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评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现行的国家依据公权将集体所有土地征用后,再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借此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等一系列土地权利制度模式,已无力解决诸如土地资源有限性、土地资源的代际分配、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补償以及土地金融证券化等问题。征地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失地农民”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圈地运动评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圈地运动评析论文 篇1:

例说高考历史评价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中,有大量的评价型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以主观题居多,考查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以“评价”“评论”“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二、高考评价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要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根据要求,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注意设问所要求评价问题的角度。

例1评价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它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商鞅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兵源(商人不能当兵),从而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使之失去了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分阶段评价原则。由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不同,同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对其不同阶段的评价也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例2(2011·广东·39节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分析】本题为外延式问题,实际是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在解题时,可以迁移苏联模式的影响,并运用分阶段分析法进行分析。新中国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必要的,有利于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后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得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分为二评价原则。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该坚持两点论,不能一点论,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意义),又要认识其消极影响(局限性)。如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Ⅱ文综第40题,要求“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这是典型的评价型试题,适合运用一分为二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中国知识界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又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指出他们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在西方文明内涵理解方面的缺陷。再如:

例3评价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参考答案】积极作用:它引起商业革命,加快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引起价格革命,瓦解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证明地圆学说,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区域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推动整体世界形成。消极作用:它推动了西、葡、英、荷、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促进殖民制度的形成,给亚非拉等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4)主客观评价原则。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历史价值。

例4(2013·浙江·38节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本题属于分析影响类评价题,适合运用主客观评价法来分析。要从“侵略”“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两个层面,从客观进步性和主观消极性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

【参考答案】(主观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客观上)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历史人物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譬如,评价秦始皇时,怎样认识他残暴统治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统治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肤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相。在评价唐太宗、康熙帝、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物时,也必须如此。

(2)阶级属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其所处的特定的民族关系环境,实质上是要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譬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属性的分析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3)史论结合原则。在评价人物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须有相关史实作支撑,这就是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人物。

譬如,评价美国“国父”华盛顿。评价方式大致如下:他是美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的总司令,负责组建大陆军,开展抗英斗争(史实),为美国独立和统一作出巨大贡献(评论)。1787年他主持制定《美国宪法》,拒绝推行君主制(史实),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础(评论)。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总统,坚持“三权分立”的思想,领导美国建立政权机构,主动放弃第3届美国总统的竞选(史实),他的民主精神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主动让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评论)。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德才兼备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总评)。

(4)分期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分期评价的主要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

例5(2011·新课标·48节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清朝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唯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唯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礼经谈》(1919年2月12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分析】本题为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材料一中,钱玄同全面肯定传统文化,但新文化运动中,他却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要运用分阶段评价法进行评价。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满族贵族的腐朽统治,需要借用儒家传统文化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此时全面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动广大民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袁世凯甚至利用“尊孔复古”等传统文化来复辟帝制,企图代表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批判传统旧道德,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对中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做法和态度,对后来影响深远,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分阶段分析法是解这道题最佳的方式。

【参考答案】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5)全面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譬如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应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6)史观评价原则。要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要求分析克伦威尔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实际上是评价其行为的历史影响,适合运用文明史观和主客观评价法进行评价:既冲击了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主观价值),也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客观价值)。

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应把握的核心标准

评价是分析的升华,是判断历史事件优劣的标准,只有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才能进行正确评价,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评价的核心标准有以下几个:

1.生产力的标准。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身没有阶级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标准。

譬如,评价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圈地运动”时,应当看到,在“圈地”过程中,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流浪者,或在法律的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所以从人道的角度看,它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对英国农业的一次资本主义改造,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阶级和物质上的准备,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总之,推动了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也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坚持“不唯书”“不唯上”。

譬如,评价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去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对后来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潮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同时,它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且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魏源以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们并没有进行社会实践,《海国图志》虽然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可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影响极其有限。

3.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标准。微观研究方法是从比较小的角度,即从相对的局部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方法是从较大的角度,即从相对的整体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譬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跳出章节的微观镜头,从国际视野的宏观角度观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是亚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标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问题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譬如,评价牛顿力学体系。如从牛顿力学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角度,其成就无可厚非,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其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加之牛顿晚年对宗教的厚爱,也表现了牛顿科学思想的变形。

综上所述,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时,应该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用好标准,灵活运用方法,这样,同学们的评价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升。

作者:孙双武

圈地运动评析论文 篇2:

我国土地征用问题综述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现行的国家依据公权将集体所有土地征用后,再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借此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等一系列土地权利制度模式,已无力解决诸如土地资源有限性、土地资源的代际分配、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补償以及土地金融证券化等问题。征地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失地农民” 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作出简要评析。

关键词征地土地制度文献综述

一、 我国土地征用问题研究的背景

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建设与投资项目越来越多,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显突出。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同时,城市有限的土地难以满足巨大的用地需求,在此情况下,城市郊区的农用地必须首先通过政府征用,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后,用地单位和个人再通过有偿的方式向政府申请获取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如何避免这种因“发展而引致的贫困”,让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分享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征地过程中深入考察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得失,了解征地后失地农民的感受,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和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设计出全面考虑各方利益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利于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 我国土地征用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农民因失去土地,补偿不足而不满,各种类型的农民维权运动不断发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威胁到了广大农村社会的正常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因此,一直以来,围绕着土地征用问题,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抓住了土地征用中的核心问题。归结起来,这些学者的讨论主要围绕着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展开:一是将目标直接对准我国的土地制度;二是将土地征用与农民的维权运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三是将土地征用放在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之中来进行考察。

(一)我国土地制度的缺陷。

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进行思考,学者们认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之所以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土地制度中所有权主体的错位、土地的归属权不明确、土地使用规则不确定。在这一问题上,张静、吴毅、秦晖、王华春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张静指出,在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多种土地使用规则,这些规则受到了国家政策、村干部决策、集体意愿和当事人约定的影响。这四种力量中的每一种都可能成为使用土地的力量,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合法” 依据。这样,我们看到,中国的土地使用规则是一个具有多个合法性声称的系统。根据承包法,土地可以经农户分别承包,而且承包期限被承诺可以不断延长;依据土地法,乡村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所有的,没有确定的个体具有最终产权。依据一般的“公有制” 理念,认为土地是公家的,应当由“公家” 机构或人员即政府来决定如何处理。承包户的权利更接近于定期耕作并获得该阶段收益的权利,但这份权利显然和所有权不同。同时,依据惯例,基层政权机构是集体所有权的代理人 ,他们可以代表村民处置集体财产。上述各项规则都是“合法” 的,它把所有权、所有权代理人和使用权分开处理,因而产生了几种与地权相关的社会身份:所有者、所有者的代表、使用者。面对土地权利问题,这几种身份都构成法律承认的直接或潜在的当事人,他们事实上都可能根据土地分配后果的预期和利益情势的判断,参与规则的选择过程。由于合法身份很多,国家、基层干部、群众集体和当事人都可以参与,如果他们有分歧,只能通过力量竞争解决问题。它的核心是判断何为公正规则,即什么样的规则是正确的、政治上可接受的,因而应该被采纳的。这种政治转化使得地权成为一个在多种身份参与下的、不停止的协定缔结过程 ,他们之间通过力量对比决定胜负,这意味着规则的不确定现象豍。

吴毅则指出,土地集体所有中的“集体” 其实是个空壳,徒有虚名的村级组织获得了土地所有者的合法身份,但它们在征地中根本就没有能力集合村民意志。反而,在此过程中,乡镇政府取代了村级组织成为了介于农民和开发商之间卖方的真正主角,扮演着土地商人的角色。这暴露了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内在矛盾。

秦晖认为,我国土地制度中所谓集体所有其实是官府所有的一种形式,掌握地权的不是农民,而是官员。现今,“卖地财政”成为了一种新的腐败形式。只要“地权归官不归农 ,政府圈地即圈钱”的状况不改变,那么圈地坑农的事件仍然无法避免。因此,只有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地权属农”,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 农民的维权模式。

因征地而产生的矛盾是引发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主要原因,这种维权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日常反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

斯科特指出,农民反抗强权的方式不是大规模的叛乱和革命,而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平淡无奇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诽谤、纵火和暗中破坏等等。这种反抗不需要协调,它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它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但奇特的是,这是一种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正式领导者、没有宣言、没有预期、没有名目和旗号的社会运动。…… 农民发起的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反抗,最终会使自诩高明的大人物们在首都构想的政策陷入全然混乱之中。这样,农民的行动改变或缩小了国家可用的政策选项。“隐藏的文本”需要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表演者,它排除或者藏匿于特定的他者。它不仅包括语言行为,还包括整个的实践过程。它不只是幕后的怨言和恼怒,也是为减少占有而在实际上被实施的计谋。这些日常反抗形式表明,在强大的权力支配和经济占有的情境中,农民正是以他们特有的反抗对抗着无法抗拒的不平等。

欧博文等指出,“依法抗争”即以政策为依据的抗争,是农民积极运用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侵害的政治活动。在这一框架里,农民是利用中央政府的政策来对抗基层政府的土政策,抗争者认定的解决问题的主体是上级,抗争者不直接对抗他们控诉的对象。这种反抗方式是一种公开的、准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形式,使用的方式主要是上访,以诉求上级政府的权威来对抗基层干部的“枉法”行为,而且它一直是以具体的事件为背景,主要是一种有关集体具体利益的抗争。

(三)国家与农民。

土地征用问题涉及到的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因此将该问题于三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来进行考察,必然会扩展人们对征地问题理解的视野。而对于这一问题,程为敏、周飞丹、仝志辉等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程为敏将村民自治当作一个独立主体放在农民——国家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认为村民自治的主体性是极不完善的 ,它在与国家的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周飞丹将视线转移至土地中用和开发过程中的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动机上。他指出,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因此,土地征用和转让成为了地方政府新的谋财之道。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造成的。在这种制度下,农民根本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因而也缺乏与政府就补偿问题谈判的能力。

仝志辉对农民的国家观念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在农民看来,国家是分层的,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各级政府执行的政策并不是一样的政策;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看,上级政府是真心为农民着想的,基层政府则无视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甚至背离了中央制定的政策;中央和省里对乡政府的违法行为并不知情,乡政府害怕农民上访。仝志辉以兴修水利为例,指出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在农民心目中是亲近的、是强大的、是神圣的、是人格化的,这些特性也是人民公社所具备的。人民公社被乡政府取代后,乡镇政府日益扮演着一个无助于或阻碍村庄利益实现的角色,因此,村庄对乡镇政府的背弃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在农民眼中 ,有的基层政府越来越成为借国家权威横行、成为农村社会寄生的一个恶瘤。因此,乡政府逐步成为了中央政策的违背者,走向了农民利益的对立面。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施行权力时越来越依赖于正式的法律、媒体、舆论等方式。农民对于国家的想象主要就是通过它们进行的,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依附感依然强烈,而且国家在无意或有意中与基层政府保持距离,从而维持了农民对自身的认同。

三、 其他研究成果

综上所诉,土地征用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的维权模式、国家与农民的相关分析,但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地征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张宏斌和贾生华认为,在目前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时,并没有对农民土地发展权的收益进行补偿,因此土地出让纯收益中相当一部分被当地政府拿走,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费仅占5%~10%,这也是因土地问题政府收到众多批评的原因所在。但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的边际产品价值远远低于工业用地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说,农业用地具有很高的外部效应,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后果,因此,政府必需加以调控。

而林毅夫认为城市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决定的,政府可以在城市发展上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可以实施灵活的土地政策、灵活的工商业发展政策、灵活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可以使新城市在有条件出现时自发形成。□

(作者单位:徐翔,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忠林,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注释:

1“群聚”这一概念是单光鼎提出的。它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无目的的、有情绪的集体行为、有目的但组织化程度低的集体行动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单先生认为,现今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群聚,主要体现于前面的两种形态中。单光鼎.群聚和社会稳定.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南政法大学, 2007年 12月 13 - 15日.

参考文献:

[1]張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5-294.

[2]吴毅.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读书,2004(7).

[3]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写在《物权法》讨论通过之际.河北学刊,2007,27(2).

[4]詹姆斯·C·斯科特. 郑广怀,张敏等译.弱者的武器.译林出版社,2007.

[5]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5).

[6]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3).

[7]周飞丹.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究,2007(1).

[8]仝志辉.农民国家观念形成机制的求解——以江西游村为个案.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0]张宏斌,贾生华.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经济研究,2001(12).

作者:徐翔 刘忠林

圈地运动评析论文 篇3: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试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分比较图(图1)[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1~2题。

1.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期达到顶点的年份及此时的人口负担系数是()

A.199050%B.201040%

C.202045%D.203050%

2.关于“人口机会窗口”期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口机会窗口”期社会负担轻,有利于经济发展

B.根据中日韩“人口机会窗口”期可知,该时期人口再生产类型为过渡型

C.三个国家在“人口机会窗口”期劳动力充足且工资低廉

D.“人口机会窗口”期以后,14岁以上人口比重太大,人口增长,人口压力大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C.W1和W2能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4.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000KmB.3500KmC.4500KmD.4000Km

5.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 ①B.②C.③D.④

某商品宅配公司是一家依托高科技创新性迅速发展的家具企业,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订购家具及饰品,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获得相关物品的服务。读“该宅配公司组织结构流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丙”对应正确的是()

A.商务订购平台B.客户

C.家具宅配中心D.家具厂

7.该公司商品宅配中心的销售展示厅应()

A.接近老居民区B.接近新居民区

C.接近网络公司D.接近林地

下图为某地区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其中三种的空间分布如图中灰色区域所示。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示信息,下列哪一张图符合“林地,且为可耕地”的分布条件?()

9.某公司要建一旅游饭店,下列地点中最适宜且有较大空间的是()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多于冬季

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11.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12.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一套2013中国癸巳(蛇)年金银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15枚,其中金币8枚,银币7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2012年10月19日,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生肖宝宝》金银系列纪念章,该套纪念章 共包括金章11枚,银章3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蛇年纪念币和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金银系列纪念章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是法定货币,可以流通

B.都能履行价值尺度职能

C.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D.具有收藏价值

13.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服务业整体税负由5%变为3%。实施这一改革有利于()

①优化税制结构,减轻税收负担②扩大税收来源,增加财政收入③深化社会分工,体现公平竞争④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价水平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1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近年来,为了合理调节居民生活用水,一些地方开始积极推进阶梯式水价改革。阶梯式水价的实施()

①可以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②是利用行政手段调节资源配置③可以调节水商品的需求量④是为了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为应对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国已有6家光伏企业积极应诉,商务部也积极做工作。这说明面对国际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我国企业首先应()

A.主动退出光伏市场以求自保

B.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C.请求本国政府实行反报复措施

D.积极应诉,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6.我国每年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这3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党代表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下列关于人大代表、党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大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党代表的任务是民主监督

B.人大代表参予制定国家法律,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党代表参予制定国家大政方针

C.中共中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政协是我国统一战线机构

D.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中共中央坚持依法行政

17.日前,南昌市某市民向国家民航总局投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其公开机场建设费收支成本明细,这样的“公民之问”()

①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②体现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③体现了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通省、市长投诉举报电话。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多渠道听民声,访民意、知民情、解决一些突出性的群众疑难问题,但同时,如果连处理下水道堵塞这样的事都要通过拔打“省、市长”电话才能解决,确也反映了我们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存在比较严重的不作为。长此以往,“省、市长”电话将会因不堪重负而流于形式,据此回答18~19题。

18.材料启示我们,要避免“省、市长”电话流于形式,地方各级国家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有效履行职能,如此才能发挥“电话” 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省、市长”电话开通有利于:()

A.重视民声民意、有效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B.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C.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D.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19.上述说法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①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结构顺序的变化会引起质变④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21.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以招商、招展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生态文化节的展览内容丰富,既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成果,又有俄罗斯舞蹈、比利时画展、日本书法和茶文化等精彩展演。上述材料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④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2.《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写时间的味道: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敌人。这句话表明矛盾双方()

A.相互排斥、相互贯通

B.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相互依赖、相互区别

23.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用语不断涌现在媒体上,如“给力” 、 “宅男宅女”、“ 咆哮哥”等,网络用语引起的诙谐幽默被人们所喜爱,并广泛的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一现象说明()

①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认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 网络用语源于人们的灵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

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

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

25.1937年时,著名荷兰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测:“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 有人说,长城将中原地区与塞外各民族分隔开来,其实质在于区分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是指()

A.不同种族间的文化

B.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

C.封建文化与奴隶制文化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26.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扬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B.北方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

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

27. 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2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29.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从中可表明()

A.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向农村

B.农民有检验革命党派和革命同志的决定权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中国革命应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0.1853年8月,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报告说:“宣布中立……如果不是惟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敏的政策。如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而迅速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的……太平天国并不像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有适当的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材料反映出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

A.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B. 待机扩大侵略

C. 期望从太平天国获得更多权益

D.妄图勾结清政府

31.2011年9月,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大会在清华大学 隆重举行。有人说:“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付出沉重的代价

D.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32.“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33.《大国崛起》解说词:1773年的秋天,瓦特又遭遇了一次家庭的变故,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去世了,而且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又破产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谷。有一位朋友推荐他到俄国去工作。……博尔顿(伯明翰一家生产小五金器械工厂主)极力挽留住了穷困苦闷的瓦特,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据此可推断()

A.蒸汽机的发明具有偶然性

B.博尔顿和瓦特共同发明了联动式蒸汽机

C.企业家是机器发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D.没有博尔顿的支持瓦特将无法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34.要破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调。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比发达国家受益更大

D.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责任均等

35.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住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需要作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0分)读欧洲部分地区地形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9.材料一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中,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材料二在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节目录制现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似乎都被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感动着,不经意间热泪盈眶。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材料三谈到城镇化,总有人认为就是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交通、污染、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显。导致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和以往对城市的向往不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生活。

材料四全国人大代表徐加爱在201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目前,中国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农民就近转为市民,降低就业、社保、户籍、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成本,破解政府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难题。

材料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发邮件、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不健康内容,对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

40.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地承包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12月)。这一阶段……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年1月一1991年12月)。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年1月一1996年12月)。这一阶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开发却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的圈地过程有着详细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协议圈地运动、议会圈地运动和一般法令下的圈地运动三种圈地形式并存,保证圈地过程公正而有效地进行。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无论是从目的、方式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最后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

41.(12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对此,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认为,在文明的交汇中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消灭”。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文明交汇中一定会出现文明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克思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42.【旅游地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脉西麓(见下图),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评为该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又被誉为“红色圣地、绿色宝库”。

46.(1)共同任务:反帝反封;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分)分歧: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最终目标不同(2分)(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分)

(3)有。历史基础:两党历史上曾经合作过两次,历史表明两党合则双赢,分则两败;(4分)现实基础:两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愿望。(3分)

47.(1)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2分)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2分)

(2)①两次战争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一战中国在战争中作用小、地位低;(2分)二战中中国艰苦抗战,牵制大量日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②两次战争的性质不一样:一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参战的目的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英、法、俄、意是日本的协约国;(3分)二中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与美英国等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英美需要中国继续合作抗战。(3分)

48.(1)a.统治集团只顾党派斗争,不顾国家利益。赋税繁重,民心散离。b. 李白成借机亡明。c.对辽东(后金)用兵而不讲和,战略错误。d. 对辽东用兵致使财力、兵力衰竭,元气大伤。巴臣下对朝廷不忠诚。(6分)

(2)目的是吸取明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作为鉴戒)。(2分)主要偏颇之处在于:否认宦官专权给明朝造成的严重危害;将明亡的主要罪责归咎于廷臣;竭力为亡国之君崇祯帝推卸亡国的责任。(5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朝专制统治的腐朽。(2分)

上一篇:通用航空发展论文下一篇:肝细胞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