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2022-05-01

[摘要]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太原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全域旅游是其发展的新突破口。通过分析太原市的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旅游资源优势,得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太原市基于全域旅游的营销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质公园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质公园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篇1:

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南沙新区湿地旅游资源客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开发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剖析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湿地旅游的相应对策,为挖掘湿地旅游市场的潜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旅游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沙湿地;湿地旅游资源; 客源市场分析

一、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公园是在全球倡导保护湿地,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大背景下的一个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存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并依托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南沙区于2012年正式称为国家级新区,湿地作为南沙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政府正充分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价值和候鸟迁徙的自然资源优势,极力将其打造成为环珠江口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近年来,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综合体(陈宜瑜,1995)。学术界存在许多关于湿地的不同定义,目前,最具权威性且得到国际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其规定:“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刘青松,2003)。”其中,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契合,是介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与传统公园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生态之园。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达到保护湿地资源与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Thayer R L,1994)。

湿地旅游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为目的而对湿地资源进行的利用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开发模式(郭春华,张今会,2009)。其中,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万绪才,1998)。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而研究(院玲玲,杨太保,2004)。然而,纵观学术界,大多学者主要是从建设现状、效益分析、开发模式等视角展开研究湿地旅游资源,而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切入点展开实地调查分析的研究不多。湿地旅游开发是一种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本文选取南沙新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有助于研讨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为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的确定、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意义,同时弥补目前学术界关于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不足。

二、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选择

南沙新区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地处穗、港、澳“金三角”中心,南沙湿地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万顷沙镇南部的16涌至21涌,资源分布集中,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因此本次选择该区域作为调研对象,且重点调查区域内的主要湿地旅游区及游客聚集地,包括南沙湿地公园、十九涌渔人码头及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以保证此调查研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统计、走访交谈、仪器测试和文献查阅等方法,通过对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获取南沙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一手资料。游客问卷调查在湿地公园、十四涌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三个游客较聚集的地段进行。商家问卷调查主要在十四涌的13家海鲜加工食店进行。两类回收问卷的有效率都很高,其中游客问卷有效率为94.5%,商家问卷有效率为100%。这表明问卷质量较高,调查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三、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一)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1.游客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在随机调查的游客中,男女性别比约6:4,样本随机性较强。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1.7%;在职业方面,离退休人群占36.2%,排第一,企业职工占18.6%,排第二;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数最多,占45.2%,其次是收入为1500-3000的人群,占33.0%。统计表明,前往本区的游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和离退休人群,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倾向于自然生态类的旅游景点,一方面能满足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在区内吸收负离子有益健康。同时由于本区属低消费旅游景点,因此游客以中等消费水平人群居多,结合我国中等消费水平的国情,表明本区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客源的数量。

2.客源地结构

广州本地游客占75%,珠三角其他地区(除广州)游客人数居第二位(21.3%)。这表明到南沙湿地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广州市本地人居多,侧面反映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的集中度较高。

(二)客源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动机。在188位被采访者中,来此品尝海鲜美食的游客占67%,如果加上购买海味特产的目的,二者占了总人数的75%;娱乐游玩的游客占16.5%,而以休闲观光为目的游客仅占8.50%。南沙新区属于沿海地区,游客到南沙湿地旅游的主要是被当地新鲜美味、价格实惠的海鲜美食所吸引,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应更多地注重顾客需求,同时反思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区,却不能更多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景区生态元素的创新性方面需有所改进。

2.旅游信息来源。约72%的游客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亲戚朋友介绍)得知南沙湿地区的,而且大部分游客对南沙湿地公园并不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是现在年轻人了解南沙湿地的主要途径。而调查发现,仅有28.3%的年轻游客反映他们是在网络上看到别人的微博或是在贴吧上看到别人分享自己在南沙湿地游玩的心得之后才产生来游玩的动机。由此可见,南沙湿地旅游景区的媒体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大部分的宣传都是依靠游客以自发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

(三)景区吸引力分析

1.主要景区过往车辆追踪

通过在湿地公园、百万葵园以及十九涌路口追踪100辆过往车辆的行踪来分析三个景点的旅游热度,进入景区车辆占总追踪车辆的比例越大,则说明该景点的吸引力越强。数据显示,进入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的车辆分别占比17%和41%,而进入湿地公园景区的车辆仅占6%,可见相对而言,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强些。同时,追踪发现100辆车辆中只有少数车辆同时去两个或两个以上景区,这反映湿地景区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湿地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店、指示牌、宣传广告等不足有关。

2.主要景区“十一”黄金假期旅游数据分析

从万顷沙湿地[2]主要旅游景区在旅游人数接待方面的数据[3]显示,对比2010年、2012年及2014年的数据,百万葵园在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约179950人次,客运车次记录总数约21248辆次,旅游营业总收入约140865万元,三者都比2012同期有所增长。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则都出现减少趋势,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湿地公园。造成这种旅游客源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湿地公园的宣传力度不及其他两个景区;二是湿地公园出于对候鸟和红树林生湿地态系统保护的需要,有意严格限制旅游人数。

2012年各景区在十一黄金周中游客人数变化情况总体趋势都是先升后降,高峰值都出现在10月2日,其中,湿地公园的递减趋势比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都要明显。2014年十一黄金周中,百万葵园在10月1日出现游客最高峰,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最高峰出现在10月5日;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游客最低值均出现在10月4日,而湿地公园在10月2日开始就出现低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0月4日。三个景区无论是在2012年还是2014年,其旅游人数变化曲线大体相似。

这表明,随着旅游日渐常态化,人们对待旅游活动日趋理性了。游客们大都会避开旅游高峰,选择游客相对偏少的景区旅游。而且,游客们趋向于将近距离旅游景区安排在黄金周的后期,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四)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根据客源地的不同可划分为广州本地市场、珠三角(除广州)市场、粤东、粤西、粤北市场、港澳台市场和其他省份市场。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可以用地理集中性指数(G)来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n为客源地总个数,T为各客源地接待游客总数量,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一般来说,G值越小,越接近0,旅游客源市场越分散,经营越稳定,但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反之,G值越大,越接近100,说明旅游客源市场越集中,经营越不稳定,故G值以适中为妥。据表3和公式(1)计算得出南沙新区旅游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性指数G值为78,说明南沙新区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虽相对较为集中,但稳定性较差,市场结构有待改善,应加大宣传服务水平和力度,以增强湿地公园、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等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扩大粤东、粤西、粤北、港澳台和其他省份的旅游市场份额。

(五)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竞争合作分析

近年来,随着旅游投入不断增加,南沙区旅游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整个南沙区共接待游客数约950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4%。值得一提的是,南沙湿地被评为“羊城新八景”,极大地提高了南沙湿地旅游的影响力,一方面加强与周边部分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另一方面则与同质性较强的景区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其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的竞争合作关系如表1所示。

四、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开发对策

(一)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原则,严格控制工业发展

湿地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南沙区的宜居程度。作为城市湿地,南沙湿地除了要发挥观赏价值之外,更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政府应坚持保护湿地原则,严禁在南沙万顷沙一带(特别是湿地附近区域)进行工业建设。已有工厂考虑搬迁。若搬迁困难,应对其排污进行严格监控。

(二)以国家新区为契机,打造广州旅游新增长极

展现广州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延伸珠江深度游品牌路线,促进广州旅游业发展重心南拓,成为广州旅游的生态新名片。同时,可利用其连江靠海的区位条件,探索在本区域内实行粤港澳三地游艇牌照互认、海域使用权拓宽、免税购物的政策优惠,落实粤港澳旅游合作先行区及新平台,论证南沙游艇俱乐部建设可行性。

(三)着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污染

目前,调研区旅游交通条件欠佳,自驾游占主导。考虑到本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建议从水域交通及陆路交通两方面发展区内与区外相联系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网。具体来说,第一,开发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二十涌的横向道路,贯通各涌的东西部;第二,依托南沙干道,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也可以考虑在湿地区内开发小型观光轨道火车;第三,进行环湿地海景河景和环围垦养殖区建设旅游自行车道和生态步道;第四,设置交通节点,规划旅游交通换乘枢纽站场,供游客搭乘电瓶车等景区内公共运输工具,节点可设置在各涌的路口以及景点的门口。

(四)从细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旅游硬软件设施

作者:顾丽婷 徐越 宋焱

地质公园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篇2:

全域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太原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全域旅游是其发展的新突破口。通过分析太原市的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旅游资源优势,得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太原市基于全域旅游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营销策略;太原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127

1 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2016年国家旅游总局开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至此,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域旅游”的新纪元。

2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太原市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导向

近年来,煤炭行业持续低迷,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太原面临着“一煤独大”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同等城市相比,经济增速相对缓慢,加快产业转型成为必由之路。而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有2500多年的建成历史,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太原市旅游总收入683.98亿元,占本市GDP总量的23.14%,共接待国内游客5666.17万人,国内旅游收入678.66亿元,可见其旅游业潜力巨大。[2]

2017年,太原市政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和提升景区的品质内容,大力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同年,太原市阳曲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域旅游的提出,有利于加快太原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2.2 太原市旅游资源概况

太原历史悠久,有4700多年的历史,其中建城史2500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其中包括晋祠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太原共有10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

2.3 太原市全域旅游发展优势

2.3.1 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太原市三面环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3]历史上,太原为九朝古都,且许多皇帝都在此兴起,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太原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2 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东部,是山西省的交通中心,辐射省内各大旅游区。铁路四通八达,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机场通航航线110条,通航城市60个;有4条高速公路连接省内外,交通便利。

2.3.3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近年来,太原市新建改建主次干道31项,改造背街小巷32条;推动54个城中城改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00%,均公园绿地面积11.56平方米。[4]太原市现有旅行社273家,占全省旅行社总数854家的31.97%,其中包括3家全国百强旅行社。全市现有旅游星级饭店62家,占全省总数284家的21.83%。

3 目前太原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品牌缺乏明确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在使旅游城市在游客中形成生动、鲜明而独特的感知。[5]太原市旅游形象定位于历史文化型城市,但历史包含了广泛的内容,类型多样,且以此为定位的城市较多,很难表现城市自身特色,发挥品牌效应。2013年太原市提出“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但对太原历史不了解的游客会对“唐风”产生歧义。这里的“唐风”是指古唐国,西周时期,周成王将其弟叔虞分封到唐地,而不是指李唐王朝。

3.2 旅游产品单调,结构单一

太原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单一且多为观光景点,同时缺乏规模性综合性景区,单一景区很难延长旅游时间,也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6]在景区观光过程中,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也很少有特色的食品和纪念品,缺乏文化体验和参与,很难给游客深刻印象。

3.3 旅游产品知名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太原市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全国、全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较少。游客主要来源于本省市区以及河北等相邻省份,其他省份对太原市旅游产品还比较陌生。再加上缺乏对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深刻挖掘,导致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较差。截至2015年年底,太原市共有10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景区不仅数量少且知名度低,旅游业发展缓慢。

3.4 营销观念落后,缺乏宣传

太原市的大部分景区属于政府主管,管理权和经营权较为混乱,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管理者营销观念的落后。另外一小部分景区虽然实现了景区的市场化,但营销观念落后,从而导致了太原市景区营销模式的落后和宣传的缺乏。目前太原市景区宣传仍然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3.5 旅游娱乐业处于空白

近年来,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旅游模式的转变,使游客更愿意通过文化娱乐节目来快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并形成文化的认同,例如,丽江古城的《印象丽江》。太原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有《一把酸棗》等高质量的文化娱乐节目,但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脱节,并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作用。体验当地美食成为了旅游的一大热点。历史上太原处于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是太原市除食品街外,景区并没有配套的高规格美食区,很难满足游客味觉的体验。

4 太原市全域旅游的营销策略

4.1 全域旅游的品牌形象定位

历史上太原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地、政治经济中心,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各民族的冲突和融合促使太原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也形成了太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尧的都城是唐,到西周时期唐叔虞封地,都是指古唐国。而为纪念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现是太原市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太原市旅游宣传应是使用古唐,明确其文化内涵,避免歧义。历史上,太原泛指的是太原市的整个辖区,而都城命名为晋阳长期为太原地区乃至山西的政治中心,近年来,随着晋阳古城遗址的不断挖掘,成为历史名胜。因此应将太原市旅游宣传口号修改为“古唐风韵·千年晋阳·锦绣龙城·清凉胜境”。

4.2 “旅游业+”的产品整合

全域旅游强调:全景、全时、全业。通过景区之间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延长旅游时间,丰富旅游体验,满足多种需求。[7]

4.2.1 景点之间相互整合,发挥规模优势

太原市景点众多,但是较为分散,且各个景区之间较为独立,很难形成集群效应。以热点景区为核心,与周围较冷门的景点组成大型文化区,是太原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晋祠是太原市的核心景区,背靠天龙山,打造以晋祠-天龙山为一体的晋阳文化区,同时附带以古村庄为特色的休闲农业,进一步延长旅游产品线。龙山石窟、蒙山大佛反映了太原多元的宗教文化,可以将这两个景区打造为宗教旅游区。双塔寺是太原的标志,而迎泽公园是太原市市区最大的公园,以此为基础打造太原市区的核心历史景观保护区。

4.2.2 挖掘自身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工业旅游

太原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工业部门齐全,拥有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一是煤炭已经成为太原的代名词,可利用煤炭工业基地和在游客心中的知名度,打造煤炭体验馆。二是与太重企业合作,建立近现代冶金工艺的展览馆。在轻工业方面,可以利用山西特有的醋文化,设立陈醋制作区。

4.2.3 旅游业+娱乐业

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提高了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文化产业不受时间的影响且以历史依托,可以很好地消除淡旺季的差距,做到旺季强强联合,淡季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太原市饮食文化丰富,百年老字号众多。太原面食享誉全国,还有特色小吃的百年老店和最负盛名的山西老陈醋。应尽快建设一批特色美食区,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同时大力开发老字号,提升老字号在全国的知名度,既能满足游客对美食的需求,又能间接地传播太原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

4.3 “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可以拓宽太原市旅游的营销渠道,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可以通加强与目标消费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太原市景区虽然有网站宣传,但缺乏吸引力和交流互动。太原市旅游景区首先應该完善其网站,从外观到内容的整体提升,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推荐景区特色活动,提升影响力,与关注者良好互动;最后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目标群体需求的变化,推出针对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J].领导决策信息,2017(5):16-17.

[2]山西省人民政府.2016年太原市旅游经济持续发展[EB/OL](2017-02-27).http://www.shanxi.gov.cn/gzsj/sjjd/201702/t20170227_284335.shtml.

[3]周跃,马宁.太原市旅游发展区域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2016(2).

[4]山西省人民政府.太原市[EB/OL].(2016-06-10).http://www.shanxi.gov.cn/zjsj/sqgk/gsgk/201606/t20160610_9439.shtml.

[5]张琰.论太原市历史文化型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4-17.

[6]邓虹.太原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7]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纵览月刊,2016(4).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TJGL17_01);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项目“休闲农业创新模式构建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5RW114)。

[作者简介] 高启明(1994—),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通讯作者:刘萍(1975—),女,回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管理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产业集群及生态农业。

作者:高启明 刘萍

地质公园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篇3:

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思考蔚治国

众所周知,旅游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是动力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低碳产业、朝阳产业,是“美丽内蒙古”的形象产业。我区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等壮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等,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阿尔山—柴河,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凉城岱海温泉,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喀喇沁美林谷,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作者:郝晓兰

上一篇:三维算量软件用于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旅游市场网络营销创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