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2024-04-21

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精选9篇)

篇1: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诸葛亮,从古到今他的才能是令人叹服的,三国时期,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自从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西晋消灭了。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任何个人的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许多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

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他们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本来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能力有限,但天老爷给他配备了谋臣左右手诸葛亮和庞统,武将左右手关羽、张飞,可惜都经不了诸葛亮的羽毛扇,被极有心计的他扫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刘备只能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虽然名为主,实际没有自己发挥的可能。

败笔之三:不重用贤人,重用庸才

在蜀国后期,他的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杀刘封、暂彭羕、弃廖立,都是诸葛亮所为,街亭一战,就是因为重用了马谡,才使得街亭失守,其实后来的蜀国已到了无人能用的地步,那些只听从诸葛亮的人其实才能有限,诸葛亮在世时表现还可以,是因为有诸葛亮这面伟大的旗帜在支撑。诸葛亮一死,这些被诸葛亮生前启用所谓的能人的弱点就显现了出来,后主刘蝉虽然无用,但因为他只不是傀儡一个,他因为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无人可用,只能任用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的人。所以,说刘蝉无用,其实也是他的无奈。

败笔之四:不能很好的化解能人之间的矛盾

诸葛亮生前其实有一对文臣武将,而且才能十足,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他们一武一文,是一对双子星,但他们之间有恩怨,如果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他们的恩怨,让他们成为廉颇和蔺相如,那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福星,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还不相信魏延,致使他死后,魏延被杨仪所害,杨仪也终将自杀,这样一对本来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之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蜀国焉有不亡之理。

败笔之五:军事吹弱,谨慎有余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出色,但在关羽、张飞、庞统相继去世后,关中已无人,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只能由诸葛亮一人支撑,然而,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任何一个人也有自己不够强的方面,作为谋臣的诸葛亮却要担当军事指挥员,所以,后期的蜀国虽然在诸葛亮谨慎的指挥下,却是连年战败,鲜有胜绩,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够,尤其是他太小心谨慎,能够取得大胜的情况下最后以小胜收场,不敢大力出击,虽然与蜀国后方无援有关,也与蜀国没有过多的粮草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太过谨慎造成的。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少有的全才,虽然他的才能是因为刘备能力的欠缺成全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篇2: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摘要:《哈姆雷特》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王子阿姆莱斯的故事,该故事来源可追溯到12世纪。本文从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忧郁的王子不仅身处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精神上更是备受煎熬。

关键词:哈姆雷特、孤独忧郁、人文主义、语言特点

一、孤独忧虑的归国王子

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人生自一次生活突变开始了。短短一个多月间,父王暴卒,母后改嫁,王位继承权他落别家,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无可避免的流失,无法挽回。孤苦,忧虑,对个人生活的脱节的郁闷便成为他生活唯一可抓住的东西。在刚出场时,哈姆雷特那一身的黑衣与宫廷的富丽堂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纵观全局,能算上哈姆雷特的朋友的,为他提供帮助的只有霍达旭。虽然“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在国王眼中“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把他所有的错处都变成优点。我的箭太轻太没有力了,遇到这样的狂风,一定不能射中目标。反而给吹了转来。”;虽然雷欧提斯的聚众造反说明了社会的矛盾激化和动荡不安;但哈姆雷特始终都放弃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民众暴动策略。不仅是由于他不愿意,而且更是因为在那最初的打击后他的不知所措,傍徨无助。对此,他以反讽,黑色幽默来消解和打击。“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这一语讽刺了叔嫂的乱伦;“嗯,先生;在这世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这一句戳穿老波洛涅斯的虚伪。自己的母亲乱伦背德,背叛了父亲,嫁给了那个弑夫掠国的凶手,自己那洁白无辜的情人也不理解自己,反而任自己的敌人利用并帮其隐瞒。自己以前的老朋友甘愿受新王的指使刺探并加害自己。哈姆雷特何其孤独;何其无助。又几多的忧郁烦闷。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意义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但是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和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被封建的恶势力所吞没。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然而,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成功的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外,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

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三、《哈姆雷特》的语言生动形象

《哈姆雷特》剧本的语言丰富多彩,比喻、笑谑和双关语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有时是诗一般地高亢激昂或喜剧性的机智活泼,有时是感情奔放或粗野鄙俗,都随着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的不却而改变。剧本中许多佳句音韵美妙,或表现鲜明形象、或表达深刻哲理,已经成为英语的精华,经常被人引用。《哈姆雷特》语言生动形象,被喻为散文诗式的语言,它丰富、抒情、多样化又具有个性特色,如歌德所说的“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人的”。如“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如此美丽的文字,能让我们不陶醉其中吗?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排喻,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如哈姆雷特在“抑郁的心境之下”对世界的描述:“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孙,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这是莎士比亚的“真与美将偕汝其昌”这句话的完美体现。

四、结语

莎士比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哈姆雷特的忧郁孤独,突显了人文主义精神,创造了《哈姆雷特》这一巅峰之作。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参考文献

朱生豪《莎士比亚微剧集》,北京燕京出版社,2000年11 月第2版

篇3: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106要求的有益尝试。

名著教学的意义: (1)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 促进师生接受精神洗礼、提升人生价值。名著教学虽有如此深远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中学生名著教学的状况并不乐观, 甚至令人担忧。教育系统中领导、老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有着错误的认识,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使许多学校和教师不敢放手发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名著教学的路愈走愈窄, 原本生动有趣的名著教学变成了学生强制被动的记忆, 学生根本感悟不到名著的文学意蕴与整体的美学价值。而且教师名著教学能力的缺失也加剧了名著教学的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要使中学生的名著教学变得合乎理想, 就必须寻找新的对策, 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 提高阅读名著的意识

要改变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认为首要前提是要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对名著阅读的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阅读名著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力量, 寻找路径, 保障阅读资源。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里设立图书箱, 鼓励学生相互调剂, 互通有无, 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固定的时间是保证开展阅读教学和名著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开设阅读课, 甚至阅读周, 来保证学生阅读和进行教学的时间。

二、发挥教师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1) 积极阅读名著, 提升自身名著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 一个懂得欣赏文学、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 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 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养其根以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阅读名著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 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 更加具有旺盛的朝气与活力。所以, 教师要想顺利展开名著教学, 就应当把广泛阅读书籍作为自己应当具备的第一课, 不断阅读,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闪现文学光彩, 老师才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学生并带领他们走上阅读经典的道路。

(2) 发挥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一个有远见的语文教师, 不但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还应该帮助学生感受到阅读名著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为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来辅助名著教学, 以培养学生参与名著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1) 善用文本教材。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 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 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 我们可用赏析、设疑、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 激发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2) 活用影视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这一份丰厚的教学资源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增强名著的亲和力, 消除学生, 尤其是阅读量少、缺乏阅读经验的学生对名著的畏惧感, 引导学生亲近名著、阅读名著。 (3)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将一些经典名篇排练成课本剧在班里演出,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本剧集读、导、编、演、评五个步骤于一体, 排演课本剧, 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排练课本剧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课文,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展读书会和朗诵、背诵比赛也是对阅读名著有益的教学活动。

摘要: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优秀作品, 它具有启迪读者、感动读者、塑造读者、成就读者的人文价值。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很不乐观。本文从教师的视角透析了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的意义,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名著教学,初中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雷彩玲.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名著导读.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23) .

[4]文红, 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篇4: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阿Q这一形象是鲁迅对中国人长期静观默察孕育而成的,他在鲁迅心目中“确已有了好几年”。阿Q以其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意义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阿Q的形象,挖掘出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原因,提示出中国人的灵魂。因此,从阿Q形象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栗栗危惧”,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骂自己,或者害怕有一天终会骂到自己头上来。作品开始在报上连载不久,茅盾就断言:“《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而且,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

阿Q生长在未庄,是一个质朴的劳动者,但又流浪到城市,当过小偷,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处于被封建势力压迫的下层,却又接受了封建文化的熏陶;他既信奉圣贤的教诲,又萌发着反抗的要求。他的性格是矛盾的集合体:既自高自大,又自暴自弃;既甘愿被人欺凌,又喜欢欺凌别人;既迷信男女之大防,又止不住要向吴妈求爱。

在小说中,他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最后竟糊里糊涂地做了示众的材料,不明不白的死在“革命党”的屠刀下。阿Q在短短三十几年的一生中,承受了多少人间的不幸和灾难!在他惊人的麻木的心灵里蕴蓄了多少人生的痛苦和心酸!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本应是旧中国农村无产者的典型了。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鲁迅并没有一本正经、声泪俱下地控诉地主老爷们压迫阿Q的惨状,没有让读者正襟危坐,敛声屏息地倾听阿Q反抗压迫的英雄故事。鲁迅当年假如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作品震撼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那么特殊性是什么呢?就是阿Q的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的获胜。直到被抓去砍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的大喊:“过去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颤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心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安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的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而且,阿Q越是获得精神的胜利,读者就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感到得意,读者就越是感到痛苦。这是多么奇异的魅力啊!鲁迅哪里是在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呢?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是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特征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而如果真正用发展的眼光看,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从小说的第四章“恋爱悲剧”开始,作家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述就不像前三章中那样占主导地位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阿Q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性格因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性格因素就是阿Q的全部思想行为方式所表现的性格内容,它是构成人物个性特征的人格素质。阿Q性格的基本原素有以下几种。

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有表现出圆滑无赖。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而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许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榨,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为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重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下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法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紧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

篇5: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001《詩經》中國詩史的源頭

002《楚辭》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詩集

003《左傳》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

004《論語》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005《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學聖典”

006《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007《墨子》墨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008《孟子》氣勢浩然的語錄體散文

009《莊子》詼諧浪漫的寓言散文

010《荀子》謹嚴綿密的哲理散文

011《韓非子》先秦法家學說的代表作

012《戰國策》國別體歷史散文集

013《史記》世界上最早的傳記文學

014《樂府詩集》樂章和歌謠的總集

015《搜神記》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

016《陶淵明集》士大夫的精神家園

017《世說新語》中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

018《顏氏家訓》最早的家教名著

019《唐詩三百首》風行海內,幾乎家置一編

020《韓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麗詩文

021《柳河東集》寄意山水與寓言的詩文佳作

022《唐宋傳奇集》中國短篇小說成熟的標誌

023《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024《宋詞選》建國以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宋詞選集

025《竇娥冤》感天動地的人間悲劇

026《西廂記》天下奪魁的愛情喜劇

027《琵琶記》被明清傳奇奉為圭臬

028《水滸傳》英雄好漢的忠義悲曲

029《三國演義》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之祖

030《西遊記》我國古代浪漫主義神魔小說的最高峰

031《封神演義》一部充滿科學幻想的神魔小說

032《金瓶梅》中國第一部長篇社會世情小說

033《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

034《牡丹亭》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035《三言二拍》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

036《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環文集》明代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037《閒情偶寄》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038《醒世姻緣傳》以家庭生活為中心的“世情書”

039《長生殿》帝王妃子的愛情悲劇

040《桃花扇》南明王朝興亡之曲

041《聊齋志異》一部“孤憤”之作

042《儒林外史》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傑出代表

043《隨園詩話》真情流露的性情詩話

044《說岳全傳》彰揚忠烈的英雄傳奇

045《紅樓夢》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

046《閱微草堂筆記》談狐說鬼的文言小說集

047《鏡花緣》熔幻想,諷刺和遊記於一爐的巨著

048《曾國藩家書》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鑒

049《海上花列傳》狹邪小說的代表作

050《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揭露社會醜惡的譴責小說

051《官場現形記》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052《老殘遊記》一部補就殘破國家的“哭泣”之作

053《孽海花》晚清的新聞小說

054《人間詞話》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里程碑

055《呐喊》國民劣根性的揭露

056《朝花夕拾》回憶性的敘事散文集

057《女神》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

058《沉淪》震世駭俗的新文學作品

059《徐志摩詩全集》浪漫經典的華章

060《朱自清文集》清雅雋永的詩意傑作

061《死水》沉鬱奇麗的現代詩壇經典

062《緣緣堂隨筆》清幽玄妙的現代散文經典

063《雅舍小品》濃郁著生活氣息的散文集

064《子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分析小說

065《林家鋪子》舊中國農村小鎮的真實寫照

066《家》一個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縮影

067《雷雨》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

068《駱駝祥子》市民小說的代表作

069《金粉世家》20世紀的《紅樓夢》

070《邊城》“湘西世界”的靈魂

071《死水微瀾》一部活生生的“華陽國志”

072《吾國吾民》對國民層層面面的闡釋

073《繁星》,《春水》輕柔雅麗的心靈小詩

074《傳奇》蒼涼哀婉的女性傳奇

075《呼蘭河傳》茅盾稱它是“一串哀婉的歌謠”

076《小二黑結婚》一部歌頌婚姻自由的傑作

077《圍城》人性的洞察與調侃

078《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部反映土改鬥爭的優秀作品

079《暴風驟雨》飽含革命激情的土改篇章

080《保衛延安》革命戰爭的“英雄史詩”

081《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傳奇

082《茶館》一幅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

083《紅日》軍事文學上的一座豐碑

084《李自成》一幅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085《青春之歌》革命知識青年的成長

086《創業史》農村合作化運動的新篇章

087《紅岩》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

088《傅雷家書》盈滿父愛的教子篇

089《金庸作品集》俗極而雅,奇至而真的“金學”

090《艾青詩選》與時代一起跳動的滾滾詩情

091《美的歷程》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

092《高山下的花環》自衛還擊戰最瑰麗的篇章

093《鐘鼓樓》北京平民生活的當代畫卷

094《穆斯林的葬禮》一個奇異而古老的民族哀歌

095《平凡的世界》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全景描寫

096《文化苦旅》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大散文

097《白鹿原》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

098《活動變人形》中國當代“家族文學”的開山扛鼎之作

099《活著》一部濃情的人類歷史

篇6:西方文学名著论文

读高中时就听语文老师谈到过《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当时只从老师口中得知,书中讲的是一个丑陋的敲钟人悲惨的一生。只因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一看究竟。上大学后,我便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学期仔细读一部名著,这学期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

现在回忆当时看《巴黎圣母院》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我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一股魔力,将我牢牢吸引。看完后觉得全身酸软,绷紧的神经顿时得到放松,这种感觉我想是很难让人忘却的。主要内容:该书讲诉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又丑又聋的孤儿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克洛德收养了。某日,克洛德看见在路上跳舞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对她着迷,并指使卡西莫多强行带走爱斯梅拉达。正当他将要如愿以偿时,巡逻的骑士队长弗比斯听到了她的呼救声,赶来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带走了企图掳走她的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因此爱上了弗比斯。克洛德教士知道后,十分憎恨弗比斯,趁漆黑夜色作掩护,一刀捅晕了弗比斯,然后匆匆逃走。当官兵发现了昏死过去的弗比斯,以为是爱斯梅拉达杀死了他,因为案发当时只有爱斯梅拉达和他在一起,政府武断地下了结论,并很快把爱斯梅拉达抓了起来审问。在审问期间,官兵发现弗比斯并没有死,在向他了解情况时,弗比斯误以为爱斯梅拉达就是想杀死他的凶手。于是政府有了证词,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可是爱斯梅拉达一直没有承认,在严刑拷打的驱迫下,她只好屈打成招。她被判死刑,就在行刑时,卡西莫多又大胆地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进巴黎圣母院中。乞丐帮为了带走爱斯梅拉达,试图冲进教堂,于是他们就和卡西莫多打起战来,克洛德趁此时悄悄带走了爱斯梅拉达。最后,爱斯梅拉达在司法宫广场被绞死,卡西莫多知道她失踪的真相后,将养父克洛德从教堂房顶伤心地推下……

尤其是作者对卡西莫多将副主教克洛德推下深渊的那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卡齐莫多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以及文章最后一句“人们要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顿时化作了尘土”。当然里面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先对女儿的痛恨(当时她不知道那是她女儿)到后来宁死不肯交出自己的女儿,母女之间感情的突然转变再到后来的生死诀别,怎不让人感到痛心?

篇7:论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名著是学生扩展视野结识文学形象的窗口,是提高写作水准拓宽思路的捷径,更是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胜地。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很难对名著产生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语文的“本钱”?因此,让学生走进名著,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融入名著,学生们定会获益匪浅。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对中国四大

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也读得不多。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小说甚至是一些低俗作品诸如《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师的悲哀。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上课时间较紧张,加之学生还有大量的作业需要处理。对阅读名著的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从而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动力。而作为老师,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欲望,调动他们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无疑已成为当务之急。正人先正己,想要让学生们爱上名著,老师必定先行一步。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契机,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名著,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楷模。而教师丰富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着一个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田上播种下热切的渴盼和永恒的信念,锻造出一座理想的丰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让学生知晓课外阅读名著的重要意义。长篇名著是国家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像我们的四大名著,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它传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了社会,点燃了民族灵魂的圣火。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博古通今,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升华灵魂,阅读名著,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的利用我们的蓓蕾读书工程,相机向学生介绍相关名著的主要内容、作家生平、作品产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诱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名著、走进名著人物的心灵。

指导阅读长篇名著要教给学生“点金术”

常言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寺庙里,看见一个和尚在练功,感到他倒是有点“基础”,有意点化于他。吕仙就在身旁拿了一块石头,用手指一点,石头马上变成了金子。就把它赠给了和尚。和尚央求他说:“这块金子,它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如果你诚心诚意帮助我的话,请你把点金之术传授给我吧!”这里,聪明的和尚所言极是,他觉得这块金子的价值是及其有限的,而获得了点金之术,那才一辈子受益无穷。故事使我联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确存有很大的盲区。实践告诉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走出误区,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要把长期阅读和短期阅读计划相结合,把硬性阅读和弹性阅读计划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并布置相应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看有收获,读有所得。坚持不懈,集腋成裘。利用课前10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所读名著的故事片段,讲后,师生给予简单点评,并以表扬鼓励为主。

2、对学生的阅读进度进行限制,防止过于粗线条的阅读;同时在限制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课外活动时间,定期举行读书会,故事会、阅读经验交流会。相互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并结合校园文化和楼道文化建设,创办班级文学手抄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好小组阅读交流和教师点评,便于对阅读进行及时的调度、反馈和评价,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性和积极性的连续性,从而巩固好阅读的成果。

3、在指导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篇章,教给学生阅读的点金术。如:精读、粗读、默读、跳读、浏览、品读、赏析、美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力求做到读写结合。在长篇名著故事内容和情节把握方面除正常的阅读进度之外,还借助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来推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是指导学生以主要作品人物的活动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突破阅读的常规框架来整体性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且具有条理性,学生对于这种阅读方法都有着非常积极地态度。另外一种方法是指导学生以某几个重要事件来展开阅读,所起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十二、十三、四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回等,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

4、在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站在作品本身的思想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的分析便于学生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思想倾向,深入体会那个时代的价值和审美倾向。二是站在现代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这种分析方法便于引导学生站在客观、正确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在对作品的艺术性的分析方面,我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作品的基本欣赏技能的培养。同时,比较注重小组合作阅读的作用,小组合作阅读能够让学生突破对作品艺术性欣赏的程序化、粗线条和表面化的瓶颈,通过阅读更好的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和语言艺术等。

七、在单元学情调查问卷中,亦可酌情渗透相关长篇名著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引出与林冲有关的情节,推出许多有关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水浒传》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第二课堂,请每位同学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介绍内容包括作者的情况、写作背景、故事梗概、艺术特色等。还要有声有色地朗读一个相对完整的优秀片段。有时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8: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98条提到:“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 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苏教版语文教材更是将“名著推荐与阅读”写进初中语文教材。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相应地各地语文中考试卷名著题型不断涌现,其出场方式更灵活多样,考查内容更趋向于对长篇文学名著的“通读”、“精读”和“深读”。这样的变化使得长篇文学名著阅读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作为站在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即使现在名著阅读已经成为中考不可或缺的题型,但学生只是“勉为其难”地囫囵吞枣地阅读文学名著,更有甚者只是阅读选入《语文》教材的一两个“精彩片段”, 结果考试时一考具体情节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兴趣不足、时间不够、没有耐性、认知偏见等是他们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重重障碍。难道长篇文学名著真的是枯燥无味的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名著中有价值的地方及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展示给学生,埋没了它的价值。所以名著阅读一定要读出兴趣,一定要用最亮的点吸引学生。

“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三年六册《语文》教材依次推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优秀的文学名著 ,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但是这一板块的设计大多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名著推荐与阅读”,“推荐”的主角应该是语文教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先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之,激起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很重要。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变成“我‘悦’读”。基于多年的名著教学摸索实践,我认为可以从点滴入手, 用下几种方法激发初中学生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使学生愉“悦”阅读名著,现将我名著阅读教学指导的点滴做法小结如下。

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配套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是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教材选取了原著中的两个精彩片段,分别是《美猴王》和《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我们在名著教学时仅仅掌握精彩片段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无异于断章取义。

我们要把这些节选精彩片段看做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通过钥匙的开启,进而使学生在名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教师可以尝试以语文课堂为起点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以此激发学生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兴趣。

如《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一文记叙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方取经的路上途经火焰山,因火势凶猛,无法过山西行,后经土地公公帮忙,才知唯有向翠云山铁扇公主借得芭蕉扇,搧灭火焰山的火焰才能过山。孙悟空前往借扇,但铁扇公主觉得两人之间有仇隙,不肯借扇。于是两人激烈打斗起来,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把孙悟空一搧搧到灵吉菩萨那里,孙悟空取得定风丹再回翠云山与铁扇公主打斗,此时,芭蕉扇对他失去作用,铁扇公主打不过,逃回洞中,仍不肯借扇。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做小虫子,飞到铁扇公主的茶水中,顺着茶水到了铁扇公主的肚中,在肚中反复折腾,让其疼痛难熬,逼迫其交出芭蕉扇。结果铁扇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借他一把假扇子,火焰山的火不仅没有熄灭,还越扇越旺,把孙悟空屁股上的毛都烧没了。

这《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了孙悟空本领高强又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铁扇公主勇猛狡猾的性格特点。此外,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如土地公公、唱歌的樵夫、唐僧等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就此故事进行拓展,“一调芭蕉扇”已经如此精彩,其实原著在此之后更精彩,还有“二调芭蕉扇”、“三调芭蕉扇”到底孙悟空有没有借到芭蕉扇呢?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概括出此后“调”芭蕉扇的情节,利用上课时间邀请学生讲述。

此精彩片断如果仔细推敲,还可引出学生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孙悟空为何称铁扇公主为“嫂嫂”? 当地居民称铁扇公主为“铁扇仙”,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妖怪,她为什么唯独对孙悟空心怀仇隙,不肯借扇? 火焰山为何五百年来火焰滚滚……

其实这些问题不难解决,而且充满趣味性。一旦学生感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西游记》就不难解决。这里涉及到孙悟空五百年年前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 大闹天宫时打翻圣上老君的炼丹炉;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结果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故事精彩异常,脍炙人口;人物性情不同,刻画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阅读《西游记》。另外,精彩片段前的“推荐·阅读”、“思考·交流”、精彩片段后“附录有关资料”、“写作·活动”,都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相关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激发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的兴趣。

莫把课本当《圣经》,一味死记硬背,像个虔诚的教徒。学生在学好教材中名著精彩片段的基础上,广采博览,完成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由片段到整体的阅读,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

二、借用媒体,开渠引流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的兴趣,进而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

学生熟知的长篇文学名著几乎都被拍成影视作品, 这些作品在如今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借助各种不同的媒体,视频资料唾手可得。

初中生都喜欢看电视,如果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巧妙引导学生收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让学生将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同时也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和精彩之处。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看电视,是让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观看电视剧后,或多或少会产生阅读原著的想法。

如我在教学《西游记》这部名著时,通过网络下载相应的动画、旧版、新版的连续剧。语文课堂上,把下载的动画片《猴王出世》播放给学生欣赏,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的歌词响起时,学生兴奋异常,一下子产生兴趣,这是他们儿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别看他们已经是初一的学生,但童心未泯,两眼痴痴看屏幕,一集过后还意犹未尽。

这时, 语文教师有布置他们阅读名著的作业, 回家观看1986年拍摄的真人版《西游记》第1集 ,再阅读原著 ,比较辨析三者之间有何异同,并分析原因。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做,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看电视,又激发他们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借助不同的媒体,采取不同的名著阅读方式,多视角多方位地“悦”读名著 ,从而不感到枯燥。

此外,文学名著或影视作品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万家灯火”、“读书时间”等。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同时, 也把这些优秀电视节目推荐给他们观看,让学生从中直接聆听到作家及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阅读体验。

三、阅读笔记,精彩纷呈

阅读长篇名著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长篇名著的方法,方法正确,事半功倍,反之则往往事倍功半。而经过多年名著教学实践的摸索, 我认为让学生乐于读长篇名著最好的方法是写阅读笔记。

如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配套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水浒传》情节曲折起伏,人物丰满多样,整篇小说引人入胜。

怎样鼓励初中学生坚持把一百章回的长篇小说阅读完?怎样督促学生阅读到位? 怎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深思熟虑后,我布置了相应的读书笔记:1每人制订读书计划:每天至少认真阅读《水浒传》2个章回,50天内必须读完整部小说;2在每天阅读的《水浒传》章回内容中,至少摘抄200个字以上的精彩片断(精彩片断可以是优美的景物描写;可以是精彩的打斗场面; 可以是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3在摘抄内容的基础上,必须适当地加上自己对人物、情节、语文等方面的点评,点评要体现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为了落实这项工作,我规定学生的阅读笔记每天必须上交,然后仔细检查并及时反馈。

作业布置刚开始,学生怨声载道,明显缺乏阅读兴趣。毕竟静不下心,明代的长篇小说是很难“啃”下来的。当它成为每天的语文作业时,学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万事开头难”,随着教室后面“优秀阅读笔记”展示的内容越丰富,展示的人次越来越多,展示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豁然开朗,这个名著阅读作业原来与他们的智商毫无关联, 只要端正阅读态度,谁都可以上“光荣榜”。随着《水浒传》阅读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寻找到名著中有价值的地方、打动人心的地方,书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该出手时就出手”,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每天的名著阅读笔记再配套每天打分的“课堂演讲”,无形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阅读竞争的美好局面。

不到三个星期,教室里学生阅读《水浒传》蔚然成风:每天课余时间,学生手捧《水浒传》,仔细阅读,遇到精彩的片段,马上勾画圈点,仔细摘抄,并不时与周围学生交流,深怕自己所选的不是最精彩的;一旦摘抄好,就马上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把认为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的见解书面呈现出来。每一次检查收上来的阅读笔记本,总给我无尽的惊喜。学生摘抄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景阳冈武松打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经典故事纷纷再次呈现。

两个多月下来,学生在阅读笔记、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对《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了如指掌 ,记忆深刻 ;有学生对书中的精彩片断甚至能背诵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以阅读笔记为切入点,学生甚至对《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有所涉猎。这些都得归功于每天的一点阅读笔记,在持之以恒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长篇文学名著的“悦”读。

四、课堂演讲,展示风采

要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磨炼他们的阅读意志,激发学生对长篇文学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可以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可以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可以编写课本剧表演;可以举行课堂演讲、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名著读书活动,既可以开拓初中学生的读书视野, 又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眼界,拓展思想。

在众多活动中, 通过实践证明, 课堂演讲取得的效果最好。在语文课堂这个属于我们的阵地,每天坚持上课前三分钟为学生名著演讲时间。具体做法是:1按学号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为长篇名著中的经典情节; 2务必提前一个星期写好演讲稿,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站上讲台演讲;3轮到演讲的学生课前要把自己演讲的题目,相关人物及其性格板书在黑板上;4课堂演讲时要注意演讲的仪容仪态,由学生进行点评,从演讲稿和演讲技巧两方面进行点评; 5学生观众点评以鼓励为主,但不合格的第二天继续演讲,直至“观众”满意。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准备演讲稿,我专门准备相机,聘请学生为“小小摄影师”,把学生演讲的过程以照片或录像的形式保存,放到QQ空间,供学生点评学习改进。

在进行《水浒传》故事演讲时,一百零八将的精彩故事纷纷呈现。人物、绰号、相关情节通过演讲都给每个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杜倩倩这个学生,她演讲前的板书与众不同,下面展示给大家看:

武松怒杀潘金莲、西门庆为兄报仇

人物:武松绰号:行者

性格:武艺高强、嫉恶如仇、敢作敢当

演讲的时候,该女生对照黑板示意图,侃侃而谈,人物关系清晰,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赢得阵阵掌声。

学生为了留下好的影像,都认真研读原著;为了撰写好演讲稿,都阅读相关的名人书评,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进取精神日益高涨。

课堂演讲使学生成为长篇文学名著阅读的真正主人,阅读兴趣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联手家长,营造氛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 ,与家长联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每学期初给学生开列名著书单, 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 让当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制订名著阅读计划; 让家长保证在孩子的卧室里摆放一个书柜……这样在墨香四溢的环境中,学生徜徉在文学名著的美妙天地中,与中外名家亲切交谈,相信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建议家长一起参与读书活动, 如果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简·爱的自尊、鲁滨逊的坚毅时,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一次, 阅读到一个学生写的两千字左右的书评。题目是《解析宋江怒杀阎婆惜背后的隐情》,文章借用现代人的观点 ,首先解析阎婆惜和宋江之间的关系, 结论是阎婆惜连妾都不如,不过宋江可怜她,是养在外面的“小三”而已;其次解析两个年龄差异,一人已是中年,且面貌丑陋,另一人二八年华,貌美如花, 阎婆惜感情出轨是必然的; 最后解析两人的性格差异,宋江讲究兄弟义气,阎婆惜好逸恶劳,当阎婆惜动了那金子和告密的事情后,宋江忍无可忍,杀死阎婆惜是必然结果。整篇文章的观点虽有待商榷,但算有理有据,更难得的是用现代人的一些思想观点解析宋朝那点事儿,显得深沉犀利。询问过后,才知是该学生和他爸爸阅读《水浒传》、观看有关电视节目后,父女俩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灵、人格和情感正常地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数量显著提高,而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时, 提高阅读兴趣是基础。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力气用在平时,用在细微之处,从点滴入手,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悦”读名著。当学生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就会给他们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们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都将成为强大的杠杆,用它把大块的知识运用起来。

摘要:作者指出应从激发初中学生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兴趣入手,巧用语文教材、借用多种媒体、撰写阅读笔记、开展课堂演讲等手段,并且联手家长,营造学生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美好氛围,从而使学生由阅读升华为“悦”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初中议论文:点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关键词】名著阅读;尝试;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纲明确规定把中外十二部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分值为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省内外语文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考纲》引导中学生及全社会崇尚阅读,把我们的社会朝一个阅读型社会的方向引导,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一考查方向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6年全国两会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设立全国性的阅读节,引导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同时“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再次掀起了“三国热”和“《论语》热”。这些都为开展中学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尝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去适应,顺水推舟,去营造一个读名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去读去讲去写。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从“四大名著”中规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为每人必读,每人每学期选一本作为课外必读名著,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名著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每月利用作文讲评课开展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题的时机,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取10个人物,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反思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读、讲、写相结合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学生整体的阅读状况,笔者先发了一份课外阅读调查表,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平时读了哪些课外书?请写出书刊名。2.你读过哪些文学名著?请写出书名。3.你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是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时读的书多为期刊杂志类,读过的名著多为初中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书籍,诸如《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等,而高中语文所要求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只有21%的同学和6%的同学读过。在第3个问题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问卷调查发现的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读者》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教师近几年一直强力推荐;另一个是作为课外阅读,它具有用时少、收效大的优点,学生写作时可以活学活用,作文中每每获取高分。所以《读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时代浮躁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在保护其看《读者》的热情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著。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同时用好高考指挥棒,2007年福建省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对高中开展名著阅读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改变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学生引到名著的阅读上来,向学生阐明名著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线索结构,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进行阅读,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就会由内心浮躁变为宁静,就会由喜欢快餐文化到喜欢经典名著。

(二)构建平台,一石三鸟。

名著阅读开始后,为及时检查阅读成果,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写出来,讲出来。这次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读了《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后,把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作课前演讲,这就必须对人物故事进行整理概括,然后写出来,而上台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读讲写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只有课前短短的五六分钟,但展示给大家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式各样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谓形象丰富,妙趣横生。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弃义、有勇无谋的吕布,还是不事二主、从容就义的陈宫;不论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对丰富课外知识,提供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营养大餐。与此同时,课堂演讲成为交流的平台,名著的学习成果在三尺讲台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说促写,把名著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心得,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要把阅读成果转化为人物故事,这不仅要读,同时要学会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经历坎坷,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怎样进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给人们怎样的人生启示,作文中如何让观点与材料做到完美统一,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成文,这些检阅的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这也是一次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好机会。

(三)认识意义,引领人生。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荡,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表现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来衡量自我。从自我与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人生的榜样,从榜样中吸取人生的滋养,以此涵养人生,达到生活与思想的崇高境界。用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进《三国演义》,迎面是刘关张的“义气”。

针对《三国演义》中的义气,学生们在读书心得和作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要讲义气,但不能因个人的义气损害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损害集体的名誉,更不能因义气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多地赞叹诸葛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上一篇:寂若安年,与文字为伴下一篇:在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