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内审工作只有坚持审计机构设立独立、审查过程独立、审计结果独立,才能提高审计地位,发挥审计职能。文章从审计独立性出发,分析影响高校内审工作的消极因素,结合实际内审工作,就如何增强内审独立性,顺利开展内审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1:

浅析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摘  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仅是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成为企业审计工作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论文结合多年工作调查研究,以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意义作为切入点,阐述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關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企业

1 引言

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内部审计是防范企业会计舞弊、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商誉暴雷等现象频发,剖析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因此,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调研,阐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具体对策,以此为今后工作提供经验参照。

2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意义

内部审计独立性就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能够保持独立运行。实践中我们对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解为组织独立、人员独立、经济独立以及业务独立等。随着7号文的实施,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是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滞后于企业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关于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但是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如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结果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失去内部审计独立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期望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职能要求包括监督管理、查错纠弊以及提升效益等。基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权与实施权的现实矛盾,企业必须要突出内部审理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真实的内部审计报告,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决策建议。

3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例如,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为了突出内部审计独立性出台了诸多内部规章制度等。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主要表现为:①内部审计经费不够独立。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经费仍然是以向财务部门申请的方式,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需要向财务部门进行报销,这样一来基于“有求于财务部门”的现实考虑,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得不出现打折扣的现象。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其在组织隶属上仍然属于企业管理,这样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管理者,而企业领导又是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因此,造成内部审计出现了制度设计与现实的矛盾问题[1]。③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保持工作独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存在较大的漏洞,例如,内部审计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岗位调配等由企业领导掌握,结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迫于个人利益而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4 制约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4.1 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对独立性的细则规定

虽然我国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总体而言,其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概述规定过于笼统,没有细化到企业实践应用环节,导致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独立性工作时存在依据不清、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制约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开展。另外,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4.2 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内部审计独立

保持内部审计獨立性除在制度上入手之外,还要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以此降低人为干预的现象。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2],导致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处理中参杂人为干预因素。例如,在内部审计资料审计上,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内部审计资料数字化,结果导致一些关键数据可能会在输入电脑系统的过程中被人为篡改。二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没有与教育部门、国资委、审计部门实现联网,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3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利益关联的现实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内部审计专业技能。但根据调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完成。由于个人学历的差异性,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某项目审计时因个人能力的不足不得不请教他人,而这样就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完善。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以此作为交易筹码来获取个人利益。

5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5.1 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细则

一是我国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研究,及时针对内部审计独立性所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各省市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对本省企业的调查,及时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内部审计政策法规相适应的实施细则以及行业、部门、企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只有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才能独立、客观地履行好职责。

5.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增强网络内部审计监管力度

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是防范内部审计舞弊、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手段。考虑到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受人为因素干扰的比例较大,企业必须要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信息网络实现对内部审计全过程的监管。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内部审计的全覆盖。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中所存在的数据分析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企业要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构建在线审计系统,通过在线审计系统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检测,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对财务数据内控体系实时监测、自动预警、监督评价等在线监督功能,大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事中监测能力。通过预警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精准度。另外,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网络管理力度,提升网络系统的稳定性[3]。例如,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系统的监管,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等破坏内部审计数据。

5.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养,增强专业技能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加强专业技能可以降低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激励政策,畅通审计人员的选拔任用通道,开展审计人员职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积极推动和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履职能力。二是企业要加强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内部审计制度要求做好每项工作。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影片等活动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内部审计人员做好不触犯法律,不违规操作。

6 结语

总之,基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独立建设工作,通过高标准的内部审计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以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而提供科学的决策,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菲阳.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研究[J].商业会计,2019(18):65-67.

【2】杨浪雄.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05).

【3】李书钊.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0(12):152-153.

作者:解玉梅

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基于审计独立性的高校内部审计机制研究

摘 要: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内审工作只有坚持审计机构设立独立、审查过程独立、审计结果独立,才能提高审计地位,发挥审计职能。文章从审计独立性出发,分析影响高校内审工作的消极因素,结合实际内审工作,就如何增强内审独立性,顺利开展内审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性 高校 内部审计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管理活动,是保证高校办学资金、教育经费等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独立性作为审计的精髓,也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一方面是内审部门在提出结论和问题时不受外界不利影响,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是外界在权衡相关事实和情况后,认为审计人员没有违反诚信原则,出具的审计报告客观公正。

一、坚持高校内部审计独立的必要性

1.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树立审计权威、增加审计力度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外界干扰,使审计结果能直接向学校相关领导及部门进行汇报,得到领导层的支持和理解,增加教职员工对审计的认知程度,树立审计权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关键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管理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涉,自觉消除不利影响,有利于客观的完成内审工作,增加审计报告的可信度。除此之外,审计环境的独立性也有利于减少审计人员压力,消除工作顾虑,增加审计力度。

2.审查过程的独立性有利于减少不合规事项、降低资金风险。审查过程的独立性是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遵循审计制度,对不合规事项着力严查,对可能发生的资金风险进行排查,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离开了独立性,审计就形同虚设,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会走向恶性循环,失去监督意义。

3.审计结果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纠错查弊”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客观审计报告,是建立在对审计证据的认真分析和仔细调查之上,审计组在审计过程结束后,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在权力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重视下,应该及时得到响应。这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于未然的重要依据。审计报告如果被管理层意识左右,缺乏独立性,之前的审计工作就毫无意义。

但是在实施具体审计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特殊性,其只是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着诸多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消极要素。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消极要素

(一)内部审计制度缺失

经调查发现,目前没有规范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仅靠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约束,缺乏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部分高校在审计过程中没有一套严格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审计范围及流程也缺乏相应的权威性文件,导致审计随意性大,人为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也没有专门的程序进行上报,易被人为修改,缺乏独立性。制度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在审计重大问题上得不到有力支持,内审人员的地位和合法权益也缺乏保障。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1.领导不重视。很多高校领导认为,审计部门是学校下设的内部机构,应该完全服从学校需要,它所做的一切也必须为单位服务,极易出现为维护小团体利益,而人为削弱审计监督职能的行为。有些领导没有创设发展内审机构的动机,只是为了响应中央文件而设立,对内审部门缺乏重视,很少顾及内审工作。目前尚有很多高校的内审部门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有的放在财务、监察或者纪检部门之下开展工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内审的独立性,阻碍了内审作用的发挥。

2.内审人员素质、业务能力不高。在内审人员的配备上,高校较多出现从其他部门调入教职工或者兼职人员,有些高校审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人手较少,部分人员不具有审计或相关专业从业资格,具有注册会计师(CPA)或者内部审计师等证书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部分人员对业务一窍不通,导致审计工作有名无实,同时也易产生关联关系,这些都造成内审人员及机构的不稳定,不利于内审机构建设。由于缺乏重视,单位很少开展审计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使得审计工作难以继续拓展,独立程度不高。

(三)薪酬和业绩评价政策不合理

由于高校内审人员薪酬和业绩评价等切身利益直接受单位控制,内审人员的人事调动、工资奖惩不跟工作直接挂钩,甚至因为得罪个别领导或者部门,对自身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造成审计人员消极怠工,不敢审、不愿审或者使审计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相关文件规定,审计独立性大大削弱。工资待遇的滞后也直接影响优秀审计人员的引进,审计人员工资通常按行政人员对待,薪酬低,与其他部门相处较难,这也导致具有专业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内审工作。

(四)其他影响内审独立性的不利因素

高校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受私人关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校审计部门借调人员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审计人员之前在被审计单位会计部门工作,私人关系普遍存在,特别是基建项目审计涉及金额较大,审计人员自身未消除关联关系等不利影响,直接导致风险的增加和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部分被审计领导干部与审计人员关系密切,经济责任审计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完全以领导的意志为准,成为服务他人,给个别领导干部提供有利证据的附属。另外审计范围偏窄、审计方法落后等问题在高校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这些都导致一些经费管理漏洞及风险不易被及时发现,使内部审计失去监督管理的作用。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1.加强内审法制建设,制定内审实施细则。法制建设为确保和巩固内审地位十分重要。相关的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已有的审计法规,加强内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法律保障,同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内审人员的职责和范围,为保障内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内审实施细则,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操作指南,高校内审部门依次制定科学的审计流程和标准,并根据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情况确定审查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制的健全给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提供双重保障,既保障了内审工作的合法开展,又提高了高校内审的地位和独立性。

2.健全内审机构,提高内审权威性。为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能依附于其他职能部门,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高校内审机构可以有以下四种设置方式:(1)在学校领导之下,与各种职能部门同级;(2)在分管校领导之下,各种职能部门之上;(3)在分管校领导之下,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4)在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设置内审机构。以上四种方法在高校内审机构设置中都比较常见。为了提高内审独立性,我国高校应该采用在校长直接领导下,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的内审机构管理体制,确保高校内审部门具备较强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审计权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地位。

3.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首先,在内审人员的配备上,应当根据学校审计业务的范围,合理配备内审人员,避免人手不够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其次应当采用校园招聘或者人员竞聘的方式,使内审人员专职化,业务能力强,提高内审人员独立性,保证学校内审机构的稳定;再次学校应当定期对审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并选派专业素质强的内审人员外出进修培训,提高内审部门的整体水平;最后学校应当“专岗专设”,使内审岗位设置与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在内审工作岗位上,教职工可以参与职称评审并享受专业职称待遇,通过提高薪酬待遇,能够吸纳更多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提高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转变审计方式,突出审计实效性。审计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事后审计,还应重视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能有效的衡量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和效益。加强管理教育资金的划拨、预算和使用,使审计工作贯穿始终,达到有效监督的作用。在审计过程中突出审计重点,提高风险敏感性,把握审计要素,转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全面实现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覆盖面。通过审计工作规避资金风险,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审计实效性。

5.采用部分审计外包,弥补内审不足。对于审计机构不够健全的高校,可根据审计业务和范围采用部分外包审计方式。因为社会审计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聘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更强,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更具独立性,能够发挥优势弥补内审不足。同时高校保留审计机构,可对学校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经常性审查。双管齐下,有利于高校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6.重视审计结果,加强审计整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内审部门在学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为避免审计结果被人为改变,学校应当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等规章制度,保障审计结果如实反馈到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如期进行。内审部门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后续整改工作,及时纠正不合规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不容姑息。在后续审计上,通过认真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除此之外,高校内审部门应当注重维护审计网站,公布学校相关的内审工作制度、标准和工作条例,及时把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情况在网站上进行披露,使广大教职工理解审计工作并形成舆论监督氛围。审计工作的透明化有利于提高学校内审地位,树立审计形象,提高领导及教职工对审计的重视程度,全校监督更好地增强审计独立性。

四、结论

内部审计如缺乏独立性,及时有效的监督便无法实现。高校应当树立内审意识,提高内审地位,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审计人员时刻牢记审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自觉消除不利影响,使内审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其他职能部门应积极提供技术帮助,并重视学校内审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内审权威,增加内审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童麒因.浅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 吕先锫,王振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2012(10)

[4] 仲明.内审外包——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4)

(责编:吕尚)

作者:李金甜

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3:

浅论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现状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弱的现状,阐述了其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几项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 独立性 审计风险 对策

1995年全国审计定义研讨会将简明审计定义概括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可见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如果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现状出发,揭示其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直接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专门、具体的法律规范,没有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目前,我国已颁发了针对国家审计的《审计法》,针对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而针对内部审计的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2月10日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的新条例,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审计署于1995年7月1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同时废止),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酝酿很久的《内部审计法》迟迟未能出台。这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在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独立,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数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经济待遇等都由本单位领导决定,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上依附于本单位,独立性不够。

(三)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当前的实际状况,内部审计部门一般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副职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单位掌握。即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人员重视不够,他们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时,主观上不愿将精通业务的人员安排在内部审计岗位上,客观上也没有给予其学习和培训机会,使其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受限制的,欠缺的。这样的独立性现状必将给内部审计业务带来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现状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欠缺直接带来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并且内部审计也只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手段之一。鉴于此,单位内部审计就很难客观、公允地對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进而不能保证审计质量,直接带来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作业标准不规范,增大了审计风险。

虽然现在有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足,并且对于具体作业标准未有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并且由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行业规章制度,缺乏相关配套指导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业务工作的“外向型”与行政待遇的“内靠型”,使内部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业务工作的“外向型”与行政待遇的“内靠型”,使内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审计人员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审计环境中,与被审计对象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再加上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及晋升等都需由本单位解决,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谈不上自主地开展工作,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也因此受到置疑,处理决定有时也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由于传统审计基本是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都是从财务战线转型,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深入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去向管理要效益,知识结构单一则面临审计风险。

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规避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和业务上的实质性独立,规避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外部化亦称代理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委托给企业外部的独立机构与人员执行,可以较好地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缺乏问题,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确保内部审计质量与效果。注册会计师等外部人员相对企业内部人员而言有较高独立性,他们与企业管理层无上下级领导关系,只是业务合同关系,他们与管理层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是平等的,因此能够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从而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入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避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评价意见的发表等一系列工作,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加以要求。内部审计职业化,首先要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就可以按规范的审计程序,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周密详细地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可靠和相关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细致严谨,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表述审计建议和意见,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缺乏,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业务中较高的审计风险,只有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才能切实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中国审计出版社.

[3]袁清波.论内部审计外部化.审计月刊,2001,(6).

[4]李旭.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辽宁师专学报,2004,(2).

作者:樊英英

上一篇:数理时代经济学论文下一篇:物理新教材适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