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人物造型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为继承和弘扬传统皮影文化以及为现代丝巾图形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法和创新元素。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独特和夸张的皮影人物造型、平面感强的服装造型以及具有装饰性的色彩剖析,提取其中值得创新的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进行多种现代手法的设计处理,形成既有现代韵昧又有传统艺术的元素,运用在丝巾图形中。得到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丝巾图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皮影人物造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影人物造型设计论文 篇1:

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及装饰语言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中的图案、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究运用此纹样、色彩的内涵意义。研究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及装饰语言的应用价值,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的皮影中的造型纹样元素根据其内涵意义提取出来,为今后的现代设计运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是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元素的提取和运用也是“王皮影”这一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桥梁。

关键词: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装饰语言;平面设计

一、研究现状

皮影戏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通过梳理,不同学者对川北皮影戏的起源、发展有了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的深入研究,因此笔者将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分析川北皮影人物造型及装饰语言,为传承和发展川北皮影戏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二、川北“王皮影”的起源及发展

川北皮影戏属于四川皮影戏的一个分支,中国皮影戏发源地为陕西,首先在黄河流域传播,秦汉至隋唐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考证得出:从明末清初至乾隆末年,四川原有的皮影同外来的皮影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到清嘉庆以后,逐渐形成三类新型影戏:川北皮影、成都灯影戏和纸灯影。清乾隆初年,陕西“渭南影子”从北部传入川北,川北皮影大师王文坤依照“土”“广”皮影等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王皮影”。

三、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

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皮影人物造型属二维空间,其最大特点为扁平化,通过高度的概括、夸张、变形组成影人各部位形态,再运用点、线、面组成每一个影人。影人造型有三种手段:强化人物造型侧面的重点;强化影人造型及装饰的相似形;强化影人的性格、造型、装饰的特征。川北“王皮影”人物形象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与川剧人物分类相同。皮影人物面部表情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在影戏中体现人物性格、性别、身份等特征,“王皮影”多是将影人的头茬、胡须、面部和服饰拆分开进行制作,便于根据影戏剧情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替换。

(一)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图案的现代艺术设计语言符号

1.川北“王皮影”人物面部特征

影人造型分为面部、头茬、服饰、鞋这四大部分。川北“王皮影”影人面部多为五分脸,特殊人物,如财神、包公等,则为七分脸部。在“王皮影”面部刻画中,生、旦角色大多采用阳刻空脸,表现人物的善良、柔美、俊俏。以旦角青衣为例,青衣的特点是通天鼻梁、抿口、朱唇一点,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感觉,长眉细眼表现出秀丽文静的神韵。相比之下,丑角和一些鬼怪、反派角色则选用阴刻脸,脸部为镂空的线条,眉毛粗大,一般代表阴险狡诈之人。“王皮影”影人面部造型多为低额头、尖下巴,脸部多镂空。不同人物造型会有所不同,取决于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

2. 川北“王皮影”人物头茬特征

影人头茬是区分影人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的重要标志。川北“王皮影”影人头茬与面部连接在一起,分为可拆分的和不可拆分的两种类型。“王皮影”人物造型头茬造型种类繁多,本文主要根据男、女性別分类进行造型分析。

女性头茬主要包括已婚、未婚。已婚女性梳发,并配有簪花等饰物,耳垂多会佩戴耳环。根据身份不同,饰物的佩戴也大不相同,如皇后、公主、妃嫔等,头茬造型丰富且大气,佩戴耳饰。相反百姓的头茬造型相对简单,装饰物也相对较少,老旦会在脑后裹上头巾,以此强调年老的特性。未婚女性头茬造型多以贴花长发为主,造型简洁,伴有刘海。男性头茬亦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有很大区别。头帽,是指剧中人物所冠戴的帽子及脸谱,通常的表现原则是武官戴盔、文官戴帽、百姓扎巾。帽的样式多种多样,就文官方形帽而言,“王皮影”打破了固有的透视规律,将帽子顶部以俯视的视角呈现,增加影人的变化,达到装饰效果。同时根据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区分,有褒贬之寓意。忠正清廉者多用方纱,风趣幽默的丑角多用圆纱,骄横奸邪的净角多用尖纱。武官帽饰多以曲线呈现,通过线条的组合形成块面,采用阳刻的雕刻手法进行装饰物的雕刻。

3.川北“王皮影”人物服饰特征

皮影人物的肢体服饰又称“戳子”“影身子”,种类繁多,有龙袍、蟒袍、盔甲、仙衣等类型。川北“王皮影”服饰造型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演什么样的角色搭配什么样的衣服,观众根据影人服饰造型、花纹图案来区分剧中人物的文武、善恶、贫贱等。“王皮影”影人身段造型大致分为蟒袍、靠、官衣、大氅、帔、披风子、褶子、裤腿子、褂子、滚身子等。蟒袍专属于帝王将相穿着的服饰,皇帝穿黄蟒,雕刻团龙图案。张飞、包公则穿着黑色独蟒。皇后、贵妃、贵妇穿着女蟒,雕刻凤凰朝阳、凤戏牡丹等图案。民间艺人利用大众对图案符号的潜意识,将团龙作为皇帝身份的符号象征,将凤凰、牡丹等图案作为皇后、贵妃的符号象征,潜移默化至今,这样程式化的符号有了清晰的指代关系。大氅多为将军的便服,或是告老还乡的大臣、宰相所穿。武官用兽,文官饰飞禽。在早年间“衣冠禽兽”一词用以形容明代官员服饰,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飞禽作为一种文官的典型性符号,而走兽则作为武官的典型性符号一直流传至今。

在川北“王皮影”人物服饰中,运用最广泛的则是松树图案。松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身姿笔挺而四季常青,坚韧不屈,青春永驻,历来为人们所赞颂,表达了人们对坚忍不拔、铁骨铮铮等精神境界和立身原则的崇敬。川北“王皮影”对松树纹样的运用,既是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传统纹样的优美结合,向观者传达中国的艺术之美。

(二)川北“王皮影”人物造型色彩的现代艺术设计语言符号

通过观察搜集的川北“王皮影”影人资料观察得知,“王皮影”影人常用色为红、绿、黄、白、黑,其中白色被“王皮影”常用的皮影材料——黄牛皮上的固有色所取代。其中红、黄、白、黑属中国传统的五正色,而绿色则是间色。由于表演方式的特殊性,在上色的颜料选择上,就需要选择具有一定透明度的颜料,如品色颜料,这种颜料透明度高、纯度高。在影人中,除了通过影人的外部形态、内部配饰等来区分影人身份,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通过颜色进一步感受影人的性格和情感。

“王皮影”小生和花旦影人造型用色中,多用红色、绿色这两种互补色进行着色。红、绿色相搭配,给人青春洋溢之感,此时颜色的运用也起到了传达影人年龄和身份信息的关键作用。在老生、老旦等角色中,多采用黄色、黑色同时搭配黄牛皮固有色,深色系是稳重、深沉的象征,通过演出者的表演加上影人的颜色造型,可以向观者传达影人年老的特性。在特殊人物中,颜色运用相对整体,如皇帝、皇后,他们整体造型上会有一个主基色——黄色。黄色在古代是权贵的象征,只有位高权重的人才能身着黄色服饰。大家对“黄色”有一个符号化定义,所以通过大众心理的认知,配合角色外观造型,此角色一出场,观众便能识别该角色。符号化定义的颜色除了黄色,还有红色。在大众的心理认知中,红色象征忠征、正义、庄严、威武,故而关羽、张飞等角色的面部大面积运用红色。

每种颜色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颜色与颜色的搭配又会产生新的意境。运用特定的颜色让角色变得更易识别,也是皮影艺术的魅力之一。

参考文献:

[1]任东.浅析川北皮影的源流、特色及现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胡红忠,郑浩华.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陈静.四川博物馆藏皮影艺术鉴赏[J].文史杂志,2013(9).

[4]矫友田.图说皮影绝艺[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5]袁源.如意绘: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 廖绮雯

皮影人物造型设计论文 篇2:

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摘要:为继承和弘扬传统皮影文化以及为现代丝巾图形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法和创新元素。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独特和夸张的皮影人物造型、平面感强的服装造型以及具有装饰性的色彩剖析,提取其中值得创新的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进行多种现代手法的设计处理,形成既有现代韵昧又有传统艺术的元素,运用在丝巾图形中。得到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丝巾图形。该方法可以帮助弘扬传统皮影文化以及为现代丝巾图形设计者提供新思路,创造出更多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丝巾图形。

关键词:皮影 视觉语言 图形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皮影是我国最古老、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情怀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享誉世界,皮影戏演出中运用到的“幕影演出”的原理,以及皮影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手法都给近现代电影的发展和艺术设计带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海宁皮影作为地方艺术又富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呈现出来的视觉语言定包含了江南美学特征、风俗习惯以及时代精神。现代丝巾图形种类繁多,同时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美学造型不仅需要现代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注入。但经过调查,海宁皮影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科学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与理论阐释,将皮影戏艺术视为一个文化现象,置于当地社会的整体结构中进行研究与思考,本课题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皮影的视觉语言,顾名思义,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来传递信息,如点、线、面、图形、文字、材料等都是视觉语言表现的形式。将海宁皮影独特的视觉语言归纳总结,探索海宁皮影文化对现代丝巾图形的启发,实现对传统皮影的继承与弘扬,对现代丝巾图形的发展和繁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现了的感情的传达”。宋室南迁,一批皮影艺人从中原迁徙到了海宁地区,与当地的社会习俗相融,因此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在创立、形成和发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本土民间文化,情感艺术。在地理位置上,海宁毗邻临安,当时的临安文化艺术自由开放,社会礼制高度繁荣,人民生活富庶,促进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艺术的发展,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特点的形成与地域风俗、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一、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特点

皮影的地域分布范围很广J我国中南部皮影影系的浙江皮影戏,在历史上主要流传于该省的桐乡、嘉兴、海宁等地,其中以海宁皮影戏最为著名。海宁皮影戏是“江南影戏的典型代表”,海宁皮影作为浙江皮影戏重要的一支,也是南宋影戏的遗存,它不仅保留了传统风韵又衍生出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艺术。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地域性强,与北方的皮影视觉语言有明显的差异,北方皮影是可以填色的剪纸,不同于北方皮影的粗犷豪放,淳朴大气,海宁皮影在工艺手法上是“重彩绘,少雕刻,单线平涂”,海宁皮影的视觉语言展现是近乎单线的平涂的装饰性工笔画,细腻入微,制作精美,色彩艳丽;头部装饰、身段线条流畅工整,给人视觉上的节奏感和整体性;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将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南宋时期,海宁的皮影制作团还被称作“绘革社”,顾名思义,在造型上有“绘革”的特点,多采用彩绘,少雕刻工艺,实为独特。

(一)海宁皮影人物造型的夸张性

海宁皮影造型的创造不仅要符合故事的特点,还需配合观众的审美情趣,用平面化的造型去展示。海宁皮影戏传承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传统风格,因此在视觉造型语言上有夸张的特点,影偶脸部线条简洁明快,粗细有致,但影偶的眼、眉进行了延长的处理,几乎横跨脸部,下巴也改动的较短;嘴巴被简化成为一条小红线.嘴角微微上扬;侧脸以通天鼻梁来简单概括,这些脸部特点无一不是展示了海宁皮影人物造型视觉语言的夸张性。影偶人物造型修长,主要分为三段,为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窄下宽,呈现出梯形的体态,下摆要略显宽松,有些身段是连体雕刻,有些身段是双腿分开雕刻,可以说是极其精细了。

(二)海宁皮影服装造型的平面性

海宁皮影服装造型在工艺上极少使用雕刻的手法,而是采用外简内繁的造型语言来表现,外轮廓多运用曲线,流畅简洁,具有现代平面化特点;内部搭配一些花纹图案,再配上彩绘平涂的手法,使服装造型层次感强烈,视觉形象分明;整体上,衣着上窄下宽,人物纤长,有利于形成疏密有致、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既富含韵味又有平面装饰性特点的海宁皮影服装造型的视觉语言。

(三)海宁皮影色彩语言的装饰性

海宁皮影人物色彩与北方皮影人物色彩的差别最为明显,北方皮影重雕刻,少色彩,而海宁皮影人物以色彩艳丽来展示民间特色,凸显视觉色彩语言的装饰感,海宁皮影人物在视觉语言表现上都采用红、黄、青、黑、白这五行色,色彩运用种类不多,运用时这些颜色都不经过调和,仅仅以设色的深浅来营造视觉语言上的变化,也不失时尚,设色在方法上也是运用大块重彩平涂为基调,绚丽多彩,运用在现代图形上也不违和,在小图案(如布景上的装饰图案或者头饰)上加淡彩渲染,在大色块中能够突出小图案的层次变化感,因此海宁皮影视觉色彩语言呈现的效果统一而不失协调,使其看起来鲜明度更强,也丰富了色相,增加了皮影视觉语言的装饰性,也极具平面装饰特点。

丝巾作为引领服饰类潮流的时尚产品,是女性最常用的单品,也是最体现风情,装饰性最强的单品,在我国丝巾市场中,丝巾图形的设计和选材丰富,形式美的体现也多样,或表现了现代艺术、现代时尚,或承载了历史故事、情感传达,或展示了夸张色彩、抽象艺术,却很少与传统艺术结合。丝巾图形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受现代审美和时代需求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概念化、主题化的丝巾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代的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成为现代潮流。传统的皮影文化可以说是是平面化很强的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将传统的皮影文化注入到现代丝巾图形中,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现代丝巾开辟了一种新型的设计思路,发展了传统皮影文化,让传统的皮影文化成为大众的主流文化。

二、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皮影艺术是我国—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多次被作为传统文化项目被记录和保存,它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与珍贵的意义,但被作为皮影视觉语言进行创新设计并且与现代载体融合运用的却比较少见。而当代丝巾图形种类较多,花式繁复,色彩瑰丽,设计艺术手法也多样化,但与传统艺术文化结合的却较少,大多是将现代普通的图形纹样贴在其表面,一味追赶当下潮流时尚,没有赋予其深刻的内涵。目前,我们的国家走“文化强国”之路,任何东西,少了文化的滋养,便抵不过时间的长河,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应用在丝巾上,设计创造出更美观时尚的主流文化,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机遇。

(一)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意象解构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特点之-是图案较为华丽,皮影的人物造型主要是侧面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平面造型,侧面人物更加考验造型观感,这也体现了皮影视觉语言艺术平面化的特点。同时,如何排列纹样、如何搭配色彩,都显得十分考究,运用到了视觉语言意象解构的设计方法,大纹样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图案,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装饰效果,简单的意象解构给了现代设计新的灵感。

线条的搭配也精致细腻,有曲有直,曲线和直线巧妙的穿插连线组合形成小图案连接着夸张复杂的纹样,使整体画面精致而不多余,对整体造型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况。现代图形设计中,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皮影视觉语言上曲直线的运用,对曲直线用意象解构的手法来再设计,将曲直线条按照现代的时尚简约风格裁切再重新拼接形成全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要拿捏细节上的分寸和比例上的协调。对意象解构充分了解之后,传统皮影视觉语言上的装饰元素都可以运用意象解构的手法来分割,细节上,皮影形象的雕刻装饰要与丝巾图形相称,不要全盘拿来,进行适当的筛选、提取历代雕刻艺人们精心的创作,使海宁皮影既传承了意象结构的规律又注入了地域的特色艺术美;比例上,要适应丝巾画面的大小,不要太过夸张。运用这样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在丝巾图形设计中会有独特的效果,是—种新的设计思路也是新的装饰素材。

如图1,把传统皮影人物进行意象解构,密密麻麻的人分割成风格统一却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再把这些小人物重新排列,图中传统的图形也进行了意象解构分析,舍弃了不必要的图形,提取了最适合画面的小元素,把一根普通的线条设计成具有艺术感的蜿蜒的线条,更加灵动地把他们贯穿在一起,给了画面一种延伸感,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元素的设计。画面中比例关系,色彩关系也很考究,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出的最终效果使得画面匀称,视觉上舒适。

(二)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程式化组合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在对海宁皮影视觉语言总结归纳和提取出彩元素的过程中,也是将图形符号化的过程,将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艺术的图形元素的重组、排列、反复以及图形自身的元素的排列组合都是程式化的组合,这些符号化的语言使得海宁皮影的艺术特征更加丰富,海宁皮影符号化程式化的元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转化为一种形态观念,进而提炼出海宁皮影藝术中的几何元素,举个简单的例子,将一个纹样或者两三个纹样组合成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者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而组成的纹样叫作二方连续,也就是程式化组合中的一种组合方式,可以以垂直的形式、散点的形式或者波点的形式来表现,使之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纹样。

简单来说就是把平面化的皮影图形稍作修改,如更改比例关系,色彩的呼应、穿插表达、繁简对比再结合现代元素中的点、线、面元素,根据想要表达的丝巾主题来与现代时尚图形结合,把几何元素进行提炼整合,再进行有规律的、程式化的排列、组合,合理搭配,应用在丝巾上,一般用于在意象解构之后的步骤,秩序繁复却不沉闷。由于丝巾这个特殊的载体多有边框的设计,也可以将这样的设计手法运用在丝巾边框的设计上,更显新颖,更能突出程式化的美观、创新。显示了现代时尚感又不失传统皮影的韵味,但在设计创新时,要做到繁简搭配,不能一味追求夸张的表现效果而使得整体的美感统—度下降。

如图2,3,这一幅丝巾图形以《西游记》的画面人物为主题,稍作修改,把皮影人物的比例关系适当地缩放到合适的大小来适应整个画面,再进行排布,摆列,以散点的形式有规律地进行程式化组合,再结合现代的,抽象的点线面元素,点线面元素也经过了简单的程式化组合,不是随意的摆法,更显高级,把它们进行合理搭配,让画面有了层次效果,内容多却不显得凌乱,反而形象生动,色彩比较现代素雅,上身效果强。

(三)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色彩装饰性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在皮影艺术中,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含义,不同地位的的人,可以通过人物的官帽、服饰、头茬的颜色和款式来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低。正色代表着高贵,间色象征着卑微,如,白、黑、红、黄、绿五色多为权贵显赫的人所用,蓝色、褐色等间色都为平民使用,用这些简单的色彩搭配起到装饰性。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上夸张大胆的色彩搭配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是我们现代丝巾图形设计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提取海宁皮影视觉色彩语言时,要充分了解海宁皮影对五行色的搭配规律、运用技巧,不能盲目地拿来主义,也不可以一味地学习借鉴色彩的使用却不结合现代的环境特征,同时,五行五色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无法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

丝巾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是折叠使用,展露出的色彩元素是首要视觉体现,色彩的搭配赏心悦目了,才是真正做到运用了色彩的装饰性,在人脑中记忆犹新。那么如何在色彩丰富的同时显得华而不腻又能凸显皮影的色彩特征以及现代时尚呢,把皮影中色彩的装饰性应用在丝巾图形中时可以结合现代时尚感的色彩元素或者当下的流行色,掌握色彩语言设色的特点,加以色彩技巧上的渲染、渐变、叠加的手法,让颜色上的视觉体验不那么单一,丰富现代丝巾图形的层次感和画面感;当设计大色块的丝巾图形时,可以借鉴皮影铺色特点,选取主色调进行大块平涂,再结合饱和度或明度相似的色彩辅助设计,以点线面的形式增添元素,就不会有很强烈的大色块的观感,延伸了画面,让色彩上有亮点可寻,装饰性强。

如图4,5,背景色大块平涂,加上一些抽象的相似明度纯度的色彩叠加,让画面丰富起来,视觉上不那么单调呆板,有了层次感,整个丝巾图形仿佛活起来了,有了生命力和动感,一个画面像在诉说一个故事,不是单一的丝巾图形,而是有灵魂的注入,色彩视觉语言很统一,既复古又时尚,佩戴的效果使人眼前一亮。

(四)海宁皮影地域文化系列主题在丝巾图形上的应用

海宁皮影视觉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域性浓厚,民风民俗都渗透到了皮影戏的曲目创作,如蚕花戏、还愿戏、祝寿戏等曲目,每一个曲目都有着对应的故事内涵,海宁皮影戏又称为“羊皮戏”、“影子戏”,它是一种容纳百川的综合性艺术,在与多种民间艺术的相互融合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在丝巾图形的设计运用中,可以不拘泥于与普通的皮影元素,而是选择从主题故事出发,提取主线,归纳其中的民间故事、曲目特点,打造成主题丝巾图形系列,让丝巾的图形更加有画面感,也就是把原本民间戏曲的皮影特征综合意象结构、程式化组合的设计手法,剔除不必要的元素,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排列重组,丝巾图形是现代不可或缺的一样装饰物,同样需要结合现代的特征,才能既迎合现代审美时尚又体现传统艺术。

为了突出故事主题,可以改变丝巾肌理来表现故事特征,这也是比较现代化的一种处理方法,与同类别的丝巾比起来更抓人眼球,也更特别,应用在丝巾图形上具有较高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此外,海宁皮影戏艺人还用朴实的“意象性造型观念”与自然形象进行综合,把不同的时间、地点、空间中的元素整合起来,如九龙、凤凰、花朵、云纹等元素,现代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流行,这是值得学习的设计思路,能够碰撞出多种不同主题的丝巾图形,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丝巾,丰富了内涵,既具时尚感也不失人文艺术美。

如图6,这个丝巾图形主题是嫦娥与月,结合了仙鹤祥云等自然元素,将“意象性造型观念”深入贯彻,自然元素没有那么具象,而是意象表达其中的意境;同时把传统皮影人意象解构分解成时尚简洁的皮影人,提炼了其中的精华之处,摒弃了一些繁复的造型,虽简单但依旧可以感受到皮影的特性,再结合现代的点线元素,利用程式化的组合给点线编排放置到画面中,有一种若即若离,飘飘欲仙的动感,既柔美又时尚。

三、海宁皮影视觉语言融入到丝巾图形中的价值意义

(一)通过视觉语言的传达有利于推动海宁皮影的传承和保护

当代人们生活稳步发展,各种文化融会贯通,人们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温饱生活,开始探究和寻找精神上的交流和满足;网络的发达、信息传播之快,给了各种需要传播的文化艺术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和媒介;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不再是只求实用实惠,也开始寻找更有内涵更有价值的产品来提升自我审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喜爱,这样的做法推动了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宁皮影艺术文化,也让人们能够眼前一亮,原来传统艺术也可以与现代装饰纺织品结合起来,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海宁皮影的兴趣,增加人们想要继续了解传统皮影艺术的猎奇心理,使人们能够主动去探索和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推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的皮影艺术虽已是非遗文化,但因为了解和对此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也逐渐没落,把传统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与丝巾图形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传统海宁皮影的浏览量和关注度,继承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风,当丝巾图形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被佩戴和使用时,也能够让更多人的认识到这独特的设计手法,也有希望成为当代潮流,推动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海宁皮影艺术,引发人们想要保护和继承传统皮影的念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政府越来越注重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积极举办皮影戏的表演,鼓励人们学习继承皮影戏,积极地举办皮影艺术展览,让人们多方面地了解和认识皮影艺术。而我们将海宁皮影元素融入到丝巾图形这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且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付诸实践,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保护措施,唤醒人们对皮影艺术的热爱,激发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情感,鼓励人们继承和弘扬海宁传统皮影艺术。

(二)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融入促进了文创产品的市场价值

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代表了海宁的地域文化和人文艺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宅在家,更多希望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看看世界,同时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留作纪念,而现代市场上的文创产品非常单一,并且干篇—律,在这个地方能买到的东西在别的地方同样也可以买到,甚至在一些批发市场都随处可见,只是经过加工运输到旅游纪念品专区,没有什么价值和心意可言,这也大大地给人们想要买纪念品留作纪念的心意打了个折扣,浇灭了人们的热情。

而海宁皮影视觉语言融入到丝巾图形中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市场经济开发的条件,当代民间文化艺术地位越来越高,把海宁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的装饰纺织品恰到好处结合,这也成为了一件具有商业意义的产品,可以进行流通和买卖,给了人们在文创产品和伴手礼上一个好的选择方向,让人们在花钱购买的时候买的舒心,真正的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同时也能刺激购买,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日趋成熟带动的文创产品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单单只靠一些普通的工艺品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还卖着与之不匹配昂贵的价格,而将海宁皮影视觉语言融入丝巾图形作为一种文创产品,有着精心的设计,也有时代需要的内涵,作为伴手礼是不错的选择,也为人们在文创产品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新兴的消费热点,满足了人们怀旧、实用、创新的多重心理,同时,给了文创市场一个新的理念去选择设计有深度的文创产品。

(三)海宁皮影视觉语言与丝巾结合提供了丝巾产品新的设计思路

现代丝巾图形种类虽然繁多,却大多大同小异,有的丝巾图形直接将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或元素不加修改的套用在丝巾图形上,虽是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但却是僵硬又死板的方式,既没有新意又陈旧,仅仅是将传统复制到丝巾图形中,而海宁皮影视觉语言的元素通过意象解构的方法有所选择地去应用设计,以及运用排列、重复、翻转的程式化组合方式设计出更具现代感的符合丝巾载体的构图,学习海宁皮影色彩五行五色的搭配规律,大胆用色,华而不腻,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如点、线进行创新,还可以根据皮影的传统故事设计出一系列主题的丝巾,既保留了现代时尚的特点又结合了传统文化韵味,也为现代丝巾图形市场提供了新鲜的血液,给现代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参考价值,创新价值,為人们在购买上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促进丝巾市场的发展。

结语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传承干载,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把海宁皮影视觉语言应用在现代的丝巾图形上,其独具神韵的区域特色、精美绝伦的造型特征、瑰丽缤纷色彩的协调搭配、精妙入神演绎效果的有机结合使海宁皮影尽显其独特魅力,不仅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为现代丝巾图形的设计添加了灵感。.

参考文献

[1]李亚兰.论皮影文化对现代插画的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2013 (06):59-61

[2]张谷良.海宁皮影戏的起源与造型艺术[J]寻根1996.04 (014):44-46

[3]钟梦莹.成都皮影视觉语言在土特产包装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灯影牛肉包装设计为例[D]威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1-28

[4]周赛颍.浙江海宁皮影戏的实地调查与传承策略研究[D]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1-47.

[5]柯钰.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1-40

[6]谢文婷.皮影人物造型设计的审美特征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2015.1-2

[7]刘烨.皮影戏中的色彩运用研究[J]设计2017 (05):144-145

[8]李同乐,张康夫.论唐山皮影的情趣美特征[J]设计2018 (17):39-41

[9]邢伟怡,孙立新.唐山皮影符号化元素在婚庆礼品包装中盼创意研究[J]设计2017㈣:30-31

作者:陈红晶 袁惠敏

皮影人物造型设计论文 篇3:

断崖上舞蹈的艺术精灵

摘要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繁简并用,疏密各别,手法夸张,亦不失风雅大方、俏丽、活泼,涂彩区各施浓淡,使平面的雕刻有立体感。人物造型的特点主要是夸张变形、传神写意,图案运用疏密各别,立体表现多元有序、灵活张弛,人物气质率真且富有地域特色。

关键词:影戏 山西皮影 人物造型

一 皮影形成的背景

古代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对影子形成的认知也就成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巫师和方术之士利用祭祖、招魂等祭祀活动,把影子的变化演绎成影术。同时被赋予了除煞、酬神与送神的功能。在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出现了一些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方士,这些方士被帝王视为上宾,希望能通过方士的巫术达到长生不老。秦汉方士“弄影还魂术”的典型事例,就是齐人李少翁为汉武帝招其妃子之魂的一段传说。这些对于影子的利用,虽不能直接作用于影戏的产生,但古代人对影子的利用对影戏文化的始源却事实上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

镂皮、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纸影戏的造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湖北江铃望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镂空刻花皮革,在薄薄的皮革上刻有细密的圆、方和三角组成的图案。在《史记·晋世家》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古代民间妇女剪桐叶、剪彩、镂金箔做饰物的习俗。在造纸术发明后,产生了很多的剪纸图案或是绣花的样本,以及礼盒上的喜花。李商隐诗中写道:“镂金作胜穿锦服,剪纸为人起晋风”。南宋周密在《志雅堂杂钞》里记载了“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工。这些都说明了镂皮、镂金和剪纸造型艺术已经很成熟了,对皮影艺术的造型必然起到重大的影响。

二 山西皮影

皮影戏,在山西称“影子戏”、“灯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动物皮(多为驴皮)所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曲目、唱腔大多受地方戏曲的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千百年智慧的锤炼与薪火相传而延流至今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将绘画、雕刻、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通过表演来传达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与传唱。

皮影的前身是剪纸,剪纸的平面性与对人物简约造型的塑造,都影响到了皮影。剪纸经过加工形成纸影子,其胳膊腿活动起来,在纸窗亮子上表演故事情节,即成为纸影戏。因纸影易折易损,后人则用兽皮代之。皮影的表演剧目多为《封神榜》上的故事,如《黄河阵》、《翻天印》等。唱腔以乐器中的小唢呐为主乐,也叫吹腔,配有两眼云锣,丝弦。因为皮影演的都是《封神榜》上的戏,人们称它为“神戏”,当地群众凡是求神还愿、祈求风调雨顺,都会请纸窗影戏表演。皮影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高峰,同时也吸收了地方晋剧之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皮影戏剧目现存30余本,这些剧目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魔故事戏,如周武王、姜尚兴师伐纣的“八大阵”——《朱仙阵》、《万仙阵》、《黄河阵》等;一类为道教传说,如《马当山》、《森罗阵》等。表演方式是用白色幕布和幕后灯光,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人,并配之以乐器,按所演剧目,伴之以唱腔、道白,把剧中人物有声有色地表现在幕布上,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皮影表演由3部分组成,即操作贴影、说唱、伴奏。演员既演唱,又挑线,一台戏只需七八人即可。演员通过皮影人的跑场、翻转、武打、提袍、甩袖、吹胡等舞台动作和唱腔、道白,将各种人物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西的皮影人物造型,突显着黄土高原这片水土特有的文化与内涵,粗犷奔放、质朴古拙,但注意夸张变形,传神写意,其人物造型古朴奔放,感情传达丰富生动,令人赞叹。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三 人物造型平面化、用线夸张变形、形象传神写意

山西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加别致。实线多用于人物面部造型,虚线常施于衣服纹理图案。由于皮影戏只适宜在特定的高、长度的空间表演,因而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为了突破平面影人只能在二度空间里上下移动的局限,艺人们在影人形象用线的塑造上巧妙地采用了合理的夸张、变形手法,从而增强了影戏表演的客观性和生动性。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旗、车、剑、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着重来说其人物的夸张造型,主要运用线条的变化来实现。人物品行的正邪、相貌的美丑,都是通过线条曲直、长短、方圆等来表现的。几乎所有的五官部位,都做了夸张的处理。首先,人物性格的阳刚与阴柔是以平眉和皱眉来区分的。譬如:生、末角以平眉细目表现其安详沉着,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武士则个个皱眉环眼、英勇刚烈。

其次,影人的嘴巴也有张口和抿口之分。通常,武将多做张口处理,大额头、蒜头鼻以示威武强悍;生旦则多为抿口形象,高额细鼻下朱唇一点,颇有神韵。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有趣,或额头突起,或鼻翼张开,或龇牙咧嘴,极尽滑稽诙谐。手法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山西皮影的人物一般高度只有0.4米至0.5米左右,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整体显现头大于身,是为了弥补影人体小的不足,因此便突出了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部位——头部。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这在山西皮影里得以夸张强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四 人物造型中图案运用的繁简装饰、排列有序

山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尤其体现在图案的构思上,大胆吸收了当地民间刺绣、剪纸中如水、云、龙、凤、花、鸟等各类纹样。其图案的组成,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都体现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性和秩序性。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皮影中的戏楼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在傅彩方面,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来表现。

山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皮影中出现的“古钱纹”为富寿双全之意。另外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另一方面由于材质是牛皮,雕镂中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点等,出现的频率较高,进而排列成为有装饰味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

五 人物造型立体表现的多元有序、灵活张弛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山西皮影在很早也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形式,按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很难完整地表现头饰和服装上的图案花纹。故在同一件皮影的艺术造形中,会出现平视、俯视、侧视、仰视的不同角度被综合在一个平面上的情况,以产生立体感。尤其在身段的造型上,从领口向下,就转向了六分身躯的前侧,及至腰部逐渐向七分、八分过度,最后就差不多接近正面十分面了,而腿脚则采用一前一后两个全侧面的表现手法,使得人物的身段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得到完整的表现。

人物头饰多以后倾的姿态出现,打破常规的透视,以充分展示其华丽多彩。这样的装饰与人物脸谱相映成趣,亦能衬托戏剧氛围。

此外,山西皮影神话戏中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为浪漫奇特,也更强调装饰性。譬如:在侧视的身段上看到的是正视的龙的形象,甚至把正视的字如“太平世界”和花卉巧妙组合,亦能出现在侧视的身段上。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六 人物造型的率真气质和地域特色

山西影人,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对面部的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都进行了有效的加大或移位,以深化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性格。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旦、生一般多为镂空脸,同时还以一条象征性的通天鼻梁来概括从额头到鼻头的侧视脸线,其文静、秀雅已可显现。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的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譬如:“净”角中的“大净”人物包公就很具代表性,整个脸部以一种颜色为主,再配以黑眉、“卧鱼眼”以示其正直清廉、铁面无私。他的“头楂”与“桩子”必须浑身上下一锭墨的配套,万不能乱套和移借,这是所讲究“宁穿烂,不穿乱”的严格要求。

民间美术的创造,大多是对艺人内心世界的率真表达。在表现世间物象时,常常是从自身内心理想世界出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改造或装饰,大胆的运用概括性手法,象征性的表现事物的本质风貌及特征。各种民间美术表现手法的形成是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创造出日渐完美的艺术形式。山西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以及其它种种原因,皮影艺术日趋衰败。南北两路皮影班社,幸存者无几。在保护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研究保护山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烈:《〈山西孝义皮影〉、“山西皮影的造型艺术特色”》,《交流与协作——中国高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2000年。

[2] 江玉祥:《略谈皮影的造型特征》,《文史杂志》,1997年第2期。

[3] 陆志宏:《皮影——中国造型艺术的瑰宝》,《美术向导》,2001年第3期。

[4] 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河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5] 朱景义、朱文:《孝义皮影戏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李向磊,男,1973—,河北曲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李向磊

上一篇:医院内部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农村财务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