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

2022-04-2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8年来,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 篇1:

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矫正

摘要〕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矫正。现有研究表明,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顺周期性具有强化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与IASB分别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与预期损失模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其本质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目标存在内在差异性,会计准则强调“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强调“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因此,只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我们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科目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顺周期性;商业银行

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其定义为一种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在该机制下,金融系统会放大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反过来又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显示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巨大破坏力,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如何缓解顺周期性问题。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后,资本监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由于资本的计算通常是在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调整而得,银行监管的成效不可避免地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当前银行监管过度利用会计信息的模式下,会计准则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极大地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必须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而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围绕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性及其矫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Enria[1]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下交易类资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被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因而放大了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导致金融体系顺周期效应加剧。Borio等[2]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若能计提较多的拨备或者提高资本比例,将起到“内置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增强金融稳定性。Barth等[3]主张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在会计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后会产生固有不稳定性、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其中,固有不稳定性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应在会计计量中予以客观反映;而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属于虚假的人为波动,应当通过完善估值应用指南或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Bikker和Metzemakers[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拨备在GDP增长速度较快时显著降低,而在GDP增长速度较慢时显著增加。Plantin等[5]认为,历史成本忽视了价格信号因而无法很好地反映信息;盯市会计运用现行交易价格,尽管能够克服前者的上述缺陷,但在挖掘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时引入了与基本面无关的干扰因素,放大了资产价格和利润水平的波动。Matherat[6]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会导致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并呼吁各国积极应对,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的差异。Laux和Leux[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会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产生不利影响。

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及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此外,作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矫正的一大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对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刘灿辉等[8]运用最小二乘法对6家上市银行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缓冲资本具有顺周期性。吉余峰和缪龙娇[9]在论述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16家全国性及地区性上市银行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银行资本缓冲则具有顺周期性。唐梅和林友绪[10]以沪深两市31家上市金融企业2007—2009年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证明在我国上市金融企业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会产生顺周期效应。鹿波和李昌琼[11]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时期都会减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刘玉廷[12]指出,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黄世忠[13]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传导机制,认为FASB和IASB于2009年提出的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只是权宜之计,且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只有从监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从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郑伟[14]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09年11月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的采用体现了会计准则对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压力的妥协,意味着会计独立性遭到破坏,我国对此应当秉持充分谨慎的态度。刘星和杜勇[15]在通过计算实例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优缺点,认为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银行业的实施只是时间问题。姚明德[16]从模型计量的对象、内涵和方法层面上分别论证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与巴塞尔协议计量预期损失模型的异同,为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胡建华[17] 指出,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变化之中,指标非平稳,含义不明确,且由于缺乏完整的周期性数据的检验,指标的可靠性尚未被证明。

本文认为金融监管的目标与会计准则的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与会计准则相比,金融监管明显侧重于审慎性而非客观性, 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目标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必须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二、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机制

正是由于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使原本旨在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准则得以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影响到监管的成效,大大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1资本监管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

金融危机前,各国会计准则普遍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定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所谓已发生损失模型,采用的是基于过去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观”,要求会计主体在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换言之,银行只能对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可能发生并能有效估计的损失确认减值,而不能将未发生事项作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依据。这一规则有效地限制了银行管理层通过非公开透明的方式操纵利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但被用于监管目的时,则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从监管角度看,银行经营应充分遵循审慎原则,以维持金融与经济稳定。当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贷款的信用风险逐渐积累,银行应当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信用损失,计提较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一来为经济衰退时集中出现的贷款违约损失作准备;二来银行得出的净利润减少,导致可被计入资本的数量下降,银行为维持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得不限制信贷投放,从而避免风险过度积累。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信用风险集中具体显现出来,由于此前计提了较为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银行不必大量确认减值损失,净利润下滑幅度小,银行放贷能力受到的制约减少,从而避免信贷过度紧缩导致经济一再下滑。然而,会计准则在规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规则时并不考虑监管目的,而是只关注当前时点所显现出的信用风险状况,因此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经济繁荣时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违约率较低,银行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能反映已逐渐积累的信用风险,因而低于银行监管所需水平,信贷的过度扩张对经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衰退时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大量确认的减值损失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经济继续下滑,贷款违约情况进一步恶化,银行不得不继续确认减值损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一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被大大强化。

2资本监管下公允价值计价原则的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主要针对银行的交易账户,规定银行对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若能够获取市价资料应当尽可能地运用盯市原则,若无法获取市价资料应当采用模型估算其公允价值。由于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银行为实现短期获利或者维持流动性而持有,市价的变化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从理论上而言是合乎逻辑的,有利于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资产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影响可能发生较大波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与资产实际价值发生偏离,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在资本监管过度依赖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出现非理性上涨,严重时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银行对交易账户中的金融资产大幅增加账面价值,同时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分别在利润表中确认收益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估值利得。虽然资本监管将后者从资本计算中剔除出去,但监管资本要求仍然相对容易满足,使银行得以继续扩张信贷,推动经济继续上涨,金融资产市场价格进一步偏离真实价值,引起下一轮信贷扩张。经济不景气时期,资产泡沫破裂,恐慌抛售使金融资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银行不得不大量确认账面损失。与此同时,按监管制度的规定,银行资本基础被严重侵蚀,银行为将资本充足率水平维持在最低监管要求之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和紧缩信贷,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继续下跌,而盯市原则下,下跌的金融资产价格又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定基础。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会将金融资产未实现估值损失直接从资本基础中扣除,因而使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经济衰退时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曾试图要求修改会计准则,甚至要求暂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这从侧面体现出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作用。

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顺周期性

1现有方案尚不能消除顺周期性

针对商业银行的逆周期性,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部门和以I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前者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银行是否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计提的数量;后者则建议在会计处理中,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时以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然而上述方案在理论上都存在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

(1)逆周期资本缓冲及其困境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核心在于信贷周期识别指标的构建。国际清算银行通过对近40年全球30多个国家40多次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表明3/4的信贷激增导致了银行危机,7/8的信贷激增导致了货币危机,指出信贷规模/GDP指标具有最佳的识别效率。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实施存在以下三大困境,难以有效解决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第一,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周期,数据积累明显不足。近30年来,由于我国各种经济增长动力的释放,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既未出现过经济危机,也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周期。

第二,我国的融资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指标取值不稳定。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还保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痕迹,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有极大的规模。随着我国融资结构的不断成熟,直接融资占比将会提高,银行信贷占比将有所降低,这也是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改革方向。由于信贷规模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将会出现可以预见的降低,所以信贷规模/GDP指标并不具有稳定性。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信贷占比已经出现了急速下滑,信贷规模/GDP指标已经出现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第三,我国并未取消信贷规模控制,资本监管的信贷传导机制不顺畅。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为了更为有力地实施经济调控,我国自2008年重新恢复了对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虽然信贷规模控制一直以来就是学界的众矢之的,但其在货币调控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政策制定部门的青睐。我国近30年的数据表明,中央对于信贷规模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直接起到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作用,而通过资本充足率对于信贷规模的间接调控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

(2)预期损失模型及其困境

金融危机后,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确认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在该模型下,银行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以其整个存续期为时限,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为基础,在出现减值迹象之前即预先估计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也就是说,银行在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即应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并确认相应的减值,而在此后每个计量日,银行都要重新修正对预计现金流量的估计,并将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银行各期都根据对损失估计的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因此确认损失进而各期利润相对平滑,理论上减轻了会计准则造成的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周期性变化,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并不能根治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而且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非会计准则制定不合理。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各国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包括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疏失和金融监管缺位。因此,修改会计准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顺周期性,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其次,这一方法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很难将全部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其估计值仍然可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在经济衰退时高估预期损失,从而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最后,预期损失模型的引入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更多地反映了监管部门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本质上是要求银行多提准备确保资本充足,因而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了解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另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建立在对未来的估计基础上,主要参数均由会计主体自行确定,主观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而且由于预期损失的估计涉及到大量金融专业知识,不仅增加了会计核算的操作难度和成本,也使除专业机构以外的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相应的会计数字,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2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分离是两者目标差异的内在需求

针对财务会计的目标,学界存在大量讨论,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有关管理层对其承担的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真实状况。当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主要是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和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二者在对财务会计目标进行阐述时均未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有机结合。综合三套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真实可靠为宗旨,从而使会计信息在首先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具有最广泛的适用范围。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会计准则的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与会计准则相比,金融监管明显侧重于审慎性而非客观性。此次金融危机中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之争也根源于此: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客观证据为依据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体现了会计准则客观真实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目标,但不够审慎;预期损失模型要求考虑未来信用损失,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体现了审慎监管的目标,但明显背离了会计准则客观真实的要求,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混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界限,只会使双方的目标相互干扰,或者难以保障会计准则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或者损害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目标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必须分离。

四、对策与建议

会计准则强调“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强调“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因此,只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我们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科目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

1对于贷款损失准备分别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在会计报告中继续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我们建议在金融监管报告中引入预期损失模型。所谓已发生损失模型,即银行在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时,只能对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可能发生并能有效估计的损失确认减值;而预期损失模型下,银行以信贷资产的整个存续期为时限,以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为基础,在出现减值迹象之前即预先估计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前者能够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体现“如实”的会计目标,但只表现了当前时点的减值迹象而不具有前瞻的跨周期特点,以此为基础计提监管资本会具有极强的顺周期性;后者有效地平滑了各期损失进而利润的波动,能够较好地抑制顺周期性,但违背了会计的“如实”反映原则。因此,对于贷款损失准备,应当实现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在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采用预期损失模型。

2对于弱流动性资产分别采用盯市模型和内部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弱流动性资产,在会计报告中继续沿用盯市模型,在金融监管报告中采用内部模型计量。所谓盯市模型,即要求银行按市场价格对持有的资产进行估价;内部模型则要求银行建立一套内部估价体系来确定资产价值。前者及时反映了资产的价格变化,如实地向信息使用者展现了银行的真实状况,但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更加明显,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后者反映出资产价值变化相对平缓,顺周期性得到抑制,但赋予了银行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可靠性较弱。所以对于弱流动性资产,应当使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互分离,在会计核算时采用盯市模型计量,在金融监管报告中利用内部模型确定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1]Enria,A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R] European Central Bank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13, 20044

[2]Borio,C,Furfine ,C,Lowe,P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R] BIS Working Paper,2001

[3]Barth, ME,Beaver,WH, Landsman,W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and Review,2004,71(4): 513-537

[4]Bikker,J, Metzemakers,P Bank Provisioning Behaviour and Procyclic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Elsevier, 2005,15(2):141-157

[5]Plantin,G, Sapra, H, Shin, H 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2):435-460

[6]Matherat, S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and Dynamics[J]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8,(Special Issue on Valuation)

[7]Laux,C,Leuz,C The Crisi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2009,34(6-7):826-834

[8]刘灿辉,周晖,曾繁华,等中国上市银行缓冲资本的顺周期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2,(3):176-177

[9]吉余峰,缪龙娇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4-57

[10]唐梅,林友绪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 2011,(11): 20-23

[11]鹿波,李昌琼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影响——顺周期效应与熨平收入效应的考察[J]武汉金融,2009,(6):56-58

[12]刘玉廷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趋势与我国的改革成果[J]会计研究,2010,(4):3-6

[1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14]郑伟 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5):17-24

[15]刘星,杜勇预期损失模型分析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83-86

[16]姚明德对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下预期损失模型的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12,(3): 3-6

[17]胡建华 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否消除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J] 财经问题研究,2013,(11):48-54

(责任编辑:韩淑丽)

作者:俞伯阳

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 篇2: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8年来,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显得日益迫切,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首先要明确其会计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目标

1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构建

1.1 会计目标设定原则会计的成长史表明,会计是服从和服务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某种需要,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会计作为一门将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资金流、物流、精英流汇集成财务资讯流的科学,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应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1.1 面向用户,着眼需求会计是为生产提供资讯。会计资讯,作为会计提供的产品,同任何其他产品一样,必须“适销对路”,能满足资讯使用者对资讯的某种需要,否则,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思。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面向资讯使用者,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1.1.2 立足实践,认识自身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量力而行。因此,设定目标时要对事物自身的现状开展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做到立足现实。

1.1.3 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不能脱离经济的成长阶段,否则,会计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会计目标设定得合理、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的成长;会计目标如果超前或落后于经济的成长,必将造成经济的混乱,从而阻遏经济的成长。

1.1.4 设定的目标要明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造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可见,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清楚。否则,不但不能给人指明方向,还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1.2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

1.2.1 受我国目前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条件的制约,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订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离开了这一点,会计信息将失去其意义,会计作为一门学科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1.2.2 要考虑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过高的会计目标如果执行不到位,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1.2.3 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制约,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仅能保证主要使用者的需要。准则制定者只能制定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通用财务报表,保证会计目标的效率公平,即以满足债积人(主要是指银行)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

1.2.4 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定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始终根据谁需要会计信息、谁提供会计信息的实现途径的逻辑层次,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清会计信息的供求状况,永远是我们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

1.3 构建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转变。鉴于中小企业面对的外界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中小企业应该树立以满足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下同)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

中小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贷款给企业,要求收取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为此债权人有必要评估其贷款的风险大小,会计信息提供的偿债能力等信息无疑有利于其正确决策;而为了有效得到贷款,中小企业必须以真实和优质的会计报表向债权人反映其贷款的安全性,消除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我国,虽然目前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但随着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各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银行将逐渐改变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些措施都扩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范围和幅度,有利于把中小企业从融资困境中解脱出来,推动它们进一步发展。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应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以债权人为会计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使银行判别企业优劣时有可靠依据,以提高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2 中小企业在定位会计目标中考虑的问题及对策

2.1 外部会计环境不断变化众所周知,会计模式是会计环境的产物,这已经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一般地讲,“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和地区会计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其内容是非常广泛丰富的,可以包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会计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等”。可见,会计目标也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定位本国的会计目标时,都必须考察环境因素。但具体应该考察哪些环境因素,取决于这些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从理论上讲,不论是一般会计目标还是具体会计目标,也不论是宽泛性描述的会计目标还是严密性描述的会计目标,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其定位都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并不相同,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存在,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定位;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则是非决定性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因此,我们在定位会计目标时,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地考察所有的会计环境,而应该找出对会计目标定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因此,定位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能脱离中小企业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2.2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在中小企业中“两权”重合,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往往较为严重,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同时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行为规范参差不齐,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程度较低,会计信息也就难以用来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会计监管制度的创立和安排是为了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恰当的会计监管制度。中小企业会计监管应该从内部会计监管、外部会计监管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首先,提高中小型企业领导的管理素质;其次,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再次,加强全体员工道德修养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②在中小型企业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实际,注意构建内控制度的成本收益问题;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外部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⑧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加强对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做假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健全的资产安全完整维护体系;加强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有效性控制。

总之,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就是要从全面,运动,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行业现状的目标,即树立以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为主导的会计目标,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作者:梁东梅

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 篇3:

股指期货风险的会计信息披露探究

仓损益以及现金流量套期经确定无效套期保值部分,在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中单列项目“金融衍生工具损益”反映。通过以上的列报,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总体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程度的信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体风险状况作出评价。

(二)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

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还需要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在这张明细表中,股指期货按照交易目的的不同,衍生金融资产或衍生金融负债区分为“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套期工具一股指期货”、“被套期项目——股指期货”,分别列示其名义金额和公允价值、期初价值和期末价值;资本公积变动额列示现金流量套期经确定有效套期保值的那部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期初数和期末数;股指期货合约损益包括两个部分:未实现损益(合约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如平仓损益)。“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能够集中提供包括股指期货合约交易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股指期货风险状况作出评价。

(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披露附注内容

对于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而言,仅靠表内列报无法实现充分揭示其金融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影响程度的目的,还需要表外附注披露来完善。附注披露的信息大多属于描述性的定性的信息,但是也要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充分及时地披露股指期货合约的各种风险因素。对于市场风险因素,企业除了应该披露其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政策、评估风险管理方法、公司治理结构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风险限度监控程序等定性披露的内容外,还需要采用风险价值(VaR)模式,对市场风险进行动态管理,提供定量披露的内容。VaR值是指某一期间股指期货交易在某一置信区间可能蒙受的最大潜在损失,概括出金融工具组合的市场风险及其逆向的可能性,报表使用者可以据此作出恰当的决策。对于信用风险,企业除了应当披露其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抵押、保证金、双边抵消协议以及提前终止协议等定性内容外,可以从当期信用风险、潜在信用暴露、信用风险集中度、对方信用质量等方面进行定量披露。对于流动.陛风险,表外附注披露应主要从定性披露的角度,披露以下内容:(1)对于报告期持有的股指期货合约,应说明其性质、主要条款,包括交易日、到期日、交易日价格、当前价格、合约份数等;(2)股指期货合约的确认标准、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重要假定,以及对损益的确认标准、套期保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等;(3)套期保值的相关信息的描述,如套期保值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期间,套期保值的现行效果,套期保值终止时采取的会计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方萍,等.论金融工具准则与商业银行会计目标[J].金融会计,2007,(7).

[2]赵鹏飞.谈股指期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7,(11).

[3]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编写组.2006会计准则导读[s].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于卫兵

上一篇: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