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2022-04-2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核算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这就为事业单位组织会计核算以及向外提供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的信息系统功能,探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十分必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1: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分析

引言: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在实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会计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各项具体的会计目标,使事业单位各项具体工作在有序地会计环境中顺利地开展。

一、会计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定位的影响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导向和决定作用,会计所处的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会有所差别。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必须从当前的经济环境出发,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状况,确立最为合理的会计目标。

(一)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经济体制资金来源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等。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的发展,会计变得日趋复杂时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加真实准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主要承担和从事公益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和经营性业务的增加,使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多样化与以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单一会计目标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具体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

只有提高文化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合理定位我国的会计目标,同时要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披露质量,还需要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众多,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三)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法律、行政法规、政策的影响,会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规划有所改变,所以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很大的。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设定。

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通过其会计工作在财务上对单位实现了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了单位财务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但是在我国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标的实现,从而难以完全从总体上定位单位的具体会计目标,个别单位甚至无法完成国家对事业单位规定的基本会计目标。

(一)会计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大型事业单位与中小型事业单位的规模、资金来源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二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而一些事业单位无法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对自己的基本目标、具体目标或是总目标的定位不到位,造成会计目标的定位是模糊的。并且针对总体目标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包括的范围大,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这也造成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的定位是模糊的,直接阻碍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比较单一

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他不以盈利为目的,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因此,政府部门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且事业单位会计也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提供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单一,只是单一的为政府部门的要求或是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会计目标,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会计目标管理松散

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会计目标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统一,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能脱节,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导致预算安排不尽合理,使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造成账外资产越来越多,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许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有关管理制度。

三、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其会计目标的对策

(一)加快实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目标的转变

经济在腾飞,时代在进步,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首先,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与界定,充分认识工作中会计目标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向综合采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思想转变。其次,重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研究,会计目标的制定,为单位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单位效率、效果的最终反映。最后,在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计划完成情况对会计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二)规范各项业务处理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在依照政府报告模式设置事业单位账簿、报表的基础之上,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和报告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各项业务处理。深入研究事业单位会计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实现的影响和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的适用性。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例如通过本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与此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具体做法。这种“三位一体”的创新型监督方式将会对一些假票据的现象发挥很大的约束力,从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运用“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方式,让事业单位的目标在完整的监管下得以完成。

(四)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

一个事业单位里面,固定资产是其不可缺少的东西,而固定资产又是达到一定经费规格的,那么对其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配备标准,无疑是定位事业单位目标需要考虑到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结果,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要看到,201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多、规模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投资反弹压力加大。对固定资产的预算及购置计划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注意节约,要根据各类资产的配备情况及其使用标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固定资产,防止积压浪费。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加大对会计内部控制是很重要的,培养一支业务技能水平极高、思想业务素质高、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队伍也是很重要的。因而为有效发挥财务监管的力度,切实履行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和义务,事业单位必须加强会计的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可以通过定期的业务考核,进而来完善会计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够让会计目标的定位更加的准确。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EB/OL].www.xkdx.com.

[2]刘越.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08(04).

(作者单位:海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作者:刘颖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2:

论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核算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这就为事业单位组织会计核算以及向外提供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的信息系统功能,探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十分必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定位

1、前言

按照理论界通行的国际惯例,会计目标即会计信息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它是研究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在会计系统中起到导向指引的基础性作用。对相关会计基本概念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它内容的设定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全面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必须要考虑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改革所寻求的攻击对象,做到有的放矢。会计目标是建立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的重点,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事业单位会计的界定

事业单位会计是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特征。由于经费来源不同,在经费的使用方面的

限制和会计处理是不一样的,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费使用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自筹资金使用由事业单位自主管理,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依照税法需要纳税, 因此就需要计算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在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事业单位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科学界定出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义还相当困难。结合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或多或少会发生预算拨款关系, 其会计核算及帐务处理方法采用预算会计的方法, 不计算盈亏, 不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第二,事业单位可能既有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又有非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 甚至还有经营性的收支活动,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的管理要求不一样,会计信息的处理随之发生变化;第三,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容纳的不同行业多。

上述几个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需要实行双轨制,也就是说不能按照会计主体而是按照业务和经济事项来规定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当一个事业单位既有非营利活动又有营利活动时,对于非营利活动的业务采用预算会计的做法:对于营利活动的业务采取权责发和企业单位的标准,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备社会生产职能。二是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比较,将是否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是否具有行政权力作为区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标准,事业单位不具备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具有行政权力。

3、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的,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出资人和捐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机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以及事业单位职工。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作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3.1、事业单位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从事会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关于会计目标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或资源的委托人)如实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虽然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出发点不同,但实际上两者是互补的。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特点,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应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相互结合,并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因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不是营利,不像企业那样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它更多的是围绕受托责任中心开展事业活动。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与“受托责任观”的要求更加吻合。

我国1997年5月28日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但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的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是由中央、省(直辖市)、市三级政府举办,事业单位负有国有资产保值的责任,应向各级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的受托管理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制”的进行,事业单位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已逐步形成,有的还引入外资,建立对外合作办事业的体制。为了弥补政府经费的不足,事业收费也成为事业单位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当事业的扩大发展面临资金缺口时,事业单位也向金融机构贷款。为此,事业单位会计既要重视受托责任性,也不能轻视资源委托者做出未来资源托付决策的有用性。

3.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目标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应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这涉及到事业单位会计的具体目标。作者认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履行经管责任并能使使用者评价这种经管责任。具体地说,事业单位应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帮助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持续服务的能力、净资产的保全情况以及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二,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事业单位当年的运作成果。具体地说,事业单位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当年收入和支出及收支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的信息,用以评价确定当年收入是否满足当年服务支出的信息及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第三,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事业单位当年的财务状况。具体地说,事业单位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构成、规模、流动性,负债的构成、规模、偿债能力,净资产的构成、规模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第四,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事业单位当年的现金流量。具体地说,事业单位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利于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能力;第五,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会计主体的服务水平和履行职能的能力。具体地说,事业单位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规模、种类及发展情况方面的信息,以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评价业务活动的业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4、结尾

上述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方式实现的。因此,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统一格式的会计报表, 及时报送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成为事业单位会计的首要任务。为了便于会计信

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报表的信息,事业单位会计应在提供会计报表的同时,以报表附注的形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说明事业单位所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所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参考文献】

[1]王永利.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5.

[2]董延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2006.

[3]高尚宏.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D].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

作者:卢志锦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已成为必然。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1.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其一,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过小。其二,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无助于使用者确定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当期的运营结果,更无法评判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提供服务的水准及履行义务的能力。

2.核算基础应用不恰当。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经营性收入和支出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即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否应该属于本期所有,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本期没有收到的收入和不用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核算基础对收益的处理完全不同,收付实现制没有遵循配比原则,所以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3.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企业相差很大,而且由于存在不同类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的不同,各事业单位所用的科目设置也千差万别。科目设置混乱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规范的科目设置,使得帐务混乱不清,不能完全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4.会计报告体系不全面。会计报告是政府向纳税人报告其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形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而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节余、来源和运用等情况;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并且事业单位不是完全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许多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根据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这样,对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性措施

1.会计目标的界定。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深受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由于“决策有用观”实际包含了“受托责任观”的主要内容并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决策有用观”逐渐被我国会计界所接受。但“决策有用观”只注重会计的决策功能而忽略了会计的监督功能,只注重会计技术性的一面而忽略会计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作为会计目标是不适当的。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所以我觉得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因为(1)如实反映事业单位情况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而有助于决策,而过于强调决策有用会使会计失去自我。(2)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真实情况的信息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需要如实反映事业单位情况的会计信息。(3)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好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供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影响的信息等。

2.核算基础的转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我国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人工成本低;但它不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有利于其决策的信息。同时,“可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导致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在选择核算方法时余地较大,人为调节报表的空间也较大,进而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方向就是权责发生制。在改革的趋势下,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在除了财政拨款等专项业务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其它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且实行权责发生制可以采取渐进式转变的方式,先试点后推广,先行业后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的反馈问题,极大的改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3.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要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要求,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信息需求的目标,则必构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使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充分、完整,全面并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体系。编制总体报告,然后用辅助报告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改进,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编制,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对资产、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分类;增加现金流量表;将收入、支出放在专项的收入支出附表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比如增加反映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增加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率的指标。这样我们可以对事业单位整个现金流量、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目的是反映运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从而提出校正、监控举措,以求获取最大效益;同时,财务分析还可以帮助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财务信息,把握事业单位的历史业绩和经济前景,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8(9)

[2]武 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财务与会计,2008(4)

作者:吴 瑛

上一篇:民国时期城市交通管理论文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