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新常态的理念下,应当注重乡村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品牌营销策略的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专业开发理念和能力不足,在乡村特色旅游的营销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乡村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应当注重乡村特色旅游营销理念的革新,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促进我国乡村特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性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区域性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篇1:

大泰山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摘 要]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泰山旅游的发展相对趋于平缓,本文通过对泰山旅游营销基本发展情况及营销特色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的4P理论提出发展建议,以提高泰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泰山旅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泰山旅游;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旅游促销

1 大泰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旅游行业的急剧发展,泰山旅游业的发展相对平缓。进入21世纪以来,泰山旅游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前行。2008年,海外游客达到19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1848.7万人次,泰安市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0.8%,2007年,在泰安市GDP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9%。

泰山是山东旅游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泰安是泰山、曲阜、济南“山水圣人旅游线”和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曲阜“齐鲁文化旅游线”两条黄金旅游线的支撑点。泰安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第七。在其他地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泰山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与其资源优势不成正比。

(1)入境游客客源分析。入境游客自2004年起有长足发展。目前,泰山入境旅游游客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2)国内游客客源分析。泰山国内客源市场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省内、邻近的周边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2 大泰山旅游营销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2.1 大泰山旅游营销特色

(1)政府主导。进入 21世纪,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泰山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构建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思想,对泰山旅游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动泰山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政府每年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促销、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建、旅游信息化建设等。

(2)系列产品的推出。在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中有多条线路,主要登山路线有文化游览线、风光游览线、休闲游览线、生态游览线。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泰安市围绕丰富休闲度假娱乐产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了森林旅游、体育旅游、书法旅游、养生旅游、修学旅游、夕阳红老年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使得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提高了大泰山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概念性、主体性营销突破常规。泰山景区提出了“月月有活动、节节有主题、季季有精品”和“景区设计开发、企业具体运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思路,组织实施各类主题活动2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策划实施“泰山冠军”、“山东老乡游泰山”活动,增加了泰山的吸引力。同时,策划组织民俗节庆活动。举办“平安中国,泰山祈福”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泰山“中国祈福圣地”的地位。

(4)“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促销的新突破。在旅游促销方面,采取“主动出击”走出去,通过业内洽谈与公众展示,使泰山旅游整体形象得到直观的展示。从2000年4月大篷车举行首发式以来,大篷车转战南北、纵横东西,足迹已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70个城市,通过活动已与 20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联系,500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2.2 大泰山旅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打造以观光产品为主,游客重游率低,平均停留时间短。长期以来,有关部门把泰山旅游主要定位在“观光旅游”上。因此,不少游人来泰山,就是看迎客松、爬十八盘、坐缆车或看日出。结果,泰山旅游程式化,缺乏鲜明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导致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一山独大,资源优势未能体现出来。泰山景区与周边景区、景点缺乏联系和呼应,各自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大泰山、大市场、大旅游格局。在地区结构上,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与县市区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泰安接待游客主要靠泰山,泰安旅游主要靠泰山形成地位和形象,到泰安旅游便是到泰山旅游,除东平县的腊山外,各县市区旅游形象几成空白,泰山巨大的“阴影”作用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中都对泰安旅游开发实现地域上的突破产生了影响。

(3)概念产品实体化未能开发到位。登泰山,保平安的概念经过几年的打造,对于游客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产品实体化方面未能充分挖掘出来。

(4)旅游商品打造欠缺。据了解,目前泰山风景区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总计有1800多种。但是,到泰山的游客却常常抱怨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购物消费占到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而泰山旅游只占16.69%。泰山本来有许多特色产品,如灵芝、女儿茶、泰山石制品等,但开发、设计、包装都赶不上潮流,销售渠道也不通畅。

(5)营销渠道建设单一。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主体,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在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但这恰恰是泰山旅游的薄弱环节。泰安市旅行社有 130多家,数量虽然很多,但规模小、层次低,全市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的行列;这些旅行社产品组合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对泰山旅游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6)营销效果评价系统需要建立。泰山旅游营销活动投入大、范围广、周期长。若只单纯注重投入而不对效益进行衡量和评价,则无从对既有政策进行修正,不利于泰山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7)价格手段单一。作为产业开发以来,泰山门票收入作为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稳定。实行淡旺季分别定价。统计表明,旅游部门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可拉动其他产业增加效益4~8元。在发展大旅游的过程中,要突破单纯依靠门票创收的局限。

3 大泰山旅游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

(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泰安接待游客主要靠泰山,泰安旅游主要靠泰山形成地位和形象,到泰安旅游便是到泰山旅游,泰山旅游又主要集中在一条路线。现在泰山定位于国山,却忽略了泰山深厚的历史与人文沉淀。与辖区内的大汶口文化、齐鲁文化等可以进行有效对接。

(2)产品结构有待转型。泰安市应从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向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型旅游项目转化。

(3)旅游商品开发需要精细化,生产规模化。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购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开发上相对成本较低,且对于游客的有形回忆具有强化作用。因此,集中精力创造系列具有泰山神韵的旅游商品迫在眉睫。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2 价格策略

(1)改变观念,在整体产品开发中,应该淡化门票收入的重点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相对应,门票只是价格体系中的一环,而不能代表全部。

(2)泰山年票即当地所谓的进山证只针对具有泰山区户口的居民发放。泰安市总人口为553万人,泰山区61万人。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0524名暂住人口。针对人口优势以及泰山资源分布的广泛,可以在泰山年票的发放上进行改革。

(3)联合销售。2008年,山东省旅游从单个景区“一票通”开始,逐步尝试区域旅游一票通,最终实现全省旅游一票通。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泰山旅游需要形成集群方能产生规模效益。主动与周围区域进行联合销售可以发挥联动效应。

3.3 渠道策略

(1)继续完善旅行社主渠道建设。泰山景区发挥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为旅行社提供便利,积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在散客接待方面,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泰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加盟电信运营商联盟商家,为游客创造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平台。

(3)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国内游客中,散客市场对在线旅游服务的需求最大。中国在线旅游市场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泰安市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培训旅游企业的互联网使用技术,建设系统的旅游营销渠道。

3.4 促销策略

(1)区分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促销活动。根据客源结构分析,适度细分市场,选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

(2)网络营销。建设泰山外文旅游网站,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功能,拓展网络宣传、营销、招商和服务领域。

(3)联合促销。加强“山水圣人”精品旅游线的国际宣传,联合济南、曲阜设计推介三地名泉、名山、名旅途舒适的服务,打造世界经典旅游品牌。

(4)虚拟形象促销。作为文化圣地,可以选择适当的形象、故事进行文学创作,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石敢当的传说可以与动漫结合,活化泰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阿拉斯塔•莫里森.旅游服务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马林.大连市旅游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8(8):134-137.

[3]郑德亮.泰山旅游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

[4]许峰.成都国际旅游营销的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8(2).

[5]赵樱.泰山旅游产品的开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收稿日期]2009-09-18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旅游目的地营销效果评价研究——以泰山为例》(编号:2009RKA259);泰山医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大泰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朱芳琳(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营销、服务营销;魏敏(1975—),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作者:朱芳琳 魏 敏

区域性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篇2:

乡村特色旅游营销策略管窥

[摘 要]在新常态的理念下,应当注重乡村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品牌营销策略的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专业开发理念和能力不足,在乡村特色旅游的营销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乡村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应当注重乡村特色旅游营销理念的革新,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促进我国乡村特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我国乡村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提出营销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旅游;挑战;营销策略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农村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政策支持,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将会加快。乡村特色旅游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注重生态保护,尝试采取现有的营销策略,丰富乡村特色旅游产品,解决城镇居民的高压力生活状态,提供更好的心灵释放空间,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乡村特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村特色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存在困难。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比较分散,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原生态的旅游资源通常集中在人迹较少的地方,因此,在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開发之前,需要投入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比较多,同时需要开展道路、通信、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的过程中,多家层面给予制度和政策的支持,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更多需要依赖地方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指导,吸引社会更多力量参与其中。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地方政府重视乡村特色旅游,投入比较多的资源,造成铺设的范围比较大,存在盲目扩张的恶性竞争,导致投入和预期的收益不成正比,影响到后期的旅游资源开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特色旅游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较慢,难以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造成一定的反差。

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存在比较大的矛盾。随着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借助这一时机,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其内涵提高,规模、特色和效益也随之提高,实现我国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中,相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浪费。新常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加重视内涵和效益的提高,应当注重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资源的优化整合。但是在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关系到资源所有人员、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的利用,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依然是未知数。如果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出现有失公允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多元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利益矛盾的激化,资源整合和主体参与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

商业化背景下不利于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保护。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文化是重要的资源,是最具有特色品牌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植入到乡村环境中,造成乡村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利益的需求,乡村特色旅游应当借助乡村文化的主体,满足城市人员对乡村文化感知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变和创造乡村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的乡村文化虽然承载着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并非传统的乡村文化,也不是乡村生活情景的再现,缺少乡村文化的内涵。这样的乡村旅游不利于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乡村特色旅游营销宣传的有效策略

发掘旅游产品亮点,彰显乡村特色。乡村旅游是一种特定的旅游方式,和城市有着明显区别,植根于乡村世界是乡村特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础。乡村有着清新的旷野、安静悠闲的环境、互助和谐的乡村文化等,是城市生活中没有的,在乡村可以更加贴近自然,享受生活。乡村特色旅游的产品有很多种,由于旅游产品的区域性、文化性以及趣味性,使得其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特色,但是有些旅游产品依然需要深入发掘亮点。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不可能将各类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在旅游市场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利于心理压力的释放,愉悦心情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比较好的情感认识和感悟。乡村旅游产品采取的不是市场直接销售和产品推销的方式,应当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差异,采取相应的活动的方式,体现出乡村特色旅游的特点,有效刺激消费人群的消费欲望。乡村有原生态、绿色天然、休闲娱乐以及农耕生活等各种品牌符号,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吸引力,能够满足游客的自我需求,引起游客的共鸣。这些品牌性的符号应当是乡村特色旅游营销中应当抓住的特色。

不断扩展营销渠道,加大旅游产品宣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比较大,产品呈现多元化,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扩展市场空间,增强市场影响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乡村旅游的起步比较晚,想要树立其品牌,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更加需要促进自身营销渠道的扩展。第一,借助高端品台开展大型的营销活动,将乡村旅游资源策划成相应的旅游产品,借助相应的平台或者有影响力的事件,达到宣传营销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借助公益性的营销活动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环保、关爱生命成为全球性的公益活动,可以通过公益性演出和公益性赞助等类型的活动,加强乡村特色旅游的宣传。通过这样的营销活动,拉近旅游产品和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产生亲近感。加深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理解。借助相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等信息渠道,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乡村旅游产品宣传中成本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小,借助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平台进行宣传,在乡村旅游产品宣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分析消费者心理,激发旅游热情。根据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态度可以将消费者群体分成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以及永不消费者三种类型,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是营销活动不断争取的对象。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现实消费者应当通过相应的旅游产品激发其情感兴奋点,使其保持着旅游的兴奋状态,不断开展旅游活动。对于潜在的消费者,尽管没有采取实际的旅游活动,但是具有潜在的旅游冲动,需要借助特色旅游活动及其潜在消费者的热情。通常情况下,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偏远,是远离都市人群的重要选择。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激发更多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首先需要对城市人群的生活感受和体会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以此作为基础,寻找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之间的差异,发掘城乡之间的情感切入点,构建消费者的消费情感桥梁,激发城市人群的乡村旅游热情。

结合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营销方式。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呈现多元化状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当促进营销模式的创新。第一,采取组合营销模式,设置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随着游客需求的多元化,乡村旅游在产品和服务上应当注重多样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规划中,应当注重组合方式的应用。在营销的过程中,呈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切实做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促进传统旅游资源和现代旅游资源的融合等多种类型的模式,尽可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第二,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随着我国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企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势,分散性经营、条块化分割等难免会造成旅游资源弱化,难以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在营销过程中,应当注重旅游资源的整合,采取相应的分工合作,坚持旅游产品营销原则,彰显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规模,增加乡村特色旅游的效益。第三,注重关系营销平台的构建。营销活动主要是企业和消费者、供应商、媒体、消费者以及分销商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活动,相互之间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程度对市场营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乡村特色旅游规划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和分析游客的感受和行为,开发更多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应当了解竞争对手,结合利益相关人员,通过营销渠道的融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对消费者产生不断的影响。

3 结 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呈现出相应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格局。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中,应当深入了解游客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营销策略,促进乡村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营销宣传的过程中,深入发掘旅游产品亮点,彰显乡村旅游特色,扩展营销渠道,宣传旅游产品,分析消费者心理,激发旅游热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新营销方式,促进我国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連新.浅析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J].农业经济,2017(5):139-141.

[2]许莲.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7(3):143-144.

[3]唐建兵.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J].荆楚学刊,2015(4):49-54.

作者:王妮娜

区域性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篇3:

我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体育文化资源逐渐成为现代旅游开发的热点。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体验性、高参与、高品味、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项目,极具开发价值。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的精品旅游,不仅能够满足经济时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目前国内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同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此各地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深度挖掘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探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营销对策,旨在为国内体育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丝参考。

关键词: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策略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和身体体质均同步提升,为此逐渐趋于对精神的追求。体育旅游在国外旅游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风靡全境,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多元悠久,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依托得天独厚、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项目,利用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可以对传统旅游经济结构模式进行补充,以期发挥民俗體育旅游资源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健身效益和文化效益,如何开发与营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为了时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1.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民族体育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在概念、范畴、类别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争议。民俗体育与人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随着国家对民俗体育项目保护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凸显,一些项目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民俗体育旅游

民俗体育旅游依托地方性特色民俗体育资源,以旅游为形式提供各种旅游活动,让旅游者能够切身参与、体验、观赏各种民俗体育经营活动,进而达到带动当地经济的目标。民俗体育旅游是近年来一项新兴文化旅游组织形式,与观光、度假旅游业同步发展,例如旅游节、庙会,吸引了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内容之一。民俗体育旅游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同样对于促进地区绿色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开发优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为了当下之急。

3.民俗体育旅游的特点

在民俗体育旅游中,民俗风格和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尤其是不同地域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都各有特色和差异,为此民俗性是民俗体育旅游的共性特点。其次,在民俗体育旅游中,能够欣赏到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表演和展示,观赏性极强,这对于旅游者无疑是一种文化视觉的冲击。最后,民俗体育能够提供各种体验和参与,让旅游者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过程中,感受独特的地域魅力。

4.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交通、都市文化的促动下,民俗体育正面临着同化的危机。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可以弘扬与保护传统民俗体育,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能够弥补市场竞争力低、旅游品种单一、资金短缺、资源参差不齐等弊端,确保带动地区旅游业的成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市场开发整合,最终为旅游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模式借鉴。

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构建民俗体育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式,要基于体育旅游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面向市场需求,时时关注市场动态,优化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内涵,做好市场的划分和规划,使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系统能够完美匹配、内容多彩、层次合理,确保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2.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协调

民俗体育并非静态实物,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肆无忌惮地掠夺,使得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创伤。而是要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做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筹规划,确保利益能够可持续发展。

3.将利益主体视为有机整体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正确定位系统,充分利用游客、学者、媒体、企业以及政府的作用,明确子系统的开发职责,深入分析自身价值需求,让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成为新的着眼点,确保系统内部公共部门层面、旅游开发产业部门层面以及边缘层面的互动效应能够充分释放。

三、目前国内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不成熟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名片,但是就文化市场主体而言并不十分成熟,产品开发不健全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旅游资源的开发滞后的地区大有存在。例如在我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鬼峰乡,当地的民俗体育开发了嬉鱼灯、扑蝶舞以及目连戏等项目,但是开发的规模不够,市场主体尚不成熟,存在方式相对零散,市场品牌效应并未形成。

2.专业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人才缺失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营销和开发,需要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既擅长地方特色民俗体育的表演,又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寥寥无几。有关体育活动的物质遗存,导游只是简单的讲解,游客无法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此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3.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不足

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充分利用其风俗民情优势打造民族旅游业,这无疑对民俗体育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很多体育旅游都存在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而过度的开发和破坏,使得旅游资源景观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体育资源旅游项目相对匮乏的地区,一旦受到损坏,或者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不足,都会降低了体育项目营销的质量。

四、我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1.挖掘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对民俗体育进行创新开发研究,应将其作为传统气息生活文化的有效载体,深入的整合与发展各项资源,按照礼仪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节日,基于社会现象,遵循人们个性化、多元化旅游需求,结合当地村落、自然风光、民俗体育类型的特点,充分拓展与挖掘体育旅游产品,与旅游进行深度的融合,做好体育旅游产品以及优化路线的开发。利用其自身资源的先天优势,推动后天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在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还要秉承文化遗产的展演为主题,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相关硬件设置,深入拓展民俗体育休闲类型,最终构建多元化、休闲化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2.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及影响力

各地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借助时代传媒的宣传作用,增加对本地旅游景区、民俗体育资源的宣传,展现本地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的魅力。同时举办项目招商引资洽谈会,开发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吸引企业家投资民俗体育旅游业,确保旅游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邀请有关的专家,自主举办旅游活动,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宣传效果。在宣传对象的考虑方面,要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宣传,因为该部分群体将是稳定和忠实的目标市场,培养青少年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和兴趣,无疑对开辟本都体育旅游市场极为有利。此外不能仅限于国内的市场,还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外游客介绍本都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

3.实现品牌战略

按照地域特点,民俗体育项目也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一些地区的旅游项目种类繁多,甚至达到了不胜枚举的地步,但是就关注度而论,很难达到有影响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做好整体规划,根据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做好整合,确保开发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正所谓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在于精,而不是数量的多少。优质特色的民俗项目哪怕只有一个,可能也会享誉全球,可见品牌战略的利弊。为此,政府要适时加大扶持力度,依托成熟的旅游营销模式,发挥民俗体育旅游盛会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将其作为带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支撑点,有机地融入农家乐、休闲娱乐、地方美食等项目,将招商、竞赛与旅游纳入其中,确保发挥品牌战略的效应。

4.有步骤、有计划对于地开发

首先,对于单独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应该等待时机,做好充分的部署并结合配套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这样才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其次,进一步开发利用结合民俗文化旅游村,克服风景区域城镇化倾向,展示特殊民俗文化,将特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让旅游者感受到重返大自然的乐趣,確保民俗体育文化保持原貌、集多种功能,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最后,建立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团队,让旅游者全方位参与到民风、民俗的活动中来,这样既增加娱乐休闲的时间,同时促进旅游市场的活跃并刺激消费。

5.经济利益视域下开发经营保障措施

首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民俗体育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与生存力。加快自身创新和改革,依托现代企业的制度标准,寻求民俗体育旅游经营改革新路径。通过上市经营、合作经营、转让经营的方式,实现区域性规模经营,发挥专业管理和品牌效应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多方投资,推动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真正将民俗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其次,规范经营的内在需求,加快产业融合步伐,合理布局目标市场结构,多元延伸的经营目标,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提高民俗体育品味和形象。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网络体系,响应教育的产业投资意向,提高体闲产业及民俗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民俗体育旅游国际化人才。此外,提高民俗体育旅游经营管理,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条例,强化配套服务及保障体系,规范风险责任认定条例。

总之,我国各地区都有着独天得厚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应该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开发,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综合考虑民俗体育旅游利益主体,优化产业融合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实现旅游市场经济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缪祥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左林,张跃敏,王艳云.广东省海岛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2):4-5,8.

[3]王玉珍.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王奇,郑代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37(8):72-75.

[5]胡静静,陈建霞.皖南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69.

[6]王咏红,冯长明.环鄱阳湖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52-153.

[7]董好杰.洛阳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24-126.

[8]陈兴中,方海川,汪明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16-19.

作者简介:莫双溪(1988.08- ),男,广西忻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莫双溪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运动医学研究论文下一篇:产后抑郁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