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摘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在城市语境下加强滨水环境的美观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滨水 景观 原则 语境设计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1.2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1.3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打造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不单要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同时要兼顾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的区视觉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

3打造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功能上的和审美上的因素之外,还与整个城市生活和消费群体发生着各种层面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

3.1河道的景观节点和文脉传承

景点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单元。将景点从各个层面有机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景观面,形成了景观体系的框架。景点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打造一份属于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使居民有生长于此的自豪感,给外来游人了解此地的新鲜感。如西藏林芝八一镇福清河景观规划分成三大藏粤文化主题景区:

(一)“太阳宝座”景区

“太阳宝座”景区包括从珠海路到奇正路、长约1.5千米的福清河河段及两岸滨水区,设计以“飘逸的哈达,串起两岸缤纷艳丽的花朵”为理念,“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淳朴和崇高的礼节,“藏花”浓缩了藏族人民热烈和豪迈的情怀,

“粤花”则是对岭南人文情怀的最佳代表。太阳宝座景区为福清河两岸的主要景观区,自北向南划分“民俗开篇、商业布局、文化中心、生态发展”等四大主题段落,沿线打造牡丹广场、太阳环广场、红花园、太阳宝座广场、木棉广场、桃花源等主要景观节点,展现了一幅寓意藏族人民和广东人民的美好情谊源远流长的诗意画卷。

(二)“香巴拉天堂”景区,位于林芝毛纺厂地块,以“藏式传统街区”为设计主题,主要体现藏族独特文化内涵,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文化娱乐、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成为林芝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三)绿色明珠景区:

“绿色明珠”景区,位于林芝中央林带,以展现“高原湿地景观”为主题,通过引入本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元素,包括花、林、草、田和水系等,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观风貌,展现“上帝调色板”的风采,打造成为一个集高原植物展示培育、工布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微缩林芝”的高原生态博览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生态情况,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引进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花卉,塑造体现林芝特色的大地景观。

3.2植物系统规划设计

植物根据功能需要,保证合理的乔木、灌木、草的种植结构,使绿化配植的层次和节奏更加分明,并注重色彩,季相变化。突出一季,一色,一景,使得四季常有绿,季季有景赏。

3.3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要与周遭建筑群体发生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3.4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4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总体景观和地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潜在价值,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景观自然性、文化性、人文性和空间多样性,应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来挖掘特色要素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人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杜锐青

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2:

简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

摘要: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多的人性化理念被运用到设计中,本文以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滨水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问题的研究,探讨城市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新时期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借鑒,营造出舒适宜人、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环境。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人性化

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陆地和水面之间的过渡区,常常有着自然生态景观赋予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其景观设计正逐渐被设计师重视起来,包括滨水空间生态环境设计,以及一系列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如:滨水公园、滨水休息区、滨水林荫小路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滨水空间,引发了设计师对多类人群对滨水空间使用需求的探讨。设计师们需要根据不同受用人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感受和空间尺度进行多样性设计,把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和人文历史相结合、和绿色城市发展相结合,营造出“以人为本”、“生态协调可持续”的滨水空间人性化景观环境。

一、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概念、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人性化设计因人体工程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开始大量生产以及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人们在追求机械设备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中产生。发展到现今,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被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领域所应用。景观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综合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性格特点、心理感受、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重要因素,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景观设计中空间布局、内部设置等,使景观给人们更加适用、更加舒适的体验,真正做到实用第一、景观第二。

(二)城市滨水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发展问题:滨水空间的设计,主要以防洪排涝为主的,更加注重于河道两岸水利工程的技术应用。在整体规划上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人性化细节问题需要推敲。根据多种方法对我国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进行调研,总结近十年来滨水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中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普遍缺少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工促使河道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城市水环境由于生活废水的不当处理而受到严峻的考验,未能被吸收分解的污水对滨水生态平衡有着直接的影响。

2.部分滨水空间景观的设计忽略了人和水的关系问题,缺少互动性和亲水性的设施和空间。公共空间不足导致的超负荷载客,造成滨水空间环境混乱。绿化水平低下,公共设施配套不完整,综合环境品质差。

(三)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溯,提升了人的地位,旨在设计出舒适宜人、功能合理的城市滨水景观环境。以保护为前提,强化地区特色景观,营造出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要以“科学发展”和“以人为主”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设计,建立健全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纽带,对城市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创造出服务更多群众的、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二、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滨水空间景观是生活在河湖岸边人们进行休闲娱乐、健身交往以及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按照景观的空间形态可以将滨水空间景观分为带状滨水空间景观和面状滨水空间。主要设计的要素有水体、堤岸、护岸、道路、桥梁和建筑。滨水空间景观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让人们感受到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同时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尊重人的文化需求。具体到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便利合理性原则: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注重空间开发的多样性以及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在空间的大小上有所兼顾,根据具体空间类型设置一定比例的休息区,在休息区通过种植乔木形成树荫,缓解由于强烈的太阳光直射给人带来的不舒适感(如图1)。在空间中设置健身、儿童娱乐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通过对景观道路的合理规划,形成便利可达的景观流线。在景观空间中合理的位置设立购物区域、公共卫生间、指示标牌、功能性照明等,为群众提供便利。层级分明的道路,设计细节上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使用人群的分析,在栏杆、扶手、坡道、座椅、人行道等的材质和尺度做出合理的选择,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安全至上性原则: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在景观设置上要考虑到活动场地铺装设计,尽量进行平面设计,控制弯曲和垂直的变化,以当地气候条件为依据,进行合理的铺装材料搭配组合,做到平坦、稳妥和防滑,同时在水边要设置安全设施,在垂直驳岸和台阶护岸的河湖中,如果水深超过半米,为了避免在岸边活动的人群落水,应该在河湖沿岸设置牢固的护栏(如图2),起到防护作用。在水边要设置显眼的警示标牌,对河湖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例如水的具体深度、禁止野浴和容易滑入水里等,给人警醒。

(三)绿色生态性原则: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植物的选择上,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进行搭配,避免在植物选择上追求新奇、稀有的种类,不合理的种植会影响滨水区植物的生物链,造成外来物种泛滥的灾害。同时,明确灌木和乔木的比例关系;明确速生树、中生树和慢生树的比例关系;明确落叶谢和常绿树的比例关系,营造出形状优美、色彩搭配和谐、结构层次丰富、种植气味清新的绿植搭配体系。

(四)历史文化性原则: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是城市景观的延续的一部分,是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和保护有地域特的景观环境。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重视与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的有机结合,保留并且合理地利用地区文化特色。设计师从社会发展的背景、自然生活环境等众多因素寻找创新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三、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要点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主要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利用绿化设计、丰富护岸类型等方法对滨水空间景观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为可以满足广大人们群众观光、休闲、娱乐以及日常运动的空间,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让人们达到从身体到内心的一种享受放松的状态。

(一)合理利用地形:合理的利用地形优势,营造层次丰富的滨水景观环境。我们通过对自然地形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水和陆地的交界处做设计,利用高高低低的地形构造,在不同河段营造不同氛圍,既让公众远距离感受到视野宽阔的水平面,也让公众亲自来到水边进行互动。

(二)利用绿化设计:利用绿化对滨水空间环境进行美化,通过高大的灌木进行围合空间,也可以把灌木和乔木组合来围合空间(如图3)。绿植可以营造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滨水空间景观环境。通过对不同种类、形状植物的搭配,进行空间划分,围合处独立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总体的状况以及防灾等刚性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将人工和自然要素融合成自然生态网络,实现滨水空间景观的维持和发展。

(三)丰富护岸类型:在滨水空间的护岸设计上,我们应该选择多样的护岸类型来丰富临水景观。岸坡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然缓坡、台阶护岸、垂直驳岸和自然驳岸,分为自然护岸和人工护岸两种,自然护岸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亲水互动和完整的水景环境。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要对自然护岸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倾斜式护岸(如图4)和阶梯式护岸(如图5)作为人工护岸的重要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较好的亲水性和视觉体验。

(四)规划道路体系:滨水空间景观内部道路体系是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道路可以把水域、绿地和周边的公共空间环境联系成为一个整体。通多对道路的规划,可以为我们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体系;提供便利、吸引社会群众的观光游览路径;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步道。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就是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公众便捷的交通功能需求,还能提供符合人性空间尺度、种类丰富的空间序列组合。

(五)控制建筑位置:通过对建筑位置的规划设计,有效地控制景观视线。在水面附近尽量避免体积较大的建筑物的出现,让空间保持一定的开敞性、通透性。最大程度达到水、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通过各个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多种景观设计要素的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至上性、历史文化性和绿色生态性等滨水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原则。努力营造出舒适宽敞、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安静舒心的现代滨水空间景观环境,同时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增添光彩。

作者:冼宁 方虹博

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基于LID技术的沣河森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如今,随着城市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造成雨水排蓄不畅,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生态失衡等问题,为解决雨水问题带来的困扰。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河森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为例,重点对公园滨水区进行景观生态优化及雨水系统完善,基于LID技术,采取“收集、储存、净化、循环利用”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LID技术在公园滨水区的合理应用,营造城市中的绿洲。为实现滨水区的生态景观平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LID技术 滨水景观 雨水利用 人性化设计 生态平衡

引言

滨水区雨水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大部分来源于自然降雨和人工蓄水,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生态平衡关键性问题。近年来,西咸新区降雨量大、雨水排水系统不畅,下渗率较低,难以形成自然的雨水循环系统,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LID技术,结合沣河森林公园场地概况,因地制宜,从雨水系统的改善、植物合理配置及场地景观空间优化三个方面,对森林公园滨水区域进行景观设计研究,解析LID技术在公园滨水区域的合理应用,实现滨水区生态平衡。

一、公园滨水景观的生态水资源利用制约因素与影响条件

(一)公园滨水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1.城市化给水环境带来的影响:滨水景观是城市场地文化和自然空间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泥建筑的大量应用,导致地面、路面的硬化,改变了滨水景观原有的生态基底和水文特征,缺乏场地空间生态活力,引起了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出现。城市化建设之前,在自然地势地貌条件下,植被茂密、渗水能力强,了0%左右的自然降水可透过地面自然下渗,30%左右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城市化建设后,植被面积减少,地面的渗水能力下降,70%左右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30%左右的雨水能够渗入到地下。城市极易出现“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情况,进而影响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因此,如何有效综合利用水资源,是建设滨水景观的重要任务。

2.公园滨水环境可持续性用水需求:从水的循环过程角度来看,公园绿地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节约用水,实现水的优质优用,合理调配,开发雨水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水源进行景观建设和管理。公园绿地用水的综合设计,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筹多种水源和水体合理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公园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条件

1.生态循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条件,遵循自然规律,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前提,以公园场地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排水压力,使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统筹实施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

2.以人性化基本出发点为主观条件,为游客和市民创造良好的游园休憩空间。

3.以缓解洪涝灾害等为自然客观影响条件,减少降雨积水和污染,改善水质资源。

4.以环保、生态、自然、和谐为制约条件,优化滨水景观建设,采取“渗、滞、蓄、用、排”的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LID技术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概念界定

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目前美国在处理雨洪问题上,一项被广泛应用的技术。LID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降低雨水,在利用雨水的过程中,让其技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森林公園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1.存在问题:目前,森林公园的雨水处理系统仍采用地下集水式收集方法,虽然达到了收集功能,但是渗水性较差,无法及时净化、渗透和再次循环综合利用。同时,雨水资源的饱和性,植物搭配结构层次的弱化,常常无法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排解与储蓄。加之,城市用水压力大,用水资源紧张。因此,改善其雨水系统,优化滨水景观的雨水处理方式,以实现最大效益的生态平衡。

2.研究思路

(1)解析场地概况。分析森林公园场地现状,协调降雨量、温差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优化配置雨水排水系统设施,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和生态圈,观察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搭配。兼顾公园绿地、树木、道路和铺装地面的自然下渗,以及积水的就地回收和就近利用。以“下渗为主,辅助回收”,先下渗净化,再收集利用,降低成本。

(2)明确设计理念。首先,规划理念明确计划和主题,使滨水景观载体融入文化艺术寓意,表达文化艺术内涵,巧于构思,富有感染力和表达力。其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滨水空间的地形条件,减少人为干预,降低治理成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效仿自然,将人工建造的作品融入自然,考虑人工与自然相协调。

(3)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森林公园在满足场地功能需求的同时,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注重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设计细节以人体工程学为基准,对公园的设施设备合理设计和安放,同时,做好滨水安全防护工作。

(4)雨水系统的形成与完善。基于LID技术,结合森林公园的地形地势,建造湿地,种植植被和灌木等,有效回收利用雨水,形成优美的景观地带。将生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人群在森林公园滨水景观的生态观赏与互动体验,感受生态水循环的原理与景观美景,寓教于乐,亲近自然,增进人与公园的自然联系。

(三)基于LID技术的森林公园雨水系统的措施研究与运用

森林公园滨水空间雨水系统的措施研究

1.基于LID技术的场地空间格局:

(1)营造生态水岸高差空间格局:通过森林公园水岸丰富的高差地形,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源头减排出发,经过中途传输调节,最后通过末端调蓄,如表1,基于LID技术措施在森林公园的应用,形成完整的生态递进圈层,场地空间格局与生态功能相互交融,灵活巧妙设计滨水岸线的生态布局形式,增添场地的趣味性。

(2)园林造景与生态协调融合: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结合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与山水地形的布局方式,通过与生态绿地、滨河湿地等类型的公园滨水景观相融合。在公园铺地的材料、形式、色彩、构件符号等运用中结合透水材料,缓解雨水路面积水的同时,可吸收地表温度,减少噪声,通过透水材料的过滤,降低对土壤的污染。

(3)人性化与生态化协同发展: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注重铺装在使用上的体验性,例如采用传统园林滨水景观的造型和透水铺装材质,局部点缀砖雕等传统符号,形成既有滨水景观文化气息,又兼具生态功能的滨水景观。还可根据滨水土壤性质及气候条件,融入森林公园文化内涵,营造滨水植物生境,形式与功能相融合,以符合人群的审美需求,景观与生态相互融合。使森林公园滨水景观逐渐发展成生态活力与人文文化气息生命力相交融的特色场地,人们在此游憩、欣赏水景、感受自然,形成沣河的一条独特景观长廊。

(4)生态功能为历史文化精神奠基:沣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西周的丰、镐二京建在沣河的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以沣河水系为水源。滨水空间作为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公园水形象的标识空间。因此,基于LID技术措施的应用,对良好水资源循环生态功能的形成,为滨水区域文化历史空间的营造,奠定了稳定的生态空间格局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LID技术措施在森林公园滨水景观中的运用

1.渗透技术

(1)路面透水铺装:森林公园的地面铺装采用透水混凝土,雨水可以通过透水混凝土进行下渗,如图1,从森林的公园的二、三级道路方面,选择碎石路面和面包砖路面。对滨水河岸观景台旁的路面坡度,进行合理配置,采用植被护坡方式,防止水土流失。采用道路铺装渗透技术,雨季时,道路排水系统可及时有效进行排水,缓解道路积水问题。提高改善雨水下渗系统的收集、渗透及净化能力,减少和避免雨水的二次污染,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

(2)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即生物滞留池技术,如图2,主要运用在森林公园的低洼地带,利用植被进行覆盖,雨水花园的植物通常选择耐水湿的植物,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和净化。使森林公园雨水系统及时收集、下渗和净化雨水,优化公园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公园的绿化成本和节约水资源。

(3)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如图3,应满足植物的耐水性和土壤的渗透性,并设置合理的溢流口位置和高度。森林公园的下沉式绿地主要包括生态树池和道路下沉式绿地。

道路下沉式绿地,要求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水性,渗透性,对雨水汇集有良好的渗透下渗能力,主要运用在停车区,跑道区域和主干道区域。

生态树池技术,通过树木本身的喜水性和耐水性,在收集渗透雨水和优化雨水积水下渗问题的同时,建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主要运用在森林公园的广场、健身区、休闲区、停车区等场地,有效控制路面积水,同时绿化环境,为游人带来绿荫。

(4)雨水渗透塘:森林公园的雨水渗透塘技术,如图4,使用于草坪的雨水渗透塘,并设计溢流设施,雨季暴雨来临时,可将雨水及时排出。雨水渗透塘的设计为圆弧形、梯形等,为场地的规划增添趣味性。

2.储存技术:森林公园储存技术以雨水湿地技术为核心,如图5,将雨水进行收集、沉淀、过滤、净化、调蓄的湿地系统,具有生态景观功能,达到净化雨水的效果。森林公园的雨水湿地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的植物所需要的水量。

3.传输技术:在森林公园的雨水传输中,如图6,对雨水资源进行汇集传输。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選择耐水湿植物,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群种和当地特色植物,避免和减少雨水给植物带来的伤害。同时,边坡的溢流口位置低于实际整体的地形,在植被间形成蓄水层,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传输处理,达到对水资源的传输功能。

4.截污净化技术:森林公园的植被缓冲带,如图了,建造在道路的滨水绿化带,有效地缓解径流流速,经植被拦截污染物,净化和缓解水质污染。

三、沣河森林公园滨水景观布局与结构解析

(_一)森林公园研究区位分析

沣河森林公园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是陕西省咸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绿化的重点项目和规划区域。位于沣河、世纪大道、扶苏路三角地带,森林公园是集观赏、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

(二)总体规划结构

1.因地制宜的布局:森林公园的滨水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根据现场调研,确定主景位置与形式、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重点对滨水景观区域进行解析,使总体布局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合理性。

2.滨水景观结构组织规划布局:森林公园的景观结构规划包含:主干道景观、结构体系、滨水景观、河岸景观。其中,森林公园的景观结构体系采用“一心、一环、各分段”的结构:“一心”是以中心湖为中心,位于森林公园的中心地段,为景观结构体系中心,是公园活动空间的中心点,为森林公园的景观构图中心,协调历史文化内涵与自然生态景观;“一环”以中心湖为中心,半径约600m的景观环;各段依次分布在东西南北各个区域的滨水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人工制造景观等景观点。

3.滨水景观生态用地保护布局:滨水园林绿地中景观生态用地,重点保护自然生态区,合理保护景观重点用地,确保园林景现生态用地可持续开发。其中包含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用地分析和重点景观用地分析。

(1)森林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用地分析。目前,森林公园内植被覆盖率高于了5%以上,有国槐、垂柳、桂花、银杏、红枫等30多种树木,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自然生态景观。

(2)森林公园重点景观用地分析。森林公园沿主干道的景点龟山马文化广场、沿城市道路的公园休闲广场景观用地和中心湖的湖边景观用地,是公园内的重要游览景点和休闲场地,公园采用“三点一线式”景观用地布局,形成由马文化广场、中心湖和休闲广场组成的主要景观节点轴线。

四、森林公园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滨水植物景观设计

森林公园滨水区鸟瞰图,如图8,规划包括各个功能分区,植物配置,如表2,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森林公园的树种选择,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合理搭配,遵循以下原则:

1.地域性原则。森林公园的滨水树种选择,以西咸新区的当地环境条件,优先考虑到具有最强自然生态功能的树种,抗病虫害,生长强健,并且应为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

2.适应性原则。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在森林公园河岸或水边,选择水杉、垂柳等适应水湿和抗盐碱的植物;在堤岸绿化主要以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等为主体;在自然岸边种植芦苇等乔灌木树丛等。

3.耐水湿原则,根据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结合各种植物的生长适应性特点,选择耐水性植物和喜水性植物,避免降雨量过大,造成对植物造成根系的破坏,种植耐水性植物,形成良好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

4.艺术性原则。在森林公园滨水绿化树种应符合美化要求,合理搭配。使植物在可适应条件下,发挥最大的生态功效,同时考虑植物在气候和季节变化上的规律,使植物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森林公园滨水植物与造园要素的搭配

1.滨水植物与水体结合:植物景观主要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季相来组景和造景。不同的水体搭配不同的植物配置。森林公园的水体主要为人工中心湖和生态景观河流——沣河,为突出水体的平静、开阔的美感,在河岸边种植了耐水喜湿、姿态优美的水杉和垂柳,充分利用原有乔木较好的优势衬托湖面美景。

2.水植物与假山石结合:森林公园的滨水植物与山石搭配,选用姿态优美的乔、灌木错落搭配,考虑植物与山石的大小、纹理、色泽及环境的协调。在表现山石优美时,主要搭配葱兰等枝叶细小的植物。

3.水植物与滨水岸线的地形结合: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主要考虑各个视点的观赏效果。近景——滨水区景观;中景——水面景观;远景——对岸的滨水绿地和城市建筑。自然式土岸,以草坪为底色,为引导游人到水边赏花亲水,休闲娱乐,可种植鸢尾属等花卉,形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滨水景观。而岸边植以大量花灌木、树丛及姿态优美的孤立树,提高色彩观赏效果。

4.水面植物景观设计:在滨水景观水面种植睡莲、荷花等植物,与水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吸引游人亲水观景。

结语

随着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发展要求,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未来,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举措。LID技术在沣河森林公园滨水景观的设计应用,通过低成本技术设施,实现高效益、可持续的景观生态平衡,缓解改善雨水问题带来的困扰,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以“渗、滞、蓄、净、用、排”为基本措施,重点解决降雨量过大,带来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同时,以人性化角度为出发点,协调场地历史文化与精神,亲近自然,参与自然,享受自然。最終,实现生态与人文和谐、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平衡与效益,为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与借鉴思路。

作者:李硕 孙响

上一篇:学校健美选修课特点研究论文下一篇:地市级烟草公司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