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

2022-04-23

摘要鉴于中药粉体入药的重要性,主要从中药生药粉和中药浸膏粉的历史演变、中药粉体出现并流传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中药粉体入药的研究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 篇1:

“免煎中药”方便与疗效可以兼得吗

早上上班,小洁从包内拿出一个速溶咖啡一样的小袋,撕开包装,将里面的东西倒进杯子,开水一冲,一杯热气腾腾的饮品就出来了。一旁的同事小吴见了,打趣道:“哟,小洁,今天不喝茶,改喝咖啡了。”没想到,小洁却皱着眉头说:“什么呀,我这喝药呢。”

原来,小洁喝的是中药的一种创新剂型,又叫中药免煎颗粒。目前,这种“免煎中药”已陆续登陆一些大小医院,但人们却对此褒贬不一。人们担心:很多中药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煎煮才能出效果,免煎颗粒是方便服用了,但能保证疗效吗?

不用煎煮,中药冲服好方便

现在很多中医院的中药房内,都有许多“小袋装”颗粒状的中药,包装上写着一些中药饮片的名称,例如丹参、连翘等,下方印有每袋装的克数。这就是“中药配方颗粒”,是药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干燥成的颗粒状产品,将它们组合成方冲服,即相当于服食汤药。我国目前市场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为主。

中药配方颗粒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制药高新技术,依据中药不同的化学成分,设计选定最佳浸提工艺,实现工业化生产。企业对药材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贮藏等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确保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一致。

部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疗效与传统汤剂相比一致。此外,中药配方颗粒便于储存和调配,并在中医辨证施治下,随证加减,配伍使用,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疗效有差异,目前只能当“配角”

但是,中药配方颗粒组成的溶液,要达到与复方汤剂完全一致的临床疗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中药复方单煎合并液与合煎液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中药汤剂的煎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化学反应,其间可能会发生氧化、聚合、水解、变性等一系列化学反应。一些中药含天然乳化剂(如磷脂、皂苷等),还有助溶、增溶作用,使一些脂溶性成分、难溶性成分溶出。

而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合并冲服,缺少了煎煮过程中处方中药之间的相互化学反应、增溶和助溶等作用。此外,传统中药煎煮中的先煎、后下等方法也无法体现。

如附子在单独使用时,其强心作用很弱,且有一定毒性,而干姜、甘草无强心作用。但合煎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的强心作用增强而持久,毒性下降。说明这几种药物合煎,可以减毒增效。如果使用单味免煎中药混合服用,显然达不到这一效果。

可见,与传统煎药方法相比,免煎中药有的会有疗效上的损失,有的达不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率先开发中药新剂型的经验来看,单味中药颗粒只是作为“配角”,在辨证时加减使用。

所以,中药传统的煎煮方式有其存在的道理,免煎中药现在还不能完全代替中药罐。患者在服用中药时,应向中医师咨询,确定哪些方剂可以服用免煎中药,而哪些中药则应使用传统方法煎服。

作者:吴启南

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 篇2:

中药粉体的发展历史概述

摘要鉴于中药粉体入药的重要性,主要从中药生药粉和中药浸膏粉的历史演变、中药粉体出现并流传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中药粉体入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粉体;发展历史;原因;不足;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汤剂费时、煎煮麻烦且携带不方便、不易储存的缺点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瓶颈[1]。中药粉体入药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一种重要使用方式,如传统散剂直接以中药粉体入药,丸剂中大部分以药材细粉为原料制备而成,且在所有方剂中,以粉体入药的剂型占了总方剂量的较大比例。中药粉体是以细微粒子状态存在的中药生药粉、中药浸膏粉或中药固体制剂,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中药普通粉体、中药微米粉体和中药纳米粉体[2]。以中药粉体为中间原料或成品的现代中药制剂改变了传统中药粗、大、黑的外观,通过增大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提高中药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中药粉体入药作为汤剂的补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中药粉体入药的历史演变、出现并流传的原因、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粉体提供参考。

1中药粉体入药的历史演变

1.1中药生药粉的演变

中药生药粉即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经粉碎后所得的粉体。根据此定义,我国古代的膏丹丸散、20世纪70年代的中药颗粒饮片、当今的超微中药均属于该范畴。但膏丹丸中也是只有部分是以粉体入药,且要加入适宜的辅料制成[3-7],因此下面重点介绍以中药生药全粉入药的散剂、中药颗粒饮片和超微中药。

1.1.1中药散剂。

散剂是最早使用的中药粉体之一。通过对21本宋代以前的主要医书的剂型统计发现,排名前四的剂型分别是散、汤、丸、膏。其中,21本书中均记载有散剂,汤剂、丸剂出现于20本书中,18本书记载有膏剂。由此可见,在宋朝以前散剂就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最早关于散剂的记载可以在《五十二病方》查阅到,该书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的,约为公元前3世纪末战国时代的抄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283首,记载散剂28个。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书中记载散剂2方。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号称“方书之祖”,除去重复之方,共载方269个,记载散剂达50余方,约占全书总方剂量的1/6,可见汉代应用散剂已十分广泛。1972年于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简《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方剂15方,其中13方是散剂;晋代《肘后备急方》、南北朝时期《刘涓子鬼遗方》,盛唐时期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均有散剂的记载。到宋代煮散更得到广泛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药方788首,而散剂达237首;金元时期,四大名医创制许多名方,使散剂渐臻完善。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百病主治药篇记载的157个常见病症中,几乎常用的中药均可以用药“末”;明清以后,温病学说问世,使散剂更有新的内容。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 收载以研粉或研末内服的饮片有22种,其成方制剂中用生粉直接入药的饮片有671种。

散剂分为外用散剂和内服散剂,内服散剂又分为和服散、煮散。和服散是根据病症所需,以水及不同汁液调和散末而便于服用的一种方法,《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散剂除了2个是外敷外,其余基本是和服,其服药之饮料,有宜酒者,有宜酢浆者,有宜豉汁、米汁、米糜者,而以用酒为多,盖因酒性发散,与散剂“散者,散也”之功用相辅相成使然。《伤寒杂病论》中散剂大多也是和服散,所用汁液有白饮、浆水、酒、粥、鸡子黄、药汁等。煮散是指取适量已制好的药散加水煎煮再行进服,其中既有去渣服用,也有混匀服用[8-11]。

1.1.2中药颗粒饮片 。

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首先将中药传统饮片改革成生药的“颗粒剂型” 推向市场,即将原中药材洗净除去杂质后,经干燥、粉碎、灭菌,制成一定粒径的颗粒和粗末,按不同规格包装,作为调配汤剂的原料。随后,新加坡、台湾也相继制成并广泛使用,有逐渐取代饮片的趋势。然而,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如粉碎中产生的大量细粉未能利用、药材粉碎后的鉴别、挥发性成分的散失、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药材煎煮易糊化、药液混浊、过滤困难等问题,在大陆未能得到推广应用[12]。

1.1.3微米中药和纳米中药。

超微粉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物料加工高新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它是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药物料的特点,采用现代粉体技术,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制剂微粉化。利用该技术研制的中药超微制剂如微米中药、纳米中药等已经引起科技和中医药界的广泛关注[13]。

微米中药方面,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除了口服给药的超微饮片和破壁饮片外,还有用于透皮给药、干粉吸入剂、喷雾剂、含片等剂型。中药超微饮片是指采用超微粉体技术将中药饮片粉碎成1~75 μm超微粉,再用现代制粒技术制成的颗粒型饮片,主要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率先将超微粉体技术与传统的炮制技术及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研制成的微米级新型饮片[14]。中药破壁饮片是通过现代粉碎技术将传统中药饮片加工至D90<45 μm(300目以上)的粉体,不添加成型剂制成的30~100目的干燥颗粒状饮片,其优点是保留了原中药饮片的全成分,是由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中药饮片。微米中药由于提高了细胞破壁率、比表面积、有效成分溶出度、生物利用度,能增强药理作用,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材和保护药材资源,同时还可改善气味、口感,提高药品质量[15]。微米中药应用传承和发扬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中药行业的科技进步以及推进中药饮片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超微中药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步伐,顺应了当今低碳发展的潮流,因而具有极强的技术及市场竞争力,应用前景广阔。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100 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研究的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徐辉碧、杨祥良和谢长生3位教授。纳米中药具有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缓释功能、增强原有功效和增加新的功效的作用。但目前来说,纳米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上的应用还仅仅是刚起步,缺乏理论指导,尚待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16]。

1.2中药浸膏粉的演变

中药浸膏粉是中药组方经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后的产物,目前中药固体制剂领域已基本实现了以中药浸膏粉为中间体进行制剂成型工艺投料。中药浸膏粉包括单味中药浸膏粉和复方中药浸膏粉,如颗粒剂、片剂等大部分是属于复方中药浸膏粉。而单味中药浸膏粉又以配方颗粒为代表。配方颗粒即由原动、植物药材经炮制加工成饮片,再根据药物不同性能,采用不同的现代提取方法(如水提、醇提、水蒸汽蒸馏等)提取,再经浓缩、干燥、制粒而成,每味颗粒作为传统饮片的替代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和单位曾尝试从单味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颗粒替代中药饮片供临床配方用,可能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得到实现。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汉方颗粒,将颗粒剂列为国民健康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目前已有汉方颗粒单方及复方各200种,汉方颗粒成为汉方药厂的主要产品。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配方颗粒,至今开发了300多个品种,并也将其列入了健康保健用药范围。我国台湾地区有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厂家30多家,生产复方颗粒400余种,单味颗粒200余种,在医院和药店很少再使用中药饮片配方。该地区配方颗粒不仅列入了健康保险,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在我国内地,1992年天江药业对传统中药饮片进行改革,率先研制出中药配方颗粒,2001年开始正式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到中药饮片管理范畴。但配方颗粒为单味药提取,缺少中药饮片共煎过程中助溶与增溶、抑溶与沉淀、再吸附、生成新物质等物理化学反应,物质基础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也使得其推广使用遇到一些阻碍[17-19]。

2中药粉体出现并流传的原因分析

2.1药物的性质决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互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说明从战国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的丸散膏丹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的,做成相应的剂型之后可以使该药的作用发挥最大化[20]。

2.2疾病的性质决定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本草经集注》曰:“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某制耳。”说明古代医家就已经知道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21]。

2.3粉体自身固有的优势中药制成粉体之后,具有方便携带、节约药材、有效成分溶出快等优势。蔡光先等[22] 对宋代至清代的医学著作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40余部代表性著作的400余个处方进行了研究,对28味常用中药饮片在汤剂和散剂中的用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汤剂中常用中药饮片用量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拟定剂量大致吻合,解表药用量相对较轻,补益药用量相对较重,平均用量最重的药物是黄芪,最小的药物是肉桂;散剂中饮片用量较汤剂用量少,约为20.9%~41.9%,散剂与汤剂结算比例最大的药物是紫苏,为41.9%,最小的是柏子仁,为20.9%;28味常用药物在散剂中用量明显减少,约为汤剂用量的1/3~1/5。蔡光先等[23] 也对国家《药典》及部颁《药品标准》中散剂的中药剂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药物的散剂使用剂量为汤剂剂量的9.6%~16.6%,即前后之比大约为1/10~1/6;熄风类药用量最小,仅为汤剂用量的1.4%~3.4%;而三七、贝母、半夏和甘草的用量相对较大,也仅为汤剂用量的1/6。傅延龄等[24]选取秦汉时期代表性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武威汉代医简》、《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5部医学著作中的口服剂型发现,丸、散剂多于汤剂。分析产生的原因是:秦汉时期医多游历,丸、散剂有方便携带、易于储藏、节省药材等优点,且丸剂有利于发挥持久药效,散剂有利于快速缓解病情,因此丸、散剂在秦汉时期方书的口服剂型中占有重要位置。

2.4历史因素的影响散剂的使用在宋代时候达到巅峰,究其产生的原因或许可在北宋著名医学家庞安时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窥知一二:“安时妄意,唐遭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药石,鲜有交通,故医家少用汤液,多行煮散……人参当皇祐年,每两千四五,白术自来每两十数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绝如带,民家苗种,以获厚利,足以知地脉愈薄,产药至少矣。汤液之制,遭值天下祸乱之久,地脉薄产之时,天灾众多之世,安得不悋惜而为煮散乎”,可见,庞安时认为药物的使用剂量是宋人大量使用煮散剂的主要原因。唐代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肆虐、五代政权分割使得交通阻隔、药材贸易匮乏,而到了宋代,宋人用药是极度浪费,且土地贫瘠,产药量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药物以供医疗之用。煮散剂可以降低药材使用剂量,减少药材的浪费,迎合了历史需求,因此带来了煮散剂在医学上的广泛使用[25-27]。

3中药粉体改革的必要性

3.1传统中药粉体的缺陷宋代以后,有些人对于散剂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质疑,最主要的质疑有《苏沈良方》中提出的煮散剂的效力不如汤剂:“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效力,岂敌汤势,然既力大不宜有失,消息用之,要在良工,难可以定论拘也”,随着药材产量供应的增多,汤剂的使用逐渐得到恢复。且随着药物的切制力度不断增大,药物饮片的形式得以产生和应用。金元之后使用饮片煎煮汤剂逐渐取代了煮散剂,明清以后煮散剂的运用更趋稀少。丸剂也有制作不当时崩解度难以合格、染菌严重、服用困难等不足,妨碍临床使用,造成丸剂的使用逐渐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丸剂在各种剂型的应用上约占30%以上,70年代中期下降至20%左右,至80年代已降为10%。在1990、1995、2000、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丸剂在所有制剂中所占比例分别是56%、48%、44%、36%,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8]。传统的中药粉体所存在的缺陷使得中药粉体的改革迫在眉睫。

3.2传统中药饮片的不足到了近代,饮片使用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如入药形态的粗糙和差异,出现品质不均、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且煎煮服用方式繁琐,传统意义上的中药饮片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与临床的应用需求,直接促使各种新型的中药饮片的研发与应用。

3.3高新技术的引入随着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的引入,中药的粉碎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粉碎。且固体药物的溶解释放、机体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等均与制剂加工过程中粉体的微细化有密切关系[29]。颗粒大小的量变带来粉体特性的质变产生出许多新的性能。超微粉体技术作为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利用该技术研制的中药超微制剂如微米中药、纳米中药等已经引起科技和中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如中智药业集团自主研发的中药破壁饮片,与原传统饮片相比,化学成分种类无明显改变,即破壁粉碎工艺未造成大量物质的消失或生成。但对部分成分的溶出量及溶出速率,破壁饮片明显高于传统饮片,且与同等剂量的传统饮片比较,药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平均增加幅度为3~5倍,临床使用剂量大约为1/8~1/2,极大地减少了药材的使用量,有利于中药资源的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粉体入药历史源远流长,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其在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药的推广又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它们的出现也是顺应了我国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新型中药饮片更有可能被接受,肖培根院士认为,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产物,它应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储存、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等,当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标准和要求时,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通。而粉体入药的优势也是逐渐显示出来,既能保留原饮片全成分,又能使得饮片使用越来越方便,药效更好的超微中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微米量级中药的细化程度不涉及原子或分子结构层面的变化,因此不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更不会对安全用药构成威胁。研究者应该加大研究力度,以此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使得中药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44卷12期杨泽锐等中药粉体的发展历史概述

参考文献

[1]

江泳,冯欣,杨殿兴,等.对中药煮散剂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四川中医,2010,28(5):69-74.

[2] 潘亚平,张振海,蒋艳荣,等.中药粉体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808-3813.

[3] 壮健.中医膏方源流述略[C]//2009年中国首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暨第四届金陵名医高层论坛.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

[4] 刘忠恕.丹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3(3):214-215.

[5] 张厚宝.道家炼丹术与丹药[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16-217.

[6] 刘玉玮.中医古代文献中的中药丸剂理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60-261.

[7] 蒋培华,史小华.丸剂的历史、现状、改革[J].上海中医药大学,1988(2):38.

[8] 范景春.散剂初探[J].北京中医,1995(1):39-41.

[9] 刘起华,文谨,孙玉雯,等.中药煮散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前景[J].世界中医药,2014,9(1):8-10.

[10] 张卫,张瑞贤.煮散剂的剂量与兴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94-96.

[11] 姚佳音.煮散剂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9):93-95.

[12] 向鸣,张光伟.中药颗粒饮片的综合评价及前景[J].中医药研究,1992(5):53.

[13] 胡学军,蔡光先,杨永华.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与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2,4(5):62-65.

[14]

蔡光先,黄江波,王宇红,等.中药超微饮片的研制及应用[J].中南药学,2011,9(1):63-67.

[15] 成金乐,赖智填,彭丽华.中药破壁饮片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2):254-262.

[16] 梁海峰,李成植,徐肖肖,等.纳米中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 25-27.

[17] 刘瑞新,施钧瀚,张璐,等.中药汤剂改革和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新思路[J].中医学报,2014,29(2):239-241.

[18] 李松林,宋景政,徐宏喜.中药配方颗粒研究浅析[J].中草药,2009,40(S1):1-7.

[19] 未桂花,徐秀丽.浅谈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劣势与发展前景[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32-133.

[20] 森立之重辑.神农本草经[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6.

[21]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 .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3.

[22] 蔡光先,刘柏炎.28味常用中药饮片汤剂与散剂中用量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2):63-64.

[23] 蔡光先,胡学军,刘芳.26味常用中药散剂中的用量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63-64.

[24] 傅延龄,杨琳.论秦汉时期多用丸散剂型的原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829-831.

[25] 宋佳,傅延龄.宋代散剂盛行之追本溯源[J].中医杂志,2011(21):1810-1812,1817.

[26] 丁毅,傅延龄.宋代散剂盛行原因分析[J].中医杂志,2014(11):984-987.

[27] 傅延龄,宋佳,张林.宋政府推广普及煮散剂的原因[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88-90.

[28] 郭国富,陈天朝.略论中药丸剂战略优势[J].中医学报,2012,27(8):990-992.

[29] 张颖,陈世玲,盖国胜,等.中草药与难溶药物超细粉碎技术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2):40.

作者:杨泽锐彭丽华邓雯成金乐

中药颗粒生产高新技术论文 篇3:

神威:中药的精致

成长百强

神威:中药的精致

凭借2002-2004年平均每年超过130%的销售额的成长速度,入选2005年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的神威药业,在2005年的表现更加脱俗,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元人民币,利税超过3亿元人民币。

骄人的业绩也使得神威在2005年的医药界表现得非常抢眼:香港主板上市股票领跑医药板块;跻身全国中成药制造行业效益十佳行列;荣膺医药行业十佳雇主殊荣,公司总经理李振江也因此被评为“2005中国医药行业十大新锐人物”。神威成为了2005年中国医药企业的最大黑马。

“神威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神威人突破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位于石家庄栾城的神威总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神威药业总经理李振江表示。

转型中药

你不会想到今天硕果累累的神威却起步于一家校办工厂。1970年4月,石家庄栾城县南王中学教工集资400元创建了学校“五七”化工厂,这就是神威的前身。1973年,工厂更名为栾城县红旗制药厂,从事西药生产,产品也多是些品种单一的外用药和简单的低附加值产品,尤其以“三水”为主:红药水、紫药水、十滴水。企业规模小,机制僵化,产品无竞争力,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艰难度日。

“我们当年情景是‘一台拖拉机、两口大缸、三排平房、四亩地’,” 时至今日,李振江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到1984年时,这个不足70人的企业,由于管理落后和质量问题濒临破产。于是,当年9月,28岁的李振江临危受命,承包了工厂。

强化了企业管理,增强了企业活力,当年就扭亏为盈,实现利税30万元。第二年60万元,第三年在石家庄地区首家实现利税120万元,三年迈出三大步,实现利税翻三番。

然而,在大家都认为神威的日子过得日益富足之时,李振江却在1992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和不理解的决定:放弃西药生产,由西药生产商向中药制造商转型。

“这并不是拍脑子,而是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医药发展趋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李振江说。

在李振江看来,医药行业存在一个怪圈:“三多三少”,即:西药企业多,中药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传统中药多,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少。当时西药领域因为厂家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对于生产西药的神威来说虽然自身的规模也不小,但是放在整个医药行业,神威就没有什么特别优势了。

“而且,中国的企业在西药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知识产权,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呼声很高”,李振江由此预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缺乏知识产权的中国本土西药企业会‘吃亏’”。

“中药领域就不一样了”,李振江向记者解释,“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的中药在治疗方面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相比西药,中药对人体的副作用非常小,最重要的是,制造中药,将会积累很多的知识产权,可以将中国的国粹发扬光大,这应该是每个医药企业的责任”。李振江对中国的中药充满了无比信心。

“另外,从竞争环境上来说,中药制造企业的规模也普遍偏小,市场竞争程度远低于西药”,李振江承认神威转型中药市场与当时神威的规模有限也有很大关系,“这样,神威就更容易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就这样,在李振江的带领下,神威在顺境的1992年,主动转型。举起光大国粹、进军中药的号令。

工艺创新

众所周知,虽然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著作和药方。但古老不变的炮制、煎熬方式,难以下咽的大药丸、苦药汤,味苦难服,见效慢,让国人对中药只停留在草根、树叶或是丸散膏丹之类的认识上,“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敬而远之。

如何把中药变得和西药一样精致,疗效和西药一样稳定,就成为了李振江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为此,神威从引入现代科技入手,在中药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软胶囊、注射液、颗粒剂等现代剂型引入中药生产,实现了中药西化,使神威产品达到了“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标准。

神威把传统的大蜜丸变成浓缩丸,服用量不及蜜丸的1/5;为照顾不同患者需要,将有糖颗粒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制成无糖颗粒;传统的藿香正气水疗效显著,但含有大量酒精、又苦又辣,让人望而生畏,神威通过中药浓缩工艺将苦口的药液用明胶包裹,制成软胶囊,深受欢迎;神威还创造性地开展中药注射液生产研究,迎难而上,经过大量技术攻关,把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研制成清开灵注射液,改口服为静脉输液,适应症更广,消除了中药见效慢的错误意识,被称为中药抗生素。

在生产上,神威采用动态逆流提取、喷雾干燥、超临界萃取等国际最新工艺技术,实现了从中药原料到目标产品的全过程自动控制,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超微滤膜技术、先进的配制设备和洗烘灌封联动生产线,解决了现代中药注射液大规模生产难题。神威现代中药提取及注射液车间因此被国家认定为中药提取制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在产品结构方面,神威针对中老年用药、儿童用药、抗病毒用药三大市场,专注现代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以现代中药注射液、现代中药软胶囊、现代中药颗粒三大剂型为特色的强大优势产品组合。在神威常年生产和销售的现代中药品种中,30多种产品被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12个品种被列为中药保护品种,2个品种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认定为绿色标准产品。神威脂可平降脂通络软胶囊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课题”,并被科技部等国家四部委列为2005年国家重点产品。

质量保障

在运用现代工艺对中药进行创新的同时,神威对质量的意识也一点都不含糊。“从建厂那天起,我就一直把质量作为企业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一直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李振江多次强调神威的质量观。

为了使神威的产品 “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神威在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流程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神威在中药提取这一关键环节上,一改过去单纯靠人工判断、手工操作、水煮醇提、规模不能扩大的落后状况,在国内率先采用工业集成和自动控制技术,将多种领先工艺组合运用到中药提取、浓缩、纯化过程中,提高中药提取的精度和纯度,这一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中药制剂先进工艺集成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在中药提取方式上,神威公司投资300万元,上马了一套自动化中药动态提取生产线。这是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中药生产实际设计制造的,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等特点,自投料到出浸膏,整个提取过程均在全密闭不锈钢容器中进行,可完全满足中药注射剂生产的需要。

作为医药企业,每道工序至关重要。有资料显示,80%的质量事故是由人工操作不慎造成的。为此,在神威药业的软胶囊车间里,又出现了从德国引进的先进包装生产线,实现了输瓶、输粒、旋盖、贴标到打批号、封口、塑封的全线自动化生产。

“神威从中药的种植、提取、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都分别通过了GAP、GRP、GMP、GSP等国家部门的相关强制认证”,李振江骄傲的对记者表示。

李振江说:老祖宗留下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神威一直都被奉为座右铭。

“追求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并重,创立一流的现代中药品牌,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专业中药制造商,是神威的追求目标”李振江总结道。

上一篇:半自动化教学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