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管理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18

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看问题的话,就应该承认,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国资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历史进展,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当然,同样也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国资监管还是国企改革仍然在征途中,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资管理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资管理财务风险论文 篇1:

天津国资存量资产盘活路径实践研究

一、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新背景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国有企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是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考验。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此阶段中,统筹存量和增量发展,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的重要政策导向,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则属于统筹存量和增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为“变局”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积极主动作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同时,天津也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谋划发展首要的是要认清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面对新场景下的需求升级,盘活国资存量资产需抢抓城市更新中凸显的新机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孕育国资存量盘活新空间,并依靠资产证券化为国资存量盘活提供新路径。

(一)需求升级呈现新场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分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会进一步激发各类空间运营的增值服务。

《规划》中在各区规划特别是中心城区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在天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过程中,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会进一步催生更多商务场景与空间载体。因此深入挖掘天津人民需求,讲好天津故事,培育天津经济新动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盘活天津国资存量资产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更新凸显新机遇

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居于咽喉之地。鼓楼、津门故里、五大道、天津之眼、小白楼商业区、意大利风情街……中西合璧、跨越古老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是天津的独特魅力。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兼具包容与开放的天津进入发展快车道,跻身国家“新一线城市”。

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部署工作,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6月22日发布《天津市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导如何盘活城市资产、焕新城市面貌、更新城市产业,明确以谋划实施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推动城市更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根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城市更新发展相关的产业投资、城市运营等市场空间巨大。

(三)产业转型孕育新空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出现了增长乏力、增速变缓的情况,而天津经济发展中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环节,因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制造到“智”造,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比拼的不仅仅是土地空间等优惠政策,更是能吸引高端人才的优质空间载体。天津充分了解新产业对载体的新诉求,推动空间再造筑巢引凤,助力产业升级。建立统一规划、功能多样、导向明确、配套设施齐全、项目吸附力強的空间载体吸引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企业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助力产业的进一步快速迭代。

(四)资产证券化提供新路径

2021年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中央预算内投资示范专项管理办法》(发改投资规〔2021〕252号,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重点支持项目采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将净回收资金主要用于新增投资,形成具有较强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项目。

运用PPP模式、REITs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为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化解存量债务,降低财政风险,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可操作的良性投资循环模式。

二、国资存量资产盘活五线发力

存量盘活在新发展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需从五线同时发力。

(一)国企改革为主线

《天津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八个方面把国企改革创新不断引向深入,到2022年底,在企业管理、结构布局、活力效率提升、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届时,75%以上国有资本将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2021年,天津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在二次混改过程中,天津国资研究院会将进一步帮助国企依法依规审慎推进混改,在混改对象选择、方案设计、股权结构设置乃至资本退出等方面坚持规范化运行,在盘活天津国资存量资产探索路径中,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育一批行业专精特新的企业。特别是在“二次混改”中,天津国资研究院将更加侧重于软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在治理机制和市场化机制两方面发力,让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 存量激活为标线

国资存量资产业态复杂多元,在资产类型、行业类型、规模体量以及区位特点等方面存在规模不一、差异较大等问题。将国资存量资产的特殊性显化,满足一楼一策的特殊化需求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路径。国资存量资产产权有一定的模糊性,且由于不同细分市场投资决策周期较长,往往会错过市场化投资机会,错失投资时机。

在盘活存量资产市场中,国企的战略重心应更多放在产业运营、城市更新以及城市服务方面。应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为政府和各类资本提供相关的信息,结合国资存量资产的特点,提供远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集一网、一库、一平台、一端、多应用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有效释放国资存量资产活力,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审慎探索新旧动能顺利转换的稳定路径。

(三)增量投资为高线

天津的经济发展足“智”多谋,以世界智能大会作为牵引,将全球前沿科技融入天津经济血脉,形成智能科技产业引领、智能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迭代升级、具有天津特色的“1+3+4”产业体系,并以此产业布局带动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新业态的快速成长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而进一步进行质量变革,需要推动区域国有资本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聚集。

天津国资研究院认为盘活国资存量资产的关键在“活”,在盘活实现优化国有企业布局的手段。要在充分认识产业导入和培育路径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本地客户潜在需求,借助数字化工具连接产业,从一般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向定制化的产业链专业服务迭代;另一方面,深刻理解政府稳增长、惠民生的核心诉求,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和政府的高效沟通。

(四)数字转型为辅线

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工作场景发生改变,国企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数字化运营监控能力、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项目精细化管控能力以及存量资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数字化运营活动可以缩短与终端客户的距离,数字化产业活动可以通过协同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数字化业务活动可以融合更多的合作伙伴,让原本的“死数据”转化为持续更新迭代的“活数据”,对盘活国资存量资产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将信息数字化,打破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技术屏障、降低跨部门合作的难度,也可以通过实时上传、更新数据,实现及时纠偏,使决策者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统筹管控,实现高质量、高速度的智能化决策。老数据可以形成“数据资产”,助力各类多元化产业迅速发展,而在此基础上拓展的新产业可以进一步提供新数据进行反哺,沉淀为更全面的“数字资产”,助力国资存量资产拓展更多产业领域。

(五)风险防控为底线

在国资存量资产盘活过程中,强化风险管控能力、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是核心。盘活前要保证业务合规、投资合理;盘活中要保证过程透明、预警及时;盘活后要保证审计高效、措施合理。

在整体盘活过程中,要充分汲取市场的成功经验,蹄疾步稳审慎推进,通过阶段性的复盘,对整体盘活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和有推广性的迭代。要实现“风险指标体系化”,从“救火式管理”向“防火式管理”转变,围绕资产风险、运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建立可衡量的一系列风控指标体系,做到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三、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新路径

国企在盘活国资存量资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把握存量发展脉搏,快速提升资管能力,迎接全新的挑战格局,逐渐构建理得清、盘得活、赚得明的国资存量资产盘活路径?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资源盘点

在盘活国资存量资产前,应对目前国资存量资产做好盘点工作。在天津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顶层方案设计和整体部署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剥离要素类“信息库”,动态整理和剖析国资存量资产状况,统一基础信息的数据口径,依靠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全面细致调查、逐一建档,为每一项资产颁发“身份证”,为国资系统在资产分类管理方面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确保家底盘的清。应通过排查梳理、建立台账、构造评估体系,形成有针对性、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提高存量资产使用率。努力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发力、精准处置”,实现资产集中化处置,最大化资产盘活价值。

可考虑从资产类型、产權归属、行业类型、规模体量以及区位特点等方面建立国资存量资产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各存量资产进行系统性研究和精准化定位,从源头加强国资存量资产与市场接轨,尽快梳理出一批权属清晰、回报机制明确、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存量资产项目库,及时进行信息共享,有利于各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及时、有效的参与国资存量资产盘活工作。

(二)资产盘活

在盘活国资存量资产的过程中,坚持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原则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从投、融、管、退四维度全面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注重市场细分机会,把握市场投资机会,逐渐向市场化机制并轨。

应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型,按照分类项目管理的原则,统筹规划、积极稳妥精准施策,让盘活存量资产有的放矢。如采用出售、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长期闲置或使用率偏低的存量资产,释放资产占用资源,坚持节约集约,大力推广节地模式,做好空间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从挖掘资产资源价值出发,多角度认识国资存量资产,把城市新的功能需要与结构调整任务与现有国资存量资产有机结合,促进存量资产价值释放。从深耕存量资源池入手,盘活存量资源,紧密结合数字化转型,让现有国资存量资产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具有天津特色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路,成为天津提档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资本优化

在国资存量资产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可信度不高等普遍问题,为促进信息共联互享,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国资存量资产信息实时发布、权属核实、智能推荐、在线交易,加快国资存量资产信息匹配速度,提高交易成功率。

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有的快速“价值发现”和“市场发现”功能,与政府、各交易方合作,打造新型的国资存量资产盘活平台,高效便捷地实现平台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能力,精确匹配资产资源,全流程监管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的动态变化等。为了保证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对信息的交汇、交换和共享需要建立在对各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的充分了解和统一化组织的基础上,平台需及时流转不动产登记系统、税务系统、银行系统、土地一级交易系统、房产系统、司法系统等信息,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平台应主动对接券商、投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基金、保险、租赁等资本市场平台工具,创新收购处置、托管经营、债转股等“组合拳”,联通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延伸综合服务,借助资本市场盘活国资存量资产。

对监管部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发布提高了国资存量资产的配置效率;对交易方,信息的集聚增加了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会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创新运行模式、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繁荣稳定的发展,助力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下好天津市国资存量资产盘活这盘整棋。

四、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新方向

(一)产业转型

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生动体现。盘活国资存量资产的过程中,引导传统行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提质增效,通过技术改造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未来转存量为增量的重要基础。在盘活国资存量资产的过程中,产业转型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可考虑从以下几点开展具体开展工作,稳步推进产业转型:

1.增强功能供给,打造产城人融合的产业载体

盘活的国资存量资产作为新一代产业的载体,要重点成为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的创新载体,注重产、城、人的融合。作为产业载体,应采取更紧凑的开发模式和混合布局模式,利用集群效应聚集更多人才,并通过提供更为丰富的多元业态,吸引更多人才,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将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通过为劳动力提供更优质的环境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质量,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基础优势。

2.增强创新供给,打造科创设施完善的产业载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积极引入核心研发机构,并突出其在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示范带动效应,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性公共资源,通过知识溢出方式释放正外部性,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优势企业共同打造科创设施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支撑,逐渐构建研究高度集中的产业园区,提升载体创新辐射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整体区域发展水平。

3.增强服务供给,打造创新生态完善的产业载体

产业载体的服务供给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也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自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下,以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推动区域增长、统筹网络资本、激发创新机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区域+经济+产业+实体”相统一的模式下,加快推进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专业化建设进程,建立统一组织联盟,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常态化机制,互学经验互学模式,推广共性孵化模式,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撑。突出强调创新中介机构的全生命周期性,構建一系列支持创业者和初创公司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服务机构,打造创新生态完善的产业载体。

4.增强模式供给,打造运营专业的产业载体

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下,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REITs市场建设有望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剂”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剂”。建设REITs市场,将为PPP及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可行的全新途径。从金融角度,增强模式供给,有利于化解信贷市场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增强全社会的风险分担能力,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从经济转型角度,REITs提供的一次性销售于持续性收入并重的模式有利于推动国资存量资产行业产业升级,向高质量的盈利模式转变,同时REITs的证券化过程会使得存量资产交易、经营过程更加规范化,优化不动产市场环境。

链接拥有一流的产业规划能力、专业化的产业发展队伍、强大的产业基金引导能力、衔接拥有国内外资源对接渠道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运营服务,极大地提升产业载体的运营专业度与市场化运营水平。

(二)城市更新

“城市的繁荣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有梦想的人”,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繁荣的重要工具。《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住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更新的内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改造,拓展到激发城市活力、提高空间价值、提升产业能级等内容更新,实现空间价值的提升。

1.建立片区统筹发展

与以单元为规划单位进行城市更新对比,片区统筹有利于片区利益共享、责任均摊,聚集并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因城市更新的进程造成空间碎化、,重大公共设施落地困难、,各自为政功能单一等问题,从而打破原地区的经济以及社会生态平衡。片区统筹进行城市更新可以实现综合市场利益最优,同时构建良好的城市空间、优化规划用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片区统筹发展的进程中,更加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建立健全区域与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天津市的比较优势,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功能完善、衔接紧密的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等现代设施网络体系,关注空间当中小尺度的文化融合,以全产业视角洞察项目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征。通过精准的客群分析,针对不同人群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兼具生态型和公共性的活动空间,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服务好天津市民。

3.推进数字基建建设

加速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推动智慧场景落地,打造“物联感知城市、数联驱动服务、智联引领决策”的城市数字底座,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创新攻关、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数字生态营造四方面保障,建立安全韧性、聪明智慧的城市。依托GIS、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武器,为城市提供基于不同场景的智能化改造,全面定制地用“城市大脑”将各条支线、各个板块连接起来。

五、国资存量盘活保障措施

(一)建立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综合评定专家委员会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平台公司等组成的天津市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综合评定专家委员会。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综合评定专家委员会研究决策天津国有资产盘活总体方案、重大资产处置项目方案等。专家委员会可以帮助有序开展对天津国资存量资产评审评价工作,研究、编制盘活天津国资存量资产的标准、规范或指南等行业标准文件,构建天津国资存量资产第三方评审评价体系,推进天津盘活国资存量资产水平持续提升与行业进步。

(二)建立国资存量资产盘活信息、交易平台

建立国资存量资产盘活信息、交易平台,可以通过平台专业化运作和集中化管理,逐步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建立优质服务品牌。按照精干高效和扁平化原则,优化平台组织架构,降低行政成本等交易成本。从中长期发展任务看,按照职能分工,对国资存量资产盘活平台进行前台、中台、后台的区块划分,为国资存量资产盘活运营提供坚实保障。平台应坚持“一手抓两头”的原则,一手抓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手抓市属国有企业,搭建互通桥梁,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为各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和综合性解决方案,发挥平台作用、有效把控风险、盘活国资存量资产。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全国及地方AMC、金交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动发展,以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开创盘活国资存量资产新模式,推动我市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生态体系的构建。

(三)建立国资存量资产盘活风险防范体系

针对国资存量资产盘活业务模式,形成资产管理、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国资存量资产盘活专业化工作规范,完善业务操作的具体流程和细则,从不同维度为国资存量资产盘活、防范风险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制度保障。健全综合监督和风险管控机制,在风险价值计量、风险识别、分析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风险指标体系,防范法律风险,降低国资存量资产处置成本,切实提升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效率和效益。

(四)建立具有城市更新规划属性的研究中心

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应创设研究中心提出具有战略高度的发展目标方向,强化顶层统筹体现时代性、保持延续性,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致力于提供以人居和环境为代表的城市基本功能规划,寻找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的方案应对愈加复杂的城市挑战。研究中心应针对亟待解决的存量资产盘活问题进行问题导向的“手术式”规划和专题研究,强调系统性思维,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强、实施度高的可行方案。针对方案的有效落地实施,研究中心应明确时间表,确保资产盘活能够始终按研究计划执行,实现全市一盘棋的有效管控和实施。

六、结语

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推进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的进程,产业转型也为国资存量资产盘活提供了新机会、新空间,盘活国资存量资产作为统筹存量和增量的重要抓手,将注重协同效应和全局思维进行大片区整体价值提升和社会福祉提升,整体提升赋能盘活存量資产。在深度剖析现有存量资产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低效存量土地的使用效能才能通过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帮助存量资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变革。存量资产盘活的过程中,遵循国企改革精神作为发展的主脉络,激活存量资产价值,借助数字化运营手段对项目进行精益化管理,同时紧紧把握风险防控底线,确保盘活国资存量资产的过程中不引发系统性风险。以资源盘点、资产盘活、资本优化作为整体盘活路径,注重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为存量资产盘活带来的新机会,建立各项保障措施全面助力国资存量资产盘活生态体系的建设。

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路径实践中,天津将博采众长,推进存量资产盘活、更新政策创新参考各地方国资国企实践经验蹚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路径。

作者:天津国资研究院

国资管理财务风险论文 篇2:

任重道远:国资监管需上新水平

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看问题的话,就应该承认,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国资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历史进展,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当然,同样也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国资监管还是国企改革仍然在征途中,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为加强国资监管和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思想与行动的指南。

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要求国资监管工作要突出稳中求进、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从而实现国资监管上新水平的目标。

要继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

我们要看到,经过10多年努力,虽然国资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预有增加的趋势;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政出多门、监管规则不一致、资源配置分散;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存在较大的交叉重叠,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行权履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履职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近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职能,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确保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目标、主要任务的协调一致。

第一,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完善新体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应当更加重视法规制度建设。要加快制订配套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的关系,健全国家出资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健全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资产统计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制度;优化整合现有法规资源,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要适应完善新体制的需要,更加注重总结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制度,不断探索健全国资监管各种制度规范。要适时组织对现有国资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明确“立、改、废”的要求,努力为各级国资委行权履责提供成熟完备的制度依据。

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专业化监管优势,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条件;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产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法,整合监管资源,提升监管合力;健全向本级政府报告、与相关部门协调协作以及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完善国资监管工作大格局。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探索对不同性质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和监管的办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继续完善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特殊行业的改革措施,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第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事会运作,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是实现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要力争在合格董事队伍建设、董事会考核和对标考核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完善董事会对经营层的业绩考核,让董事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体现出资人意志,不断提高业绩考核能力。董事会要不断完善对企业经营层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指导监督经营层做好对各级企业和员工的考核工作。同时,董事会必须贯彻落实国资委的统一考核政策,牢牢把握出资人导向;对经营层的考核目标和考核结果,必须做好与同行业企业间的适当平衡;要加强与国资委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国资委和董事会两个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董事会和经营层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第五,必须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国企经营管理者。现在许多国企经营管理者还具有行政级别,有些国企的经营管理者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业家。深化国企的市场化、法人化、企业化改革,应该或者必须除去国企的行政级别,使国企的经营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非政府官员。要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要通过强化考核导向促进科学发展

2004年以来,经过三个任期的考核,国务院国资委坚持把对中央企业的目标管理作为增强动力的重要抓手,把考核全覆盖作为落实责任的重要保障,把经济增加值考核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对标考核作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第四任期开始,在总结过去考核政策的基础上,国资委新增和完善了考核政策,除在保增长提效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外,在提高发展质量、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国际化经营方面加强引导。

在提升发展质量方面,弱化了规模导向:取消主营业务收入等规模类指标,增加总资产周转率等效率类指标;适当增加经济增加值考核权重,将大多数企业经济增加值权重提高到50%;提高了企业短板和风险管控的考核标准,对高负债企业将资产负债率纳入年度考核。

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突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非经常性收益的考核处理办法,对因结构调整而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不予扣除;对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进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在资本占用中予以酌情处理;对企业因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性任务而对当期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在考核中予以实事求是的考虑。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激励和约束力度:将技术投入比率作为新增指标,纳入业绩考核系数;凡是科技进步要求高的企业,都设立科技创新类考核指标;在其他企业经济增加值权重提高的情况下,对科研类企业仍维持经济增加值30%权重不变;对取得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或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对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企业,在任期考核中授予“品牌建设特别奖”。

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对符合国家战略的能源资源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设置国际化经营分类指标;对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在任期考核中授予“国际化经营特别奖”。

上有所好,下必胜焉。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巩固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科学发展的基础。这对引导各地方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要在推动国有经济稳定增长上下功夫

实现党的十八提出的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担负着特殊重要责任。但由于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速将在相当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扩大出口前景并不乐观,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扩大也需要一个过程,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经营成本刚性上升,使国有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处于深度下滑状态,面临亏损企业增多、债务规模过大、利息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大的现实困难;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中速增长时代,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艰巨、复杂而繁重。这就需要国资监管机构在推动国有经济稳增长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推动国企尤其是央企发挥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加强对监管企业指导和服务上下功夫。要加强所监管企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分析机制、重点企业综合分析机制、企业重大事项综合协调机制,密切关注监管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企业通报情况、提示风险。积极协调各方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要在推动企业开拓市场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市场调研,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企业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成本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严格规范职务消费,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产周转效率。

三是要在推动企业强化管理防控风险上下功夫。要推动企业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查找差距,找准薄弱环节,针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抓好管理提升,建立管理改善和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加强重大事项集中管控,提高集团管控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推动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加强投资和资金风险管控,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严控资产负债率过快增长,确保企业稳健经营。要不断总结近两年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典型经验,深化对企业管理规律的认识,促进基础管理的加强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要大力加强国资委系统的自身建设

国资监管要上新水平,打铁必须自身硬。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要求各级国资监管组织及其人员,要坚定理想信念,鼓足发展国有经济的精气神、正能量;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培养科学监管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和战略引领能力;要强化机关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要大力提高管理制度化水平、职责配置科学化水平、工作规范化水平和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切实转变作风,树立国资监管队伍良好形象。尤其是在带头遵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上,各级国资委更应为广大企业作出表率,帅之以正,以上行带动下效。

上级国资委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是国资委承担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维护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资委系统承担的出资人职责和面上监管职责,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指导监督工作关系到国资监管体制的完善,关系到国资委系统建设的深化,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全局。衡量和评价国资委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出资人职责履行得好不好,还要看面上监管的指导监督职责履行得好不好,这两方面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国资委系统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指导监督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即要继续完善国资委的机构性质和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着力打造地方国有优势特色企业和深入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指导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指导监督工作各项规定和制度要求、切实搞好综合指导和专业指导的协调联动、努力增强指导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加强指导监督工作队伍建设;强调要坚持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正确方向,努力把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国资监管上新水平、国企发展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 真)

作者:罗志荣

国资管理财务风险论文 篇3: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

摘要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国资监管进入了出资人主导的历史新阶段。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派驻监事会,正是我国国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出资人监督职责而采取的新举措。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五大监督工作体系。

关键词 国有企业;监事会;监督;体系

2007年4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在南宁召开了第一次自治区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会议,这标志着自治区国资委代表政府依法履行出资人监督职责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笔者作为其中的一位专职监事。拟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发展历程,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国资监管进入了出资人主导的历史新阶段

我国历来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单就监督方面而言,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不可谓声势不浩大、监管力度不够强,但是监督的效果却总是不太令人满意,国有资产流失的状况时有发生,并且打着改制重组等等改革的旗号导致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案例也并不少见。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出资者(投资者)职责没有真正到位。以前的各种监督都没有真正从出资人的角度认真考虑和对待国资监管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环节,而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财务通则》,分别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在全国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构建了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新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多元化财务主体的理念特别是国家出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为国资监管进入出资人主导的历史新阶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平台。

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具有重大决策、资产受益和选择管理者三大权力。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出资者,它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通过国有资本金的投入。获取收益,也是一种财务活动。国家财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国有资本金的筹集和投资、资产运营、资本收益及分配、产权转让收入的取得以及重组清算等活动。因此,为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国家出资者应该认真履行其以下的财务管理职责。

(一)审议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

(二)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

(三)决定企业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事项。

(四)对经营者实施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

(五)按照规定向全资或控股企业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

投资者应当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内部机构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内部制度、合同约定等方式将部分财务管理职责授予经营者。

所以,从国家出资者角度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由当初的微观监督到现在的宏观指导、从当初的政府部门主导型到现在的出资人主导型转变。具体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主要涉及企业微观层面的改革,宏观层面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几乎没有触及。这一阶段探索的结果表明。仅仅从企业微观层面改革是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也难以搞好国有经济。必须从宏观层次出发,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

第二阶段,从1988年到2003年的“五龙治水”阶段。为了从体制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国务院于1988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是国有资产监管尚未从法律上进行规范。认识上仍不一致。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将国资管理专司机构并入财政部。使国资出资人权利、责任和义务不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分离,将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分散到财政部、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组部等部门,力图建立一个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了“五龙治水”的格局。

第三阶段,出资人主导的新阶段。是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命题开始的。与以往不同,这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论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其改革的宗旨十分明确。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国资监管机构。2003年3月国务院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5月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了出资人主导的新阶段。

国资监管新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三”。首先是“三级监管”:即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市)三级政府都设立国资监管机构,受同级政府委托,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责,形成全国国资监管体系,实施国资监管任务。其次是“三者统一”:即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受同级政府委托。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将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第三是“三管结合”:即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所谓管资产.就是管国有资产;所谓管人,就是管出资人代表的人;所谓管事,就是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事。因此。三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应为三者的结合。

二、外派监事会是国有企业出资人履行监管职责的新举措

(一)监事会是现代企业的制度安排

众所周知,企业制度伴随着企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制度、合伙制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制度三个阶段。而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它应对的是市场经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它应对的是社会化大生产;从法律的角度看,它应对的是企业法人制度;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它应对的是有限责任制度。因此,归纳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一整套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其基本框架主要由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构成。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并具有完整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由于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要求。《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监事会成员中指定。

(二)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对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制度安排起步较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步骤。1994年7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上市公司等公司制企业中实行监事会制度。同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等国有企业中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推行监事会制度。大致可分为起步、调整和完善三个阶段。

1 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起步阶段

从1994年7月起,以国务院《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为标志,开始建立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该阶段监事会管理的特点一是根据行业主管或投资关系,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总公司分别向企业委派和聘请监事;二是监事全部兼职,一人可同时担任几家企业的监事;三是国资部门向监督机构推荐应由国资部门出任的监事人选,但不实施管理工作。

2 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调整阶段

199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印发了《国务院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的方案》。强化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监督。该阶段稽察特派员管理的特点一是国务院对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二是稽察特派员全部专职。设立稽察特派员办事处,稽察人员集中,一个办事处同时稽察几家企业;三是设稽察特派员总署。工作机构设在人事部,集中管理稽察特派员。

3 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发展阶段

以200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条例》为新起点。标志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由稽察特派员制向规范的监事会制过渡。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国有企业监事会管理机构由原先中央企业工委变为国资委,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监事会制度。该阶段监事会制度管理的特点一是按产权关系向企业派出监事会或监事。监事中有职工代表,将监事会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二是监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三是监事会工作由国资委负责管理。

三、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在条例的第五条规定监事会的四项工作职责:即检查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检查企业财务,查阅企业的财会资料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验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企业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家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运营等情况;检查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据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工作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下五大监督工作体系。

(一)合法合规性监督工作体系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它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必须做到依法经营。因此,建立合法合规性监督工作体系是国有企业监事会的首要工作,毕竟依法监督是国有企业监事会生存的基础。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用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可谓众多。比较完整的合法合规性监督工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层次的内容。

1 法律监督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在依法监督中,监事会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责任直接有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2 行政法规监督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一般采用条例、规定、办法等名称,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在依法监督中.监事会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责任直接有关的行政法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

3 部门规章监督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在职能范围内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就具体事宜所颁行的规范性文件。它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在依法监督中,监事会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责任直接有关的部门规章:《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办法》、《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规定》、《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问题的暂行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规定》、《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

4 地方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监督

地方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等地方主管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关本地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贸委财政厅《关于国有企业产权重组有关问题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程序的通知》等等。

5 公司章程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监督

公司章程是指公司设立必备的、公司全体发起人或设立人制定的、规定公司组织与活动基本准则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就对公司的效力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组织机构即公司的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和代表机关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办法产生,在其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二是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名称、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就对股东的效力来说。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效力来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公司章程,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

另外,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行政、劳动人事、财务、业务等几大行为规范的内容。

特别要指出的是,因为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因此,在法规监督层面。监事会更应该关注国有企业是否按有关规定建立了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财务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并完善以下的十三项与财务直接相关的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交易报告制度;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制度;销售价格管理制度;财务预警机制: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二)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体系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因此,如何建立较为完整的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体系成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重点。

财务监督对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的监督主体其财务监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政府部门的财务监督主要是依据行政权力通过立法、管制和经济政策等途径,对所有企业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是根据工作岗位分工,着重于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的方式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作为出资人的财务监督,则是依据产权关系履行作为股东的财务监督职责,他更侧重于企业预决算、重大财务事项、会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等情况的监督。

1 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监督

财务监督是监事会监督的核心,而财务监督又是以企业财务预决算的监督为重点。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财务预算报告制度。引导企业加强投融资、成本费用、担保、资金等重大事项的预算控制,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事前引导和事中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财务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对资产负债结构、现金流量、存货、效益大幅波动、盈利或亏损大户等重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有效地实现出资人的监管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再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发现并督促企业整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出资人财务监管工作的力度和实效。

总之,企业应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逐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为导向落实战略规划、实现经营目标、高效配置资源,以预算为约束控制成本费用增长、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现金流量。提高集团整体经营实力。

2 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督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和发生诸如投融资、对外担保、国资收益、不实资产核销、国资评估、国资处置、公司制改建、企业兼并、合同管理等重大的财务活动。如果对这些重大的财务活动监督不到位,常常会出现和发生违法违纪的操作行为。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监事会应该全程监督企业所发生的这些重大的财务活动。

3 会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

造成企业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治理的缺陷等客观因素,也有因利益而人为粉饰等主观原因。监事会应该分清会计造假的“真账假做”、“假账真做”、“假账假做”三种类型。从关注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行为是否规范入手。及时识破虚盈实亏或做大利润、虚亏实盈或做小利润、人为调节成本费用和利润、高估资产、低估负债等企业常用的舞弊手段,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结果,确保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

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同于企业的日常财务预算,它关注的重点是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和分布在预算期初与期末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在预算期内引起它们发生变化的投融资、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等重大资产运作事项。监事会通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可以很好地促进国有企业落实国资战略的调整,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监督工作体系

一般而言,对企业资产运营质量好坏情况的反映,主要通过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来体现。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监管的目标,因此,对国有企业资产运营质量好坏情况的反映,更侧重于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这一指标的考察.并围绕它建立一整套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主,辅以相应的修正指标和参考指标等三层次考核指标体系。

1 主要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经营期内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国有资本与期初国有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国有资本期÷期初国有资本)×100%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可分为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任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期限的考核。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客观增减因素主要有投资或核销、无偿划入划出、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资本溢折价、会计调整、其他增减因素。

2 修正指标——不良资产率

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因种种缘故总会发生和存在一些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按制度规定应提未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收账款中的潜亏等不良资产的情况,因此,在核算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时,有必要将因经营期内所增加的不良资产额对其进行扣减修正。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不良资产率=(期末不良资产÷期末资产总额)x 100%

不良资产增加额=期末不良资产一期初不良资产

修正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国有资本期一不良资产增加额)÷期初国有资本×100%

3 参考指标

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的完成。其实现的过程是可以通过一些参考指标来体现的。这些参考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指本经营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

(3)利润增长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利润增长额与上期利润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额÷上期利润总额)×100%

其中:利润增长额=本期利润总额一上期利润总额

(4)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企业经营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四)经营者行为监督工作体系

选择经营者是股东的三大权力之一,因此,经营者行为是股东最为关注的:经营者的行为是代表还是背离出资人的意愿?是维护还是出卖出资人权益?是增加还是削弱出资人收益?而监事

会作为股东会选出的监督机关,是出资者所有权的延伸,它应该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工作体系。

在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关系中,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对经营者的行为监督重点是不相同的。国有企业监事会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监督代表,更侧重于对经营者的个人决策失误行为、以权谋私行为、职务消费行为、违规持股行为、兼职过多行为、关联交易行为等方面的监控。

需要强调的是。为充分发挥和体现监事会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履行对经营者行为监督的职能过程中,应当强化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监事会的三大权力。纠正权:即根据《公司法》等有关规定,监事会对于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可以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报告权:即当董事和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造成资产损失、侵害股东权益时.监事会可直接向出资人和股东会报告。建议权:即根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条例》规定,国企监事会在对经营者行为监督的基础上,应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出资方对经营者实施考核时,应听取和吸纳监事会的建议意见。

(五)经营管理业绩评价监督工作体系

对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业绩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评价,也要关注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国家)的责任;既要从相关的财务指标来考核,也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的情况;既要关注经济效益指标,也要注意社会效益指标。考评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1 0项指标的经济效益综合评分法、以资本净利率为核心的杜邦体系分析法、经济价值增值(EVA)分析法等等。但是,一般而言,目前流行的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评价考核体系应该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的内容,并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定量的8个基本指标和1 2个修正指标,以及定性的8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如表1所示)。

对于国有企业,作为出资人监督的代表,监事会考核经营者的重点应该是在国资运营中的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资产效益质量状况等方面的业绩。考核指标主要有:战略规划和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核心业务收入增长率、国资收益收缴等。

总之,国有企业监事会作为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监督职责的代表。是新时期国资监管落实“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新体制要求而采取的新举措,它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从出资人的角度,全方位地对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评价,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国资监管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终极目标。

作者:韦增忠

上一篇:平面构成现代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