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景观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外来文化不断影响之下,很多园林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1:

探析中国古典园林影响下的日本园林景观设计

摘 要: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是先辈们多年积累并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其涉及的艺术领域极其广泛,影响深远。而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并将其精华部分合理运用到设计中去。文章以日本园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其设计手法及文化内涵的影响,并以“枯山水”“茶庭”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国美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园林美学;庭院景观;枯山水;茶庭

一、中国园林美学中的“景”与“象”

“景”与“象”最早起源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文学领域,文人们热衷于对“景”“象”之境的描绘。渐渐的这种意境营造手法延展到诸多艺术领域中,其中對园林艺术影响深远。与其他艺术领域不同的是,园林艺术的塑造需要借助于实实在在的景物,因此用“景”来诠释实,“象”来代表虚,“景”“象”之境可以解读成虚实相生可以从有限跨越到无限的意境空间。这种境的塑造,不妨碍园林意境中的“虚灵之气”,不影响“境生与象外”的美感。

在我国园林美学中意境的营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意境的精髓便是形与神的交融合一,也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创造者的真情流露以及通过实际景物带给欣赏者的精神共鸣。所谓“景”“象”之境,“境”的描绘更加突出强调了实景与艺术感知的一条界限,由现实之景,带入到艺术之“境”,由此二者成为艺术中的“景”与“象”,因此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景”强调造园元素的联系与组合,而“象”更加侧重于景物虚灵性的塑造。简单说在“景”“象”之境中,“境”的含义较为宽泛,园林美学中的境指的是营造出来的艺术之境,它不仅仅包括实际的美景,还包含着由“景”所呈现出的“象”。

中国园林美学中,境中之景,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其自身有着丰富的融合性,便会出现司徒空所说的“象外之象”。意境是人们思与境相谐的产物,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思在境中形成“象”,“象”是不可见而可感的,在原景的基础上会萌生出更多的感觉,就是所谓的“韵外之致”。

二、以“枯山水”和“茶庭”为代表的日本庭院景观

在我看来枯山水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园林概念,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抽象的艺术。枯山水不是我们印象中用水景来描绘的山石、溪谷等自然园林景观。这种抽象的艺术景观在平安藤原时代被提及,在禅宗思想盛行的镰仓时代得到极大的发展,到室町时代中期枯山水的样式被基本确定下来。其中,京都的龙安寺和大德寺塔头大仙院最为人所知。枯山水即无水之庭,在加入文化内涵之后其形式也得到了深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砾代水、以石拟岛的全新表现形式。在枯山水中,砂砾是水的象征,用细腻的砂纹来表现水的涟漪、波涛、旋涡、流淌等,充分表现了水的灵动之感,所以砂纹的描绘在枯山水的建造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枯山水景观的产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日本缺水严重,加之石材丰富,为枯山水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枯山水的发展发展成熟也离不开佛教、禅宗、茶文化的推动作用。由于禅茶文化在日本的盛行,日本至今已有一半以上的园林全部或局部选用枯山水景观。

如果说禅宗思想造就了枯山水,茶道则创造了茶庭。茶庭又叫做“露地”,指的是在去往茶室路上所经过的庭院景观。历史上,室町时代初期,茶庭单指代通往茶室的小路,到了千利休生活的时代,茶道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寻求佛道的精神,茶庭结构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茶室与茶道精神紧密结合,对于茶道而言,即便是处于闹市之中,也需要一片净土与日常喧闹的生活相隔绝。通过设置蹲踞、石灯笼、飞石和敷石等重要元素来表现以侘、寂为情感基调的幽深景观。茶庭的作用是引导客人进入茶室并保持清静的心境,因此在色彩方面不可以喧宾夺主,在色彩的配置上基本以灰、绿为主,灰色的景观小品,绿色的植被,有的茶庭小径两旁还会用白砂取代绿植敷于地面之上,这种纯净的白色更为茶庭景观的整体效果添加了一丝素雅之气,保留材料本身的色调,避免了粉饰之后的世俗感。植被的种植也通常选用朴实无华的绿植以及气节高尚的梅花,避免色彩绚丽的植物花卉干扰到人们的沉思冥想。

枯山水与茶庭景观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二者都与禅茶紧密相连,虽然枯山水景观讲究“空相”,而茶庭追求“和、寂、清、静”看似有出入,但实质都是以“禅”为核心的。同时,二者的创作手法均为象征,追求“人佛合一”的侘寂之美,其中“侘”即简洁之意,“寂”为冷寂之感。只是在造园过程中枯山水通常用的是石组、苔藓、细砂石等极为抽象的概括元素,而茶庭则运用了小径、绿植、洗手钵、水井等较为具象的构成元素。二者实际上都是在演绎着禅宗的“空寂”,使人由小空间的建造进入自然的大空间,从有限到无限,从而体现了富有幽玄意味的审美情趣。

三、根植于日本园林景观中的“景”与“象”

日本传统园林深受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可以说与中国传统园林极具“亲缘性”,也因此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园林美学的内容。中国园林美学中最大的特点便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在造园的时候不单单看重建筑之美,欣赏角度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重点在建筑及周遭环境所引起的精神共鸣,也就是意境。追求意境的同时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给予游览参观者更多的审美感受与遐想,在其感受美的同时促成意偕境生。日本园林及景观设计同时也讲究中国园林美学中的借景、分景、隔景等传统造园手法,从而达到扩大空间,丰富景观层次,增添审美情趣的目的。

日本园林景观的发展受到了环境因素及历史因素的深远影响,也因此直观地呈现了对于自然纯粹之美的极端追求,注重精神层面,旨在体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之意。在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打造出日本园林景观所特有的“空寂之美”“侘寂之美”“物哀之美”等,而这些意境可以通过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表现方式来体现。在枯山水景观中,通常并不是字面上的全“枯”,在景观之外往往配有绿植,例如,龙安寺石庭背景树的应用,在增添景观隐蔽性的同时,还能扩大参观者的视野,使人们欣赏到庭院外的“景外之景”,这与我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借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借景的主要作用是把参观者的视线引向景观之外的景色中,引起遐想,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想象,让参观者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遐想,产生风景以外的“韵外之致”。园林中的植被与静态石组、砂砾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引起人们的禅宗冥想。

计成在《园冶》中是这样描绘借景的“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由此可见他对于借景手法的肯定与重视。由此可见,中日园林景观在运用借景时的目的是相同的:扩大视野范围,引发联想空间。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日本的园林景观和借景形式比较精巧,而我国古典园林在使用借景手法的时候气势磅礴,景观尺度也大了很多。这点不同与两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古代日本人比较矮小,土地不辽阔,门窗也以推拉式为主,景观视点以坐式为主,所以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世界,就要尽可能将园林景观微缩化。相比之下,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以室外为主,空间面积开阔,景观的视点也以立式为主,所以在景观的塑造上尽显磅礴大气。

通过初步的探索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园林的亲缘关系,且格外崇尚“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境的营造,茶庭和枯山水在意境的营造中,充分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与唐代美学家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颇为相似。景与象不仅仅包括实际的景色和联想之感,还包括着景象之外的虚空之意,不是对一草一木的细致刻画,而是对整个自然的体味与解读。也可以理解为枯山水讲述的并不是简单的山川湖泊、庙宇自然,而是在诠释枯寂、物哀。茶庭也不是单纯地营造寂静清幽的冥想空间,而是在描绘着“和、寂、清、静”。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日本园林景观的创造手法看作是唐代美学家司空图的观点的具体实践,而这种美学观点不仅把中日两国的园林美学紧密相连,也在某种程度上把枯山水和茶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形式联系起来。我国古典园林擅用圆门、假山石、墙垣,以及植被创造出曲折多变的园路,层层深入,逐步递进,使身在其中的游人感受着变化丰富的景致,这种造园手法就是“分景”。在日本茶庭中,步行道即使是在空地较少的地方也要设计得很长,目的是幻化出幽深的视觉感,与“分景”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园林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日本园林景观设计,并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启示作用。本文从日本园林景观最具特点的实例入手与中国园林美学相结合,从而探究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亲缘性”,不难看出日本在运用本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地将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部分学以致用,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今后的设计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批判性地继承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堀内正树.图解日本园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鲁迅美术学院

作者:张雨竹 张淇睿

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

[摘           要]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景观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外来文化不断影响之下,很多园林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设计有效融合,也出现了追求潮流,摒弃传统文化的趋势,导致非常多的城市园林景观出现严重的同质现象。园林景观的核心设计师依托传统文化,体现出差异,秉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将依据园林景观中的实例对各地域的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    键   词]  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即使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迅速发展,但传统文化依然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将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园林的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美感,而且还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对现代人也是一种激励。

一、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基本含义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在一般学术上,地域文化大概是指秦朝之前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在当下的理解中,地域文化是承接悠久历史独树一帜的国家和地区所蕴含的文化。当今世界对区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的理解,并且经过特定时期的演变,伴随着自然的变化、历史的变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政治中心的迁移,因此形成了特色文化[1]。

(二)园林景观的含义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里,以技术工程和园林施工工艺,有目的地将植物种类、区域地形和局部的建筑规划开来,在人工的帮忙下,让城市景观更加出于合理化,使得园林景观具有观赏和使用价值,提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在于设计手段和综合因素上,需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生态环境和园林艺术,经过设计师的创作和灵感设计出适合人类生活和欣赏的绿色园林景观,从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特色和历史的厚重感,从精神文化层面提升欣赏园林的艺术,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园林景观的相关设计有利于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良好的促进作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可以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还可以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极大地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发展通道。当地的设计师可以结合现代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让当地的园林景观呈现出现代感和地域传统文化的特色。通过这种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重点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而让本地和外地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地域文化,并以此为基准进行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实用性素材

园林景观这门学科包括很多范畴,例如人文艺术的科学和自然科学,核心的设计理念和思考方式受到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一个地区的文化可以为设计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作素材,然后再经过园林景观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而提高园林景观的总体设计水准。设计者可以深入当地的生活中,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中的独特性。这样就可以为园林的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因此可以为当地提供可以展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三、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独特性原则

如果设计师想要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那么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他需要关注当地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建筑以及其他的风格,更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具有的独特性,这样的园林景观才能在被设计出来后展现更加丰富的文化寓意。

(二)整体性原则

設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地域因素,还要依据客观规律把园林景观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都结合起来,让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得以提升,即不能以园林景观为主,忽略当地非常有特点的地域文化,这样的园林设计犹如空中楼阁,缺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就会没有灵魂。又不能只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而缺少现代感的园林文化设计,这样就会丢失很多美感,不够吸引群众的眼球。所以要将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这样的整体性体现才是最完美的园林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一,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时,对历史遗迹的开发与合理建筑需注意,能够使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第二,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科学规划好生态系统里的物质和资源的利用,以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一)当地地域文化传统得以保留

园林被设计师设计时,地域文化各不相同,后期园林景观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地域文化是设计师的主要参观理念,一般设计师设计时,灵感的体现和人文的特色,都需要设计师了解当地文化特点。因而,当一名园林设计师想要在当地设计完美的园林景观时,就需要第一时间走入当地的市民生活中,近距离地了解当地的习俗和文化特点,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再结合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

(二)防止模仿以及抄袭

园林景观的设计依然会存在抄袭和模仿,抄袭和模仿具体指园林景观被过度千篇一律地呈现出来。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有时忽视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实际利用却少之又少,地域差异性却无法得以体现,于是就产生了模仿问题;尽管园林景观中地域文化得到过重视,可是抄袭问题依旧存在,同一地区的地域文化构建相同没有创新,会影响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网络的不断发达,有些热度极高的园林设计在网上传播的过程中,就会被一些当地设计师模仿和抄袭,导致很多地区的园林景观都有相近之处,这就会导致当地的文化特色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个可以利用的好题材就被白白地浪费了。同时,同一个地区的园林设计有时也会形成千篇一律的形态,也是因为当地的创新性不足,进而造成当地和外地游客的审美疲劳,不利于提高当地旅游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2]。

(三)提取文化元素

设计园林景观时,需收集独特的当地文化资源,运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得以体现。景观建筑在空间结构设计手法上没有过多要求,但选取文化元素上给有电影的代表性,手法呈现多种多样,在园林雕塑、民俗、建筑语言上都有体现。例如在很多地区,都会有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或者有历史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可以结合这些文化元素利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在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还可以宣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四)防止出现问题难以落实

园林景观设计中,为提高应用效果和价值,充分体现地域文化,还应该从可行性方面考虑,要防止在当地设计结果落实问题的产生,这种可行性一方面是图纸设计过于完美,从而导致施工处理工艺无法满足,发挥不出最佳的工艺和效果;另一方面当地文化特色及风俗要求达不到园林景观的应用,同样问题难以落实。

(五)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现代手法相融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将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建筑特色、形态、布局以及现代化的设计方式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还可以体现现代化的特征,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在当地进行参观旅游。例如,很多地区就利用之前拆迁后的一些历史遗留作为材料,再结合现代化的一些元素和手法,能够让园林不仅可以体现当地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还可以展现现代化时尚简洁的特色。

(六)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视觉元素

在一些地区的园林设计中,视觉元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包括颜色、光线以及角度定位等诸多因素。这些视觉元素是体现美学价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园林景观需要一些很必要的视觉冲击进而吸引人们更多的兴趣,能够促使观赏者可以感受到背后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在园林的设计中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能够体现出与园林的总体设计最协调的色彩[3]。

(七)园林设计需要很好地掌握乡土植物

一个地区的乡土植物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象征,它能够很好的体现当地的独特景观。例如,椰子树就是海南地区中一抹浓郁的色彩,而白杨树则是北方坚强和刚毅的精神。所以在当地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将乡土植物很好地运用在当地的园林中。

(八)园林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社会景观

在观看各地的社会景观时,一定会发现其隐含着非常浓厚的人性化色彩。园林景观可以透露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但是却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社会景观相协调,共同反映出一个的地区文化的特点。在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加速的背景下,社会景观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城市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园林景观的实际设计要与匹配,可以运用当地一些特色材料和独特的工艺对人文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进而让最终的园林设计可以更加地贴近本地人的欣赏情趣。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应该与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结合各地域中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积极和引导的作用,将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可以不仅在色彩和形式上,为当地人提供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还可以提供一个休闲的憩息场所。在对外旅游展示上,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当地传统民俗和文化特色,让旅游的外地人更直接地感受到当地的特点,提高认同感和经济效益。园林景观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在促进其传统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发挥着本身独特的作用,进而提高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可以形成一张体现当地特色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劉春燕,刘玉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 建材与装饰,2018(35):52-53.

[2]尹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1):191.

[3]舒一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智能城市,2018(13):38-39.

编辑 陈鲜艳

作者:王娇

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3:

中国水墨画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水墨画的研究以及它对景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说明我们在做设计时要返璞归真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本民族特色,还可以传播中国精神,使当代景观更加赋予民族性,更快走向中国化。

关键词:水墨画;景观设计;虚实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

(一)传统思想对中国水墨画的影响

1.孔子儒学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之中,使得水墨画发展壮大。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水墨画家们,通过对大好河山,碧水蓝天的赞美把虚实相生似或不似的创造方法与人的个性相结合。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古代画家则擅长以“天地之气”凝聚成为山,融合而变为川,山川水木与人的“气”相互融合贯通,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体现出自身的人格,形成了“同构”的关系。这种绘画中人与自然地亲密关系也体现出景观设计中所追求的和谐人文观。

2.道家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

中国水墨画艺术发展史上,不单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很大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以独特思维理解宇宙万物、人文社会、人生哲学、提出清净无为的观点,提倡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则以采用大自然的观貌,从而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精髓,以之作为传统水墨画创作的根基和指导思想。创造出独有中国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符号的人文山水意境,把这种思想意境融入到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中是毫无疑问的设计走向。

(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作画特点

传统水墨画以线墨为主,追求笔墨的精华笔法精致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是笔墨内涵的要求。画家作画时以自身有力的笔法将自己的情怀融入到画中,使其更有生命力。同时水墨画追求虚实、意境、神韵、气势,讲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构图上讲究章法和布局,如散点透视法,使画家用自己的角度去描绘世间万物,倾注主观情感。同时讲究黑白的空间处理,通过留白的大小、疏密、主次的不同,使似或不似虚实结合的想象空间巧妙的结合起来,打造艺术张力,激发艺术想象力。

二、传统水墨画艺术精髓对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理念对景观造景的影响

1.造景的主从关系

一般来说,优秀的山水画在画面处理和空间关系上有主从之分,画面主要想表现的主体应当位于画面的重点,次要想表达的物体为衬托主体而存在,起到烘托主体气氛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有远景,近景之分。一副画如果没有主次会显得毫无条理,杂乱无章。因此,在水墨画中,主次关系十分重要,主次关系在色彩,大小,面积上不能完全相同但同时也不能毫无联系,要相互照应,不能独立存在。在景观设计中,同样为了突出主景,就要重点的营造一个景观,无论是构成景观的建筑、水体、山石还是植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刻画,有别于园中其它景观才能突出重点。

2.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地关系上,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处的景观环境时,任何的设计初衷都是依据人的行为需要而来且都源于人和自然地关系而来。人对自然的需要与追求是影响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启示,中国的传统水墨画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没有摒弃人,也没有摒弃自然,没有重点突出人的作用,表达人的功绩,也没有着重刻画自然,表达神的威力,而是把人和自然巧妙的融为一体和谐共存。水墨画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地平等对话,互动共存,和谐自然,是景观设计中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需要要重点考虑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手法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水墨画中虚实相生法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虚实作为水墨画艺术构成中一对相反而又相生的概念,在水墨画作品的每一个层面都普遍显现,尤其存在于一点一画之间,使得中国水墨画在艺术创作上有更高的意境。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得当,因此给人一种虚幻缥缈,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的感覺。这种创作手法给了现代景观设计无尽的灵感。

“虚与实”之间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彼此依存,能满足人们生活客观需求的主要部分和空间构成的实体形式则是景观设计中的“实”,而与之相对应的“虚”则是除去景观主体实际部分之外的成分,服从并服务于景观实体的需要。在处理虚实的布景设计中最终体现在设计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亲和统一”的原则上。

2.水墨画中空间布白法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留白作为中国水墨画表现技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营造水墨画空间感的重要手段。“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水墨画家们喜欢在画面中留出大小不一的,形状各不相同的空白,是中国水墨画特有的与其他画种不同的地方,也是水墨画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一副画的好坏不在于画面里画了多少景物,而在于画面的留白要恰到好处,并且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赋予画面灵动诗意之感,使画面更具深意。不同位置的留白和与之相配的实体景物的寓意也随之不同。留白是为了突出“有”,为了显示“多”,是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形象构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利用水墨画留白处理手法来处理景观空间的虚实结合。

从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表现艺术手法,对中国景观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领域中的重要设计思想和设计构想的源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布白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对开放活动空间的合理布局,是人们放松与休闲活动的气眼,为景观设计增添生机与活力。

(三)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形式对景设计的影响

中国水墨画讲究构图,也就是所说的章法,它决定着一副水墨画是否具有形式美,是否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一件优秀的作品必然具有着形式美和内容美,一个好的构图必定是有序丰富的,富有纯粹的视觉艺术,而景观设计同样具有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水墨画的构图原则与景观设计原则互通适用,并且前者影响着后者的空间艺术。景观规划中存在着平面构图和立面构图两种构图布局方式,平面构图是指景观中的绿地,水体,建筑,植物小品,交通道路等在平面布局中的比例大小用平面的构成方式表现出来;立面构图是指景观中的实体在太阳照射时的立面投影。这些景观构图都可以从水墨画众多构图形式中找到启示。

三、水墨画精髓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共性

(一)水墨画与古典园林设计的创作思维共性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中国古典园林都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都以艺术创造的方式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着作者的自然观。二者都是在认识自然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都在传统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水墨画中的道法自然,以情观景,气势和理势的概念,反映出自然山水与自然,艺术创作规律相符合,表现出和谐自然之美,深刻的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和传统水墨画一样,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在经营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大自然进行模仿与复制,而是更多的体现对自然山水的内在感受和精神理解。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喻我国的山水画,其妙在于象自然又不象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都要遵循自然之理,以此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二)创作者身份的重合

在中国园林建造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长期都是用对一副画的论点去讨论园林的建造理论,其产生原因是画家与园林艺术家身份的重合性。画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说画家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强大动力和缔造者。

如叶洮,康熙年间人,因画《畅春园图》深得康熙喜爱,随即派人以此画为蓝本建造畅春园。园林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叠山理水则聘请江南叠石名将张然。园内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造型古典朴素,不施加彩绘装饰。整体格调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将水墨画艺术风格融入其中,有自然灵动之美,堪称园中精品。体现了以画论指导园论,画家和造园家的身份重合。

四、水墨画精髓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他在处理苏州博物馆这一项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富有的文化特质,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水墨画融入的建筑设计之中。中国传统水墨画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内涵是超越时代的。贝聿铭用水墨画中特有的虚实阴阳关系和计白当黑的空间处理,通过大小疏密关系的重新组合加之以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完成了一项精致细腻的博物馆设计。其中的博物馆石景,以相邻的拙政园的白墙为“纸”,模仿了水墨画中的艺术精髓,摆设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数十块石头,来体现出中国水墨画所特有的美。创造出一处独具一格的现代水墨画实景。将中国水墨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更加体现出中国独有的传统美学现代设计简约精致的风格。

(二)张大千纪念公园

1.设计理念

张大千是世界闻名的国画大师,想到张大千就能想到他的水墨画。“水墨”是对他最好的诠释,所以公园的设计主题以水墨山水为理念,充分体现了张大千的特色,让人行走在张大千纪念公园中仿佛置身于他的水墨画里,充满意境。张大千主题公园符合水墨画意境中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理念,合理的利用自然使设计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2.张大千公园主题的表达

中国水墨画讲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更是以流畅灵动大气磅礴着称。主题公园的整体布局以顺畅的曲线为主,交通关系流畅,空间序列层次丰富,节奏张驰有度。以一个从北到南贯通水系,三个轴线布局五个景观带来展示水墨山水画的骨骼框架。主入口开阔,呈半圆形,两旁设有篆刻张大千书法的景观墙,在卵形的景观生态岛内部设有呈方形张大千纪念馆,方圆结合,寓意天圆地方,岛上风景如画,诗情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与水墨画之中。植物配景则选用荷花、竹子、梅花等来表现张大千画中的常有之物。整个公园设计充分体现了张大千艺术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的水墨画精髓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本文以水墨画精髓为出发点与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比较,通过水墨画的作画特点和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构图形式、結合景观设计的设计思想和经典案例展开对两者共同点的讨论研究。论文探索的创意点是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理论指导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不但使历史艺术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也不断发扬创新中国景观事业的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邰.想象的空间一中国画留自之诠释[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05):62-63.

[2]钱学森.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李昕蔚

上一篇:地基处理勘察中岩土工程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工程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