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生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19

[摘要]外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金课”的“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对高职外科护理课程质量革命也具有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护生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科护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1: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本科护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调查

[摘要]目的:对以能力为本位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培养和提升本科护生的职业核心胜任能力。方法: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6级涉外护理本科在校生与2015级涉外护理本科临床实习生共32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涉外护理本科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基本符合需求,培养核心胜任力的护理课程更受学生欢迎。结论:基于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涉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合理,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护生的职业胜任力。

[关键词]核心胜任力;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

[文献标志码]A

[

护士核心胜任力属于职业核心能力,是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的变化,更快进入护理角色,顺利进行护理活动的能力,具有普遍性、工具性和可迁移性”。护理核心胜任力是新人职者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护士,实现零岗前培训,并具有发展潜能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是帮助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学习、工作和发展的基础12。目前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导致护理本科生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足够的临床应用能力,难以胜任临床护理工作B。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护理核心胜任力为基础,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的整体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4。课程教育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要通过课程教育来实现,而课程设置又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15),本调查以我校2015级与2016级涉外护理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涉外护理本科学生关于现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我校现行的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能否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以期培养出胜任护理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6级涉外护理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与2015级涉外护理本科临床实习学生共322人。采取问卷调查,统计发放调查问卷322份,回收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回收率为98.75%。本问卷调查采取统一指导语,问卷内容不涉及敏感问题,目的性较强。统一发放问卷,确保每人一份,不署名,不重复填写,填毕即收回。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公共基础课程

在318名涉外护理本科学生中,52.52%的人(共167人)认为在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后可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作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94.34%(共300人)认为应该突出涉外教学特色,加强英语以及英语口语方面的学习;另外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的人较多,分别占48.43%、47.48%及40.5%。

(二)专业基础课程

在318名涉外护理本科学生中,35.22%的人(共112人)认为目前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都有益于临床工作,其中认为人体形态学和药理学基础知识应用比例最高的分别占60.06%,59.12%;72.96%的人(共232人)认为目前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较合理;75.47%的人(共240人)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前后顺序较合理。

(三)护理专业课程

在318名涉外护理本科学生中,83.02%的人(共264人)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能与临床实习部分衔接。61.64%的人(共196人)认为目前所设置的护理专业课程门数合理,能够基本覆盖临床工作所要求的知识面;49.37%的人(共157人)认为目前所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能够覆盖本专业必需知识的程度为较好。65.40%的人(共208人)认为实践课与理论课所占比重合适。

(四)护理核心胜任力

在318名涉外护理本科学生中,61.64%的人(共196人)不知道什么是核心胜任力,但表示如果以培养核心胜任力为目标的护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够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工作能力,96.23%的人希望这种课程的实现。另外认为涉外本科护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应该是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的人最多,分别占94.34%、71.70%及70.44%;为了胜任护士角色,认为还需要开展护理综合能力强化训练的人最多,为95.60%,共304人。

三、分析与讨论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应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要注意是否与本专业之间具有联系性,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性,还要强调各科知识对本专业的重要性,多加开设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课程,使课程培养具有目标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次研究中,40%以上的本科护理学生认为《大学生计算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學生职业规划》等公共基础课程应该改为选修课,可以适当减少这些课程课时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专业联系性较强的课程。但绝大多数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英语以及英语口语的学习,对涉外护理英语学习方面都有较大的诉求。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多方面覆盖性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护生的需求

专业基础能力模板旨在培养护生履行护理工作基本职责所必要的能力,在此课程阶段应重视学生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转化问。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应该做到尽可能多地覆盖临床所需要的知识,多开展类似翻转课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重点和临床常用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身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减少学生对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依赖性、自身接受知识的被动性”。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各科的学时是否合理,学时的合理度能够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注意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顺序,要为学生着想,要尽量避免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应该增加一些基础课程的实验操作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本次研究中,70%以上的本科护理学生认为现阶段专业基础课安排的学时以及学习顺序较为合理。

(三)护理专业课程要多加强核心胜任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应注意与临床实习相结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更应该注意专业课程知识要紧跟临床技术应用的发展。护理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不进行实训操作,不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就无法成为一名职业能力强的合格医务人员,所以护理专业课程必须覆盖全面,83.02%的人认为在校所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能与临床部分衔接,临床见习时间集中在大二暑假,课程尚未涉及临床所需全部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锻炼。涉外护理学生要想毕业成为一名具有核心胜任力的护士,则要求在校期间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操作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为涉外护生提供临床操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独自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是在实用性较强的健康评估与基础护理学课程中,要及时与临床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

(四)课程设置要以护理核心胜任力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护士核心胜任力是护理专业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在校护生参加职业工作前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当然也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在校期间,学校应对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着重培养本科护理学生的核心胜任力,为以后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做充足的准备。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要形式,教师无法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很好的评估,建议课程模式以学生主讲,教师补充为主要形式,教师课下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课上进行情景模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能增添学习乐趣。作为涉外本科护生,要多开设医学双语课程,让学生从入学以来就学习与医学有关的双语课程,有利于在未来岗位工作中为有英语口语交流需求的人提供幫助,此外,要增设营养膳食、综合医学情景模拟等方面的课程,方便以后为病人进行营养指导,突出处理事情的能力。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是要提高动手能力,更要提高护理学生核心胜任力为主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护理核心胜任力是护士工作的基础能力,当代护生是护理线的力量源泉,如何使护生能较快适应临床工作,具有职业核心胜任力,是护理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基于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涉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标准,开课顺序合理,但要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工作的无缝连接,使护生各方面能力都得以提升,适应新时代下的护理职业。

参考文献:

[1]赵戎蓉,吴瑛.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47-250.

[2]FanJY,Wang YH.Chao LF,etal.Performance evaluationof nursing students following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J].NurEducToday,2015,35(1):97-103.

[3]朱丽丽,薛松梅.强化护理本科生核心胜任力培养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53-254.

[4]吴芳琴,王艳玲,吴瑛,等.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在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590-593.

[5]洪芳芳,张萍萍,陈才,等.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8A):2057-2058.

[6]梁雪亭,王千心,孙田杰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15):1805-1807.

[7]勾忠杰,李金林,韩爱华,等.两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17):1548-1550.

作者:李欢 谢青青 王晶晶 白蔷薇 马云霞

本科护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2:

高职外科护理“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外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金课”的“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对高职外科护理课程质量革命也具有指导意义。从融入课程思政、整合课程内容、智慧化课程设计、激活教学生态、钻研信息技术、实施课程诊改等视角探讨外科护理课程的“金课”建设。

[关    键   词]  外科护理;“金课”建设;课程思政;整合内容;智慧化设计;信息技术

近年来,以淘汰高耗低能传统课程为目标的“金课”建设备受高校关注。“金课”建设不局限于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师资水平、生源素养等方面均处于高等教育链底端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课程建设高耗低能的问题,推进高职外科护理“金课”建设是实现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外科护理课程团队在融入课程思政、整合课程内容、智慧化课程设计、激活教学生态、钻研信息技术、实施课程诊改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外科护理课程“金课”建设的必要性

“金课”的本质特征是“两性一度”[1],即“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高阶性是指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拔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归纳等高级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可以帮助未来从事外科护理工作的护生学会独立解决护理问题;创造性是指课程内容突出时代性和前沿性,体现“业态”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教学模式富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充满探究性、合作性、建构性,外科护理课程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创造性”上,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挑战度是指师生双方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投入足够的情感、精力和时间,把部分高职护生从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让青年学子热爱学习、热衷技能、善于交流。

高职护理专业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应用型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金课”的“两性一度”特质和“金课”能使教学碎片化、多角度的特性[2]为外科护理课程建设提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思路。

二、外科护理课程的“金课”建设策略

“金课”之“金”体现在课程目标能够推动专业发展、课程理念先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渗透“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智慧化、教学内容具有高符合度与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互动、学习成果丰硕、教学评价客观等多个方面[3-5]。经过多方讨论,基于“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我们确定的外科护理“金课”建设策略包括:(1)立足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2)研究护考大纲,整合课程内容。(3)聚焦学习成果,智慧化课程设计。(4)师生参与互动,激活教学生态。(5)钻研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6)实施课程诊改,检测建设质量。

(一)聚焦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

外科护理课程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聚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深挖思政资源,提炼思政元素,切实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仁爱慎独、敬业奉献、精诚协作的医护职业精神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并且将这一目标落实到所有单元教学之中,例如在“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学单元,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设置思政育人目标: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并通过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等哲学思想做到精准护理,通过和合思维实现和谐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其次是通过引入临床真实案例作为思政资源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职业情感:某医院为抢救一名因车祸致胸部多发性骨折并气胸、血胸、肝脏破裂及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并发创伤性休克病人,该院多学科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忘我奋战近20个小时让病人脱离生命危险,这一案例无疑蕴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护精神和精诚协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的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无需点明学生即可领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难得的思政资源,不胜枚举,如休克微循环的连锁式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其对治疗护理的指导意义恰恰就体现了现象与本质、主次矛盾等辩证思维。

(二)研究护考大纲,整合课程内容

外科护理工作需要具有交叉复合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外科护理课程“金课”建设中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应用为目的,对知识点加以整合和取舍达到“必需、够用”,兼顾知识学习的稳定性和灵活性[6];又要适时融入前沿性和时代性知识和研究热点来拓宽视野,体现课程内容的创造性;课程内容还应具备对接职业标准所必需的足够的深度和难度,赋予其一定的挑战性。由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检验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水平考试,因此,护考大纲很大程度反映了高职护理教育的国家标准和职业标准。由于外科护理课程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近几年的护考中占比高达20%,所以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必须遵循护考大纲,并依据最近5年护考真题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优化。

(三)聚焦学习成果,课程设计智慧化

外科护理课程的“金课”建设必须借力智慧科技,并将重心放在思维教育[7],“以学引思、得智促慧”[8],教师则以“导演或教练”角色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技能体系,落实好“两性一度”。外科护理课程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创设严肃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组织破冰仪式、暖场游戏、插入主题相关的逸闻趣事、临床典型案例等均可使学生渐入佳境。第二环节是确定层级递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求索知识的闯关乐趣:即以知识的提取、理解、分析、运用、创新等设置渐进的知识技能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斗志昂扬。第三环节是重构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掌握必需知识:即摒弃学科思维,基于护理程序与操作流程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第四环节是创新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策略:即采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先进策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即学即用”“学以致用”[9]。第五环节是精选智慧化教育平台推进混合教学,如职教云、优慕课、超星等平台均有利于学生的课前自学、课中互动和课后拓展。第六环节是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学业考核评价:目的是让多元化过程性考核起到激励和约束学习行为的作用,以期取得最大学习成果。第七环节是加强学习管理,赋予学生权责:即通过不同维度的分組,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权责,促进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投入和情感。

(四)师生参与互动,激活教学生态

1.线下“金课”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听课”可记忆5%,“小组讨论”可掌握50%,“学了就用”则可掌握75%,而“学了之后教其他人”竟可掌握90%[10]。因此,线下“金课”首先要摒弃被动灌输,转而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开展互动对话,使学生通过有效参与和手脑联动来自主建构知识技能体系。对外科护理中一些难点较少的教学单元实施线下“金课”,我们采取的方式主要有:(1)小组协作—翻转课堂,课前把启发性问题或工作任务及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并将学生搭配分组,组内分工协作、研讨互助、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主要是各组展示成果,教师给予精当的点评和补充、深化,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和双向、多向互评。这种小组协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产出理论上讲应该达到90%。(2)情境导入—讨论梳理,首先利用典型病案和误诊漏诊病案导入临床护理情境,而后利用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活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辅以答疑解惑、梳理归纳,鼓励学生质疑争论,以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11]。通过学习活动的多元化实现学习产出的最大化,力争达到75%。

2.线上“金课”

线上“金课”是在先进职教理念指导下优化课程内容,通过信息化课程资源承载学习内容并借助智能互动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过程的智慧化课程。对于视频资源较多的教学单元,我们采取线上“金课”,首先要绘制课程内容体系的思维导图,再将课程内容逐级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对每一知识点以文档、图片、PPT、微课、案例分析等适配的方式呈现,对每一知识点匹配适当形式、必需、够用的习题,最后把课程内容体系和对应知识点的课件资源及习题上传到职教云、超星等智能平台,这些平台可提供导学、助学、督学三类服务[12]。然后创建班级,遵照授课计划和课表进行线上备课、授课。课前备课的重点是学习任务的发布、导学单的制定、课件资源的导入和学情分析;课中主要通过头脑风暴、讨论、提问、投票、作业、测验等途径加强师生实时互动和监督,辅以难点及重点的直播解析;课后任务主要是案例分析、在线答疑、拓展提升。线上“金课”还可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实现学习成果评估。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混合式“金课”兼具上述两种“金课”的优势,是通过互联网把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精准对接,利用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和智能平台增强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通过智适应学习、智能学习环境等路径提供差异性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混合式“金课”既能实现师生双方的即时互动、资源推送,也能实时记录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的融通,产生“授生以渔”的效果。对外科护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教学单元和操作技能,我们采取混合式“金课”,首要环节是课前师生的“三明治”式任务:教师要“发布指令、推送资源、评估学情”;学生要按指令完成预习及测试并反馈难点、疑点;第二个环节是课中师生、生生互动:验收自学成果,梳理知识体系,讨论突破难点,测试纠错答疑;最后环节是课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綜合评价”,学生进行“反思分享、拓展提升”。三个环节相互支撑、渐进提升。混合式“金课”的考核评价也是多元混合互补。

(五)钻研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除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素质、精湛的技艺等优秀品质外,面对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建设“金课”还要求教师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具有将人工智能与教学联动耦合的能力。

如何培养“金课”建设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明确的目标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热衷教学改革创新;其次,积极参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蓝墨云班课、智慧树、学习通、优慕课等平台使用的专题培训,并努力实践,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发现信息技术的短板,不断补足各层面的信息技术短板;最后,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大赛来提升教育信息技能,使得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协同共进。

(六)实施课程诊改,检测建设质量

课程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吸收信息、督导评价、内部评价、创新机制和反馈改进的功能闭环控制系统[13],能保障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近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推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项目恰恰具备上述功能,在外科护理课程的“金课”建设中必须引入“8”字形闭环诊断改进机制,以保证课程建设的内生驱动和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已经切入“双高”建设时代,“金课”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外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以“金课”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围绕“课堂教学”的课程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融合创新是内涵建设的明智选择。当然,我们在外科护理“金课”建设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0(8):155-156.

[2]徐艺,崔雯菁,崔云甫.“金课”理念下临床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9(8):1-2.

[3]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9):23-25.

[4]王运武,黄荣怀,彭梓涵,等.打造新时代中国“金课”培养“卓越拔尖”人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4):379-388.

[5]张德江,袁海军.地方高校课程教学“去水增金”四问[J].现代教育科学,2019(7):90-95.

[6]冀宏,王继元,张根华.行业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建设路径:兼论应用型人才培养“金课”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88-193.

[7]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11-13.

[8]王艳茹.大学“金课”建设的智慧教学法:原理、内涵与框架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4):112-115.

[9]PIERREG.THOMASH,KEVINL,Why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s fail[J].McKinseyQuarterly,2014.

[10]陈维维.审视与反思:戴尔“经验之塔”的发展演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5(4):9-14,27.

[11]王立非,任杰.商务英语“金课”标准的“六性”与“六度”[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3-18.

[12]赵宏,孙洪涛,郑勤华,等.中国MOOCs学习支持状况调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0-18.

[13]李孟军,杨克巍,赵青松,等.本科教育课程质量建设的新视角:“金课”的开放性要求及闭环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9):18-21.

作者简介:田维忠(1971—),男,医学硕士,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科学、外科护理学教学、课程思政。

作者:田维忠 楚丽雅

本科护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3:

教育环境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摘 要: 为解护理教育环境和核心能力的现状及二者关系,采用便利抽样,使用DREEM表和CIRN表对我校大一至大四14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护理教育环境的总分为125.74,护理本科核心能力的总分为104.26,大四学生核心能力的均分为2.11。教育环境和核心能力存在正相关(r=0.285,p<0.01),其中学生对学习的知觉、学业的知觉、学习氛围的知觉、社交的知觉会影响学生的核心能力(p<0.05,p<0.01,p<0.01,p<0.01,p<0.01)。因此,护理教育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护理本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培养,核心能力达到中等水平。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教育环境 护理本科生 核心能力

教育环境是指在一个学校内部,与教和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切主客观因素[1]。国内外护理教育同行已经开始重视研究护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干预,改善护生的学习环境,促进护生的专业学习,为使其成为合格的护士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核心能力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它可能只是个人所有能力的20%左右,却影响着几乎80%的工作绩效。护理事业要发展,护理行业必须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从护生教育开始[2]-[3]。目前本科护士是临床高级护理人才和骨干,因此护理本科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至2008年以来,我校护理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笔者于2011年10—11月对我校14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目的是评估我校的护理教育环境,了解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为护理本科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一年级到四年级护理本科生,共140名,其中男性33名,女性98名,年龄在17岁~23岁(20.29±1.130)。均为自愿参与问卷调查。

1.2方法

研究工具由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医学教育环境测评工具(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1]及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于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s,CIRN)[4]组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等内容。DREEM表为英国Dundee大学开发,2003年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组织翻译,经专家讨论和重新修订,共5个维度,50个条目,分别为学生对学习的知觉(12个条目),学生对教师的知觉(11个条目),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8个条目),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12个条目)和学生对社交自我知觉(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从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以0~4分表示,满分200分。按照总得分情况将教育环境划分为4个等级,0~50分为问题严重,51分~100分为问题很多,101分~150分为较好,151分~200分为很好。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29,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刘明等编制的CIRN共7个维度,55个条目,分别为临床护理能力(10个条目)、领导能力(9个条目)、人际关系(8个条目)、法律伦理实践(8个条目)、专业发展(6个条目)、教育咨询(6个条目)和评判性思维与科研(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最低0表示完全没有能力。最高4表示很有能力。得分>3表示能力高,两三分表示能力中等,<2表示能力低。本次测得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47,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3资料收集

便利抽取我校140名本科护理学生,亲自发放问卷给学生,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率为95.7%。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高校教育环境的得分

表1 本科护理学生教育环境测评得分(n=131)

2.2护理本科学生核心能力的得分

本次调查护理本科核心能力的总分在96~153,平均值为104.26,均分为1.90。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7个维度高低依次为:法律伦理实践、领导能力、专业发展、人际关系、教育咨询、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与科研。随着年级的增长,护理学生核心能力得分随之增强,见表2、表3。

表2 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及各维度均分(n=131,■±s)

表3 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得分情况(n=131,■±s)

2.3高校教育环境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相关分析见表4

表4 高校护理教育环境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相关分析(n=131)

注:■<0.05,■<0.01

3.分析与讨论

3.1高校护理教育环境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教育环境总得分为125.74,表明我校护理教育环境处于较好层次。分析结果:近年来我校护理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人际关系、护理能力等。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我校的教育环境。从教育环境五个维度看:学生对教师知觉得分率最高,为2.7分,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6]。这是因为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偏高。此外,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对老师更满意。在五个维度中学生对社交自我知觉得分率最低,为2.3分。这可能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社交能力不足有关;另外,护理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交往也是事实。

3.2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

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的核心能力均分为1.90,属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的核心能力也随之提高,大四的学生核心能力均分增加到2.11,达到中等水平。核心能力7个维度得分中,法律伦理实践得分最高(2.29),评判性思维与科研得分最低(1.54)。与宋春艳[7]和丛丽[2]的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与近年来高校加强护理伦理和护理法律的教育有关,我校在大一就开设了《护理伦理学》课程,并把这门课定位为必修课程。评判性思维与科研得分最低,是因为:(1)护理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发展受到限制[8]。(2)有的学生认为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会耽误学习,影响学业。而且参与这些活动,短期内不会获得什么利益,参不参加没有多大关系。

3.3高校护理教育环境与核心能力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护理教育环境总分与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总分存在正相关(r=0.285,p<0.01)。

3.3.1学生对学习的知觉包括12个条目,主要涉及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包括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评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知觉得分与核心能力的得分呈正相关,说明了学生对教学越满意,其核心能力越高。分析原因,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往的研究也可以证实这个观点,比如罗翱翔[9]采取情景式模式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沈旭慧[10]通过构建综合一体化护理实践模式提升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3.3.2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包括11个条目。主要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组织教学的技巧及师生关系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对教师的知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知觉的得分与核心能力的得分不相关。分析原因:可能与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教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虚高,影响到研究结果。

3.3.3学生对学业的知觉包括8个条目。内容包括学生的自信程度、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准备程度,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进入了职业角色[11]。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业的知觉得分与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得分呈正相关。分析原因:(1)学生对专业越了解,学习目标就越明确,学习动力越充分,这些均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2)护理专业认可程度与职业准备程度属于专业发展范畴,而专业发展是核心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3)护生对学业的知觉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显著影响[6]。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属于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

3.3.4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包括12个条目。主要从对教学管理满意程度、对学校学风的满意程度、课堂气氛的满意程度及自身的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氛围。本次研究显示: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与核心能力呈正相关。说明学生对学习氛围越满意,核心能力越强。分析原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受教育活动起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12]。

3.3.5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有7个条目,主要从学生对居住条件、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进行评价。本次研究显示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与核心能力正相关。表明学生社交的自我知觉越好,核心能力的得分越高。陈雪蕾[6]的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会提高护生的系统化能力。分析原因:(1)学生社交的自我知觉越好,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强,而人际关系是护士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会、演讲、比赛、座谈等活动的机会越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锻炼各方面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护理教育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护理本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培养,核心能力达到中等水平。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学校如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或者改进教育环境某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是我们今后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单天明.医学教育环境测量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2005(2):91-94.

[2]丛丽,赵光红.湖北省三级医院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9):52-54.

[3]吴英,任辉.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全科护理,2010.11(8):2992-2994.

[4]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805-813.

[5]何燕,林平,李玲.高等教育环境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59-61.

[6]陈雪蕾.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2):5-7.

[7]宋春燕,王菊香.护士核心能力定量研究以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8]马小琴,应立英,李玲等.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生护士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69-70.

[9]罗翱翔,陈恳,由天辉.情景式模式实验教学对本科护生核心能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826-1828.

[10]沈旭慧,林梅,姚金兰.构建综合一体化护理实践模式提升护理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47-2149.

[11]张志华,杨林胜,张秀军等.某医科大学低年级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满意度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77-79.

[12]李娇,刘子弯.浅析高校班级学习氛围影响因素[J].成功:教育,2013,(11):25-25.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

通讯作者:杜丹丹

作者:马俊艳 陈满满 司元 宋雨涵 张小青 杜丹丹

上一篇:当代文学出路研讨论文下一篇:教学质量电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