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服务能力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22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为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可靠途径。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并对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产学研服务能力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学研服务能力生物技术论文 篇1:

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探析

【摘 要】企业在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同时,逐渐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致力向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目前,通过与国外经验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生物企业生产、学习和研究模式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重点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加强生产与研究技术结合,探索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机制,通过企业平台建设提高技术人才实践能力,采取合理措施提高生物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并建议政府牵头建立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学研;存在问题;措施

1 我国产学研合作背景与发展现状

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都在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安排,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产业与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30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批准并颁布了几项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若干规划,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大型生物企业的产业基础即将建立。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逐渐加强,并日趋成熟。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科技、教育、生产部门合作的重要纽带与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中国共產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已从各地自发探索阶段上升为具有高度民族理性的战略高度[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具体表现如下:①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主要形式之一;②产学研的合作日益成为各种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④产学研合作形式逐渐稳固;⑤产学研合作逐步向深层次、立体化发展。

我国生物产业中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业、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产值以每年22.9%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总产值约为2万亿元,大型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50亿元,小型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产业培育、市场应用、生物技术发展产业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未来几年,我国生物产业将进入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经济信息化之后,生物产业将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大型主导产业。

2 生物技术型人才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在我国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生物加工和其他行业领域。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环境、健康、食品和能源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培养优秀的生物技术人才将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相结合,适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这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趋势一致,深受越来越多人关注[2-3]。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有显著影响[4]。在当今社会,很难培养出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的技术人才,而生物技术是一个复合高科技领域,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强、更新知识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生产、学习、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生物技术人才,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发展模式、技术转移模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合作建设实体模式与传播模式、技术联盟模式、公共技术平台模式等,根据国家产学研的模式分析,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模式。

2.1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在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必要性

2.1.1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利于综合型人才培养

为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现代社会应用生物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独立能力,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更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等。学校应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将具体生产工艺遇到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供学生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通过分析企业生产存在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渴求和研究,提高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2.1.2 促进企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学校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生产技术升级缓慢、技术落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信息,而许多高校缺乏规模测试平台,导致一些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脱节,高校教育无法快速转型。为了促进早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和高校可以充分合作,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科研开发和生产,研究机构为企业、高校检验应用提供平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促进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高校发展与现实相符的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质量培养[5]。

2.2 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对产学研的意义认识不够

虽然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结成产学研联盟,以促进技术和市场的结合。但大多数生物企业在这方面认识不够,对产学研给企业带来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更注重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等短、平、快的竞争手段,投入较多的资源在促销、招商、广告等方面,但技术上的投入不足。这是一种典型的重营销、轻技术的企业经营理念,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迅速产生利润,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和核心技术支撑。在产品利润高的情况下尚可维持,一旦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饱和,需求萎缩,必将导致价格战,盈利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亏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企业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必将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应做出调整,在保持营销投入的基础上,以产学研来推动和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市场和技术两条腿走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2.2.2 高校与企业缺乏实质性合作

部分地方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停留在口号宣传,只注重执行中的表面形式。大多数模式仍然停留在企业和学校签订“产学研协议”和“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忽视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涵,出现合作方向不明确,与相关企业没有长期合作;或者是企业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学生只是试用期或就业才会到企业,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2.3 高校课题研究与市场相脱离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增长,承担的课题越来越多。但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多以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主,基础性和共性较强,与具体企业的具体产品、具体技术相关性较低,离市场较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多处在游离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增长,科技研究受到市场趋势的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在应用研究、促进经济建设、基础研究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高校没有市场洞察力,即使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也很难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虽然许多课题来源于实际生产,有着广泛的社会进步和应用,但不适合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一些科研成果在企业不易投入生产,即使产品经过检测合格,投放市场后反映不好。因此,高校和科研单位需要进行反思,研究的课题应从市场中来,需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到市场中检验,而不是为科研而科研,闭门造车,做无用之功。

2.2.4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缺乏积极性

企业是一个具有一定功利意识的团体,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首要目标。大多数企业不能准确认识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产学研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长远效益。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企业对见效慢的项目不看好,只注重快速发展的项目。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科研项目合作的耐心,研究进展缓慢、成本高,经常因为资金减少而中断合作[6-7]。

2.2.5 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制度不完善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相关机制政策的指导,缺乏相应控制制度。口头约定,签订合同执行,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与合作效果,受到无政策保护、利益保障的严重影响。

2.3 健全产学研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

2.3.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被动态度,没有主动承担支持和引导产学研的责任,迫切需要弥合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差距。因此,政府应为产学研的长期发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建立配套政策,鼓励企业产学研结合,如项目定位、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及项目成果转化奖励等,这样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将彼此受益。通过产学研模式,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得到部分技术资金支持,高校教师得到科研项目资金扶持,学生和技术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生产实践机会。其次,政府必须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机制,明确和规范各方的目标、要求、任务和合作,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成果,使各方都能享受到长期效益最大化。最后,政府要定期对生产、学习、研究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使课题项目各方都能良好发展与实施。

2.3.2 企业参与建立符合產学研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生接近毕业时才开展社会实践,完成与企业相结合的学习任务,积累工作和实践经验。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建立产业新模式时,学校和企业需要参与研究整个过程,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意识到与不同机构结合生产的重要性,实现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为产学研发展保驾护航。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定期到学校实习和参观,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技能。根据自身的就业方向来确定社会实践内容,并在合适的企业中进行在岗实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提前适应社会,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助于学校增加就业。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和专业发展,学校应建立专业发展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理论知识学习、实习等,学生不仅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还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该模式在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3.3 建设一支符合产学研要求的领导队伍

带领团队实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教师,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高校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热爱工作、努力工作,满足产学研模式的基本需求。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能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也能提高学生对校企合作的信心。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教师培训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积累学习,积极参与不同企业的实践和锻炼,可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为企业员工开发新的技术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4 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强人才管理

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使科技成果转化陷入困境。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与技术没有成熟和规模的产业基础设施,让项目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设备投入巨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先进的应用技术和技术人员支持,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研发方面都面临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因此,科研机构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必须开展持续性合作。在产学研模式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优势、人才优势,资源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市场—研发—效益—多研”的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成长纽带,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成熟之间达到平衡,从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为了使学生在每个环节获益,学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管理。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注重生产、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培养人才。了解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还应派技术人员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交流。只有通过深入交流,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成熟度,从而使各方达到平衡。

3 结语

正视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让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三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建议政府完善机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并在高水平教学与企业充分参与下,研究开发符合生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严格管理,让生物技术人才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发挥巨大作用,弥补地方院校在创新教育应用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加强生物技术型人才培育,达到满足市场要求的同时让产学研合作各方实现共赢。

参 考 文 献

[1]雷翔.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简述[J].中国安防,2011(12):13-18.

[2]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3]冯致,许晓明.亚太国家教育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9-103.

[4]陈丽萍.产学研一体化是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0,(9):50.

[5]魏明,薛正莲,杨超英,等.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5):245.

[6]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1):74-78,86.

[7]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94-196.

[责任编辑:邓进利]

作者:陈伟超 戴丽琼 潘长沛 刘勇 蒙汉富

产学研服务能力生物技术论文 篇2:

对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探讨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为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可靠途径。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并对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生物技术

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校与科研院所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才,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前些年生物技术热,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产业,造成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一、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应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的复合群体。高等职业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必须具备技术型或技能型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相关知识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而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指导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机制,使教师在研发中体验综合技能的重要性,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锻炼技能,并在实训教学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借用有关企业具有职业技能指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派出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赴学校附近和外地合作企业进修、学习。从各个层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2.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已经从“学校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由“专业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转变为“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通道”,势必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体系改革造成影响。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支持,特别是企业的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大多集中在企业,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获得企业的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通过参观和实习,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

企业对所需人才要求具有应用性与专业性强的特点,校企合作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能够形成注重职业特色,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为主线,以技术技能为平台,以岗位技能证书为突破口,为企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保证了人才质量,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产学研合作教育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关注教育发展的热情。出于经济利益、管理烦琐和技术保密等原因,许多产研单位不愿意向学校提供资助、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或在参与培训中提供部分师资。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因而使两者之间的合作不能实现长期化和稳定化。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1.双通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上岗,直接参与生物技术开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

2.企业要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论证,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调整,即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习次数与时间的确定、考试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将具有针对性,不至于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不需要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

3.在教学中强化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以“学习型”、“实习型”和“应用型”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习型实践也就是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增加在实验室中自主动手的时间和次数,这个环节主要在校内展开。实习型和应用型实践则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物企业。实习型实践是学生进入企业后,通过参观和学习,可以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之后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考试制度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由学校单一进行的考试转变为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的考试,学生学习成绩及技能水平的考核鉴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克服困难,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将合作教育终贯穿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中,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会萍,职丽娟.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373-374

[2]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

[3]张沙艳.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 构建多证制办学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2005,7(4):9-10

[4]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作者简介:

艾丹(1986~),女,回族,籍贯:河南洛阳,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发酵技术。

作者:艾丹

产学研服务能力生物技术论文 篇3:

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摘 要:在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背景下,该文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生物工程;教学研究;应用型人才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for Bio-engineering Major in Agricultrual Univerisities

Piao Meizi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Key words:Bioengineering;Teaching research;Applied talent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激烈的竞争要求高校走特色发展、异质化发展的办学之路。青岛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高等院校,于2012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学业考核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优化为重点,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五大专业之一,主要学习微生物学、发酵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从事生物工程和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管理、应用研究、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改变误区,提高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思想认识

历届的大部分食品学院的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有常见的误区,即听到生物工程专业,想到的就是研究DNA、克隆等前沿生命科学,普遍认为此专业不适合找理想的工作。为此,笔者在每年的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大量数据的案例、图片和文字的解释,说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工程产业在目前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如小小的一只蜘蛛的肠道中提取分离产生高效蛋白质分解酶的微生物,并经过基因工程转化的工程菌所产出的蛋白质分解酶在食品、饲料、药品、化妆品等行业中被利用,其产品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感悟生物工程专业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知识,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会带来的价值和效益,使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活知道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思想面对专业课的学习,并做好短、中、长期的学习计划,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准备。

2 突出培养人才的个性

调查表明,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欠缺是企业反映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问题。所谓的综合素质指的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水平、人文修养、适应环境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批评、创新能力等,其实质即是指人的个性。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因而当代高校如何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生物工程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涉及的课程范围比较广,如化学、微生物、工程设备、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因此,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现其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蒸馏酒工艺学、蒸馏酒工艺学实验、氨基酸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实验、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实验等课程,增加了专业课的学分和总学时。

3 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在青岛农业大学建设“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的环境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为农业产业化和食品产业国际化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食品人才为目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油加工、生物工程及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5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生物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加大了公共课及专业课学分及总学时,缩小了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原先的公共课32总学分、512总学时增加到34.5学分和584学时;原先的专业课18.5总学分和296总学时增加到30.5学分和488总学时;原先的专业基础课53.5学分,856总学时减少到53学分和848总学时。大量增加专业课和公共课程数,增加其总学分和总学时数;减少大学物理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学分及学时,增加CAD制图实验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总学分基本保持不变。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生物药品、食品、饲料等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公共课中的一些哲理性的知识、目前形势及政策的正确分析、各种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是学习专业课的很好的动机。

4 重视实践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改变“走廊式”企业参观实习模式,改变集体式演练实习,多建设教学基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基地或企业参与到生产的每一环节。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使学生系统而全面掌握利用什么样的原料,什么样的微生物,经过什么样的控制技术及分离过程以及设备,形成什么样的产品,即全面了解某种类型的产品相关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整个过程。采取多种渠道,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为学生创造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如葡萄酒、啤酒、白酒、酶制剂、有机酸、维生素、氨基酸、发酵调味品、生物药品等生产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到工业化的生产当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行推进、交替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到学用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实习的效率,并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某种产品的形成过程,大大减少或取消每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将分散性的教学实习设置一个大型综合实践课程。原先各1周的的生物工程设备教学实习、生物分离工程教学实习、有机酸工艺教学实习等3门课程的分散性教学实习汇集成生物工程综合教学实习,将发酵调味品工艺学教学实习、酿酒工艺学教学实习、蒸馏酒工艺学(新增设)教学实习汇集成酿造工艺学综合教学实习,从发酵、代谢控制、分离、纯化等全部上、下游过程能够获得全面的了解。

5 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方式,不断的研究活动如何能够产生创新思维,如何做逻辑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

比如,在山东省鱼类产品较多的优势环境下,从章鱼的食习性中研究推论,章鱼肠道中会有产生蛋白质分解酶的微生物群,利用短蛸和长蛸章鱼中分别分离出了产蛋白质分解酶的菌株,并利用到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的发酵中,开發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此反复的科研活动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效益等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懂得实践教育的实际重要性和创新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在不断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理解学高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科研活动与企业产业化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开拓、服务社会的重要理念。

6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努力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组织开展名师示范课,组织青年教师到场观摩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派遣教师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7 改革考核方式

打破以往的考勤10%、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70%的惯例,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适当减少期末成绩的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以预习、小测验、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益。实验成绩评定侧重于反映学生科研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即便是实验失败了,只要找出原因并且解释失败的理由科学、合理,也不会影响最终的实验成绩,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酶工程实验课程为例,考试应以实验结果产物(酶固定化产物)来进行考核实验的整个设计方案和结果,改变以往的出勤和实验报告成绩来进行考核的方式。

8 构建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体系

设立创新创业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采取各种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的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的能力。积极响应以学校或学院单位组织的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通过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创新创业的基本需求,达到培养“生物工程产业需要型人才”的目的。

9 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体制与机制

与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的食品、饲料、生物药品以及化妆品方向的企业保持联系、沟通和交流,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同盟。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一方面可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全新理念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可为年轻教师提供生产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高效老师认识和发现企业的技术改革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研活动,同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能较快地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根据各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试行企业定向培养学生,使学生提前融入到企业环境,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深入探索、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鎏,陈侃,卢柯旸,等.新时期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1(21):177.

[2]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228-1229,1232.

[3]周永生,唐丹旭,闫海超.浅谈企业人才培养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9(12):304.

[4]林捷.浅论企业人才培养的误区与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4):52-54.

[5]高峰,张求书.企业需要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6):12-13.

[6]王连军.企业人才培养的四个重点[J].人力资源,2011(6):58-61.

[7]张伟萍.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25-26. (责编:张宏民)

作者:朴美子 王莹

上一篇:生活主体性教学中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学生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