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协调界定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日益深入。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出发,在阐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趋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准则协调界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准则协调界定论文 篇1: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

摘要: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追求过程。文章就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研究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利用演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制定基础;制定主体;制定程序

一、 引言

IASB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Paul A. Volcker(2001)指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与审计实践以及立法和管制这三大支柱,而后两部分可以归纳为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可见,高质量会计标准即会计准则是生成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基础,实施有力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生成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公认会计原则”出现之后),迄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70余年。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我们发现,财务会计一经产生,就与对财务会计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管制如影随形(葛家澍、杜兴强,2003)。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追求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我国自1951年起,就开始推行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术语,在我国教科书中消失了近3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界重新开始讨论会计原则(葛家澍,刘峰,2003)。刘峰(1996)较早地通过完整地理论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多种标准来界定,诸如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归属、制定机构的选择、制定内容的详简、制定人员的来源构成、制定过程的公开独立性等。但一般而言,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的研究涉及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三方面内容。

二、 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导向)

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也被称作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其涉及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所以该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是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Mason、Gibbins(1991)认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优于规则基础,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的,那些期望在会计准则上获取自我利益的组织,就有了可以进行“对策”的目标与方式(Lys、Vincent,1995)。1997年12月的“AAA/FASB研讨会”上,美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John Smith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基础的准则”(Concept-based-Standards)的说法,并且认为概念基础的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准则(Rule-based-Standards)。Engle(1999)阐述了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形式规避经济交易实质的行为,他的研究发现,管理者通过虚构交易将本应确认负债的项目确认为权益,因此产生了43亿美元的成本。

安然事件后,国外对会计准则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Nelson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业者包括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更偏爱具体的会计标准。Dye(200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elson的观点,其认为,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因增加了管理者操控会计报告结果的机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Nelson(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审计师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越具体,管理层越可能通过交易进行利润操纵。Webster、Thomton(2004)以加拿大资本市场为例,发现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及其所赋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盈利质量。

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讨论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作了一个概括性描述,他认为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其指导思想是按美国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从所遵循的详细的“规则基础”,还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遵循的简明的“原则基础”,是一个有争议而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

关于“原则基础或规则基础哪个更优”的讨论研究文献有很多。例如,平来禄、刘峰、雷科罗(2003)从自利经济人假定出发,推断出:每个自利的经济人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总是设法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准则是规则导向的,这表明那些期望在运用会计准则中牟取私利的人就有了可借鉴的方式;如果采纳原则导向不给定具体的政策界限,当存在利益冲突时,最终只能诉求道德操守,这显然有违经济学自利经济人的基本前提,其长期有效性程度也值得关注。由于以原则为基础制定会计准则尚未在美国付诸实施,预测该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为时尚早。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钟高、韩立军,2005;张美霞,2005),他们认为,目标导向的准则需要财务报告编制者、注册会计师、审计委员会等实施适当的职业判断,孕育职业判断氛围;需要变更与财务报告和审计有关的法律框架体系,需要解决准则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等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问题。SEC提出的“目标导向”为最优的制定模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核心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准则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从会计监管的视角,洪剑峭、娄贺统(2004)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与会计监管的有效程度相关,准则基础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环境相适应。在会计监管相对较弱的环境中,选择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基于政治学视角,张力、陈许高(2007)分析了美国2002会计改革法案的政治机会主义倾向, 并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导向的内生性、会计准则的形成机理及财务舞弊行为的责任认定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认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规范分析,没有取得严格的实证证据作为支撑。魏明海(2005)从理论推演和数据实证两方面得出结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要选择基于原则基础的规则基础。张为国(2005)也基于规范和实证综合分析的结果,指出原则基础会计准则和规则基础会计准则各有利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应只选择其中一种,而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并未倾向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基础,视具体情况选择制定基础是大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

三、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

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构成合理的制定者有利于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国外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由会计职业界来制定会计准则。Carey(1969)认为,美国早期对铁路和公用事业会计的政府管制并未导致更可靠的财务报表,而未受管制企业的会计实务却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因此,其反对将上市公司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个政府管制机构。以George May为首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的专门委员会(A special 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s)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信,该信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应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当由包括公司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等的专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确定(Zeff,1972)。Nolan(1972)认为,众多的规则必须由像FASB这样的机构来制定。Most(1986)提出,会计准则应该由一个研究型组织制定,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应该包括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并得到职业界和产业界的资助。当然,这一研究型组织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应该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或否决。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按照“无知之幕”的要求:准则制定者应该是毫无自身利益要求的无利益关系人(薛云奎,1999)。陈冬华、陈信元(2003)以世纪星源案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会计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利益相关者应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基于博弈分析,林钟高、韩立军(2005),高筠燕、卢锐(2005)指出,政府在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民间机构为辅助的结合方式。纂好东、杨志强(2003),吴联生(2004)的实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都赞成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准则公正性的基础。王建新(2001;2005),张嘉兴、张俊民(2006),宋英慧、高铭(2007),李宁(2007),李桂荣(2007),林钟高、徐虹(2007)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视角、游说视角、创造性会计视角、熵理论视角对会计准则制定主体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益相关者应该更广泛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

但是,梁爽(2005)运用产权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具备权威性、效益性和公正性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会计司)是一种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结论。刘浩,孙铮(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归属提出经济解释,为了遏制经理的的“特定控制权收益”,政府拥有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经理仅拥有了在会计准则框架内做出会计判断的权利。

四、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指会计准则的应循程序,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守一套完整、充分、严密、稳定的程序,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就能够得到保证。我国学者们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进行讨论,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杨有红(1999)建议,将经济后果博弈机制引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并建立高度标准化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的博弈机制缺乏独立性(王建新,2001),在这种博弈机制下,准则的博弈程序流于形式,征求意见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即使得到重视也难在准则中有体现。这种模式下节约了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却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

在借鉴FASB和IASB的会计准则应循程序的基础上,2003年7月10日,财政部颁发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发布阶段四个阶段。但是,有学者还建议对此进一步完善。遵守公开的应循程序,对拟立项的准则公开发布讨论意见稿或举行听证会,并将有关的问题、原则和方法、相关理论等全部加以公开,在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各利益集团参与并发表意见(裘宗舜、韩洪灵,2003)。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有着保密性的特点(陈萍,2006),我国会计准则起草拟订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意见的环节,对于准则制定过程中背景材料和讨论情况也是很少向外界披露,这使有动力参与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适当公开准则制定程序,方便大众加入制定讨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林钟高、徐虹(2007)提出,建立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反馈系统,让会计准则制定能够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向利益相关者公开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程度仍然不足。

五、 结论及研究思路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是财务会计研究永恒的主题。虽然国内外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诸多研究成果,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能够提供完美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就说明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还要继续。

已有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包括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等的研究,其理论基础大都是制度经济学理论,比如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等。而制度经济学仍然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经济学是以经典物理学的力学方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以简单的均衡决定论来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

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势必要求会计准则随之演化,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以原子论和机械力学为隐喻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并不能真实地表现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体、程序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不能反映外界环境变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所以,使用传统制度经济学方法很难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动态分析。演化经济学理论是针对动态过程的演化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将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Mason, A., M. Gibbins. Judgement and U.S.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Horizons,1991, (5).

2. Engle E. Debt-equity Hybrid Securit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9,(37),(autumn).

3. Nelson, M., J. Elliott, R. Tarpley.Evid- ence from Auditors about Managers and auditors Eamings-management Decisions. Accounting Review, 2002,(77).

4. 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会计研究,1996,(2).

5. 路德明,邱星芳.会计准则制定:以原则为基础还是以规则为基础.财经论丛,2003,(1).

6.洪剑峭,娄贺统.会计准则导向贺会计监督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会计研究,2004,(1).

7. 陈冬华,陈信元.中国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利益协调:来自世纪星源的案例证据.会计研究,2003,(6).

8. 陈萍.会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博弈西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9XSH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静然,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生,内蒙古财经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杜静然

会计准则协调界定论文 篇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日益深入。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出发,在阐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趋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差异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旋律,各国均采取不同措施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标准上实现了全面接轨。但新准则于2007年正式实施三年多以来,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在准则具体实施中,如何扫清这些障碍,真正达到实质性趋同是我们必须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会计准则趋同的界定

2006年新准则颁布以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形成3种不同理解:推广、协调或统一。分析这三种观点,结合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操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被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国与国之间在承认各自会计准则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途径寻求共同认可的内容,使各国的会计准则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相似,从而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

二、趋同的历程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年)。我国自1979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81年开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1992年11月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两则”)和13项会计制度与10项行业会计制度(“两制”)。“两则两制”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正式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会计改革全面深化。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在内的16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除在形式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外,内容上更是广泛借鉴,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200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2001年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但由于自身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际准则,同时又要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基于这样的考虑,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兼顾自身特色的渐进式会计准则制订策略。既借鉴国际准则,又保持了我国会计的特色。

4.会计准则体系趋同阶段(2006年以来)。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最大限度的趋同。新准则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只在个别方面根据我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并以会计准则为主,逐步过渡,二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结构仍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可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我国没有搞“一刀切”,而是采用渐进式步伐,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构建和谐会计的一种体现。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我国这样一个需要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来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主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符合我国的国家经济利益。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更深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必将加快。以外贸易为例,随着出口的增长,为避免成为反倾销受害国,我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但很多西方国家拒不承认,理由之一就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国内被调查企业无法提交符合条件的会计账簿。可见,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努力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2.国际组织推动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趋同。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证监会国家组织和世界银行纷纷表示希望各国证监会、银行、企业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经过改组设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强了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积极推动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

3.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要求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趋同。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盈利、降低风险,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消除国别差异的、为各国所认可的会计准则,以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1.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与我国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势必与国际会计准则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会计准则本身,而且存在于具体的会计实务中。

(1)我国会计准则在概念框架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2)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承担着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发布实施和修订的任务。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而该理事会是一个由各国会计民间组织自发组成的团体。

(3)会计处理与披露存在差异。适度运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使用公允价值,可以看出我国在运用时的谨慎性。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主要针对历年来,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洗大澡”,即在前期大额提准备,后期通过分期转回,以调节利润的行为。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关联方关系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他们是关联方。”而我国认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仅仅因为彼此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在会计处理上,国际会计准则是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制定的,故交易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而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其交易价格只能按“成本+利润”定价。最后,在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交易进行披露,而我国可以豁免披露此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多数情况下,我国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此种合并一般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因为我国企业合并、重组案例中,合并双方并非自愿的行为,而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故合并价格不一定代表公允价值,若采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导致利润操纵行为。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 规定补助计入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 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处理, 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不够成熟。会计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不但反映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而且又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很不发达,产权市场不完善,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企业间的交易还很不规范。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的,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国有企业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更多地靠职业判断来确定的公允价值,而这往往成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可见,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不能一蹴而就。

(2)我国当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上市公司发现有些准则执行比较困难,不执行是违规行为,执行又没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例如,在对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中,新准则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准则没有现实的法律义务要求,使公司处于左右为难的处境。在监管法制方面,我国监管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监管法规严重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监管法对于新准则实施出现的问题应当负一定责任。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系统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运行,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与法人股占的比重过大,这种股权结构给公司大股东操作公司利润提供了方便;董事会大部分由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使董事会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监事会职能弱化,不能有效监督。这种治理结构下,公司利润操纵行为难以根除。

(4)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新准则推行后,出现许多复杂新业务,很多会计人员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对新准则产生了不适应,致使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对会计人才认识不足,相应的职业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准则的推广进度。

3.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对策。

(1)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与交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还需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修订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在互动中求趋同。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对于特定的经济交易事项,应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国处理的认可。如认可我国新准则中“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的规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降低企业的披露成本,开拓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在修订时能考虑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2)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二者并存已不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需要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规范形式。但是,考虑到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层次的、逐步的进行替代,切忌搞一刀切,以符合企业组织多元化的特点。自2007年以来,新会计准则已取代会计制度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采用会计制度作为过渡,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取消。

(3)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会计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更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应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会计理论的教学研究、对国际会计发展动向的大力宣传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完善等措施,使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这既是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2006(3)

2.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7)

3.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9(1)

4.王倩.中国资本市场组织方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经济师,2009(8)

5.潘晓梅.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6.冯淑萍.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会计研究,2005(1)

7.汪祥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兰州 730000)

(责编:贾伟)

作者:赵文林

会计准则协调界定论文 篇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透视

摘要:在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重新界定和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步,在促进小型企业以及微型企业的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简化原则以及会计与税法的一致性。

关键词:小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这是我国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并有效实施后会计标准建设的又一大突破。《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意味着在小企业层面实现了准则替代制度。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背景和适用范围

(一)发布背景

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6月23日,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类型,根据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对各行业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进行了界定。

针对当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2011年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六项金融政策和三项财税政策,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和税收扶持力度,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同时,还要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在小企业的标准作了重新界定和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出后,适时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该说是属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的有效一环,是为了配合其他政策有效落实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二)适用范围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此外,微型企业可以参照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符合规定标准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小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的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

关于是否为小企业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存在“一体法”和“分立法”两种不同的模式。我国继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之后为小企业单独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分立法的体现。以下从准则体系的构成以及具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一)准则体系构成的对比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构成,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包括10章90条,除第一章总则和第十章附则外,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和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解释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为1项,具体准则为38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已发布了第1号-第4号。

(二)准则具体内容的对比

1.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之确认为短期投资,以支付现金取得的短期投资,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将之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2)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备抵法,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实际发生时,冲减“坏账准备”,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

(3)存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全部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出租、出借周转材料,不需要结转其成本,但应当进行备查登记;不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存货盘盈实现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存货盘亏、毁损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出租、出借周转材料,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存货发生盘盈、盘亏、毁损,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

(4)购入债券且持有至到期。《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 “长期债券投资”科目,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不设置备抵科目,长期债券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设置 “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利息调整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期末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5)长期股权投资。《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不设置备抵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设置备抵科目,期末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6)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竣工结算前的借款费用全部资本化计入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小企业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将借款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根据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确定使用寿命时,考虑固定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无形损耗以及相关法律或类似规定的限制。

(7)无形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不进行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

(8)长期待摊费用。《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其摊销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根据其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管理费用,并冲减长期待摊费用。具体包括:①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②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③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④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等,自支出发生月份的下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不得低于3年。《企业会计准则》无明确规定。通常包括开办费、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开办费应于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摊入管理费用。

(9)长期借款。《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借款本金和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同时摊销利息调整。

2.利润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分得产品之日按照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与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相同。《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无明确规定。

(2)销售退回。《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退回(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属于以前年度的销售),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退回的,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3)提供劳务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详列了提供劳务收入的情形,包括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对提供劳务收入的具体情形无明确规定。

(4)营业税金及附加。《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企业会计准则》与之不同,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计入“管理费用”,而不是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5)销售费用。小企业(批发业、零售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构成销售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按照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金额较小的,也可以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6)营业外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营业外收入包括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汇兑收益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又转回的应收款项增加坏账准备(备抵法下)。

(7)营业外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营业外支出包括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损失等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来反映。

(8)所得税费用。小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确认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而确定所得税费用。

3.外币报表折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对外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所有项目进行折算。《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外,采用发生的即期汇率折算;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

4.财务报表。关于财务报表的构成二者无明显差异,但《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股东权益表)也作出了说明。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应在附注中披露。并且,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含义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包括现金等价物,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包括现金等价物。

5.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均采用未来适用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两种处理方法,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会计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在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也有较大差异。在遵循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小企业会计准则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尽量缩小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小企业财务报告目的主要是满足税务需要,因此准则中多处体现了二者的协调,如充分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采取产品分成方式收入的确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等。此外,在报表附注中增加了纳税调整的说明。

(二)简化处理原则

由于小企业业务相对简单,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得以简化。如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损失等通过营业外支出来体现;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采用直线法,长期借款利息的确认采用合同利率,都避免了采用复杂的实际利率法;长期股权投资均按成本法进行核算。此外,简化原则还体现在借款利息资本化的处理、周转材料的摊销、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工程试运转形成的产品、销售退回、商业企业进货费用、外币报表折算、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等。

(三)对涉及职业判断的内容作详尽、具体规定

在简化原则的大前提下,对于部分需要作出会计职业判断的情形进行了详细、明确的列举规定,如长期待摊费用、常见销售方式下收入的确认等。

(四)报表体系具有一定的豁免要求

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未作规定,现金流量表也进行了适当简化。

(五)准则的适用与转换上具有积极的引导性

符合规定标准的微型企业,参照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符合规定标准的小企业,既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此,通过会计准则选择、执行可以引导小微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为小微企业享受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X

参考文献:

1.李勇.宣传贯彻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升会计服务小企业效能[N].中国会计报,2011.11.18.

2.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

3.刘波.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6).

4.孙光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 目标与模式选择[J].会计研究,2009,(2).

5.狄灵瑜.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1).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人为活动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