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创新

2022-12-22

第一篇: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创新

试论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重定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从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法入手,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引言: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实践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进而提升企业的旅游服务质量,在游客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在国内甚至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传统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找到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能够在旅游产业上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创新管理观念

旅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需要创新管理观念,树立企业核心文化,从而指导企业的良好发展。旅游企业作为为游客服务的企业,要重视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企企业员工的人格,尊重他们在旅游行业中的贡献,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文化归属感,在企业中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现代化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手段,对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旅游企业中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树立旅游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形象。

(二)创新管理方法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管理时也需要创新自身的管理方法,这样能够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首先可以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和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优势,增强旅游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价值。其次要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分配,建立重实践、重贡献的奖励制度,要提升一流人才的待遇水平,鼓励更多员工敢于进行服务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第三,要加大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时国内市场竞争,更是国际市场的竞争,旅游企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加大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旅游企业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管理人员在管理时可以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提升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三)创新管理机制

旅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能够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保证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创新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第一要建立科学的用人和晋升制度,能够给予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旅游价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企业要关心员工利益,将他们放在企业管理重要位置,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科学管理企业员工,努力为员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三,建立学习型的管理模式,即在旅游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相互学习,找到自身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企业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业良好发展。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及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确保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质量,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环境的监管,处理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其次要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要发掘不同类型的人才优势,调动他们参与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在自己的岗位中创造出更多价值。同时还要协调好旅游企业各项资源,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扩大企业的旅游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地位。

三、总结

综上所述,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之一,将会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旅游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第二篇:《建筑物定位与放线》教学设计

《建筑物定位与放线》教学设计 惠安开成职校付山明

一、教学内容

《建筑物定位与放线》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教会学生能正确计算放线时所需的测设数据并进行建筑物的定位与放线,为学生应用测量仪器与测量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利用原建筑物、建筑基线或建筑方格网、建筑红线、测量控制点进行定位; (2)能具有建筑物定位方案设计、数据计算、测量实施与精度检核方面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计算定位放线需要的测设数据; (2)根据建筑方格网进行建筑物定位;

(3)根据测量控制点的坐标进行建筑物定位; (4)建筑物放线:设置轴线控制桩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护仪器用具、相互协作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实践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定位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建筑方格网定位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控制点的坐标通过坐标反算计算数据,并进行建筑物定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放样时轴线控制桩测设的能力,设置轴线控制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五、教学课时:4课时 六:教案(附后) 教师授课教案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 第讲

第章

第周星期 第~节

标题: 建筑物定位与放线

授课班级 上课地点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能利用原建筑物、建筑基线或建筑方格网、建筑红线、测量控制点进行定位; 能具有建筑物定位方案设计、数据计算、测量实施与精度检核方面的能力; 知识目标:

(3)计算定位放线需要的测设数据; 根据建筑方格网进行建筑物定位;

根据测量控制点的坐标进行建筑物定位; 建筑物放线:设置轴线控制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定位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建筑方格网定位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控制点的坐标通过坐标反算计算数据,并进行建筑物定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放样时轴线控制桩测设的能力,设置轴线控制桩的方法;

任务 与 训练 方法

任务:

各组熟悉工作区域的地形图、控制点坐标与高程;明确工作任务,设计测量实施方案;确定定位放线的方法与精度要求。 训练方法:

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除实施阶段外,主要在“集教学与实训一体”的测量教学场所内开展,实施阶段在在校内建有控制点的实训场地完成。

思考或作业:

参考基础能力综合训练手册 后记:

任务建筑物定位与放线

1、实训目的和要求

(1)熟悉经纬仪或全站仪的操作。

(2)掌握直角坐标法放样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3)掌握极坐标法放样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2、仪器和工具 每组经纬仪 1 台、花杆或测钎 2 个、钢尺 1 把、记录板 1 个(或全站仪 1 台、棱镜 2 个),自备HB铅笔一支,计算器等。

3、基本概念 (1)、熟悉设计图纸

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间的平面和高程关系。 建筑平面图:建筑物的尺寸和定位轴线的关系。 基础平面图:基础边线与定位轴线间关系。

基础剖面图:立面尺寸、设计标高、基础边线与定位轴线间关系。 土类型

放坡起点

人工开挖 放坡系数

机械挖土

坑内作业

坑上作业

Ⅰ、Ⅱ

1.20 0.50 0.33 0.75

1.50 0.33 0.25 0.67

2.00 0.35 0.10 0.33

并留工人施工作业空间. (2)、现场踏勘:了解地物和地貌,调查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的情况。 (3)、确定测设方案

利用原的建筑物、利用建筑基线或方格网、利用道路红线、已有测量控制点定位。 结合书上的图讲述。

4、建筑物的定位和放线 4.1建筑物的定位

根据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定位。

(1)根据原的建筑物物外墙延长确定建筑基线,在基线上确定待建建筑物各定位轴线的投影位置。

(2)在定位轴线的投影点上测设直角,沿其方向量距得各轴线交点。 (3)检查调整:1/2000,±40″ 4.2、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基线定位

(1)根据坐标值可计算出建筑的长度和宽度和放样所需的数据

(2)按照直角坐标法的水平距离和角度测设的方法进行定位轴线交点的测设。 (3)检查调整:1/2000,±40″ 4.3、根据规划道路红线定位

城建区新建建筑物根据政府部门批准的红线测设。 (1)放样数据的计算 (2)测设 (3)检查调整

4.

4、根据测量控制点坐标定位 4.5 建筑物放线

角桩和中心桩开挖时挖掉,将轴线按轴线控制桩或龙门板的方式延长至槽外。 (1)、设置轴线控制桩

设在离基槽上口边线约2—4m处, 可投射至附近已有建筑物的墙上, 与定位桩一起观测(1/2000,±40″) 用于机械开挖且节省木材

一条轴用两个及以上的轴线控制桩控制 (2)、设置龙门板

1)设置距基槽上口边线约1—1.5m处侧面与基槽平行的龙门桩。 2)在龙门桩上测设±0.00或比其高或低某一数值的线。 3)按标定同一标高线钉龙门板,顶面位于同一标高。 4)根据轴线桩或定位桩将轴线投至龙门板顶面标定。 5)放墙宽、基础宽、基槽宽到龙门板上,用石灰撒边线。 教师点评:

(一)点评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

(二)点评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轴线投测前未对轴线控制点进行检查

轴线投测前应对轴线控制点进行检查,当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轴线投测。

2、经纬仪未进行检验即进行测量

在轴线投测前,经纬仪必须进行检验,否则严重影响投测的精度,甚至超出精度范围,使得返工重测。

3、消除视差不重视引起误差

读数之前要检查和消除视差,若不注意消除视差,会带来较大的投测误差。

视差:观测者的眼睛在目镜端上下移动时,物像与十字丝间有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十字丝视差,简称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尺像与十字丝分划板不重合。 视差消除的方法:重新调焦

(三)操作仪器中常见的不规范及损伤仪器情况:

⑴旋转制动、微动螺旋用力过猛,致使螺旋滑丝或锈死; ⑵脚螺旋在调节前未放到中段,致使后期没有调节空间; (3)仪器、工具旁边无人值守,或在仪器周围打闹; (4)迁站不规范;

(5)中心连接螺旋未旋紧,仪器从架顶上滑落; (6)在较滑地面上不做防护;

第三篇:《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对《Photoshop》课程的授课模式采用“三阶段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教学模式的内容、方法、考核进行了创新。

《Photoshop》作为一门计算机应用类软件课程正被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开设。它不仅仅应用于设计领域,同时作为一种常规应用软件,正不断被各类用户推崇并使用。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如何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主动快速并熟练使用常用基本的工具,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真正动起手,熟练掌握岗位设计技能,完成工作或生活中实际的设计任务和需求,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改进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教学实际经验的积累,我们已经对通过“三阶段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企业导师和专职教师共同授课

“前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中,由校内专职教师教学辅导,采用校企合作公司提供的真实项目为载体,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基本技能。“中、后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设计企业指导教师共辅导教学,模拟真实工作岗位情境,以真实工作项目实践学习。最后,由本专业所有教师、行业设计人员、全体学生共同评价学习效果。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首先,教学场地按照“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来设计,整个教学和实践设计过程,学生均在专业专用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便于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助、协作、互评等。

按照“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设计相应教学实践情景。教学环节包括:任务描述――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讲评――知识技能拓展等。教师的时间分配包括教师引导展示设计成品――学生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实施原则。

如下图所示

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分前期和中后期两部分进行。

1.前期(1-8周)

基础知识部分采用项目导向,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引领,使学生逐步将基本知识和工具能够熟练应用和掌握。并对常用快捷键了然于胸。学习过程如下表所示:

课前 布置前期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设计背景、搜集相关素材、案例等,通过任务驱动,提前动起来

课上 安排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设计,使“讲堂”变“学堂”

课后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命令,完成具体案例的设计作业

每周交回电子设计作业,电子笔记。学生自己讲解设计心得和收获,教师点评,其它同学提出意见建议,帮助同学更快进步。

2.中后期(9-19周)

将学生在校学习的项目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讲授设计企业常规的设计信息,(如下表),结合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情景教学设计,锻炼学生面对实际综合设计任务时的处理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最后完成和达到课程初期设置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平面设计师的任职岗位要求。

设计企业常规信息

如设计一款房地产广告的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分组-下发任务-实地调研--分析背景-选取素材-小组汇总-讨论-设计-修改-定稿-小组讲解演示-教师讲评-各组总结完善。

理论实践一体化

通过九年的教学实践,整个教学团队打破传统的先学后用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和技能要求,一直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本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专用设计机房,所以我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随时切换完美结合,增强了对设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积累相应的设计经验。

评价过程化

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大力改革,每周学生提交上周的基本设计作业;上台讲解自己的综合设计作品,包括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基本工具、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克服和解决等。老师进行讲解点评、给出意见、建议,学生互评。所以平时的成绩基本决定了学生本门课的最终成绩。真正做到了融评价与“教、学、做”的过程中。同时,这个过程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进行常态化的训练,是学生走向社会推销自己的非常好的途径。

教学模式的创新

1.内容的创新

结合课程改革前期调研成果和一线企业的实际设计流程和需要,对课程内容大力调整,结合企业真实的设计需求,开发了12个完整的设计教学项目。使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全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计划、组织、设计、讲解演示、评价等全过程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的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得到明显的锻炼和提升。

2.方法的创新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真实工作项目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教学做评”四位一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设计的积极性、主动向和创造力,同时也符合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3.考核的创新

将考核融入到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和设计随时与考核成绩挂钩,考核常态化,评价过程化。学生学习积极认真,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明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采用真实工作项目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具有独立设计制作“画面精美、图文并茂、令用户满意、吸引观众”的图像的能力。在学习了本课程后,学生具有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综合设计处理能力,可胜任平面广告设计、网页美工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岗位的设计工作。

作者简介:(1971--),女,山西朔州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头人,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取得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

第四篇: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宁波市戎徐小学陈卫民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并不像成人的职业美术教育活动那样呈现专业化的趋势,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拙劣的简单的模仿,而是儿童全身心的创造性投入。但“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遵循现代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规律,探询一种培养儿童天性与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更是达成新《课标》要求所必须的。基于此和为了从理论上探讨与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论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引导——创新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不仅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是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多元化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看中专业技能、技法的基础意义和先在价值,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技法的严密性,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新《课标》让没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改革开放已给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愉快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等,其成效已不同程度低渗透到艺术教育的课堂,素质教育的倡导,呼唤美术课堂教改实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多元互动而又有内在驱动力的课堂优化设计,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更具有人文性质,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为了从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发现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能象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问题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思想行为或作品中有所创新。该模式注重学生发现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发现,培养观察能力、知觉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创造性思维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推理等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最终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及作品中得以体现。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从整体角度考虑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探询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好奇心和寻根究底精神,提高对发现和学习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学会研究性学习,为进一步发现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科书和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更热情地走上创新的道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在“学堂教课论”一文中强调改革教学,使学生学习有兴味,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象注水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及“引之得当”、“引之得法”、“引之得益”凸现了启发性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教学不应该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去感受、发现、升华。

那么“发现”与“引导”在教学中的孰先孰后的问题,当课题提出之初曾引起过争议。黄顺基老师在《思维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一文中认为:“创新性思维总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二是分析问题,即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应用逻辑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明确问题的性质。第三是解决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论和方案。”我们知道,“物质”先于“精神”,世界万物是以“形”的状态而存在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物质”体验与感受的结果,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同样来源于生活。其中美术作品更是画家借“类形”或“抽象形”来反映“物质”与“精神”的。而美术这一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对“形象”的依赖性,因此,教学中对形象的“发现”先于对形象的“引导”,其结果是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美术与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一个完全重合的概念。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是以过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和终极姿态一并发生作用,其除了关心作品的效果,更对学生个性作用的过程效果关注。对美术教育思想和流派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另附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 M 艾曼贝创造性组成成分框架与模式的比较: 问题或提出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 工作动机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框架 学习

打破背景过程

学习

发现引导创新模式

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新发现

发现引导创新审美

依据课题创设情景讨论分析练习作品展示 评估学情展示视听试验比较表现自、他评 选取教法及实物推理综合师评

收集整理发现问题运用旧知应用新知体验 素材教具提出任务解决问题感受创新享受美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展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正确评估和归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储备,建立问题或问题情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要有趣味性,难易适度,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2、发现阶段。教师一方面通过演示活动把组成一般原理的基本(自然的、本性的)他们仔细观察。另一方面,又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

3、引导阶段。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试验、比较、推理、综合等,直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假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创新阶段。把穴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用于学生身上则往往是在思想意识、日常行为及作业练习(作品)中体现,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综合素质。

5、审美阶段。是学生对创作过程和作品的分享与体验,感受制作后的成功与喜悦,在自评、他评及教师点(简)评的审美中,认识美和有所新的发现。

以上五个阶段彼此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发现中有引导,引导中有发现,只是在各阶段中侧重不同而已。

五、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从模式的结构流程来看,是通过挖掘素材,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

1、正确评估学生知识经验的储备量,根据课题围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情景与问题的联系,从而“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索利语)。 2、教师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须的场所或场景及必要的材料(范图、媒体、文献等)。教师备课要编制明确系统的问题来反映教学内容,以问题带教学,在发现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讨论、试验等)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有计划的资料、情景的展示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对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闭门造车不可取,有感而发才是真。教学中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发现美的: 从学生身边的事、人、物、环境中去发现美; 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体会美;

从其他途径获取(如音乐、舞蹈、文学、媒体等)的间接经验中去感受美; 从操作绘画中去享受美。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最终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教师实施引导的过程。发现是基础,引导是关键。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认为“导”应该体现在:导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具象;导形象的审美性;导问题情景的创设;导表达问题的适当表达方式(如绘画、手工或综合表现等);导眼、脑、手的协调;导创作后的审美愉悦。

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鱼》一课为例,通过对两个平行班的比较教学,可以证明: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意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美术课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409班)

创新教学模式(406班)

课 前

预 习 任 务

认识书中的图片,思考鱼的结构划分。

教师:分析教材,评估学情;制作范图课件。

学生:阅读了解鱼的相关知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鱼。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学生能塑出美丽的热带鱼;

2、在塑鱼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1、2与前面相同;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受和体验生活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中

教学过程

导 入

出示热带鱼的图片,引入课题。

发现 引导

“你最喜欢的鱼是什么呢”引起谈话,导出课题。

新课讲授

1、鱼的结构划分讲解;

2、泥塑热带鱼的步骤讲解;

3、泥塑热带鱼的方法讲解;

4、应注意的几点。

1、媒体展示《热带鱼》,学生讨论热带鱼的特征;

2、出示模型,游戏“奇特的热带鱼”,尝试变化;

3、观察欣赏图片,认识泥塑热带鱼的方法步骤。

辅导

教师按统一要求进行辅导。

播放音乐,针对学生不同风格作个别辅导。

评价

按统一形式及作业效果进行评价。

自主欣赏,交流认识,突出个人风格;提倡创新,作业以促进审美为主。

课后

知识迁移

在掌握泥塑热带鱼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各种知识的迁移练习。如从制作到绘画、设计,从美术学科到常识、语文学科等的迁移。

作品比较

图(略)

图(略)

说明:从两件作品中可以发现:传统模式教学作品在画面的整体把握和制作手法上还是不错的,真实地表现了热带鱼及海洋的感觉,仍是一件优秀的课堂作业;创新模式教学作品则除了传统模式教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外,画中更有一种情趣,那翻动的水面与窃窃私语的鱼儿形成对比,本来和谐宁静的水下世界即将被垂下的鱼钩打破„„!这是情感的自然体现,这是审美的升华,是一种创新。

六、课题的思考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美术教学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技巧。小学阶段,重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作品产生“体验”性的影响,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为依据,选取材料或创设情景,很大程度上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另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如何通过发现、引导,以发掘、体现和表现课题的人文性质,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更高目标。 附参考书目:

1、《全日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美术教育》

2001年第四期、2002年第四期

3、《创造心理探秘》张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4、《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贺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5、《情感教育心理学》卢家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6、《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五篇: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研究论文

1传统美学与审美的定义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人给予全盘否定,主张与它彻底决裂,也有人大加赞扬,主张恢复这种传统。“似”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指的是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创作者在绘画、雕塑、文学等文艺作品创作中,通过某种创作手段把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物象描摹、刻画与塑造,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是文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形似”;而“神似”这则是种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而言,“形似”和“神似”只能算是“似”的子概念,以往总是将“形似”和“神似”作为各自独立和相互对举的概念进行研究,忽略了“似”这个总体性的概念。而文章将“似”作为“形似”和“神似”的总概念进行探究,以此为基础,再对“形似”和“神似”进行分析辨别,试图对创作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从认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特别注重在有机的相互关系中来表现艺术对象的生命与意境,也说明中国古人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特别看重整体性与相关性的把握对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进行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感情。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语言化图形和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设计师要不断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将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表现传达,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图形、文字、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三大元素互相之间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的重点。对于设计师而言,要表现其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基本要素,在传达信息时对这些视觉元素的选择,尽量以符号化、简约化的形式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从而在一般视觉习惯的东西方面有所突破。

3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碰撞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既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又具有一脉相传的体系,以多样又统一的风格,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那种特点浓厚、独特且富有魅力的表现出来,随着历史的沉淀、延伸及衍变,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精华的传统艺术体系,彰显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视觉形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主要是在表达某种情感和思想时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又或者将传统的设计语言融合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让其既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又具有传统元素的神韵和形似,体现出某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成功的视觉传达作品,其“形”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某些元素予以提炼、改造和运用而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在现代设计中采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方面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使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借用彩陶上的凤鸟图形,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鸟动感十足的翅膀两两相对旋转,则映射出现代媒体的特色。人们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造型的“意”,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艺术造型隐含的吉祥韵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参考佛教八宝“八吉祥”中“盘长”的设计,意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采用吉祥寓意的这种设计方法,使得现代设计少些商业气,多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表达思想和创作理念的再现,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同时也可以是少量的几种颜色甚至是纯色。另外,所用色彩并不局限于现实物体的本色,借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会使作品更生动,具有创造性的色彩更能体现创意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可以说象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有着一脉相传的器物和习惯,是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沉淀。中国传统文化众多设计方法,经常被现代设计师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反复使用,并不因为时代的不同、材料的改变及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使设计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传统文化关系却显然易见。如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其标志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就灵活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采用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以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颇具中国风格的中国银行标志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进一步证明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到现代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是一目了然,简洁明了,与版画或架上油画有所不同,集中概括已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通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将重点突出表现,而对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加以忽略,通过将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空间、时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以象征的手法去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能超载现实的构思,概括集中的构图,简练夸张的形象,以对比鲜明的色彩为手法,把所要宣传的事物突出表达,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在有限的画面中使人们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4结论

在现代是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而一律否定传统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来说是扬弃,如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割裂,现代艺术与设计将缺乏应有的基础,甚至会失去生命力。所以作为设计界后备军的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有责任、有义务继承传统文化,把现代设计与完美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艺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不断的延续下去,让设计师的头脑里注入传统艺术的精神并与现代设计意识相结合。

上一篇: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下一篇:竣工工程质量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