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责任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章以我国近些年来,住宅质量问题投诉多、业主维权难为研究背景,以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为研究对象,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为缺陷赔偿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律师责任保险制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律师责任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篇1:

论破产管理人制度

[摘要]破产管理人参与破产程序的全过程,具体管理破产程序中的各项事务,是破产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我国破产法在破产管理人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文章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认为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应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任职资格、报酬及责任等方面进行完善,使破产程序的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关键词]破产管理人;选任;资格;报酬;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破产财产的管理和处分是整个程序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应该由谁来负责对破产财产的管理和处分呢?是法院、债权人还是破产人?在管理和清算破产财产的过程中,既要维护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利益,又要减轻法院的负担,就必须在法院、债权人和破产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就是设立一个专门管理破产财产的机构,即破产管理人。因此,破产管理人就是指破产宣告后。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财产并负责对其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的专门机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美国破产法中存在“破产托管人”、“临时管财人”和“政府破产托管人”的概念和制度。英国破产法中存在“官方接管人”、受托人、清理人的概念和制度。法国商法典中的破产管理人则分为两种:一是司法管理人,二是受托清理人。德国新近颁布的《支付不能法》称为支付不能管理人。日本法称为破产管财人。我国台湾地区称其为“破产管理人”。我国旧的《企业破产法(试行)》中没有使用“破产管理人”这个称谓,而是采用了“清算组”这样一个概念。2007年的新《企业破产法》采用了“破产管理人”的称谓。

一、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起源及我国立法概括

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盛行债权人的自力救济主义,债权人胜诉后,可通过自行执行实现其权利,故破产程序和个别强制执行程序并无区别。并且,债权人可以采取对债务人人身执行的方式清偿债务。后来,以委付财产为主要方式的财产执行制度逐渐建立并获得发展。法官可依照债权人的请求,发给管财命令,允许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管财命令应当公布,其他债权人可参加管理债务人的财产并获得分配。此种制度即被视为破产制度的起源。但此处的管财命令只相当于现今的破产宣告,至于此后的财产如何保管、变价和分配,以及分配的顺位等,均由债权人自行办理,此即债权人自助主义。同时,法律还规定,宣告债务人财产交债权人占有30日后,债权人可为财产的变价而申请法院就债权人中选任财产管理人,由他充当拍卖财产的特别负责人,且采取总括的拍卖方式。然而,实际上由于法院发布管财令到财产的变价分配之间所需时间较长,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债务人财产,故有时由该财产管理人兼负管理之责。所以,罗马法的管理人制度,实为破产管理人的开端。罗马帝制时代以后,改破产财产总括拍卖为个别拍卖,其程序较之总括拍卖更为复杂,所需时间也更长久,更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的必要。立法仍规定必须选任财产管理人,即相当于当今的破产管理人。而后,破产案件的处理权限,逐步归之于法院。但在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的管理和清算工作繁杂沉重,加上大量的法律事务和非法律事务掺杂其间,因而远非法院的人力物力所能胜任,故仍有成立专门的管理人的必要。此项制度延续、发展至今,便形成了当代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而今,破产管理人制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破产法中最成熟的一项制度,其产生与发展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破产管理人的设立是进行破产程序的必然要求,破产程序能否公正、高效、顺利地进行与破产管理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整个破产程序是以破产管理人为中心而推进的,破产管理人在整个程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试行)》把破产管理人称为“破产清算組”。依据规定,在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应当从政府有关部门中指定专业人员成立破产清算组,具体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事宜,并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破产宣告的裁定一旦作出,债务人企业的权力机关即丧失对企业财产的管理、处分权,破产企业的所有财产和管理事宜转由破产清算组接管。《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清算组的有关规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对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是一部适应当时的国有企业改制情况下的国有企业破产法,其实质更倾向于政策而非法律。不可避免存在很多缺陷。2006年,新的《企业破产法》实施。新《企业破产法》不仅实现了我国破产制度的统一,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破产管理人制度。这是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并根据我国审判制度需要而设立的一项全新制度。新《企业破产法》第三章专门规定了管理人制度,其第二十二条、二十四条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联系新《企业破产法》其他与管理人相关的法条,可以看到本法规全面引进了西方成熟的管理人制度,系统地规定了管理人的资格、选任、法律地位、职责、法律责任等内容。为了保证破产管理人制度的顺利实行,最高法院还制订了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和破产案件确立管理人报酬的规定。这两个司法解释对管理人指定和管理人的报酬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的新《企业破产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破产管理人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经过两年的实施证明,现行立法中关于破产管理人的规定仍不很完善。

(一)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全面接管破产企业,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和处理分配,因此,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是破产管理人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各国存在三种立法。一是由法院选任并指定破产管理人。这为日本、西班牙、法国、比利时等国采用。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决定指定何人为破产管理人,债权人会议一般不得干预。但债权人会议对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这一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破产管理人能及时产生,但其主要弊端是债权人的共同意志难以充分体现。二是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这以美国、瑞士、加拿大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企业宣告破产后,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在破产宣告至破产管理人被选任出来前或债权人会议一直未选任出破产管理人两种情况下,由法院

任命临时破产管理人负责清算事务。这一方式反映了破产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基本功能要求,“彻底贯彻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自治精神”。但这一方式的不利之处是效率低,可能会出现债权人会议选不出破产管理人的情形。三是由债权人会议选任和法定权力机关指定破产管理人。这以我国台湾地区和英国为代表,但这种选任方式可能导致事权不一,因而受到较多的批评。

我国目前是采取第一种方式:法院指定。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方式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反而是因为忽视了债权人的利益需要而招致了债权人的不满。因为我国当前的破产案件处理过程中对于职工的利益过分保护,有时候忽视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另外,法院决定管理人的任免,在我国非常容易造成法院在挑选管理人时的寻租腐败。破产案件的清算组可以聘用律师和会计师,而如何聘用和聘用何人都由法院决定,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破产案件的律师费高达2000万元的惊人现象。而专门办理破产案件的律师已经形成一个团结在主审破产案件法官周围的利益集团。但是,如果推行完全的债权人自治,又可能使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使其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于不顾。这些都是我国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结合具体国情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关于指定清算组、社会中介机构作破产管理人

根据破产法第二十二条、二十四条的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政府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或者是社会中介机构均可被指定担任管理人,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業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的精神,由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是原则,而由清算组来担任管理人则是作为一种例外。因为我国以前多半是由清算组来负责清算事务;另外,我国管理人队伍刚刚组建,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经历;让管理人完全主导破产事务肯定还有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或不能充分体现各方面利益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确定了清算组和中介机构同时担任管理人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了清算组作管理人的四种情形。其中第一种情形是破产申请受理前根据有关规定成立清算组,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规定的可以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但实践中大量存在着在申请破产之前法院和政府沟通,由政府指定人员组成清算组。法院适用上述规定,直接指定清算组的情形,容易造成破产管理人制度形同虚设。另外,第四种情形,即清算组作管理人的兜底条款内容太过宽泛,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也会使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破产管理人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第一条规定:“除企业破产法和本规定另有规定外,管理人应当从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第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一般应当按照管理人名册所列名单采取轮候、抽签、摇号等随机方式公开指定管理人。”而其中随机方式是作为一般企业破产的一种产生方法,也即一般企业破产都是通过随机方式来确立、指定管理人,以避免暗箱操纵。但是,这种情况也存在一个问题,我国现在破产清偿率比较低,同时还存在大量无产可破的企业。尤其是破产法颁布之后,以前大量存在的本来已经具备破产条件的企业现在才提出破产。在这种存在大量无产可破的企业的情况下,采用随机的方式会极大地影响优秀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报名参加破产管理人名册的积极性。因为,仅仅依靠随机指定,很有可能出现有一些中介机构拿到的都是无钱可赚的案件,这会影响到破产管理人队伍的发展。因为对破产案件的收入没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就不会在学习发展、研究方面去投入更大的精力,也就不会有破产管理人队伍的维持和壮大。

(三)关于破产管理人的任职资格

对破产管理人资格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是保证破产管理人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品行状况,保障破产清算程序有效进行的必要措施。新破产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对于管理人的任职资格的规定,符合破产事务执行人面对的一系列复杂商业运作(比如债权、股权、债务的重组等)、法律事务(比如代表破产企业诉讼,行使撤消权等)、财务管理(比如破产财产的在分配前的保值、增值,财产的处分、财务报表的制作等)、经营管理事务(比如破产受理后,管理人决定破产企业继续营业对破产企业更有利的经营活动,重整由管理人对债务人执行重整监督或由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等破产事务本身的客观要求。法院对于破产事务的具体执行没有全面管理的能力,也没有必要无谓耗费法院的资源,必须依赖于有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另一方面,管理人是由社会中介机构担任,可保证管理人的独立地位和公正性,符合破产法立法原则的要求。但新破产法没有根据破产清算、重整、和解各程序的特点对管理人进行分类规定其任职资格,是立法疏漏之处。

(四)关于破产管理人的报酬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应根据债务人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总额,在以下比例限制范围内分段确定管理人报酬:(1)不超过一百万元(含本数,下同)的,在12%以下确定;(2)超过一百万元至五百万元的部分,在10%以下确定;(3)超过五百万元至一千万元的部分,在8%以下确定;(4)超过一千万元至五千万元的部分,在6%以下确定:(5)超过五千万元至一亿元的部分,在3%以下确定;(6)超过一亿元至五亿元的部分,在1%以下确定;(7)超过五亿元的部分,在O,5%以下确定。实践证明,这种报酬给付标准不足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因为破产案件跟一般民事案件相比,工作量非常大,单个民事案件工作量不大但收入可能很可观,而破产案件工作量非常大,可能耗时几年,在一个破产案件中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案件,但最后可能并不赚钱甚至亏损,因为破产企业可能没有任何财产可以分配。低报酬不能吸引人才,也就无法培养一支优秀的破产管理人队伍。

(五)关于破产管理人的责任

说起责任类型,不外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这三种。各国关于破产管理人责任的规定,主要是民事责任,我国新破产法中规定了管理人的勤勉尽责的义务,强调管理人要尽到善良管理人的责任。一旦确定管理人有重大过失,管理人要负赔偿之责。新破产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具体怎样赔偿,数额怎么确定,在我国新破产法中未见详细规定。破产管理人的民事法律责任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资本市场风险的公平与合理分配的问题,而分配的前提是清晰界定市场风险与各主

体间的关系。对破产利害关系人而言,破产程序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本身的商业运作,同时也来源于破产管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如果不区分固有商业风险与破产管理人的执业过失风险,保持破产利害关系人与破产管理人职业之间的利益平衡,会影响到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的实现,不利于破产管理人这一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扩展管理人的选择方式

在扩展管理人的选择方式上,应该兼顾我国现有破产企业的所有制现状和现在的破产制度的发展趋势,采用法院指定和债权人选任相结合的形式。如果债权人认为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不能尽到义务,不能尽到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职责,那么债权人会议可以推荐出自己选择的管理人,申请法院替换。法院经审查理由成立的则给予支持,否则予以驳回。

(二)严格限制清算组担任管理人的法定情形,调整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的方式

为避免管理人制度流于形式,要严格限制清算组作管理人的情形。建议在适用兜底条款时做以下把握: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协调任务重,可以充分利用清算组成员,多为政府官员的身份优势,与政府部门协调,确保程序进行顺畅;二是破产案件敏感度高,政策性强,利益关系众多,可以指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三是无产可破的破产案件,虽然管理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程序,在有关利害关系人不愿意垫付费用的时候,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算,因为清算组一般由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其工资由国家财政发给,不产生其他报酬的问题,清算组担任管理人可以使破产程序得以进行下去。

在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的方式上,把竞争和随机方式结合起来,不要一味地随机指定。在有利益的案件上可考虑参照招投标方式,由法院制订招标方案,通过竞争来担任管理人。对无产可破案件,则可采取下列五种模式解决问题。一是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算。因为清算组由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其工资由国家财政发给,不产生其他报酬的问题。二是征求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意愿,是否愿意垫付费用。三是建立基金和国家财政拨付一定的资金。四是分别设立公共管理人,对无产可破的企业破产事务交给公共管理人负责,这样有利于职工的安置和其他的工作。五是由人民法院综合平衡管理人报酬,对不同案件实行交叉统编,实行管理人工作量与其报酬的平衡。

(三)对破产管理人任职资格按专业进行分类要求

破产管理人制度最为成熟的是英国。英国的《破产法》将管理人分为五种:破产托管人、清算人、重整管理人、接管人和监督人,英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破产清算、重整、和解三大程序各自的目的和功能都不一样,管理人在三大程序中的职责也不一样,因而对管理人专业能力上的要求也会不同。在破产清算中,管理人主要职责是调查破产企业的财产情况,及时发现债务人欺诈或影响债权人公平受偿的行为,采取法律措施维护破产财产。这就要求管理人具备法律、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重整程序中,当重整期间负责营业事务的是管理人时,管理人不仅需要财务方面的知识,尤其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才能;即使负责重整期间内营业事务的是债务人,管理人也负有监督职责,有效监督的前提就是管理人具备监督事务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和解与重整涉及到债务债权的一系列重组事项,则管理人对财务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必须达到专家级水平。可见,破产管理事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程序不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各有偏重,所以,很有必要对管理人任职能力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要求。

(四)提高管理人的报酬标准,限制破产管理人承担的责任

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一支优秀的管理入队伍,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一是提高管理人的报酬标准,把管理人的报酬提到很高,使其能在其他破产案件无钱可赚的情形下仍能盈利;二是设立一个基金,使管理人在无法从破产案件中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可从基金中获得成本性的费用。同时,由于破产管理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如果法律无视破产管理人执业风险过高的事实,则有失公平,不利于这一职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考虑破产管理职责特点的基础上限制破产管理人的责任非常有必要。在国外,限制破产管理人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赋予破产管理人一定的责任豁免权,以此作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抗辩理由。二是时效限制。破产管理人执业活动颇为复杂,其所造成的损害或明显易见,或潜伏一段时间,因此,单一的诉讼时效难以全部涵盖,需要引入可供选择的长短不一的诉讼时效制度。三是确定最高赔偿限额。破产管理人应当对其失职而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从理论上讲,破产管理人承担的民事赔偿数额应为破产程序利害关系人应该获得的清偿数额与实际获得清偿的数额之间的差额。但随着破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中破产涉及的经济数额巨大,已远非一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个人等破产管理人所能承受。如果要求破产管理人就利害关系人的实际损失承担全额赔偿责任,显然不符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影响各专业人士从事破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对破产管理人的赔偿额予以限制,使破产管理人的执业风险降至合理程度。至于具体的标准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合同法中的预期利益原则。即赔偿额不得超过破产管理人实施该行为时可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失职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失。四是职业责任保险。责任保险有助于消除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上的损失危险而具有利用价值。破产管理人责任保险制度的确立,从客观上加强了他们对执业过失损害的赔偿能力,转嫁了部分执业风险,使执业过失赔偿控制在可承担的范围内,不至于危及这一职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五)建立破产管理人的行业协会

由于破產管理人不仅仅是单纯的律师工作或者会计师、审计师的工作,还包含了很多综合能力的考量和对这个行业的行为规范和约束,道德风险跟法院相比更大一些。建立一个行业协会、自律协会,会有利于破产管理人的职责、身份的保障、支持和维护。目前,全国性破产管理人尚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加之民政部明确规定社团法人必须有一个明确挂靠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已经存在的破产管理人行业无法形成合法的行业协会组织,无法实现我国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与国际同类组织接轨,同时也导致我国破产管理人行业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无法实现统一的行业规范制度,造成目前各管理人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正确有效的实施新破产法,为了破产管理人行业的健康发展,尽快规范和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尽早建立全国性管理人行业协会就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蒋国艳

律师责任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篇2: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的识别及应对

[摘 要]文章以我国近些年来,住宅质量问题投诉多、业主维权难为研究背景,以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为研究对象,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为缺陷赔偿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首先,对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相关方、赔偿过程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筛选,并对各风险因素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体系;最后,从政府、民众两个层面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文章引入风险管理的方法,对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前摄性管理的角度实现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关键词]住宅质量缺陷;责任赔偿;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1.049

近年来,我国住宅质量问题层出不穷,2015年5—6月,贵州省连续发生三起砖混结构房屋垮塌;7月,沈阳一居民楼两层阳台整体坍塌;10月,吉林省辽源市某居民楼三至七层十户阳台齐坍塌等。住宅质量问题所引发的责任赔偿纠纷数量居高不下,该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住宅质量关乎业主切身利益及安全,属于民众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住宅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仅仅价格昂贵,还是业主赖以生存的居住场所。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造成的损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全面识别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因素,分析其表现及影响,提前建立应对办法,从而规避或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相关方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相关方主要包括业主(住宅使用者)、建设单位(开发商)、施工单位(施工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委或建设局)、质量检测监督站、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机构、其他责任相关方(勘察设计方、监理单位等)等。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相关方的关系

2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的一般流程

一般情况下,业主(或住宅使用者)发现质量问題后,首先向物业公司报修,物业公司会组织人员对质量问题进行查看,若在其技術能力范围内,对质量问题进行维修处理,并将质量问题报修信息传递至建设单位(开发商)售后部门;建设单位(开发商)售后部门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质量问题进行入户查看,若质量问题责任明确为施工所致,且质量问题发生在保修期内,则由建设工程承包单位(施工方)承担保修责任,对于维修方案及赔偿的方式及金额,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

若自行协商无法解决,业主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委或建设局)所属的质量监督站投诉,由质量监督站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业主也可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质量缺陷的赔偿方式及数额做出判决。(在诉讼过程中及败诉后,建设单位也可追诉施工方、设计方等,以追究其质量问题责任)由于取证难、程序烦琐等原因,诉讼过程可能十分漫长且耗费心力,业主极有可能放弃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认倒霉。

房屋质量争议当事人双方如果协商一致,可以共同委托房屋质量评估检测机构对质量缺陷部位进行质量鉴定或损失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作为协商解决、投诉处理、法院判决的依据。

赔偿方式及数额由协商确定或判定后,就进入执行阶段。在我国,普遍存在质量责任赔偿执行困难的问题。

具体住宅质量责任赔偿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流程

3 赔偿依据

3.1 责任归属及期限

当住宅出现质量问题时房地产开发商要严格遵守《住宅质量保证书》的约定,承担保修责任。同时,若为施工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建设单位可要求施工方履行保修责任,并由施工单位最终承担经济损失的赔偿。即,若质量问题发生规定的保修期限于范围之内时,施工方需依法履行保修义务,针对具体的损失实施赔偿。

3.2 赔偿方式及数额

一般情况下,赔偿方式及数额是根据业主与质量责任单位的沟通协商结果进行确定。

赔偿方式主要包括质量责任方给予维修、恢复使用功能,责任方给予维修恢复使用功能并赔偿由于质量缺陷导致的经济损失,责任方给予业主修复费用由业主自行修复。

针对赔偿的数额,北京市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规程》对其评估程序和方法进行了统一。在对赔偿数额存在争议时,争议双方可协商委托具有房地产估价资质的估价机构,根据房屋质量缺陷认可协议或鉴定报告、评定报告、修复方案,对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我国暂未全面推行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的相关规程。

4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指当住宅工程不符合国家/行业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相关合同对住宅质量的规定或约定,因而在适用、安全、耐久、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性能未达到合同当事人预期,且影响其正常居住使用并产生一定损失时,合同当事人(即业主或受损失方)要求责任方给予维修、恢复使用功能或附加合理的经济补偿,但未能实现的风险。文章的研究范围限定为商品住宅,且住宅质量缺陷发生在保修期限内,并非由于业主自身原因及不可抗力造成。

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过程中,每个关键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文章根据文献梳理及专家访谈的梳理结果,按照发现质量问题至实现赔偿的3个阶段,识别出了影响住宅质量责任赔偿的18个风险因素。为对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及补充,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并吸纳专家意见,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整,从而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体系:

其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分析如下:

(1) C11业主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风险,是指由于业主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出现问题,导致在确认责任归属、赔偿(或维修)方式、赔偿期限等关键问题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协商解决质量问题。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住宅质量问题归因及定损阶段的影响较大。该风险由业主与建设单位两方面的态度、沟通协调能力等共同决定,建设单位的重视程度及工作人员沟通协调能力尤为重要。业主与建设单位协商解决质量问题的过程,是确定责任归属、赔偿(或维修)方式、赔偿期限等关键问题的过程,自主沟通协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是否进入投诉、起诉阶段,以及赔偿实施阶段的效率与效果。

(2)C12业主维权意识及知识风险。该风险指业主在维权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且维权意识淡薄,或是了解维权困难后失去信心、不抱希望,或是不明确有哪些维权方式、应该如何利用这些维权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该风险在住宅质量信息及其不对称的大环境下普遍存在,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业主与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对责任归属、赔偿方式及数额的协商沟通、投诉处理过程的推进,以及在协商、投诉均不能维护业主合法权利的前提下,是否进入诉讼阶段,诉讼阶段的推进及成本。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住宅质量问题归因及定损阶段的影响大。

(3)C14投诉受理机构调解风险,可能影响房屋质量问题归因及定损阶段的推进。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住宅质量问题归因及定损阶段的影响大。投诉受理机构的调解能力及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质量问题赔偿的处理进度,通常是在投诉受理机构的压力下,责任单位会加大对质量问题处理的重视程度,加快协商、赔偿或维修的进度;同时,责任单位为尽快解决问题,也可能会在赔偿金额上做出更多让步。

(4) C21诉讼环节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时间成本及案件受理费、律师费(若存在争议,还包括委托住宅质量评估检测机构对质量问题进行检测评估的时间和费用)。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业主获得赔偿权利阶段的影响较大。如果诉讼成本超过业主承受范围,会使业主放弃维权或在维权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妥协让步,致使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5)C31质量责任单位经济(赔偿能力不足)风险,可能影响业主获得赔偿权力实现阶段。该风险与质量责任单位经济能力相关,也与质量问题赔偿数额相关,该风险在小规模的一般性质量问题赔偿过程中,不发生;更有可能发生在非常严重的质量事故或群体质量问题中。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造成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质量责任单位经济风险(赔偿能力不足),若未做好相关社会救助工作,业主合法权益将无法保障,且由于其更有可能发生在非常严重的质量事故或群体质量问题中,也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6) C33质量问题修复(时间、效果)风险,可能影响业主获得赔偿权利实现阶段。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赔偿过程的影响较大。质量修复的时间及是否能恢复工作常使用功能,与维修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很多质量问题,往往因为多次维修不能解决,增加了问题处理难度,并对业主产生更大的损失。

(7) C41质量责任单位人员道德风险(故意拖延赔偿/逃避赔偿),可能影响整个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过程。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赔偿过程的影响大。质量责任单位故意拖延赔偿、逃避赔偿的行为较为常见,且业主方相对质量责任单位处于弱势,拖延的时间成本承受能力差,遇到此类问题,业主可以向建设主管部门举报,以寻求帮助,但很多情况下业主会丧失维权主动性,宁愿自认倒霉。

(8) C43公众关注度(舆论/联名投诉)风险,可能影响整个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过程。公众关注度,包括舆论影响及联名投诉等,会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会引起政府部门、建设单位等多方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质量问题赔偿的进程和处理公正性。责任单位会加大对质量问题处理的重视程度,加快协商、赔偿或维修的进度;同时,责任单位为尽快解决问题,也可能会在金额上做出更多让步。

(9) C44质量责任单位已不存在(倒闭/注销)风险,可能影响整个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过程。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可知,该风险对赔偿过程的影响很大。质量责任单位已不存在(倒闭/注销)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若未做好相关责任转移工作,业主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实行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但当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清算之后,一旦发生住宅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业主的经济损失也无法得到补偿。

根据上文的分析,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1)业主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过程,是确定责任归属、赔偿(或维修)方式、赔偿期限等关键问题的过程,自主协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是否进入投诉、起诉阶段,但与其影响金额及时间无明显关联;对修复方案的沟通协调可能对赔偿实施阶段的效率与效果(C33)产生影响,但影响较小可忽略。

(2)业主维权意识及知识欠缺,也可能造成质量责任单位轻视问题,从而在赔偿实施过程中增大故意拖延赔偿/逃避赔偿的风险。

(3)住宅质量评估检测机构可能由于人员专业性问题,做出的评估报告中修复意见等过于粗略或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指導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从而致使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使其恢复正常的使用功能,可能会导致维修返工、业主更多损失以及质量责任单位的成本提升。

(4)通常在投诉受理机构的压力下,责任单位会加大对质量问题处理的重视程度从而使质量责任单位人员道德(故意拖延赔偿/逃避赔偿)风险大大降低。

5 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的应对方法一般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接受四类。应根据风险因素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下面分别针对政府和民众,提出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的应对策略。

5.1 政府层面

(1)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强制保险。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强制保险,是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应对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强制保险能够很好地规避包括质量责任单位人员道德风险、业主与责任单位沟通协调风险、投诉受理机构调解风险、质量责任单位已不存在(倒闭/注销)风险、诉讼环节成本风险及质量责任单位经济风险(赔偿能力不足),最大化实现对业主合法利益的保障,且便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为房地产业长久良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2)建立质量赔偿信息管理系统。对住宅质量缺陷产生原因、处理措施及效果以及与业主沟通协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经验的总结,对于建设单位后期本项目质量缺陷维修赔偿工作及其他开发项目的建设、售后管理以及施工单位对技术、管理等方面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质量缺陷维修赔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维修賠偿工作中的重视程度及管理能力,进而实现对质量责任单位人员道德风险、质量问题修复风险的规避或减轻。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售后部门及施工单位维修部门对质量缺陷赔偿过程的管理极不规范,对于质量缺陷的归责、定损、处理措施、处理的时间节点及效果等基本信息的统计总结工作也做得很不到位,有的企业制定了信息统计的要求及规范,但疏于对具体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作为。因此,建议政府建立建设单位质量赔偿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建设单位对每个开发项目的質量缺陷的归责、定损、处理措施、处理的时间节点及效果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总结,并上传至管理系统,并由相关部门定期对上传信息进行核实。一方面,督促企业实现管理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对住宅项目交付使用后质量的监督管理。

(3)完善房地產企业评级信息公开制度。我国许多地区都已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差异化管理,并将评级信息公布在平台上,使广大群众全面、客观地了解和监督各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激励企业诚信经营、加强内部管理。虽然开发项目质量、性能和品质是评级的重要依据,但并未涉及房地产企业是否在质量问题责任赔偿过程中存在故意拖延或推诿的行为、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效率及效果、维修赔偿过程中服务质量及业主的满意度(投诉数量)等与质量问题责任赔偿相关的评价标准。

建议将这些标准添加到房地产企业的评级依据中,更好地利用平台实现对各房地产企业行为的监督,从而激励企业加强对质量问题处理的效率、效果、服务态度等的重视,对内部管理、维修人员的专业性、服务意识等进行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保护业主的合法利益,有效规避质量责任单位道德风险、沟通协调风险、质量修复风险的影响。

(4)建立住宅质量维权法律援助平台。由于大众普遍缺乏建筑工程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维权过程中非常盲目,在原本就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无法与质量责任单位实现平等沟通,更是无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现实虽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升业主的维权意识及知识,减轻风险带来的影响及损失。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由政府建立住宅质量维权法律援助平台,向大众广泛传播在住宅质量维权过程中常用的建筑工程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平台还可以公开一些典型的住宅质量维权案例,及房屋质量鉴定和缺陷损失评估报告等信息,直观地展现住宅质量维权的渠道、具体流程及案例参考等,能够有效提升业主的维权意识及知识,使其在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实现与质量责任单位的平等沟通,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必要时,还可组织专业人士向需要帮助的业主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5.2 业主层面

(1)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常言道“信息对称,才能平等沟通”。在出现质量问题后,在专业知识、维权知识、法律知识都欠缺的情况下,业主与质量责任单位之间的谈判,本就是不平等的,不能确认质量问题的责任方是谁,不能确定质量责任单位提出的修复方案是否合理,不能判断质量责任单位的修复工作是否到位,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损失到底有多大,维权就变成了一句没有任何力量的虚弱口号。因此,业主在面对住宅质量问题时要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维权知识及法律知识,从而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2)增强风险及法律意识。购房之前,除了对户型、地段、交通等问题进行比选外,还应深入了解目标楼盘的开发商、施工单位等责任相关方的资质、项目经验、服务水平等,可对照其已建成的楼盘在质量、信誉等方面的口碑,选择在行业中实力最强,存在时间较长、已建成项目口碑最佳的住宅,才是最为理性的做法。另外,在对房屋进行验收交接前,须做好功课,牢记验房的注意事项,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专业验房师帮助一同验房,把好质量关。

总之,在“收货”之前一定尽最大可能确认好“商品”的品质,同时也确认自己选择的“卖家”具备优质的售后服务能力,最大限度规避责任单位道德风险、质量修复风险、质量责任单位经济风险、质量责任单位已不存在(倒闭/注销)等风险。

6 结 论

文章对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作了初步的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住宅质量责任赔偿风险体系,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依据分析及评价结论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的一些建议,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住宅质量责任赔偿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能够为业主的投资行为及维权行为提供一些积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消费者协会.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EB/OL].http://www.cca.org.cn/zxsd/detail/25965.html.

[2]胡婉旸,季如进.不对称信息下的住宅质量管理[J].工程管理学报,2014(1):113-117.

[3]卢静,成虎,陆彦.住宅交付后各相关方的质量责任分析与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2(5):84-88.

[4]王宏新.加快推进我国住宅工程质量强制保险制度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03-106.

作者:杨赫贞

律师责任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篇3:

广东省律师协会:以法治引领变革 护航企业“走出去”

中国的律师制度诞生于清末修律运动,发展于建国初期,并在改革开放后得以重建和勃兴。随着当前我国在发展的目标模式上不断明确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取向,律师业日益表现出持续而又强劲的发展势头。

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律师事务所和从业人数大幅上升,在“质”的发展上,亦逐渐和国际通行的制度和做法“接轨”。律师管理体制实现由司法行政机关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司法行政机关宏观管理下的律师协会行业管理体制”。

1980年12月,广东省律师协会成立,成为我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后最先成立的省级律师协会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3700家、执业律师46792人,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居全国首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律师协会有力推动了广东省律师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良好作用,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省,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那么,这家专业化的律师协会是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又是如何通过涉外法律服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的?带着疑问,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度走访,一探究竟。

“厚爱”与“严管”

2017年11月1日,《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辦法》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实施《律师法》的地方立法,要求坚持“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与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并重,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与发挥律师在法治广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举”的原则。

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表示,协会对律师队伍除了厚爱,还有严管。

在“严管”方面,广东省律师协会坚持规范律师执业行为,2018年,启动了《广东省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实施细则》《广东省律师协会禁止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上半年修订出台《广东省律师协会防止利益冲突规则》《广东省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业务推广宣传守则》等规则,这些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出台,进一步夯实了广东省律师行业自律管理的制度基础,规范了投诉查处工作程序和机制。

广东省律师协会投诉中心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省共收到投诉案件2027起,其中来访投诉案件699起、来信投诉案件506起、来电投诉案件91起,网上受理平台收到投诉案件211起、司法行政机关转交案件376起、依职权主动调查案件据不完全统计26起。

整体投诉案件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网上投诉与来信投诉数量明显增多,说明投诉中心投诉通道得到更进一步的通畅,投诉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厚爱”方面,协会亦坚持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广东省律师协会维权中心参与组织编写了《广东省律师协会维权惩戒工作手册》,并根据每月各市报送的典型案例,拟组织编写《维权案件案例集》,为律师维护自身执业权利和律协更好地维护律师执业权利提供参考;致力解决律师“会见难”问题,推动省公安厅监所管理总队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和保障看守所律师会见工作的通知》,使广东省律师“会见难”问题得到较大改善。

广东省律师协会重视个案维权。2018年,协会和21个市律协维权中心共接收维权案件申请168起,受理维权案件申请154起,已有处理结果的案件104起,各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尤其在2018年发生的三起律师受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事件,省、市两级律协都是第一时间响应,及时解救被困律师,得到律师广泛好评。

同时,自2002年起,司法部要求各地律师协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各地市律师协会保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包括推行全省统保,扩大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实现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在我省律师行业全覆盖;发挥行业团体优势,降低全省律师投保的整体费用成本;完善保险合同条款,切实维护广大律师权益;开创先河,统保重大疾病保险和律师车辆保险、扩大投保范围,确保统保工作快速推进等。

此外,维权中心还组织维权宣讲活动,提高律师维权意识、加强对律协维权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创新维权方式,对维护律师执业权利突出的单位进行评选和感谢,上述的举动都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营造更加良好的律师执业环境。

建平台  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大幅度增加,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执法环境等差异,国内“走出去”企业面临各种挑战与风险。这就需要涉外法律服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无须讳言,广东涉外律师服务业务方面尚存短板。

在2018年 4月19日,由广东省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分享会上,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广东省涉外律师服务业缺乏律师参与涉外法律服务的推广平台,当事人无法通过良好的检索平台寻求到全省范围内的涉外律师信息,目前的平台有待完善。另外,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储备较少,比较缺乏语言基础好、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法律和精通相关领域的复合型跨界法律人才。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广东省律师协会举办了律师服务企业“走出去”交流活动,协调有关政府部门,特别是与企业相关的主管商务部门、贸促会,积极搭建涉外律师与企业交流的平台,深入了解企业走出去服务需求,为企业和律师走出去提供更多的选择渠道,凸显律师为企业服务的作用。同时,协会向相关部门推荐广东省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律师事务所库等名单,以便更好搭建业务对接平台。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广东省律师协会与国际公益法律服务协会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香港举行,广东省司法厅厅长曾祥陆在现场表示,将推动粤港澳法律服务交流合作,筹建粤港澳律师联合会,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配合司法部研究港澳律师在珠三角执业资质和业务范围问题,积极争取扩大法律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和涉外律师事务所扶持力度。

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广东省律师协会重点对广东省相对发达地区处于“短板”的高新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推动各专业委员会举办各类研讨、培训等活动;举办资本市场、商标专利等若干高新业务专题初级培训班、提升班,提升广东律师竞争力。

据了解,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律师协会承办的世界律师大会将于12月份在广州举办。广东省律师协会也正在筹备将于今年8月底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广东)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论坛,届时,广东省的律师们将迎来更加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

2019年,广东省律师协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全国律协、省司法厅关于律师工作决策部署的同时,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涉外法律服务业的需求,在省厅的领导下,切实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建设。

有理由相信,随着组织和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律师协会将为广东省法治化进程擘画更加美好的蓝图。

上一篇:我国体育培训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