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者说利害关系人——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等多方博弈的产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准则制定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准则制定分析论文 篇1:

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博弈分析

[摘要]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它使会计准则由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进行分析对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博弈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154

1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们迫切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商业语言来进行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过程,不仅能更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同时为今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创造良好理论环境。

2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理论基础

博弈论是指两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理论的出现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会计准则是为调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在调解冲突纠纷、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为了扩大自身利益,降低自身损失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讨价还价。但是这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最终必须达成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行动规则。所以在反复不断的决策和互相影响的活动之中,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任何决策和活动既受制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并且所有参与者的决策和活动最终会趋向一致,达成各方都认可的会计准则。因此,用博弈理论来考察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和完善的过程是合适的。

3利益相关者博弈过程分析

31会计准则需求者与制定者间的博弈

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他们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相同的要求,即他们是站在“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参与准则的制定。因此,他们会向准则制定者施加压力,通过利益诱惑迫使准则制定者向他们妥协。而作为准则制定者,他们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到公正。他们会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力求均衡各方利益,制定会计准则。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制定出的会计准则不满时便会再次向准则制定者施压,准则制定者迫于他们的压力会对准则做出一定的调整,直至产生令博弈双方满意的结果,即最终的会计准则确立。

公司经营者是企业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受企业股东的委托经营企业,同时股东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因此,他们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站在“受托责任观”的角度,他们不希望会计准则过于详细地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往往倾向于隐瞒企业的不良信息而发布一些较为乐观的信息,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他们也不希望会计准则涉及的方面过于细致。他们更青睐那些涉及范围较广且规定较为的模糊的会计准则。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准则制定中寻找漏洞,美化他们的管理成果。准则制定者会考虑公司经营者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同时对公司经营者做出一定的让步。但这种让步是建立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的。他们不会默许公司经营者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公司经营者会在尽可能地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地同时与准则制定者达成一致。至此,双方的博弈才结束。

32会计准则需求者间的博弈

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与受托代理关系。投资者委托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希望通过他们的管理获得期望的收益。只能通过企業经营者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对于资金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他们没有获得较为详细的信息。因此,很难相信企业经营者不会利用较详细的会计信息来损害他们的利益。对投资者而言,他们希望会计准则能够如实反映企业每一笔经济业务和资金运作情况,以便自己做出正确投资决策,避免带来巨大损失。而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业务的直接负责人,掌握着企业较为全面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他们希望会计准则制定的内容能较广泛、概括,以使他们在不违反大前提的情况下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4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准则制定者不具代表性

会计准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产物。在会计准则制定时,会面临方法、技术性等问题的选择和各利益主体的协调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人员代表性较为单一,参与起草和准则敲定的人员大都为政府工作人员。如果在制定的准则中不能较好地反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他们又不能参与准则的制定程序,那么企业可能会通过一些非法途径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比如我国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缺乏代表性造成的。

42准则制定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因为政府拥有监督企业会计行为与投资相关企业的双重身份,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官方身份可能产生对各方利益照顾不周等弊端。在这种博弈机制下,准则的博弈程序可能会拘泥于形式,征求意见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即使得到重视也难在准则中有所体现。虽然这种模式节约了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却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不能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充分地博弈。

43博弈参与者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准则制定程序的缺陷,只邀请少数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制定。而少数利益相关者在准则制定中向准则制定机构提出的意见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得他们的参与激情大大降低。另外,少数的参与者整体素质水平也会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中主观臆断,偏离事实。例如,如果准则制定机构邀请的相关利益者缺乏较高的素质,且对所制定的相关会计事务不了解,他们便会跟从别人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随波逐流”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使邀请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制定失去了充分博弈的意义,趋于形式化。在这种形式下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显然不能适应现行的会计环境。

5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应改进的措施

51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准则制定

为了解决准则制定者的单一性问题,应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准则制定。我国在今后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应改革以往政府制定准则的单一性,积极邀请理论界、企业会计实务界的代表参与准则研究与制定。他们的参与能够反映广泛群体的利益,能够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从而在各方代表的努力下使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达到最好,使会计准则的理论更适应企业实际的会计事务。

52建立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制定机构

为了规范会计准则的博弈过程、改善现有市场结构,我国应建立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制定机构。我国需要改进的是脱离政府而去成立一个专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机构的成员间要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准则制定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会面临很大的资金问题,使准则的制定缺乏动力。但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向社会寻求资金帮助或是向政府寻求一定的补助。而对具体准则的制定,政府则不能过多地干涉,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53提高准则制定参与者的自身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越来越多,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应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环境。因此,要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实用性最主要的是提高准则制定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应增强准则制定参与者的会计专业素养,增强同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素养。使各准则制定参与者能充分表达其利益需求,避免随波逐流,从而制定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强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研究[J].会计之友,2006(24)

[2]谢交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作者:苑亚茹

会计准则制定分析论文 篇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分析

摘 要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者说利害关系人——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等多方博弈的产物。本文根据会计准则自身的基本属性以及交易费用、产权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提出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并对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团体指定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团体模式的优点设计出一种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政府 民间团体 制定模式

一、有效会计准则主体模式的分析

根据会计准则自身的基本属性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和公共选择等相关经济学理论的要求,本文认为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公正性

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有公正性,这是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社会性以及产权制度理论等多方面提出的根本要求。

(二)效益性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这样一个基本要求: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应该具有效益性。

(三)权威性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安排,是促进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催化剂”,应该上升为一种法制性的约束,应该具有强制性。

有了上面对了制定机构特性的三个特征要求,下文就来评价一下政府制定和民间团体制定模式的利弊。

二、政府主体模式利弊分析

政府主体模式,是指政府或政府部门通过运用立法和行政权力来制定会计准则,以直接控制各种会计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的模式。由政府制定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可以解决众多企业、每个企业众多的股东、债权人和工人与一个以上的经营者、政府之间关于会计准则谈判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更具有规模效益,效率也更高。

同时政府制定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政府制定模式下,政府强大的行政权力使其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行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进权力意志,对他人权利的行使也同样施以权力干预,从而可能使政府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利总是超出合理的界区,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力则不是丧失,就是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具有规范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作为规范者,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最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而作为投资者,又必然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要维护政府的某些特殊利益,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政府“制度性缺陷”。其次,从效益角度分析,政府制定模式存在着交易费用较大问题。政府总是面临一个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信息不完全又会产生会计准则时滞问题,为了获得信息,政府就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维护这些机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会计准则制定与变迁交易费用的一种——管制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正是高额的管制成本,阻碍着政府管制的有效实施。再次,从公正角度来分析,政府制定模式下存在的执行者的权利问题,有悖于会计准则公正性标准。

三、民间团体模式利弊分析

民间团体模式,就是指民间团体自行或者在政府授权监督下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民间团体制定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①从会计准则公正性来考虑,民间机构通常与会计职业界保持较密切的关系,有较多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利于提出一套“有序、系统及内在一致”的理论框架,在技术上保障准则的高质量:民间机构也通常包括多方利益主体,能代表较广泛的利益,因此其制定的准则较能为各方利益主体接受,有利于提高准则的执行效果。②从效率来看,民间机构由于吸纳了会计职业界的代表,能较好的考虑到相关的准则执行成本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但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同样存在下列缺陷:①从权威性来看,民间组织制定的规范法律效力一般较差,其权威性不如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②由于参与准则制定是一件成本很大的活动,而且会计准则又是带来外部性公共产品,因此每一个相关者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能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在制定过程中会保持理性的等待和观望态度,这使得参与准则制定的代表往往成了特定利益代表。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的启示

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制定模式的选择,除了取决制定机构的本身的公正、效率、权威等因素外,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于资源配置方式和政治文化传统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第一,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像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那么完善和发达,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银行等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而银行是通过日常交易方式直接取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使我国缺少了产生民间制定模式的投资者准则制定代表;第二,从政治文化传统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是典型的以政府参与为主的立法模式,所有的法规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统一性,这极大地限制了会计团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政府制定模式。

因此,从目前来讲,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保持不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环境(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外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等)的改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的发展趋向:政府享有一般会计准则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准则的制定权和通用会计准则的选择权,独立、客观的会计职业界享有对经营者遵循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制定剩余准则的监督权。这样一来,既可解决会计准则因“公共物品”引起的供给不足等问题,又可解决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效益性问题。

作者:徐颖

会计准则制定分析论文 篇3:

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漠视”分析及对策

[摘要]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拥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拥有会计准则的选择权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一般来说相关利益团体会对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施加压力和“游说”,以使所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有利于自身團体获得超额利润。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与游说,而我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和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大都保持有一种“理智的冷漠”态度。企业管理当局参与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来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对会计准则达到纳什均衡状态的帕累托最优也具有一定效率。

[关键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理智的冷漠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这是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西方会计学、乃至经济学文献极力“渲染”的一个论断(Zeff,1978;Watts and Zimmerman,1978、1979)。所谓“经济后果”,其主要具有如下内涵:会计准则是一份公共契约,是通过“公共选择”的逻辑而形成的、旨在敦促企业通过一套通用的财务报表提供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谢德仁,2001);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域;遵循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和既得利益(Zeff,1978年)。

一般来说相关利益团体会对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施加压力和“游说”,以使所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有利于自身团体获得超额利润。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的游说行为呢?企业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一个有效的契约组织(Jensen and Meckling,1976),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联合起来缔结的一种契约关系的网络。由于财富(物质资本或财务资本)和经营管理才能(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对称性和两者通常不能兼具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导致了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广泛存在——通常意义上由于财务资本所有者承担了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而成为了委托方,从而获得了监督代理方即管理当局的权力。当所有者遴选出本企业的管理当局之后,所有者就必须面临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确定激励方案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以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尽量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同(两者不可能完全吻合)。张维迎博士(1995年)认为,委托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但未必是风险制造者。代理方管理当局如果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过度不一致,那么在特定情况下管理当局必然会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利(体现为道德风险),此时管理当局就是风险制造者。一般而言,管理当局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可观测性和测度性(即使可观测,也是成本高昂),委托方往往只能够通过一些替代变量——通常是企业财务报告上的某些数据如利润或者其他指标(例如股价)等对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但是,财务报告是由管理当局及其代理人编制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所有者可能无法低成本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也并不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会计准则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机制是作为私人契约的替代而出现的,用来规范通用会计信息生成(涉及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则必然会影响到管理当局拥有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的自由度(杜兴强,2000年),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管理当局与所有者缔结的补偿方案,最终影响管理当局的报酬、效用。由于作为衡量管理当局努力程度的替代变量的财务数据往往是由会计准则规范下的财务报表体系来披露的,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管理当局完全有动机选择会计准则中允许的会计政策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但一旦预期到即将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将会限制或影响其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影响到他的报酬和效用,那么就可以合乎逻辑的预测企业管理当局会对正在制定中的会计准则进行“游说”。

二、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

美国是世界上制定会计准则的历史最长的国家,其第一份公认会计原则(GAAP)颁布于1937年。在六十余年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共颁布了51份会计研究报告(ARBs)、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 Opinions)和156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以及其他相关的解释,几乎每一份会计准则都要举行听政会,邀请会计界、工商界的人士进行质讯或争论,因此也就衍生了会计信息利益相关集团对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的游说。准则的制定过程事实上是一种权力游戏(葛家澍,2001年)。其中比较典型的游说案例包括1962年关于“投资贷项”(Investment Credit)会计处理的递延法(Deferred Method)和流尽法(Flow-through method)的争论与游说活动;美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采用成功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争论与游说活动。美国公司频繁的游说活动使其国内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经受了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从1936年至今,美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完成了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再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更替。

相对而言,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较短,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至今共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尽管中国和美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但有一点无庸置疑,那就是会计准则都是作为限制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自由度的一种约束机制而存在的。既然如此,在我国理应也存在着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的游说行为。但是,遗憾的是并未观察到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显著行为,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和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大都保持有一种“理智的冷漠”态度(葛家澍、杜兴强,2003)。

三、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 “漠视”分析

之所以说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冷漠”,是因为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由于各种原因几乎保持不闻不问的态度;之所以说“理智”,是因为国有企业管理当局作为理性经济人,意识到现在现有的会计环境下,已经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即将颁布的会计准则不会对其福利或效用带来大的触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人认为在于社会各界对会计准则的性质认识不充分,未能预见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能的影响,这也是任何一个准则制定历史不长的国家或地区的普遍现象(刘峰,2000)。还有人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吴联生,2002)。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因素:政治体制上的差异。我国长期以来属于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权威性很高,因此,人们很少会考虑要对政府行为施加影响;文化、法律环境的差异。中国人重“人情”,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游说活动往往表现为钻政策的空子,或采取一些变通的做法,即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准则制定程序上的差异。众所周知,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采用了一套允当程序(due process),准则制定的全过程都处在公开监督下,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公开性不足问题,这样,企业基本上也没有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进行游说的机会;企业管理当局的遴选。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当局的遴选在相当程度上是无效的,甚至不能称之为“遴选”,而仍是行政“任命”式的。在企业管理当局的“遴选”过程中体现着典型的“寻租”行为,“人际关系”、“裙带关系”、“贿赂”等充斥着这个选择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任命的企业管理当局并不具备企业家素质和道德伦理,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不是真正意义上将企业的经营业绩搞好,从而获得更高的报酬,而是频繁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和短期繁荣,而后“邀功请赏”,升职为“官员”。他们对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揭露的会计准则无心顾及;企业管理当局的报酬激励。企业管理当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份额极低,与其拥有的剩余控制权不相匹配。我们国家目前国有企业的报酬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企业管理当局的报酬结构单一,总体货币收入状况较低,管理当局往往寻求从非货币收益中得到补偿,他们的收入不是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定,而是过多地依赖行政规定,这样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不是决定其任职条件的首要因素。当企业经营业绩很差时,其管理当局仍高枕无忧,继续在位,或者“易地做官”。既然经营业绩的好坏无法影响企业管理当局的效用,那么管理当局就无须关注企业经营决策,自然就不关心会计信息,进而也无视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影响,更不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游说”;会计信息披露和责任。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不通过努力付出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而是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指手画脚”,无视会计准则的基本规范,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去“妙笔生花”,虚造利润、粉饰经营业绩。某些情况下再加上注册会计师和财务分析师的推波助澜,企业仍就以一种平稳发展或高速增长的假象呈现在投资者的面前,在这样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下,企业管理当局又何需关注会计准则的规定?

四、克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企业管理当局非理性行为的建议

如上,我们分析了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漠视”,对于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克服我国管理当局的非理性行为:会计准则制定广泛吸纳一定比例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界人士(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的参与。这等于向企业实务界传递了一种信号,一种希望企业实务界参与、且其意见对我国准则制定非常有用的信号;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增加透明度,定期向学术界、企业界公布对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包括采纳意见的原因、以及拒绝采纳意见的深层考虑。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术界和企业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使得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从逻辑严谨角度和符合国情方面都有所改进;增加企业管理当局的财会知识。强化对企业管理当局会计、财务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此他们才有可能“感受”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而积极通过对征求意见稿表述自己独立的意见而参与到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建立管理当局的遴选机制,按照市场选择、而不是行政任命的方式遴选企业的管理当局,这样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增值或贬损依靠于其经营业绩的好坏。当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的业绩时,管理当局往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积极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改革管理当局的报酬体系,增加管理当局货币性报酬对企业业绩的敏感性,同时使货币化成为管理当局报酬的主要来源,对在职消费进行控制;提高公司治理生态各个关键环节的健康性,如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健全财务分析人员的责任制度、建立透明和公允的舆论监督体制等。

参考文献:

[1]雷光勇刘金文柳木华:经济后果、会计后果与会计寻租[J].会计研究,2001,(9)

[2]颜敏李现宗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2004,(2)

[3]李桂荣:中美会计寻租差异分析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 松

上一篇:师生互动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论文