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2022-04-24

广告不仅是现代产业最为流行的一部分,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告产业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创意性思维的刻画,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本文研究广告产业中人物形象的创意性作用。广告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凭借一定形式的媒体,用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篇1:

近年现实主义电影中“人设”对主题表达的构思

摘 要:本文以近年上映的现实主义电影为例,探讨人物形象塑造对主题表达的影响,通过归类人物类型来总结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意义以及时代要求,对现实主义电影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物形象;现实主义电影;主题表达

課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拥抱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影视的社会功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2019-1766

一、视听语言符号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1]是电影中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艺术思考,作为电影讲述故事、表达主题的主人公,人物是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设”即人物形象设计,通过外形、谈吐、行为动作等具体行为向他人展示的关于此人物性格、本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心中的具体反映称为人物形象,而电影的人物形象设计是导演通过主观的情感诉求和艺术加工把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进行浓缩加工,所塑造出来的符合电影主题的特定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往往比真人更具有典型性、矛盾性。

视听语言符号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关键的一方面,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既是电影叙事性的展现,又是导演思想深层意义上象征性的具化表达,人物塑造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的塑造。在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的影响既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人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人物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主观上创作者出于对主题的表达和剧情推动的需要是较大的影响因素,同时导演风格、演员呈现、剧本创作、电影语言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造成相应的影响偏差。客观上特定背景下的人物特性的展现、现实生活逼迫下人物的阴暗面表达是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塑造的必要设计,其承担了现实主义电影中现实意义的表达和大众观后的忖量。从以上影响因素来看,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大致分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人物、挣扎于生活泥潭中拥有梦想的抗争性人物、展现人物阴暗面又拥有美好品德的矛盾性人物等。

二、典型性人物类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电影主题表达中,人物类型是电影主题表达最直观的表象。首先,从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分类来看,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主体,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这类人物贴合了当代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群,具有普遍性,易引起共鸣,又是社会生活中的另一面镜子,反射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现状,具有现实生活的代表性,恰恰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化反映。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2]中的主人公程勇就是一个负担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店店主,生活在社会底层,上有老下有小,既有来自父亲做手术的高昂药费,也有儿子移民的经济需求,契合了现代社会中年危机的现状,面对的是大多数人面临的经济压力,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也是他倒卖药品的原因。这类人物背景的设置为剧情的推进打下了基础,也增添了合理性。又如电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刚上初中,面临着青春期的敏感焦虑,又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一方面戳中了家庭教育的痛点,不刻画青春期的刺激、戏剧化,以极其生活化的手法平淡地表现了一个女孩在重组家庭中迎来父亲期待已久的儿子后,繁杂的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妥协。这类人物电影的主题着重表达真实的生活环境,在契合社会环境的同时,又杂糅了真人没有的其他特性,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增强了代入感。

其次,挣扎于生活泥潭中拥有梦想的抗争性人物也是现实主义电影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他们既奔波于生活的柴米油盐,又怀揣着不一般的理想追求,和原本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类人物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抗性,具有更强烈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也代表了生活中现实的残酷和不如意。例如,电影《无名之辈》中的主人公马先勇只是一个生活窘迫、处境落魄的泼皮保安,却想重新做一个警察,所以独自查案,即使警察对他不屑,自己的女儿看不上他,妹妹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一心求死,但他依旧执着地寻找真相,不曾放弃想当上警察。这类人物呈现了现实生活的荒诞、说明了梦想与现实的对峙、批判了社会现实对人物生存的压迫。[3]这类人物电影的主题对现实直接进行披露,采取了夸张、荒诞的艺术手法对社会进行抨击和讽刺,表达并展现了一个时代群体无所适从的挣扎,从而引起群体思考。

最后,展现人物阴暗面又拥有美好品德的矛盾性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关于人性的重要思考。例如,电影《无名之辈》中的“眼睛”胡广生梦想做一个行走江湖的大哥,自称杀人如麻的悍匪,拿着枪却只敢抢银行旁边的手机店,最后抢的还是一堆手机模型。这样的情节设计既表现了对胡广生大哥梦想的嘲弄,也为后来他对高位截瘫、毫无生活欲望的马嘉旗不敢开枪,还帮助她完成心愿埋下了伏笔,展现了这个想做大哥的“悍匪”另一面人性的善良。这类人物把人性中的矛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好人和坏人之间没有鲜明的界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之间的孰是孰非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探讨。这类人物电影在于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解析,展现了电影主题中对人性的斟酌和对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的两面呈现。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小人物的关系

从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的分类中可以看出这3类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人物。[4]

小人物和现实主义电影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现实主义电影中反映小人物生存处境的现实主义题材是主体部分,只有在这类电影中,小人物的生活命运才得以被全面地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射和思考社会现状,既是电影故事戏剧性的表现,也构成了渊博的人生思考。电影《无名之辈》中,胡广生命运在最后烟花爆裂的绚烂中表现了其人物的荒诞和悲哀,他始终融入不了都市的繁华璀璨,存在于被视频弹幕和新闻评论嘲弄和调笑中,是饱含着调侃意味的小人物。而马嘉祺的难以相处和轮椅生活迫使她困于斗室之内,是现实社会的边缘人。她的隔离表示了她无法被现实承认和不适应现状的遗弃感和局外感,这是其人物设计中的渺小。

现实社会的残酷性注定与高大上的奢侈生活环境绝缘,大部分小人物生活窘迫不安,置身于现代化繁华都市的小人物的被剥夺感和被宰割感是现实主义电影中极力展现的。困顿于特定的逼仄空间中,难以打破的资本壁垒,有利于现实主义电影中故事抗争性的表现。小人物总是与秩序、资本、时代发生对抗,进行抗争,如《我不是药神》中程勇这一小人物以对抗医疗体制,远赴印度购买药品,抵制天价药为故事主线。在对抗过程中,小人物无法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来完成命运对抗时,就会选择非常规的手段争夺被认可、被改变的命运。这也是现实主义电影故事性的来源,可有效地脱离非主流故事的枯燥和沉重感,提升电影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给予这类电影新的思路和机会。

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功也在改善小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主义电影的结局大多温暖而正面,符合大众对美好式结局的期望和关注,底层人物在与生活的对立和抗争中依旧保持人性中无法磨灭的美好品质来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和结局。

四、结语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关注度呈上升趋势,引发了大众对电影中边缘人物的注意和关切。在此基础上,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原型人物选择上也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也激发了现实主义电影对主题的探索。正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展现,人们意识到了一部分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和不为人知的缺憾,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改善小人物的生活环境,不仅做到了主题上与人物的融合,而且赋予了电影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子珩.微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 曹建.现实主义题材的人性忖量——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J].艺术研究,2019(03):84-85.

[3] 朱倩倩.国产黑色幽默电影人物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 林萌.小·人·物: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中小人物症候透视[J].文艺研究,2019(07):112-123.

作者简介:李彦蒂(1999—),女,湖南怀化人,本科在读。?梅一楠,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

作者:李彦蒂 梅一楠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篇2:

人物形象设计在广告产业中的创意性作用研究

广告不仅是现代产业最为流行的一部分,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告产业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创意性思维的刻画,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本文研究广告产业中人物形象的创意性作用。

广告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凭借一定形式的媒体,用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目前,常见的广告产业有平面广告和电视、电影广告等。广告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一种,广告设计的价值在于借助一定的转换方式把产品的功能功效作用和特点转换为平面的、立体的、数字的视觉元素,是维系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广告产业中的创意性内涵

数年前,我国的广告产业依托的是直白的宣传和数量上的强烈攻势,现今的广告产业, 受到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扩张的市场竞争的影响,广告的“创意性”成为生产商取胜的法宝。一个好的广告,最根本的要素是要有好的创意。创意的本意是“创造、创建、生成”。在广告界,创意是一个时尚的流行词语, 广告设计师们根据广告的主题,深入、广博的思考和策划,调动一切艺术思维,对于所有的广告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结构,塑造出一个合理的意象。在这些素材中,人物形象占有很大的比重,“人”是广告设计最好、最多的素材。因此,“人”是表现广告创意性的最佳载体,人物形象设计在广告产业中的创意性作用研究非常重要。

(1)人物形象创意的独创特点。在广告产业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具有独创性的特点,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时不能默守陈规,要善于需找和发现人物形象中的新的因素,独辟蹊径,找寻最新颖的表现方式。一般说来,独创性的人物广告创意具有新奇的、动人的艺术效果,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兴趣,使受众对于广告中的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广告的媒介宣传作用。

(2)人物形象创意的实效功能。除了独创特点,广告产业中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实效性强的原则。广告中的人物形象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广告要素。人物形象与其他广告形象相比,具有传达广告信息上的高效率性,这种高效率促使人物形象广告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理解。如某保险广告,就邀请某位NBA球星拍摄,从主人公呱呱落地,历经童真无邪的小学、情窦初开的中学、求知欲浓厚大学,再到学业完成后主人公参加国际级篮球比赛,无论是取得冠军还是在比赛中受伤的所有过程中,某保险一直伴随着他。这个广告的主题是“陪伴”,以“生命、生活、成长”为内容,这样的广告使人们对于保险不再抵触。这样一些广告主题具有浓厚的温情,受众很容易对这种广告产生共鸣,增强广告的实效性。

人物形象设计对于广告创意的表现作用

由上文可知,广告产业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独创特点和实效功能,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要循序一些规律,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性和审美性;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典型性;抒发人物形象的情感性。人物形象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规律表现出来的。

1.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和广告的审美性

在所有的广告素材中,人物形象是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广告的主题与广告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广告主题限定了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形象的表现在主题限定的范围内突破主题。人物形象的表现在服从主题的前提下表达主题,烘托广告的整体艺术氛围。在广告人物形象的设计中,人物形象的细节要素,比如人物表情、动态要配合广告画面的结构;人物的目光、姿势和微笑要与整体的广告氛围契合。天然的美丽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广告要素,广告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审美性的特点。爱美、欣赏美是人的天性,好的广告人物形象能够给人带来阳光、健康、美好的视觉享受,让受众在现实与虚幻中间找到平衡点,增强广告的创意性。

2.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典型性

除了表现力和审美性,广告人物形象设计的创意性特点还要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广告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发掘、提炼、升华,典型性特点是广告人物形象区别于现实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益达口香糖的广告,用“酸、甜、苦、辣”四种味道解读生活中的爱情所面临的多样的复杂状况,一对年轻的恋人是生活中所有恋爱中人的代表。广告中的爱情最终以完美收场,那么生活中的爱情呢,不会全如广告中的爱情以美好作为结局。广告的主题就是对生活中不可求不可得的所有美好与美满的诉求。

3.人物形象的情感性表达作用

广告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审美性、个性化、典型性更多的是对于广告人物形象外在形式的要求,而人物形象的情感性要求却是人物形象最为动人的部分。对于受众来说,“情感”是广告中最动人的要素。在设计中,突出人物的情感性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某个电磁炉广告,开始是主人公小的时候,母亲用简陋的农村炉火为他做饭,接下来是主人公长大后,要为妈妈选择一种最为方便的煮饭器具,接着推出某某电磁炉的广告词。这个广告会使观看广告的人在广告的播放的瞬间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受人世间最为醇厚的母爱。这种广告从消费者的感情入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动人效果。人物形象在所有广告形象中的优势就是人物形象长于对情感、温情的表现。人物形象是写实的存在,可以把抽象的“人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感是沟通广告产品和受众的最为便捷的渠道。

作者简介:许阳(1980-),女,汉族,籍贯:辽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皮肤美容学;

刘晓阳(1970-),男,汉族,籍贯:辽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发式造型设计、影视造型设计。

作者:许阳?刘晓阳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篇3:

《最后的勇士》:现代俄罗斯童话

摘要:影片《最后的勇士》是根据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改编的真人动画电影,讲述现代小伙伊万意外来到童话王国寻找魔剑的故事,在延续古代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改编。该片在俄罗斯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深受成年人和儿童的喜爱。影片创作者利用先进的动画技术、成熟的改编技巧、独特的改编思路成功地创造出了引起共鸣的现代俄罗斯童话,塑造出了贴近生活的当代英雄形象。

关键词:俄罗斯 动画电影 民间故事 改编创新

《最后的勇士》是由俄罗斯黄黑白传媒公司出品,由德米特里.迪亚琴科执导的奇幻冒险喜剧电影。该片于2017年在俄罗斯上映,2019年在中国放映。虽然在中国没有掀起大的观看热潮,但该片在俄罗斯本国十分受欢迎,票房收入超过17亿卢布,成为当年度炙手可热票房宠儿,在德国等国家也广受观众喜爱。

该片讲述假装自己会魔法的小伙子伊万,在一次意外中从现代社会来到童话世界白山国。在这里他遇到了許多童话中的人物:长生不死的科谢伊、老巫婆雅加、青蛙公主瓦西丽萨等。伊万为了回到现代被迫与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魔剑的奇妙旅程。在寻找魔剑的过程中主角伊万得到了成长,找回了自己的初心,找到了自身的归宿。

一、影片改编模式和特点

影片《最后的勇士》中的人物原型大多来自俄罗斯古代的一种叙事歌曲一壮士歌和民间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叙事类民间作品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为电影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提供借鉴。改编自民间故事的现代动画电影也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式的影视呈现,而是电影创作者对原著作品的解读、传承和创新。近几年,童话故事改编为真人动画电影已经成为动画电影发展的大趋势,并且广受儿童观众甚至是成人观众的青睐。如2010年上映的迪士尼公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票房突破超10亿,之后的“睡美人白雪公主”等系列真人动画电影业也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忠于原著模式、局部忠于原著模式和取材改造模式。《最后的勇士这部影片采取的就是第三种模式一取材改造模式,即仅采用俄罗斯壮士歌和民间童话故事为影片提供素材与灵感,电影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俄罗斯人所熟知的故事只是作为改编电影的基础,或者说是外壳,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等已经跳脱出原本的作品。尽管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来自俄罗斯民故事,但这些人物角色只是“空有其表”,电影创作者在这些民间故事人物角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重构。

叙事类作品一般是由若干个矛盾和冲突组成的,围绕着矛盾和冲突进行叙述。而改编自叙事类作品的电影通常会放大这些矛盾和冲突或者对其进行夸张处理,以增强戏剧效果,推进剧情发展。电影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来自三方面:正反派角色之间的矛盾、角色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角色自我矛盾。体现在影片《最后的勇士》中的矛盾主要是伊万及他的伙伴与多布雷尼亚夫妻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伊万与成长环境的矛盾以及伊万的自我矛盾等。如伊万等人一直处于被多布雷尼亚的妻子瓦拉瓦拉追杀的状态下,这是正反派角色之间的矛盾,是一直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伊万小时候在孤儿院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矛盾的性格,不相信魔法的存在却直假扮魔法师的行为矛盾;夺取魔剑后,伊万在面对帮助伙伴还是回到现代社会的选择时的心里矛盾等,这些是次要矛盾,但也正是在这些矛盾中主角伊万得到了成长。矛盾和冲突是剧情催化剂,也赋予了影片独特的精神内涵。

二、俄罗斯民问故事的继承性体现

影片《最后的勇士》并非虚构的故事,而是在俄罗斯著名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创作,因此在人物的背景、外貌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对民间故事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在某些细节方面还作了合理的补充。

(一)角色外貌和场景的高度还原

不断更新的动画技术能够把童话故事中描写魔幻神奇场景的文字转变为生动逼真的可视影像,这为动画电影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近几年,动画电影也逐渐转向了真人动画电影模式,通过高超的动画技术将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进行流畅的交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奇幻的场景与情节,以此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这部影片是俄罗斯黄黑白传媒公司与迪士尼在俄罗斯的子公司合作拍摄的,里面许多地方使用了迪士尼先进的动画电影技术。如影片中水神绿色果冻般的脸庞和美人鱼同款的尾巴、被冰冻和分解的科谢伊、奔跑的鸡脚小屋等充满魔法的画面都要依靠后期动画技术的支持才得以呈现。

除了使用后期电脑技术之外,主要的角色外形塑造还是依靠电影化妆技术的支撑。科谢伊、巫婆雅加等角色的面部妆容每次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他们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外貌与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所描写的高度相似。如童话中描写的地下王国的国王科谢伊是一个高瘦的老头,眼眶凹陷,长着鹰钩鼻,头戴皇冠,手持宝剑,这与电影中科谢伊的外形十分吻合。

(二)人物背景及性格特征的继承和补充

电影除了对人物外貌和场景进行高度还原之外,在人物的内在形象塑造方面也体现出了对民间故事的还原和继承性。如电影中的男主人公伊万是个现代人,而事实上在俄罗斯童话中也有伊万这个人物存在,他和电影中的伊万一样从小没有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而且被敌人追杀,是个帮助弱小、和恶势力做斗争的正面角色。电影中的伊万和俄罗斯童话中的伊万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是类似的,并且根据影片的故事情节为伊万这个角色补充了小时候在孤儿院的经历、长大后的职业经历等现代背景使这个角色得以更加丰满地呈现。

影片对另一些角色的人物背景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也做了补充。为了增加戏剧的矛盾性以及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对某些角色甚至做了反转处理。例如在俄罗斯壮士歌中所描写的伊利亚·穆罗梅茨、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阿廖沙·波波往奇是著名的勇士,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在关键时刻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挺身而出。在许多反映爱国情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绘画及音乐作品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而在这部电影中阿廖沙·波波维奇在影片的开头就作为最后一名勇士被消灭了,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则完全成为了本片的大反派和幕后黑手,处于内心的嫉妒而把前统治者-他的好兄弟伊利亚·穆罗梅茨变成了石像。影片对多布雷尼亚的人物刻画更加的细致,他与伊利亚·穆罗梅反目的场景、与妻子瓦拉瓦拉相处的场景、与下属们把酒言欢的场景等使多布雷尼亚这个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和生活化。瓦拉瓦拉在童话故事中一直是善良美丽的女性角色,而在电影中也成了一直追杀伊万的反派角色。她还因为嫉妒而把瓦西丽萨全家变成了青蛙并且把整个村庄变成了沼泽,是造成瓦西丽萨痛苦的罪魁祸首。

长生不死的科谢伊、老巫婆雅加则是俄罗斯童话故事中出名的反派角色。科谢伊是地下王国的国王,有长生不死的能力,得罪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要么变成石头,要么变成树。巫婆雅加是活了几百年的脾气古怪的老太婆,带着鸡脚小屋和药缸,行事没有章法,有时候做好事,有时候做坏事。而在这部影片中除了真实地呈現出童话故事对他们的描述之外,为了体现人文关怀,迎合儿童观众的审美,对他们的反派身份进行了弱化,对人物背景做了补充,为他们的行为找出了原因。如巫婆雅加在小屋被伊万烧了之后的碎碎念,科谢伊的王者气势等都是对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还原。而影片中科谢伊和巫婆雅加等被瓦拉瓦拉追杀,踏上寻找魔剑之路是为形势所迫;科谢伊是为了拿回自己的不死水晶,改变自己不死的命运;瓦西丽萨则是为了不再做一只青蛙,恢复人身,拯救家人;老巫婆雅加是为了不再东躲西藏,并且她还有善良一面,帮助了瓦西丽萨。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对角色的生活背景进行了补充。如“白山国Beπoropbe)”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与俄罗斯神话故事有关。在俄罗斯神话故事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隐世国度叫“白水国(BEJOBO/be)”。据说这是位于东方的一个国家,那里住着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四处绵延着白色的山。那里的人们什么都不缺,没有贫富之分,也没有奴隶和罪犯,是类似于天堂的存在。电影以“白山国”为这个充满魔法的国家命名,与神话中的神秘国度“白水国”相呼应。

(三)故事情节的延续和细节填充

影片的主要观众人群是儿童,因此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趋于逻辑简单化影片对童话故事中某些繁琐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弱化或删减处理。如巫婆雅加的长着鸡脚的小屋和会飞的捣药缸在影片中并没有提及它们的由来,而是作为巫婆雅加的固有所属物出现。对巫婆为什么会被抓起来也没有多加解释,对瓦西丽萨的遭遇也是几句话带过。这种对某些细节的弱化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故事主线,使故事更清晰明了,适合儿童观看。而这些情节省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众所周知。这些都是俄罗斯人从小阅读的童话故事对这些人物和背景不需要多做说明。

为了使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建立相互联系,使剧情完整,电影创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某些细节做了填充。如科谢伊的不死之身的由来在民间童话故事中是没有具体提及的,而影片中将他的不死之身与魔剑联系在一起:当太阳和月亮重合的时候将水晶放在神剑上就能得到长生不死的力量。魔剑也成为影片中正反派人物争夺之物,是正反派角色之间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关键。

三、影片表现形式的创新

影片《最后的勇士》可以说是俄罗斯民间作品人物角色的大聚会。这些民故事中的人物原本存在于不同的故事中,互相之间没有交集。这部影片为他们创造了联系,电影创作者为他们谱写了新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伐罗斯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改编创新的成果。

(一)叙事创新

为了更好地迎合儿童的观影需求,影片采用了单线叙事的方式,对剧本进行了简化处理,即突出主要人物,弱化或删减次要人物,降低故事的复杂性,适合儿童的简单逻辑思维特点。整部影片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主人公伊万展开的,突出表现伊万和多布雷尼亚之间争夺魔剑的主要矛盾,和其他次要矛盾一起推进剧情发展。观众以伊万的视角代入剧情,感受虚拟世界。影片中也有其他视角的场景出现,但不影响主线的叙述,反而使剧情更加清晰。

对影视作品来说,巧设悬念是吸弓观众的重要因素。影片《最后的勇士》中就多次巧妙地进行悬念设置,如在开始部分就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夜里,伊万的车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告诉伊万,她看到他去了另一个世界,还烧了间会跑的小屋。在那里伊万注定难逃死劫。这个场景的设置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为后面伊万进入童话世界埋下了伏笔。

(二)主题创新

影片中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童话故事和壮士歌故事,每个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不同的。而在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基础上所创作的影片表达出新的主题:废材英雄逆袭。当然其中也夹杂着爱情、友情等元素,但主要表达的还是英雄主题。

虽然也是英雄主题类作品,但其与俄罗斯壮士歌里所表达的热爱祖国、为国家统一而战的英雄主题已经有所不同。影片中的英雄伊万是现代的21世纪的“废柴”英雄:投机取巧、嘴欠属丝、缺乏行动力还有点自私儒弱。这些废柴特征更加贴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人设更容易拉近了童话与现实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成年观众,将他们带入到动画电影世界中,释放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三)观念创新

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的关键在于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主要是指作品所表达出的观念是否符合当下的文化价值观。电影创作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原著中所传达的本质精神和价值观,更要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使其符合时下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

影片《最后的勇士》中的人物来源于许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表达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如壮士歌中所表达的是热爱祖国,为祖国统一而战的精神;童话故事中表现出的老巫婆雅加是一个长相丑陋的会吃人的老太婆,科谢伊是个经常掳走少女的地下王国的统治者他们通常是善良战胜邪恶的精神中的邪恶的化身…这些故事纷繁复杂,并且表达的是作品创作年代的价值观。虽然这部影片也表达出善良战胜邪恶的思想,但对于“善”和“恶”的理解早已与民间童话故事或壮士歌故事中的善恶意义不同,善良可能只是表象,如多布雷尼亚,邪恶也可能是有原因的,如科谢伊。现代英雄也早已不是以前的英勇无畏的形象,他可能儒弱胆小,自私胆怯,但最终能战胜内心恐惧的就是英雄,如伊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电影只有把握好当下主流文化价值观,引起观众的共鸣才会取得成功。

四、结语

童话故事改编为电影是当今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潮流。毫无疑问,《最后的勇士》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运用了改编技巧,采用了先进的影视化妆技术和电脑动画技术,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能引起共鸣的现代俄罗斯童话,塑造出了贴近我们生活的当代英雄形象。

人们的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对善与恶,英雄与普通人的定义也会不同。如今人们不再崇拜虚幻的完美无瑕的英雄人物,而更倾向于从普通人,或者说从自己的身上找闪光点,更加看重普通人对社会乃至人类的意义。当今社会对英雄的解读也呈现“平民化”的趋势,勇于挑战自我和坚守底线的我们都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但《最后的勇士》这部影片却没能在其他国家获得收视好评,比如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对外宣传不到位。这部影片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但却没有中文配音,自然无法引起中国儿童观众的关注。其次是没有考虑到跨文化传播和普适性的问题。俄罗斯民间童话不像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一样在全世界儿童读者中认知度高。大部分中国儿童并不了解俄罗斯民间童话,这就导致中国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无法像俄罗斯观众一样产生文化共鸣,这也是其无法在其他国家获得更多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慧.迪士尼动画《小飞象》改编真人版电影得失评述[J].电影评介.2019(10)

[2]刘春凤.好菜坞电影对经典童话故事的重构与改编[J].电影文学.2015(18

[3]张晗,李胜利.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跨媒介改编叙事策略——以《阿拉丁》为例[J].电影新作.2019(06)

包桂川: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责任编辑:周子强

作者:包桂川

上一篇:语文教学设疑艺术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