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历史文化保护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的田野考察,从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的概况、现状、保护价值、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相应的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古郡历史文化保护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郡历史文化保护论文 篇1:

宁海县麻岙村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

以宁海县麻岙村为例,探索资源条件相对一般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出路,开拓主题保护、精明保护和自主保护的内生可持续保护发展路径。

古村落保护大潮中,特色与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旅游新村遍地开花,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彰显历史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量资源条件相对一般的古村落普遍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有限、吸引力较弱、保护动力不足等难题。此类村庄很难受资本青睐成为“明星村”,且资本化开发易造成村庄原有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色的破坏。当前更为普遍的古村落保护模式是较为单纯的“输血式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支撑,可持续性较差。

本文以宁海县麻岙村为例,从分析麻岙村现状条件出发,力图突破古村落保护规划传统做法和既有保护模式,围绕“保护规划如何编”“历史文化如何保”两大问题,从“保护规划方法”“保护模式”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寻求类似资源条件相对一般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出路,探索主题保护、精明保护和自主保护的内生可持续保护发展策略。

麻岙村位于宁海县桑洲镇中南部,为首批浙江省传统村落、第三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1003年)。村域面积约3.64平方公里,现状户籍人口约1800人,常住人口约1200人。村内经济以一产为主,人均耕地仅0.14亩。

麻岙历史上曾为驿铺,依村设驿、依驿而建、因驿而兴,村庄的建设发展与驿道紧密相关,但现有物质遗存较为有限,历史建筑亟待修缮,保护任务艰巨(图1)。

麻岙四姓共存,在宗族模式占主导的村庄社会结构中实属少见,内部各姓氏村民居住相互交融、分而不隔,多元包容的文化根脉延续至今。

现实问题:失驿而衰——物质载体衰败

交通衰退。古台郡道时期,古道穿村而过,麻岙是南来北往必经的交通节点。1990年代省道依村而过,麻岙仍为甬台之间的必经之地。2010年后高速公路越村而过,省道带动效应明显下降。

人口衰减。村内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员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人口结构“老龄化”明显。

经济衰落。驿站服务经济消失不再;以山地为主,耕地紧张,农业难以规模生产,二、三产业支撑有限。

文物衰破。现状多数历史建筑保护堪忧,总体质量较差,亟待修缮。现状历史要素多数未得到较好保护与有效利用,亟须统筹管理与保护。

以驿站文化为内核的主题保护规划方法

突破“就空间论空间”的保护方式,按照“文化-空间”统一体的保护理念与方式,将历史文化内核既作为核心保护内容,又作为贯穿整个规划的核心线索,深入挖掘麻岙村最为突出的驿站文化内涵,将驿站文化作为规划总体技术路线的组织主题,梳理历史上麻岙“依村设驿、依驿而建、因驿而兴”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脉络,剖析今日麻岙“失驿而衰、源驿而盛、驿去驿从”的保护与发展困境,以“驿站文化传承再生”为目标,提出未来麻岙“古驿新绎”的保护思路,复古驿、展新驿,保护恢复历史风貌、再现古韵驿站,延续麻岙情义、重塑乡愁驿站,融入区域发展、打造花香驿站,复兴传统文化、创建文艺驿站。

围绕驿站主题,重点研究麻岙村生长演变的整体过程,探索驿站与村庄历史脉络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当前麻岙“衰落的是‘驿站古村物质性的外壳’、传承的是‘驿站古村精神性的内核”。

麻岙于北宋建村,村内古台郡道为穿越天台山脉最为高效的通行选择,明初设立驿铺,服务官府与来往客商,麻岙依驿而建、因驿而兴,呈现出经济多样繁荣、人口多姓团结、文化多元融合的村驿一体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省道、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麻岙驿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村庄人口、经济、物质环境多方面呈现“失驿而衰”趋势。

然而,源于驿站的“乐于奉献、乐于服务”的精神品格,却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规划重点突出麻岙驿站文化内核,进一步强化、演绎与传承,由内至外,促进带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驿站特色为核心,保护历史文化载体,延续乡村文化根脉与精神内核,将文化内涵与具体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形成整体保护与发展方案。

保护方案采用“祠院为核、驿道串联”策略,沿古台郡道及传统街巷,将重要驿馆、祠院建筑、重要街巷两侧界面,统一纳入核心保护范围进行控制引导,维持驿站古村特有的“曲折的街巷格局”以及“成组成群的封闭式院落组织形式”。重点维护村域山水环抱、驿道穿村的“山水古驿格局”(图2),以及村落山溪相拥、村田相间的“田园古驿格局”(图3)。

发展方案突出打造“古韵、乡愁、花香、文艺”四个主题驿站,以古台郡道为骨架线性展开,利用古台郡道串联古建筑集中片区,提升优化沿线开敞空间,适度植入展示、体验、商业等特色功能,结合驿站文化主题提升景观环境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古驿带。

针对麻岙“驿站古村”“多姓大村”特征,采取精明保护模式,明确“发展”对于古村保护具有的巨大必要支撑作用,适度开发利用,统筹谋划保护与发展,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

结合当下时代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继往开来的保护策略。围绕古驿文化核心,重点保护以驿道为核心的“线性空间”,修复传统驿道样式,保护与恢复传统驿站空间,展示麻岙原真的驿站文化,再现古韵驿站。呼应时代需求,植入新功能,通过“古驿新绎”,打造乡愁驿站、花香驿站和文艺驿站,突出文化特色,演绎时代新驿,将麻岙由“物质功能驿站”延伸塑造为“精神心灵驿站”。保护利用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建筑特色、拓展使用功能、融合多元业态,植入民宿、服务和文化等多样化功能,为古建筑注入新生命,赋予持续活力。

活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梳理非遗体系、注入多元载体、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展示宣传”为总体策略,基于地方特色文化遗产资源,复兴地方戏曲、延续民间信仰、传承传统美食、举办节庆活动,保护、傳承、复兴麻岙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突破四个自然村的分割限制,重整土地资源,统筹调配宅基地、菜园和承包田,协调新老村建设,因地制宜安排新村空间,整体保护老村,平衡古村保护与建设需求。引导新村相对集中建设于村庄外围,通过绿化植物、公共空间等过渡带,衔接老村与新村,最大限度避免对老村肌理形态、空间格局的破坏,维护整体历史风貌环境。

充分强调村民既是保护对象,又是保护动力,是保护实施不可或缺的最合适主体。突出“人居活遗产”特性,“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整体性活态保护。

古村落是人与物不可分割的人居活遗产和历史活化石,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环境,更是村民生活状态的传承和延续、村落精神文化的凝聚与发扬。坚持以村民为中心,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将村民本身及其日常活动也一并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对象和内容,强化保护村民原生活形态,强调围绕人的尺度,注重公共空间塑造和公共活动组织,促进日常交往,加强社会关联,延续乡谊族情。

借鉴社会学与人文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深入调研村民的实际诉求与情感需要,探索传统“技术精英式规划”向“沟通陪伴式规划”转变,让村民充分表达实际诉求与需要,规划师主要做好组织服务、协调促进和专业技术转化工作,形成真正内在于村庄自身、村民自身的规划组织方式,促进实现和谐有序保护与发展。在构建“内生可持续保护发展机制”的目标下,通过开展多轮调研、村内访谈、意见征询,以及驻地服务等工作,引导村民认知规划、了解规划和参与规划,充分激发村民凝聚力与认同感,调动村民自主参与保护建设的积极性。在规划引导激励下,村民自发开展了山头槽玫瑰花田建设、陈家祠堂保护等项目(图4),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古村保护建设复兴之中。

麻岙村民热情友善、自强团结,自发组织陈家三台、乡土麻岙公众号、“春泥活动”公益助教等诸多文化宣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强化发挥麻岙村民志愿互助的优秀品德,提升村民文化自觉性,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古村建设与保护工作,建立以村民日常维护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实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麻岙村陈家祠堂及过街楼修缮、整体景观提升、村庄道路及公共厕所等工程相继实施,整体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有序展开。

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发展,是系统性、综合性和艰巨性工作,需要多方合力。既需要激活村民主体性和文化内核,重塑内生动力,也要推动相应的制度创新,吸引外部动力。处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资源条件的古村落,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保护发展挑战,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应对。

作者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李雪飞

古郡历史文化保护论文 篇2:

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现状调研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的田野考察,从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的概况、现状、保护价值、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相应的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桂东北 秦汉 古城遗址保护

广西历史悠久,历史古迹及文物较多,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南方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苍梧郡等多个郡县,广西开始归入中央版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广西遗留下来的秦汉古城及古城遗址较多,而桂林、贺州两市的古城数量则在广西名列前茅。但广西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秦汉古城遗址的保护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古城遗址保护刻不容缓。选择广西桂东北地区秦汉古城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在贺州、桂林等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的建设性意见。

一、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现状

(一)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分布现状

广西秦汉古城遗址在桂东、桂北、桂南、桂中都有分布,但以桂东北地区居多;桂东北地区又以贺州、桂林两市居多。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桂林设置了象郡、桂林郡,贺州隶属于南海郡,到西汉时在贺州设置了苍梧郡。正因为贺州、桂林历史悠久,所以留存的古城及古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较多。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及桂林观阳城址保护较好,城址结构清晰保留南段的一部分城墙;洲尾遗址、贺州铺门镇高寨城址及来宾武宣县勒马城址破坏较大,城址面貌难以辨认,城墙无存;兴安秦城遗址及全州洮阳城址保护较好,城址结构清晰,土城墙尚存;兴安古零陵县城遗址仅保留长3米左右的城墙,其余城墙已拆除用来扩建道路,城址内部现为稻田。

(二)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现状

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总体来说保护较好,大部分还找得到古城及古城遗址所在地,还留存有古城墙或地表仍有陶片,但也有少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无迹可寻。

1.古城及其遗址部分立碑保护

调研的古城及古城遗址当中,有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桂林兴安县秦城遗址和古零陵县城遗址立碑保护。其中桂林兴安县秦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是全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零陵县城遗址是兴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各保护碑上明确标注有古城历史、古城大小及古城保护的范围。

2.古城面积及城墙剩余长度减少

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南段城墙剩余约30米的南汉时期的砖墙;观阳城址位于半山腰上,除清明祭扫外少有人来,城址架构及主城墙仍然清晰可见;兴安七里圩秦城遗址城墙大部分仍在,还可清晰辨认出城门所在,城址面积基本上跟文献记载的一样;洮阳城址城墙尚存,可清楚辨认城门所在。

3.地表有残存的实物

所调研的秦汉古城遗址中,有些遗址地表仍有残存的实物,如兴安七里圩秦城遗址残存少量带有秦汉时期特点的陶片;洮阳城址存有大量秦汉时期的陶片。

总之,我们关注到的这些细微之处,对于古城及古城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古城原貌的保护与修复。

(三)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开发现状

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大部分未经开发,调研的7个城址当中只有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是经过开发成为旅游地的,但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不够,致使河西城址不为人们关注,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旅游没有维持多久,但近年来随着贺州市知名度逐步提高,也有一些人到河西城址游览。其他六个秦汉古城及其遗址未经开发,要么在乡村深处,要么在大山中,给古城保护及相关考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的价值

(一)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至今为止仍保留着南汉时期的城砖,城砖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临贺古城中的六大古墓群、寺庙、宋代营盘、祠堂、捕厅、衙门、义仓、会馆、文庙、石板街道、古井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码头及水门等其他历史建筑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兴安的七里圩秦城遗址和通济村遗址是秦始皇当年修建灵渠时的驻兵之地,通过秦城遗址可以让后人领略当年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洮阳城址周围仍有大量汉代陶片存在,破碎的陶片在今天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历史价值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好古城及古城遗址就是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保护好秦汉古城遗址,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代表

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基本上都呈方形,周围都临大江大河。这是广西秦汉古城乃至于各个时期的古城的共同特点。以临贺古城和观阳城址为例,临贺古城最早建于西汉时期,刚开始为夯土城墙,夯土城墙外有护城河,虽然离贺江有一定的距离,但古代劳动人民开通水渠将贺江的水引到护城河中。不仅如此,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整个古城呈方形,被四段城墙所包围,虽然现在仅存南段的一部分城墙,但也可见秦汉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格局;观阳城址建于低矮的山丘上,依山势呈阶梯状向上,整个古城呈方形。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特点、建筑格局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广西新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文化在繼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新的文化总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以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为例,河西城址经历代翻修终成现状,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民族文化,这两者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新的文化形成和延续需要有古代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就是古代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表现,也是广西秦汉古城遗址是新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古城周围仍然保存着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居,这些传统民居虽然历经多年但仍然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可供人们欣赏民居的特色、艺术表现及建筑风格。以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为例,河西城址周围有许多祠堂,这些祠堂虽为现代建筑,但各祠堂样式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年代不同,艺术价值凸显。贺州临贺古城河西城址的城墙初为夯土墙,经历代翻修后,到南汉时为砖墙,这些城砖花纹不同,各有特色,保护好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可以很好地研究南汉城砖的艺术价值。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保护好秦汉古城遗址,才能保护好秦汉古城遗址周围的建筑,使这些散发出应有的艺术光芒。

(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许多秦汉古城遗址经过考古挖掘后,在不破坏古城遗址原貌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发成为旅游地,以便发挥其经济价值。以临贺古城河西城址为例,河西城址现只剩南段的一部分城墙,其余城墙或在历史长河中倒塌,或民国时期贺县政府方便村民逃脱下令拆除,自2001年临贺古城河西城址被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开始修复部分城墙,以便开发成旅游地,发挥河西城址的经济价值。全州洮阳城址有不少游人前去参观,修复好洮阳城址并加以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三、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古城及古城遗址面积不断缩小

在当今物质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虽在农村,但也楼房林立,经过调研发现,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周围都建有房屋,周围土地也都被开垦,导致古城及古城遗址面积不断缩小。河西城址中的房屋、道路、农田都在古城范围内,很多历史遗迹都已无存仅剩下南段城墙的一部分。武宣勒马城址所在地现在为一个村庄,村庄占去了勒马城址大片地方,仅留下古码头周围。兴安七里圩秦城遗址大部分为葡萄园,所剩的也只是城墙部分,即使在城墙上也有村民进行耕作。兴安古零陵县城遗址,城墙周围都建有房屋,城墙拆除了大部分,城址内部为稻田,古城遗址面积大大缩小。

经调研发现,古城及古城遗址面积不断缩小是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但一些在偏远小山上的古城遗址还保留较好,如观阳城址就是如此,观阳城址虽然现在种上松树,但古城的基本结构与格局还在。

(二)环境遭到破坏

经调研发现,铺门镇高寨城址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严重,高寨城址西面临贺江,近几年来气候变化较大,且地势低,容易被洪水淹没,这是高寨城址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表现。贺江边大量泥沙流过,当地人抽出大量泥沙堆放在古城址上,高寨城址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其他秦汉古城遗址并未有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有的还隐匿于深山老林之中,环境保护较好,保留了秦汉古城遗址的一部分面貌。

(三)遗址保护基础设施落后

大部分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都没有保护的基础设施。虽有河西城址、秦城遗址被立为全国、自治区、市级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零陵县城遗址被立为兴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洮阳城址被立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能见到石碑的存在,但也只有石碑上标明古城保护的范围,其他保护设施未明显发现。其他古城遗址并未被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都未见到。保护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开发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开发机制不顺

许多秦汉古城遗址保护问题的出现都有管理开发机制不顺这一原因。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开发为旅游地有一段时间了,但没有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定期修复与管理,致使城墙周围杂草丛生。铺门镇高寨城址也是因当地政府的管理与开发机制不顺,导致在古城遗址上建设电站,破坏周围环境。

(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既然被立为全国、自治区、市级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可是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古城遗址依然存在上文分析的保护问题。或许是说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相关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所以资金投入不足。这次调研的其他几个秦汉古城遗址因未被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保护资金更没有投入到秦汉古城遗址上。

(三)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1.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当地有秦汉古城遗址的存在;2.虽然有些古城遗址有立碑保护,但村民及相关人员还是越过相关城址的保护范围进行各种农耕作业,贺街镇洲尾遗址和兴安古零陵县城遗址就是庄稼种植地,而兴安秦城遗址则是葡萄种植园;3.村民鲜少意识到古城遗址对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的作用。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是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问题的重要成因。

(四)各方利益博弈

之所以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大部分不为人所知,正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各方僵持不下,导致没有相关部门及人员管理秦汉古城,致使秦汉古城任由环境、人为等破坏。

五、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保护策略

(一)理顺机制,完善立法

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遗址应理顺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对于临贺古城这样历史遗迹较多的地方应实行整体保护的策略。对于贺街镇洲尾遗址这样的应在原址上重建县衙遗址,对于观阳城址还未开发,依然隐匿于深山老林之中的政府應加强管理,保护原貌,对于勒马城址大部分建筑无存,只剩古码头的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点保护仅剩的古码头。在秦汉古城遗址周围建筑的应做好相关规划。相关管理部门应建议立法机构对历史遗迹方面加强立法,对破坏古城及古城遗址或者其他历史遗迹的给予相关处罚。

(二)加大投入,合理利用资金

光有立法或村民的自觉保护还不够,保护广西桂东北秦汉古城及古城遗址也需要资金维护和修缮,建议相关部门对秦汉古城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更要合理利用资金。钱要用到该用的地方,对于保存较完好或有历史价值的秦汉古城进行翻修,对于破坏较大的秦汉古城进行拆除或重建。光靠政府拨款还不够,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三)结合产业

在保存较完好的秦汉古城遗址中可以小规模地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可以给古城保护提供一部分资金,也可以加强宣传,增强对秦汉古城遗址的保护意识。以贺州贺街镇临贺古城河西城址为例,临贺古城河西城址本身就为旅游地,但旅游管理力度不够,致使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周围遭到破坏。临贺古城河西城址应加大旅游管理力度并联合周围地区发展成片旅游业,形成以古城为主的旅游产业带。

(四)增强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各级部门对秦汉古城遗址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村民对秦汉古城相关历史遗迹关注和参与力度不够,脚下踩着文物都不知道。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村镇也应完善村规民约,使村民及青少年增强保护意识,加大对秦汉古城遗址的关注力度和保护秦汉古城遗址的参与力度。

古城是一座城市的写照,透过古城可以看出城市的文化、民俗、风情、历史等,但当今物质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势必会对古城造成不利影响。保护古城不仅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勉慰,还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勇.茶陵古城保护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七里圩王城城址的勘探与发掘[J].考古,1998(11).

[3]王树声.绛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4]王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J].现代城市研究,2004(6).

作者:刘世儒 于达明 朱金林 蔡金芳

古郡历史文化保护论文 篇3:

南阳古城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的卷席,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随着而来的建筑文化“雷同”现象也突显出来,“千城一面”缺乏城市特色景观的设计比比皆是,人们意识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很重要。分析古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并对古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评价,提出南阳古城保护的研究迫在眉睫。

关键词:南阳古城;开发保护;原则与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古城、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民居甚至连文物古迹,都似乎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古城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其历史建筑的地方特色、街巷的空间记忆和传统风貌更是一笔宝贵的建筑遗产。每个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的,它记录着历史演变的轨迹,展现着那个时期的典型风貌和地方特色;反映着历史文化宝贵的价值;显示着城市的“记忆”。

南阳古城的研究背景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古称宛,与湖北省、陕西省交界,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 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 处,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镇) 3 处, 各种专题博物馆 14 处, 其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2 处。是全国汉文化最集中的旅游区之一,是中原主要的旅游胜地。南阳长期都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1.地理位置

南阳盆地处于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交汇地带,其水运航程为“中国中古时代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上最长最盛者”。白河自东北向西南呈半环形绕南阳古城而过,三里河、梅溪河、温凉河、十二里河、邕河、溧河等河流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汇入白河。独山、白河、温凉河、梅溪河、三里河、十二里河、邕河、卧龙岗、麒麟岗、十八里岗等构成了南阳古城周边“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山水格局,东关紧靠白河,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又是南北使节的官驿住所,商业发达,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扩展速度最快,在短短的200年时间里,其规模几乎可以与城内相比,南滨白河,东至温凉河,北界魏公桥。南关因紧靠白河码头,商业也很兴盛,但城区扩展远不如东关迅速。西、北两关扩展规模较小,只有一些寺观和学校,民居甚少。南阳城区虽然同时向四关扩展,但西、北两关地势较高,因此主要是把一些军事据点圈进来。

2.保存完整的古城格局

(1)城廓格局

南阳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为重要的)台铁中心和商业城市。战国后期,宛为秦地,秦置南阳郡治宛,汉承秦制。东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即郡城,即郭城,城周三十六里,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隋唐后,在古宛城(小城)的基础上建南阳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白隋唐,郡移治于邓,古宛县为南阳县,城因缩小,止据西南一隅。”至明末,南阳城区已呈“梅花状”分布格局。清代,驿道开辟,由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加之驿站紧靠城南关自河码头,南阳成了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重现了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城东关仍为官驿所在地,又有白河码头,商业更为发达。东关商业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受温凉河的限制,城垣呈不规则形状,依河的走向而布设。南关有三个白河码头,是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扩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向南扩展,但由于白河的影响,南关扩展受到限制,城垣因受白河走向的限制而呈倒立的三角形。南阳城区的发展是同南阳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

自秦汉以来,南阳历代都建有城池,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汉宛城、隋唐城、明清城、梅花寨城四座。目前,明清城护城河保留较为完整、整体格局尚存;其余古城也大多有局部保存至今,如汉宛城的廓城东北角遗址、望仙台、明远顶,梅花寨城的南寨墙(包括琉璃阁及部分寨墙),但因战争频仍,古南阳之地你争我夺,原来广义的古南阳地域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

(2)街道格局

建国后,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历史城区内部分历史街道被拓宽、取直,两侧建筑也逐步被拆除、改造。目前,南阳民国时期的历史街道中,除中州路、新华路、建设路、仲景路等被拓宽外,大多数都还保持着民国时期的走向、宽度与尺度,其中民主街、解放路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历史风貌。民主街两侧保留有南阳府衙、察院两处清代衙署,以及闫天喜饺子馆、好莱坞照相馆、新知书店、淅川会馆等大量传统商铺与民居建筑,集中反映了南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府城风貌。

南阳古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南阳古城区历史悠久,完整的城廓格局、典型的传统民居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使古城独具特色,成为中国古代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南阳的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规划开始就注重城市历史文化、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保护, 但也存在很多新问题。

1.整体格局基本保留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古城现状用地以居住为主,商业主要分布在中州路、人民路、建设路两侧。作为历史名城的南阳,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大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大拆大建、除旧建新,致使大量文物古迹及传统城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古城踪影皆无,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令人痛惜。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沿街建筑也都被拆除,整个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2.公众参与名不符实

当前的旧城改造基本上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绝大多数规划工作者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经验来判断什么是公众利益,而忽略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及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市的居民对城市规划并没有发言权,“人民城市人民建”很大程度上是有名无实,而且由于收入分配的过于集中化,使得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减弱。

3.管理环节薄弱

一些古遗址缺乏明确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 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不到位。一些有价值的古迹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 没有发挥除了考古以外的展示、教育作用。如汉宛代遗址、汉冶铁遗址、十里庙商周遗址等均属此类。已被保护的古迹大多只保存了局部和主要部分, 缺乏相应的法制管理, 致使其中很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南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1.立足本土,传承古城风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建筑、文物以原生文化为基础,把场地的性质、特征、价值等具体到环境中,立足于本土文化,因地制宜,表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反映不同的人文背景为其最终目的。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历史与现代,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但开发并不是建立旨在对传统和历史的破坏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现代的文化内涵浮躁,缺少深度。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经验,以本土文化为原则,进行开发与保护。突出南阳作为“汉文化之都”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1)南阳的历史文化是多元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都曾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博大精深的南阳汉文化。汉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 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应积极反映南阳地区在历史发展鼎盛时期的社会、科学、文化成就,同时要通过地上地下的古迹遗存, 反映南阳的历史渊源和考古价值, 这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

(2)南阳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它是构成城市特色的精神内核。现存大量风格各异的传统建筑,如南阳府衙、察院、府文庙、县文庙、宛城驿等官署建筑,特别是南阳府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提升古城的时代面貌和再生活力。以体现其清新、朴素、典雅的城市风貌, 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改造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2.以人为本的文化隐喻

古城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关注政府的决策行为。政府决策部门应当加强对南阳历史遗存的了解,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历史研究, 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投资,还有助于发掘保护区的物质、精神内涵。保护名城的关键是有机更新, 以人为本,增加城市活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基础, 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人服务。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保护部门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不同的部门和组织的相互协调,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有规划建设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总体指导,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才能更好的从城市深层次的保护出发,对历史遗迹和历史地段的不同方面全面地进行保护。同时,还要做到有法必依,以法规和规划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城保护。

3.赋予创新精神,整体划一

创新是在满足人性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师的思维开拓,不拘泥于现有景观形式,敢于表达设计语言和个性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时曾相识”的景观现象。根据古城保护的原则,相应调整城市建设,对市内文物古迹实行分级保护。加强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对历史城区进行功能优化与人口疏解,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完善设施,提高环境品质,重点整治民主街、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结合对武侯祠及卧龙岗的保护与恢复,完善卧龙岗区、高校园区的整合。

小结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又是经济发展表现出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不但意味着对历史遗存实态资源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中其他积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如果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休闲功能,就是突出了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有利于打造自己的城市旅游品牌。还应该在保护好、开发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利用好仿古街区这个历史文化的载体。达到以文养文、长盛不衰的效果,使南阳的古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成为南阳城市旅游中永远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阳建强、吴明伟. 编著:《现代城市更新》.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其荣. 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3] 董鉴汉、阮仪三. 编著:《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9

[4] 张学勇 吴松涛. 南阳市旧城区的规划保护与更新对策[J]. 低温建筑技术.2008,1

[5] 王红谋. 苏州古城的世界遗产之路[J]. 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2

[6] 周中玉. 历史文化名城特殊历史地段保护研究—河南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府衙历史地段品牌保护与环境更新[D]. 华中科技大学.2006,5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作者:代丽

上一篇:化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糖尿病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