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文明升华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社区建设是都市文明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它对于增加城市就业和实施社区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精神文明建设硬件软件建设并举为依托,重塑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街道工作社区化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道德教育文明升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教育文明升华管理论文 篇1:

优秀文化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融合研究

【摘 要】优秀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和原动力,优秀文化可以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到一石三鸟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渊源、优秀文化的内涵出发,论述了优秀文化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意义,如何构建体现优秀文化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文化;优秀文化;管理模式

优秀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有效管理者》一书中提出:管理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具有自己的价值观、语言和工具的一种文化。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持有和遵守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价值观作为一种理念,一旦通过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实到员工的具体行动中,就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约束力、导向力和激励力。优秀文化对企业管理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弥补传统管理理念的缺失

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仅仅依靠科学的设计和奖励惩罚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梅奥为首的行为科学,依靠处理好人际关系来提高员工的士气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难发现,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逐利性,特别需要诚信和法制两把利剑来维护企业逐利的有道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使企业合规经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社会经济转型期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优秀的子系统才会形成优秀的社会大系统。反观现实是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把诚实守信、合约法律抛到脑后。曾经一度使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市场,使消费者对本土产品的质量失去信心。使很多行业因消费者的不信任而陷入低谷。例如我国的股市市场持续低迷、奶粉市场消费者购买力外移、食品行业爆冷、医疗行业的过度医疗等,都是不诚信经营的受害者。这就需要突破狭隘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发展到以优秀文化“为人民服务、廉洁、公德意识、畏惧意识(法制)、自强不息(创新)”为支撑的企业管理模式上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唤!

3.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必须

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其传承与发扬光大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企业管理的模式有机结合,只有使优秀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绩效考核等要素中,才能够使优秀文化在企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惠普文化的核心是经久不变的价值观,即一套坚定的信念: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依靠团队精神来达到我们的目标;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惠普文化造就了惠普在业界的良好信誉;海尔强调对两部分人的尊重:一部分是员工,另一部分是客户。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论他多么成功,都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这两种人更聪明,想驾驭他们,否则就会走向失败。对员工,海尔赛马不相马;对客户,海尔坚持真诚到永远。海尔文化也造就了海尔的传奇故事。

二、优秀文化应用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优秀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就是将企业运营管理、科学(制度)管理、品牌管理、创新管理与优秀管理思想精髓相结合,共同打通,各取所长,共同使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所谓模式(Pattern)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企业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环境假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系统设计,运用于企业管理在实践中,形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可以移植化的管理模块或管理规则。

常言道,好制度造好人,好文化塑人魂。鉴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首先,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是相融共生的关系。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提炼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内化机制,而且是一种心理契约,是一种软约束。

其次,文化和管理模式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社会责任、公平买卖等是可以通过企业制度、管理工具、管理方法折射出来的,管理制度、工具和方法是企业文化存在的载体。例如,美孚石油公司在精益观念的指导下,建立精益企业屋,在制度上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全面生产维护制度,在管理工具上引入看板管理、准时化生产、最低库存控制、均衡混流生产等,在方法上改善设备布局、使用多技能员工、小批量生产、作业快速转换、开展价值流管理、5S管理、持续改进等等,这些方法、制度和工具的运用,目的只有一个,即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

其三,优秀文化导向下的形成的管理模式会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因为文化和制度的有机融合和共生,会形成好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就会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人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如洛克菲勒在精益生产的氛围影响下,形成人人通过持续改进消除浪费的习惯。洛克菲勒公司的石油灌放在传送带上自动焊接、本来需39滴焊接完毕,后来琢磨可否38滴,研究成功,为公司节约5亿美元。

二、影响优秀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的因素分析

1.企业发展阶段

管理就是一个从制度、方法到文化的演变过程。开始的时候,不借助制度和一定的管理方法企业什么都难以推行,企业发展到后来,光靠制度、方法和管理工具,又变得过于机械、缺乏活力,必须培育文化。文化是制度的积淀和升华。企业创业之初,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产品,成长过程中,企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建立一套制度、引入合适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稳定以后要进一步强大,就要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适合企业的优秀文化,然后用优秀文化作指导完善企业的制度和方法,为企业进一步升华提供精神的力量。

2.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相匹配。如知识密集型企业构建企业管理文化时更侧重创新文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强调人本文化。

3.传统文化的作用力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企业特点加以合理利用。如: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不器,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企业要制定尊重人、关心人,完善人性的发展的制度和管理方法。

4.企业所处的环境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环境假设基础上的,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同,世界上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例如,就人的素质来讲,如果认识低素质的,就要强化刚性管理,生成以紧密监督和控制为核心的刚性企业管理模式,如果企业是刚素质的,就是和采用柔性管理,建立以柔性管理为核心的自主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的,刚柔相济式的管理模式。类似海尔的素质低的班组用X理论来管,即紧密的监督和控制,素质高的班组用Y理论来管,即自我管理为主。

四、应用优秀文化改善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

1.凝练一套先进的理念系统。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人才观、企业发展观、企业服务观、企业市场观等。例如基于儒家思想的精髓形成的中国移动的文化体系,包括:企业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中国移动的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张瑞敏把《周易》的“三易”原则用在品牌管理上。张瑞敏认为 “不易”,就是不变之处,始终满足客户需求,这是不能变的。另外,品牌又是“变易”,即用户的需求又是随时在变的,这就要求企业以变制变,以变取胜。最后一个是“简易”,即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企业发掘到用户的需求,这需要企业的流程要最短、最快地去满足客户需求。这些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上的理念系统,对企业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导向、内化、激励、约束功能,促进组织日新月异,走向卓越。

2.建设一套体现企业先进理念的制度和方法。如用人制度、分配及奖惩制度、售后服务制度、产品责任制度、创新制度等。如诚信道德要落实到制度层面,一是在制度建设中培育诚信道德,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诚信者受益,不诚信者受损的氛围;二是企业在其制度建设过程中植入诚信道德内涵。表现在干部任用制度、选拔制度中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员工招聘制度中要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对职员的诚信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制度执行中要坚持火炉法则,制度不能触碰,触碰比被烫伤。如“人本主义”思想落实到用人制度,就是制度本身要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如丹尼斯百货以“全家人的丹尼斯”自居,倡导“今日你以丹尼斯为荣,明日丹尼斯以你为荣”,这一理念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够真正落实照顾员工、回馈员工。这使丹尼斯优秀的干部跳槽的不多,而且丹尼斯员工的流动率很低,丹尼斯百货已经将员工与公司的发展结成了生命共同体。

3.设计一套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领导模式。传统的组织结构属于“金字塔”型的管理领导模式,横向上,传统的结构按照职能设置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职能界限;纵向上,按照职权建立层级行政控制体系,高度集权,各阶层领导及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由此可以达到统一指挥、协调一致的目的。而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架构更强调管理的服务意识,表现在组织结构上,如海尔把“金字塔”结构倒过来转变成“倒金字塔”,即把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员工放到第一线,领导换到下边,由以前的只会做转变成现在的资源提供者,从组织和领导上把客户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总之,优秀文化因为其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和内化功能,一旦作用到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方式中,就会内化为员工的行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丰厚的物质文明,而物质财富又会推动企业文化的深入持续发展,这种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物质财富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会带来企业的雪球效应,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子雄.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几点思考.东方企业文化.2013.07.

[2]林艳超.探析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对策.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3.

[3]庞俊亭.试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双向效应.现代商业。2007.08.

[4]宁新昌. 《论语》如何论述管理[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7-21.

[5]张瑞敏. 海尔管理模式创新的逻辑与实践[A]. 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2:16.

作者:李仁江 朱雪芹

道德教育文明升华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文明社区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摘要]社区建设是都市文明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它对于增加城市就业和实施社区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精神文明建设硬件软件建设并举为依托,重塑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街道工作社区化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文明社区;街道社区化;社区服务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寻求有质量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发展最令人关注的主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日益凸现,成为都市文明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领域和新课题,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社区与文明社区

社区,英文为conmaunit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的、被广泛运用的概念,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人群共同体,这些人群之间大多由面对面的交往和非正式结构的行为联系起来,它既是一个空间和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一种心理上、情感意识上的概念。其构成要素大致应包括:(1)具有一定数量的、以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参与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2)有一定界限的地域,且界限较为明确;(3)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4)有一套互相配合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5)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在情感和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明社区,指的是一种高质量的社区。衡量社区质量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社区组织的整合度,即社区内各种组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来说,社区组织的整合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社区成员要对社区生活有认同感,都自觉地承认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具有社区意识,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区内的公共规范;其二是社区成员之间有凝聚力,在情感层面上与整个社区休戚相关、忧患与共,相互之间有团结感;其三是行为上能为共建社区出力,反馈社区。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化程度也在初级阶段,因此,衡量我国文明社区应该根据我们自身的特色和情况来确定。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组织整合度因素外,还应包括社区内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备、环境卫生的净化绿化美化、社会秩序的安定、社区服务网络的齐全等。具体到现实意义而言。文明社区必须做到: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邻里关系和睦、社区服务全面周到、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成员间在社会公德上,能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职业上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建设上能敬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团结邻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正确认识文明社区建设在经济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文明社区的建设,对于经济改革,对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对于三个文明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要从整个世界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把握创建文明社区的时代意义。20世纪上半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很多城市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顾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际关系疏隔、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社会犯罪率增长,以及在现代科技竞争中缺乏后劲等严重后果,出现了所谓的“现代城市病”。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城市人生活在密集的人群中,但相互之间却往往缺乏感情全面投入的亲密交往,城市人口的异质化使得城市人生活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生活病症,导致城市居民精神处境的困厄和城市生活的混乱。二战后,一些著名大城市纷纷加大文化投资,发展科技,振兴教育,提高艺术水准,加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建设,以此解脱人的生活困境和缓解城市病。这一历史经验是值得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和认真记取的,也说明了社区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其次,文明社区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之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化活动,使城市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齐全、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面貌出现,而这一切都必须分块落实到社区中才能使之得到实现。社区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脱离了社区建设,城市精神文明也就成了理论上的空口号。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社区建设的发展,不但把人们共同利益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通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达到人们之间情感交流,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人”,使大家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传统的邻里互助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文明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升华和发扬,人们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因此,社区,尤其是文明社区建设,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创建文明社区对于增加城市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机制。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未来几年内要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任,最终得由社区来承担。社区建设既要继承原有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又要从更高层次上来考虑和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使社区服务这一崭新的领域,成为分解企业社会职能的一个载体,成为吸纳和分流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据国家统计局下属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七大城市有700万个家庭可提供社区服务就业机会,占七市全部家庭的70%,这些家庭累计可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这充分表明,城市社区服务是一个广阔的就业天地。

其四,创建文明社区是实施社区保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促进机制。社会保障和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政企分离,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客观上将出现两大转移态势: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将日趋繁重;二是以条管理向以块管理的转变,使社区建设成为下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心。社区建设必须形成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实施为民服务、方便居民生活的基础上,要把社会救助基础保障、扶贫解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放到社区建设整体中去考虑。改革的趋势和城市化发展表明,今后人们的生活保障、居住环境的要求和生活服务的需求主要依托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建设应该善于抓住社

会主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为健全社会基础保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铺平发展道路。

三、积极探索创建文明社区的有效途径

文明社区的创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如何创建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和居民特点的文明社区,有待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探索。借鉴西方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城市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该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

第一,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明确创建文明社区的指导思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便民、利民、安民、乐民”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目标。因此,文明社区的创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既让人们广泛参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又广泛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以“人”为轴心,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把社区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家园,使社区成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乐园,体现出社会主义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文明社区的创建是一种个体人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心凝聚成合力精神的体现,显示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感召力和优越性,同时也是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文明社区的社会特征决定了社区共建的广泛性,因此,必须动员和号召全社会的参与。在社区内,既有基层单位,又有居民群众;既有上层建筑,又有经济领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以,要让社区内各行业、各层次的领导、员工认识到,把参与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作为提高本单位、本部门员工素质和本单位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渠道,从参与中增强社区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加强各单位的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使之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一员。

第二,文明社区的创建在管理上要重塑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街道工作社区化管理。街道是我国城市中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地域范围明确,地区规模较小,又具有构成社区所必需的要素;但是,在过去长期的城市管理中,街道、居委会等机构管理的权利、职责、范围过于狭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简单的行政管理外,没有发挥服务等方面的潜在功能。如今,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房地产市场的充分发展,打破了过去城市居民以街道、里弄、胡同、大院为居住模式的单一格局,各种小区、公寓、别墅、商住楼等应运而生。因此,街道行政从行政化向社区化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过程。社区化就是整个街道里除了垂直隶属关系的行政方式以外,还必须加强横向联系,把辖区内所有的企业、机关、学校、商店、文化娱乐场地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使它们具有对街道的归属感。街道工作社区化的含义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工作方法上的转变,变简单的行政管辖为服务性管理,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要把群众参与、志愿者服务联系在一起,通过居民参与、街道协调来共同建设社区,共同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二是以共同的目标凝聚社区力量。每个社区成员(居民或单位)在其生活、工作的街道、里弄、胡同、住宅小区内,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但也有着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社区化的工作思路,就是在具有不同利益目标、不同隶属关系的社区成员之间寻找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以此为凝聚点,使他们共同投入社区建设。三是以共同的语言联络社区成员。社区化的管理。视社区成员既是管理客体,又是管理主体,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成员形式上是肩并肩,关系上是共同管,实行政府倡导,各方参与,街道牵头,各方共管。四是以共同的载体形成社区效应。街道社区内的所有单位,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街道搭台,各方唱戏,能够使社区内各单位的特性、特色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与单一组织所无法比拟的集团效应,形成使各家受益的社区效应。

第三,多方位、多渠道、多种类地拓展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文明社区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社区服务也就是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服务起点。当今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三个文明的高度建设,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要求全方位地拓展社区服务。文明社区建设要在服务上密切关注和研究社会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来不断调整和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只有这样,社区服务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居民生活需求。总的来说,要把社区服务的功能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民有所乐,需有所供”的境界,才能达到文明社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明社区建设中,必须把形成社区服务功能齐备、服务形式多样、服务设施齐全、服务网点合理、服务质量上乘、管理手段先进、环境营造优美、文化娱乐丰富等作为社区服务建设的实施项目,加以整体推进。在此过程中,要完善和加强对物业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要把社区服务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

第四,文明社区建设必须以精神文明建设硬件软件建设并举为依托。文明社区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创建必须要使社区成员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物质设施。因此,文明社区建设首先必须加大投入,改善社区设施,美化社区环境,尤其要加大社区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文化宫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使各类社区活动能有最基本的场所保障。其次,文明社区建设也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软件建设,通过在社区内广泛开展文明家园、文明窗口、文明单位、社区文明规范宣传等等活动,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便民服务、群众文化等一系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教育和创造文明的强大合力。在各种创建活动中,既要着眼于每个家庭、每个居民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又要重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让社区中每个人、每个单位都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社区内的权利与义务,使之形成社区内明确的责任意识与义务意识,让大家都有信心、有耐心、有兴趣、有责任投入到社区各类建设中去,形成社区内较好的整合力。

此外,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让大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管理,组织大学生、各级青少年群体、离退人员开展志愿者义务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都是建设社区的有效途径。总之,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容是丰富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去努力探索。

[责任编辑:龚謇]

作者:文秋林

道德教育文明升华管理论文 篇3:

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基础文明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提出从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社会实践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基础文明 对策

大学生是高知识、高学历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基础文明和社会公德建设方面,他们应做出表率。然而,近些年来,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是社会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的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扫描

客观地讲,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文明修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能够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到知书达理,质朴谦和;他们爱护公物、讲究公共道德,并且能关注社会,扶危济困。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为社会作着贡献,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与光明。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等问题,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基础文明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出现了知识水平较高、道德水准较低、文明修养差的畸形状况。其具体表现如下:

1、文明礼仪修养欠缺

在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家庭也较为忽视对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意识,文明礼仪修养极其欠缺。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穿拖鞋、背心出入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有些学生言语粗俗,满嘴脏话、粗话,讲话指手划脚;有些学生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路上遇见老师视而不见,老师到宿舍探望,不打招呼,不让座,有的学生甚至与老师公开顶撞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意识和素养。

2、纪律意识淡薄

由于父母的娇惯与溺爱,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喜欢我行我素,纪律意识淡薄,不愿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和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恣意违反校纪校规。如任意旷课、夜不归宿、通宵上网、外出租房、使用违规电器、甚至打架斗殴等等。而对学校的一些硬性规定任意违反,引起了许多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如许多大学都严令禁止在寝室使用热得快等具有潜在危险的电器,并且三令五申,却依然有学生违反。如近来上海某所高校的几个女同学在寝室使用热得快,引起了火灾,酿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引起全国反响,也进一步警醒各大高校要狠抓学生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只有加强了大学生纪律意识,提高他们的基础文明修养才能使学校的规定和纪律真正贯彻实施下去,从而真正杜绝安全隐患。

3、公德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也是相当薄弱的。在校园内、外我们都不难看到,有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在休息期间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买饭不排队,还乱挤。学生损坏公物、浪费公共财物等现状更是屡见不鲜,如有些学生发明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不仅破坏了公物和公共环境,且低俗不堪,影响极其恶劣。在大型群众活动中,我们有的大学生在人群中钻来挤去,狂呼乱喊;在公交车上,部分学生看到老、弱、病残,却占着座位无动于衷。对于本应是社会公德表率的大学生来讲,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汗颜!当前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亟待提高。

4、诚信意识淡漠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基本的诚信。有的学生平时从来不自己做作业,而是抄袭成风,考试时便设法作弊,其作弊手段也花样百出,与时俱进,令人惊叹。有的大四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也剽窃、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并且不以抄袭为耻,反而理直气壮地认为抄袭、拼凑论文是一条通行的准则。还有的同学甚至为得到助学金而编出各种理由,谎称自己家境贫寒,而一旦真的拿到助学金便请客吃饭,花钱大手大脚;至于恶意拖欠学费、工作以后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毕业生违约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状况着实令人堪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基础文明整体水平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迫在眉睫。

二、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的对策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这为我们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1、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基础文明修养

教育是基础,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增强和文明修养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加强教育,首先要通过全面的道德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懂得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才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他们意识到提高自身文明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强调“知行合一”原则,而“知行合一”是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目的,也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的许多内容,只要赋予其时代内涵,就会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用来倡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水平。

最后,还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知书达礼。2003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遵守。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总要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良好的礼仪行为不仅是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心智成熟的体现,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人际交往和成功就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各高校应通过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举办文明礼仪讲座,进行文明礼仪评比和比赛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2、严格管理,促使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在约束中得到提高

加强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外在的强制力量。各高校在坚持教育的同时,要严格对学生的管理,促使大学生们在被管理与约束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首先,各高校应该从严肃校纪校规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基础文明修养水平的目的。校纪校规是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是规范大学生言行和道德标准的手段。严肃校规校纪既是纪律教育的具体化,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如早操出勤、寝室文明建设、考试纪律等。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宿舍生活,检查学生宿舍卫生文明情况;深入食堂和学生一起就餐,检查学生文明就餐情况;在考试期间做好监考和巡考工作,检查考试纪律的执行情况,从这些工作中直接来了解当前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管理,及时教育,及时解决。

最后,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对一切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中,部分学生才会懂得约束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3、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修养

俗语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造就人的道德行为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客观环境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必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各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美的象牙塔,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建设高品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创造文明、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爱校意识,使之自觉维护校园的优美与和谐,提高其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基础文明意识。

其次要积极开展高水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如开展“大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名师讲坛”等活动, 利用这些活动来宣扬基础文明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明意识,促进其文明行为的养成。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广播电台、校报校刊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坚决抵制一些网络、书刊、影视的消极因素流入校园,形成恶劣影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

实践出真知。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素质,体味基础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学分、学时上有些硬性规定,要在经费和基地上有些必要的投入,为学生顺利地开展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有效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三下乡”活动、义务家教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工作技能得到提高。

总之,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比,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的普遍提高,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兴盛强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尹燕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3]王辉.基础文明修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靳小平.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调查[J].思想工作,2008,6.

[5]林琼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探析[J].前沿, 2007,2.

作者:刘小莉

上一篇:复式教师远程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