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科书结构体系论文

2022-04-29

摘要:由于田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等问题,加之新兴运动项目的冲击,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对田径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文章旨在通过对田径教材的内容的研究,结合教学大纲,找出田径教材的特点、教育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其优点及不足,为中小学田径教学提供参考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体育教科书结构体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教科书结构体系论文 篇1: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60年之演进(二)

摘要:新中国体育教科书60年的发展历经了建国初期17年的曲折探索、10年动乱的“红色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后体育教科书“拨乱反正”进而百花齐放的过程。体育教科书从统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全面,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从强调竞技性和体能训练,到注重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健康第一、加大选择性内容,体现出体育教科书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新中国;体育教科书;60年

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体操课,教学内容包括“普通体操、有益之运动、兵式体操”等,为适应课程需要,出现了体操教科书。五四时期多元并存的教育思潮,拓展了我国教育界学人的视野,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正式把“体操”改为“体育”,兵式体操被废除,确立了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等项目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此,体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体育迅猛发展,体育教科书也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的曲折探索、10年动乱教科书的“红色革命”以及改革开放教科书的拨乱反正,到今天体育教科书的百花齐放,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建国初期17年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明显苏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体育教科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统一,从模仿苏联到自成体系的过程。

解放初期,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主要是学习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这段时期的体育课处于体育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局面。体育课的教学没有学生用书,体育教科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教学大纲、试用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科书以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学法为内容。1950年开始,教育部着手启动新中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工作,并制订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每周两节体育课,教材内容主要有基本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技巧运动和田径赛,其中技巧和田径从三年级才开始出现。同时全国不少地方纷纷进行以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学法为内容的实验。1953年教育部将翻译后的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下发到各地,要求在体育课中参考应用。当时体育教科书主要是直接翻译苏联的体育课本,如东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和教法》、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苏联体育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学校体育教材》、北京市编订的《小学体育教学参考资料》、天津市编制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大纲》、东北地区编辑出版的5年一贯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体育试用教材》等。1954年教育部以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开始组织编订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初步奠定了我国体育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1956年7月,教育部在总结各地自编体育资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以苏联十年制体育的教学大纲为蓝本,分别制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中国第一套《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对体育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体育教育主要是基本体操和游戏:一二年级是以极简单的基本体操结合起来进行的游戏为主,三四年级基本体操和游戏在教材中占有同样的地位,五六年级是以基本体操为主,游戏所占的分量少。中学大纲规定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基本教材是全国中学必须贯彻执行的教材;补充教材是为适应地区不同,各地中学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或其他条件而编订的。1956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布以后,全国体育教科书逐渐走向统一。

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相配套的、供教师用的《小学体育参考书》和《中学体育参考书》,这套参考书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详细地介绍分析了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教学步骤与方法,并且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介绍了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得到了具体的贯彻和落实。这套参考书对体育课程建设特别是体育课程的实施,以及对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积累了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8年到1960年间,受“教育革命”和“大跃进”等社会背景的影响,体育教科书处于整体分散和各地自主的状态,各个省市,甚至地区都尝试编制了自己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科书。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这套教科书名为“体育教材”,但从其内容和结构看,和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差不多。这套教科书分为中学和小学两部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各省市新华书店发行。从形式看,中学和小学的教材略有不同。这套教科书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选择体育教材的首要标准,并对增强体质的内容作了规定;强调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含球类)中选择教材;强调教材选择要考虑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以及教材选择与劳卫制、民兵训练相结合。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极度异变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统编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各地自定课程,自编教科书,课程教材建设因“大革命”而一片混乱。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政治性、“革命性”,几乎所有的教材都“穿靴戴帽”,充斥着同科学知识无关、同学生发展无关的内容,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

1.“复课闹革命”阶段的红色体育教科书

196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大、中、小学一律开学,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革命,提出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的革命方案。课程设置上,体育课陷于被完全替代的地位。

1969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吉林省梨树县革命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共同起草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草案)》以后,小学一般开设了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程,中学一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生物、化学、农业知识)以及工业基础(“三机一泵”和土地测量)、革命文艺(语文、音乐、美术)、军事体育、劳动等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成为当时各学校的基本课程体系。1969年6月,上海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教育革命纲要》,规定小学设毛泽东思想教育课、语文课、算术课(包括珠算)、革命文艺课、军事体育课、科学常识和外语课,中学设毛泽东思想课(包括中国近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社会发展简史和地理知识)、语文课(包括语法、逻辑)、数学课、革命文艺课(音乐、美术合并)、工农业基础知识课(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课和军事体育课。

体育课被改为军体课后,不久天津、陕西、甘肃、北京、辽宁、浙江、河北、青海、河南、山西、江西等许多省市区都先后编写出版了军体课教材。

这一时期的军体教科书基本都有相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军事训练和革命领袖的言论是其主要内容,革命领袖言论主要是毛主席语录和林彪等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军事训练内容包括队列、刺杀、射击、投弹、攀登、超越障碍、行军爬山等,体育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项目很少。从形式上看,教材封面基本上是红色,扉页是毛主席像或者毛主席语录,教材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革命领袖的言论,教材中的插图大部分是解放军的图像。每当介绍新的项目,第一段话都是毛主席语录作为开场白,教材中尽可能把革命领袖的话引入其中,目录和编写说明都放在教材的最后面。此时的教材功能已经严重异化。

2.教育整顿及批林批孔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文革中后期,中小学的日常教学活动得到了初步恢复。特别是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国务院教科组召开教材工作座谈会以后,教育系统一度出现转机,教学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契机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各级各类学校率先开始了教育整顿。1972年3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加强领导,认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一文,文章说由于林彪路线的影响,“不少单位出现了政治与业务分离的、形‘左’实右的倾向。有些教师不敢抓智育,不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1972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的文章《分清路线是非,狠抓教学质量》。文章指出:这几年毕业的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少了一些”,原因是“政治可以冲击其他”,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文化知识,害怕抓教学质量。文章要求划清“提高教学质量与智力第一”、“理论联系实际与以干代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管、卡、压”’的界限;批评不敢抓质量、不敢抓教学秩序和“以干代学”的倾向;提出“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应当以课堂教学、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保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是1971至1972年整顿教育的一个突出方面,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改正前~阶段“教育革命”中的过激做法,恢复“文化大革命”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有效措施,包括改军体为体育。

1972年后,各地开始重新编写出版体育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按十年制学校要求进行编写,分小学五年一册和中学五年一册。小学基本教材分5类:田径、体操、小球类、武术和游戏;中学基本教材分4类:田径、体操、球类和武术。体育课考试内容和《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制订了考试项目标准。这些教材基本按照1961年的大纲要求,摆脱了军体教材的框架。这一时期体育教材内容和形式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从内容上来看,军事训练和革命领袖的言论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球类项目、田径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越来越多,并开始出现体育运动知识的内容。

三、改革开放体育教科书的探索发展

经历了10年动乱的中小学体育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体育教科书也开始走上正规。体育教科书从统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全面,学生用书从无到有,以及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从强调注重竞技性和体能内容的安排,到注重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健康第一和加大选择性内容的设置,体现出体育教科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转变。

1.体育教科书的恢复与重建(1977-1982)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8月,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提到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经过几年的拨乱反正,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试用本)《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当时还没有学生的体育用书)。这套教材总结了10年动乱期间出版的体育教材的经验教训,批判了“以劳代体”、“以军代体”等错误观点和做法,在总结和继承过去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体育课程教材体系,对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恢复与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化(1983-2000)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些省市开始编写体育课的学生用书。1983年初,郑州市编写了一套中学体育课本,同年8月,广东省出版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各年级的体育试用课本,至1986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编写和试行体育课本,结束了学生没有体育课本的历史。体育教科书开始进入多样繁荣时期。

1986年9月,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1987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后开始陆续出版。

1988年,国家教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订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3年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李晋裕主编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并在天津市和广东省开展实验工作。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从1993年起,王占春、彭杰、王宗义、藤子敬和席熠等人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初中推荐体育教材。1996年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实验用)》,提出高中体育教学是初中体育课程基础上的高一层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1997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决定停止小学使用学生用体育课本。

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2001-2009)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外,有些版本还编写了教师和学生的选用教材。系列体育教科书的出现,完善了体育教科书体系,把我国的体育教科书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999年6月,我国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体育”课的名称也正式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凸显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根据教育部办公

厅印发的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科书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9个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这些教科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它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按照运动项目来安排的、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在教学中只能蜻蜒点水的缺点。教科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及锻炼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将新兴的运动项目纳入选修项目中,内容的选取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懂得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制约,突出实用性、活动性和兴趣性,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一些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

从2004年全国开始了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目前有6个出版机构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反映了现代体育教学的最新成果,为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估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教材基本能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突出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强。不少版本的编排突破了原有课本的框框,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参考文献:

[1]石鸥.新中国60年教科书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5-9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王占春.谈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J].中国学校体育,1983,(1):8-12

作者:刘斌 王悠

高中体育教科书结构体系论文 篇2:

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田径教材的特点与功能研究

摘 要:由于田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等问题,加之新兴运动项目的冲击,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对田径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文章旨在通过对田径教材的内容的研究,结合教学大纲,找出田径教材的特点、教育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其优点及不足,为中小学田径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田径教材;特点;功能

1 引言

“2001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01年版》》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自此课程标准开始取代原有的教学大纲。事物的变迁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同时,教学内部的结构也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田径教材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标出台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科书中的田径教材内容的研究,归纳整理出新课标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小学田径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01年至2010年主流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田径教材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中小学田径教材的资料,分析与归纳中小学田径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比较研究法

通过新课标下中小学田径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规律和可推广的经验。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关于教材的定义

教材是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说是学科的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2]对教材有两种定义:一是根据教学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的定义为: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

3.1.2 关于功能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功能的概念有三个不同定义,分别为:①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②效能,即是指事物本身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③才能,即指一个人已经具备但未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体力、智力。

正确认识和理解田径教材和功能的定义,是钻研教材的前提。通过对教材及功能的定义的认识与了解,本研究把田径教材定义为:为了达到田径运动项目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教科书,把田径教材的功能定义为田径教材本身所蕴藏或者发挥的有利作用。

3.2 2000年至2011年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情况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分别制定并给予以颁布。其中规定,小学田径教材占15%~17%、初中占15%、高中占13%,田径依旧是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但也特别指出学校田径运动与竞技田径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学校田径运动主要是借助田径的手段和内涵教育学生,使其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不要求学生过分追求技术细节,但必须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200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了课程标准颁布前的过渡性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体育与健康》,提出了新分类体系:生活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技能体育、保健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路是: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7号文件),文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中央明确要求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改善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4 结果与分析

4.1 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田径教材内容的特点分析

4.1.1 课标下田径教材内容分析

从结构上讲,在小学阶段主要以走、跑、跳、投等人的基本活动方式及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将田径运动单独列出一章,从初中阶段开始加入了自我评价,且将走、跑、跳、投的具体项目列入了教学内容,高中阶段加入了田径运动的发展及一些运动原理方面的知识。总体而言,田径教材的编写结合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发展的特点,较为科学合理。也可以看出编著者逐渐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强调健康的重要性,说明田径教材的编写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4.1.2 新课标下田径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从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田径教科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从只有走、跑、跳、投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结合游戏的方式逐渐过渡到田径项目的练习方式。考虑到水平一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特点,并没有明确指出田径运动项目的内容,而是以走、跑等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掌握走与跑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素质和走、跑等的基本活动能力,并在游戏中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促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水平二是在前一阶段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其不同的是它增添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这样有利于师生更加合理的进行评价。到了水平三阶段,“田径”被独立出来,它是水平二同类教材的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在教材名称上虽然与田径运动项目一致,但教材内容仍然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没有过细的技术和过严的要求,教材突出了多样性、趣味性、竞争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1-3册》的结构就是:走、跑、跳跃→走、跑与游戏,跳跃与游戏,投掷与游戏→田径。

初中阶段首先是以发展学生快速跑和耐力跑能力、各种跳跃能力及进行各种投掷练习和游戏为主,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教材包括教材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以及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教法建议和评价要点与建议。教材结构清晰,除技术动作讲解外,也拓宽了知识面。教材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各种练习方法,用辅栏提示了技术的动作要求和练习程度,虽然简单直观,但在动作学习方法方面的表述明显不足,虽然有具体技术要领的说明,但教材表述过于专业化,学生很难通过图案和文字自学并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后又依据课程标准增加了健康教育知识和体育教材知识的要求,结合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等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结构采用了六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建议、拓展活动、参考资料。有具体的“教学过程示例”,供教师参考。按年级分别编写,具有针对性。结合了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学生实情安排教学内容。教材整体结构为跑、跳、投、自我评价,内容清晰明了,图文紧密结合,另外还有“学习应用”“知识窗”和“思考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活链接”体现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自评有具体标准,学生可以准确的进行自评。七年级以传授知识的形式进行,八年级和九年级则转为提问的形式引出内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我评价部分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的同时,在业余生活中去努力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认知与体验相结合,体育文化与运动技能相结合,建立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体系,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紧扣、结构设计合理,清晰的把握住跑的重难点技术。但具有图案示范中以真人示范为主将会避免学生与图案不能直接接轨,身心体验不能融合的缺点。

高中阶段是以模块教学为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同小学阶段类似,先只进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学习,后再逐渐过渡到田径部分。如:教育科学版的《体育与健康》中,只有七、八两个年级中提到了走、跑、跳、投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而九年级完全没有出现田径类教学内容,而到《体育与健康》高中全一册中,将内容整个分为上篇(田径运动)和下篇(健康教育)。教材随着时代需要不断变化,之前太过淡化田径运动技术,促使学生体质下降,在增强体质的前提下,高中阶段加大田径教学内容,这样编写虽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学生体质有一定作用,但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本就大,这样就给学生增添了更多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有关教育功能的研究

笔者从具有代表性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摘录了此时期有关教育功能的关键词,分析如下:

此时期具有代表性中小学教材中有关教育功能的关键词:身体方面的关键词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正常发育、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精神方面的关键词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终身体育、竞争意识、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契而不舍、战胜自我、战胜对手、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求、克服困难、团结合作、兴趣、公正、负责、遵守纪律。这些关键词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体育教学的领域目标。教材也更加注重学生兴趣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体育课程的呈现方式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它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将以上教育思想以具体的行动让学生接受。此外,它也与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

20世纪末,田径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田径教学与学生当前追求的时尚、休闲、娱乐和挑战心理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田径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容易感到单调、呆板、枯燥,这是传统田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模式不符合现代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造成的。另方面,也与当前国家实施的基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政策导向有关。[3]受政治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更加注重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的大问题,其中体育与德育、智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终身体育思想影响着体育教材编制者与使用者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支配着这一时期体育教材编制的方式、内容等。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对体育教材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体育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在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标准(2001)[4]中又处处体现学校教育改革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新课程标准虽然取消对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定性,但是其采用“目标统领内容”,对体育教材内容要完成的五大领域的目标有具体的规定。但是一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要,是随着人的生活经历与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认为“学会一种运动项目,可终身受益”而把体育教材内容规定得过于单一,势必会限制青少年可持续发展,这并不是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的本意。在现阶段编写出版的体育教材中均明确指出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等方面均突出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这是对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的认可,有利于中国特色的体育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向前推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的体质状况下降,有可能衍生为“新一代东亚病夫”,为避免这种不幸的再次发生,国家加大了教育体制改革。因此,影响田径教材的教育功能相关因素是:1、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2、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3、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对体育教材的影响;4、学生身体素质、体质状况的影响。

5 结论

整体而言,教材的特点为: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奋斗目标,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田径运动文化的传承。

结构上,田径教材的编写结合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发展的特点,较为科学合理。教材的编写也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逐渐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内容上,教材也更加注重学生兴趣、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逐渐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小学阶段田径教科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从只有走、跑、跳、投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结合游戏的方式逐渐过渡到田径项目的练习方式。初中阶段首先是以发展学生快速跑和耐力跑能力、各种跳跃能力及进行各种投掷练习和游戏为主,练习形式多种多样。高中阶段是以模块教学为主要特征。

体育课程的呈现方式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它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将以上教育思想以具体的行动让学生接受。

新课标下田径教材具有以下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促进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兴趣和道德品质。

受政治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心不仅仅局限于硬实力,而是更加注重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的大问题,其中体育与德育、智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影响田径教材的教育功能相关因素是: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对体育教材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状况的影响。田径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 焦炎.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J].教育研究,1985,(10):60.

[3] 文超主编.中国田径运动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260.

[4]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1.

作者:鄂西

高中体育教科书结构体系论文 篇3: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体育课向娱乐性、实效性、趣味性、终身性、身心全方位发展性等方向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深化改革。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课堂;教学评估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是高中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人们对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体魄是保证学生成功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更是生活工作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内外激烈的人才竞争,要求每一个参与挑战和竞争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沛的精力以及强健的体魄,高中体育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培养下一世纪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所以,探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评估能够督促体育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深化教学改革,完成高中体育教学的历史使命。

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的原则

1.1方向性原则

评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所以,评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首先要看教师本身的政治素质是否符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二要看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是否具备教学创新能力、是否贯彻教学原则以及有没遵循教学规律。第三,要考察教学效果取,是否达到了教学和课堂任务要求的目标。总而言之,通过评估引导教师提高自我综合素养、加强教学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可比性原则

应该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评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建立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标准体系。为了能够客观的反映出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在选取每个评估指标时,都需要注意地位恰当性、含义确切性以及衡量标准正确性。可比性需要尽可能的做到量化,通过度量指标,能够表现出具体的数量。拥有了具体的数量就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无法一次量化的指标可以先进行定性再进行量化,另外可以采用定性评估某些难以量化指标。总而言之,为了保证体育课堂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要采取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

1.3可行性原则

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估,应该尽可能的简单便易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设置繁琐的框框也不苛求面面俱到。从实际出发,考虑被评估者的接受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一旦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给予就要根据不同指标的特征,以及所引起的作用,按照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计算,最后评出结果。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的内容

2.1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包括工作态度、教学素质、教书育人、教学作风、师德表现和思想境界等方面。教学态度是决定教学质量关键因素,对教学态度进行评估,主要根据教师是否发挥主导作用以及是否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可以从是否有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否有完整的教案,布置场地器材是否合理,是否端正仪表、饱满精神,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是否注重、关心。在体育教学之中融入思想教育,结合体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2教学内容

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内容的评估,一方面是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真正水平,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搭配、排列教材是否合理,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否科学,无论是教材的数量还是难度是否适当,是否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在另一方面依赖于教科书的内容是否被更新,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标准,还注重“三基”教学有没加强,体育锻炼知识、方法的传授以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否得到重视。

2.3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指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与选择、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生动息息相关。教学方法的评估标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否被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去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技能、技术与知识。有没有进行严密的教学组织,生动形象进行课堂讲解,讲解的支付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学动作示范是否正确熟练并且具有感染性;是否运用有利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方法(竞赛法、导学法、诱导法、练习法、分解法、完整法)。

2.4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估主要依据教学任务晚餐的实际情况效果以及学生是否有高涨上课的热情;是否进行合理的练习强度和密度;学生技能、技术和知识掌握熟练与否;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3体育课堂评估的方法

体育课程的评估工作是充满探索性的。它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为了有效、可靠、客观的进行教学评估。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见表1)。再按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评估。评估要凭借事实材料和数据,而不是按照资历、信誉和印象,既要肯定的成果,但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根据具体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一些关键问题和主要问题,顺便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可以采取自我评估、学生评估、同行评估、领导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评估方案。

3.1自我评估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课堂评估的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堂评估,切不可消极被动应付课堂教学检查。其次,教师应该在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数据填写到相关表格,及时跟同事探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汇报给相关领导。

3.2学生评估

学生是接受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评估是最能直观的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填写调查问卷以及意见咨询等方式,科学的统计分析学生们的建议和意见,并整理以作为课堂评估的重要依据。另外,在学生评估之前,要让学生认识到评估重要意义,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评估。

3.3同行评估

同行之间对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比较熟悉,也懂得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因此同行评估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被评估者真实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检阅课堂理论讲稿、课时教案、教学计划和实际进度,观察教学态度和方法,召开评议会,填写评估表等方式进行同行评估。

3.4领导评估

领导评估不仅要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和教师本人的言论之外,还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课堂评估。例如亲自到课堂考察,掌握现场材料;检查其教学文件和分析教师自我评估等方式。

4结束语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估是一项实践性较强、学术性较高的复杂工作。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积极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效率,有效性完成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保证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并借鉴优秀,敢于实践,创造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对新课标下体育课形式转变的一些看法[J].学周刊.2011

[2]杨永辉.论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J].少年体育练.2010

[3]成强.追求高效的体育课堂境界[J].新课程导学.2012

作者:黄意明

上一篇:足球训练质量多媒体课件论文下一篇:情景教学法下的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