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2022-04-16

摘要:迈进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新目标。体育产业是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基础。通过多层次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以扩张体育产业资金规模,整合资源,已经成为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为实现迈进体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动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篇1:

关于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

[摘要]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目前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金融、经济、城市、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制约。我们应坚持整体发展、重点倾斜的基本思路,改善和强化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强中国金融竞争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监管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以促进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日形成。

[关键词]金融中心;制约因素;金融市场;金融环境

发展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其本身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深切认识这些制约因素,大力创造条件,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条件

金融中心,是联结各种金融市场、金融企业和金融工具的枢纽,是金融网络主要节点和强大支撑。金融中心聚集着不同空间范围的不同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交易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机构、信托公司、期货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聚集着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金融人才,拥有较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收集、解释、整理、存储、交换金融经济信息的能力和作用,具有较强的金融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金融产品定价、金融清算、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功能,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功能,高效开展各种金融活动。

金融中心发展史表明,金融中心与经济中心是密切相连的,经济中心是金融中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中心则是经济中心功能不断提升的必然产物。经济中心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由此决定金融中心也具有多层次性。经济发达国家拥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又往往成为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就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都具有全国金融中心、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而从发达国家来看,其金融中心可以分成四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其业务空间范围覆盖全世界,为各国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二个层次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其业务空间范围能覆盖国际区域内的一系列国家;第三个层次是这个国家的全国性金融中心,其金融辐射力和聚集力可达全国范围;第四个层次是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它们是国内区域范围网络的主要节点,是区域性金融活动的重要支撑。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对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金融中心规模的大小、层次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功能的强弱,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及其竞争力的强弱,往往产生直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中心的发展,对于强化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资本形成和结构调整,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各国大型城市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金融竞争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在显著加大。为了获取、保持和扩大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优势,在全球范围或国际区域内扩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纷纷致力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其置于全球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发展史表明,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与此相适应,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也发生过多次转移。新兴的金融中心形成和崛起,国家级金融中心转化成区域国际性甚至全球性金融中心,都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经济和金融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尤其要重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形成和发展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GDP达到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从经济规模总量来说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成就斐然,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8亿美元,进口为1.39万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平稳发展,2010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057.4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环境适度宽松,2010年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货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中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银行业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4.30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率1.14%,比2009年同期下降0.44个百分点。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97万亿元,净资本为4319亿元。保险公司资产总额为5万亿元,同比增长22%。保险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4%。融资结构逐步优化,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达1.78万亿元,占融资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中国金融机构跨境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推进。

时至今日,中国业已形成了若干个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也形成了全国性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仍需进一步壮大金融规模并提高金融质量。在改革和发展的强劲推力下,中国也出现了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趋势。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已迈出了步伐,取得了进展,走在了前列。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快速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对外开放和金融深化改革,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国际金融格局变化、股市国际板的即将开通、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推进与我国经济实力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早日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全球性金融中心。

二、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金融自身是个开放性系统,金融中心是在同外界生生不息的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金融中心既受着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改善和强化这些因素,才能使国际金融中心水到渠成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1.金融因素。就金融本身而言,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主要包括:(1)金融资本规模。其指标主要为金融资本数量,这不仅包括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数量,而且包括资本市场的规模,保险业、信托业等非银行金融业的规模。(2)合理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同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互适应,对金融中心的发展影响颇大。诸如金融产业结构、金融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中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结构、外资和内资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分别占有的比重,都与金融中心的形成密切相关。(3)金融企业的素质和影响力。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是金融企业。一个城市拥有一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在一定范围能产生相当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企业,才有可能形成金融中心。(4)金融竞争力的强弱。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要以一定的金融规模为基础,而且要以强大的金融竞争力为支撑。资本成本的高低、资本市场效率、股票市场活力强弱、银行部门效率的优劣、金融人力资本的水平、金融资产质量的高低、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和效果大小,都是金融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

2.经济因素。首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要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根基。没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有发达的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框架内来对其研究。在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和实施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其次,产业经济对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中国产业总体实力不强,又具有很不平衡的特点。同时,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这对于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了制约。最后,企业实力的强弱,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企业的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企业的品牌战略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企业人力资本和系统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3.城市综合因素。国际金融中心实质上就是城市金融中心。因此,城市发展状况对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性和高级化程度,城市交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区位优势及其优势的发挥状况,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及其与国际金融接轨程度,城市对外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强弱,城市文化建设和居民素质状况,城市信用体系的构建及其完善程度,城市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及其竞争优势,城市系统创新能力和社会创新氛围的程度等等,均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法制健全程度,更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项硬性制约因素。从很大程度上说,具有国际性综合竞争优势的发达城市,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城市的辐射和凝聚范围越大,以其为核心的金融中心的影响范围就越大,金融中心的层次自然也就越高。

4.科技进步因素。科技进步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金融科技竞争力,直接是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技队伍的规模及其结构,科技人员素质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及效果的大小,科技实力的强弱,科技竞争优势的状况,都是制约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能极大缩短金融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竞争力和金融效率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向该中心城市聚集,推动金融中心不断强化其整体的竞争优势,使之在稳步增加金融收益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升。

三、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构想

在改革和发展的强劲推动下,中国多层次金融中心建设,包括上海、深圳、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城市的金融资源聚集程度逐步提高,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排在全国前列,金融资源得到较好释放。金融功能不断拓展和增强,不论在产品定价、金融结算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金融服务效率逐步提高,辐射范围正扩展到全国和国际区域。然而,从全球金融中心的角度看,这些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消除差距,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我们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既要全面提高各种影响因素的质量和水平,又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贡献弹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对其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倾斜,以此带动其他影响因素的改善。

1.坚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金融中心必须建立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跳出金融中心来观察金融中心,从国民经济的更高层面出发来探求金融中心的发展,才是根本方略。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教兴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金融产业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金融中心时,必须采取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根据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而又很不平衡的特点,应实行合理倾斜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战略性的新型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妥善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产业的关系,促进战略支柱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包括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更多地融入国际竞争与合作,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更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在国民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提升层面、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才能具备强大依托和可靠保障。

2.促进金融竞争力的整体性提高。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竞争力越强,就越有条件形成金融中心。金融竞争力又是由众多要素复合形成的动态系统,促进金融竞争力要素的整体提高,要求诸要素不仅要在质上相互适应,而且在量上要有合理的比例,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方能使有限的金融资源产生最大合力。强调金融竞争力要素的整体性提高,绝不排斥一定条件下的重点发展和适度倾斜,应根据中国金融具体情况,科学确定重点要素,以此带动一般要素的改善。金融竞争力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各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经常处于变化发展中,因而要素结构必须在动态中及时加以调整,使之在新的基础上相互适应,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金融整体竞争力。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居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安全高效、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突破

单一的证券市场格局。在股市方面,形成主板交易、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国际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的合理结构;扩大开展资本市场业务的机构范围,允许更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等有条件地发展资本市场业务;扩大证券经纪人范围和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类型的私募基金;着力丰富市场产品,积极发展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和其他衍生产品;及时推出期货、期权、远期交割等方面的创新产品;有步骤地推出资产证券化,大力完善资产证券化机制;遵循资本市场自身的规律,根据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控市场,健全做空机制和证券市场退出机制。发展金融市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正确处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促进资金在两大市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4.提高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监管水平。中国金融业只有加快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国际金融经验,提高利用国际金融资源的水平,扩大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更好地参与国际金融的竞争与合作。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积极创造条件,稳扎稳打地逐步取得进展。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方面。当前,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比以往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更加适应金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形成。积极创造条件,稳健促进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我们要大力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加快壮大其规模,完善金融体系,形成强大的经济和金融竞争力,独立自主地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以加快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越是发展金融中心,就越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就是金融业往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从而也是金融监管不断健全的过程。在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金融创新、可控金融风险的监管平台和机制,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金融监管不仅要同国内金融市场相适应,而且要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贴近,有力应对金融全球化向金融监管提出的严峻挑战,积极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化。

5.优化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优化金融保障环境、金融法制环境、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金融服务环境等,其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建立金融业内部的信用体系,而且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加强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大力培育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业,积极发展一批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较高的信用服务机构。当前应重点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信用服务公司和消费者信用服务公司,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市场化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企业建立严格的信用风险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企业债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等。加快制定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推进信用产品创新,改善和优化信用产品结构,使之同信用产品需求结构一致起来。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信用信息商业化和社会化。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发展金融中心,不仅要健全国际认可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严格执法,建立公正、公平、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建立金融专业法庭和仲裁机构,完善金融方面的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4)[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N].金融时报。2011—04—09.

[3]何力.中国海外投资保护与国家契约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0,(6).

[责任编辑:陈瑾]

作者:谌斌

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篇2:

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

摘要:迈进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新目标。体育产业是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基础。通过多层次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以扩张体育产业资金规模,整合资源,已经成为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为实现迈进体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动力。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构建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意义,研究了推动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构想的动力因素,提出了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想,为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展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提供理论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

Key words: strong sports nation; sports industry capital markets; innovation system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而言,这一战略机遇期包括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战略时期。国家胡锦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1]迈进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已经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应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人才、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产业等相关领域[2]。体育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群众体育需求的高低、体育产业发展的水平,是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一大标志。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标志是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而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强弱离不开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作为提升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构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为实现迈进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战略服务。

1 构建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意义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国人百年梦想,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第一的优异成绩使国人感自豪,“无与伦比”的国际赞誉使国人更加自信、自强。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空前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潮,再一次激起了国人的“强国梦”。北京奥运会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努力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的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奋斗的理想。体育强国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是竞技体育成就的好坏,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是决定性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金牌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要求各级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体育市场体系,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模式,扩大社会体育产业资源。随着201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平稳增长,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资金需求日益增大,许多体育产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压力。上市的体育风险企业虽然情况不同,但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压力依然存在。如何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开辟资金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防御融资风险,是一门重要的理财科学。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来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领域[3]。

1.1 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大众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体育文化洗礼,同时也创造了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境内近有50多家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已累计筹集资本超过几十万亿元,筹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多种形式投资商的投资,标志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打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组织领导、队伍配备、人才培养、大众参与和金融服务创新体系不断壮大,表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已具备了良好的资金利用市场基础。根据中国现有居民储蓄投资渠道狭窄导致资金供给相对过剩与企业资本性资金相对不足实际状况,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可以满足众多风险体育企业所需要的资本性资金的需求和居民的投资需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体育企业,应该把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需求,加大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释放的社会功能,积极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向社会经济体系提供更多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服务产品。

1.2 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资源利用效率

在迈进体育强国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想取得较快的发展,一定要引入市场机制和手段,确立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增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造血”机制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和扶持非体育部门及各种所有制的体育产业企业上市,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市场化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体制,这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迈进体育强国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要让众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的体育企业上市还很困难,因此构建迈进体育强国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是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产权交易,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资源的重组、市场配置,加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运作和投资服务,实现体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构建有利于体育产业资源向高效配置方向流动的平台,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这个平台,有效的突破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瓶颈,巩固和发展了奥运经济的成果,延续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发展效应,整合体育产业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使我国体育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1.3 有利于提升全民健身产业的发展

成功北京奥运后,在未来更高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基础上,全民健身产业已经不再仅仅是属于政府公共产品提供的范畴,而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种类和质量要求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提供方式将代替公共品提供而成为主要的满足人们体育消费需求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性质也将具有更多的私人产品的特性,这就蕴含着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大的资本市场价值,同时也伴随着了体育运动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化和人类天然需求的回归。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以全民健身为主体,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体育产业将进入各个产业项目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希望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为各个产业项目实现市场化注入新活力。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的重点会更多地放在全民健身产业上,以适应生活水平提高后国民对健康生活的巨大需求。我国也应利用国民体育意识增强的契机,推动国内体育创业产业的发展,让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拉动内需上做出更大贡献,从这个角度说,体育产业将变化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发展的一次契机。通过运用各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各种金融工具彼此间的潜代、互补,对冲和组合机制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逐步建立以风险体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建立起以沪深市场为轴心形成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中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场所。但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本身的特点来看,它需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支持和政策支持。

2 推动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构建的动力因素分析

2.1 国家政策鼓励体育企业上市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给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时机,也给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注入了一些新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发展战略走向实际已经不能只靠体育决策层来决定。实现迈进体育强国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不是一个体育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实现迈进体育强国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2008年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并于2009 年5月正式实行;为了规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行为,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国证监会2009年3月31日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所19年、中小板推出5年之际,出台了创业板上市规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委员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2009年6月)等等。另一方面,创业板的出台也给予了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一条融资的新途径。在利用好政策释放出强烈信号的同时,众多体育企业和各路资本开始摩拳擦掌、严阵以待。目前我国的体育企业多数处于成长期,企业规模较小,能达到这种上市条件的并不多见。更为关键的是,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配套的中介机构、评估机构还都没有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成熟度远远不够,盈利模式并未廓清。尽管政府在市场层面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实际上在内容市场化增值和运作方面,政策还是非常谨慎。因此,如何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创新将体育企业做大做强,也是目前值得探讨的话题。当前,国家有关部委制定和发布的一系列政策,表明了国家鼓励体育企业通过上市或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行业兼并收购,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提升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自身竞争能力。这些国家政策给众多体育企业上市创造了优惠条件,鼓励进一步加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2.2 人民币崛起,参与国际货币权力的角逐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世界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实际上进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萧条和衰退。面对华尔街金融风暴,如果救市失败,美国将陷入经济大萧条,证券市场发生崩盘、房地产价格猛跌、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巨额外汇资产逃逸、银行出现疯狂挤兑、大型企业债务危机、大批金融机构和银行倒闭等等。美国金融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后果有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停滞、诱发经济危机、甚至陷入社会动荡、政治风波乃至局部战争。作为和谐社会的倡导者,中国能够和世界各国团结一致来共渡难关。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中国的长期发展不因世界经济衰退而受到影响。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不断地推出利好政策与措施,试图稳定世界金融及经济秩序。任何金融危机,必将导致金融秩序的重新确立与对世界利益的再分配。从各国的反应判断,为了解决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可自由兑换所带来的流动性,与美元脱钩将是国际趋势。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使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而且必将为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提供更多的机遇。2009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GDP增长8.7%,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寒冬中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彻底走出世界经济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增长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中国政府应当以人民币为基准提供流动性,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与结算货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使人民币借危机中的机遇实现国际货币权力的角逐,为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提供金融创新。

3 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路径

强国,即“强大的国家”。体育强国的概念并不单单指竞技体育,体育强国是指各种体育势力的国家[4]。体育产业强国是体育强国的标志,体育强国必须是体育产业强国。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虽近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资料表明,目前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000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还多,占GDP的2%;意大利的足球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10大支柱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多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尚不足0.5%,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过渡和升级阶段,在体育品牌自主制造、引导社会消费、大型赛事投资、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换言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必须承担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全面发展体育产业,才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体育产业全民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是更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综合效益和巨大社会作用的重要杠杆,是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巨大经济支持力量。

3.1 建立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战略目标模式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5]。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中,体育产业建设既是核心内容,也是基本途径,是完成整个转化的主导因素。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高度相关,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是为体育经济发展服务的,特别是为体育经济总量组成部分——体育企业服务的,体育企业规模的大小和融资需求的多样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同时,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又是为投资者服务的,只有多层次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才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在迈向体育强国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阶段和新目标下,只有建立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才能高效率地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构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具有特殊性,但多层次选择是其必由之路。中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会对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提出要求,反过来,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要为中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服务。正是基于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这种定位,如何建立一个健全、完善、高效的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显得非常紧迫。建立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目标模式的最终目是为社会资金和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的退出机制和交易市场。从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单一层次和单一品种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功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实际上有可能将大量的融资者和投资者挤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因此,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建立,将使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从长远看,中国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全方位的开放型的,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国际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具体地说,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应当是包含了各种债券,股票,基金证券,以及期权等全部证券的市场,也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2)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应当满足各类体育企业的要求。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结构的建设,应当突破现有主板市场上以国有体育企业为主的单一的市场结构,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结构。(3)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应当包括4个层次:第1层是证券交易所与现代场外交易市场相结合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第2层是竞争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市场交易结构; 第3层是全国性市场与地方性市场相协调的地域结构;第4层是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和多元化的市场体系结构。这种多层次、多功能和多元化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模式的构建,其目的是逐步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使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健康和高效的运行,达到实现保值增殖的目的。

3.2 构建多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共同发展战略模式

继续扩大体育彩票、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和体育股票市场的规模, 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和《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体育产业创业板市场等相关业务规则。一是出台或者修订发行、上市和交易相关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配套规则;二是针对创业板风险特征,研究和建立体育产业风险资本投资者的适应性制度;三是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构在创业板中的作用,规范直接的体育风险企业产权市场。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在继续促进国有大体育企业上市的同时,必须让更多的民营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稳步解决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实现股权的全流通。应当积极推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创业板市场是个前瞻性的市场,主板上市条件看历史成绩,而创业板市场不以历史成绩论英雄,关键要看体育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应当进一步规范体育产业企业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市场,为体育企业上市公司间的产权转让,尤其是为民营体育企业上市公司进入国有体育企业上市公司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积极稳妥发展体育债券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也不可忽视。中国体育债券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体育企业向银行贷款过于容易。明确各个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在继续扩大体育股票市场的规模,稳步解决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实现股权的全流通;创业板市场定位于专门为中小民营体育企业、中小高科技体育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大力发行包括可持续体育债券在内的各类体育企业债券,积极探索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逐渐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政府体育债券;大力推进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体育产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丰富基金品种,引导储蓄流向投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稳步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加快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同时管理层要加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有效管理;重视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规范直接的风险体育企业产权市场;加快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利用外资来发展我们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到境外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上去筹措资金,同时也允许境外投资者到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投资[6]。

3.3 构建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必将带来管理的无序或管理上的不规范。要克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就必然要进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是对制度与时俱进的变革,是依照程序进行的管理框架设计和安排,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制度化管理以保证投资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和需求的互动关系,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理论为引领,建立起以风险体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创新体系管理模式,建立起以沪、深市场为轴心形成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中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管理场所。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首先必须推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组织结构的制度创新,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运作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来形成的单一的资本市场体制的突破和制度创新。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应当尊重投资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和需求的互动关系。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必须正确处理投资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和需求的互动关系。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必须协调好各种利益的互动关系。多层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制度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一是在实践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制度结构增长点,作为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试点;二是在试点的过程中形成比较成熟的做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基础要稳固;三是要通过政策引导,使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管理与上市公司创业关系耦合,形成良好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经济区域环境;四是与主板市场进行功能对接。五是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组织机构一定要公司制,并统一制度下的分级监管,具有良好的风险资本募集集群,具有严格的统一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法律制度,建立切实保护投资人利益的经营理念和独立的运作模式,为中小体育企业量身打造的上市制度,逐步形成体育产业上市资源构成的多元化趋势,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和合理的交易制度[7];六是建立符合我国特色和国情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个性化措施。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日益成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交易主体,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应该建立起适合机构投资者的制度,特别是建立适合机构投资者的配售制度,是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双赢举措。

4 结论与建议

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体育产业不可或缺。自1984年奥运会商业化运作以来,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迈进体育强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美、英、俄等国的实践经验即是明证。北京奥运后,随着《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和“全民健身日”的实施,体育消费能量会加速释放,体育产业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体育产业会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的进入,体育产业将成为迈进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柱。实现迈进体育强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是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实现更大价值、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构建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高效益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构建以风险体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 建立起以沪、深市场为轴心形成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中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场所,建设具有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对提升中国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议从理论、实践、政策与法制创新等方面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发展战略,为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2]田麦久.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领引作用与辐射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

[3]李建臣.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6.

[4]王海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之路对建设经济强国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09(3):84-85.

[5]刘鹏.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中国体育报,2009-05-22.

[6]马迅.陕西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3):76-80.

[7]任保国,刘风婷,苏振男.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及退出渠道[J]体育学刊,2008,15(1):56-61.

作者:缪伟舰 王 颖 吴国生

中国发展证券交易论文 篇3:

论清代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清代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它既继承了中国封建时代城市的发展,集古代城市发展的大成,达到古代城市发展的高峰,又在晚期开启了城市现代化的先端,开始了中国城市近现代化之路。在我国城市发展史和世界城市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清代;城市;地位;作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和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中国城市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清朝,封建城市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清代既是封建时代的终结者,又是近代化的开启者,其城市发展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既承农业时代中国城市之发展,集古代城市发展之大成,达古代城市发展之高峰,又开启工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先路,开动中国城市近现代化之阀门,因此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四个字“承前启后”是非常到位的。

清代城市是在明末清初战火焚烧过后的废墟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了明末纷繁迭起的农民大起义,许多城市都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如著名的古都开封被农民起义军包围后,赶来救援的明军为了解围,竟不顾百姓的生死,开河淹城。而清军入关时为了挫退人民的反抗,也大肆屠城,城市经济进一步遭到毁灭。如1645年春清军为报复史可法在扬州的英勇抵抗,城破时血洗扬州,前后十来日所杀害军民约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稍稍其后的“嘉定三屠”也几乎使嘉定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因此清朝建国之初,城市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康、雍、乾三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明显超过明朝的发展形势,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尤其是在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内地、边远地区的省府州县城市也得到发展,如昆明、西安、太原、贵阳等。除此之外,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城市,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苏州、广州也接近百万,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达数十个。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相比,城市规模(主要是人口数量)要大得多。18世纪后期,在全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可见清代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重要地位。

虽然在以农业经济的中国封建时代,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但是清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城市已初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大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因,使城市开始突破传统的政治中心的范畴。经济因素在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明显,专业化的经济中心开始凸显出来,形成了以南京、苏州、杭州、松江为中心的纺织业中心,仅南京一地就有织机3万余张,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仅民窑就有二三百座,工匠数十万人,产品行销国内外。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必然将商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城镇的增多,除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外,不少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或大商品集散地。江南以南京为最大都市,其他如苏州、杭州、天津、济南、广州、佛山等,都是商业十分繁华的大都市。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则将城市与乡村沟通起来,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络。二是专业性的商品生产销售区开始形成。且不谈前边涉及的大型专业生产区域如南京、苏杭、松江等纺织业生产销售中心,景德镇等大型瓷器专业生产基地,其他城市的城镇间专业化已开始凸显,其主要特征是以聚集本地或外地的某种或几种商品并以此而展开经济活动。以成都城市为例,乾隆时期成都县的郊区市场中,如崇义镇是著名的蚕市,郸县是粮油作物的产地,因此大多场镇是以粮油为主,犀浦镇“米、麦、菜子及油为大宗”。县城市场则是“米为大宗,菜子及油次之,麦又次之”。这些专业性的场镇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大量商贾来此从事商品买卖,市场也逐渐因而形成网络。商业的繁荣,商业流通模式趋向多元化,专业的商业人员兴起、专业店铺的出现以及专业街区的日益增多等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经济功能的日益完善。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也促进了城市文化娱乐功能的发展。清代城市人民的文化娱乐形式有戏曲、杂技、曲艺、乐舞、体育等。清代的戏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特别是道光后形成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文化推向高峰。戏曲、小说的繁荣,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清代城市发展在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大成的同时,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经济、文化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政治主权的破坏,外国商品与资本大量输入国内,同时西方的近代工业、交通工具、科学技术也随之引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部分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并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转型。

外国资本主义由沿海沿江城市侵入,首先破坏了这些城市以往缓慢发展的自然经济,近代工业也首先在这些通商口岸兴起。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一般都是由对外贸易起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资本的积累,很快成为晚清工业集中的地区,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社会经济模式、思想、科技的传入,以首都、内陆省份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也逐步踏上了近代化历程。但是,晚清城市发展是畸形且极度不平衡的,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水平差异。在地域上,南方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北方,沿海沿江以及通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水平高于内陆一般性城市。以近代工业为例:在清末外国资本开办的100多家各类工厂中,上海、大连、汉口、天津等地占53.8%,福州、武昌、苏州、哈尔滨、营口长春等地占46.2%。其他中小城市几乎没有。

晚清城市近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城市功能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方面开始,而经济经济方面又首先是从商业化开始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金融业的出现以及工业的进行。经济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剧烈变革。

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和资本侵入的同时,晚清城市经济模式在模仿中缓慢成长起来。在商业贸易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洋行势力的崛起和由其控制的外向型商业贸易网络的形成。随着西方人对华贸易兴趣的增长,洋行的势力也在膨胀。1837年,在华的外国洋行共150家1894年发展到552家,1913年为3805家,1930年达8297家。洋行把近代西方商业贸易的有些做法和体制引入中国,并使中国贸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体系中,因而也无形中成为中国商业贸易近代化的一个酶体。近代银行业,股票证券交易、保险与信托公司等也出现在了通商口岸。这些说明,近代资金市场及其职能机构已在中国逐步形成。在商业服务业方面,其专业分工也日益明显。近代的百货公司已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出现。1911年,广州先施公司兴建了一座五层楼的百货商场,后又在上海兴建了五层楼的先施百货公司,经营1万多种商品。

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治的变革。首先是省会城市成为新政的地方变革中心。在内忧外患促进的晚清新政中,省会城市作为地方变革的先锋,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以警政变革为例,长沙于1903年设立省警务局,收到一定成效后推及湖南各州县。其次,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1907年10月19日,清廷下诏在各省设立咨议局,1909年咨议局在各省会城市正式建立。地方自治局及城乡自治公所也相继建立。以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为蓝本的机构改设与政治变革开始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步伐。

其次,城市的文化功能也在逐步增强。城市作为封建政权统治的中心,荟萃了大量学堂、书院和文人士绅,晚清时期城市的文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在省会城市,中外报刊盛极一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武昌为例,1857-1911年兴办的中文报纸就有《湖北商务报》、《农学报》、《湖北学报》等十几种。图书馆、博物馆涌现,大量外籍教师和教习的任职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留学教育的培训也使城市承担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角色。近代新式教育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近代新式学堂兴起,为近代工业经营、生产提供了人才基地。在近代工业较为密集的上海等地,近代学堂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1849年至1911年间,各类学堂即有249所,如著名的复旦公所、南洋公学等。城市文化功能的增强,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与人才基地。

再次,城市管理职能的近代化。晚清城市管理职能近代化的直接模版是西方近代城市管理体制在租借的实施,尤其是那些设有租借城市中的华界,以租借为样板,城市管理逐步转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大中城市和重要通商口岸为重点成立警察机构可以说是传统官衙式管理向近代城市政府管理转变的一种过渡型管理机构。

清代城市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中国古代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画上了句号,也开启了工业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先端。当今中国大多数重要城市都是在清朝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加强对清代城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农业时代城市的特征,也有助于认识和推动今天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何一民.清代城市的地位[J].光明日报,20051021.

[2]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一农.中国商业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吕彩云.清代省会城市功能演进及其动力机制探析[J].江汉论坛,2008,(2).

作者:张海霞

上一篇:国际贸易保护环境论文下一篇:国际经济形势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