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结构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可是也面临新的挑战。从课程结构变革环境入手,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实际,就其面临的机遇及困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希望对于今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课程结构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课程结构化学教育论文 篇1:

初高中化学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衔接不顺畅的问题,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从3个方面(学校结构、课程设置和考试评价)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衔接 考试评价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的教学存在着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学习有困难,而不少高中教师也对高一新生不满意,认为他们所拥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与学习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差距较大,使得高中化学的入门教学十分困难。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今已有很多教师研究过这个问题[1~16]。笔者发现有2种现象:一是近几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多数是高中教师,少数是研究所学者,几乎没有初中教师。对于后者,似乎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教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作为初中教师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已经可以算是完成任务了,而不在中学任教的学者对此并没有切身体会,对此有强烈体会甚至可以说有“切肤之痛”的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和高一任课教师。笔者认为,如果仅靠高中教师的思考、研究乃至呼吁,这一问题终究难以圆满解决。

笔者曾先后在高中和初中任教化学,在此,想从更宽泛的视野看待这一问题。

1 学校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10年前,许多规模大、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完全中学。在这样的学校,有的教师往往初中高中都教过,即便有的教师只教初中或高中,但还属于同一个教研组,经常在一起听课、教研活动,甚至在一个办公室,对方用什么教材、什么参考资料、怎么教,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很清楚;现在则不同,至少在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已基本没有完中了,原来的完中都变成了初中或高中——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像笔者先后所任教的2所中学就是这样。在这样的学校任教的多数教师特别是近10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往往只教初中或高中,即使学校里有个别工作时间长一点的教师以前教过高中或初中,因为过了十多年也已忘得差不多了,最主要的是现在的教和学和10年前已大不相同。而且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初中、高中分开进行,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笔者在教高中的时候,面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也不是很清楚在初中有没有教、具体怎么教的。现在笔者调入初级中学,要经常向同教研组的教师请教教的内容、方法、深度、范围和具体的表达。如在高中:纯水能微弱地电离;金属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是单原子分子。在初中:纯水不能导电;金属和稀有气体直接由原子构成。同样,初中教师也往往不很清楚高中具体的教与学的情况。

怎么办?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对策:(1)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哪怕只是学校与学校或者教研组对口交流。(2)适当地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即使一个备课组甚至一个教研组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效。(3)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如苏州地区这几年在举行各科“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通俗地说就是请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解题比赛,而且要求在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人人参加,但目前仅是:高中教师解高中题目,初中教师解初中题目,据说以后可能要交换:高中教师解初中题目,初中教师解高中题目。这样就迫使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和知识,初中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和知识,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

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的难度加大。这里存在着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相应的对策:(1)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基础好、兴趣高、希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当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2)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以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3 评价与考试不同

从理论上讲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事实上目前的考试对教和学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基本上成了学习的“指挥棒”。而中考与高考的性质是不同的,中考面对的是我国几乎所有的适龄青少年,而且多数地区的中考集毕业考试和升学选拔考试于一体,试卷的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但高考所面对的是从初中选拔上来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并从中再次选拔优秀者到高校进行深造,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校普及率不高、考试体制尚不够完善等因素,尽管我国的教科书(特别是理科)与国外相比难度不算大,但高考试卷却很难。所以也就导致了以下连锁效应,中考的性质决定了中考试卷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进而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偏于知识性的、定性的和结论性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类似文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背、默写,特别是初三刚开始阶段的化学内容,因而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养成了死记硬背、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不会独立思考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不少化学中考成绩较高的学生在高中教师看来还是不满意。相反,高考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卷内容深、广、难,所以有的教师在高一时就以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致使大多数学生刚进入高中都觉得高中化学内容多、深、难,造成部分学生分化掉队。

相应的对策:(1)对于考试的体制和内容,主要由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只能建议,更主要的是服从和适应,期待并相信会越来越科学合理。(2)希望教师不要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和动力,不要仅关注他们3年,更要为他们的以后许多年甚至终身的发展负责。当在教初中化学时,应该意识到死记硬背可以满足中考,但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是不够的,更不用说终身发展;当在教高中化学特别是高一化学时,不要言必称高考,除了顾及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习惯外,还应该关注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和素养,因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将选择文科,而在理科的考生中也只有少部分人报考化学专业,将来从事化学工作。退一步讲,即便是从化学高考的角度来讲,刚进入高中时培养好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相信,考试科目设置与化学教学评价、新旧课程的转换,随着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及课程改革的发展会逐渐科学化。但时不我待,目前面临的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这一问题,需要尽快研究解决,否则,将影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乃至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惠英.化学教育,2009,30(5):2425

[2] 蔡碧霞.化学教育,2009,30(7):2224

[3] 佘平平,熊辉,黄令.化学教育,2008,29(6):2426

[4] 汪东辉.化学教育,2007,28(7):2527

[5] 杨仲发.化学教育,2007,28(7):39

[6] 刘英琦.化学教育,2006,27(8):4143

[7] 陈新.化学教育,2006,27(10):1012,28

[8] 朱吉杰,刘金华.化学教育,2005,26(6):2729

[9] 魏樟庆,黄威雷.化学教育,2004,25(7):2327

[10] 陈承声,陈永珍.化学教育,2002,23(9):1416

[11] 诸松渊.化学教育,1999,(9):2022

[12] 杨玉麟.化学教育,1999,(7,8):5253,92

[13] 张钊.化学教育,1997,(7):2123

[14] 张福喜,程国清,丁明虎.化学教育,1996,(8):1821

[15] 诸培元.化学教育,1995,(2):2124

[16] 何新民.化学教育,1986,(1):1618

作者:高 明

高中课程结构化学教育论文 篇2:

试析课程结构变革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摘 要: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可是也面临新的挑战。从课程结构变革环境入手,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实际,就其面临的机遇及困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希望对于今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结构变革;高中化学;机遇与困境

课程结构是高中课程目标转化为最终教育成果的重要纽带,是课程计划与实施顺利开展的基础依据。如果课程结构发生变革,相应的课程教学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理科”的支柱性内容,在高考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较重。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也开始面临新格局。

一、高中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在传统课程结构划分中,化学课程属于“理科科目”,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一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等。但是这一课程结构始终存在弊端和问题,并且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逐渐显露和凸显出来。分科框架教育对于集中教育目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起到禁锢的负面效果。在文理分科的课程结构中,文理分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目优势,寻找学生的特长,但是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自动屏蔽一些知识和技能,如,理科课程好的学生可能不太会喜欢阅读,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冒。

当然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限制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结构变革,是教学体系的大调整,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条件下高中化学课程也可以跳出传统的条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目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

课程结构变革是时代所趋,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做出的调整,对于高中化学教育宽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即传统分科课程结构模式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撼动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一步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批接受面临课程结构及变革的学生,他们究竟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如果适应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后面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教学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理分科条件下,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清晰、推理能力较强的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但是如果课程结构变革,分科结构被综合教学替代,原本理性思维较弱的倾向于文科感性思维模式的学生要适应化学教育的节奏,是极为困难的。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应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任一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消失及学习兴趣的消散。

三、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困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综合教学中化学的有效教育,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层次

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及认知能力水平入手,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性,兼顾学优与学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不拖学优生的后腿,也不让学困生掉队。

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和引导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就“化学平衡”这一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为学生呈现这一化学概念的现象,通过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初步解读的同时,还能有效营造化学教学的课程氛围,可谓一举两得。

2.多角度引导,提高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这样一种身份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造成学生情绪紧张。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就感,如,“糖类、油脂、蛋白质”这一概念教学来说,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或是以学生的身体元素为例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感受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具体化,将这一学科概念名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抽象名词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具象,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邵益君.乐清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0.

[2]刘前树.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刘超.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课时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编辑 王团兰

作者:袁李李

高中课程结构化学教育论文 篇3: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教材探讨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化学教学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04

一、人文精神与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和诉求。新时代必然赋予“人文精神”新的内涵。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内涵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第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我们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和谐统一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其人文价值。科学教育活动能满足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要,形成人的科学气质与健全的人格。科学精神可以外显为许多精神品质: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对他人失误的宽容态度。在权势面前捍卫真理的勇气,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追问等等。因此,科学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教育中,应充分发挥科学所内含的精神资源的作用,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是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化学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应该充分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形成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改革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共同特点和趋势——人文教育的复兴。倡导终极关怀和对本体追求的精神。在化学教育方面表现为:(1)转变化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3)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拓展化学的视野,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5)贴近学生经验,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6)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7)重视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都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强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表述,透露出新课程改革鲜明的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中,也体现在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变革上。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新的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了模块化形式,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做了很大的革新,教材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要求化学老师能够主动的将人文背景融合到教学中,有意识的挖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合到科学教育的实践中。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化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融入了很多人文素材,使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利用好这些人文素材,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发展的历程:使其体会化学家的精神世界;感受化学中的和谐美:培育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

1 利用化学史素材,使学生感悟科学精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中学化学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化学史素材。展现了化学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粮食。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起重要作用。如苏教版化学必修2(P28)“交流与讨论”。介绍了原了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四位科学家通过实验,逐步深入探索原子结构,逐渐完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阶段随着认知方法工具的改进,事物的本质逐步展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只有相信科学实践,在实验中发现真理,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才能有所进步,从而给学生以精神启迪。在化学教材中这样的材料有很多,如凯库勒研究苯的分子结构,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钋,对它们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课程目标。

2 体会化学中的和谐美,对学生进行美学和哲学的熏陶

化学之美是化学与人文的结合点。新教材中,图片材料占有很大的篇幅。服务于知识教学的同时。既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苏教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P15)中展示的图片。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绚丽壮观的焰火。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对生活中熟悉的现象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使学生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形成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并借助宏观现象去理解和描述这些概念和理论,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如苏教版化学必修1(P99)“拓展视野”,介绍了自然界氮的循环。由氮气被固定,到含氮化合物被制成蛋白质进入动植物体内,最终又以各种形式进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氮循环的图像。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作为循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应和谐地去开发使用周围的物质资源。过度的索取只能是一时的发展,一旦平衡被破坏。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只有学会与我们生存的世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实验现象之美;物质结构和谐、对称、均匀的严谨之美等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丰富而高尚的精神。

3 创设学习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研究性学习中的互动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个人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大多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诸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人文关不及将科学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这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新教材中小栏目的设置是其一大特色。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教学资源以“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出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组织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创设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相互增进了解,学会合作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扬学生的优良个性。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化学(Pgo)“调查研究”栏目要求学生:收集雨水样品,测定pH值。如果是酸雨,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有关防治措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合作开展调查。搜集信息,做出调查报告。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判断及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

总之,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观念,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引入相关的大事件和环境问题,通过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曹 扬

上一篇:文教建筑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水管单位水利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