进行我国股价市场诸多运作特征生动化描述,为笔者结合物缘理论构筑起科学化指标预测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长期以来各类投资主体始终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股价将会上升、下降或是维持在正常变动范围等结果之上,由此,笔者决定暂时设定股价将会上升的区间为正域,将会下降的股价区间设定为负域,而稳定在合理范围内的波动效果,则视为零界。此时,相关的技术指标和关联函数则表现为:

第一,心理线(PSY)。其主要利用测定特定时期内投资主体心理、买卖倾向之后,进行市场多空强弱程度评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股价预测模型特性的分析结果,对于今后股市正常状态维持,和相关投资主体经济利益维护,都发挥着较强的支撑引导功效。希望笔者提供的分析内容,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产生适当的解惑功效,避免今后交易事务中衍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状况。

参考文献

[1]许晓璇.知情的市场参与者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

[2]朱正.中国股价与房价动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赵清露.利率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强(1985-),男,福建泉州人,汉族,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证券投资。

作者:王强

T0交易证券市场论文 篇3:

我国股市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

摘要:以1997年6月至2006年6月的沪深A股股票市场为考察对象,采用重叠式数据处理,按照DeBondt和Thaler的方法,利用最新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短期内存在明显的反应不足,长期内存在过度反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反应不足; 反应过度; 实证研究

一、 前言

根據有效市场假说,股票收益不可预测,股价反应所有公开信息。然而,近二十年的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具有一定可预测性,特别是DeBondt,Thaler(1985)发现的反应过度以及Jegadeesh,Titman(1993)发现的反应不足对CAPM、EMH等经典传统理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DeBondt和Thales研究发现在长期股价趋势会出现反转。而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在短期内股价趋势将继续保持。还有许多学者对成熟发达市场进行了类似的检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国内也开始有一些学者对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进行了检验。张人骥、朱平芳和王怀芳(1998)对沪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做了实证检验,他们对1994年6月至1996年4月期间内的48家样本股票做了检验,发现赢者组合的收益率存在下降趋势,而输者组合的收益不存在上升趋势,即“强者不强,弱者恒弱”的现象。沈艺峰、吴世农(1999)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深圳交易所60只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在46周的检验时间里,无论是赢者组合还是输者组合都无法获得高于市场的超额收益,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存在过度反应。朱少醒(2000)对1996年1月27日之前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根据其在1996年1月29日至1996年12月27日期间的表现,将表现前10%的股票与后10%的股票分别形成“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考察这两个组合在随后的46周的表现,结果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不存在过度反应现象。赵学军、王永宏(2001)和Joseph Kang,Ming Huang Liu和Sophie Xiaoyan Ni(2002)都对中国股市在1993-2000年间是否存在过度反应、使用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是否有效进行了检验,结果是前者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都表现出收益反转特征,表明中国股市只存在过度反应现象,不存在反应不足现象。后者则发现了一些统计显著的反转收益和惯性收益,并认为反转收益来源于股市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另外,邹小凡(2003)对沪市1993-2001年的交易数据,检验出“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月收益率之差在持有期为1年或2年时统计上显著,由此认为我国股市存在过度反应。

二、 样本数据与实证方法

最早,DT(1985)检验长期过度反应的方法是非重叠抽样法,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累计单期回报度量中产生的误差。JT(1993)提出采用重叠抽样方法。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过度反应、反应不足、以及动量或反转利润的检验。如Lee和Swamenathan(2000),Conrad和Kaul(1998)等。而且考虑到中国股市发展时间较短,抽样时间也受到限制,因此本文也以重叠抽样方法为基础,检验中国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检验组合形成期后的异常收益系统性地异于零的程度。我们将集中考察组合形成期在6、9、12、24个月,即中长期的“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的股票。

按照Fama(1970)有效市场理论假设,在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下,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当前所有可获得的公开信息,市场是一个“公平博弈”(Fair game),在这个模型下,基于当前信息,下一阶段证券相对于其均衡收益的非正常收益(或残余收益)的期望值为零,即:

其中,代表在t-1时刻的信息集,是证券j在时间t的收益率,是总体市场基于信息集的条件下,对证券j的预期收益所做的估计。

在有效市场假设下,无论是前一阶段的“赢者”还是“输者”,下一阶段的期望收益率应相等,且均为零,即。但是,在过度反应假设下,而,如果反应不足,则,。

为了估计超额收益,需要确定相关的均衡模型,在传统的事件分析中,一般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或其变种,市场模型,定义证券的超额收益,即:

采用这种方法定义超额收益还涉及到定价模型本身是否正确的联合检验问题,为避免陷入这种困境,我们直接用与之差代替传统事件分析中的超额收益,即:

DT(1985)认为,采用这种方法定义超额收益,对过度反应假设的检验更苛刻,因为前期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票,其β系数一般将大于1,而前期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票,其β系数一般小于1,而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认为它们的β系数均为1。

我们参考DT (1985)进行过度反应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现有历史数据时间不够长,我们将其稍作调整,具体过程如下。

(1)设参考基准时间为T0,对于在时间T0-T以前于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计算每一只股票i在T0-T期间每月相对于同期市场指数的超额收益:

其中,为股票i在第t月的收益率,为市场指数在第t月的收益率。

(2)计算每只股票i在T0-T期间的累计超额收益:

然后,对所有股票根据大小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将最高的前30只股票构建为“赢者”组合,而最低的30只股票构建“输者”组合。

(3)对“赢者”和“输者”,分别考察它们在组合形成后的S时间内的表现,计算这两个投资组合在不同月份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其中,t=1, 2, 3, …, S。

(4)逐月向前移动参考基准时间为T0,我们将可以得到若干个(例如K个)从不同时间开始的“赢者”,与“输者”,在组合形成后的t=1, 2, 3, … ,S等月份里的超额收益、累计超额收益,即,,,其中,n=1, 2, 3, …, K。

(5)将所得到的K组等值进行平均,得到,,在计算他们的差值或。

(6)如果过度反应假设成立,那么对于t>0,<0, >0, 那么>0, 即反转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而如果反应不足假设成立,那么对于t>0, >0, <0, 那么<0, 即动量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7)运用数理统计正态分布构造T统计量,检验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的ACAR是否相等,

其中,

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是从1997年6月至2006年6月的除ST股外所有沪市A股每月个股收盘价与每月末的上证指数,所有数据均来自色诺芬数据库。对在此期间所有股票的收市价格根据其分红、送股及配股情况进行了价格复权处理。

三、 检验结果分析

1. 长期内反应过度的实证结果分析

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研究发现市场存在反应过度。从下表1看,分别列出了形成期6、9、12、24个月,检验期为1到36个月,3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者组合过度反应的检验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在短期内,如12个月以内,反转效应不太明显,也即先前输者组合没有明显比先前赢者组合获得更多超额收益,但在较长时期,如18个月以后,输者与赢者的这种差额收益变得比较明显,比如在36个月时,输者组合减去赢者组合后的差额收益分别达到了21.52%(t值1.55),30.29%(t值3.21),46.28%(t值2.64),42.14%(t值3.11),这表明原来的输者组合在18个月后变成了赢者组合,相反原来的赢者组合变成了输者组合,并且两者的差额收益显著非零。

这个现象与Benjanmin Graham(1959)的研究相吻合,他指出要纠正严重低估所需的时间大约在1.5至2.5年,也就是说在18个月前投资者通过买入先前亏损组合,卖出赢者组合并不能感受到明显的超额收益,只有18个月之后这种超额收益才慢慢呈现出来。

表1:各形成期赢者和输者组合的过度反应表现

图1是以24个月为组合形成期,先前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在之后的持有期的收益表現。输者组合构造的反向操作策略组合。在检验期18个月之前两组合的差距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输者组合渐渐获得正的超额收益,相反赢者组合开始获得负的超额收益,在检验期第36个月末,赢者组合的累计超常收益为-33.40%,输者组合则为8.74%,两者差额达到了42.14%,T检验值为3.11,图形趋势与图2的DeBondt与Thaler(1985)的检验结果非常相似,体现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趋势特征,输者不会一直输,而赢者也不会总是赢,可见从长期来看,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反应过度现象。

图1 输家组合与赢家组合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图2 DeBondt和Thaler对检验期为3年的回报率反转的图解

2. 短期内反应不足的实证结果分析

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研究发现,在短期内(6个月内)存在反应不足,但稍长时期(6个月以上)反应不足现象不明显。从表2看,分别以6、9、12、24个月作为组合形成期检验后12个月内的反应不足情况。以9个月为形成期的组合为例,输者组合在前5个月时的平均累计超常收益为6.35%,赢者组合为5.14%,输者组合为-1.04%,也即先前的赢者组合在随后5个月的持有期内依然为赢者,而输者在其后5个月依然为输者,而在12个月后两者的差额收益却仅为1.52%,差距不明显。再看形成期为12个月的组合,在持有期为6个月时,赢者组合依然是赢者,但也仅仅比输者组合高1.52个百分点,差距很小,而在12个月后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两者差额收益却为-17.24%,也即出现了反转现象。

图3是以12个月为组合形成期,取累积超常收益最大的30只股票为赢者组合,最小的30只为输者组合构造的惯性操作策略组合。图中三条线短期(6个月) 内交织,赢者组合依然表现较输者好,但两者的差异收益线较为平缓,在横轴上方附近波动,表现出一定的惯性现象,也即反应不足,但在6个月以后的检验期,输者组合明显表现较赢者组合更好,如在检验期12个月时,输者的累计超常收益为10.97%,而赢者组合的累计超常收益却为-6.24%,两者差额为17.21%,T值为1.06。这说明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短期反应不足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24个月为组合形成期选取的组合,无论短期(6个月内)还是中长期都没有明显的反应不足现象。从实证结果可看出,在短期内且形成期较短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应不足现象。

表2:各形成期赢者和输者组合的反应不足表现

图3 输家组合与赢家组合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四、 结论与解释

本文根据DeBondl和Thaler(1985)的研究方法,检验中国证券市场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现象。数据处理上采用重叠式区间划分,并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短期对反应不足作检验,长期对反应过度作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沪深A股市场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跨度内,市场股价总体上微弱地维持原有相对强弱状态,也即存在短期反应不足现象。当时间跨度达到1年以上的时间,市场开始表现出过度反应现象,即前期表现最好的股票在后期表现弱于市场水平,而前期表现最差的股票在后期表现强于市场水平,时间跨度在2-3年时,过度反应效应十分显著。很显然,如果采取买入前期表现差的输组合而卖出表现最好的赢组合,可以获得显著的套利收益,根据持有期及持有T从1至3年不等,这种套利收益年均大约为5-16%。

沪深A股市场上这种过度反应现象,与DeBondt等(1985)关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结果相一致。在过度反应效应的对称性方面,De Bondt等的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效应是非对称的,即输组合的过度反应效应比赢组合更大。但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沪深A股市场似乎不存在这种系统的非对称性,从图1与图3中可以看到,在长期内,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两者的过度反应程度比较接近。

对于沪深A股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其中一部分固然可以用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加以解释,例如,投资者存在“代表性直觉”、过度自信”、“保守主义偏差”等认知偏差,投资者可能仅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信息,对未来股价做出判断,对那些近期表现较好的股票盲目乐观,而对于近期表现较差的股票则过度恐惧,随后,当投资者发现前阶段的认知错误时,股价将得到纠正。但是,我们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除与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等因素有关外,还应考虑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与市场结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例较小,在一个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上,市场总体定价机制还不太理性,股票市场总体市盈率(P/E值)较高,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总体上看还不太规范,操纵市场行为、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及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前阶段的表现十分突出的股票往往是被一些所谓“庄家”严重操纵的股票,这些股票往往连续数年大幅上涨,这些股票内幕曝光或相关操纵市场的机构被证券监管部门查处以后,股价可能出现连续的爆跌。

参考文献:

[1]肖军,徐信忠.中国股票市场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4,(3).

[2]宋军,吴冲锋.中国股评家的羊群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 (6).

[3]邹小凡,钱英.我国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的过度反应[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6).

[4]曹敏,吴冲锋.中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研究及其短周期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 (1).

[5]张人骥,朱平方,王怀芳.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1998,(5).

[6]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7]赵振全,苏治.中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非对称性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7).

[8]DeBondt, W. , R. 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e?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V40, 3), 793-805.

[9]Jegadeest, N. , S. Titman.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3, (V48, 1), 65-91 .

责任编辑刘凤刚

作者:黄 俊 陈 平

上一篇:看图学词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水电工程统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