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19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全面展开,本文对此提出一些浅显看法。基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改革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而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廉政建设工作,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有效避免事业单位经济案件的发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篇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作者简介:刘桂君(1970-),女,汉族,山东章丘人。主要研究方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新时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投入,合理进行内部控制策略制定,通过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减少问题发生率,促进发展目标实现。本文在研究中,结合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总结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建议,并制定内部控制策略实施保障措施,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内部控制属于事业单位开展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在实践过程中,有关方面的工作开展,应做到与时俱进,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策略制定并实施[1]。当前,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在内部控制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和能力,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在有关方面加强研究,助力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2]。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主要问题

经过研究总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其实际的工作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滞后

事業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并未建立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较差[3]。例如,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目标设置方面不明确,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效果评价,影响相关人员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参与度较低。一些员工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工作职责,从而在有关方面存在“旁观者”心态,导致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有效落实,未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通过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可知,风险评估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事业单位在有关方面存在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从而影响内部控制实际效果。其具体表现如下:其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缺乏实时性,从而导致事业单位难以及时了解风险动态,不利于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影响风险防控效果[4]。例如,某一部门存在超预算的风险,但由于相关情况了解不及时,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资金筹备和预算调整,从而增加财务部门的资金压力;其二,风险评估内容设置不科学,不够全面,且过于重视财务方面风险评估,对于其他方面的评估相对较少,从而不利于风险防控策略制定。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且注重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其他方面评估不足,一些风险虽然发生概率较大,但影响较小,损失并不严重,相关的防控策略制定应适当改进。

(3)信息与交流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信息与交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影响内部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5]。具体表现如下:在信息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针对性的信息使用机制,导致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及时、高效的进行相关信息统计分析,不利于问题发现和解决。在交流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时,缺少实时交流平台,影响问题解决效率,从而人导致问题扩大化。例如,事业单位业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实际情况影响,需要增加某一方面物资数量,但未及时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进行沟通,难以实现协同控制的目标,从而弱化内部控制效果。

(4)内部控制监督力量薄弱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但是,当前事业单位有关方面存在监督力量薄弱,未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6]。分析这一现象产生原因,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员工参与度不足,缺乏监督意识。一些员工在有关方面的责任感较差,对于一些问题和现象较为“漠视”,缺乏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一些员工存在“心理障碍”,认为反映问题将会“得罪人”,因此在有关方面热度不足;其二,事业单位有关方面的披露和反馈机制不健全,致使相关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无法进行监督。更有甚者,一些员工即使反馈相应的问题,却未得到重视,致使员工失去“信心”。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解决建议

(1)多角度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建议如下:其一,建立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属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依据,更是内部控制环境形成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这一工作开展。具体操作时,应聘请专业人士,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内部控制需求,建立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采取集思广益的模式,听取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意见,增强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并便于后续实施。除此以外,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方面还应体现动态化思想,及时根据制度实施效果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具体的制度应包括内部控制绩效考核制度、风险评价制度、审核制度等;其二,提高全员内部控制意识。事业单位应在制度建立方面,明确全员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强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例如,结合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讲解内部控制与其业绩提升和工作目标实现的关系,分析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其意识到新时期的内部控制体现新公共服务理念,属于保障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其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内部控制方面的活动,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度。例如,举办“内部控制知识竞赛”,对于一些在有关方面成绩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除此以外,还要在每个部门设置内部控制督导专员、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计划等,作为内部控制开展的基础,营造“分级实施,逐步落实”的良好环境。

(2)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应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使其满足这一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首先,建立实时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与软件开发企业、高校等合作,研发适用于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系统,能够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体现风险评估的动态性。对于这一系统,只要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及时输入所需信息,便会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给出风险评估结果。如果超出风险限值,系统便会自动预警,并给出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以供相关人员选择和使用。其次,完善风险评估内容,做到全面而科学。在具体操作时,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相关指标应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内容,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发生概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等级等进行确定,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做到精准施策。例如,对于一些发生可能性较大、影响较大、损失程度严重、等级较高的风险,应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而对于一些发生可能性较小、影响较小、损失较小、等级较低的风险,可以减少防控投入,从而节约风险防控成本。

(3)基于内部控制需求完善信息与交流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设置针对性的信息与交流体系,保障内部控制工作优质高效开展。其中,在信息使用体系建设方面,事业单位应提升信息使用意识,并有效结合信息化技术增强信息使用及时性,提高其使用价值。例如,事业单位应明确各部门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责任人、时间、内容、模式等,保证信息获取及时而全面。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于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果和结论。除此以外,本文认为,在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有关方面的信息使用应做到深度挖掘,强化其价值。例如,事业单位对某一部门的成本变化进行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剖析原因。还可以进行成本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分析,明确其合理性。或者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果和结论,从而体现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大局观。在交流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实时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交流,协同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内部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可以使用微信交流平台,还可以使用手机网络交流平台,从而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需明确相关方在交流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一些未按照要求开展交流的人员给予处罚。

(4)多方面整合内部控制监督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督力量,应多方面进行力量汇集,并强化员工监督方面的责任感。有关方面建议如下:其一,设置“奖惩+安保+责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促进员工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积极性,消除其内心顾虑。其中,奖惩方面,则是对一些积极参与监督的员工给予奖励,从而增加其积极性。安保方面,则是采取匿名的模式,员工可以匿名举报,从而消除其心理障碍。责任方面,则是明确员工具有内部监督的责任,消除其“旁观者”心态;其二,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相关的披露和反馈机制。事业单位为了促进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开展,应建立针对性的披露和反馈机制,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单位工作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设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相关部门及时将相关信息上传到这一平台,以供员工查阅。与此同时,对于员工反馈的问题,应由专人负责解决,并对解决效果进行评价。除此以外,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可以进行拓展,有效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监督效果。例如,定期将单位的相关信息通过官网上传,以供社会各界对其进行监督和审核。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保障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减少问题发生率,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策略的落实,强化实际效果,应设置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组建专业的内部控制部门

当前,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在内部控制方面提高重视,并加强相关投入,但未组建专职的内部控制部门,从而不利于这一工作的落实和责任的追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职的内部控制部门,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这一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事业单位领导、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各部门代表组成。

(2)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

为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果,有效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必须提高相关人员内部控制方面的专业水平。具体操作时,可以聘请内部控制专业人士,通过实例讲解内部控制知识、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能力。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過网络设置“内部控制论坛”,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经验交流,并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除此以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因此,在人员素质提升方面应拓展到所有员工,形成“全员提升内部控制素质”的良好局面,从而为这一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3)加强内部控制过程服务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加强过程服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内部控制顺利开展。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置内部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对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改进。例如,某一部门在内部控制方面提出,当前内部控制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使用率较低,应引进新的信息化系统,经过事业单位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方案可行,则引进信息化系统。除此以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属于一项全面性、持续性的工作,应长期开展,事业单位应在有关方面形成战略意识,立足长远发展进行内部控制目标和方案制定,保证不同部门的内部控制、不同时期的内部控制之前具有协调性和统筹性。

(4)建立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应建立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效果。具体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注重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保证其有效对接。其中,事前控制工作开展,应注重相关方面信息的搜集、资料设备等所需物资的准备、方案的制定、可能发现问题预测分析与防控方案制定等。事中控制,应注重对相关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人、机、料、法等方面的监督,掌控其实施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事后控制,则是对具体工作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弥补有关方面的不足之处,强化其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应从多角度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基于内部控制需求完善信息与交流体系,多方面整合内部控制监督力量。与此同时,还需建立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实施组织,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过程服务,建立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内部控制工作优质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环球市场,2020(007):70-71.

[2]谢锦锦.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0(012):225.

[3]谭艳.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06):51-52.

[4]白冰茹.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富生活,2020(10):98-99.

[5]谢雅红.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20(27):39-40.

[6]任国梁.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18):65-66.

作者:刘桂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篇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全面展开,本文对此提出一些浅显看法。基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改革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而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廉政建设工作,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有效避免事业单位经济案件的发生。本文首先从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实行有效性方面着手,简单概括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行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继而也对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管理职能,我国需要对宏观层面的管理政策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有助于推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事业单位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规避舞弊、违规现象的发生,需要及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力度,提升其管理职能,继而会对提升事业单位自身社会价值、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效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实行有效性体现

我国财政部门在过去几年当中出台了关于内部工作相关文件,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主要针对预算、收支、资产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管控工作,具有一定的规避风险的效用。

①预算业务活动:强化了预算约束效用,摒弃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进一步加强了预算业务的严谨性。

②收支业务活动:将单位内部各项收入引进预算,严禁出现“小金库”现象;制定规范合理的支持标准,从而有效避免了单位的腐败现象。

③资产管理:通过定期清查资产的方式,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针对国有资产进行专项的整合和管控,有效避免单位资产不必要流失。

④项目实施:其中对于单位重大项目审批、可行性报告、专业人员的评估意见,都能够有效避免因轻视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的核心机构,事业单位公共职能作用的发挥与自身稳定运行具有紧密的关联。有效实行内部控制,是解决事业单位经营弊端,激发经营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优化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确保整体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升单位工作人员之间凝聚力。内控工作的核心作用在于风险评估和应对方法制定,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等环节之间的结合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明确认知自身职责,而且有助于提升单位工作能力,明确责任落实机制。由此可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势在必行[1]。

三、影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一)缺乏正确的内控管理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基层执行人员对内部控制内容缺乏了解,其管理层虽然具备内部控制意识,但是在管理引导中并未发挥其制衡效用;由于制度建设力度不足,工作人员认识不足,认为事业单位内部风险和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职责。管理层虽然不断重视风险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且加强其力度,但是在基层实施可能会使其“形式化”。

(二)现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滞后性

事业单位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会采取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传统制度的实施环节过于复杂,且实施的方式也一直没有进行优化,导致其存在滞后性。随着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运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事业单位发展的情况及需求,因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2]。

(三)事业单位监管机制缺乏完善性

目前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当中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内容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着重强调了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应用等流程实行的规范性。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依旧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同时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在完善建立内控制度过程中参与度不足,且单位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特征缺乏明确深入认识,从而导致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细节内容,无法满足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及需求,对于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有序实行产生阻力。因此,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四)风险评估能力薄弱

目前事业单位除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意识之外,部分事业单位关于风险评估层面也存在很多缺陷问题,部分事业单位认为风险评估是财务问题,从而忽视会计核算、业务活动管控以及人事变动等因素,对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过程会过于随意性,没有积极引导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风险管控意识,并且没有全部参与到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来,从而导致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全局性意识,对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五)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革新。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单位管理相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认为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控制开展工作中,并不能发挥实质作用,因而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并未在该项工作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导致信息建设工作推进效率较低。其次,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并未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调整,比如信息技术应用到内部控制工作中,必然要涉及信息传输和管理,因此管理制度也应明确对该工作的规范和标准,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做好制度的优化,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与其制度建设不相匹配。最后,虽然一些事业单位初步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人员专业素养并未与单位内部环境一同升级,部分人员并未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导致信息系统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一)提升工作人员内部控制及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构建了完善的各项制度,但是想要保障完善机制落实到位,人力资源是有效执行机制的主要力量,因而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内部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使其对内部控制机制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形成自我约束意识,加强自身的风险及责任意识,促使构建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到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行为中,保障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其自身效用。

(二)落实到位制衡机制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中提出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编制报告的一些相关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性、客观性、规范性为主要原则,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需要结合单位实际的经营管理情况,对市场要求进一步分析,建立满足现代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制度。构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应当考虑到单位管理的细节问题,注重听取反馈意见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效用。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一方面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机制(试行)》为主,要求在单位传统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之上做出调整;另一方面由单位管理层组织开展会议,获取各部门的相关意见,结合多方意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风险管控水平[3]。

(三)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监管机制,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

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力度,在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当中,特别提出了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以“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整合,单项报送”为主要原则,其实际上则是保障事业单位责任落实机制和监管工作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確职责职权规划清晰,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监管机制,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会计工作结果的精确性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并且结合内部控制的内容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正确引导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反馈速度,从而有效降低单位经营风险。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上,事业单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处理。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了解,树立正确认知,认识到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该项工作中投入足够精力和资源,确保引进的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功能,符合单位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当针对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比如增添信息精细化管理准则和规范,确保新制度能够指导信息化管理模式顺利推进。最后,还应当针对当前工作人员的能力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并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来单位现场为工作人员讲解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原理,在短时间内提高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是提升单位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管控意识和管理效率而言,会对事业单位整体的可持续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工作,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还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实行,并且灵活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使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提升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全面开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赖耀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1(05): 117-118.

[2]沈亚英.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J].中国产经,2021(10): 156-157.

[3]吴运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优化策略[J].中国产经,2021(10):170-171.

[4]赵丽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1(09):65-66.

作者:李芸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篇3: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思考

摘要: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有效方式,对职工廉政履职、单位管理目标实现以及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通过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畅,内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单位风险识别能力较低,风险管制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优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及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内控目标,对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各环节,制定制度及工作流程图,通过内部监督检查,防范单位风险的行为。全体员工在职责范围内规范行动、共同参与,对全业务全流程管控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点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活动开展,控制活动嵌入上述六大业务流程,实现动态管理、过程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1.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单位履职行为合法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职过程中,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在公共资源分配时,履职不当、不作为、过度作为,加之监督不到位,容易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当、资源浪费,甚至出现贪污腐败问题。内部控制与惩治腐败结合起来,筑牢权力“笼子”,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纠偏,有利于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2.规范单位业务活动,有利于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包括政府财务报告、预决算方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资产管理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等。财务人员凭借客观真实的原始凭证、审核单据,按时记账核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告,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内部控制为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

3.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服务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参与国家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由于基层人、财、物力有限,在参与社会活动管理,并提供服务过程中,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做好项目绩效评价等工作,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通过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单位服务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规定了单位工作框架及议事规则。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议事决策架构,内部科室设置及其职能,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及评价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行政管理及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其业务活动范围、领导职数、内部科室设置及职工编制人数等受限,因此在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

1.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不当或形同虚设。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了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综合科牵头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实际内控工作仅停留在财务凭证审核管控上。内部控制與财务管理工作均由财务人员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不具备独立性。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更新不及时,2019年财政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平台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多由单位财务人员为完成内控工作任务,简单收集内设科室信息而拟订,财务人员认识有限,站位不高,制定的制度重点强调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过程管理、全面控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财务人员制定的内部制度不全面,内容粗糙,且没有根据业务变动更新,实用性及操作性较低,落实到位难。

3.内部控制人员配置有限,且内控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控部门,内部控制人员多是财务人员兼任,财务人员内控知识不足,无法发现财务业务外的内部控制的缺陷,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从属于财务管理。

(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发现风险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其单位运行与发展有保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于薄弱环节的风险认识不足。

1.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认识不足。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由于事务繁多,基本不参与内部控制培训,对内控控制工作不重视,指挥力度不够。二是职工参与度不高,单位重业务轻管理,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控制,上级部门部署工作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不参与,通常是财务人员参与,财务人员是单位普通职工,无法安排各科室开展活动,内控控制工作参与度不高,不能有效防范单位风险。

2.对薄弱环节风险事件不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薄弱环节风险包括:一是合同债务管理风险。合同资料不及时传递,财务人员不知晓合同债务情况;财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受限于收付实现制核算方式,对已签订实施合同,如政府购买服务合同、PPP建设项目合同,不能按照行政会计进行核算,债务到期,不能按时偿还的风险。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漏报风险。为实现特定目标,行政事业单位从其他单位及垂管部门取得的收入,挂账应付款项,支付时直接冲抵应付账款,特定目标完成后形成的资产漏报;行政事业单位委托下级单位(或国有企业)建设项目,项目目标完成后,未完成“投转固”工作及资产移接手续漏报资产。三是行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控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支出无预算,在公用经费中列支,致使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混合,出现违纪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为减少支出,临聘人员为取得现实经济收入,达成不缴纳社会保险协议,出现工伤事故及解聘事件带来法律风险。

(三)风险控制方法应用不当,加大财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综合使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信息内部公开还存在缺陷,主要表现:

1.预算控制方法应用不当。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内容不全,预算控制效果不明显,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除编制内人员经费基本保障外,定额运转经费及编制外人员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单位实际需要,加上地方出台政策(如产业振兴、下沉人员办公费及相关待遇)占用单位经费,造成预算错配,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本身较粗糙,预算内容不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随意性大,预算目标与实际完成目标差异较大。

2.财产保护控制执行不到位。受县级财力限制,债务资金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来源之一,债务资金举借单位与实际使用债务资金单位,以及项目建设单位不一致,造成单位资金往来挂账多,债务资金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有难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家底不清,资产卡片账与财务账不一致,资产卡片记录随意,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信息,账实不符,资源闲置;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采购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低质易耗品采购频繁,出入库手续不完善。

3、信息内部公开不畅,质量不高。行政事业单位未将内部控制机制及制度全面公开,造成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机制及制度不理解,内部控制工作支持力度不大;财务报表、资产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报告等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

(四)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力量不足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少事多,没有独立审计部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主要依赖于外部检查,审计部门侧重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政部门牵头实施内部控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对内部控制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置方式;内部控制监管人员业务不精,看不到问题实质,无法识别风险事件。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更新机制制度,充实人员,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单位职能职责确定内部业务科室,结合科室职责要点及职工特长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确定工作岗位,将内部控制工作职责落实到科室,再到具体个人,形成内部控制层层相连、相互制约、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

1.调整完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内部控制工作由单位一把手负总责,成立内部控制日常工作组及综合评价组。内部控制日常工作由单位内部各科室科长组织科室职工完成。综合評价组,抽选业务能手组建评价组,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由单位负责人、分管内部控制领导签字后保管,形成全员参与,层层抓落实的内部控制管控机制。

2.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围绕预算编制与执行、货币收支、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工作,将内部控制嵌入各业务流程,各科室结合岗位职责,识别科室风险点,结合最新的政策,调整科室工作流程图及风险管控措施。对于自身建立内控制度有困难的行政事业单位,结合单位财力情况,聘请中介机构完善单位内控制度。

3.强化内部控制力量建设。配置内部控制人员,加大对现有内控人员培训力度,着重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及单位业务流程培训。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内部控制人员,内控人员基本由财务人员兼任,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为适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需求,科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告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要对财务人员及相关内部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培养年轻能干内控人员,必要时引入高端内部控制人员,指导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二)科学运用风险识别方法,有效识别薄弱环节风险

针对单位风险识别能力有限,采取定性、定量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单位内外部环境,对单位风险进行识别,有效识别薄弱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

1.强化全体员工内控管理思想意识。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内控管理思想建设。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与单位领导任用挂钩,组织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参加内控培训,使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单位领导主动部署内控工作。上级领导部署内控工作时,单位领导参与,掌握精神并部署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改变财务独立开会被动开展内控工作局面。三是加大内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制度上墙、职工会议、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掌握内控工作的流程与方法,使内控建设责任意识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内控工作质量。

2.加大对薄弱环节风险事件重视程度。一是关注合同债务管理。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及时传递合同资料,提高财务人员合同管理效率;调整单位财务人员,培养年轻能干、担当的财务人员,对财务人员进行《政府会计制度》培训,将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债务管理台账,测算偿债资金需求。二是堵塞政府事业单位资产漏报问题。清理特定目标资产漏报,以单个建设项目建立辅助账,清理往来列支数据,罗列报送,报经批准后进行账务调整;完善委托代建项目移交手续,以书面形式通告委托代建单位,清理代建项目竣工结算情况,完成“投资转固”工作及资产移交手续,进行资产补充登记。三是正确认识单位临聘人员管理风险。优化用人方式,采取与劳务公司签订派遣合同,以劳务派遣、支付劳务费方式提供服务,既解决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混合问题,同时节约了社会保险费;充分认识不缴社会保险的危害性,不为临聘人员缴纳社会保险,风险损失大于成本,缴纳社会保险是法律责任,对不愿意个人扣缴社会保险费的临聘人员进行解聘。

(三)规范使用风险控制方法,防范单位财务风险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方面还存在缺陷,针对上述缺陷,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预算控制方式应用不当应对措施。预算指标不精准,随意调整预算问题,个人认为是预算编制工作不细致,指标粗放,预算内容不全面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尤为重要。编制预算时,召开会议,安排部门预算工作,对上年度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预算年度任务,做到单位职工全员参与、单位业务全覆盖,年度预算由各业务部门编制,财务汇总,单位领导审批。预算执行中,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对照财政预算文件规定的指标使用,对没有预算的项目,不得调配指标支出,确因客观条件改变,需调整预算数据,由业务部门提出调整申请,经单位领导审批后报预算管理部门批复后方能调整使用,预算目标任务完成后形成的结余资金应清理上缴。

2.财产保护控制措施执行力度应对措施,债务资金形成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由建设单位报政府资产评审管理部门,完成“投转固”及资产移交工作,一并纳入单位资产管理;制定单位资产清查制度,成立资产清查小组,填报资产年度報告前,开展资产实际盘点工作,根据盘点情况,调整资产卡片,做到资产卡片账与财务会计账完全一致;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审批制度,按照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没有预算的项目,不得采购,低值易耗品采买,实行先审批后采购流程,并完成出入库手续。

3.及时公开内部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机制、制度及财务收支情况在单位政务公开栏公开;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情况公开,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四)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内外部控制监督检查力度

第一,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财务所属科室外,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授予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行使审计职责,监督行政部门滥用职权,不定时对单位预算指标使用情况进行核对和检查,防止指标混用或滥用结余指标,抽查单位资产状况,有效保证单位的资产安全;第二,发挥外部监督作用,采取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以及政务110等方式,让广大人民大众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而且让监督和内部控制透明。第三,培育监督检查人员,为监督检查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对现有监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

四、结束语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面临风险日益加剧,完善机制及制度建设,科学运用风险控制方法,加大监管力度,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顺应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闪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8(11): 71-72.

[2]苗秀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突破[J].中国市场,2020(09): 111+134.

[3]韩莹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124-125.

[4]杨策生.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探究[J].现代商业,2019(27):80-81.

[5]王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纳税,2018(15): 39-41.

作者:陈光群

上一篇:中国银行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多元统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