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2022-04-27

【摘要】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灿烂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今信息飞跃发展的时代,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也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研究的热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文化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章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资源要素、传承要点、保护要务三大理论层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与论述。对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关键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族音乐;传承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瑰宝。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文化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然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為此,本文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分层次的系统化研究与论述,以便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资源要素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资源要素。

这一问题,实质上是摸清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家底”。只有摸清这一“家底”,才知道为什么要传承保护?传承保护什么?怎样传承保护?所以这是一个十分具体、十分精准、十分细致的工作。

具体而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资源要素,有以下几种:

(一)鄂伦春族音乐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使鹿部”、“栖林”等。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和内蒙。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字。建国前主要从事游猎,部分从事农业。虽然私有制确立,但仍保留某些原始公社的成分。信奉萨满教。建国后实现定居,并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的音乐资源十分丰厚,其中主要是民间歌曲和说唱艺术。

1.赞达仁。是一种山歌,又分长调、短调两种。长调赞达仁曲调高亢刚健、节奏自由,旋律缓慢而悠扬,唱词即兴创作。短调赞达仁节奏较规整,曲调平和、字腔统一,常用“那衣斯耶”、“尼库呀洛”等衬词,多采用羽调式。

2.吕日格仁。一种歌舞曲,节奏欢快活泼,无歌词者较多,一领众和,即兴编词,全用宫调式。

3萨满调。说唱音乐,旋律简单,节奏鲜明,乐句不多,以鼓伴奏。

(二)赫哲族音乐

赫哲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人口最少的民族,聚居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街津口两个乡和饶河县的西林子乡四排村等。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用汉文。史称“使犬部”、“鱼皮部”、“黑斤”、“赫直”、“奇楞”等。建国前处于民族灭亡的边缘,建国后重建家园。主要从事渔猎,信奉萨满教。其音乐资源十分丰厚,主要是民间歌曲和说唱音乐。

1.嫁令阔。民歌,多用衬词“赫呢哪”等。

2.天鹅歌舞调。是歌舞音乐。

3.依玛堪。民间说唱音乐,无伴奏,干说干唱。

4.萨满调。说唱音乐,以鼓伴奏。

此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还有满族、达斡尔族、韩鲜族等音乐,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要点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要点。其主要要点有以下几点:

(一)以传承人为核心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其传承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也必须以传承人为核心。例如赫哲族音乐传承人葛玉霞、鄂伦春族音乐传承人莫宝凤等,都亟待保护。

(二)以资料为载体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大多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口口相传,文献资料与艺术资料亟待收集、整理,包括曲谱、文本、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等等,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三)以活动为支撑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活动为支撑和保证,例如举办传承人收徒活动、办班传授活动等,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得以切实的传承与保护。

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要务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十,务收实效。其具体要务是:

(一)组织落实

要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组织,设立专兼职人员,专门从事此项_T作。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跟踪问效。

(二)资金落实

要建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三)活动落实

要落实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并确保传承保护工作各项活动的具体落实。

作者:王守宽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2:

贵州地方院校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开发研究

【摘要】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灿烂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今信息飞跃发展的时代,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也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研究的热门。然而,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谈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优势?本文拟从地方院校在传承保护发展一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优势、现状、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期盼能为各地方院校在多元化的学校教育中对传承保护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一些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开发

“地方院校”是指隶属于地方政府的院校,在本文中主要指位于各地州市办学的院校比如黔南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学院、黔东地区铜仁学院,安顺地区的安顺学院,毕业地区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黔北地区遵义师范学院等等。“本土音乐文化”是指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在一定区域内世代相传,深藏并流传于民间,与本地区民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与本民族血脉息息相关的乡土音乐文化。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这个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音乐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逐渐受现代生活方式、劳动方式、联系方式的影响而改变,从而使贵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消亡。虽然,近些年来,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因傳承面较窄而被遗忘和瓦解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提出解决途径。如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文件指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充分利用高效的人才、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院校在担任人才培养的同时有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义务和责任。为此,本文从地方院校传承保护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优势、现状、开发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盼能为贵州各地方院校在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保护开发等途径方面提供一些思考。

一、丰富的贵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贵州,是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的省份,有着“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在这片充满神奇而魅力的土地上,居住着“侗族大歌”唱响海内外的侗族,不同支系的苗族,全国人口聚集最大、最多的水族,中国人口较少的毛南族,还有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布依族、瑶族、回族、白族、壮族、蒙古族、羌族、满族、畲族等民族同胞。在贵州,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俗节日有1000多个,主要的有苗族牯藏节、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瑶王节,而具有“百节之乡”称谓的侗族就有谷雨节、吃新节、花脸节、泥人节、扁米节、摔跤节、斗牛节、喊天节、河歌节、千三欢聚等节庆。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也都有不同的习俗,苗族有“游方”和“跳场”、瑶族有“凿壁谈婚”、布依族有“丢花包”、侗族的“行歌坐月”和“拐亲”、水族的“卯坡”等等。丰富的活态环境下不同习俗的民族节日和习俗都有着不同风格的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使贵州成了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海洋,苗族的飞歌、游方歌;侗族的小歌、孝歌、琵琶歌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等;布依族的大歌、小歌、八音坐(弹)唱等、水族的水歌及各民族的酒歌、哭嫁歌、山歌、古歌、屋歌、哭丧歌等等;民族乐器中有芦笙、芒筒、古瓢琴、木叶、侗琵琶、侗箫、笛、牛腿琴等等;戏曲有黔剧、本地梆子、花灯剧、侗戏、布依戏、苗戏、地戏、傩戏等等。浓郁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享誉海内外,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爱。多少年来,为贵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挖掘,收集整理、传承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果卓越的本土专家学者有:已故去的范禹先生、冀洲先生、古宗智先生、李继昌先生,张勇先生、杨昌树先生等等,还有现年岁已高但仍情系黔山秀水、民俗民风为己任的张中笑先生、邓光华先生,还有崔文玉、穆卫平、韦祖雄、姚铜、杨通俊等等一批批正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了贵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繁荣发展不断努力的专家学者。

二、贵州地方院校参与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背景优势

根据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处于贵州多民族地区腹地学校教育的地方院校是各地教育文化中心,不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而且有着各自区域文化和背景的优势,比如: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学院研究本土的苗族、侗族音乐文化;黔南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本土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的音乐文化;黔东地区的铜仁学院研究本土的土家族音乐文化等等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地方院校参与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不仅是彰显特色更是为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促进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增强师生的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二)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院校是各类高层次人才云集之地,不仅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学术研究师资队伍,还具有一支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民族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队伍。如师资队伍方面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优势,能就地深入开展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传承实践,能调动和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设立研究机构、举办学术研讨,进行成果展示,为开展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学生队伍方面地方院校各地方院校的主要生源来自贵州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数学生占50%—60%左右,这部分学生在具备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具备本民族语言沟通能力。 据多方调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就业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为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发展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传承优势,是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创造发展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三、贵州地方院校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现状研究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方院校在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方面均有思想意识和付出一定的实际行动,但由于存在资金、生源、师资及生源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工作现状仍差强人意。

现在,贵州很多地方院校,尤其是以带有音乐专业的院系为代表,它们的教学理念、课堂安排,甚至是教学方式,师资方面均向西方靠拢,以西为美。教学理念是西方的那一套模式,注重西方理论、侧重学习西洋乐器等等,并且大多数贵州地方院校它们没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材资料,一味地西洋化。在师资教学方面,引进的老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精通西洋乐器,但是对贵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仅仅来自理论知识,大抵有纸上谈兵之意,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浓郁的情感;在教学方面,学生学习民间音乐文化,主要来源是课本理论知识、老师课上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学院有关部门、社团的音乐活动和比赛等等。学生对这些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了解的途径相对匮乏,学习的知识也相对不够全面。大大地阻碍了地方院校传承开发研究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地方院校如何为本民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如何为传承研究民间音乐文化作出自身应有的职责,值得深刻思考探究。就目前来说,贵州地方院校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发研究,以黔东南凯里学院最具有代表性。在2007年,黔东南凯里学院在有关政府部分的鼎力支持下,学院主要面向本土招生,在黔东南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学费全免,开展五年制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班,距今已有10年的办学经验了。传承班的宗旨是培养热爱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并且以培养具有能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本土民族文化表演以及文化传播者等专业文化工作者为目标。为黔东南地方培养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工作者,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民间音乐文化深入人心。传承班开设的课程也相对非常全面,旨在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文化提供有效的途径。主要课程设置有专业基础课和表演艺术课为基础课程,还开设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课等,例如苗侗歌演唱、苗族舞蹈、民族器乐、苗侗语言、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概况、中外民歌简介、视唱练耳、民族舞蹈欣赏、黔东南旅游、等。黔东南凯里学院从重视人才培养方面和完善教学课程都作出了特有的贡献,旨在为地方院校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作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各地方院校学习可取之处,共同为传承和开发民间音乐文化创造辉煌。

四、地方院校保护传承开发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路径

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需要在一个活态的环境中才能良心的生存。在当今,在多元化文化教育大环境中谈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只靠一些采取网络等学习模式,开展一些阶段性的活动成果、学术理论研究、几门象征性的课程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多元化教育中去思考、研究、实践,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在一个系统的、稳定的、活态环境中良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所以地方院校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全面为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保驾护航。

(一)建立具有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

1.校本教材编订

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教材,黔南地区的院校可编写《黔南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独山花灯》《芦笙教材》《黔南民间歌曲集》等,有了自己的特色教材,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在地方院校传承的系统和规范性。

2.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各地方院校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设置至少一学期和一定学分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可开设《黔南民俗民间音乐文化》《芦笙》《黔南民间歌曲》等,课程可以以音乐等相关专业为必修、也可以以选修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3.师资培养

以立足本校师资力量,聘请在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对本校具有音乐技术特长和民俗研究专长的人员在音乐、民俗文化、器乐、民歌等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学习和培养。

(二)建立具有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研究机构

地方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样,在担负着教学的同时肩负着学术研究,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科研管理机构和一些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可以与本土的各民族学会等研究机构搭建合作研究平台。这些机构都能为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应该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借助这些科研平台加强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工作细化,构建贵州地方院校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考察和研究教学团队,对贵州民间音乐文化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创作。

(三)建立有利于宣传和发展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地方院校实践项目

地方院校利用研究机构、师资力量创作出来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科研成果和作品,不能只作为研究机构的业绩或个人职称晋升的需要而封存。因而,地方院校也可联合传媒公司、演艺公司开展系列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把科研成果和创作作品在对外宣传和弘扬的同时转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只有这样,学校教育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才可能到长期延续,院校服务地方的社会作用才可能更好的彰显。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到来,人类的经济文化生活正在发生改变。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各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民族资源优势,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积极为传承和开发民间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地方院校的教学要纳入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为本土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文化工作者,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向学生宣贯民间音乐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民间音乐文化团。高校亦可组织老师和学生研究民间音乐文化传承课题。地方院校不仅要为本土培养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工作者,还要为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1318,194.

[2]凯里学院.2017年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招生简章http://somu.kluniv.edu.cn/.

[3]柳飞.地方高校参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06).

[4]范斌.贵州大学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专业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彭雪萍(1974—),女,侗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彭雪萍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篇3:

论我国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

摘要:由于现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的意识不强,而我国的立法不足和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诸多传统文化出现了失传,被篡改等现象。本文以此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现今我国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情况,并结合事实案例,引出我国在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中的缺失,同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人们结合21世纪的时代元素,对传统文化开展保护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著作权;法律保护

从秦皇称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千年来的文明汇聚成了各朝代、各民族无数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创造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借助着木偶、皮影、戏曲、杂技等民间技艺认识了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中华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而现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一、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现状、意义

中华民族是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皆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拥有着约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个地区亦存在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传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形象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对于传统文化的改编现象日益加剧,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从美国的《the monkey king》到日本的西游漫画,人们对于以包括《西游记》在内的中国古典名著的篡改也似乎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有关部门近年来在知识產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许多企业、组织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还很有限。同时,由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法规等基础工作显得薄弱,认识模糊、观念滞后、体制障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并制约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如今,如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世界观发生转变和提高思想意识。它们将成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浑茫厚重的精神动力,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著作权法》第六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迄今为止,关于“如何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的“另行规定”至今未出,人们无法依法行事,而相关部门亦无法依法行政。例如,在一些动漫中:孙悟空成了混血儿,唐三藏与观音谈起了恋爱,这明显是与《西游记》原著所要表达的本意完全不同,这是对名著的一种破坏。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很明显,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是不受限制的,故对于随意改编国内的名著、破坏作品完整性的行为是绝对应该受到处罚的,但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及相应处罚程度,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导致了如今市场上“唐尸三百”、“The Adventures of Super Monkey”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分令人担忧。

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由于我们法律指定的不明,导致了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现象出现,从而不可避免地歪曲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管理。

(二)现实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1.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场所少,设备短缺,经费严重不足。以承德市为例,其中,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以及滦平、隆化和平泉3个民族县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每年每县收到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都达4000多万元。但各县财政对文化方面的投资依旧寥寥无几。据统计,6个自治县、民族县的127个乡镇,30%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如丰宁满族自治县26个乡镇,有南关蒙古族乡等8个乡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乡镇文化业务经费每年只有500至1000元。有文化站的乡镇大多没有电脑、电视,乐器道具短缺、陈旧,科普图书少。

2.缺乏传统文化管理或专业人才。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同样是关键。可是,“目前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贵州民族学院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坦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基本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的人。”由此可见,现今拥有传统文化人才极度缺乏。著名的乌苏里船歌案,也是同样是政府没能较好的管理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体现。

无论是民族民间文艺人才,还是对这些资料整理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都是极为不足的,这也严重制约着对传统文化著作权的继承和创新。

3.忽视传统文化著作权商业化的可塑性。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那么,现如今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否也能有这样一条商业化的道路呢?《蓝色生死恋》赚够泪水;《大长今》又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韩国历史第一女御医身上。为什么荧屏“韩风”越刮越猛?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韩剧都充分的表达了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家庭观念、协作意识的肯定,对自律自立、坚韧上进、务实诚信等民族精神的推崇,对仁、义、礼、廉等品性的张扬,在韩剧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而这些恰恰是一些国产剧所欠缺的。因而,虽然我国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较好的将它们塑造成为我国的“品牌”,例如:将富含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等利用《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对于改编或使用我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经营性活动应收取相应的费用。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是需要依靠商业的力量的,而现如今,人们很少将目光投放于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并将其投放于市场。由于没有市场的推动,从而,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慢、效率低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法规等基础工作仍然显得薄弱,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在迅速消失。科学建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认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培养传统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促进我国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赋予传统文化特殊权利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我国的著作权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权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一定的传统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实例,例如:六小龄童起诉网游侵害孙悟空肖像权案,利用《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完整性的相关法条来保护这类具有标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权利,这样在我国传统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时,即能够运用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保护传统文化的权益。另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包含其他的权利,例如:改编权、摄制权、翻译权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对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后,也能够起到对于传统文化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设立相关传统文化保护的职能部门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国现今是由多部门协作管理的,但是,从更好、更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展工作的方面来看,设立一个专职的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主管部门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同样,为了应对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开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职能部门的,建立一个长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用系统的观点提出一整套现实有效的措施,用于維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部门,更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用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权益。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著作权的保护,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知识产权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四)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知识产权”、“著作权”是近年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名词。因而,为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与引导,宣传传统文化具有著作权,引导以民族艺术家为代表的相关人员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营造传统文化流传的良好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第一,针对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了解薄弱的情况,在学校、社区、公司开设普及班,加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第二,派遣专家、学者前往偏远地区、民族民风丰富之地,开设省、村学习班,普及知识产权,并收集传统文化,汇编成册,同时,鼓励相关的权利机构或组织,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

四、结 语

综上,由于人们对于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相应职能部门的缺失,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完备,以及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已刻不容缓,我国需尽快立法,并及时采取行动对此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梅颖.弘扬传统美德 铸造民族精神[J].中国统一战线,2003(5).

[2] 特克寒.承德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 吴建民等.保护好历史的根脉保护好文化的灵魂[N].贵州民族报,2009-04-23.

作者:张莉

上一篇:医院住院单元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预习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