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

2024-05-01

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精选4篇)

篇1: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

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

人寿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1、投保人或受益人的故意行为;

2、被保险人故意犯罪;

3、被保险人自杀,但自保险合同成立之日起或复效之日起两年后被保险人自杀除

外;

4、被保险人酗酒、殴斗、吸毒;

5、被保险人驾驶无证或法律禁止的交通工具及无照或酒后驾驶机动交通工具;

6、被保险人患爱滋病及其并发症;

7、战争、军事行动、内乱或武装**;

8、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

健康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1、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已经患病或怀孕;

2、被保险人故意自杀或企图自杀而造成的疾病及因此致残、致死的,法律另有规

定除外;

3、被保险人因故意堕胎所导致的疾病、残废、流产、死亡的。

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1、被保险人故意或重大过失;

2、暴动、内乱、叛乱或任何战争行为;

3、任何犯罪行为或拒捕;

4、怀孕、流产或分娩;

5、精神病、酒精中毒、吸食毒品、无照或酒后驾驶;

6、非以治疗手术(意外伤害所导致的除外);

7、一般牙齿治疗手术(意外伤害所导致的除外);

8、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已经患病或伤害中;

9、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疾病(AIDS)。

法定免责事由

法定免责事由是指《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人责任免除事项,具体涉及以下五方面:

1、违反告知义务

因为投保人违反告知业务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但可以退还

保险费。

2、保险欺诈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欺诈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27条

规定:

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见下述)另有规定外,也不退还保险费。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

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前三款所列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

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3、故意行为

投保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两年以上保费,保险人应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

益人退还保单现金价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4、自杀行为

保险法第65条规定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除本条第二款规定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对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

其现金价值。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5、犯罪行为

保险法第66条明文规定: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其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

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篇2: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

投保人或受益人的故意行为;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

被保险人自杀,但自保险合同成立之日起或复效之日起两年后被保险人自杀除外;

被保险人酗酒、殴斗、吸毒;

被保险人驾驶无证或法律禁止的交通工具及无照或酒后驾驶机动交通工具;

被保险人患爱滋病及其并发症;

战争、军事行动、内乱或武装**;

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

健康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已经患病或怀孕;

被保险人故意自杀或企图自杀而造成的疾病及因此致残、致死的,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被保险人因故意堕胎所导致的疾病、残废、流产、死亡的。

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被保险人故意或重大过失;

暴动、内乱、叛乱或任何战争行为;

任何犯罪行为或拒捕;

怀孕、流产或分娩;

精神病、酒精中毒、吸食毒品、无照或酒后驾驶;

非以治疗手术(意外伤害所导致的除外);

一般牙齿治疗手术(意外伤害所导致的除外);

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已经患病或伤害中;

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疾病(AIDS)。

法定免责事由: 法定免责事由是指《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人责任免除事项,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违反告知义务,因为投保人违反告知业务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保险欺诈,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欺诈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27条规定: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见下述)另有规定外,也不退还保险费。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前三款所列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故意行为投保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两年以上保费,保险人应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单现金价值。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自杀行为。保险法第65条规定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除本条第二款规定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对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篇3:论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

一、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效力认定的理论剖析

(一)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概述

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是规定能够引起保险人责任免除后果即保险人不承担赔偿给付保险金的风险范围或其他情形的保险合同条款。

免责条款具备如下特征:第一,明示性,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中,明确界定保险责任的范围;第二,约定性,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在责任发生前确定的在责任发生后生效的条款;第三,免责性,免责条款以免除或者限制保险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的责任为目的。免责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常常运用的条款,经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除外责任条款、限制最高额赔偿限额条款、免赔率(额)条款、免除投保人依照保险合同应该负担的责任条款、对合同相对人伸张权利的期限进行限制的条款。

因为在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经常被用来免除或者限制当事人本应当承担的责任,所以被错误地认为此处的“责任”等同于民法上的“责任”,即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而实际上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免除或限制的是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的义务本身,即赔付保险金的义务,而非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必须承担的违约或者侵权责任。故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在现有法律和市场机制下合理分配双方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对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的否定和藐视。这一性质决定了在理解和分析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时,要注意同一般民法中免除己方责任条款的区分,方能正确地理解和判定其效力。

(二)免责条款及其效力认定的相关规定存在的理论依据

在社会公众看来,格式合同、免责条款等总是霸王条款以及合同自由原则的破坏者。然而通过前述对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的特征和性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格式合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广泛应用可以简化缔约和履约程序,且具有反复适用性,能大大提高市场效率;普遍存在于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是免除或者限制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时的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而是一种在现行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双方利益的手段,应该建立在公正、公开、平等协商以及契约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因为我国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保险人更多的处于优势位置,这就导致了很多保险纠纷的发生都是因为免责条款的相关因素,比如,说因为保险人未尽明确说明义务或者因为隐性免责条款的存在,亦或是因为投保人不知免责条款的存在等而导致的。但是免责条款又是保险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鉴于保险合同的射幸性,免责条款的存在是避免引起道德风险的制度保障。故而免责条款本身并无合理、正确与否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其存在是必然的。需要讨论的是哪些可以被认定为免责条款、哪些免责条款可以对合同双方发生效力、免责条款被确认无效时如何确定保险合同的效力等问题。因此,各国一般都有相关的规定,例如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如若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当事人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三)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的学理基础

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同其他国家一致,保险人履行对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是其生效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这有着深厚的法理学基础。

首先,这是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保险合同被认为是最大诚信合同,它包括对于保险人来说的缔结合同时的说明义务(《保险法》第17条中对免责条款的开示)和理赔时全面支付保险金义务;对投保人及被保险人来说是指订立合同时的如实告知义务、合同履行过程中信守保险义务、危险增加时的通知义务、危险发生时努力减损的义务等。

其次,这是保险合同契约性的要求。保险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模式,在实践中通常是由保险人拟定专业性的条款,对于免责条款等内容的理解,投保人因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若保险人未能尽到提醒和明确阐明义务,投保人在不能完全正确理解的情况下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这就不能被认定为真正地达成合意。“合同的精神在于:因为合同是在它的每一方缔约人都在自由地行使自由决定权的基础上进行协议形成的,合同因此而有效力,公正就是这样实现的。”因此,保险人对于免责条款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是该条款作为合同内容而生效的本质要求。

最后,這是保险业信息披露的要求。当前保险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对投保标的真实状况不清,故保险法赋予了投保人在缔约时如实告知义务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风险扩大时通知义务以及努力减损义务;二是保险人在合同缔结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拥有专业知识优势。因此,法律要求保险人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以及对免责条款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以此方式来平衡合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对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

经过上文对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理论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要解决因免责条款引发的纠纷,关键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条款可以被认定为免责条款,二是哪些免责条款可以对合同双方发生效力,三是免责条款被确认无效时如何确定保险合同的效力。这些问题是司法实践过程中解决免责条款相关的保险纠纷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3年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于免责条款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为审判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保险纠纷案件。同时,在审判实务中也要遵循一些审判和解释原则,以更为合理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一)《保险法》中免责条款相关规定存在的不足

首先,缺乏对免责条款的明确界定。《保险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了保险人免责条款的说明义务,但对于免责条款的概念和范围都未进行明确的界定,这直接导致在实务界对其认定标准不一致,出现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界定不一、不同法官的认定标准不一等现象。

其次,“明确说明义务”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在《保险法》第17条第2款中规定了保险人应该“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又规定了实质要求,即“对免责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但这些看似明确具体的形式和实质性要求,在实际的审判过程中极难以量化判断,一般来说,只要保险人用加大加黑字体或不同颜色标注等形式将免责条款进行标记,并由投保人签字确认过,只要投保人无法提出相左的证据,法院就会认定保险人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但从实质意义上来讲,这往往会产生不利于投保人的结果,而这与立法本意是不相符的。

最后,缺乏免责条款无效时保险合同效力认定问题的规定。《保险法》规定了若保险人不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则免责条款无效。但是对于免责条款无效时,应该如何确定保险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保险法并没有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保险合同效力进行认定。而我国法院普遍采用否定说,即免责条款的无效不影响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但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的立法依据。

(二)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于免责条款的规定

首先,关于隐性免责条款的问题,以往在保险合同中,由于保险标的的复杂性以及商业行为的营利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保险人往往会设置各种免责条款来规避自己可能遇到的风险,如会在专章免责条款以外,设置散落在合同其他章节的“隐性免责条款”,这往往导致投保人的签订保险合同时的预期利益落空。而因此引发的保险纠纷在实践中也占到很大一部分,为此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中专门对此作了规定。在第9条中做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免责条款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于解决审判实践和保险实务中的认定标准不一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关于明确说明义务的标准问题,此次司法解释也做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在第11条第1款做了规定,此款规定对于明确说明义务的形式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而在下一款中则规定了其实质标准。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方式的多样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等方式订立保险合同的现象,而之前的《保险法》对此类方式的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未作任何规定,这使得由此发生的众多保险纠纷难以解决。为了解决这种因立法滞后而带来的现实窘境,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2条对此做了规定。这就为司法实践中法官审判新兴形式的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最后,司法解释(二)第13条明确规定了举证责任的分配,即由保险人承担说明义务的举证责任。这是法律对投保人亦或者是合同双方中处于弱势一方的保护。此外,在第2款中还规定了具体的阐释方法。此规定与之前多数法官的主张和做法相一致,更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三)审判实践中认定免责条款效力时应遵循的原则

众所周知,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审判案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法审判,当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则需要法官对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依据法律原则和良知断案,以保证能够尽可能地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公正。而在审理关于免责条款效力问题的案件时,法官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是不利解释原则,又称“不利条款起草人的解释原则”。

美国著名合同法学家卡尔·卢埃林在1925年曾提出过:面对格式合同对传统合同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法院应当考虑按照地位较弱的一方当事人的期待来对格式合同进行阐述,也被称为“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其最早应用于《保险法》是在1536年英国的一个判例中,具体来讲,就是指在保险合同中,若其中的用语可以做出两种或者多种解释时,应该依照不利于保险人的方式进行阐释。目前此原则广泛应用于各国的保险合同解释中,根据我国《保险法》第30条的规定可知,我国同样也采用了此原则。

三、关于强化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外围制度设计建议

综上所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明确了在免责条款效力认定问题上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效力认定的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进行细化,使之具有了可操作性,能够更好地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更加穩定健康地发展。除了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从事保险活动,法官严格依法判案之外,通过一些外围的制度设计对法律规定进行强化,增强其实际操作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此类外围制度设计,可以促使保险合同双方更加积极地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以此来减少免责条款效力相关的保险纠纷,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从而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一)提高保险合同的通俗化和可读性

众所周知,保险合同素来被称之为“天书”,这是因为其专业词汇过多,篇幅过多而导致冗长难懂,这就使得许多投保人不能主动、全面地了解合同内容,包括免责条款,因而使得其自身的合法利益无法依据合同和法律得到保护。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工作进程和力度,在订立合同时,合同的起草者即保险人应将合同中的条款,尤其是免责条款以及其他义务性条款的概念和法律后果进行详细的记载。同时,要遵循最大诚实信用原则,认真负责地履行对合同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

(二)冷静期制度的完善

此处的冷静期制度类似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冷静期制度,亦称后悔权制度,是指原则上给予投保人一定的合理期限,在此期限内,投保人可以认真阅读合同条款,权衡利弊,也可以其他方式考察合同条款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这给予了投保人以相对冷静期,有利于提高投保人行使权利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保险合同均规定10日的冷静期,要继续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诉,虽然《保险法》以及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三)为保险合同纠纷的处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根据,但是由于保险实践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使得投保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据此,应该在加大立法强度为司法审判提供更加完备的依据之外,还应该加强外围制度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多元化保障体制。根据上文所述以及对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关系到投保人能否获得保险金赔付的问题,关系到保险合同中最根本的利益,是引发保险合同纠纷的重要原因。故而合理地认定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是解决保险合同纠纷的关键。因此,正确地认识与了解免责条款的内涵,把握其解释和运用的原则进行案件的审理以及加强外围相关制度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必将会为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保障我国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篇4: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除外责任与免责事由

关键词:保险合同;除外责任条款;航行迟延免责

一、案例引入

A公司于某年4月27日从巴西进口了大豆,并向B公司发出投保单,投保单上未载明险别内容,仅表明投保一切险加战争险、罢工险等。4月28日,B公司签发了载有被保险人、被保险货物、货物单价、保险金额等的货运保险单,但其上并未载明保险价值。保险单正反两面分别载明了承保条件以及海运货物英文保险条款。

5月4日到7日这期间大豆被装上货轮。5月7日,该轮船长金某签发了正本指示提单一式三份,提单正面载明大豆已清洁装船等,A公司在托运人背书持有该提单。在货物装船前检验了货轮船舱,检验证书表明船舱情况良好,适合装运货物。

货轮于6月16日抵达湛江港,19日做好卸货准备, 8月1日该轮第5、6舱才开始卸货,同日,检验人员抽测时发现有发霉等不良状况,遂以电话告知B公司,并于20日向其发出出险通知书,直至9月3日完成卸货。

10月28日,A公司书面求偿,B公司未予赔偿。A公司于次年5月26日向海事法院起诉,其認为B公司在订约过程中并未向A公司作出特别告知,就英文免责条款而言,无权援引之以拒绝赔偿。请求法院判令B公司偿付货损、残损货物施救费及船舶滞期费等一系列费用。

B公司辩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合法有效,B公司已对包括英文条款在内的保险条款的全部内容作了明确说明。况且,合同的免责条款是A公司自己选择的,保险合同的全部条款也是双方达致同一的。本案货物损失的绝大部分属除外责任,B公司只应承担其中的一小部分。

二、争议焦点及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二,其一是B公司可否以保险单中的除外责任条款为由拒绝对A公司赔偿?其二是B公司能否因航行迟延而实际免责?

(一)保险人可否依除外责任条款拒绝赔偿

对免责条款充分理解对被保险人的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被保险人应当被告知免责条款。如果B公司在与A公司签订合同时向其告知了免责条款,则遇险后可以以免责条款拒绝赔付,而若B公司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则在遇险后应向保险人A公司进行赔付。

从案件事实中可以看出,除外责任是用英文载明的。而本案中当事人均为国内当事人,以英文规定除外责任的形式对A公司详细了解除外责任条款并非便利之举,所以B公司有告知义务。而B公司是以邮件形式寄发保险单给A公司的,难以陈述方式向A公司详细告知除外责任条款,据此尚难推定A公司对除外责任条款有清楚的认知。同样,也难推定B公司已就除外责任条款履行了告知义务。

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英文保险条款的存在不利于中国被保险人的理解,且B公司没有举证证明其履行了说明义务,所以B公司无权依此拒绝赔偿。

除外责任条款对保险人的利益影响很大,保险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会利用除外责任条款任意规定免责范围,而我们并不能苛求被保险人掌握专业的知识,此种不平衡的情况下保险人处于弱势。司法实践中都会要求保险人举证证明其履行了说明义务,若其无法举证,法院不可推定被保险人对除外责任条款已了解。

(二)保险人可否因航行迟延免责

航行迟延一般来说是指船舶的实际航行时间晚于合同中约定的时间,可本案中的提单并未明确约定这些时间节点。既然没有约定这些时间节点,B公司的主张便没有事实依据的支撑。鉴于《海商法》未对“航行迟延”作出定义,因此,有学者认为应根据实践中的通常观念来认定。本案中,不仅双方当事人也对该事实予以确认,按照实践中的一般观念来看,本案的事实情况也显而易见属于“航行迟延”、“交货迟延”。

此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举证责任不同。一方面,保险人应对除外风险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举证,被保险人则应对承保的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举证。另一方面,若一方举证不能则应承担诉讼的不利后果。本案中,双方均举证证明通风不良的问题在运输过程中一直存在,是导致货损的原因之一。被保险人还举证类似货轮从事类似运输而所运输的货物未明显受损,以此证明了交货迟延并不是导致货损的必然原因,从而间接证明了通风不良才是货损的主要原因。至此,被保险人完成了其举证责任。而保险人仅就运输迟延期间的货损进行了举证,未能证明迟延在全部损失中的比例,因而需要承担不利后果。

三、案件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保险合同双方而言,保险公司提供的是专业化的服务,而被保险人几乎都是门外汉。保险人应该就除外责任向被保险人明确告知。法律不能对非专业的被保险人有过高的期待,让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明确说明除外责任条款才更符合法律实质上的正义。

其次,证据对案件的审理至关重要,在案件中要完成己方的举证责任才能获得对己方有利的判决,若举证不能就要承担不利后果。在本案中,被保险人不仅从正面举证了保险合同承保的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以及证明了通风不良是在运输过程中导致货损的原因之一,还从侧面举证了交货迟延并不是导致货损的必然原因。双管齐下,其证明力较强,更能获得法院的认可。而保险人未能有效地举证,所以要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廖建梅,杨斐.保险人的免责与格式条款[J].政法学刊,2005,(5):22

[2]Kevin X. Li. REVIEW OF CHINESE MARITIME LAW:2006 [J]. 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rce, vol.38, 2007

[3]Ronald D. Wenkart,J.D. THE BURDEN OF PROOF IN IDEA DUE PROCESS HEARINGS [J].West's Education Law Reporter,vol.187, 2004

作者简介:

邵天婷,1991年7月,女,汉族,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法方向;

上一篇:的电力调度主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生电影妈妈别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